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 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PPT演示文稿
![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PPT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fe8066db581b6bd97e19ea38.png)
2. 黏着斑: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连接形 式
成分:整联蛋白、肌动蛋白
16
17
18
小肠上皮细 胞黏合带及 其胞内连接 结构
19
粘着连接与单层上皮细胞管的形成
早期脊椎中神经管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0
21
黏着斑与半桥粒结构比较
22
锚定连接各类型的比较
方式 成分
桥粒 半桥粒
连接类型 细胞之间
细胞与基 膜之间
问题
• 体内的细胞如何连接成组织、器官? • 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连接有何特点?
1
皮肤组织的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
2
肿瘤血行转移
3
第十章 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
•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细胞膜的特化 结构,有机械加固性的,也有功能性的
•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细胞外细胞附着、粘合的物质基 础
4
一、细胞连接分类 (一)连接方式分类: • 紧密连接 • 桥粒、半桥粒 • 中间连接(黏合带、黏合斑) • 间隙连接 (二)执行功能分类:
• 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紧密连接 •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桥粒、粘合带 • 通信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间隙连接
穿膜连接 蛋白
钙粘素
整联蛋白
胞内连接 成分
中等纤维
胞内附着 片层珠蛋白、 蛋白 桥粒斑蛋白
角蛋白
黏合带 黏着斑
细胞之间细ຫໍສະໝຸດ 与胞 外基质之间E-钙粘素 整联蛋白
肌动蛋白
α、β、γ-连环蛋白, 纽蛋白
23
隔膜连接
隔膜连接电镜照片
成分:整联蛋白、肌动蛋白
16
17
18
小肠上皮细 胞黏合带及 其胞内连接 结构
19
粘着连接与单层上皮细胞管的形成
早期脊椎中神经管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0
21
黏着斑与半桥粒结构比较
22
锚定连接各类型的比较
方式 成分
桥粒 半桥粒
连接类型 细胞之间
细胞与基 膜之间
问题
• 体内的细胞如何连接成组织、器官? • 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连接有何特点?
1
皮肤组织的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
2
肿瘤血行转移
3
第十章 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
•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细胞膜的特化 结构,有机械加固性的,也有功能性的
•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细胞外细胞附着、粘合的物质基 础
4
一、细胞连接分类 (一)连接方式分类: • 紧密连接 • 桥粒、半桥粒 • 中间连接(黏合带、黏合斑) • 间隙连接 (二)执行功能分类:
• 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紧密连接 •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桥粒、粘合带 • 通信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间隙连接
穿膜连接 蛋白
钙粘素
整联蛋白
胞内连接 成分
中等纤维
胞内附着 片层珠蛋白、 蛋白 桥粒斑蛋白
角蛋白
黏合带 黏着斑
细胞之间细ຫໍສະໝຸດ 与胞 外基质之间E-钙粘素 整联蛋白
肌动蛋白
α、β、γ-连环蛋白, 纽蛋白
23
隔膜连接
隔膜连接电镜照片
《医学细胞生物学》课件:第五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
![《医学细胞生物学》课件:第五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https://img.taocdn.com/s3/m/b92eec1f69dc5022abea0086.png)
2.分布:分布于各种
上皮细胞,环绕每个
上皮细胞顶部
occluding junctions form a selective permeability barrier across epithelial cell sheets
3.主要功能
(1)机械连接作用:将上皮 细胞连接成整体
(2)封闭作用:封闭上皮细 胞间隙,保证组织内环境 的稳定。
2. IgSF分子结构 ➢ 胞外区由一个或多个免疫球蛋白(Ig)样结构域组
成,每个Ig结构域均由90~110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紧 密折叠结构,其间有二硫键相连接。 3. Ig-SF黏附分子的功能 ➢ 黏附作用 ➢ 神经系统的发育、轴突 的生长及突触的形成有关 ➢ 参与炎症反应
➢ 又称整合素,是一类依赖于Ca2+ 和Mg2+的异亲性细胞黏附因子, 介导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 基质间的相互黏着和识别。
锚定蛋白:α、β、γ黏蛋白 ,黏着斑蛋白等
➢功能:使相邻细胞的微丝束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和跨膜 黏连蛋白连成广泛的跨膜网,连接组织为一个坚固的整体。
小肠上皮细胞之间黏着带结构模式图
黏着带Adhesion Belt
2.黏着斑
➢ 存在部位: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部 ➢ 分子组成:
穿膜黏着蛋白:整联蛋白 锚定蛋白:踝蛋白,黏着斑蛋白等 ➢ 功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着;信号传导功能。
• 细胞外,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 络结构,叫ECM。
• 包括:胶原、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蛋白 聚糖、弹性蛋白等。
含量种类差别大、决定组织物理性状适合其功能
含量少:
上皮组织 肌组织 脑脊髓肝
含量多: 结缔组织
平滑肌
机体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上皮细胞,环绕每个
上皮细胞顶部
occluding junctions form a selective permeability barrier across epithelial cell sheets
3.主要功能
(1)机械连接作用:将上皮 细胞连接成整体
(2)封闭作用:封闭上皮细 胞间隙,保证组织内环境 的稳定。
2. IgSF分子结构 ➢ 胞外区由一个或多个免疫球蛋白(Ig)样结构域组
成,每个Ig结构域均由90~110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紧 密折叠结构,其间有二硫键相连接。 3. Ig-SF黏附分子的功能 ➢ 黏附作用 ➢ 神经系统的发育、轴突 的生长及突触的形成有关 ➢ 参与炎症反应
➢ 又称整合素,是一类依赖于Ca2+ 和Mg2+的异亲性细胞黏附因子, 介导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 基质间的相互黏着和识别。
锚定蛋白:α、β、γ黏蛋白 ,黏着斑蛋白等
➢功能:使相邻细胞的微丝束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和跨膜 黏连蛋白连成广泛的跨膜网,连接组织为一个坚固的整体。
小肠上皮细胞之间黏着带结构模式图
黏着带Adhesion Belt
2.黏着斑
➢ 存在部位: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部 ➢ 分子组成:
穿膜黏着蛋白:整联蛋白 锚定蛋白:踝蛋白,黏着斑蛋白等 ➢ 功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着;信号传导功能。
• 细胞外,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 络结构,叫ECM。
• 包括:胶原、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蛋白 聚糖、弹性蛋白等。
含量种类差别大、决定组织物理性状适合其功能
含量少:
上皮组织 肌组织 脑脊髓肝
含量多: 结缔组织
平滑肌
机体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细胞的社会联系细胞连接细胞黏着和细胞外基质PPT课件
![细胞的社会联系细胞连接细胞黏着和细胞外基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55dbcb647d27284a7351c7.png)
•
细胞与细胞间的黏着或细胞外基质间的黏着都是由位于细
胞表面的特定的黏着分子所介导的。黏着分子均是膜整合蛋白,
这些分子通过3种方式介导细胞识别与黏着:相邻细胞表面的同
种黏着分子间的识别与黏着(同 亲性结合),相邻细胞表面的
不同黏着分子间的相互识别与黏着(异亲性结合),相邻细胞
表面的同种黏着分子借助其他衔接分子的相互识别与黏着(衔
第38页/共59页
(4).胶原的组织 同一组织中常含有几种不同类型的胶原,但常以某一种为主。在不同的组织中,胶原组装成不同的纤维 形式,以适应特定功能的需要,最显著的是骨角膜中,胶原纤维分层排布。同一层的胶原彼此平行,尔相 邻两层的纤维彼此吹皱,形成夹层板样的结构,使组织具有牢固、不易变形的特性。
• 细胞内锚蛋白:这类这类蛋白形成独特的盘状致密斑,一侧与 细胞内骨架纤维如中间丝或者微丝相连,另一侧与跨膜粘连蛋 白相连;
• 蛋白统称跨膜粘连蛋白:这类蛋白是细胞质膜蛋白,一侧与内 锚蛋白相连,另一侧与胞外基质蛋白或与相邻细胞特异的跨膜 粘连蛋白相连
第4页/共59页
返回
结构类型
• 1. 与中间丝相连的锚定连接:主要包括细胞与细胞间的桥粒和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半桥粒。 • 2. 与肌动蛋白丝相连的锚定连接:主要包括细胞与细胞间的黏合带及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黏合斑。
(1). 类型 :
• Ⅰ型纤维常形成较粗的纤维束,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皮 肤、肌腱、韧带及骨中、具有很高的抗张强度,约占人体胶原 的90%;
• Ⅱ型胶原主要存在于软骨中;Ⅲ型胶原形成细微的原纤维 网,广泛分布于具有伸展性的组织中,如皮肤、血管、内脏等 疏松的结缔组织;Ⅳ型胶原形成二微网络样结构,是基膜的主 要成分及支架。
第26页/共59页
细胞连接、细胞粘附与细胞外基质-细胞生物学-课件
![细胞连接、细胞粘附与细胞外基质-细胞生物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e49c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f.png)
信号转导
细胞外基质通过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传递生长、分化等信号,影响细胞行 为。
物质交换
细胞通过细胞外基质摄取营养物质, 同时排出代谢废物。
力学响应
细胞能够感知并响应细胞外基质的物 理特性,如应变、张力等,从而调整 自身行为。
05
细胞连接、细胞粘附与细胞外基质的
相互关系
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
细胞连接是指细胞间相互作用和连接的方式, 包括紧密连接、锚定连接和通讯连接等。
细胞外基质是由多种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组成 的复杂网络,为细胞提供支持和保护。
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 细胞外基质通过与细胞连接的相互作用,影响 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和凋亡等过程。
细胞粘附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
细胞连接、细胞粘附与细 胞外基质
• 引言 • 细胞连接 • 细胞粘附 • 细胞外基质 • 细胞连接、细胞粘附与细胞外基质的
相互关系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细胞连接、细胞粘附与细胞外基质的定义
01
02
03
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是指细胞间通过 特定分子相互连接的方式, 包括紧密连接、锚定连接 和通讯连接等。
功能粘附不仅有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 生理功能,还与肿瘤转移、炎症反应 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信号转导与粘附
信号转导与粘附是相互关联的过程,细胞粘附分子在介导细 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同时,也传递着生长因子 、激素等信号分子。
这些信号分子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细胞的生 长、分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对于维持组织稳态和疾病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粘附
细胞粘附是指细胞与细胞 之间或细胞与胞外基质之 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粘附 分子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连接的类型(从功能,结构,分布位置。他们
的区别?)
一、封闭连接(紧密连接)
二、锚定连接
(一)微丝相关的锚定连接 1、黏着带 2、黏着斑
(二)中间纤维相关的锚定连接 1、桥粒 2、半桥粒
三、通讯连接
1、间隙连接 2、化学突触 3、胞间连丝 (见表 6-1细胞连接分类)
一、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又叫封闭连接:
思考题
▪ 1试比较几种细胞连接的异同(位置、纤维、
跨膜蛋白、功能)
▪ 2黏着带和黏着班的异同
第四节 细胞外基质
是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的分泌蛋白和 多糖类物质构成的、排列有序的网状结构; 是细胞生存和代谢活动的微环境;是细胞 功能的体现者与行使者;又是肌体组织的 重要结构成分。
对细胞的重要功能有:
二)黏合班 是细胞与基质的锚定连接,跨膜蛋白是整连蛋
白。
粘着带(adhesion belt)和粘着斑(adhesion plaque)二 者不同在于:
粘着带:1、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锚定连接
2、跨膜蛋白为钙粘素 3、黏合带有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作用 4 、位于细胞和细胞间,上皮细胞部 黏着班: 1、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锚定连接 2、跨膜蛋白为整合素
1、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在连接处相邻细胞
间有2~3nm的缝隙,构成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称连接子 (connexon),连接子由6个相同或相似的跨膜蛋白亚单 位环绕而成,中心形成一个直径约1.5nm的孔道。相邻细 胞膜上的连接子对接形成一个间隙连接单位。也称为缝隙 连接。
间隙连接进行通 讯的机制
3、黏合班有附着作用,且细胞迁移也不可缺少
4、细胞基底
(二)桥粒(desmosome)和半桥粒 (hemidesmosome):
是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中间纤维类型因细 胞类型不同而不同。
桥粒:1、细胞与细胞之间形成的锚定连接。
2、跨膜蛋白为钙粘素(cadherins)。
半桥粒:1、细胞与基膜之间形成的锚定连接。
中则为结蛋白丝,大脑表皮细胞中为波形蛋白。
半桥粒(hemidesmosome):位于上皮细胞基
面与基膜之间,连接蛋白比较桥粒多一个整合素。 连接的细胞内骨架成分为角蛋白。
小肠上皮细胞中桥粒 和半桥粒的分布
功能 细胞骨架网络的支持作用 抗机榤张力的作用
三、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junctions)
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
本章总共2个小节:
细胞连接; 细胞外基质.
学习重点: 1结构位置
细胞类型 细胞层面
蛋白
2结构特点
纤维
3功能 注意功能与结构联系
第一节细胞连接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已经丧失了很多独立 生存的特性,(例如:单细胞生物绿眼虫)而它们是作为 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进行生命 活动。
在完整的生命个体内,各组织器官的细 胞之间相互联系,胞内物质相互沟通,细 胞信息的相互传递等,使相邻的细胞间密 切接触,相互联系统一,并由此特化形成一 些特殊结构,称为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
支持保护; 营养运输; 分裂、分化、识别、 黏着、运动、迁移等…例如胚胎发育和肿 瘤。
1)、代谢偶联(化 学信号)
2)、电偶联(离子 信号)
连接子
连接子由6个相同或相似的跨膜蛋 白亚单位环绕而成,中心形成一 个直径约1.5nm的亲水性的低电阻 通道。因为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 子对接形成一个间隙连接单位。 也称为缝隙连接。
间隙连接的通讯功能 1、代谢偶联,指相邻细胞间1000~
1500分子量的物质通过。 2、电偶联指带电离子的通过。
这些对于细胞群的统一和协调非常 重要。
Cx32基因突 变连接子移 位,通道改变 而受阻,施万 细胞无正常 间歇连接,髓 鞘节节改变 成洋葱头状, 神经传导异 常腓骨肌萎 缩.
间隙连接的通透性:通过向细胞内注射分子量不同的染
料,证明间隙连接的通道可以允许分子量小于1.0KD的分子 通过。细胞内的小分子,如无机盐离子、糖、氨基酸、核苷 酸和维生素等有可能通过间隙连接的孔隙 。通透性也是可 以调节的。书上52页视窗6-2腓骨肌萎缩症是X连锁显性遗传。
它将相邻细胞的质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阻止溶液中的分 子颗粒沿细胞间隙扩散。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
紧密连接模式图
1化学成分:是由一些跨 膜蛋白和外周蛋白相 结合形成的复杂体系。 跨膜蛋白包括封闭蛋白 和连接粘合分子。 外周蛋白包括鸟苷酸激 酶转化蛋白和核酸结合 蛋白。
2结构:由蛋白构成的脊 线将相邻的细胞膜焊接, 封闭细胞间隙。
3功能:有两项。 1)维持细胞极性 可防止细胞内外和官腔内外蛋 白、脂质分子扩散。如: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
吸收营养物质,基底面转运分解的物质进入组织液和血 液,紧密连接只在其游离侧面。
2)维持通透性屏障作用 调节离子和大分子物质的 跨膜运输,只允许小分子、可溶性物质通过,不允许毒 性大分子和微生物通过。例如;书上49页 视窗6-1,(野生型大肠杆菌可诱使肠上皮细胞紧密连 接的封闭蛋白重排,由带状变成点状,细胞电阻率降低, 通透性增高,引起病因不明的炎性疾病)。
无透明的间隙 内壁带组状班
二、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ting) 由相邻细胞间 的细胞骨架或细胞外基质连接而成的结构
1化学成分:
1)细胞内附着蛋白 ,有纤维和 微丝附着作用。
2) 跨膜连接糖蛋白,和细胞内 外结构相互结合作用。
2结构:根据连接的骨架成分将其 分为两类
(一)黏合连接 ,
2、跨膜蛋白为整合素(integrin)。
桥粒:相邻细胞间形成纽扣状结构,细胞膜之间的间隙约30nm,质膜下
方有细胞质附着蛋白质,形成厚约15~20nm的致密斑,斑上有中间纤维相 连,相邻细胞的致密斑通过跨膜糖蛋白相连(钙粘素,cadherin)。中间 纤维的性质因细胞类型而异,如:在上皮细胞中为角蛋白丝,在心肌细胞
由于位于紧密连接和桥
之间又称中间连接。分为
黏合带和黏合班两种:
1)黏合带,是细胞之间的连接, 跨膜蛋白是钙黏蛋白。(细胞与 细胞之间)
粘合带:一般位
于上皮细胞顶侧面 的紧密连接下方。 呈带状环绕细胞, 在粘合带处相邻细 胞的间隙约15~ 20nm,介于紧密连 接和桥粒之间,所 以也被称为中间连 接或带状桥粒 (belt desmos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