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

合集下载

2019届湖北省宜昌二中(宜昌市人文艺术高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9届湖北省宜昌二中(宜昌市人文艺术高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9届湖北省宜昌二中(宜昌市人文艺术高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命题人:杜军三审题人:邱剑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选择题,所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I卷一、单选题(每小题有且仅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古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

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

这说明古雅典A. 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B. 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C. 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D. 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信息说明雅典对权力制约比较明显,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不是司法机构,故B项错误;贪污腐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司法和理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2.《罗马法史》载:“‘万民法’概念有着双重的含义:一个是理论上的含义,它的根据是存在一种所有民族共有的法并且认为自然理由是这种普遍性的基础;另一个是实在的和具体的含义,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

”据此判断该法A. 注重形式,侧重国家事务B. 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C. 适应了帝国时期的要求D. 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可以判断出该法是万民法,它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适合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因此C项说法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西塞罗提出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自然法理念,标志上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B与材料无关,排除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2 专题8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24讲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2 专题8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24讲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

第24讲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某某某某高三年级调研测试,33)16、17世纪,英国的封建领主不再愿意将土地出租给农民,而更愿意将其出租给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

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因素有( )A.农村劳动力的增加B.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C.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D.农村土地价格的下降解析:选B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发生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产阶级实力壮大,特别是经济实力,封建地主当然愿意将土地租给资本家,故选B项;随着圈地运动的开展,农村中的大量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劳动力在减少,排除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是17世纪40年代,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英国的封建领主将土地出租给谁的问题,不涉及土地价格,排除D项。

2.(2019届某某某某三模,3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X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该历史学家( ) 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B.关注到殖民扩X的内在动力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解析:选B 材料意在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否定航海家的作用,故A项错误,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提高了资本家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海外扩X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D项。

3.(2019届某某某某二模,33)美洲被“发现”后,“谁先到达,便由谁命名”的原则持续了几个世纪,甚至南极洲各地的命名也是如此。

这表明欧洲早期航海活动( ) A.受到人文主义影响B.始终遵循着国际法C.密切洲际文化交流D.抹杀土著的命名权解析:选A 由材料“谁先到达,便由谁命名的原则持续了几个世纪,甚至南极洲各地的命名也是如此”可知是对发现者价值和尊严的肯定,这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始终遵循”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洲际文化交流,排除C项;当时的土著还处于未开化的阶段,排除D项。

2019高三历史试题全册

2019高三历史试题全册

2019高三历史试题全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xxxx高三历史试题全册高三历史试题全册第Ⅰ卷一、选择题1.在都城举行了宏大的册封仪式后,受封者率领军队、人民前往东方的封地,结果受到封地上的土著军队攻击,好不容易才将土著居民征服。

接下来的首要工作是筑城,用来作为未来统治这个封地的基地。

这是哪一时期的政治状况A.西汉初年B.周朝初年c.唐朝初年D.清朝初年2.秦灭六国后,奏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4.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5.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6.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7“梭伦和伯利克里所进行的改革,不仅促使新的统治形式的建立,而且还促进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至少对雅典的市民来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言论的交锋。

”材料中“新的统治形式”体现了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c.民主政治D.联邦制8.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2019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9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WORD格式(一)2019 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题是滞不前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题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择一、选籍、记24.夏商史官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的复兴D.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录时事;周代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

这一变化C.向西方学习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离 B .说明了史官的地位大幅提升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完全脱形成整 D .体现了周代政治趋向理性化30.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铁业的运营,25.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数据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

这种战役名中方统计日方统计日军1000余人亡167 人,伤94 人做法的深远影响是歼灭平型关战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经济国有化政策萌发役C.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D .土地国有制完全瓦解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 余万人自身伤亡 3 万余人,因病减员26.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关,或曰应6.7 万余人白( 关白:禀告)丞相。

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

材料说明徐州会战毙伤日军 5 万余人伤亡 3.2 万人A.汉武帝对丞相失去信任 B .丞相完全失去政事决策权军百团大战毙伤日军 2 万余人,伪军5000 亡302 人,伤1719人,皇协C.霍光专横跋扈独揽朝政 D .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余人,俘日军280 余人、伪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语》,宋代的儒学家27.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1.8 万余人。

》。

这表明则以《大学》《中庸》《孟子》《周易》中有关的观念去注释《论语是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宋代A.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B. 日军受到沉重打击A.儒家思想重新获得尊崇地位 B .孔孟学说复兴和儒学振兴段C.体现中日双方战略意图D. 抗战进入相持阶C.理学形成并成为官方哲学 D .儒释道三种文化完全融合31.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28.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目录,其中第三卷的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宣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卷名最有可能是“三不”政策。

2019年高考历史及历年历史真题第24题专题训练 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及历年历史真题第24题专题训练  解析版

2019年高考及历年历史真题专题研究专题一 24题研究2015---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4题一览表1.(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商朝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较为普遍,导致出现了同代的王很多,西周这种现象基本杜绝,反映兄终弟及逐渐被父死子继取代,因此选B。

禅让制是早期的一种按才能和威望而非血缘来继承的制度,与材料不符,A错。

C选项与材料的变化无关。

血缘关系弱化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是父子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更加受到重视,兄弟血缘关系不受重视。

2.(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A错,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错,秦国靠近西北,铁器依赖东方各国。

C错,秦国地理上较为偏僻,交通不如东方国家。

D正确,商鞅变法之后,君权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也加强(如保甲制),国家组织能力也加强了。

3.(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善事父母曰孝,敬兄爱长曰悌。

礼者,天地之序也,有天地则有男女,有男女则有夫妇,有夫妇则有父子兄弟。

乐者,天地之和也,则夫妇、父子、兄弟如鼓琴瑟。

因此渊源是A选项,宗法制。

B,C,D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

4.(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研究 专题一 24题研究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研究   专题一  24题研究
专题一24题研究(先秦: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大转型)
从2010---2018年,全国课标卷文科综合历史选择题的第一题,在试卷结构中的序号,只有2012年为第12题,其余年份均为第24题。
2010---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5题一览表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全ຫໍສະໝຸດ Ⅲ卷2010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为省、自治区
/
同全国Ⅰ卷
2011
/
西周时代对秦汉的重要历史影响
/
2012
/
汉武帝置刺使监察地方豪强大族
/
2013
战国时期,秦国墓葬与东方六国的等级差别
黄帝的传说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中的史料价值
/
2014
上古“天”神对秦汉政治的影响
周的“雅言”的最早起源地
/
2015
战国时期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的理想化政治诉求
/
2016
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的演变
西周到战国影响字体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7
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
春秋战国之际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咏霞
西周到战国影响字体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8
《墨子》中科技与劳动人民智慧的
商汤成功与仁德之心
战国以前的铁器分布与社会发展程度
跟据上表可知,全国新课标卷第24题考点的分布,除了2012年全国Ⅰ卷“汉代刺史监察豪强大族”题命在秦汉,其余试题均在先秦时期。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规划训练一、选择题(48分/24min)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2019届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 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B. 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 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 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反映个体小家庭(一夫一妻)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A正确。

材料中的“敬宗之道”是社会观念,未明确涉及小农经济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对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

由材料“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可知商鞅变法的小家庭措施使传统“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2.《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C.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D.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畜,说明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B项错误;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1.(2018·山西太原二模·24)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2.(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分封制()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3.(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A卷·1)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

由此可知,周代()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4.(2018·安徽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高三11月联考·1)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

这反映出()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5.(2018·山东滨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西周时期,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

这样做的目的是() A.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B.维护贵族等级秩序C.构建家国一体的政局D.强化尊祖敬宗观念6.(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

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史称“宣王干涉鲁政”。

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7.(2018·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三·10)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

据此推理,宋、郑、吴、秦等都是()A.以氏族为姓B.以国名为姓C.以居住地为姓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8.(2018·广东佛山顺德一模·24)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9.(2018·江西百所名校高三10月阶段性诊断·1)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

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10.(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二·1)西周时代,贵族阶级普遍盛行孝友或孝悌观念,周公曾告诫卫康叔,“不孝不友是最大的罪恶”。

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儒家伦理观念已初步确立B.统治秩序借助于道德观念C.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团结D.社会道德体系已基本建立11.(2018·广东惠州二模·2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12.(2018·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2)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13.(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一·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

下列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没有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楚B.宋C.陈D.晋14.(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8月模拟考试·3)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

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

据此可知() 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15.(2018·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调研·1)春秋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

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B.各诸侯国以农立国C.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D.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16.(2018·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17.(2018·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上述现象()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18.(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2)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

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19.(2018·湖北黄石高三9月调研·2)《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

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A.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20.(2018·山东日照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21.(2018·山东、安徽名校高三10月大联考·1)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22.(2018·山西五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战国期,有思想家认为,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该思想家意在强调()A.后世必然超过前世B.人生来本性是恶的C.小国寡民社会的优点D.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3.(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8月模拟考试·5)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4.(2018·安徽十校联盟高三摸底·1)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

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

这反映出()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25.(2018·河北邢台高三12月质量检测题·2)2015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并发现了“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

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A.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B.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C.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玻璃D.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 【解析】百家争鸣的根源是井田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希望按照自己的阶级利益来改造世界,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宗法制,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制下家庭结构与政治关系的一致性,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A项错误;虽然有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材料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 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只体现出分权,没有制衡,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