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专题:求线段长度
七年级上册数学线段的计算
七年级上册数学线段的计算
在七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学生通常会学习关于线段的计算。
线段的计算涉及到长度、比例、相似性等概念。
首先,学生会学习
如何计算线段的长度。
他们会学习使用坐标轴上两点的坐标来计算
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涉及到使用勾股定理或距离公式来计算线段的
长度。
此外,学生也会学习如何在平面几何图形中计算线段的长度,比如在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中计算边长。
另外,学生还会学习如何进行线段的比较和运算。
他们会学习
如何比较不同线段的长度,以及如何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比如,
当给出两个线段的长度,学生需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并且能够进行
简单的加减运算。
此外,学生还会学习关于相似形的概念,这也涉及到线段的计算。
他们会学习如何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以及如何利用相似图
形的特性来计算线段的长度比例。
总的来说,在七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线段的计算涉及到长度
计算、比较运算以及相似图形的计算。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并
且能够灵活运用到解决各种几何问题中。
这些知识不仅对于数学课程有用,也对于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三法巧求线段的长度
三法巧求线段的长度方法一:直接推理法根据题设图形的特征,利用中点的性质或者图中线段的和差关系,直接推理进行求解. 例1 如图1所示,已知线段AB=80 cm,M为AB的中点,点P在MB上,点N为PB的中点,且NB=14 cm,求线段AP的长.思路分析:由图形可以看出,线段AP等于线段AM与MP的和,也等于线段AB与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AP的长,只要求出线段AM与MP的长或者线段PB的长即可.解:由题意可得PB=2NB=2×14=28(cm),所以AP=AB-PB=80-28=52(cm).评注:直接推理计算,需要认真观察图形,灵活运用图中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然后进行变换迅速解题.方法二:利用整体求解法根据题中线段间的关系,通过整体思想,把所要求解的线段作整体处理的方法.例2 如图2所示,点P在线段AB上,AB=10 cm,点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思路分析:虽然由图可知MN=MP+NP,但无法分别求出MP和NP的长.再仔细分析发现MP+NP=21AB,于是把MN作整体化处理,则可以把问题简单化. 解:由MP=21AP,NP=21PB得MN=MP+NP=21(AP+PB)=21AB=21×10=5(cm). 评注:当无法确定某些线段的长度时,可考虑整体求解.方法三:运用分类讨论法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不同情况予以分析的解决方法.例3 在一条直线上有A,B,C三个点,M为AB的中点,N为BC的中点,若AB=a,BC=b,试用a,b表示线段MN的长度.思路分析:由于题目没有说清楚A,B,C三点之间确切的位置关系,所以要根据A,B,C三点的位置和a,b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讨论.解:(1)如图3-①所示,点B在A,C两点之间时,MN=BM+BN=21(AB+BC)=21(a+b);(2)如图3-②所示,点A在B,C两点之间,即b>a时,MN=BN-BM=21(BC-AB)=21(b-a); (3)如图3-③所示,点C在A,B两点之间,即a>b时,MN=BM-BN=21(AB-BC)=21(a-b). 评注: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审题,弄清楚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遗漏.。
小专题(八) 线段长度的几种计算方法
当题目中有比例关系或倍分关系,以及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时, 常利用方程思想求解.
5.如图,线段 AB 被点 C,D 分成了 3∶4∶5 三部分,且 AC 的中点 M 和 DB 的中点 N 之间的距离是 40cm,求 AB 的长.
解:设 AB 的长为 xcm.因为线段 AB 被点 C,D 分成了 3∶4∶ 5 三部分,所以 AC=132x,CD=142x,DB=152x.
解:设 BD=xcm,则 AB=3xcm,CD=4xcm,AC=6xcm. 因为点 E,点 F 分别为 AB,CD 的中点, 所以 AE=12AB=1.5xcm,CF=12CD=2xcm. 所以 EF=AC-AE-CF=6x-1.5x-2x=2.5x(cm). 因为 EF=10cm, 所以 2.5x=10,解得 x=4. 所以 AB=12cm,CD=16cm.
解:(1)因为 AB=24,CD=10, 所以 AC+DB=14. 所以12(AC+DB)=MC+DN=7. 所以 MN=MC+CD+DN=17. (2)因为 AB=a,CD=b,所以 AC+DB=a-b. 所以 MC+DN=12(AC+DB)=12(a-b). 所以 MN=MC+DN+CD=12(a-b)+b=12(a+b).
又因为 AC 的中点 M 和 DB 的中点 N 之间的距离是 40cm, 所以 MC=234x,DN=254x. 所以234x+142x+254x=40.解得 x=60. 所以 AB 的长为 60cm.
6.如图,已知线段 AB 和 CD 的公共部分 BD=13AB=14CD, 线段 AB,CD 的中点 E,F 之间的距离是 10cm,求 AB,CD 的长.
湖北世纪华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4章 图形的认识 小专题(八)
线段长度的几种计算方法
人教版七上数学专题-求线段长度的方法
七年级上学期求线段长度的方法、练习、巩固提高例1. 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若CD=10cm,求AB。
图1分析:观察图形可知,DC=AC-AD,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AC、AD均可用所求量AB表示,这样通过已知量DC,即可求出AB。
解:因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所以又因为CD=10cm,所以AB=96cm例2.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A、MN、PM的长。
图2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AP等于线段AM与MP的和,也等于线段AB与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PA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AM与MP的长或者求出线段PB的长即可。
解:因为N是PB的中点,NB=14所以PB=2NB=2×14=28又因为AP=AB-PB,AB=80所以AP=80-28=52(cm)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根据。
3. 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例3. 如图3,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的中点,,求BC是AB的多少倍?图3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BC、AB、AD的一个方程,又C为AD的中点,即,观察图形可知,,可得到BC、AB、AD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AD分别表示AB、BC。
解:因为C为AD的中点,所以因为,即又由<1>、<2>可得:即BC=3AB例4. 如图4,C、D、E将线段AB分成2:3:4:5四部分,M、P、Q、N分别是AC、CD、DE、EB的中点,且MN=21,求PQ的长。
图4分析:根据比例关系及中点性质,若设AC=2x,则AB上每一条短线段都可以用x的代数式表示。
观察图形,已知量MN=MC+CD+DE+EN,可转化成x的方程,先求出x,再求出PQ。
解:若设AC=2x,则于是有那么即解得:所以例5. 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3cm,求AC的长。
数线段的简便方法
数线段的简便方法数线段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我们在解题时经常需要计算线段的长度。
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计算线段的长度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简便的方法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利用坐标轴上的点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假设我们有两个点A(x1, y1)和B(x2, y2),那么线段AB的长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AB = √((x2 x1)² + (y2 y1)²)。
这个公式就是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线段的长度,只需要知道两个点的坐标,就可以轻松求得线段的长度。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数轴上的坐标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假设我们有两个点A和B,它们在数轴上的坐标分别为a和b,那么线段AB的长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AB = |b a|。
这个公式非常简便,只需要用B的坐标减去A的坐标,然后取绝对值即可得到线段的长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三角形的性质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假设我们有一个三角形ABC,其中AB为底,C为顶点,那么线段AB的长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AB = 2 AC sin(∠ACB)。
这个公式利用了三角函数的性质,通过已知的边长和夹角,就可以求得线段的长度。
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假设我们有两个相似三角形ABC和A'B'C',其中AB为底,A'B'为对应的底,那么线段AB和A'B'的长度比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 AB/A'B' = AC/A'C'。
这个公式非常有用,通过已知线段的长度比和一个边长,就可以求得另一个边长的长度。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计算线段的长度并不难,只需要掌握一些简便的方法,就可以轻松应对各种计算问题。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加轻松地解决线段长度的计算问题。
初中图形求线段长度教案
初中图形求线段长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能够运用线段中点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线段的和差关系,能够运用线段的和差关系求解线段长度。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线段中点的性质。
2. 线段的和差关系。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线段中点的性质解决问题。
2. 如何运用线段的和差关系求解线段长度。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形示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2.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发现需要求解线段长度。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线段长度。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线段中点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教师讲解线段的和差关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和线段的和差关系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经验和困惑。
3. 教师给出建议和指导。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和线段的和差关系解决。
2.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线段中点的性质和线段的和差关系。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但在总结与反思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线段长度的求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数线段的最简单方法
数线段的最简单方法
数学中有一种常见的问题就是如何计算线段的长度。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使用直尺或计算线段长度的工具。
那么,有没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计算线段的长度呢?
其实,数学中有一种叫做“勾股定理”的方法可以轻松地计算线段长度。
勾股定理是指,在一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即:a+b=c。
其中,a和b是直角边,c是斜边。
例如,如果我们要计算直角三角形ABD中BD的长度。
已知AB=3,AD=4,我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度。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D=AB+AD=3+4=9+16=25。
因此,BD的长度等于5。
通过勾股定理,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
同时,勾股定理还可以用于求解其他几何问题,如角度、面积等。
总之,勾股定理是计算线段长度的最简单方法之一。
无论是在数学考试中还是实际生活中,都可以轻松地应用它来解决问题。
- 1 -。
09 专题九:线段计算(4)——整体思想(方法专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培优专题讲练(含答案)
专题九:线段计算(4)——整体思想方法点睛在求线段长度的时候,若已知条件个数少于未知数,或动点运动问题中,部分线段的长是不确定的量,往往设参数,运用整体法求线段长。
典例精讲1.如图,C是线段AB上一点,M是AC的中点,N是CB的中点,如果AB=10cm.求:MN的长.举一反三2.如图,已知点C,D在线段AB上,M、N分别是AC、BD的中点,若AB=20,CD=4,(1)求MN的长.(2)若AB=a,CD=b,请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出MN的长.3.如图,C,D为线段AB上的两点,M,N分别是线段AC,BD的中点.(1)如果CD=5cm,MN=8cm,求AB的长;(2)如果AB=a,MN=b,求CD的长.专题过关4.如图,已知AB=10,点C是线段AB上一动点(不与A、B重合),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5.如图,已知C,D是线段AB上的两个点,M,N分别为AC,BD的中点.(1)若AB =10,CD =4,求AC +BD 的长及MN 的长;(2)如果AB =2a +3b ,CD =b ,用含a ,b 的式子表示MN 的长.6.已知:点A 、B 、C 在直线l 上,线段AB =10,M 是线段AC 的中点,N 是线段BC 的中点.(1)如图①,若点C 在线段AB 上,且AC =6,求线段MN 的长;(2)若点C 是线段AB 上任一点,其他条件不变,能求出线段MN 的长度吗?请说明理由;(3)若点C 在线段AB 外,M 、N 仍分别是AC 、BC 的中点,你能猜想MN 的长度吗?请在备用图②、③中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7.已知线段AB =a ,CD =b ,线段CD 在直线AB 上运动(A 在B 的左侧,C 在D 的左侧),|a ﹣2b |与(6﹣b )2互为相反数.(1)求a ,b 的值;(2)若M ,N 分别是AC ,BD 的中点,BC =4,求MN 的长;(3)当CD 运动到某一时刻,D 点与B 点重合,P 是线段AB 延长线上任意一点,问PA+PB PC 的值是否改变?若不变,求出其值;若改变,请说明理由.8.(1)如图1,在直线AB 上,点P 在A 、B 两点之间,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点N 为线段AP 的中点,若AB =n ,且使关于x 的方程(n ﹣4)x =6﹣n 无解.①求线段AB 的长;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有关吗?请说明理由;(2)如图2,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试说明PA+PB PC 的值不变.【参考答案】1.解:∵M是AC的中点,N是CB的中点,∴MC=12AC,CN=12CB,∴MN=MC+CN=12AC+12CB=12(AC+CB)=12×10=5.2.解:(1)∵AB=20,CD=4,∴AC+DB=AB﹣CD=16.∵M、N分别是AC、BD的中点,∴MC=12AC,ND=12DB,∴MC+DN=12AC+12DB=12(AC+DB)=8,∴MN=MC+CD+DN=(MC+DN)+CD=8+4=12;(2)∵AB=a,CD=b,∴AC+DB=AB﹣CD=a﹣b.∵M、N分别是AC、BD的中点,∴MC=12AC,ND=12DB,∴MC+DN=12AC+12DB=12(AC+DB)=12(a﹣b),∴MN=MC+CD+DN =(MC+DN)+CD=12(a﹣b)+b=a+b2.3.解:(1)M、N分别是线段AC,BD的中点,∴MC=12AC,DN=12BD,∵MC+CD+DN=MN=8cm,∴MC+DN=8﹣5=3cm∴AC+BD=2MC+2DN=2×3=6cm,∴AB=AC+CD+BD=AC+BD+CD=6+5=11(cm),即线段AB的长为11cm.(2)M、N分别是线段AC,BD的中点,∴CM=AM=12AC,BN=DN=12BD,∵AM+BN=MC+DN=AB﹣MN,∴MC+DN=a﹣b,∴CD=MN﹣(MC+DN)=b﹣(a﹣b)=2b﹣a.4.解:∵M是AC的中点,N是CB的中点,∴MC=12AC,CN=12CB,∴MN=MC+CN=12AC+12CB=12(AC+CB)=12×10=5.5.解:(1)∵AB=10,CD=4,∴AC+BD=AB﹣CD=10﹣4=6,∵M、N分别为AC、BD的中点,∴AM+BN=12AC+12BD=12(AC+BD)=3,∴MN=AB﹣(AM+BN)=10﹣3=7;(2)根据(1)的结论,AM+BN=12AC+12BD=12(AC+BD)=12(2a+3b﹣b)=a+b,∴MN=AB﹣(AM+BN)=2a+3b﹣(a+b)=a+2b.6.解:(1)∵AB=10,AC=6,∴BC=10﹣6=4.∵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C的中点,∴MC=12AC=3,NB=12BC=2,∴MN=MC+NB=3+2=5;(2)∵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C的中点,∴MC=12AC,NB=12BC,∴MN=MC+NB=12(AC+BC)=12AB=5;(3)MN=5.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由图知MN=MC﹣NC=12AC−12BC=12(AC﹣BC)=12AB=5;当点C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时,由图知MN=CN﹣CM=12BC−12AC=12(BC﹣AC)=12AB=5.7.解:(1)∵|a﹣2b|与(6﹣b)2互为相反数|,∴|a ﹣2b |+(6﹣b )2=0,∴a ﹣2b =0,6﹣b =0,∴b =6,a =12,(2)∵b =6,a =12,∴AB =12,CD =6.如图1所示:∵M 、N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AM =12AC =12(AB +BC )=12×(12+4)=8, DN =12BD =12(CD +BC )=12×(6+4)=5, ∴MN =AD ﹣AM ﹣DN =12+4+6﹣8﹣5=9;如图2所示:∵M 、N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AM =12AC =12(AB ﹣BC )=4,DN =12BD =12(CD ﹣BC )=1,∴MN =AD ﹣AM ﹣DN =12+6﹣4﹣4﹣1=9;综上所述,MN =9.(3)如图3所示:∵AB =12,CD =6,∴AC =12﹣6=6.∴AC =BC .∴PA+PB PC =PC+AC+PC−CB PC =2PC PC =2.8.解:(1)①方程(n ﹣4)x =6﹣n ,∵关于x 的方程(n ﹣4)x =6﹣n 无解,∴n ﹣4=0,即n =4,∴线段AB 的长为4;②如图1,∵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点N 为线段AP 的中点,AB =n , ∴PM =12BP ,PN =12AP ,∴MN =MP +NP=12AB=12n ;∴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2)如图2,∵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AC =12AB ,∴P A +PB =PC ﹣AC +PC +BC =2PC ,∴PA+PB PC =2, ∴PA+PB PC 的值不变.。
求线段的长短的专题训练
求线段的长短的专题训练一.解答题(共30小题)1.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N、P分别是线段AC,BC,AB的中点.(1)若AB=10cm,则MN=cm;(2)若AC=3cm,CP=1cm,求线段PN的长.2.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6cm,MB=10cm,点M、N分别为AC、BC的中点.(1)求线段BC、MN的长;(2)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bcm,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3.如图,D是AB的中点,E是BC的中点,BE=AC=3cm,求线段DE的长.4.已知线段AB=14cm,C为线段AB上任一点,D是AC的中点,E是CB的中点,求DE的长度.5.如图,C 为线段AB的中点,N为线段CB的中点,CN=1cm.求线段CB、线段AC、线段AB的长.6.已知,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5:3三部分,M为AD的中点,BM=6cm,求CM和AD的长.7.如图所示,点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点E为线段AC的中点,若ED=9,求线段AB的长度.8.如图,M是线段AC中点,点B在线段AC上,且AB=4cm,BC=2AB,求线段MC和线段BM的长.9.已知:如图,B、C是线段AD上两点,且AB:BC:CD=2:4:3,M是AD的中点,CD=6cm,求线段MC的长.10.如图所示,已知C、D是线段AB上的两个点,M、N分别为AC、BD的中点.(1)若AB=10cm,CD=4cm,求AC+BD的长及M、N的距离.(2)如果AB=a,CD=b,用含a、b的式子表示MN的长.11.如图,C为线段AD上一点,点B为CD的中点,且AD=8cm,BD=2cm.(1)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2)求AC的长.(3)若点E在直线AD上,且EA=3cm,求BE的长.12.已知线段AB=10cm,点C是直线AB上一点,BC=4cm,若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13.如图,C为线段AB的中点,线段AB=12cm,CD=2cm.求线段DB的长.14.已知线段AB=8cm,点C是直线AB上一点,线段BC=3cm,D、E分别是线段AB与线段CB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度.15.如图,已知线段AB和CD的公共部分为BD,且BD=AB=CD,线段AB、CD的中点E、F之间距离是20,求AB、CD的长.16.如图,点B是线段AC上一点,且AC=12,BC=4.(1)求线段AB的长;(2)如果点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17.已知线段AC=8cm,点B是线段AC的中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AD的长.18.如图所示,线段AB=8cm,E为线段AB的中点,点C为线段EB上一点,且EC=3cm,点D为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度.19.如图,已知AB=7,BC=3,点D为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DB的长度.20.如图,已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点N在线段MB上,MN=AM,若MN=3cm,求线段AB 和线段NB的长.21.如图,已知M是线段AB的中点,N在AB上,MN=AM,若MN=2m,求AB的长.22.如图,线段AC=6cm,线段BC=15cm,点M 是AC的中点,在BC上取一点N,使得CN=BC,求MN的长.23.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是AB、CB的中点,AC=8cm,NB=5cm,求线段MN 的长.24.如图所示,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已知AB=4BC,AB=3AD,AB=12cm,求线段CD、BD 的长.25.如图,点C是线段AB上,AC=10cm,CB=8cm,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CB=acm,其他条件不变,不用计算你猜出MN的长度吗?(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acm,M,N仍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还能猜出线段MN的长度吗?(4)由此题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26.将线段AB延长至C,使BC=AB,延长BC 至点D,使CD=BC,延长CD至点E,使DE=CD,若CE=8cm.(1)求AB的长度;(2)如果点M是线段AB中点,点N是线段AE 中点,求MN的长度.27.如图,已知线段AB=32,C为线段AB上一点,且AC=BC,E为线段BC的中点,F为线段AB 的中点,求线段EF的长.28.如图,C、D两点将线段AB分成2:3:4三部分,E为线段AB的中点,CB=14cm,求:(1)线段AB的长;(2)线段ED的长.29.如图,线段AC=6,线段BC=16,点M是AC 的中点,在线段CB上取一点N,使得CN=NB,求MN的长.30.如图,已知线段AB=20,点C在线段AB上,且AC:CB=2:3,点D是线段CB的中点,求线段CD的长.求线段的长短的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30小题)1.(2016春•威海期末)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N、P分别是线段AC,BC,AB的中点.(1)若AB=10cm,则MN=5cm;(2)若AC=3cm,CP=1cm,求线段PN的长.【解答】解:(1)∵M 、N分别是AC、BC的中点,∴MC=AC,CN=BCMN=MC+CN=.故填:5.(2)∵AC=3,CP=1,∴AP=AC+CP=4,∵P是线段AB 的中点,∴AB=2AP=8∴CB=AB ﹣AC=5,∵N是线段CB的中点,CN=CB=,∴PN=CN﹣CP=.2.(2016春•郴州期末)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6cm,MB=10cm,点M、N分别为AC、BC的中点.(1)求线段BC、MN的长;(2)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bcm,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解答】解:(1)∵AC=6cm,M是AC的中点,∴AM=MC=AC=3cm,∵MB=10cm,∴BC=MB﹣MC=7cm,∵N为BC的中点,∴CN=BC=3.5cm,∴MN=MC+CN=6.5cm;(2)如图,∵M是AC中点,N是BC中点,∴MC=AC,NC=BC ,∵AC﹣BC=bcm,∴MN=MC﹣NC=AC﹣BC=(AC﹣BC)=b(cm).3.(2016秋•东营期中)如图,D是AB的中点,E 是BC的中点,BE=AC=3cm,求线段DE的长.【解答】解:∵BE=AC=3cm,∴AC=15cm,∵D是AB的中点,E 是BC的中点,∴DB=AB,BE=BC,∴DE=DB+BE=AB+BC=AC=15cm=7.5cm,即DE=7.5cm.4.(2016春•高青县期中)已知线段AB=14cm,C 为线段AB上任一点,D是AC的中点,E是CB 的中点,求DE的长度.【解答】解:如图,由D是AC的中点,E是CB的中点,得DC=AC,CE=CB.由线段的和差,得DE=DC+CE=(DC+CE)=×14=7cm,DE的长度为7cm.5.(2016秋•高密市校级月考)如图,C为线段AB 的中点,N为线段CB的中点,CN=1cm.求线段CB、线段AC、线段AB的长.【解答】解:∵N为线段CB的中点,CN=1cm,∴CB=2CN=2cm.∵C为线段AB的中点,∴AC=CB=2cm.∴AB=2AC=4cm.6.(2015秋•故城县期末)已知,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5:3三部分,M为AD的中点,BM=6cm,求CM和AD的长.【解答】解:设AB=2xcm,BC=5xcm,CD=3xcm 所以AD=AB+BC+CD=10xcm因为M是AD的中点所以AM=MD=AD=5xcm所以BM=AM﹣AB=5x﹣2x=3xcm因为BM=6 cm,所以3x=6,x=2故CM=MD﹣CD=5x﹣3x=2x=2×2=4cm,AD=10x=10×2=20 cm.7.(2015秋•阜阳期末)如图所示,点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点E为线段AC的中点,若ED=9,求线段AB的长度.【解答】解:∵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AC=CD=DB(1分)又∵点E为AC的中点,则AE=EC=AC(2分)∴CD+EC=DB+AE(3分)∵ED=EC+CD=9(4分)∴DB+AE=EC+CD=ED=9,则AB=2ED=18.(6分)8.(2015秋•沛县期末)如图,M是线段AC中点,点B在线段AC上,且AB=4cm,BC=2AB,求线段MC和线段BM的长.【解答】解:∵AB=4cm,BC=2AB,∴BC=8cm,∴AC=AB+BC=4+8=12cm,∵M是线段AC中点,∴MC=AM=AC=6cm,∴BM=AM﹣AB=6﹣4=2cm.9.(2015秋•重庆期末)已知:如图,B、C是线段AD上两点,且AB:BC:CD=2:4:3,M是AD 的中点,CD=6cm,求线段MC的长.【解答】解:由AB:BC:CD=2:4:3,设AB=2xcm,BC=4xcm,CD=3xcm,…1分则CD=3x=6,解得x=2.…2分因此,AD=AB+BC+CD=2x+4x+3x=18(cm). (4)分因为点M是AD的中点,所以DM=AD=×18=9(cm).…6分MC=DM﹣CD=9﹣6=3(cm).…7分10.(2015秋•石柱县期末)如图所示,已知C、D 是线段AB上的两个点,M、N分别为AC、BD的中点.(1)若AB=10cm,CD=4cm,求AC+BD的长及M、N的距离.(2)如果AB=a,CD=b,用含a、b的式子表示MN的长.【解答】解:(1)∵AB=10cm,CD=4cm,∴AC+BD=AB﹣CD=10﹣4=6cm,∵M、N分别为AC、BD的中点,∴AM+BN=AC +BD=(AC+BD)=3cm,∴MN=AB﹣(AM+BN)=10﹣3=7cm;(2)根据(1)的结论,AM+BN=AC +BD=(AC+BD)=(a﹣b),∴MN=AB﹣(AM+BN)=a ﹣(a﹣b)=(a+b).11.(2015秋•亭湖区期末)如图,C为线段AD上一点,点B为CD的中点,且AD=8cm,BD=2cm.(1)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2)求AC的长.(3)若点E在直线AD上,且EA=3cm,求BE的长.【解答】解:(1)图中共有6条线段;(2)∵点B为CD的中点.∴CD=2BD.∵BD=2cm,∴CD=4cm.∵AC=AD﹣CD且AD=8cm,CD=4cm,∴AC=4cm;(3)当E在点A的左边时,则BE=BA+EA且BA=6cm,EA=3cm,∴BE=9cm当E在点A的右边时,则BE=AB﹣EA且AB=6cm,EA=3cm,∴BE=3cm.12.(2015秋•昆明校级期末)已知线段AB=10cm,点C是直线AB上一点,BC=4cm,若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解答】解:①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则MN=MC+CN=AC +BC=5cm;②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MN=MC﹣CN=AC ﹣BC=7﹣2=5cm.13.(2015秋•衡阳校级期末)如图,C为线段AB 的中点,线段AB=12cm,CD=2cm.求线段DB的长.【解答】解:∵C为线段AB的中点,线段AB=12cm,∴BC=AB=6cm,∴DB=BC﹣CD=6﹣2=4cm.故线段DB的长为4cm.14.(2015秋•江门校级期末)已知线段AB=8cm,点C是直线AB上一点,线段BC=3cm,D、E分别是线段AB与线段CB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度.【解答】解:(1)如图1,,8÷2﹣3÷2=4﹣1.5=2.5(cm)所以线段DE的长度是2.5cm.(2)如图2,,8÷2+3÷2=4+1.5=5.5(cm)所以线段DE的长度是5.5cm.综上,可得线段DE的长度是2.5cm或5.5cm.15.(2015秋•双城市期末)如图,已知线段AB和CD的公共部分为BD,且BD=AB=CD,线段AB、CD的中点E、F之间距离是20,求AB、CD 的长.【解答】解:设BD=x,则AB=3x,CD=4x.∵点E、点F分别为AB、CD的中点,∴AE=AB=1.5x,CF=CD=2x,AC=AB+CD﹣BD=3x+4x﹣x=6x.∴EF=AC﹣AE﹣CF=6x﹣1.5x﹣2x=2.5x.∵EF=20,∴2.5x=20,解得:x=8.∴AB=3x=24,CD=4x=32.16.(2015秋•南安市期末)如图,点B是线段AC 上一点,且AC=12,BC=4.(1)求线段AB的长;(2)如果点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解答】解:(1)由线段的和差,得AB=AC﹣BC=12﹣4=8;(2)由点O是线段AC的中点,得OC=AC=×12=6,由线段的和差,得OB=OC﹣BC=6﹣4=2.17.(2015秋•荔湾区期末)已知线段AC=8cm,点B是线段AC的中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AD的长.【解答】解:因为AC=8cm,B是线段AC的中点,D是线段BC的中点,所以AB=BC==4cm(2分)所以CD==2cm(3分)所以AD=AC﹣CD=8﹣2=6cm.(5分)答:线段AD的长为6cm.(6分)18.(2015秋•文安县期末)如图所示,线段AB=8cm,E为线段AB的中点,点C为线段EB上一点,且EC=3cm,点D为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度.【解答】解:∵线段AB=8cm,E为线段AB的中点,∴BE=AB=4cm,∴BC=BE﹣EC=4﹣3=1cm,∴AC=AB﹣BC=8﹣1=7cm,∵点D为线段AC的中点,∴CD==3.5cm,∴DE=CD﹣EC=3.5﹣3=0.5cm.19.(2015秋•浦口区校级期末)如图,已知AB=7,BC=3,点D为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DB的长度.【解答】解:由线段的和差,得AC=AB+BC=7+3=10.由D为线段AC的中点,得AD=AC=×10=5.由线段的和差,得DB=AB﹣AD=7﹣5=2,线段DB的长度为2.20.(2015秋•曲阜市期末)如图,已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点N在线段MB上,MN=AM,若MN=3cm,求线段AB和线段NB的长.【解答】解:∵MN=AM,且MN=3cm,∴AM=5cm.又∵点M为线段AB的中点∴AM=BM=AB,∴AB=10cm.又∵NB=BM﹣MN,∴NB=2cm.21.(2015秋•邵阳校级期末)如图,已知M是线段AB的中点,N在AB上,MN=AM,若MN=2m,求AB的长.【解答】解:∵MN=AM,MN=2m,∴AM=5cm,∵M是线段AB的中点,∴AB=2AM=10cm,即AB的长是10cm22.(2015秋•浦城县期末)如图,线段AC=6cm,线段BC=15cm,点M是AC的中点,在BC上取一点N,使得CN=BC,求MN的长.【解答】解:∵M是AC的中点,∴MC=AC=×6=3cm,∵CN=BC,∴CN=×15=5cm,∴MN=MC+NC=3+5=8cm.23.(2015秋•曹县期末)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是AB、CB的中点,AC=8cm,NB=5cm,求线段MN的长.【解答】解:∵N是CB的中点,NB=5cm,∴BC=2BN=10cm,∵AC=8cm,∴AB=AC+BC=18cm,∵M是AB的中点,∴BM=AB=9cm,∴MN=BM﹣BN=4cm.24.(2015秋•冠县期末)如图所示,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已知AB=4BC,AB=3AD,AB=12cm,求线段CD、BD的长.【解答】解:∵AB=4BC,AB=3AD,AB=12cm,∴AD=AB=4cm,BC=AB=3cm,CD=AB﹣AD﹣BC=12﹣4﹣3=5cm,BD=AB﹣AD=12﹣4=8cm,答:线段CD、BD的长分别是5cm、8cm.25.(2015秋•永新县期末)如图,点C是线段AB 上,AC=10cm,CB=8cm,M,N分别是AC,BC 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CB=acm,其他条件不变,不用计算你猜出MN的长度吗?(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acm,M,N仍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还能猜出线段MN的长度吗?(4)由此题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解答】解:(1)MN=MC+CN=AC +CB=×10+×8=5+4=9cm.答:线段MN的长为9cm.(2)MN=MC+CN=AC +CB=(AC+CB)=cm.(3)如图,MN=AC﹣AM﹣NC=AC ﹣AC ﹣BC=(AC﹣BC)=cm.(4)当C点在AB线段上时,AC+BC=AB,当C点在AB延长线上时,AC﹣BC=AB,故找到规律,MN的长度与C点的位置无关,只与AB的长度有关.26.(2015秋•湖南校级期末)将线段AB延长至C,使BC=AB,延长BC至点D,使CD=BC,延长CD至点E,使DE=CD,若CE=8cm.(1)求AB的长度;(2)如果点M是线段AB中点,点N是线段AE 中点,求MN的长度.【解答】解:如图:,设DE=x,由BC=AB,延长BC至点D,使CD=BC,延长CD至点E,使DE=CD,得CD=3x,BC=9x,AB=27x.由线段的和差,得CE=BC+DE=4x,DE=8,解得x=2,AB=27x=54;(2)由线段的和差,得AE=AB+BC+CD+DE=27x+9x+3x+x=40x=80,由点M是线段AB中点,点N是线段AE中点,得AM=AB=×54=27,AN=AE=×80=40,由线段的和差,得MN=AN﹣AM=40﹣27=13.27.(2015秋•宁城县期末)如图,已知线段AB=32,C为线段AB上一点,且AC=BC,E为线段BC 的中点,F为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EF的长.【解答】解:∵F为线段AB的中点,∴BF=AB=16,∵AC=BC,∴BC=AB=24,∵E为线段BC的中点,∴BE=12,∴EF=BF﹣BE=16﹣12=4.28.(2015秋•越秀区期末)如图,C、D两点将线段AB分成2:3:4三部分,E为线段AB的中点,CB=14cm,求:(1)线段AB的长;(2)线段ED的长.【解答】解:(1)设AC=2x,则CD=3x,DB=4x,∵CB=CD+DB,∴3x+4x=14,解得,x=2,∴AB=AC+CD+DB=18cm;(2)∵E为线段AB的中点,∴EB=AB=9cm,∴ED=EB﹣DB=1cm.29.(2015秋•长乐市期末)如图,线段AC=6,线段BC=16,点M是AC的中点,在线段CB上取一点N,使得CN=NB,求MN的长.【解答】解:∵点M是AC的中点,∴MC=AC=3,∵CN=NB,∴CN=BC=4,∴MN=MC+CN=7.30.(2015秋•安阳县期末)如图,已知线段AB=20,点C在线段AB上,且AC:CB=2:3,点D是线段CB的中点,求线段CD的长.【解答】解:按比例分配:AC=20×=8,BC=20×=12.由D是BC的中点,得CD=BC=6.第11页(共11页)。
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度
∴ AB2+BE2=AE2 ∴ 32 + x2 = (4 − x)2
例1. 如 图, 在 △ABC中,AD⊥BC于 点D,AB=13,BC=21, AD=12,求AC的长。
分析:要求线段AC的长,在Rt△ACD中可用勾股定理转化为求线
解出:x = 7 8
∴ BE = 7 8
段AD的长。而求线段AD的长,可以在Rt△ABD中运用勾股定理求解。 3 利用两个有公共边的直角三角形建立方程求线段的长
教育视窗
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度
余昌洪
(贵州省遵义市第一初级中学,贵州遵义 563000)
摘 要: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定理之一,是求线段长度的重要方法,也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现将几种运用勾股定理求线 段长度的方法叙述如下:
关键词: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方程思想
1 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的具体长度,求第三边的长 度
分 析:在Rt△ABC中 运 用 勾 股 定 理 易 求BC=4,再 由 折 叠 易 知 AE=EC,所以可以知道AE+BE=4。若设BE=x,则AE=4-x,在Rt△ABE中 运用勾股定理建立关于x的方程可以解决BE的长。
∴ AB2-BD2=AD2 AC2-CD2=AD2 ∴ AB2-BD2=AC2-CD2 ∴ 132− x2 = 202 −−((221− x)2
解出: x =5
解:∵ ∠B=90°,AB=3,AC=5
∴ BD=5
∴ 设BE= x ,则EC=BC-BE=4- x 又由折叠可知: 又∵ ∠B=90°
总结,勾股定理是解决线段长度的重要工具,我们在求线段的长 度问题时,可以将线段放到直角三角形中用勾股定理直接求或用勾股 定理建立方程来求。
2020 年 2 期 255
2021年中考数学提优专题二:四边形中线段长度的计算
中考提优专题二:四边形中线段长度的计算概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线段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是组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的元素.线段的长短、位置的变动影响着图形的形状、大小,因此求线段长度是初中几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下面给出几种常见的求线段长度的方法.1.将求线段长度的问题转化到直角三角形形中求解;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连接代数与几何的桥梁,是用来求线段长度的基本方法.2.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线段长度.三角函数揭示了角和边之间的关系,借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求线段的长度.3.借助证明结果求解线段长度.有些问题中,需要先根据已知条件证明线段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在一条线段已知的情况下,可求出另一条线段的长度.4.利用相似三角形求线段长度.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构造相似三角形计算线段长度.5.利用面积法求线段长度.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图形的面积,从而可以求出线段的长度.6.利用方程法求线段长度.设所求线段长度为x,寻找等量关系,列出关于x的方程,从而可求线段的长度.7.利用建系法求线段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出点的坐标,利用两点距离公式或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线段的长度.上面归纳了几种常见的线段长度的求法,但遇到实际问题,我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类型1:利用特殊角度求解四边形中线段长度1.利用45°角的特殊性求线段长度45°角是几何中比较特殊的角度之一,通常出现在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中.例1: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且∠EAF=∠CEF=45°,若AD=9,DC=8,求EF的长.例2:如图,在四边形中,∠BAC=90°,∠BCD=90°,∠CAD=45°,CD=6,BC=8,求AC的长.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DAB=∠DCB=45°,AD=23,DC=25,AB=7,求AC 的长.例4: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6,O 是对角线AC ,BD 的交点,点E 在CD 上,且DE=2CE ,连接BE ,过点C 作CF ⊥BE ,垂足为F ,连接OF ,求OF 的长.例5: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A=60°,E 、F 分别是AB ,AD 上两个动点,满足AE=DF ,连接BF ,与DE 交于点G ,作CH ⊥BF ,垂足为H ,连接CG ,若DG=a ,BG=b ,且b a ,满足2,522==+ab b a ,求CH 的长.例6: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G三点分别在边AD、AB、CD上,且△EFG为等边三角形,若AF=3,DG=4,求正方形的边长.例7: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2,若PD=1,∠BPD=90°,求点A到BP的距离.类型2:借助四边形中的“十字架”求线段长度例8:如图,边长为4的正方形OADB的边OA,OB分别在x轴、y轴上,C为OA的中点,OF⊥BC于点E,交AD于点F,求EF的长.类型3:利用对称变换求线段长度例9:如图,已知AD∥BC,AB⊥BC,AB=3,E是射线BC上一个动点,连接AE,将△ABE沿着AE折叠,点B落在点B′处,过点B′作AD的垂线,分别交AD,BC于点M、N,当B′为线段MN的三等分点时,求BE的长.例10:在正方形ABCD中,,AD=4,E是对角线AC上一点,连接DE,过点E作EF⊥ED,交AB于点F,连接DF,交AC于点G,将△EFG沿EF翻折,得到△EFM,连接DM,交EF于点N,交AC于点O.若F是AB的中点,求△EMN的周长.。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 ——解析几何中的线段长度问题
122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
——解析几何中的线段长度问题
■田荣成
在近几年高考及模拟试题中较多的出现线段长度(共线向 量)的问题。线段的长度问题常用的方法是两点间距离公式、 弦长公式。但对一些特殊的线段长度问题若仍然采用通法去 求解,则计算量成倍增加,费时费力,学生的畏难情绪油然而 生,大多中途放弃,能坚持算下去的少数学生中也极少有人能 算出正确答案。所以要攻克解析几何这座堡垒,一方面要坚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条件转化方法的选 择,提升思维量,降低计算量,否则就把学生引入了“苦算”的汪 洋大海中去了。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
考点聚焦
123
称此方法为化斜为“平竖”法。在得到两交点的坐标关系后,可
用弦长公式求解 HG 长。
分别过 H, G 点作 H1, G1 垂直于 y 轴,垂足为 H1, G1。
因为 HH1 ∥ EO ∥ GG1
所以
|HE| |EG|
=
|H1O| |OG1|
=
3
H
本文拟从一道较常见的模拟试题入手,从五个不同的角度 介绍破解策略,供读者参考,希望能给读者一点启发。
x2 y2 【例】已知椭圆C:8 +4 = 1,过左焦点 E 的直线与椭圆 C 交于 G, H 两点,且 HE = 3 EG,试求此时弦长 HG。 何使【用分条析件】H本E题=中3 E出G现,以三及条如线何段表H示E,所EG求,问HG题的HG长的度长,那度么呢如? 【分方析法:1此】向题量中的的坐条标件法HE = 3 EG 是以向量形式给出的,所 以很容易想到向量的坐标法,在上述方法求出 H, G 点坐标后 可以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 HG 长。
三、解题步骤 针对七选五这一题型,我建议以下解题步骤:1. 通读全文, 了解文章大意,明白上下文的逻辑。2. 浏览选项,并抓住选项 中的关键词语,做到心中有数。3. 详读段落,先易后难各个击 破,注重上下文的联系。4. 复读检查,攻克难点,注重上下文意 义关联。5. 研究两个多余选项,确定排除干扰。另外,在解题 过程中要牢记八字方针:空前空后,先易后难。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七选五题型并不像我 们想象得那么难,每一个空的设置都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由 此看出,高考题中的七选五是有答题模板的,只要我们掌握以 上解题技巧和方法,多练习高考真题,这一题型是可以拿高分 甚至满分的,毕竟把简单练到极致就会成功! 参考文献 [1]胡小力,赖丽燕 .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试卷分析[D]. 中国考试(研究版),2009. [2]邓景鸿,彭桂华 . 全面破解高考英语阅读七选五[D]. 高考金刊,2016.
坐标轴求线段长度
坐标轴求线段长度在数学中,坐标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用来表示点、线、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坐标轴来求解线段的长度。
假设我们有两个点A和B,它们的坐标分别为(Ax, Ay)和(Bx, By)。
我们想要计算出线段AB的长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在二维平面上,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来计算,即:AB = √((Bx - Ax)² + (By - Ay)²)其中,√表示开根号。
这个公式的推导非常直观。
我们可以把点A和B分别看作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两个顶点,而线段AB就是斜边。
利用勾股定理,我们可以求得斜边的长度。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例子来演示如何使用这个公式来求解线段的长度。
假设我们有两个点A(2, 3)和B(5, 7)。
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线段AB的长度:AB = √((5 - 2)² + (7 - 3)²) = √(3² + 4²) = √(9 + 16) = √25 = 5因此,线段AB的长度为5个单位。
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坐标轴图来直观理解线段的长度。
将点A和B绘制在二维平面上,然后连接它们,就得到了线段AB。
通过坐标轴,我们可以观察到两点之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从而计算出线段的长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只需要增加一个维度,并进行相应的数学变换即可。
总结起来,通过坐标轴来求解线段的长度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法。
我们只需要知道两点的坐标,就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线段的长度。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对坐标轴、线段长度的计算方法还有任何疑问,欢迎留言讨论!。
六种方法”求线段长度
“六种方法”求线段长度——你造吗?【几何求值】————————————————————求线段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是初中阶段常考的内容之一,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题目中找到求线段长度的突破口呢。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阶段常用求线段长度的方法。
前四种是纯粹初中阶段的知识,后两种方法应用到高一的公式。
由于中考中使用高中阶段知识解题并不算错误(应用错误则肯定不得分),因此特别普及一下。
【典型例题】如图1,在Rt△ABC中,∠C=90°,AC=4,BC=3,CD为斜边AB上的高,求CD的长.图1【解析】【方法一】等面积法——用不同方式表示同一三角形的面积解:∵∠C=90°,AC=4,BC=3,∴AB=5.又∵CD为斜边AB上的高,∴S△ABC=AC·BC=AB·CD,∴4×3=5CD,CD=2.4.【方法二】勾股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解:∵∠C=90°,AC=4,BC=3,∴AB=5.设BD=x,则AD=5-x.又∵CD为斜边AB上的高,∴在Rt△ADC与Rt△BDC中,CD^2=AC^2-AD^2=BC^2-BD^2,即4^2-(5-x)^2=3^2-x^2,x=2.4.∴CD=2.4.【方法三】相似——根据边角关系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模型解:∵∠C=90°,AC=4,BC=3,∴AB=5,∠A+∠B=90°.又∵CD为斜边AB上的高,∴∠BDC=∠ADC=∠C=90°.∴∠A+∠ACD=90°.∴∠B=∠ACD.∴△ABC∽△ACD.∴AB:AC=BC:CD,即5:4=3:CD,∴CD=2.4.【方法四】锐角三角函数——遇直角,优先考虑三角函数与勾股解:∵∠C=90°,AC=4,BC=3,∴AB=5.又∵CD为斜边AB上的高,∴∠BDC=∠C=90°.∴sin B=CD:BC=AC:AB,即CD:3=4:5.∴CD=2.4.【方法五】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勾股定理的推广,不超纲,选填直接用如图2,以点C为坐标原点,CA,CB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C(0,0),A(0,4),B(3,0).【备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x1,y1),B(x2,y2)AB=√(x1-x2)²+(y1-y2)²【方法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结合垂直的斜率关系如图2,以点C为坐标原点,CA,CB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C(0,0),A(0,4),B(3,0).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4,代入B(3,0),得0=3k+4,k=-.图2【备注】两直线平行:k1=k2;两直线垂直:k1·k2=-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A(x′,y′),直线l:y=kx+b,则点A到直线l的距离为:d=|kx′-y′+b|/√(1+k²)。
求线段长度的方法
求线段长度的方法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例1. 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若CD=10cm,求AB。
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例2.如图2,已知线段AB=80 cm,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 A的长。
3. 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例3.如图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的中点,14BC AB AD-=,求BC是AB的多少倍?例4. 如图4,C、D、E将线段AB分成2:3:4:5四部分,M、P、Q、N分别是AC、CD、DE、EB的中点,且MN = 21,求PQ的长。
4. 分类讨论图形的多样性,注意所求结果的完整性例5. 已知线段AB = 8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 = 3 cm,求AC的长。
P E D A 练习1、已知AD = 14CM ,B 、C 是AD 上顺次两点且AB :BC :CD = 2:3:2,E 为AB 的中点,F 为CD 的中点,求EF 的长。
2、如图,C 、D 、E 将线段AB 分成4部分且AC :CD :DE :EB = 2:3:4:5,M 、P 、Q 、N 分别是AC 、CD 、DE 、EB 的中点,若MN = 21,求PQ 的长度3、已知C 是线段AB 上一点,BC 比AC 的2倍少2CM ,而AB 比BC 的2倍少6CM ,求AB 的长度。
4、已知A 、B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 =20CM ,BC =8CM ,M 是AB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求MN 的长度。
5、已知A 、B 、C 三点共线,AB =12 cm ,AC :BC =1:3,求线段AC 的长度。
6、如下图,C 是线段AB 上一点,D 是线段BC 的中点,已知图中所有线段长度之和为23,线段AC 与线段CB 的长度都是正整数,则线段AC 的长度是多少?。
第四章提分小专题七-求线段长度
三、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求线段长度
典例精讲
6.(2017山西15题改编)一副三角板按如图1方式摆放,得到△ABD
和△BCD,其中∠ADB=∠BCD=90°,∠A=60°,∠CBD=45°,E
为AB的中点,过点E作EF⊥CD于点F.
(1)如图1,若AD=4cm,则EF的长为( + ) cm.
∵∠ACE= ∠BAC=45°,∠EAC = 30°,
∴∠BEC=∠B=75°.
∴EC=BC=2.
在Rt△CEG中,EG=2.
在Rt△AEG中,AE= .
变式: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2AE=BE,连接CE交
AD于点F,AB=AC=4,BC=2,则EF的长为_______.
在Rt△BEF中,∠BEF = 60°,
∴EF =
=
.
7. 已知在△ABC中,∠BAC=30°,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
点E为AB边上一点,连接CE交AD于点 F,BC=2.
(3)如图3,若∠ACE=
∠BAC,则AE的长为 .
(3)如图析3,过点E作EG⊥AC于点G,
BC=4,CD⊥AB,垂足为 D,E为BC的中点, AE与CD交于点F,则
DF的长为
.
点拨:方法一:如图析1,过点E作EG⊥AB于点G.
∵点E是BC的中点,
∴BE=2.
∵在Rt△ABC中,∠ACB=90°,AC=3,BC=4,
∴EG
= ,BG = ,AG =
.
∴AB=5,由△ADC∽△ACB得AD
用方程的方法求线段的长度
用方程的方法求线段的长度
新洲区旧街街新集中学黄红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明确其关键是找出能表示实际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活动和思考、交流与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等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感悟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一:用方程的方法解题的一般步骤:
1、设
2、列
3、解
4、检
5、答
二:线段之间的基本等量关系
AC+CB=AB AB-AC=CB AB-CB=AC
AM=MB= AB AB= 2AM= 2 MB
AM=MN=NB= AB AB=3 AM=3 MN=3 NB
新课教学:
例1:如图,B、C是线段AD 上两点,且AB:BC:CD=3:2:5,E、F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EF=24,求线段AB、BC、CD的长。
例2:以知线段AB=CD,且彼此重合各自的1/3 ,M、N分别为AB、CD的中点,若MN=14,求AB的长。
小结:
巩固练习:
1、如下图:C、D、E将线段AB分成4部分,且AC:CD:DE:EB=2:3:4:5,M、P、Q、N分别是AC、CD、DE、EB的中点,若MN=21,求PQ的长度。
拓展训练:
3、两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现有、两点分别以1个单位秒、4个单位秒的
速度同事向左运动。
﹙1﹚几秒后,原点恰好在两点正中间?
﹙2﹚几秒后,恰好OA:OB=1:2?。
七年级上学期求线段长度的方法
七年级上学期求线段长度的方法、练习、巩固提高1、已知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求证MN=AB.2、已知A 、B 、C 在同一直线上AC=AB ,已知BC=12cm ,求AB 的长度。
3、已知C 是线段AB 的中点,D 是CB 上的点,DA=6,DB=4,求CD 的长。
4、已知C 是AB 上一点,M 是AC 的中点,N 是AB 的中点,求证: MN= BC.5、已知AD=14cm ,B 、C 是AD 上顺次两点且AB :BC :CD=2:3:2,E 为AB 的中点,F 为CD的中点,求EF 的长。
6、已知AD=14cm ,B 、C 是AD 上顺次两点且AB :BC :CD=2:3:2,E 为AB 的中点,F 为CD的中点,求EF 的长。
Q B M N217、如下图,C、D、E将线段AB分成4部分且AC:CD:DE:EB=2:3:4:5,M、P、Q、N分别是AC、CD、DE、EB的中点,若MN=21,求PQ的长度PE8、如下图,B、C、D依次是线段AE上的点,已知AE=8.9cm,BD=3cm,则图中以A、B、C、D、E这5个点为端点的所有线段长度之和等于多少?B C DA E9、如下图,C是线段AB上一点,D是线段BC的中点,已知图中所有线段长度之和为23,线段AC与线段CB的长度都是正整数,则线段AC的长度是多少?AD10、已知C是线段AB上一点,BC比AC的2倍少2cm,而AB比BC的2倍少6cm,求AB的长度。
11、已知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20cm,BC=8cm,M是AB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
12、已知A、B、C三点共线,AB=12cm,AC:BC=1:3,求线段AC的长度。
自我测评:1.已知C、D两点分线段AB为三部分,且AC:CD:BD=2:3:4,若AB中点为M,BD的中点为N,且MN=5cm,求AB的长。
2.一知段线AB=15CM,C点在线段AB上,BC=四分之三AC,求BC的长3.直线AB上,有A,B,C,...,K共n个点,求线段总条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想
(构建桥梁)
审题:“条件”的价值开发
(分析)“结论”的合理诉求
G
B
A
D C
方法专题:求线段长度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平面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角组成,所以研究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归根到底是研究点、线、角之间的关系;
对于线段,如何求线段长度(或求线段比值)?常用的方法:
1、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利用两条线段的和、差得到所要求的线段长度;
2、勾股方程:发现或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
3、面积法:当出现垂线段相关的线段时可利用面积的转换列方程求解;
4、相似形:找到所求线段所在的三角形与其他三角形相似,列出对应边成比例得到方程;
5、利用等线段的转化:可以先求与之相等的线段的长度
6、……
解题思路:
10.如图,矩形ABCD中,AD=2,AB=3,过点A,C作相距为2的平行线段AE,CF,分别交CD、AB于点E、F,则DE的长是()
A.5B.
6
13
C.1 D.
6
5
分析:“条件”的价值开发:由“相距为2的平行线段”能得到什么?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即作出垂线段FG,且FG=2=AD;“再走一步”可得直角三角形AFG,或想到四边形AECF的面积;
“结论”的合理诉求:如何求DE线段的长度?在图中描出DE会发现其在直角三角形ADE 中;联想到相似三角形(全等是其特殊情况)可得解法1;
解法1:易得△AD E≌△CBF,得DE=BF
进而得△AD E≌△FGA(相似也可以),AE=AF,BF
AB
DE
AD-
=
+2
2,设DE=BF=x,得方程x
x-
=
+3
22
2,解之即可;
解法2:易得△AD E≌△CBF,得DE=BF
利用平行四边形AECF的面积求法得:A E·FG=AF·AD
即)
(x
x-
=
+3
2
2
22
2,解之即可;
小结:对于做题,要心中有法,才能思考有方向;
D'
F C D
18. 如图,将□ABCD 沿EF 对折,使点A 落在点C 处,若∠A =60°,AD=4,AB=6,则AE 的
长为 .
分析:很多同学对本题无从下手,没有正确的思考方向;我们可以:
从“条件”看本题图形确定,即所有的线段、角度都不变(有120度的特殊角); 从“结论”看是求线段长度;联想到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解法提示:通过翻折的性质要知CE=AE ,CE 所在的三角形CEB 是确定不变的,所以可以考虑研究此三角形;
作C G ⊥AB 交AB 延迟线于点G ;这样得到两个Rt △CBG 和Rt △CEG ;
在Rt △CBG 中求出CG 、BG ;设AE=CE=x ,在Rt △CEG 中用勾股定理列方程即可;
小结:要树立“确定一定可求”的解题思想;
所谓确定一定可求就是所研究的图形的固定不变的(线段、角相对不变),遇到这种情况的图形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第1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