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合集下载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浅析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浅析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浅析作者:李丹丹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6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理论研究深入,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经济生产决定的,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是实践生产的需求、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到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在实践中运用与“异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当今时代的各个国家对科学技术观念十分重视,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内容为基础,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指引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影响着我国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国家之间的竞争趋势日益激烈,而科学技术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对科技的也越来越重视。

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知,是当今国家应该正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对科技观正确认知的理论系统,起着引导国家对科技的正确认知的重要作用。

我国根据当今时代的国内、国外环境的特征,总结过去的改革、发展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不仅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又有根据中国特殊情况的创新和发展。

科技观,即科学技术馆,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的认知和看法。

这种认知和看法不仅能够指导人们科学技术的实践活动,还能够影响国家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实践是当今我国社会中人们的重要生产实践活动,而这种生产实践活动并不是单独存在于某个孤立的角落,而是和人们的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科学技术观念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历史意义以及产生、发展的因素中。

所以,科技观的研究意义远远大于对科学技术的研究,科技观的研究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对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毛概论文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浅析中国科技发展之路

毛概论文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浅析中国科技发展之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题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浅析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类)1班学生姓名■■■■学号■■■■■■摘要:当下,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孕育着更新的重大突破。

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决定国家发展前途的主要因素。

昔日,当五星红旗开始飘扬在华夏大地上,中国之科技变革开始了新的篇章。

从新中国成立后勒紧裤腰带发展重工业和国防科技,到改革开放迎来了科技全面发展的春天,新中国科技发展之路,正是中华的崛起之路!六十多年沧桑巨变,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的巨大力量,让我们越发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坚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的走科学技术发展道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说,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键词: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改革创新发展科教兴国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和有力杠杆,是生产力。

马克思《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他首先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同生产力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生产力包括科学在内,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

而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不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浅析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浅析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浅析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俞建群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包含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的内容。

科学发现是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结晶,它为技术创新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技术创新则是科学发现与产业革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历次重大科学发现所引起的技术创新,都引发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创新。

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经济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中的创新,它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经济学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应用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来创造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产品市场价值的过程。

通俗地说,技术创新是把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把它转化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工艺的全过程,它是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等;广义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还包括产品和工艺创新过程中开展的技术改进及其相关的研究与发展活动等。

技术创新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①技术创新与创新,既有交叉,又有不同。

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和工艺的明显技术改变;而创新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可以涉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思想和观念创新等。

②技术创新不是纯粹的科技概念,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而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浅析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浅析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的系统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科学技术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为指导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者们,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的科学论断,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总结近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历程,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指导中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乃至构建中国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科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 科学是生产过程中的独立要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动因力量。

“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

”1深化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要认识到存在这样一个进程:通过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发展,在生产实践中,人逐渐的被从自然之中提升出来,而成为社会存在的人,成为与客体不同的存在,这样就造就了主体和客体之间一定程度的对立。

而主体需求与客体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是这种对立的一个体现,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途径是主体发挥能动性,通过中介作用于客体。

而科技就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

所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就需要从总体上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进行把握,进而提炼出其对于科学技术的认识与态度,再回到现实中来,看其如何影响具体社会领域的生产与实践。

一.科技与生产力发展的三层关系1 《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35页。

浅析邓小平科技思想及时代价值

浅析邓小平科技思想及时代价值

M 90文史纵横丨W浅析邓小平科技思想及时代价值李文娜[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摘 要】 本文从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过程、丰富内涵、时代价值三个方面系统分析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其科学内涵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观、坚持党的领导,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制度观。

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方面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点燃科技强国引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加强党的领导,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关键词】 邓小平;科技思想;历史形成;当代意蕴邓小平的科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对新时代把我国建设为科技强国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过程1、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酝酿阶段(1975年-1978年)1975年邓小平对党和国家各方面进行全面整顿,在《关于国防工业企业的整顿》中,邓小平提出“科技人员应当受到重视”。

[1]在《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

[2]1977年他提到,“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

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

”[3]邓小平关于提出的这些科技思想,成为科技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行动指南。

同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1、我们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是好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或者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2、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3、教育有教育部管,科学方面要恢复国家科委;4、教育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5、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6、关于学风问题,培养好的风气,最主要的就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

浅析科技创新在施工企业发展中应用的重要性

浅析科技创新在施工企业发展中应用的重要性

浅析科技创新在施工企业发展中应用的重要性李晓楠(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随着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在施工企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

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注重研发投入,紧跟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只有大力推进施工企业项目的科技创新工作,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组织架构,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才能让科技创新在施工企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 创新 施工企业发展 应用 重要性一、科技创新的大趋势当今社会,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行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企业发展的关节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胜负手。

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

如果员工自觉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就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

同时学习其他国家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并进行有效推广,才能提高员工创新意识,创建员工自觉、主动创新氛围。

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讲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提升施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是社会发展的形势所趋。

当前,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尽快形成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已成为解决施工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举措。

科技创新涉及到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对企业来说,在税收等方面也可以享受政府对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节约成本,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

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

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实际上,科学的双刃剑功能与技术的双刃剑功能有一点是不同的。

技术的双刃剑功能是先天的或者可以说是“胎里带”,而科学的双刃剑功能,尤其是科学的负作用则是后天的,是科学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产物。

科学和技术自从17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不但充分显示了它的造福功能,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

这是西方社会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产生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科学和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但是,第一,技术悲观主义者大多如同中国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和西方近代的卢梭一样,仅仅认为技术会扭曲人心,不利于社会的“淳风化俗”,而很少考虑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作用。

第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基本处于“知其然”状态,很少追问它的“所以然”。

这主要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至今多局限于感性经验层面,即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和提出这个问题,缺少对科学和技术自身的理性分析。

老子的“有机器者必有机心”虽然带有一点理性逻辑,但如上所述,它仅仅预示了技术对人性的扭曲,并没有发现技术对社会更多的消极影响。

第三,很多人议论科学和技术的双刃剑作用,是将科学和技术不加分别地捆在一起,笼统地议论,很少有人将科学和技术各自的双刃剑功能单独进行分析。

这样一来,势必赏罚不当,甚至使科学代科技受过。

首先,科学属于认识活动,技术属于改造活动。

认识活动以真理为标准,改造活动以功效价值为标准。

其次,就科学的原初意义而言,它并没有实用目的,而技术的目的则是十分实用的。

科学作为一种活动,最初仅仅因为人对奇妙的大自然感到惊异,因而产生了“想知道”或“想明白”的意识冲动,并不想去改造什么。

科学发展的最大进步是科学从自发阶段跨入自觉阶段,即从仅仅出于好奇的“想知道”和“想明白”发展到为了某种实用目的的“应该知道”和“应该明白”。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结构的把握,逐渐成为一种统治社会的力量。

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具有革命性划时代的意义,但是马尔库塞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并对技术采取片面的否定的态度,我们应该对他的理性、感性采取批判的态度进行思考和理解,从而寻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思路。

标签:马尔库塞;技术理性;异化一、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经过我们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马尔库塞是在前人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异化的理解,形成了自己思维的独特性。

首先,马尔库塞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能动力的,这种能动性最后会异化自然界异化社会,进而社会及自然界又反过来异化我们人类自身,这种循环往复的异化过程其实都是精神异化的结果,马尔库塞在黑格尔的思想基础之上又形成了自己的异化思想;其次马尔库塞又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之所以感到不安、恐惧,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人性的泯灭,所以人们才会感到空虚、不安。

所以海德格尔最后主张还原人内心本真追求,揭示了人最终存在的内在意义。

马尔库塞深受影响,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上形成了他的异化学说。

第三个影响的马尔库塞的人物,就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构成。

其中,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在人类内心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意味着把人当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存在物。

弗洛伊德还单纯把人的本能归为生与死的本能。

马尔库塞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形成了他的社会批判理论,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的《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它他指出劳动异化其实是人与劳动之间的异化,人的劳动成果出自人自身,人类自己却不能控制自己的劳动产品。

马克思继而又提出了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人类本质相异化。

马尔库塞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尤其是他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

浅谈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量。

农业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农业人才的神圣使命。

加强农科专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我国农业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锻炼农科大学生创新思想;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学生的创造热情。

标签: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如今,创新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创新的推动下,人类20世纪所创造的财富和科技成就,远远多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而21世纪依然是属于创新的世纪。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可见创新对一个企业、民族、国家甚至是人类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的春风早已吹进大学的校园,而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的高级人才,创新便成了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主线。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早在1912年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

为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1]。

然而经济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社会稳定之源,没有发达的农业基础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社会的发展定会存在诸多隐患,所以农业是大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

建设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农科高等学校面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2]。

浅析高科技是科技强军的关键和基本途径

浅析高科技是科技强军的关键和基本途径

浅析高科技是科技强军的关键和基本途径十六大报告指出:“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趁势,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设。

”这一指出深刻揭示了在末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科技强军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阐明了科技强军是军队加强现代化建设、进行质量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的必由之路。

它为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指明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基本途径。

认真学习和领会十六大报告这一重要思想,要实现科技强军的战略举措,就必须高度重视高科技,发展高科技。

一、科学技术是建设现代化强大军队的关键首先,科学技术是军队建设和发展的源泉动力。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高技术战争,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变革现代战争面貌的新生事物。

军队建设和发展的源泉动力,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上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就充分明确了科学技术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从现实情况来看,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显著。

1965年4月,侵越美军首次突击越南清化桥,出动飞机79架,投下普通炸弹120枚,发射空地导弹32枚,未能摧毁该桥,此战损失飞机场18架。

2年后,1967年3月,美军用激光制导炸弹“白星眼”,再次突击清化桥,首发命中。

而在经过5年的改进,1972年10月,美军突击河内附近的杜梅大桥,出动16架飞机,投掷22枚激光制导炸弹,7枚制导炸弹,命中12—16枚,炸毁该桥。

在这次作战行动中,精确制导武器,表现不凡。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变着战争的规模、方式和结局,并对军队作战行动和建设提出一系列崭新的要求。

其次,科学技术是衡量军事战斗力的显著标志。

邓小平历来强调要把科学技术作为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反复告诫我们:“不讲科学技术是要吃亏的”。

浅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浅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浅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读《共产党宣言》有感经典原著既是昔日划时代科学成就的创造性总结,又是未来科学活动的理性依托。

阅读经典著作,可以从中汲取思想力量、精神力量、文化力量,更好地武装自己的头脑。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的一篇伟大的经典原著,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正如巴里巴尔所说:“21世纪的人们仍然要阅读马克思,由于马克思对哲学提出的问题和概念,人们将不仅当作历史的著作去读,而且也要当作现实的著作去读。

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除了了解了一些贯穿宣言的的基本思想,我还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产力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 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 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具体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

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关系:石器生产力决定原始社会生产关系;铜器生产力决定奴隶社会生产关系;铁器生产力决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机器生产力决定资本社会生产关系,电器生产力决定共产社会生产关系。

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质的阶段上,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

每一种现实的生产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创新研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创新研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创新研究篇一:浅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浅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

这个精辟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首先,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的发展只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

而现在科学技术、人才日益成为生产力的发展重要因素。

最后现在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邓小平就这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的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力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许多新的生产工艺生产工具,首先在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

”大量的历史也证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推动知识的传播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使中国屹立于东方。

然而近代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愚昧闭关锁国,拘于现状,忽略科技的发展。

此时的西方国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也得到了飞跃进步。

远远地将中国甩在了后面。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

由于中国缺乏科学科技创新导致生产力的落后思想,让我们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却无力反抗。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共中央领导人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国家。

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议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

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

浅析科技创新与教育的关系

浅析科技创新与教育的关系

浅析科技创新与教育的关系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浅析科技创新与教育的关系宣威市双龙二小罗艳萍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早已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确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教育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并对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促进作用;教育对科技创新起决定作用,没有教育科技创新也无从谈起。

所以科技创新与教育密不可分,只有科技创新与教育共同发展才有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科技、创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以人为本、展现个性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盲不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一个不懂科学、不会学习、不敢创新的人的代名词。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科技创新的精神、形成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

在人人学习,终生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

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真正的高科技是花钱买不来的。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创新了,人才才能跟上。

一、加强科技教育,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

而如何能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重任,只能靠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我们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就要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历史小作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历史小作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快速进步,人类发明了许多对我们有用的物品,如:电话、电脑、电视,这些物品使现代人的生活既方便又丰富多彩。

以前远隔两地的亲人要通过书信才知道对方的消息,而现在两个人远隔千山万水,只要拿起听筒,拨几个号码,不用花几分钟,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进行语言交流,这就是电话给人类带来的奇迹。

电话已经发明有100多年了,在现代社会中,它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爷爷奶奶如果生了病,只要打个电话,觉得不是很严重的病,就提醒他们该吃什么药,或该注意些什么就行了。

有了电话还不够,人类还发明了电脑,电脑比电话还好,电话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而电脑则又可以进行文字沟通,还可以在网上看见对方。

如果有什么节日,发一个电子邮件,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既可以节约纸张,还可以快速让别人收到。

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现代科技还将会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论科教兴国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

论科教兴国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

浅析科教兴国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摘要: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在实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逐渐趋向知识经济,本文浅析了科教兴国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论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分析科教兴国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阐述了要想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迅速稳定的发展,必须大力宣传贯彻并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关键词:科教兴国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经济发展一、科教兴国基本国策提出的原因(一)科教兴国基本国策提出的国际因素纵观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从18世纪至20世纪80年代,人类社会开始由最初的农业社会逐步进入工业社会,在近代200年的历史中,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益密切,从最初只单单应用于欧洲的纺织工业,到如今科技已经融入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看,没有一个民族或是国家能永远居于世界的最前列。

后进国往往由于抓住了某一历史转型契机而迅速崛起,成为历史的幸运儿;而原来的先进国常常由于错失机遇而成为历史的落伍者,走到了历史的末端。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更像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规律,但这种规律往往又可以人为控制。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像德、美、日等国正是由于抓住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轨这一历史机遇,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却由于腐败统治、闭关锁国等原因未能把握住这次机遇,被西方远远地抛在后面,完全处于被动落后的地位。

今天,知识经济浪潮滚滚而来,其势锐不可挡,人类社会将又一次面临重大转型契机。

这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跟上“全球共转的速度” ,用自己的强盛和繁荣洗雪过去二三百年耻辱,并使未来不再遭受凌辱的难得契机。

【1】“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在这个和平时期里,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才能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是超越他们,重新在世界上树立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让屈辱史一去不复返。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概述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概述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概述作者:王煜琪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3期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爆炸式地向前发展。

它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的生产生活,关系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地位和影响等方面,给予了普遍的关注。

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就表述了科学技术的两重性思想。

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第一位的生产力”的确成为社会发展主要推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正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统治形式或统治力量。

关键词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一、哈贝马斯个人简介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有着丰富的著作,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中人们所关注和探讨的许多思想都是他的发明或者与他的思想相关。

他的思想由于多样和丰富甚至难以全面概括,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主要论作中做到基本的把握,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基本方面:技术理性批判是哈贝马斯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以主体间性和对话为核心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他的全部思想的核心;生活世界理论和商谈伦理学是交往行为理论在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两个维度上的进一步展开。

在此,我们主要对其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进行浅析。

二、对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哈贝马斯认为,科学与技术原本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历史的角看,科学与技术的起源不同,长期处于分立并行发展之中,但是他们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科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正因为科学与技术有着这些明显的差异,所以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科学与技术还没有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近代科学还没有起到加速技术发展的作用。

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化技术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对科学研究的依赖作用日益明显。

与此同时,一定规模的科学研究又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条件的支持,这也使得科学研究对技术的依赖作用越来越明显,至此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逐渐走向一体化,才出现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被誉为“第一生产力”。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从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的突破成为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生产效率,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兴起,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崛起。

科学技术改善生活品质科学技术的突破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医疗保健到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再到家庭电器,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舒适而安全。

例如,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疾病不再是致命的,人们的寿命得到了显著延长。

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满足了人们对于舒适和便利生活的追求,使得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革,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改善了劳动生产率。

这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人们的思维和意识观念的更新,激发了创新和创造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创新和进步,丰富了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的挑战与机遇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关于隐私、就业和伦理等方面的讨论与争议。

此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加强科技管理和创新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然而,这些挑战也是机遇,在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学术界和个人都应该共同探索和投入科学技术的领域。

浅析邓小平科技思想及时代价值

浅析邓小平科技思想及时代价值

浅析邓小平科技思想及时代价值作者:李文娜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9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过程、丰富内涵、时代价值三个方面系统分析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其科学内涵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观、坚持党的领导,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制度观。

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方面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点燃科技强国引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加强党的领导,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关键词】邓小平;科技思想;历史形成;当代意蕴邓小平的科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对新时代把我国建设为科技强国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过程1、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酝酿阶段(1975年-1978年)1975年邓小平对党和国家各方面进行全面整顿,在《关于国防工业企业的整顿》中,邓小平提出“科技人员应当受到重视”。

[1]在《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

[2]1977年他提到,“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

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

”[3]邓小平关于提出的这些科技思想,成为科技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行动指南。

同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1、我们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是好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或者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2、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3、教育有教育部管,科学方面要恢复国家科委;4、教育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5、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6、关于学风问题,培养好的风气,最主要的就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

浅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浅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浅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是人类文明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一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资源、战略资源、是一种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财富,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从经济发展上讲它是生产力,从政治上讲它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上讲它是推动力,从军事上讲它是威慑力。

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出发考虑,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弊端。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善良的人们可以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而邪恶的人们却能用它来危害人类的生存。

这是科学的使用方式不当造成的,也就是说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造成的,如果恰当地使用科学,是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

电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人手一机的现象,普及率可以和手机相抗衡,且应用方向更为广泛。

邮局的工作变得更轻松,因为人们已不再通过写信的方式与人联系,直接在电脑上发E-mail,聊QQ,或用MSN;图书馆也变得门可罗雀,想要查资料,学习,就直接在键盘上敲一下,然后按一下“Enter”键,就大功告成了;商场也慢慢被取代,网上购物已然变成一种趋势,足不出户,就什么都可以购买到,人们的生活达到了一种空前的便利。

另一方面,电脑在给人创造便捷的同时,也慢慢使人们的生活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开始沉迷于网络的虚性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他们选择了消极地逃避,在虚幻的世界里,他们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地做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的事情.由此产生的色情、暴力,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事业乃至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升本(1)班张振宇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而生产力的改革又很多的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现代科学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和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本文从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理解两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的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

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生存方式,用古人和现代人来相对比,已经是今非昔比,是科技改变着这一切。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过去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近代的分工、蒸汽机的应用成为“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形态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体,生产工具和工艺的改造主要依靠生产者的经验。

那时候只有初步的科学技术,他是以直接的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界的直观观察为基础的。

当代社会则已经使科技与社会一体化,并且科技革命在向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发展。

其内容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采用新
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生产和管理的全盘自动化,这些因素,从根本上改造整个技术基础、整个生产和工艺方法、组织和管理手段、以及人与生产过程。

科学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转化成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从而对生产力进行彻底的质的改造。

简而言之,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生产力革命。

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劳动形式。

随着劳动形式的改变,人的观念,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于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兴的第三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高,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数量急剧增长,从而导致了就业的变化。

(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劳动者由“体力型”转变为“知识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如此一来,学习便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记得利希顿堡曾说过:“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给人们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从而更有利于人们去学习新的知识,当然在所有人都很容易获得知识的时候,你就要倍加努力来超过他们,以证明自己不是一般人。

否则也就只能感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任人宰割。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高度指出了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旨在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邓小平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只是的劳动力,因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不同以及科学知识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的人,就是我们认为最活跃的因素。


二、科学技术为什么会成为第一生产力?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的冶金业有过辉煌的历史。

据有关史料介绍:中国古代主要冶金技术成就出现在唐宋以前,这一系列冶金技术成就,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到了唐宋时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已大大高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冶金技术继续有所进步,上面讲的冶铁
业,就因为宋元时高炉的高度比汉代增加,容积减少,导致炉温增高,从而提高铁的产量和质量。

当时还出现了以煤作为燃料的铁冶。

但是,直至清前期这种转型迹象无法演变成一种社会发展的过渡即封建社会(或叫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从生产力史角度看,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进步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具、交通工具、日用铁器和兵器上,而对机械制造业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至宋代,我国机械制造仍然以木构件为主,未能以铁铜材料为主。

何以如此?很显然,这是科学技术落后的缘故,是中国传统社会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忽视机械制造发展所造成的,并且封建政治统治、封建生产关系和殖民统治加剧了这种停滞落后状态。

而从历史的繁荣发展阶段来看,无论是文景之治还是贞观盛世,科技的发展带动农业、手工业的繁华,技术的进步无不渗透在每一个方面。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全面进步的关键因素或决定性因素.首先是科技进步极大地扩大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其次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是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将引起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革。

第四,科学技术还将推动民主意识的觉醒,文化教育的繁荣和普及,精神文明的现代化。

第五,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智力水平的提高。

科学和技术都具有强大的认识功能,它们既是人类以往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又为人类继续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识水平,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是当代有关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的澄清和总结。

科技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在科技上实现重大的跨越才能实现经济的飞跃。

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讲矛盾最小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徐丕玉主编《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概论》修订第三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孙汉文主编《现在科学技术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
【3】赵一命李路殷卫国《邓小平现代化建设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