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册 共132页)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一起看看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欢迎查阅!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一.导入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南宋年间,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白娘子与许仙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二.解题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2.文学常识(1).乐府和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3.基础知识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三.课文把握1.诗歌结构: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起兴首句托物起兴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四.课文分析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5.总结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五.布置作业:1.背诵相关章节.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_段.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2《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二.教法和学法教法分析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1)互动教学(2)启发探究式教学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二)课前检查字词(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四)重点突破1.大家读了文章,都认为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点拨: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兰芝离家时:善良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2.(讨论)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一直到〝自挂东南枝〞.说明:焦仲卿钟情,叛逆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点拨: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作用:衬托(五)难点突破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2.阅读下面文字,寻找原因.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点拨:真是〝不顺父母〞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莫须有〞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在作怪,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夭折了,封建礼教才是罪魁祸首.3.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点拨: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完美人格.(六)小结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放乐曲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学难点】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学方法】1.讲解法2.讨论合作法3.诵读感知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二.【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_5-前80或前_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_)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三.【时代背景】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作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而《鸿门宴》则又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采的一节.〝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_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营地.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刘邦如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成为以后〝刘胜项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_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四.【放录音,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鲰(zōu) 卮(zhī) 卻(_ì) 戟(jǐ)彘(zhì) 眦(zì) 跽(jì) 芷(zhǐ)欲王关中(wàng) 道芷阳间行(jiàn) 樊哙刀俎五.【梳理情节结构】1.本文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可分宴前.宴中.宴后三部分:宴前1-2段(战还是不战)①项羽下令击刘②刘邦拉拢项伯③项羽轻信〝说项〞宴中3-4段(杀还是不杀)①刘邦诡表心迹②范增举示玉玦③项庄舞剑④樊哙闯帐⑤项羽赐座宴后5-7段(追还是不追)①刘邦趁机离席②项王接受赠璧③范增砸碎玉斗2.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曹无伤告密开端范增献计鸿项伯夜访发展刘项约婚刘邦谢罪门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高潮项伯翼蔽樊哙闯帐宴刘邦逃席结局张良留谢曹无伤被诛六.【合作探究】1.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提问.讨论.分析)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的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确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踞〞,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意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于无形.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的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2. 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总结.归纳)项羽〝自矜共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共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3.阅读下面几个评价项羽的作品,请说说五人分别从哪个角度评价项羽的.1) 太史公: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_),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_),过矣(_).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_),岂不谬哉!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认为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2).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3). 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4).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5).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七.【课堂小结】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首尾呼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是一个动人的完整的故事.构思上的巧妙,值得我们学习.第二课时一.【引用导入】南宋词人刘辰翁是这样评价本文写宴会高潮的内容的:〝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本文,除学习文言知识外,重点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二.【合作探究】文言知识(一)通假字.异体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二)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三)一词多义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固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且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于臣.在:复得见将军于此.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2.形容词用如动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全册教案(现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全册教案(现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语◇文高二(下)高中语文第四册目录第一单元(第2页)1.药……………………………………………鲁迅 2.项链…………………………………………莫泊桑 3.*陈奂生上城…………………………………高晓生 4.*守财奴……………………………………巴尔扎克第二单元(第13页)5.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6.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7.*失街亭……………………………………罗贯中 8.*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冯梦龙古代小说鉴赏……………………………吴小如综合性学习感受小说的魅力第三单元(第25页)9.雷雨(节选)……………………………曹禺10.茶馆(节选)…………………………老舍11.*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莎士比亚12.*三块钱国币……………………………丁西林现当代戏剧鉴赏第四单元(第35页)13.窦娥冤…………………………………关汉卿14.长亭送别………………………………王实甫15.*闺塾……………………………………汤显祖16.*哀江南…………………………………孔尚任古代戏曲鉴赏综合性学习演剧与编剧第五单元(第44页)17.陈情表…………………………………李密18.*祭十二郎文……………………………韩愈19.*愚溪诗序………………………………柳宗元20.赤壁赋…………………………………苏轼第六单元(第58页)21.逍遥游(节选)……………………《庄子》22.滕王阁序………………………………王勃23.*柳毅传(节选)……………………李朝威24.*促织…………………………………蒲松龄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作点辩证分析辩论第二单元札记随笔演讲第三单元小小说第四单元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第五单元自由写作实践附录中国古代文学概述…………………………方智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1.药鲁迅教学重点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教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教案 人教版

一、药【教学目的】1.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1.《药》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可先让学生回忆高一必修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中的有关内容,并介绍鲁迅写这篇小说时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懂得当时鲁迅是一位在黑暗中探索的战士,虽然还未找到济世的良方,但正视社会种种弊端,始终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在学生了解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可从标题《药》入手,展开情节,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又由浅入深地认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3.讲读课文,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上,进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但不要脱离鲁迅当时思想和写作的意图,而对“药”的含义随意加以引伸发挥。

4.选择描写人物的典型句段,让学生朗读、思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人物的不同类型及不同的描写方法。

5.小说共四节,第一、三节是重点;第二节主要起过渡作用,可从简从略:第四节主要抓气氛渲染,不必过分用力。

【教学课时】3-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社会背景和《药》的含义。

2.注音释词。

3.明暗两条线的构成。

【教学过程】一、预习指导。

1.读课文前,结合“预习提示”的内容,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夕)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五四”运动前夕)。

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辛亥革命爆发,曾使鲁迅振奋,烈士的鲜血激起了他的强烈义愤。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2024年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文言文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

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思想、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技能与方法训练学生通过诵读、默读、朗读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注释、工具书和互联网资源自主学习文言文。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塑造塑造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型的掌握与运用。

文学作品的鉴赏技巧和深度分析。

文化背景的理解与作品内涵的把握。

####难点文言文句型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解读。

古代文化与思想观念的现代诠释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导入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学的兴趣。

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的古代文学氛围。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与积累系统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型,重点解释难点和易错点。

结合课文内容,介绍相关的古代文学思想、文化和历史背景。

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学生的词汇和句型掌握情况。

####3. 文学作品赏析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要素,挖掘作品深层含义。

讨论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 课堂互动与交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观点,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交流。

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与应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源查找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四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四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全集1 药教学目的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导入新课(略)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同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三第一部分。

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

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华老栓(《药》的主人公)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三篇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三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三篇篇一《热爱生命》【教学目标】1.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重点】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l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3.延伸文章内涵:问:由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本真吗?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贱事似的。

而我却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

如果我们觉得生命不堪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只能怪我们自己。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

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才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我想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暂,越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其实,生命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个人如何对这有限的时间加以精确利用,使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尽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仍然能够发掘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

孔子一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曾经因为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

但当他与几名*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三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三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热爱生命》【教学目标】1.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重点】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

2.品味下列语句,说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

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

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3.延伸文章内涵:问:由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本真吗?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贱事似的。

而我却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

如果我们觉得生命不堪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只能怪我们自己。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

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才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精选5篇)今天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特定的概念或技能,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们。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篇1第一单元《窦娥冤》一、生字窦(dòu)娥:剧中主人公名。

哥哥行(háng)哥哥那边。

罪愆(qiān):罪过。

错勘(kān):判断。

盗跖(zhí):统治者诬称奴隶起义领袖。

前合后偃(yǎn):前仆后继。

偃,仰面倒下。

瀽(jiǎn)半碗:泼,倒。

苌(cháng)弘化碧。

暑气暄(xuān):指炎热。

湛(zhàn)湛青天:清明。

顺水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亢旱:大旱。

亢,极。

二、词语辨析1.怨气?冤气二者都表示心中有不满之气。

不同的是,“怨气”指怨恨之气,“冤气”指因受冤枉而产生的冤枉气。

2.分辨?分辩“分辨”指分清辨明,如“分辨香花和毒草”。

“分辩”指用语言辩白,如“他这回并不分辩,单说一句‘不要取笑”’。

1、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

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来的有10余本。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为《窦娥冤》。

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

戏剧角色有生、旦、净、末、丑,形式上有说、念、唱、打,元杂剧叫科、唱、白,元杂剧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构成,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作品与主角《窦娥冤》——窦娥《西厢记》——崔莺莺、红娘《牡丹亭》—柳梦梅、杜丽娘、春香《桃花扇》——李香君、侯方域《长生殿》——李隆基、杨玉环3、文学典故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

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的称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教学重难点: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第一课时教学导入: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但其作者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全词赏析】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醉花阴》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__,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二.《声声慢》全词鉴赏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__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三.作业1.背诵这两首词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了解其艺术风格.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2教学目标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教学重点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教学思路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主要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课时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活动一】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空阔清远.悲凉感,孤独短暂感.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断鸿,孤苦无依感.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引入相关背景资料.)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理解吴钩意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2)想象画面: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雕弓挂壁无用--辛弃疾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3)体味〝看了〞〝拍遍〞动作〝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拍遍〞,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小结: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活动二】学生自主发现,说说妙处,说说疑惑.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咬文嚼字.提挈词眼.联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诵读传情等诗歌鉴赏方法,解读词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学习的初始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循〝法〞得〝意〞,理解登临意的同时,懂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二)引导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小结上片.1.小结上片板书板书一:片段诵读指导和范读:进入情境,化身词人,注意技巧.例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低而沉着,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3.拓展联想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在此,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展开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补充.延伸.修正同伴的见解.【活动三】片段赏而读,读而赏.读读想想评评.课堂上实现多重有效对话.借助诵读帮助鉴赏的深入,通过鉴赏提升诵读的水平.懂得怎样读,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三)引导把握词眼:〝登临意〞三字在全词的作用——提挈与转换.本环节(环节二)教学目的大约分四个层次:(一)训练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二)培养学生整体想象的能力.(三)提高依据词眼.章法把握词意的能力.(四)读.赏互动,同步提高.三.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登临意〞.(一)引导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发登临意)1.点拨要点:张翰许汜皆愿意过一种个人安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不求安适,不为私利,壮心许国,矢志北伐的意愿.再借桓温表现流年似水,功业无就的沉痛.2.引导关注评说典故的词语,如〝休说〞〝怕应羞见〞〝可惜〞.3.引导学生感受〝可惜流年〞之痛.首先,老师评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势.然后,提问此词是辛弃疾早年还是晚年作品.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兴趣.随机生成板书二:【活动四】典故的一般学习:1.根据注释明白典故的原意.2.揣摩〝评说典故之词语〞中蕴涵的情感.3.在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思考用典的意图.【活动五】〝流年之痛〞的深入探究:1.首先,一般会误答.2.然后,结合注解推知词人此时为35岁,正当壮年.3.接下来,探究正当壮年的词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_年;往后看,国事不堪,壮志难酬.学生在情感和现实的对比中,深悟虽当盛年,现实残酷,功业无就的沉痛.让学生在失误和疑惑中,兴致盎然地探究学习,综合词句意义.写作背景.词人身世以及注释等信息,获得对〝登临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领悟典故学习的一般方法.在〝竟然这样〞—〝原来如此〞的思维流程中获得探究的快乐.四.品味结句,理解〝英雄泪〞是呼应〝登临意〞.1.点拨要点:句子意味,该句在词中的作用.即慰藉英雄寂寞,呼应〝无人会,登临意〞.2.方法提示:从解词入手,在章法上梳理.【活动六】学生解释品味〝倩〞〝揾〞〝何人〞〝红巾翠袖〞等词意.从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应作用.从字词入手突破难句,从章法上突破关键句.让学生掌握两种解读句子的办法.五.总结〝登临意〞,总结读词方法.有感情的朗诵全词.(一)板书三:登临意及其表现:(二)板书四: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以诗解诗意象解词揣摩典故诵读传情(三)范读全词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结在〝登临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动作表现,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正是〝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然山河有恨,纵然英雄自许,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杀敌之吴钩,倚天之长剑,只有楼头自看,挑灯细读.正是风雨满天,流年似水,谁人能惜?斯人孤独!此恨谁知!此恨谁知!老师很想朗读《水龙吟》.老师范读.【活动七】学生小结.学生朗诵.总结:梳理过程.方法和结果.提升:用朗读去表现理解,用朗读去震撼心灵,实现情智和谐的鉴赏.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最__,词人.作品.学生.老师,灵魂相应,生命交融.自我反思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学生为本,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提升素养.把鉴赏和朗读结合起来,鉴赏帮助朗读,朗读提升鉴赏.设计简洁而又细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文学史的高度观照作品做得不够.这是《辛弃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将在教学第二首《永遇乐》时突出的解决这个问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3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词别是一家〞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婉约派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语文必修4说课稿(三)说教法1.教学方法①〈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②.〝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③.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学法指导:意象意境感情(四)说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2比较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1)学生试读这两首词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3)提问学生朗读其中一首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问题:《声声慢》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明确: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__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哀凄苦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通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李清照大事记:__—_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_26年:北宋末年,__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_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_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_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_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_51——_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李清照写此词时是_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孤独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__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这个动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开头这_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二分析意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精选10篇)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

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

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

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

他以《水浒》为例。

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共3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共34页)

1.《窦娥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掌握《窦娥冤》的剧情和主题,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窦娥的冤屈和反抗精神,树立反抗不公、追求正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窦娥冤》的剧情和主题,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探究窦娥冤屈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窦娥冤》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2.背景介绍:介绍元杂剧的背景知识,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3.剧情梳理: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等方式,梳理《窦娥冤》的剧情,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4.人物分析:深入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探究窦娥冤屈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全面了解人物。

5.写作特点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窦娥冤》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窦娥冤》所体现的反抗不公、追求正义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讨论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布置:安排学生课后阅读《窦娥冤》全剧,撰写读后感或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窦娥冤》的剧情、人物关系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2.教学挂图:运用教学挂图展示《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免费版教案全集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方案,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1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说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外有情。

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解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思念王昭君。

(怨恨)四.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1 窦娥冤一、教学目的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唱词、科白。

四、教学方法: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疏通一段文意,分析一段)重点段落【滚绣球】一段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窦娥被绑赴刑场,无情的事实轰垮了她的幻想,她从自己的奇冤大屈中认清了官场的黑暗,吏治的腐败。

她不甘心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去,她要控诉这人间的不平,她要诅咒这封建统治的神圣支柱──天地神祗!在这支曲词中,窦娥断然否定了所谓掌握着人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

天地如果确实是公正的,为什么现实中总是那样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呢?天地不也是期侮善良者而庇护那些有权有势的坏人么?关汉卿在这里让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受害者通过窦娥的嘴巴把满腔怨恨火一般喷射出来。

激烈控诉那迫害她和千千万万善良人民的黑暗现实。

她对于天地神祗和命运的怀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否定。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第二部分1、这一部分开始写窦娥在拥挤中走向法场时的情景。

当刽子手问她可有亲眷要见面时,窦娥的一段唱在结构上与刻划人物上有什么作用?①结构:照应楔子中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的事;伏下第四折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为窦娥伸冤的事。

②刻划人物:更突出了窦娥的满腔愤怒和满心凄苦,一个遭受千古奇冤的青年女子,临死前竟然没有一个贴心的亲人来看望她一下。

窦娥估计婆婆今天可能要来看她,可又担心这种情景会把她气坏,因此想走后街刑场,避而不见婆婆的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鉴赏了解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2、技能目标:通过鉴赏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3、情感目标:通过鉴赏激发学生对名著《红楼梦》的热爱,并由此激起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如何理解王熙凤的言外之意,如何理解写贾宝玉的两首词。

教学方法:朗读法、整体会意读书法、发现式阅读训练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大约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有一部巨著横空出世,尽管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现的,尽管价钱昂贵,仍掀起了抢购狂潮。

这就是旷世奇作《红楼梦》。

有人说:“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

”平时,我们总是隔着大观院高高的围墙,倾听着里面的欢声笑语,倾听着她们的哭泣呜咽。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林黛玉,走进大观院,去一睹庐山真面目。

二、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掌握这样一些内容(出示教学目标见上)三、课文鉴赏:(一)整体会意阅读课文。

提问:你觉得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你是从什么内容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请结合前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分析思考。

(学生自读,做好圈点勾划,然后自由讨论)要求学生用:“我认为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因为从什么内容中,可看出什么。

”的句式来回答。

(二)亮点探究:刚才,大家的回答有可取之处,但不够全面细致。

现在,我们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一一作一详细而全面的鉴赏。

(1)、鉴赏王熙凤的性格思考:1、王熙凤的出场有怎样的特点?从林黛玉的纳罕中可看出什么来?2、从王熙凤的肖像中,你能看到什么?3、贾母怎样戏谑王熙凤的?说明什么?4、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了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5、王熙凤为林黛玉流了眼泪,该如何看待?讨论明确:1、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见其放诞无礼,地位特殊。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预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内环境、适应与学校迥异的纪律制度。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留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育同学阅读背诵古诗文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抱负在诗中的表达。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解释了解屈原,由同学答复,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学问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患病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患病;“骚〞,忧愁。

“离骚〞即患病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月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同学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原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会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学问点梳理:(多媒体呈现,同学借助课下解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争辩: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教版语文必修4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4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4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案】柳永词两首★★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 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

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

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

调名当取其意。

一、☆★品味语言,探究鉴赏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上阙主要描写杭州山水之美丽,城市之繁荣: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入。

各句均有不同侧面: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钱塘自古——从历史角度。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天涯” 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介绍关汉卿:2.介绍元杂剧:指导阅读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

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

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

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

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

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复习检查1.学生背诵[滚绣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册)《窦娥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教学重点】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和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戏剧的特点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一、知识储备A.元杂剧相关知识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1)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

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

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2)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3)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

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B.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的戏曲作家。

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

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做官而进入社会底层。

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

在他笔下,被压迫的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阶级总是如此卑劣、低下和贪婪。

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

关汉卿剧作之所以有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他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朴实自然的本色,又有艺术韵味,也被历代评论家称为本色派之首。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C.文本要点《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全剧为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

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D.基础知识1.音义辨正窦(dòu)娥:主人公名,桃杌(wù):贪官名,哥哥行(háng)哥哥那边,鼓三通(tòng)量词,用于动作,罪愆(qiān):罪过,错勘(kān):判断,盗跖(zhí):统治者诬称奴隶起义领袖,前合后偃(yǎn):前仆后继,偃,仰面倒下,瀽(jiǎn)半碗:泼,倒,苌(cháng)弘化碧。

暑气暄(xuān):指炎热,湛(zhàn)湛青天:清明,顺水推船:也说“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兀的:这。

2.词语辨析怨气•冤气原句: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二者都表示心中有不满之气。

不同的是,“怨气”指怨恨之气,“冤气”指因受冤枉而产生的冤枉气。

分辨•分辩原句: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分辨”指分清辨明,如“分辨香花和毒草”。

“分辩”指用语言辩白,如“他这回并不分辩,单说一句‘不要取笑”’。

3.文学典故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

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的称号。

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

相传他对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起来。

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

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④东海孝妇:传说汉朝东海有个年轻寡妇,对婆婆很孝顺。

后来婆婆自缢身死,寡妇被诬告为杀害婆婆的凶手。

官吏就把她杀死以偿命。

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⑤望夫石: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

二、问题探究主问题:认真细读课文,思考:本剧是怎样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被压迫剥削、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悲剧形象的?子问题1:《窦娥冤》每一折的故事情节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子问题2:戏剧的特点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

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

那么,本剧的矛盾冲突有哪些类型?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子问题3:第三折窦娥在【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中,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体现了窦娥怎样的内心世界?子问题4: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但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而舍近而求远?子问题5:思考,作者安排婆媳会面的感人场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子问题6: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子问题7: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子问题8:窦娥之冤是怎样造成的?结合全剧简要分析。

三、课文小结《窦娥冤》的谋篇立意:写穷秀才之女窦娥,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窦天章为了还债和换取上京赶考的路费,将她押给蔡婆婆作童养媳,并在十七岁成亲。

婚后不久,丈夫死去,婆媳相依为命。

一天,婆婆去赛卢医家讨债,赛图谋将她勒死赖债,刚要动手,被地痞张驴儿父子路遇相救。

张氏父子以救命索赏为由,赖在蔡家,威逼婆媳俩与他父子成亲,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便在汤里投毒想药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不料反而毒死自己的父亲。

但他反诬窦娥投毒害命。

断案昏官竟将窦娥判处死刑。

临刑前,窦娥面对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倘若死得冤屈,颈血不落地而飞上白练;六月飞雪掩埋其尸;当地干旱三年。

死时,果然感动天地,样样应验。

三年后,窦娥的父亲任提刑肃政廉访使,回乡察访。

窦娥托梦给父亲,终于昭雪了这件冤案。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几百年来一直震撼读者的心。

剧本情节曲折,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精炼、生动、富于表现力。

是关汉卿杂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诚如王国维所言“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宋元戏曲考》)。

《窦娥冤》的写作特点:《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

其艺术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场面安排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

剧本通过二三个主要人物和几个重要场面,就能展示出元代社会的重要侧面,而那些与主题无多大关系的描写都被略去了。

如在被押赴刑场的途中,作者只选取了窦娥要求走后街而不走婆婆所住的前街,并重点描写了遇上婆婆后窦娥的一番诉说与叮嘱,集中体现了她淳朴、温顺而善良的一个侧面,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②大胆的想像和夸张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者借助大胆的想像和夸张,写出了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把她的反抗精神写得那么惊天动地,而代表当时皇家执法的监斩官,相形之下是那么渺小。

③语言既通俗平易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如“打嘴!那有这等说话!”当窦娥要用亢旱三年来表达其复仇和昭雪冤案的愿望时,因涉及到太守、监斩官的前程,他们的凶横的面目也就暴露无遗。

又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既通俗平易又十分生动。

这些语言之所以能像生活本身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生动、通俗平易,是与作者写作时那种力求“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逸,语无外假”(见臧懋循《元曲选序》)的态度分不开的。

《窦娥冤》的写作借鉴:1.场面描写:场面一般指以人物活动构成的生活画面,有时也泛指一定场合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