中考初中化学知识点之走进化学世界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图1-19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现象: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另一块上有水雾出现 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
《“四清”回归教材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练习与应用
1.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举例说明下列问题: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 属于化学变化?哪些是关于物理性质的描述?哪些是关于化学性质的描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图1-18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
《“四清”回归教材PPT》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四清”回归教材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练习与应用
1.下列事例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并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1)铁生锈。 (2)石蜡熔化。 (3)纸张燃烧。 (4)酒精挥发。 (5)水变成水蒸气。
化学变化 (理由略,后同)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四清”回归教材PPT》
分别取一个干燥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图1-11 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 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现象及结论: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另一个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四清”回归教材PPT》 探究: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四清”回归教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超详细)

初三化学知识点汇总(人教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雾出现,说明有H2O;取下烧杯,迅速倒转,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说明有CO2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超详细笔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2.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3.区别与联系①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②化学变化常见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吸热产生沉淀,有气泡等。
注意:现象仅用于理解,具体区分用判断依据。
③常见物理变化:玻璃破碎,铁水铸成锅,汽油挥发,状态(固液气),形状改变。
常见化学变化:食物质烂、酿酒/醋、金属生锈,动植物呼吸,烧制陶瓷,物质燃烧,冶炼金属。
④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是,物理变化一定没有化学变化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
e.g.:密度,硬度,质量,颜色,气味、熔点,状态,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2.化学性质: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
e.g.:可燃性,助燃性(支持燃烧),酸碱性,届蚀性,毒性,稳定性3.性质变化区分变化:对过程的描述,常用“生成”“得到”等词。
性质:固有的属性,常用“能”“可以”等词。
三、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①分别伸入燃着的小木条:O2燃烧更旺,CO2直立即熄灭②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O2 无明显现象,CO2变浑浊③分别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O2重新燃烧, CO2立即熄灭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燃烧1.点燃前就是我们肉眼见到的正常状态。
2.点燃时①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②木条横穿三层火焰.现象:与外焰接触部分最黑结论:外烧温度最高③产物的检验(1)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结论:燃烧产生水(H20)(2)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烧杯置在火焰上方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结论:燃烧产生二氧化碳(CO2)(3)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3.熄灭①熄灭有白烟(→点燃→白烟(就是石蜡固体小颗粒))二、呼出气体和空气成分1.收集呼出气体:排水法①集气瓶装满水,从侧面盖好毛玻璃片,集满后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取出2.比较成分的含量①O2:分别伸入燃着的小木条现象:空气中燃烧时间比呼出气体中更长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高②CO2: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现象:只有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浓度)比空气中高③水蒸气(H20):向玻璃片上哈气现象:有水雾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高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不用手拿,不要近闻,不能品尝。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详细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和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和结论→反思和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和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和典型习题附答案

第1讲走进化学世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如:物体的位置变化、形状变化、物态变化等.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例如:燃烧、腐蚀、腐烂、降解、生锈等.习题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水沸腾生成水蒸气(2)块状的胆矾被研成粉末(3)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生成蓝色沉淀(4)颗粒状的石灰石滴加盐酸后冒气泡(5)汽油挥发(6)铁水铸成铁锅(7)蜡受热熔化(8)木柴燃烧(9)铁生锈(10)铁矿石炼成钢铁(11)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12)植物的光合作用(13)海水晒盐(14)食物腐烂(15)干冰升华(16)平远脐橙榨汁(17)梅县金柚酿酒(18)爆炸(19)蒸馏(20)美酒开,满屋飘香2.下列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B.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C.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参考答案1、(1)物(2)物(3)化(4)化(5)物(6)物(7)物(8)化(9)化(10)化(11)化(12)化(13)物(14)化(15)物(16)物(17)化(18)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19)物(20)物2、A❖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等.习题1、下列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1)氧气不易溶于水(2)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3)纸张能在空气中燃烧(4)酒精易挥发(5)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6)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7)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用铁、铝用炊具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C.用酒精做燃料D.用铜制作导线3、下列描述是物理变化的是_____,是化学变化的是_____,是物理性质的是_____,是化学性质的是_____.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会产生氧气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E.木棒受力折断F.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参考答案1、(1)物(2)物(3)化(4)物(5)物(6)物(7)物2、C3、EF,CG,BD,A4、❖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1、将玻璃管插入金属钠块中,拔出玻璃管,玻璃管内留有一小截金属钠(见图1);把带有橡皮塞的玻璃管插入盛有浅绿色氯气的烧瓶中(见图2,烧瓶底部铺有少量的细沙);向玻璃管中滴入几滴水,堵塞玻璃管的钠块成滴落下(见图3);烧瓶内产生少量白烟,继而燃烧,浅绿色逐渐消失(见图4);最终,白色的烟雾充满烧瓶(见图5).从以上实验推断:金属钠的______、熔点______.水可以与金属钠反应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烧瓶中充满的白色烟雾可能是______.2、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溶液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气体.此金属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即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过了一会,小球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请你根据所给材料归纳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硬度小,低,放出,氯化钠2、呈银白色;质软;密度比水小;熔点较低;能与水反应❖实验探究入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步骤现象结论和解释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并嗅气味乳白色(或者红色)、圆柱状、固态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很容易切开,投入水中后浮在水面上较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点燃蜡烛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蜡烛燃烧时火焰从外到内分三分: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最明亮将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在火焰上,约1秒后取出与外焰接触的地方最后炭化,与焰心接触的地方基本没有变化外焰温度最后,焰心温度最低用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熄灭蜡烛,观察有白烟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用火柴迅速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白烟燃烧,蜡烛复燃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习题1、蜡烛是由石蜡制成的,从一支燃着的蜡烛可以观察到很多现象,请你根据下列提供的项目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并填空.(1)点燃蜡烛时,可以看到蜡烛先______,后______,前者是______变化,后者是______变化.(2)蜡烛燃烧时,若将白瓷板压在火焰上,会观察到白瓷板上有______色的物质;若用冷而干燥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可观察到烧杯壁上有______________;若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可观察到杯壁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一根玻璃管插到焰心,则在玻璃管的另一端会看到__________.(3)熄灭蜡烛时,立即在离灯芯约0.5cm处点火,蜡烛又会燃烧,则说明蜡烛燃烧时是__________在燃烧.(4)烛焰从内往外可分为馅心、内焰、外焰三部分,三部分火焰的颜色是不同的,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烛芯附近的火焰中,1~2秒钟后取出,发现处在外焰的部分______(最先、最后)碳化,说明外焰温度______.2、让我们和小林同学一起走进实验室来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猜想与假设]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些成份不同,如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设计方案](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说明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不同.(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说明氧气的含量不同.(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说明水蒸气的含量不同.[进行实验]小林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属于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是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B.蜡烛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白烟4、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白:(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______;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____于水.(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_________.5、如图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汽和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哪种情况A.A处下降、B处上升B.A、B两处都下降C.A处上升、B处下降D.A、B两处都不变6、探究课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提出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实验探究:(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 (填序号),但是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_.(3)吹灭蜡烛,立即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熔化;燃烧;物理;化学;(2)黑;细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冒白烟;(3)石蜡蒸汽;(4)最先;高2、(1)吸入的空气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2)吸入的空气使燃着的木条正常燃烧,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3)吸入的空气不能使干燥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呼出的气体能使干燥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4)人体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所含氧气多;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所含二氧化碳多,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所含水蒸气多.3、A4、(1)较小;小;难溶;(2)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3)水珠;浑浊;水和二氧化碳5、C6、(1)A;空气中有二氧化碳;(2)水蒸气;(3)C;A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不可燃❖化学实验操作规范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①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①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药品的取用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 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①“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3、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①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4、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①液体试剂的滴加法: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二)检查装置气密性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三)物质的加热(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四)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①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①滤纸破损(五)蒸发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六)仪器的洗涤:(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4)玻璃仪器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三、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中考总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3、不能加热的
(二)计量仪器 (三)漏斗 (四 )夹持器
(五)取用药品的仪器 (六)气体的净化装置
(七)其他
判断正误:
√ ×√√
×√ √
√
××√ × ×× √ ×
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 改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
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做反应器、不 能溶解、稀释溶液。只可以精确到0.1mL (即读数时只能读到小数点后一位。)
【注意事项】
1.量筒必须放平稳。 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
体的凹液面最底处保持水平。
正确
俯视会使读数偏 大 。 实际量 小于读数
2、药品用量的取用原则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
说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ml~2ml) , 固体 (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剩余药品的处理 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的容器 内。
注意:药匙和镊子在使用前和使用后都要擦拭干净。
一、化学药品的取用
1. 固体药品的取用
一、探究两者的氧气含量不同
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样品和呼出气 体的样品中。
现象: 插入空气样品中的小木条继续燃烧。插入呼出 气体样品中的小木条熄灭。
结论: 空气中氧气含量高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二、探究两者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方法: 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NaOH + HCl===NaCl + H2O 2NaOH+ CO2 ====Na2CO3 + H2O
另外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 氧气液化时变成淡蓝色、电灯通电时发光也 放热。
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 1 节 认识化学
α
本节重点
1、了解化学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 2、认识学习、研究化学的意义。 3、通过生活实例记法学习兴趣。
π 本节内容
一、化学帮助我们认识物质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例如:我们每天都要喝的水、呼吸的空气,
乘坐的汽车,吃的各种食品,这些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但是,这些物质的构成是怎样的?它们 又有怎样的性质?我们要怎样利用这些性质?这些就都需要化学知识的支持。
实验过程
取少量碳酸氢铵粉末放到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点燃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逐渐减少,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
文字表达式
碳酸氢铵 加热氨气 二氧化碳 水
实验结论
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氨气、水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碳酸氢铵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会迅速分解,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此外还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根据碳酸氢铵的这一性质,我们在日常保存时就需要将其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二、化学知道我们合理利用资源
以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为原料,应用化学原理产生新的物质,能够帮助人们更合理、更充 分、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为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发挥巨大的作用。
空气中的氮气( N2 )很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常在食品包装中充入足量的氮气
来延长视频的保存期限。此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以氮气和氢气( H2 )为原料制作氨气( NH3 ),而氨
第 2 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α 本节重点
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蹦判断。 3、理解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并作出区分。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必备——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其他物质生产。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伴随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
3蓝色物质:(1)蓝矾、胆矾、五水和硫酸铜—CuSO4·5H2O(2)硫酸铜—CuSO4(3)氢氧化铜—Cu(OH)2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5定义熔点:物质在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沸点:液体在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压强:物质在单位面积上收到的压力叫压强。
密度:某物质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压强。
6大气压强:(1)标准大气压强为101.325KPa,常取101KPa。
(2)大气压强是由大气层受到重力产生的,离地面越高,大气越稀薄,大气压强越小。
7常用物质的密度:水:1.0 g/cm³空气:1.293 g/L 铝:2.79 g/ cm³氧气:1.429 g/L 铁:7.8 g/ cm³二氧化碳:1.977g/L 铜:8.9 g/ cm³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2)取一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小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产。
(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烧杯内壁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绿色化学是环境友好的化学,其特点包括原料、条件、零排放和产品,核心在于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在蜡烛燃烧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火焰分为焰心、内焰(最明亮)和外焰(温度最高),通过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比较各火焰层温度,得出外焰温度最高的结论。
通过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来检验产物H2O,并通过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来检验产物CO2.在熄灭后,我们观察到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后,蜡烛会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通过比较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我们得出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研究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其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研究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常用仪器包括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等,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简写,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C、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依据是门捷列夫,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分类包括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等。
地壳中最丰富的元素是O、Si、Al、Fe,细胞中最丰富的元素是O、C、H。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其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在于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时为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数不等于电子数时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其区别在于粒子电性,符号分别用元素符号、阳离子符号和阴离子符号表示。
初中化学复习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梳理

初中化学复习知识梳理绪言1.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3.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4.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5.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初中化学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梳理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常伴随一些现象①颜色改变:如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红,石蕊试液遇碱变蓝。
②放出气体:2KMnO4△K2MnO4+MnO2+O2↑③生成沉淀:Ba(OH)2+H2SO4=BaSO4↓+2H2O④吸热、放热、发光:多数可燃物的燃烧C+O2点燃CO2S+ O2点燃SO2但有这些现象不一定放生化学变化,如:①颜色改变:氧气由无色气体变成蓝色液体是物理变化。
②放出气体:加热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逸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③生成沉淀:饱和的石灰水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晶体析出(可说成有沉淀,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④放热、发光:灯泡发光放热。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1.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2.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最明亮)和焰心。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5.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C25H32+33O2点燃25CO2+16H2O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4.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5.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6.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等。
7.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8.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9.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使点燃的木条熄灭。
10.闻一瓶未知气体的正确操作:用手轻轻在瓶口煽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11.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点燃前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为乳白色固体,有轻微的气味。
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发现石蜡浮在水面上蜡烛比较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点燃蜡烛火焰外层最亮,最里面最暗,平放在火焰中的火柴梗两端(最外面)碳化最严重,中间几乎为白色,罩在火焰上方干燥的烧杯内出现了水珠,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变浑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最亮且温度最高,焰心最暗且温度最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熄灭蜡烛蜡烛刚熄灭时产生大量的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发现蜡烛复燃蜡烛燃烧是石蜡蒸汽在燃烧,白烟是石蜡蒸汽(石蜡的固体小颗粒)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3.科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反思交流等。
14.药品的取用规则(1)安全原则“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液体一般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完整版)初中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1章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用外焰加热(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2H o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2CO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的量减少,和的量增多2O 2CO 2H O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 (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中考生务必掌握!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都是重点,考点一定要吃透。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中考初中化学知识点之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
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
(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
(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另一洁净的指定的容器内。
“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3、固体药品的取用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4、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
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液体试剂的滴加法: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
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滤纸破损(五)蒸发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热的蒸发皿要
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