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句子含义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意(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意(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24daf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67.png)
高中语文备考—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意【考情简述】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
就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语句。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些语句通常包括以下几类语句: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结构复杂句、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设问方式】(1)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题干中往往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有“分析”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北京的“大”与“深”》)(2)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汴京的星河》)(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我们的裁缝店》)【解题思路】1.审题定向“赏析”“解释”等作答动词和“含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方法(1)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2)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分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意的分析,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
一般来说,语句的含意常在其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就有表述,答题时,或者直接引用原句,或者理解后进行转述。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
我们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4)看句子的位置。
就重要句子来说,揭示段意的,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结性的语句。
【14】散文词语、句子含义
![【14】散文词语、句子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ba564dd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69.png)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 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 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 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 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 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 会弄到冲突的罢。
•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词语含义= 本义(表层义)+语境义(深层义)
[特别提示] 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缘于它的表达作用。有
时试题要让考生体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具体一些, 就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 不行,从而了解词语在全文中的作用。要想准确全面 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必须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切 忌断章取义或从文章的只言片语中去理解词义。
①理解词语的形象性作用。此即词语在叙事、写人、绘 景中的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和形象性作用。
②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 ③理解词语表达概念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 词语在表意时的精确与严密。 ④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结构性作用。如照应、过渡、提示、 总结性词语。 二、答题模板 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 救问题。
2.考题特点
(1)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
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
考
都有所变化。纵观这些年高考散文文本考查的能力
情
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
分
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
答案:①象征了“我”的父亲 ②象征了辛勤一生 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 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专题05 散文句子含义-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小说阅读 (原卷版)
![专题05 散文句子含义-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小说阅读 (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1d1d0ec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f.png)
专题05 散文句子含义(原卷版)【考点穿透】【题型问法】1.请回答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3.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认为“×××”,请谈谈你的理解。
4.文中“×××”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题型分析】句子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或句子的语境义,或句子的隐含义,做出恰当的解释。
文章结尾处的句子含义,往往涉及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句子含义题是中考散文阅读的一种常见题型,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1.句子含义题的命题原则及特点(1)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点等关键处设题。
(2)答题有根据:一般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3)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做思考,文本中一般有提示性语句。
(4)答案有限制:答案相对单一性,不会出现多样性答案,需要考生联系文本分析整合原文语句。
具体做法:(1)在原文中找到句子所处的位置。
(2)读原文(句不离段,上下两段,仔细读)。
(3)勾画关键词(关联词、副词、反复出现的词)。
勾画出来的词语往往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由原句中的关键词词性决定)。
(4)用勾画出的关键词去替换原句中需要解释的词语。
(5)复述。
尽量保持原句语序,适当调整。
(6)答案的主题是复述的内容即句子本身解读,应适量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有些地区中考模拟试题中,经常出现“带有手法的句子含义题”,如找一个含有明显修辞手法的句子来考“句子含义”。
这类题型的答法具有争议性,我们建议,按照正常含义题组织答案后,将“手法”在答案末端点出。
凡是关于“句子”的考查,都是从句子的含义、结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方面来考查。
散文句子含义
![散文句子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17dbd765ddccda38376baffb.png)
(3)结合语境阐发法:理解语句不能脱离语段 结合语境阐发法: 结合语境阐发法 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 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考查 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 然后勾连, 系,然后勾连,从而准确把握和阐发语句的 含义。 含义。 (4)结合事例推断法:文章中的事例引用部分 结合事例推断法: 结合事例推断法 虽然不像中心句那样明确地表现文段的主旨 ,但中心句绝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句子的思 但中心句绝不是孤立的, 想或感情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 想或感情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引 用材料等来推断了。 用材料等来推断了。
答案:(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 答案: 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 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 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馨和苦读 ,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 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 ”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 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 的同时, 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 西。
一、解释句子所蕴涵的意义
二、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深入贺兰山 《另一种呼唤》《秋日的灯盏》 深入贺兰山>《另一种呼唤》《秋日的灯盏》 》《秋日的灯盏 深入贺兰山
三、综合鉴赏语言 对语言的综合鉴赏一般是就文中某个段落或 段落中的几个句子进行鉴赏。鉴赏可从炼字 段落中的几个句子进行鉴赏。鉴赏可从炼字 炼句、运用手法及语言风格几方面展开。 炼句、运用手法及语言风格几方面展开。 几方面展开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 .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方 面: (1)提示段意。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 提示段意。 提示段意 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 及结论性的句子。 及结论性的句子。 (2)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此类 揭示文章中心、 揭示文章中心 主旨、观点、情感。 句子主要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 句子主要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 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 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主要是文章统领性的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过渡性的、 、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 次的语句。 次的语句。
高考散文阅读理解句子含意
![高考散文阅读理解句子含意](https://img.taocdn.com/s3/m/f52c116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c.png)
理解句子含意
设问方式
• 1.(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 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 2.(2015年北京卷《说起梅花》)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 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 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3.(2015年湖北卷《头脑中的旅行》)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 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 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
即学即练1
• 阅读《汴京的星河》,完成后面的题目。 • 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意。(6分) •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
糊的是绢纸,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 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
分析:
• 这是一个复句,“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 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 前面一个单句,侧重“古人观灯”巧夺天工却有不足;“而 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则侧重讲“而今 的灯”的“高明”之处。这两个单句前后对比,突出“科学技 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 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 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 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 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 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 了许多光华。
大学语文散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散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e5d67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d.png)
大学语文散文课后习题答案大学语文散文课后习题答案在大学语文散文课上,老师常常布置一些习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和内涵。
这些习题涵盖了词语理解、段落分析、主题思考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习题及其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词语理解1.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悠闲、苍凉、深邃、恬静、恍惚。
答:悠闲:形容心情舒畅,没有压力和束缚的状态。
苍凉:形容景象萧条、凄凉,给人一种寂寞、无助的感觉。
深邃:形容思想、眼神等深沉而富有内涵。
恬静:形容环境宁静、安详,没有喧嚣和干扰。
恍惚:形容思绪不清,意识模糊,不太能集中注意力。
二、段落分析2. 请分析下面这段文字的段落结构,并指出每个段落的主题。
答:这段文字的段落结构如下:第一段:描写了一个夏日的午后,阳光炙热,人们感到昏昏欲睡。
第二段:描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树荫下玩耍,他的欢声笑语打破了午后的宁静。
第三段:描写了一个老人坐在摇椅上,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第四段:描写了一个女子在花园里散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第五段:描写了一个年轻人在书桌前埋头苦读,追求知识和进步。
第六段:总结了这个午后的场景,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世界中寻找快乐和意义。
3. 请分析下面这段文字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阳光如火,形容阳光的炙热和强烈。
拟人:午后的宁静,形容午后的场景仿佛具有生命一般,与人类情感相连。
排比:小男孩的欢声笑语,老人的回忆往事,女子的花园漫步,年轻人的苦读,通过排比的手法,使得每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突出了各自追求快乐和意义的不同方式。
三、主题思考4. 请谈谈你对以下句子的理解:“人生如同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答: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是必然的,人生中难免会经历一些困难和痛苦,但这并不意味着一辈子都是苦的。
人生就像一杯茶,茶叶在沸水中经历了苦涩的过程,但最终会变成香甜的饮品。
同样,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也是为了更好地品味生活的甜美。
高考散文句子赏析
![高考散文句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f1222e700abb68a882fbc3.png)
高考散文句子赏析
破 解 之 道 ——从句中关键词入手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 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 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 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的照到街 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 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 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问: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掉”字将无形的阳光描绘成有形的物体,化抽象为具体(化
无形为有形);“偶尔”表现出了葡萄藤的枝繁叶茂;把几片阳
光比喻成梦的碎片,写出了阳光的投影给人的迷离倘恍之感。
(2分,答对两点即可)这句话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了阳光透过
葡萄叶子撒在地上的情景,从侧面表现了葡萄藤叶繁密茂盛、充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代词
动词
形容 词
高考散文句子赏析
【参考答案】邮差深赞天气好(表层) ,表达 了邮差对小城和谐宁静生活的喜爱(深层) ;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小城生存 状态的礼赞(情感) 。
【答题模式】表层+深层+情感
高考散文句子赏析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 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 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 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 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 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 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 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 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 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散文阅读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散文阅读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6996e549b307e87101f696c6.png)
例《带伤的美丽》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 方面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内涵。(6分) (1)而是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 (2)她是在强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乌梁素海 水质恶化的程度。 (2)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化地表现了生态 严重恶化的乌梁素海仍被严重透支的现状。 注意: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转化为概括性 的直白的语言。
四、从相邻的句子入手
在语段中间的句子,要结合这个句子 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 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例《听朗诵》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 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 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 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 很远了。
答案: 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 久远了
五、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分析句子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 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 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后来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 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 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 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 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 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埋葬了。 谁都可 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 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 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 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 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茨威格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第17讲散文阅读之含义题讲义(含答案)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衔接
![第17讲散文阅读之含义题讲义(含答案)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衔接](https://img.taocdn.com/s3/m/a866631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1.png)
第17讲散文阅读之含义题1.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生活最大的资产。
2.强大的人是在内心扛住千斤重,表面却很淡然的人;人生道路上的每个里程碑都刻着两个字——起点;人生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知识名称:散文阅读之含义题【知识梳理】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本义、具体语境来体会;2.理解句子含义:所谓“含义”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
1、“……”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2、如何理解“……”?3、解释下列几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来一碗鸡汤吧!这些句子有没有触动你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理解一些“高深”的句子。
含义的内涵常见提问方式:4、结合文章(第……段),谈谈你对……的理解。
5、作者为什么说“……”(又为什么说:“……”)?常考题型:词语含义:常考题型:1、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词语;2、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词语的语境义;例1:想念小村李汉荣小村很小,一二十户人家,地名听起来也很小。
这小小的地名需轻轻地、抿着嘴叫,才能叫出那小小的味道、小小的意境、小小的风情。
如果你张大着嘴吼叫,会吓坏了她,会惊了她的魂儿。
不信,你试着大声吼一句:孙家湾!看是不是没有了孙家湾的味儿?孙家湾飘着淡淡的野花香味儿。
孙家湾像一个新婚的小媳妇,青涩、害羞、爱笑,朦胧中透出刚刚知晓什么秘密后的不好意思,还流露一点隐隐约约的风流。
你肯定不能大声吼叫孙家湾,只能轻轻地、软软地喊她。
李家营、张家寨、汪家梁、富家坝、杨家坪、袁家庄、吴家沟、王家坎……她们都是孙家湾的姊妹。
她们都是很小很小的小村。
一只公鸡把早霞衔上家家户户的窗口。
一群公鸡把太阳哄抬到高高的天上。
一只猫捉尽了小村可疑的阴影。
一只狗的尾巴拍打着小村每一条裤腿上的疲倦和灰尘。
一条小路送走远行的背影,接回归来的足音。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e457a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6c.png)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泥火盆儿张金凤①“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
”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句迎面而来。
入诗的一定是红泥小火炉吧,我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似雪中红梅闪耀光芒,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
我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②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泥火盆儿,泥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带粘性的黄泥土,拌点麦糠和成厚泥巴,还要绞碎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加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不易碎裂。
做火盆儿的模子是一只旧脸盆,倒扣在平展的地上,在盆面擦一层锅底掏出来的草木灰。
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
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厚重的大脸盆,要放在荫凉处慢慢地干,干急了会有裂纹。
祖父时常去火盆儿前看看,发现小裂缝就立即用细泥给封好、抹平。
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
③到了四九天气,寒气逼人的时候,就要请泥火盆儿出场了。
从热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
清晨,小孩子懒被窝,大人在早早生起的泥火盆儿上烤烤棉袄再给孩子穿上。
在炕上绣花的大姑娘,绣花针拿久了,寒气就聚在手上,手僵了做不了活,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都更灵性了。
外出的人回家来,也许顶着一头的雪花,拿笤帚扫扫一身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无比感慨。
冬天,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蓝火苗的温馨。
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的盼头挪动。
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
散文含义一
![散文含义一](https://img.taocdn.com/s3/m/a871ff066c85ec3a87c2c549.png)
课题:散文之句子含义(一)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1、探讨并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
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模式。
预习反馈:一、结构句演练体悟(2010·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
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
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
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
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
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
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
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
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
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
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节选自《天目山》)1、第2段句子含义二、含蓄句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谷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没有香味了。
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使我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
那时他还是个大学生,暑假偶尔帮忙,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留在家乡。
高三散文阅读含义
![高三散文阅读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7c12e38481c758f5f71f6733.png)
高三阅读散文阅读理解含义题散文阅读理解含义题包括“理解词语含义”和“理解句子含义”。
一、理解含义(一)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句中词语或标题)。
词语的含义一般包括基本义、语境义、情感义和主旨义四个层面。
基本义,就是词语的一般意义或常用意义;语境义,就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情感义,就是词语在语境中承载的悲喜好恶等感情意义;主旨义,就是用词语表现文章主题的意义。
注意:基本义和语境义一般是表面意思;情感义和主旨义一般是深层含义,四者之间是存在有机联系的。
往往。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要做过于绝对化的区分。
另外,要想想分析的词语有没有比喻义、象征义、借代义、双关义、反语义等因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而产生的修辞义。
例题1:精训集自我测评《祈求》(1)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
在北方特有的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
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
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
他展开那面墨迹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2)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
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然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3)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我第一次为鹰震撼。
(4)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
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
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
我明白鹰高傲、敏锐、凶猛、无畏,它从不躲避风雨,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鹰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
(5)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
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6)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
鹰架距我不到三米。
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
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高考散文阅读中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高考散文阅读中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7d6ab233b4daa58da0114a63.png)
方法指导
四、情感解读法
有一次,我从山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 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 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 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 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 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 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大河家》
20.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 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义? 请概括回答。(5分) ——2010年高考天津卷《寒冷的高纬度》
试题再现
14.“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 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
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
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 《大知, 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
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 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语句含义的三个层次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
(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方法指导
一、关键词解读法
风是什么?风是大气的精灵。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 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 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人间万象,山 川陡变.唯有风最敏感。风是人间的使者。风既带给人们 高山的伟岸气质,又带给人们大海的宽广胸怀;既可给人 们带来心高气爽的愉悦,又可给人们带来秋尽叶落的悲怜; 既带来春燕的呢喃,又带来秋雁的长吟……它掠过 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教人识时 应世。临风应对四时的变换,保持生命之树不衰。季风 虽有四时之变,而唯有其风骨不变。日月经天.乾坤朗朗, 是季风万年不衰的永久风源。愿清丽的风荡涤世俗尘埃, 将世界催化得更清纯、更壮丽! ——《吟风》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句子翻译答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句子翻译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f8cd42eff9aef8951e0616.png)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句子翻译《原毁》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翻译:古时候的贵族士大夫,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会懈怠;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2.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翻译:现在的君子却不这样,他对别人要求全面,对自己却要求很少。
(对别人要求)全面,所以人家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翻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4.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翻译: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5.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翻译: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了,诽谤也就随之却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
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而希望名誉发扬光大,德行推行,难啊!《留侯论》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翻译: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
2.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翻译:张良在桥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这件事确实很怪诞,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3.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翻译: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愿死在盗贼手中。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
4.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答案一1.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2.①夜来香和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
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
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3.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聚居的地方。
4.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感情,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
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19.[答案] ①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②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做铺垫。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2分)(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2分)20.[答案] (1)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2)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
(4分)21.[答案] ①定和在上海痴迷于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②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③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6分)22.[答案] ①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
②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
③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④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与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5.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内容上,“拿起来又放下”的细节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难以割舍之情;结构上,结合下文内容作答。
答案:一方面通过“拿起来又放下”的细节,表现出作者对这些蕴藏着深厚感情的衣物有难以割舍之情;另一方面也引起下文,引发作者对以往生活点滴的回忆。
6.联系全文,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含意。
(1)整整一个夏天,心都浸在滚滚浊浊的水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但愿他看到的不只是“新里新面新棉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第(1)句要和长江水灾联系起来,结合文本分析。
第(2)句“不只”表达出作者对灾区的一片深情厚谊。
答案:(1)表现了作者对长江水灾深切的关注和对灾区人民的无限牵挂。
(2)表现了作者希望灾民收到“新里新面新棉花”的棉衣时,更要理解作者对灾区的一片深情厚谊。
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⑦、⑧段详细叙述做棉衣的过程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交代丈夫对这身棉衣无比珍爱的原因,表现出母亲的爱子情深;衬托出下文作者毅然捐出棉衣表现出的对灾区人民的殷殷深情。
8.请结合文章探究“念想儿”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①指棉衣等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纪念物;②指对以往生活点滴的温暖的回忆;③指作者对灾区人民的拳拳之心,殷殷深情;④指对母子之情、夫妻之情的感怀。
(言之成理即可)散文二1.(1)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2)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和诱惑。
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2.(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16.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5分)16.[答案] 本文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尊崇和缅怀之情。
17.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6分)(1)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2)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17.[答案] (1)运用拟人等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
(2)鼓励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表达深厚的叔侄亲情,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
18.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中不乏精彩的议论。
试分析“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议论的作用。
(5分)18.[答案] (1)对所叙之事进行总结。
(2)肯定了所叙之事的价值和意义。
(3)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
19.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5分)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19.[答案] 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
效果:沈从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
14.[答案] (1)①现场鼓手的演奏结束了,“我”因不能再次听到鼓声和听众一起疯狂而失落;②受到鼓声的鼓舞,“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新鲜有力的生活。
(2)①鼓声让“我”相信,这个鼓手是近乎自然的,因而他是幸福的;②作为听众,“我”被鼓手的鼓声吸引,却不能分享他们此时的愉悦,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15.[答案] ①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②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了鼓声的感染力;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以此突出鼓声给我带来的影响。
16.[答案] ①鼓声打破了“我”所习惯的管弦乐和声乐的表现方式,让“我”重新感受到打击乐的原始魅力;②鼓声唤醒了“我”精神中一直沉睡着、淤积着和荒芜着的因素,让“我”认识到它们的陌生和新鲜;③鼓声打破了欲望和观念的束缚,让“我”体会到重回自然的自由和幸福,表达了“我”寻求精神动力的愿望。
17.[答案] ①初来曼哈顿,“我”对能够免费享受林肯中心丰富多彩的音乐而感到很惬意;②不久,“我”对从林肯中心传出的、不合意愿却又不得不听的音乐感到痛苦和厌恶;③最后,“我”被林肯中心的鼓声所吸引、震撼,甚至为之疯狂。
5.文章第①段描写了枫叶飘落的情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不带一丝忧伤”是拟人的修辞,“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似一袭袈裟”是比喻的修辞。
作答时先点出修辞,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枫叶飘落时安然、不带一丝忧伤的神态,并把它比喻成欣然归来的行僧和一袭袈裟,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营造了美妙庄严的氛围,也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受到了洗礼。
这段生动形象的描写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6.文章第⑤段描写一群水鹿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一群水鹿的出现,在内容上写出了风景区环境的优美,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下文分析。
答案: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植物,也有美丽的动物,环境优美,令人陶醉。
②“我”纵情演唱,水鹿竖耳聆听,这一场景为作者说明“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颗慈悲之心”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
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了铺垫。
7.如何理解文末“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关键是体会“由灰变红”的内涵,红叶的飘落触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受自然之理的感染而产生的灵魂的变化,“灰”是指“我”为红叶的飘落而忧伤,更深层的是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红”是指“我”受自然的洗礼,看淡了生死,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8.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探究作者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的深层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红叶的飘落改变了作者对“人是万物之灵”的看法。
答案: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由认为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到认识到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共处。
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是以帝王将相为代表,贪生恶死,无视自然规律,在作者看来,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杰出睿智,这是可悲的。
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人自视为万物之灵,但结果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红叶落得安然,飘得诗意,无半点忧伤,这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