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
中外研究生淘汰机制的比较与研究
国内外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比较研究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 国公务员考试 录用制度
2 0 0 6 年起 正 式 施 行 的 《 中 华人 民共 和 国公 务 员法 》
第 二 十 一 条对 我 国公 务 员 的 录 用规 定 : “ 录 用 担 任 主任
择 优 , 即 公 务 员 考 试 录 用 过 程 中 的每 次 筛 选 , 皆
录 用 制度 的完 善 。
一
开 的基 础 上 。鼓 励 公 平 竞 争 , 能够 促进 广 大 考 生 积 极 提 高 自 身 人 力 资 本 , 保 证 任 用 者 具 有 高 水 平 的 能 力 和 素 质 ,而 这 也 对 科 学 的 测 评 方 法 及客 观 的评 价 手 段 提 出 了
权 或优 待 。所 有 选 用 决 策 必 须 建立 在科 学合 理 的选 用 标
2 0 1 7 年 国家 公务 员 考试 网上报 名 人数 多 达 2 1 1 . 5 万 人 。如 准 之 上 , 按 照考 试 成 绩 决 定 ,保 证 每 一位 考生 具 有 平 等
何 从 能 力 、素质 多方 面 科 学 地 考 察候 选 人 ,从 如 此 庞 大 考试 的参与 权 。 竞 争 , 即 公 务 员考 试 录 用 倡 导 面 向 全 社 会 公 开 竞 的候 选 人 队伍 中挑 选 合 适 的 人 才 , 是新 时 期 改 进 公 务 员
科 员 以下 及 其 他 相 当 职 务 层 次 的 非 领 导 职 务 公 务 员 ,
应依 据 应 考 者 个 人 的 能 力 素 质优 劣 ,选 择 优 秀 人 才 ,淘 采 取 公 开 考 试 、严 格 考 察 、 平 等 竞 争 、 择 优 录 取 的 办 汰 较差 的候 选 者 。严 格 择 优 录 用 ,才 能确 保 最 终 的录 用 法 。 ”我 国的 公务 员 考 试 录 用 制度 是 严 格 按 照 公 务 员法 结 果是 最 优 的 。这 一 方 面 要 求 考试 录用 有 科 学 的工 具 支 的规 定施 行 的 。 因此 ,我 国 的 公务 员考 试 录 用 的 具体 对 持 , 另 一 方 面 要 求 决 策 者 能 够 客 观 、 正 确 地 使 用 这 些
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
纵 观 中国 30 00余年 的考试发展史 ,我们大体 可 以分为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 从西周 到南北朝 。这 期 间的官员 除 了世 袭 的高 官以外 ,主要来 自两 条渠道 :一是由上 而下 的选 士 贡士 ,如东西周 的乡里选 士
不 断 改 革 和发 展 的 一 种 选 用评 价 人 才 必需 的一 种制 度 。
[ 关键词]考 试制度 I标准化考试 I现代教育 [ 中国分类号]G62 4 4.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0 —1 8 (0 1 1 15 3 。 8 7X 2 0 )0一O O 一。
维普资讯
第2 1卷 第 1期
VoI2 No 1 _l .
长 春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a g Ch n Te c e sColg o r a ICh n u ah r l e e
20 0 2年 3月
Ma 2 0 r 0 2
中国进入奴 隶制 社会 以后 , 自西周 开始就有 正式 的学校考试 和选试 考试 , 即 从公元 14年 开始 , 2 西
汉 规定 荐举 的候 选人 要经 文墨试 ( 将题 目和答 案写在竹 简上 ,称策试 ) ,从西 周至夸 有 3 0 多 年的历 00
史 。而西方 国家 最早于 11 年 ,在意大利 波伦大学举行 法学 硕士考 试 ( 2 9 口试) ,笔 试是在 1 0 72年英 国 剑轿 大 学最早采 用 的 , 3年普鲁士 国王对法官采 用竞争性 考试 , 11 7 但真 正的文 官考试是从 1 5 88年英 国
到 司 马考 核任 官 , 两汉 的辟举 、察举 和魏 晋南北朝 的九 品中正 制 ,都是 以推荐 为主 , 考试 和考 核为辅 .
中外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比较研究
Human Resources | 人力资源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58中外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比较研究张琳琳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摘要: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通过公开竞争性考试选拔公务员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公务员制度“入口”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务员制度的显著标志和基本特征。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始于十九世纪的英国,随后才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公务员考试制度。
但是较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来说,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通过对比国内外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可以了解和分析他国的一些有益经验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公务员招录水平,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录用;比较“为政之要,首在择人”从古至今录用制度都被认为是关系国家兴衰和事业成败的关键。
当代世界各国也都是把公务员的录用作为公务员管理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通过了解分析他国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从而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应该予以改进的地方,有助于促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一、考试录用制度适用范围比较世界各国的公务员录取范围都是不同的。
在我国公务员有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之分,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通过考试录取的公务员的适用范围为担任主任科员以下或者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西方许多国家实施“两官分途”的人事制度,即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分离。
如美国和英国的政府官员就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英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范围仅指那些不与内阁共进退并且不受政党纠纷的事务官,美国通过考试成为公务员的也只适用于事务官。
法国公务员适用范围包括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关中非选举产生非政治任命的公务员以及各级国家公益机构中的官方人员。
德国公务员的范围就属于比较广泛的,除联邦议员不在公务员范围外,政府官员、司法官员、学校教师、医院医生等都属于公务员范围,也就是说德国所有通过国家财政支付工资,从事公务的人员都是公务员的录用范围。
中外高校大学生招生制度比较研究
et l e tz d i i a mp r n o p n n d c t n s s m.n ldn no l n p l is s lcin fr , nr n e e at a d r m n m t s n i o t t m ml a c o e t e u a o y t f o i e icu ig e r l me to i e ,e e t ms e t c x l n c o o a  ̄
u t est s a d v c t n l ̄h os n le s b o a n h i ee c s o mv l n y tm ’ w e hn n oeg rv rie o ai a i i n o o l ,i mxu e y c mp r g te df r n e f e l i me t s s e t e n C i a d fr i a n
c u te o nr s. i
Ke r s olg ;e r l n ;c mp r o y wo d :c l e es n ol t o a i n me s
一
、
招生 制度 的渊 源
秀的价值观念 , 各国在探索 中逐渐形成 了带有本 国
在传统社会, 由于接受高等教育 是少数上层社 特色的 、 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会家庭子弟所享有的特权 , 因此 , 自中世纪大学兴起 二、 国外 高校 招 生制度 特 点
中外考试作弊防治比较研究
试 。同样 ,在例如 高考等重大升学 考试
中 ,学 生能否进人 大学学 习,不仅 仅取 决 于高考成绩 ,平 时学业情况 ,特 长与
老师 的推荐都 占相 当大的 比例 。就 是这 样 的教 育特点 ,致使 学生并不在意 考试
一
拿 到学位 ,甚 至被学校开除。 ( 4)高科 技 手段 应用 ,对作 弊 者 严 防死守 。 所谓 “ 魔高一尺 , 道高一丈”,
( 1 )教 育理 念多 元化致 使 成绩 不 再成 首选 。在 国外 ,素质教育 的理 念贯 穿 于各 年龄层 的学生 ,学校教育特 点在 于 培养 学生 的综合 素质 ,挖掘学生 的突
出特 质 ,考核 的过 程重视积 累与理 解 , 不过 分强调考试 的概念 。就算是 高考 , 也仅仅 在每月 的学 校简报 中提 醒一 下 , 学 生 也 不会 专 门拿 出时 间 备 战某 类 考
的比例。
历 史无疑也是一 部与考试作弊 斗争 的历 史 ,考试作 弊俨 然成为全球化 问题 。事 实 上 ,为 了扼制 作弊行为 ,世界各 国教 育 主管部 门使尽 了浑身解数 。本 文意在 归 纳总结世界各 国防治考试作 弊手段基 础 上 ,进一步为 我国高校考试作 弊防治
提供理 论与实践经验 。
关键 所在。但就 目前我 国的国情 ,素质 教育 开展还处于起步探索 阶段 ,各个教 育 阶段往 往 自成体 系,难 以形成 连锁链 条 ,这 就为防治考试作弊实 现教 育全程 化带来 困难。 同样 ,我 国的社会 评价体 系较 为单 一 ,通过高考上大学成 为不少
人通往 成功之路 的唯一选择 。因此 ,我
( 1 )与世 界 “ 接 轨” 过程 中突出 “ 德 育”特色 。教育 的国际化是 教育适
《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考试大纲
《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课程考试大纲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外考试制度比较》课程主要研究中外代表性国家考试制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演变规律,着重探讨不同国家高中会考制度、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不同国家同类考试制度演变发展的异同及其成因。
本课程是考试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了解中外代表性国家高中会考制度、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理解考试制度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同类考试制度在不同国家的异同与成因,掌握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中获得开展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的启示和借鉴。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学生需预修《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和《中国考试发展史》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探明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同类考试制度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异同的成因。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考试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导论》的学习,要了解比较研究的缘起,理解比较研究的意义,领会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切实掌握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方法;二、课程内容(一)比较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现实需要;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二)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纵向内容;横向比较。
(三)比较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方法三、考核知识点(一)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缘起(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意义(三)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四)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方法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2.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方法(二)领会:1.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缘起2.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的意义(三)应用:1.运用比较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设计某类考试制度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案上篇中英德法高中会考制度比较第一章传统与现实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含香港、澳门、台湾)、英国普通中学证书考试制度、德国完全中学毕业证书考试制度、法国高中业士学位考试制度的演变发展的历程,掌握中、英、德、法四国高中会考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变化发展与各国社会发展与文化、教育的互动关系。
中外教育差异
1.学生入学的方式不同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考试,而且很多是一卷定终身。
考试本身并不坏,但一卷定终身不好。
今天中国的高考制度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扼杀了许多青少年的兴趣与爱好。
那么国外学生是如何进高校呢?以美国名校为例,一般要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参加SAT考试,但考试压力不大,因为一年有7次考试机会,随你什么时候去考,也不管你考几次,直到你满意为止。
二是高中实行学分制,至于你是三年学完还是五年学完都可以。
三是中学考试的平均成绩要达到B。
这不是一张考卷所代表的全部分数,即使你全部答对,也只能得50分。
平时如果你做一个航天模型,玩一个能够遥控的风筝,也可以拿25分、30分,甚至对同学的帮助有时也会算分,这样综合起来看你是A还是B。
四是考大学要推荐信,特别是要有个性的推荐信。
五是学校个别面谈。
这就是国外很多名牌大学的“五关”。
另外,国外的大学实行淘汰制,宽进严出。
有了严格的淘汰制,开多大后门都没用。
如果你个人能力不行,即便是开后门进去,也是自讨苦吃,过一年你就得自动“下岗”。
所以选择大学还是要与自己的能力相配。
2.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对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要求纽约的服装学院、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是世界一流大学,但各家的定位却不一样。
不同的学校发不同的音,只有这样才能够奏出美妙的乐章。
如果我们都往一个方面挤,就不能奏出动听的乐曲。
同时,不同学科对学位的要求也不一样。
一个好的高等学校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培养出多少硕士生和博士生。
据统计,我国研究生的绝对数量已居世界第三,但最近某地出年薪16万聘请高级技工,却没人响应。
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高等学校结构,使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3.学校的内部结构不同这一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
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
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
中外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比较研究
中外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比较研究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教师资格证制度在各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中外教师资格证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完善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提供借鉴和启示。
教师资格证制度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世界各国衡量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准。
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经过多次改革和完善,已逐渐走向成熟。
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考试科目设置不合理、考试形式单一等。
因此,本文将通过比较中外教师资格证制度,为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在许多国家,申请教师资格证需要满足一定的学历和经历要求。
例如,在美国,申请人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并完成一定的教育专业学习。
而在中国,申请教师资格证通常需要具备学士学位,但对教育专业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
各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各异,但都注重测试申请人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在英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等;而在中国,教师资格证考试通常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和学科专业知识等。
在申请流程方面,各国做法差异较大。
以美国为例,申请人需要完成在线申请、参加面试和教学实习等环节;而在中国,申请人通常需要完成报名、笔试和面试等环节。
以英国和中国教师资格证制度为例,进行具体比较。
英国教师资格证制度具有严格的标准和较高的含金量。
在申请方面,英国要求申请人具备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并完成一定的教育专业学习。
在考试方面,英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等,注重测试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申请流程方面,英国要求申请人在线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经过初审和面试后,申请人还需完成一年的教学实习,才能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
学历和经历要求较高,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申请条件较为严格,部分申请人可能难以满足要求;考试难度较大,部分申请人可能难以通过考试;教学实习环节要求较高,部分新教师可能难以适应。
古今中外教育制度特点对比
古今中外教育制度特点对比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中国古代史:(1)先秦:秦秋晚期,孔子以“有教无类”思想办学,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战国时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质上是文化高压(抑儒尚法)。
(2)秦汉: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使用小篆,后来流行隶书;焚书坑儒是文化专制,起因是郡县制和分封制之争,虽有利于巩固大一统,但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育官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
汉武帝开始实行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选拔标准在两汉时期逐渐由德才兼备发展为只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地主(士族门阀)形成并发展起来。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建立太学,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3)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但它必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而无法继续。
(4)隋唐: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武则天增加录取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能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唐玄宗前期,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科举制的进步意义:抑制士族门阀;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吐蕃创制了吐蕃文字。
隋唐时,中印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玄奘和义净,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和鉴真,中朝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崔致远。
(5)宋元:北宋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掌握;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防止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一是改革科举,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二是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三经新义》,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国家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源起英国,这一制度产生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井普遍推行。
中国1993年10月1日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今已基木完成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实效。
研究比较不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内容和形式,探寻中外公务员制度的基木特点、运作方式和发展趋势等,对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外公务员制度的共同特点(一)公开录考,择优录用英国招收公务员一律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初级文官由各部按规定自行招考。
中级文官的考试则由文官委员会的录选局负责,分五个步骤进行:(1)统测。
应试者按要求选题写出论文。
(2)能力考核。
应试者就考核小组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就解决某一问题的三、四个方案作出最佳选择,少I`陈述理由,考核小组对应试者的能力、品质和性格作出估计。
(3)答辩。
在书而考试的基础上进行答辩,以便考核小组进一步了解应试者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下作能力。
(4)智力测试。
应考者必须解决一此不热悉的问题。
(5)通过上述四部分考试的优秀者进行面试,通常由文官委员会主任或其他代表主持。
最后,对应试者进行全而综合评定,确定录选者。
(二)严格考核,按绩升降中外公务员制度都十分注重考核公务员的下作实绩和才能。
英、美等国都普遍重视工作成绩和实践能力,把下作成绩的大小、好坏作为公务员升降的主要依抓,被称之为功绩制。
英国公务员的考核每年一次,考核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工作知识和行为,品格性情,工作责责心与热情,判断力、创造力、可靠性等。
考核委员会还看个人平时成绩记录及材料加以评定。
考核结论对每个人的调薪提级有很大影响,因而是促使公务员努力工作、遵纪守法的一大杠杆。
考核结果分为五等:特别优异者为A,甚为良好者为B,满意者为C,普通者为D,不良者为E。
中国对国家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而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作为年度考核的基础。
关于中西方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及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分析报告
关于中西方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及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分析报告所谓“公务员的录用”,就是将“非公务员”录取为“公务员”,即“取得公务员身份”。
公务员的录用是国家实现其政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选拔人才的“入口”,其在公务员制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建设步入快车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基本上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相比较的条件和基础,可以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进行比较。
本文以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作为参考系,从公务员录用制度规范出发,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作横向比较分析,试图通过比较中外公务员录用制度,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优点和经验,以弥补我国公务员制度在录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西方公务员录用制度的特点(一)民主参与公民有权根据法律的规定担任国家公务员。
许多西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都明文规定了公民的这种权利,并且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加以保障。
例如德国的《基本法》明确规定:“所有公民都有按照其能力与成就,依据法律规定担任官职的权利”(二)平等竞争公民有平等的权利参加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在平等的条件下被择优录用,不得由于性别、种族、出身、党派和家庭背景等因素而遭受歧视或享受特权。
如美国的《文官制度改革法》规定:“保证人人机会均等,经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只根据能力、知识、技能来决定录用和提升”。
(三)信息公开国家公务员的招考、考试、成绩和录用,都是公开的。
报纸、电视台和电台要公开发表或广播,让全社会的公民都知晓,争取最广泛的人报考,在最广泛的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
在招录公务员之前,美国不仅在报刊和电视广播中公开报道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事项,而且联邦政府在全国设立一百个“职业情报中心”。
八百个免费的“热线”电话号码,供全国各地报考者使用,询问有关公务员报考、考试的事宜。
(四)竞争择优西方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竞争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公开竞争考试”,全部报考者中的合格者都被录用;另一种是“公开竞争考试”,是在少数合格者当中再选择成绩最优秀者录用。
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
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公务员制度, 西方又叫文官制度。
它是国家管理公务员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规章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最早产生于英国, 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家实行。
到目前为止,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这种制度, 第三世界一些国家已经和正在采用这种制度。
国家公务员制度, 1870 年自英国起源以来, 已有130 年的历史了, 多少年来推行该制度的各国实践已证明, 它是一套科学的政府官员管理制度。
但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有着深刻的资本主义烙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试点工作从1988 年开始至今, 已深深扎根于中国这块土地上有10 余年了, 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在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同时, 要了解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知已知彼,才有利于从我国的国情和传统出发, 正确地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中的科学成份,使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日臻完善。
一、在公务员的范围划分方面, 西方各国和我国是不同的在西方各国, 凡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公共团体中从事公务者都是公务员。
也就是说,西方国家公务员范围的划分是比较宽的。
我国的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包括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各级政府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非政府组成人员, 还包括行使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的组成人员, 如国家专利局、税务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
所以说在我国对公务员范围划分是比较严格的。
二、从权利和义务上看, 我国和西方公务员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显著区别我国和西方国家公务员权利和义务的共同点体现于都规定公务员要依法行事, 忠于职守,为大众服务, 遵守纪律, 不得经商, 不得参加与本部门有关的赢利活动, 不得兼职等等。
而其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西方各国强调地方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一般仅限于服务的地区范围, 而在我国, 所有的公务员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都是相同的, 根本不受服务地区的范围限制; 其次, 西方各国强调公务员“政治中立”, 不介于政党活动, 即为文官工作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 如各国公务员法都明确规定: 公务员不得参加政党的竞选活动和支持竞选的募捐活动, 不得担任由选举和政治任命产生的公职,不得接受政治捐款等等。
中外教育比较研究课程设计
中外教育比较研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外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发展历程;2. 使学生掌握我国教育政策、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3.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培养其国际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比较中外教育差异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见解、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教育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 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教育的尊重和包容,培养跨文化沟通意识;3.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热情,培养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旨在通过中外教育比较研究,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我国教育体系及政策:包括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体系的结构、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高中教育的改革方向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分析国外教育体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对比其教育制度、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中外教育比较:从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教育改革与实践:探讨我国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成功案例,提出改进意见,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
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我国教育体系及政策介绍第二周:国外教育体系分析第三周:中外教育比较第四周:教育改革与实践第五周:案例分析及讨论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高教学效果。
高考中外制度对比
高考中外制度对比高考是中国教育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考试,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与中国不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高考制度。
这篇文章将比较中国高考与一些外国高考制度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
首先,中国的高考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考试。
每年6月份,数以千万计的学生参加高考,竞争激烈。
高考分为文科、理科和综合科目,考试时间长达两天。
学生的高考成绩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进入高校。
这种制度被认为严厉、高压,因为考生必须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才能进入一所好的大学。
但它也有不公平之处,因为仅依靠高考成绩评价学生可能会忽视其他方面的才能和能力。
与中国相比,美国的高考制度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美国的大学入学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高中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例如SAT或ACT)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比如课外活动、推荐信等。
学生不仅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这种制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但也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因为他们需要在学术成绩以外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
另一个值得比较的高考制度是英国的A-Level考试。
与中国高考不同,英国的A-Level考试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深度学习。
学生在高中阶段会选择几门感兴趣和擅长的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并在A-Level考试中获得相应的证书。
这种制度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然而,由于选择的自由度较高,学生可能面临更大的决策压力,并可能忽视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
虽然中国高考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其优点。
高考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高考的分数对于大学的录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可以避免一些不适当的因素对学生录取的影响。
此外,中国高考也为学生提供了机会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高考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总结起来,高考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中外大学制度比较与分析
中外大学制度比较与分析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在传统文化学者的眼中,中外大学制度的比较与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中外大学制度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中外大学制度的历史渊源中外大学制度的发展历程各有特点。
西方大学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院制度,如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院。
而中国的大学制度源于古代的国子监和书院制度,这些制度在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外大学制度的历史渊源不同,也导致了其在教育理念、组织结构和教学方式上的差异。
二、中外大学制度的组织结构比较中外大学制度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大学制度以学院为基本单位,学院内部设有不同的系、专业和研究中心,实现了学科的分工和专业的发展。
而中国的大学制度以学部为基本单位,学部内部设有不同的系、院和研究所,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中外大学制度在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中外大学制度的教育理念比较中外大学制度的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大学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强调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
而中国的大学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中外大学制度的教育理念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教育目标。
四、中外大学制度的教学方式比较中外大学制度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大学制度注重研究型教学和学生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
而中国的大学制度注重传授型教学和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强调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应试能力。
中外大学制度的教学方式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五、中外大学制度的发展趋势与启示中外大学制度的发展趋势也值得关注。
西方大学制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鼓励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西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西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英、美、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国家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对在人类社会的考录史上占据着第二大历史形态的重要位置。
它对现今所有的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是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举行的一次大规模、较彻底的掀翻和征服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所以,对该重要制度形态进行深入的,详细的考察研究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十分有意义。
1. 1西方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历史发展1.现代意义的文官制度在英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东印度公司的官职改革。
1765年英国驻印度总督鉴于英属印度吏治的腐败,着手从两个方面进行整顿:一是禁止公司职员公开受贿舞弊;二是直接从伦敦断送官员到印度任职。
从1813年起,凡是英籍文官必须先进修四个学期的历史、语文和印度法律等课程,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加强大英帝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英属印度的吏治改革推动了英国国内文官制度的改革运动。
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政府中的一般官吏经常受到党派的庇护。
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之类的政治丑闻屡见不鲜,政府声名狼藉。
新型的资产阶级日益认识到,建立资产阶级自己的文官队伍以取代封建贵族的统治已势在必行。
1853年,英国首相格拉斯顿委派诺斯科和杜维廉两人调查英国任用官吏的情况,次年两人提出的报告指出,在用过想做官的多是庸碌无能之辈,凡是在公开竞争的职业中站不住脚的或不想积极努力的,才安于在行政部门里混日子;能进到政府里做官的人大概都同大臣有关系。
此后英国文官制度几经改革,建立了以竞争考试、通才教育、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等为原则的制度,至今仍然是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支柱。
正是这些原则巩固和加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并为许多国家所效仿。
①2.美国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可追溯到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
《彭德尔顿法》是以英国文官制度为蓝本,结合本国发展的经验而制定的,具有美国的特点。
中美高考制度比较及启示论文
中美高考制度比较研究及启示【摘要】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现行高考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
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世界各国的高考制度存在很大差别,以美国等国家为代表的基准淘汰型高考模式较被世界各国所认同。
本文从多个角度比较了中国与美国高考制度的异同,从而得出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和借鉴,以期为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考制度;中美【中图分类号】 g64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01-011 中美高考制度比较1.1 高考考试形式比较我国高校招生经历了多年改革,已经建立了以统一文化考试为主、单独考试为辅、保送生为补充的入学体系。
全国统一录取原则、录取体制、录取方法和录取时间,由各省自主进行录取。
录取分批进行,基本上按考生所填报志愿和高考总分从高到低并不大于高校招生计划数的120%向高校提供考生信息,高校按招生录取原则进行择优录取。
从2002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3”是必考科目,即每一位参加高考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x”是指高校根据本校的层次、特点和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中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
美国没有国家设置的高校招生考试管理机构,也不实行全国统一高校入学考试。
sat几乎是美国高中生申请所有美国大学所必须参加的考试,其重要性相当于中国的高考。
它分为sati和sat11,即一般能力考试和专项考试。
sati考试主体包括写作、分析性阅读和数学三大部分。
satii专项考试包括英语、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语5大门。
一般美国学生都会在sati的基础上再加考两到三科专项测试。
绝大部分本科院校都要求有sati考试成绩,而satii的考试成绩并不是每所大学都需要,但是,如果想进入一流或者比较好一些的私立或公立大学,必须要satii的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第一次复习与作业(一)选择题1、A 2、A 3、B 4、A 5、A 6、A (二)、填空题1、如何国家的考试制度实际上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受该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
2、有中国特色考试3、公平、平等、竞争、择优4、洋为中用 5、当代人6、激励评价功能与选拔功能7、1952 8、社会就业与用人制度 9、教育(二)简答题1、答案要点:对中外考试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意义(1)有利于考试理论知识的更新,扩大考试科学的视野(2)有利于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考试经验,括宽考试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
(3)有利于中国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中国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
(4)有利于开拓考试研究新领域,加深对考试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考试学科建设,丰富和发展考试科学理论。
2、答案要点:(1)在总体研究思路山个;以中外考试制度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以各国普遍存在的育才考试和选才考试为研究主线,以中学毕业会考,大学热血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等、国家主体考试为纵向比较内容,一考试发展为历程、考试管理体制、考试内容方法、考试结构功能、考试改革和发展等方向为横向比较内容来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
(2)在比较研究中将分学校考试系统和社会考试系统的中学毕业会考,大学入学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三大主体考试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考试制度比较研究体系。
这在同类研究中既是一种尝试,又是一种创新。
3、答案要点: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相结合的方法(2)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3)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相结合的方法(4)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5)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答案要点:考试两难现象可以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升学与就业矛盾。
高校入学考试形成了对中等教育的导向作用,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主流看法,这促使学校追求升学率成了必然,然而国家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于是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升学与就业矛盾长期存在,就业困难和失业危机促使学校把高中生往大学推,加大了分流的难度。
(2)学历与能力的矛盾。
在有限时间内,有限范围、有限形式的高考,本身存在着知识与能力考查相结合的局限性。
强调了能力的测验,又削弱了基本知识的考查,使能力测验失去依托;强调对知识系统性的要求,又易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底分高能”、“高分底能”的现象就此出现。
(3)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强调共性就强调了成绩的绝对作用,否定个性、特长的地位;如强调个性特长,又会淡化成绩的作用,引发公平问题,故不易操作。
5、答案要点:1、废除科举制度,便宣告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主导,科学教育与文史教育并存,实行分级分科与学制的高等教育新制度在全国初步建立。
2、同时也初步建立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新体系。
3、对教育新制度的实施和旧制度的废止这件史实在中间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应有恰当的评估。
6、答案要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用人制度以及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加快改革与完善,“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和合理流动的新就业制度逐步推行。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为就业与用人的主导,政策逐步得到社会认可。
招生即找干,依据受教育者的一定学历文凭而直接规定其社会身份的教育人事制度成为历史。
2000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启动“就业报到证”,取消沿用数年的代表“国家干部”身份的“派遣证”。
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切实提高素质而为其就业或再就业准备条件,然而依法通过社会就业竞争与实践活动而成为一定的社会角色。
7、答案要点:我同意该命题。
中国是考试古国,考试的历史有两千以上,考试对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考试也可能造成某些负面的影响,1977年,中国高考恢复,一度被认为“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但也有人说“高考导致教无宁日”,“国无宁日”,这就是不能无考与不可惟一考观念的对峙。
1、差异存在,就要通过考试择优,在现代科技迅速饿又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时代,随着育才,选才、用才的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的日益增强考试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择校升学、就业竞争永远存在,应引向良性竞争,考试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重要制度,现代社会不能无考。
2、现代社会不可唯考,中考、高考在精神和物质上给考生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有的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答卷训练,会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这就是要求我们淡化考试,不要以考试的选拔功能,取代平常考试的激励性评价功能,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提高到学生的学业质量上。
8、答案要点:科举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既有时代的合理性,又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革。
但他的考举形式,尤其是考教分离,公开应试、竞争择优、且不受身份、年龄和应考次数的限制,学习文化知识与人品修养融合,才干与做人统一,重视选拔与使用文人队伍等,可取其组织与制度,赋予新时代内涵,成为现代教育所用。
1、尽快实现教育价值体系的历史性转变2、加快实现教育组织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3、加快教育知识体系创新步伐。
9、答案要点:为大学、高中找身个建立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择优标准与程度,建立合理的学业与学生素质的评估标准,乃至社会用人的选择标准与程度,是为当今“应考教育”实施“扬利祛弊”式的有效改革的真正成为关键。
10、答案要点:我们离主提倡“七不宜”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可行性。
1、科举制度别废止,教育价值观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2、唯分数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和考试观正逐步改变。
为大学,高中招生建立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择优标准与程度,建立合理的学业与学生素质的评估体现乃至用人的选择标准与程度,成为当今应考教育实施“扬利祛弊”改革的关键。
3、社会就业与用人制度正在改革,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更应确立新的考试观与分数观区别使用考试的激励性评价功能与选拔功能。
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1、考试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特有产物和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尽管功能具有正与负作用的双重性,却对推动文明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教训。
作为考试古国,中国应努力发挥其历史传统中的优秀成分,重视吸收外国现代考试制度与技术的先进成分,认真总结中国现代考试百年实践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对建设中国特色考试制度的历史任务的认识。
2、公开、平等、竞争、责优是中国传统考试的精华,我们要从社会改革与进步、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高度,去研究考试制度的改革,推进中国传统考试精华的实质内涵与操作程度实现现代化,其根本途径是鉴古观今,鉴外观中、创新发展。
3、中考、高考在精神和物质上给考生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我们应淡化考试,改变唯分数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与考试观,为大学、高中招生建立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择优标准与程序,建立合理的学业与学生素质的评估标准,乃至当今社会用人的选择标准与程序,引导修业者从实际入手,体验育才、选才、用才的考试、评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4、社会就业与用人制度改革对考试起龙头性导向作用,要在讲文凭而不唯文凭重学、知识、人品和创造业绩的本领的观念主导下,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估机制,建立以公平、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才机制,将对各类育才、选才、造才、用才的考试,评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起到龙头导向作用。
2、答案要点:该意见点明了科举制利的一面,我认为要充分展现科举制利的一面,就必须推进中国传统考试精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实质内涵和操作程序实现现代化。
1、逐步确立升学、文凭、就业的新观点。
要在讲文凭不唯文凭、重学力、知识、人品和创造业绩的本领的观念主导下,组织课程修业,努力实现修课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2、改变唯分数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与考试观。
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确立新的考试观与分数观,区别使用考试的激励性评价功能与选拔功能。
3、要发挥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中国传统考试精华。
继承和发扬中国考试历史传统中的优秀成分,重视吸收外国现代考试制度与技术的先进成分,认真总结中国现代考试百年实践的经验教训,深入探索与解决中国考试的现实问题,在考试文化的多元素融合,重构、创新、发展中、建设中国特色考试制度与科学的操作程序。
考试的公开性已大有进步。
平等是考试的核心,是讲相对均衡与公平,如应考资格,对待省间与省内差异、招生制度与程序的科学化等。
应考资格如高考取消身份、年龄、婚否的限制,各类高中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力者均可报考。
还有招生的诸多操作程序逐渐合理。
3、答案要点:1、中国的教育,正在进入以社会知识化、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大生产以及经济全球化、科教国际化相适应的全面建设时期,即教育从面向社会的某一部分成员转向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分享。
2、国家确立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在普及对适龄人口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要求教育为社会现代化持续地提供熟练劳动力和各类人才支持以及知识贡献,即为社会一切行业与职业培养与输送新的社会角色。
3、依据受教育者的一定学历文凭而直接规定其社会身份的教育与用人制度将成为历史;依靠教育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为其就业或再就业准备条件,然后依法通过社会就业竞争与实践活动而成为一定的社会角色,这种新型的教育与就业制度将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而新的教育价值观必须融合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知识体系中。
4、答案要点:1、尽快实现教育价值体系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的教育正在进入以社会知识化、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大生产以及经济全球化、科教国际化相适应的全面建设时期,即教育从面向社会的某一部分成员转向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分享。
依据受教育者的一定学历文凭而直接规定其社会身份的教育与用人制度将成为历史;依靠教育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为其就业或再就业准备条件,然后依法通过社会就业竞争与实践活动而成为一定的社会角色,这种新型的教育与就业制度将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而新的教育价值观必须融喝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知识体系中。
2、加快实现教育组织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等教育加快进入大众化阶段,全面建立择优培养与面向大众化半学的高教新体制,精英型和大众型高校同步发展。
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模式,是改变以“教学班级”为教育结构单元,代之以“课程修业” 为单元,为修业者提供可选择的系列课程,修业者不受年龄和修业期限的限制,而且将学历与非学历修业融为一体,只依据修业者所修课程学分积累的数量与结构而决定其是否获得相应的某种学历文凭或修业证书,这是一种富有生机的人才培养模式。
3、加快教育知识体系创新步伐。
以教育结构---功能实体系统的解析为基础,实行科学与人文知识的通融,去组建教育的一种知识体系,并主张将教育科研研究成果有选择地“转化教育实践”,使教育知识得以检验、验证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