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经典教案

合集下载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离骚》教案【实用】《离骚》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引: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

”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

”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离骚》教学设计3篇

《离骚》教学设计3篇

《离骚》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离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他是谁呢?二、补充背景资料1、作者其人。

2、“离骚”的含义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

(补充)《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

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

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课文1、注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读时应拉长语气。

“兮”用在上下句中间,使全诗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此诗中连词是划分节拍的标志之一,连词前划为一拍。

四、解析第一节1、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或生范读2、疏通难字词兮:语气助词,无意义。

《离骚》教案汇总六篇

《离骚》教案汇总六篇

《离骚》教案汇总六篇《离骚》教案汇总六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教案篇1主要的一些观点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

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

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

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

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

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

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

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

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

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

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离骚》教学教案3篇

《离骚》教学教案3篇

《离骚》教学教案《离骚》教学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离骚》教案集合六篇

《离骚》教案集合六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集合六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离骚》教案模板5篇

《离骚》教案模板5篇

《离骚》教案模板5篇《离骚》教案模板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离骚》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二、能力培养目标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

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

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见解。

2.学会阅读和欣赏《离骚》,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

三、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念,发现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2.掌握《离骚》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征,欣赏其语言和形式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独立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3.讲授法:讲解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小组讨论法:促进交流和互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特征。

2.《离骚》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3.《离骚》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4.《离骚》的语言和形式之美。

六、教学设计:1.导入T: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中国文化吗?它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和世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伟大的古文学作品——《离骚》。

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吗?2.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离骚》的相关材料,了解其概况和背景,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后,完成有关练习和作业,如阅读理解、词语填空、翻译等。

3.讲授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介绍其作者屈原和作品的诞生历史和文学特征,重点讲解其诗歌形式、艺术手法和意象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离骚》备课教案(精选10篇)

《离骚》备课教案(精选10篇)

《离骚》备课教案(精选10篇)《离骚》备课教案篇1一、课文悟读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

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

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

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

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

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

令人痛惜!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

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

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3篇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3篇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离骚》教案七篇

《离骚》教案七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七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离骚》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离骚》教案篇1【教学要点】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运用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3、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难文浅教,重在落实,先译后析,趣味背诵。

【教学流程】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1、对联和诗歌: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

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学常识,落实基础知识。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师生交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楚辞》中。

其中,《九歌》是祭神的乐曲,充满生活气息;《天问》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和历史观、自然观;其余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

源于楚地歌谣,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辞藻华丽。

楚辞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

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模拟这种题材所写的作品汇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因为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以“骚”来称楚辞。

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风”,后人以“风骚”称《诗经》和《离骚》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离骚》经典课文教案 4篇

《离骚》经典课文教案 4篇

《离骚》经典课文教案篇4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离骚》教案范文五篇

《离骚》教案范文五篇

《离骚》教案范文五篇《离骚》教案范文五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骚》教案篇1一.关于教材我所说课的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

该单元所选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

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

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

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我确立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5篇)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5篇)

•••••••••••••••••《离骚》教学设计《离骚》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离骚》教案10篇

《离骚》教案10篇

《离骚》教案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教案篇1主要的一些观点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

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

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

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

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

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

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

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

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

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

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离骚》教案(精选5篇)

《离骚》教案(精选5篇)

《离骚》教案(精选5篇)《离骚》教案1▲知能目标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词句的理解。

●刷新知识库存1.关于《诗经》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

此间创作了《离骚》。

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5.字形辨析謇:謇謇陬:孟陬毗:毗邻摄:摄像搴:搴阰辄:动辄得咎阰:搴阰慑:慑服●探究互动平台1.节选部分的主旨与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节选部分通过诗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心事和对故国民生无限热爱的深情,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和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离骚》教案范文汇总5篇范文精选

《离骚》教案范文汇总5篇范文精选

《离骚》教案范文汇总5篇▲知能目标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词句的理解。

●刷新知识库存1.关于《诗经》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

此间创作了《离骚》。

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5.字形辨析謇:謇謇陬:孟陬毗:毗邻摄:摄像搴:搴阰辄:动辄得咎阰:搴阰慑:慑服●探究互动平台1.节选部分的主旨与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节选部分通过诗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心事和对故国民生无限热爱的深情,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和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离骚》教案合集七篇

《离骚》教案合集七篇

《离骚》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二、能力培养目标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

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

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

《离骚》教案5篇

《离骚》教案5篇

《离骚》教案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案【预习指导】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反复诵读,理清课文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疏通诗句。

3、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4、感受作者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那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传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这个节日的。

屈原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

楚国百姓知道后,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争相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就演变成划龙舟的习俗。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lià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法,这样就发展成粽子了。

另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就发展为在这一天要喝雄黄酒。

从这里可以看出,屈原被楚国人民乃是全国人民敬仰了两千多年。

那么,为什么他如此受人爱戴呢?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来了解他,了解他的作品。

【《楚辞》介绍】
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骚》,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是“楚辞”呢?
1、“楚辞”的定义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

至汉成帝时,刘向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了。

2、“楚辞”的﹙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
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

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②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楚国巫风盛行,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使得屈原在创作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③《诗经》的影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

3、“楚辞”的特征
宋·黄伯思:“盖屈宋渚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屈原及《离骚》介绍】
1、屈原的生平和基本情况
屈原,名平,字原,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

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馋害。

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汉水以北。

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

这时的楚国日益衰败,于公元前278年国都被秦国攻破。

屈原悲痛欲绝,于这一年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的思想性格特征
屈原的政治理想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统治和民本思想。

但是,他的“美政”思想却并不能得以实现,因为他不愿意于腐朽贵族同流合污。

然而,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楚国人民,坚强不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些充分表现了屈原执着于理想的高尚情操。

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来概括,那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所以,绝大多数人对屈原而言,是“只会敬仰,而不会效仿”。

3、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4、《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也是最早的抒情诗,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

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共373句,2490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讲解生字词、疏通课文并赏析】
1、第一段: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生辰名字。

2、第二段: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师:通过疏通课文,我们了解了屈原出生、生辰、名字、政治理想和他在政治中的处境。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生:希望楚王抓紧时间,抛弃污秽的品行,立志改革,做一位圣君,而自己做一名贤臣。

师:原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他的理想?
生:惟草木之零落兮……来吾道夫先路
师:这些句子表明了他的理想,但他有没有像《氓》中那样把自己的感想直接明白而又清楚地表达出来呢?他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呢?这种方法叫什么?
生: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政治理想,而是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即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

除了在这里用了象征手法外,另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陂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等都用了象征手法。

它源于《诗经》比兴手法,形成了“香草美人以比君子,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兴寄传统。

3、第三段: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师:课文中除用了象征手法来阐述自己政治理想外,在这一段中,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纵向对比——用圣君贤臣与昏君奸臣作对比;横向对比——用党人的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作对比﹚
4、师:此外,《离骚》与《诗经》相比,句式和诗歌体式上有哪些进步?
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将“兮”字放在单句末尾,两句一韵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

【布置作业】
1、背诵“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到“来吾道夫先路”。

2、预习《孔雀东南飞》,找出全文中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特殊句式﹙分组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