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二单元主题阅读|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二单元主题阅读|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5f4772844769eae109ed0e.png)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寻找四翼恐龙(节选)徐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每个科学家矢志不渝....在做的事情。
现在,就有很多科学家在想办法探索恐龙怎么飞向蓝天这样的问题,他们提出了许多假说。
有人认为恐龙生活在地面上,很可能就像今天的飞机一样,通过奔跑,慢慢演化出飞行结构进而翱翔蓝天。
另外一种假说认为会飞的动物会借助重力学会飞行,恐龙也是如此,从力学角度来解释这种说法自然是容易的。
此外还有假说认为一些早期的恐龙在奔跑爬坡当中慢慢演化出了翅膀,然后学会了飞行。
提出假说只是第一步,对古生物学家来说关键是必须找到证据,而这个证据就是化石。
古生物学家们踏遍了祖国的山川湖泊,在许多适合保存化石标本的区域寻找化石。
终于,一块化石标本让他们有机会回答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问题。
这个化石看起来也不是特别漂亮,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的前肢有了可以用来飞翔的羽毛,已经可以像现在的鸟类一样进行拍打。
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小,只有火鸡大小,如果把它整个身体复原起来,甚至可以站在你的手掌上。
这个特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几十吨重的恐龙怎么飞向蓝天。
此外,在这个恐龙的后腿上发现了非常粗大的羽毛。
那么这种粗大的羽毛意味着什么呢?在今天,除了鸟类以外所有会飞的动物都有这样一个倾向,它会把自己身体体表所有部分尽量扩展出来帮助它飞行。
蝙蝠不光像鸟类一样在前肢上有翼,它的翼也会延伸到后肢上,这种现象叫作四翼状态。
会飞行会滑行的动物尽可能把体表扩展起来进行飞行,只有鸟类是例外的。
鸟类用前肢飞行,后肢奔走。
不过鸟类可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四翼状态,只是从来没有化石发现。
这个恐龙代表着演化过程的一个缺失环节,即四翼状态,古生物学家们把它命名为中国鸟龙。
此后,他们又发现了一系列的带羽毛、长四个翅膀的恐龙化石,还在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找到了一些更有意思的化石,这些化石显示早期鸟类不仅腿上有羽毛存在,脚上也有。
早期鸟类跟恐龙一样也长四个翅膀。
也许恐龙变成鸟类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早期生活在地面,慢慢它上树了,随着前肢越来越强,把后肢的翅膀退化掉了。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主题阅读 课外阅读含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主题阅读 课外阅读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93dc81ba0d4a7302763af7.png)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寻找四翼恐龙(节选)徐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每个科学家矢志不渝地在做的事情。
现在,就有很多科学家在想办法探索恐龙怎么飞向蓝天这样的问题。
对此,他们提出了许多假说。
有人认为恐龙生活在地面上,很可能就像今天的飞机一样,通过奔跑,慢慢演化出飞行结构进而翱翔蓝天。
另外一种假说认为会飞的动物会借助重力学会飞行,恐龙也是如此。
从力学角度来解释这种说法自然是容易的。
此外还有假说认为一些早期的恐龙在奔跑爬坡的过程中慢慢演化出了翅膀,然后学会了飞行。
提出假说只是第一步,对古生物学家来说,关键是找到证据,而这个证据就是化石。
古生物学家们踏遍了祖国的山川湖泊,在许多适合保存化石标本的区域寻找化石。
终于,一块化石标本让他们有机会回答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问题。
这个化石看起来也不是特别漂亮,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的前肢有了可以用来飞翔的羽毛,已经可以像现在的鸟类一样进行拍打。
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小,只有火鸡大小,如果把它整个身体复原出来,它甚至可以站在你的手掌上。
这个特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难以想象一只几十吨重的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
此外,古生物学家们还在这只恐龙的后腿上发现了非常粗大的羽毛。
那么这种粗大的羽毛意味着什么呢?在今天,除了鸟类以外的所有会飞的动物都有这样一个倾向,它们会把自己身体体表所有部分尽量扩展出来帮助自己飞行。
例如,蝙蝠不光像鸟类一样在前肢上有翼,它的翼还延伸到后肢上,这种现象叫作四翼状态。
而鸟类用前肢飞行,后肢奔走。
不过,鸟类可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四翼状态,只是从来没有化石或其他证据能证明这个猜想。
这只恐龙代表着演化过程的一个缺失环节,即四翼状态,古生物学家们把它命名为中国鸟龙。
此后,他们又发现了一系列的带羽毛长四个翅膀的恐龙化石,还在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找到了一些更有意思的化石,这些化石显示早期鸟类不仅腿上有羽毛存在,脚上也有。
早期鸟类跟恐龙一样也长四个翅膀。
也许恐龙变成鸟类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它们早期生活在地面,慢慢地上树了,随着前肢越来越强,后肢的翅膀就渐渐退化了。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71d50f1eb91a37f1115c92.png)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一、阅读《琥珀》选段,回答问题。
①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②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
那孩子赤着脚,他踩着了沙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
③“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④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⑤“这是琥珀,孩子。
”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只苍蝇,一个蜘蛛。
这是很少见的。
⑥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捎带,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1.第①-⑤自然段写(),第⑥自然段写()A.故事发生的时间 B.琥珀的价值C.琥珀的发现过程 D.琥珀的形成过程2.第⑤自然段通过对父亲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发现琥珀时的___________之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块琥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自然段的画线句不仅说明琥珀中的“两个小东西”______________,也说明琥珀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加点的“推测”能不能换成“猜测”?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将下列“推测”与相应的“依据”连在一起。
()①事情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炎热的松树林中的()②苍蝇和蜘蛛当时就已存在,且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③苍蝇、蜘蛛曾用力地挣扎()④松树林最后被大海淹没了A.琥珀是在海滩上被发现B.苍蝇、蜘蛛的腿四周有好几圈黑色圆环C.琥珀由松脂球历经漫长岁月形成D.琥珀中有苍蝇和蜘蛛两种动物二、阅读《飞向蓝天的恐龙》选段,回答问题。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yǎn yàn)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统编(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 第2单元 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
![统编(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 第2单元 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32e7f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f.png)
第二单元阅读理解训练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
琥珀(节选)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1.根据意思写出文段中的词语。
(1)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 )(2)用力支撑或摆脱。
( )2.“两个小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文段中找出体现这块琥珀价值的句子,抄写下来“______”。
5.读了文段后,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飞向蓝天的恐龙(节选)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①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②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6.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7.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后代——( )描画——( )依据——( )8.读句①,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fe64a3352ea551811a68730.png)
第 1 课时 (读前指导课)
?课时目标
1. 对科普作品感兴趣,能初步感知《十万个为什么》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2. 能自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能试着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提出问题,导入阅读主题
1. 明确单元主题。
1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读:蓝天、森林、大海,过去、现在、未来,述说着自然的奥秘,科技的精 彩……
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目标
1. 对科普作品感兴趣,能初步感知科普作品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2. 能自主阅读科普作品,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能试着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3. 了解科学世界里的奥秘,乐于分享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保持对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能初步感知科普作品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能自主阅读科普作 品,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能试着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5
餐桌,让他想到了许多问题。(生开火车提问)他家的厨房,又让他想到了许多问题。(生开火车提 问)他家的碗柜和衣柜,也让他想到了许多问题。(生开火车提问)
(2)师过渡:你看,伊林把简单的事物想得如此有趣,让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物散发着科学的 光!他还把科学知识变成了一幅幅插图,一个个故事呢!
4. 活动四:看插图,配上画外音。 (1)课件出示炉子的图片,师指名讲述。 (2)课件出示镜子的图片,师指名讲述。 【设计意图】 依据科普作品的文体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读书 收获,丰富阅读体验,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策略
1. 将以前学习的读整本书的方法迁移到本单元“快乐读书吧”荐读作品的阅读中去。 2. 迁移前面课文中习得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提问、写批注等。 3. 利用“小贴士”的功能,指导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4. 运用“联结”策略,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969c0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9.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练习(含答案)部编版四下第二单元(共5题)一、阅读理解题(共5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琥珀的推测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1) 解释加点词语。
推测:(2) 选文中加点的“推测”能不能换成“猜测”?为什么?(3) 请给下列“推测”选择相应的“依据”。
(1)事情发生在几万年前炎热的松树林中。
(2)苍蝇和蜘蛛当时就已存在,且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
(3)苍蝇、蜘蛛曾奋力挣扎。
(4)松树林最后被大海淹没了。
A.琥珀是由松脂球历经漫长岁月而形成的。
B.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
C.琥珀中有苍蝇和蜘蛛两种动物。
D.苍蝇、蜘蛛的腿的四周有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阅读《爆竹声声》选段,回答问题。
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要燃放爆竹。
街头巷尾,村里村外,爆竹声震耳欲聋。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爆竹明明不是用竹子做的,为什么叫爆竹呢?说来有趣,最早的爆竹真是用竹子做的。
那时,人们把竹子锯成一段一段的竹筒,保留两头的竹节,把竹筒扔进火盆里,竹筒一受热,密封在竹筒里的空气就会膨胀,于是“啪”的一声,竹筒爆裂了。
爆竹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1) 给画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每逢燃放竹筒膨胀爆裂扔进A.rēng B.tǒng C.rán D.lièE.péng F.féng(2)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相对应的词语。
:形容声音好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指大街小巷。
A.震耳欲聋B.街头巷尾(3) 填空回答问题。
(1)在这两段文字中,写出燃放爆竹的时间是,地点。
(2)最早的爆竹真是用做的。
(3)这两段文字主要解说了。
A.街头巷尾、村里村外B.竹子C.每逢新春佳节D.爆竹名字的来源课外阅读。
空(kōnɡ)城(chénɡ)计(jì)诸(zhū)葛(ɡě)亮(liànɡ)领(lǐnɡ)着(zhe)很(hěn)少(shǎo)的(de)士(shì)兵(bīnɡ)在(zài)西(xī)城(chénɡ)办(bàn)事(sh ì)。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导读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导读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29bde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13.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导读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品读科普文,享悦读之乐——《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材分析】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
“十万个为什么”这个现在已经被国内广为采用的书名,最初是由伊林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开篇采用“房间旅行记”的方式,带领读者将我们的屋子分为了6个旅行站点,别看这六站都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用具,但每一站都蕴藏着大量有趣的谜题。
其中的故事,有的是短篇小说,有的是生产部门参观记,有的是科学成就的通俗讲解。
我们可以兴致盎然的跟着伊林的笔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伊林用浅显易懂却又富有启发性的道理,娓娓动听地向读者进行解释。
米·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
《十万个为什么》是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老一辈的科普作家,都从米·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学情分析】1.学生经历了七次的“快乐读书吧”活动,对如何开展“快乐读书吧”活动有了较多的认识和实践,这是开展这次“快乐读书吧”活动的有利条件。
2.四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等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开始逐步形成,这有利于学生课外开展阅读活动,培养阅读兴趣,也为交流分享的形式与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3.作为学期中段进行的导读课而言,许多学生已经进行了自主阅读,对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1.对科普作品感兴趣,能初步感知《十万个为什么》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2.能自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能试着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3.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学会整本书阅读,制定个人阅读计划。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二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二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630cf8c77da26925c5b0e9.png)
部编版四年级下第二单元同步阅读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河象(节选)科学家们假想了这头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大约两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
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了河边。
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河水很浅,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歪,栽进河里。
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
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
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
它的尸体腐烂了,可是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有删改)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四散.逃跑()动弹.()2.解释下面的词语。
假想: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这是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是因为___________而陷入淤泥中的。
(3)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前。
4.科学家们的假想有什么依据吗?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是怎样从琥珀中发现恐龙的(节选)邢立达琥珀不仅是树脂的化石,而且它里面包裹着史前的生命,这些活灵活现的生命,是我们古生物学家一生的追求,我们称之为“时光的胶囊”。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单元主题阅读课外阅读含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单元主题阅读课外阅读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afd99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4.png)
最新部编版⼈教版四年级下册语⽂全册单元主题阅读课外阅读含答案解析第⼀单元主题阅读⼀声⾍鸣,那就是乡村的眼睛李丹崖草⾥的⾍⼦⼀开腔,春天就⾛向深处了。
乡村⾥,除了⼈语,最喧嚣的就是⾍鸣。
⼈语⼈⼈懂,⾍鸣却未必任何⼈都能了悟。
更多的时候,它以歌唱的形式被我们发现。
乡村⾥,雄鸡⼀唱天下⽩,⼈们开始劳作;⾍⼦⼀唱,村庄⾥万籁俱寂,⼈们已经⼊睡,⽝也不吠了,唯有⾍⼦跳上草尖,在开演唱会。
有⼈说,⽉亮是乡村的眼睛,这似乎显得有些呆板了。
没有律动感不说,若是遇到阴⾬天,整个乡村都该闭眼了吗?我认为⾍鸣才是乡村的眼睛。
不⽌是萤⽕⾍,还有那些不会发光的⾍⼦,叫声就是它们的光芒。
乡村的夜晚,是⾍⼦们布置起来的⾳乐场,是⾍⼦唱起的赞美诗。
⼀只蛐蛐是独唱,两个黄鹂是⼆重奏,⼀坑蛤蟆是合唱。
乡下⼈把鸟与青蛙也称为“⾍⼦”,可见他们是爱这些⼩精灵的。
到了夏天,草⽊繁盛,⾍⼦们的演唱会就更加多样了,蚂蚱在青藤上擦响⾃⼰背上的“两把刷⼦”,⼊我床下的蟋蟀发出⾦属质感的鸣唱,躲在树上的蝉⼀声⾼过⼀声……我曾⽆数次在故乡的⽥园⾥打量过这些⾍⼦。
它们⽣活在最隐秘的⾓落,唱的却是最阳光的歌谣,抒发的也是乡村⾥最为原始的⼼事。
它们是乡村的唱诗班,也是乡村的宣传员。
想起《诗经》⾥的那些⾍⼦:“喓喓①草⾍,趯趯②⾩螽③;未见君⼦,忧⼼忡忡。
”草⾥的蝈蝈和蚱蜢只是蹦跶它们的,⼈却因为思念远⽅的故⼈,⼼如万千只⼩⾍在跳着。
那个在远⽅的他(她),是否会在此刻也想起故乡的⾍唱呢?这些裹挟在⾍鸣⾥的故事,⾍⼦不说,恐怕也没⼈能说得清。
(选⽂有删改)【注释】①喓(yāo)喓:⾍鸣声。
②趯(tì)趯:昆⾍跳跃之状。
③⾩(fù)螽(zhōnɡ):即蚱蜢,⼀种蝗⾍。
1.【词句理解】联系上下⽂,理解下列词语、句⼦的意思,并完成练习。
(1)万籁俱寂:。
(2)⽂中画线的诗句出⾃《诗经·国风·召南》第三篇《草⾍》,对此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它们讲述的是蝈蝈和蚱蜢等⽣活在草⾥的⾍⼦跳跃、鸣叫的画⾯。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cb85fd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7d.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含答案)s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一、现代文阅读地球的“冰箱”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称“世界寒极”。
与南极遥相对应的地球的北极,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寒冷之地,但是北极的气温要比南极温和得多,这是因为北极的冰层下面是一片宁静的海洋,而且海拔也很低,海水对于调节温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北极的夏天,气温可以升到很高,因此在北极地区短暂的夏季,可以看到数以百计的开花植物,苔藓、地衣和海藻更是生长得十分繁茂。
南极的年平均气温要比北极低20摄氏度,如北极点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0摄氏度,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0摄氏度,但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摄氏度,寒季时可达零下80多摄氏度。
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
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气温也在零下34摄氏度至零下20摄氏度之间。
至于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气温一般在零下70摄氏度至零下40摄氏度之间。
南极究竟冷到什么程度呢?1968年7月19日,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东部的高原地区测量到当时的地面温度,为零下85.5摄氏度。
但是在此之前,苏联东方站的气象学家于1960年8月24日记录下了零下88.3摄氏度的地面温度。
然而这还不是最低温度,1983年7月21日,东方站又记录下了零下89.6摄氏度的数据;同年7月,新西兰的万达站也记录下了零下89.6摄氏度的数据。
另外,据有关资料介绍,挪威人于1967年初,在南极点记录下了零下94.5摄氏度的最低温度。
如果这个数据是准确的话,那么这是迄今人类测量到的最低地面温度。
这样低的气温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在南极,这时候将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一块坚固无比的钢板掉在地上将会摔得粉碎;你若将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时水就会变成冰雹。
可想而知,如此寒冷的天气对人类和一切生命都是可怕的威胁。
在南极,因寒冷而冻伤致残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第二单元“提出问题”(主题阅读)-2023-2024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统编版)(一)
![第二单元“提出问题”(主题阅读)-2023-2024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统编版)(一)](https://img.taocdn.com/s3/m/ccf3ff8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2.png)
阅读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大自然中茂密的森林、高高的蓝天、浩瀚的大海……都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奥秘被人类解开,但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
本单元将带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科技,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课文时,一边阅读一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琥珀》默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飞向蓝天的恐龙》默读课文,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尝试解决。
知道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依据,了解恐龙向鸟类演化的大致过程。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和同学交流,感受纳米技术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体会“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含义。
《千年梦圆在今朝》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最新成就,体会航天人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1.阅读有方法——解决不懂的问题:查阅资料法查阅资料法,即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比如:“《琥珀》一文中,作者由琥珀假象几万年前的事情”,看似不合理,但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琥珀形成的时间大约为几万年。
2.阅读有方法——解决不懂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法联系上下文法,即联系上下文的关键词句,解决疑难问题。
比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有这样一句话: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中点睛之笔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先联系上文19世纪提出假说但缺乏证据,再联系本句20世纪末的重大发现——获得有力证据,即可理解疑难句意。
3.阅读有方法——解决不懂的问题:结合生活经验4.阅读有方法——解决不懂的问题:请教他人3.阅读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这里运用了连续的是:,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是进行细致地观察才会有这样准确的表达。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卷含答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11b5baaef8941ea76e055f.png)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寻找四翼恐龙(节选)徐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每个科学家矢志不渝地在做的事情。
现在,就有很多科学家在想办法探索恐龙怎么飞向蓝天这样的问题。
对此,他们提出了许多假说。
有人认为恐龙生活在地面上,很可能就像今天的飞机一样,通过奔跑,慢慢演化出飞行结构进而翱翔蓝天。
另外一种假说认为会飞的动物会借助重力学会飞行,恐龙也是如此。
从力学角度来解释这种说法自然是容易的。
此外还有假说认为一些早期的恐龙在奔跑爬坡的过程中慢慢演化出了翅膀,然后学会了飞行。
提出假说只是第一步,对古生物学家来说,关键是找到证据,而这个证据就是化石。
古生物学家们踏遍了祖国的山川湖泊,在许多适合保存化石标本的区域寻找化石。
终于,一块化石标本让他们有机会回答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问题。
这个化石看起来也不是特别漂亮,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的前肢有了可以用来飞翔的羽毛,已经可以像现在的鸟类一样进行拍打。
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小,只有火鸡大小,如果把它整个身体复原出来,它甚至可以站在你的手掌上。
这个特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难以想象一只几十吨重的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
此外,古生物学家们还在这只恐龙的后腿上发现了非常粗大的羽毛。
那么这种粗大的羽毛意味着什么呢?在今天,除了鸟类以外的所有会飞的动物都有这样一个倾向,它们会把自己身体体表所有部分尽量扩展出来帮助自己飞行。
例如,蝙蝠不光像鸟类一样在前肢上有翼,它的翼还延伸到后肢上,这种现象叫作四翼状态。
而鸟类用前肢飞行,后肢奔走。
不过,鸟类可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四翼状态,只是从来没有化石或其他证据能证明这个猜想。
这只恐龙代表着演化过程的一个缺失环节,即四翼状态,古生物学家们把它命名为中国鸟龙。
此后,他们又发现了一系列的带羽毛长四个翅膀的恐龙化石,还在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找到了一些更有意思的化石,这些化石显示早期鸟类不仅腿上有羽毛存在,脚上也有。
早期鸟类跟恐龙一样也长四个翅膀。
也许恐龙变成鸟类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它们早期生活在地面,慢慢地上树了,随着前肢越来越强,后肢的翅膀就渐渐退化了。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普知识”课外主题阅读训练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普知识”课外主题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7f74f1c4770bf78a65295495.png)
(新教材)2020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普知识”课外主题阅读理解训练(附答案)【单元导读】●根据部编新教材编写,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贴近单元检测、期末考试。
●体现各单元语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1.人文主题:科普知识2.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一、课外阅读训练(一)黄河象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古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在昂首阔步向前跑。
那么,这头大象的化石骨架是怎么形成的呢?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
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面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了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水。
可是河水很低,它够不着。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得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有多好哇!于是它又往前走了一步!没想到它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老象侧起身子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
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即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
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呆呆地站在岸边,又毫无办法……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23d9b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d.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班级姓名成绩一、课外阅读。
神奇的纳米纸张纳米纸实际上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泛指用纳米材料制作的纸,或者是采用纳米技术对纸张的某种性能进行改善而制造出来的纸张。
“以后要捅破一张纸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句话说的是近来出现的高强度、超韧性纳米纸。
这些纳米纸的共同特点是柔韧性极强,虽轻却具有超出钢铁的强度。
2008年6月,瑞士科学家宣布成功研制出了一种高强度的纳米纸。
该纸的发明人伯格伦德博士表示,这种纳米纸韧性极佳,很硬,是利用传统纸张中发现的生物材料——纤维素制作而成。
机械测试显示,该纸的强度比普通纸整整高出200倍,达到了目前建筑用钢的水平。
不要说这就是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纳米纸了。
2008年10月,有报道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神奇的纳米纸;它看上去像复写纸,比重是钢的1/10,强度却达到了钢的500倍。
这种纸使用一种被称作“纳米碳管”的碳分子制成。
这种神奇的纳米纸中的纳米碳管的直径仅有十几纳米,约为人头发直径五万分之一。
除了上述的纤维素、纳米碳管纸外,2007年7月,英国《自然》杂志还报道了石墨微粒制成的纳米纸。
这也是一种比钢铁还硬但极其柔韧的超级纸张。
该种新型纸张由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制造成功。
研究人员在经特殊处理过的水中将碳纳米膜氧化物微粒驱散,然后用滤膜过滤。
他们发现,水能够使这种微粒在过滤器表面形成一种纸状薄层;该纳米纸比由碳纳米管制成的纸张还要强韧并能加工成各种尺寸。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纳米纸怕水,浸泡在水中会慢慢分解。
既然这些纳米纸的重量很轻、韧性优越、强度又出奇的高,那么,它们自然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防弹衣、太空服,还有汽车、飞机以及航天器的结构材料,都必将成为这种纳米纸的用武之地。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纳米纸有哪些神奇之处?()(多选)A.重量很轻B.韧性优越C.强度出奇的高2.“机械测试显示,该纸的强度比普通纸整整高出200倍,达到了目前建筑用钢的水平。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含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973b3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d.png)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二、分类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1)事理说明文(2)事物说明文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1)平时说明文(2)生动说明文三、说明的对象及特征:1、抓住文体,弄清说明对象(1) 标题是名词性的,一般是说明事物的,如《松鼠》。
《北京的立交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而标题是抽象名词的,一般用“......方法”作标题多是事理性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
(2) 标题是动词性的,往往是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操作过程或事理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向沙漠进军》等。
(3) 标题中带有疑问性的,常常是解释原因,说明事理的,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如《故宫博物院》)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447cd3e87101f69e3195d3.png)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训练1.课内阅读。
飞向蓝天的恐龙(节选)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____________ (y ān y成ǎ一n)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éng b én大g),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 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这些树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 ī q的ī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不过,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
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不管怎样,科学家们认为: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_______________ (pì b )ì了一个崭________ (z ǎn zh ǎ新n的)生活天地。
(1)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短文从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个方面介绍了恐龙的庞大家族。
(3)这段话主要写了()。
A.科学家们的推想B.庞大的恐龙家族C.恐龙的演化过程2.课内阅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课件PPT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40996fd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8.png)
个合适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 的生态环境。
本书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 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书目三: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 《灰尘的旅行》(又名《细菌世界历险记》)是科普作家高士其 的作品精选集。全书分为科学趣谈、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三个部分,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灰尘的特点、体积、大小、来源以及对人类 健康的危害,使我们认识到为了健康必须控制灰尘,保护环境。
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一
自主交流,分享成果
分享你成功读完一本书的经验,可以说说读书方法, 也可以谈谈读后感受。
我读《看看我们的地球》的时候,先看目录,然后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内容先读。读完整本书后,我还自己绘制了一个思 维导图,便于我回顾整本书的内容。
我按照计划,顺着把中国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读完了, 遇到不懂的问题,我还在书上作了标记,有的问题在阅读的过 程中解决了,有的是通过查资料解决的。
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二
总结方法,拓展阅读
看一看下面这几本科普读物的资料。
书目一: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 1961年,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诞生了,书名借用了米·伊林 的标题。作家叶永烈撰写篇目最多,当时他还是北京大学大二的学生, 他就是读着米·伊林的厨房里的科学故事长大的。李四光、竺可桢、 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等曾为该书第二版审稿。 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领域,书中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乘坐热气球能环游世界吗?时光 能倒流吗?为什么飞机不像鸟儿一样扇翅飞行?地球究竟正在变冷还 是变暖……
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讲述了关于日用品的科学知识。中 国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介绍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现象背后的科学 原理,它是中国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93979b6bd97f192379e91e.png)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十万个为什么》。
它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
前苏联作家米·伊林写的这本书内容有趣,语言也非常生动。
它是学生了解更多科学知识的一条途径。
从导读这本书出发,再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科普读物,如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尔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从中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这也是对本册教材“科普”单元语文要素的延伸和巩固。
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还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想,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能产生阅读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灰尘的旅行——中国科普作品精选》的兴趣,自主规划阅读。
2、在阅读科普作品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能感受读科普作品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科普书的阅读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科普书的阅读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话题生活,激趣导入新课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面包放久会发硬?为什水会带走脏东西?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本书,看完之后,你们一定会大吃一惊——原来这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就是科学,原来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这本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板书课题:十万个为什么。
二、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整体感知)(一)利用生活现象,激趣1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谁来读读?出示“你们家里每天总有人生炉子、煮马铃薯。
也许你自己就很会生炉子或者煮马铃薯。
可是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炉子里的柴会毕剥作响?为什么烟会走烟筒出去,而不向屋里冒?煤油燃烧的时候,从哪里来的烟?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一层硬皮,煮的却没有?”2孩子们,你们知道答案吗?同桌之间先讨论讨论。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共2套)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共2套)](https://img.taocdn.com/s3/m/84c2dc99c1c708a1284a44f7.png)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主题阅读训练一第二单元阅读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奥秘,科学技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和《千年梦圆在今朝》4篇课文组成。
本单元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奥秘,科技的神奇,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阅读方法本单元课文,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学会对不会的地方展开疑问,大家共同解决。
对于精彩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语句,能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精彩片段阅读《飞向蓝天的恐龙》片段。
①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②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
【a】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b】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不过,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
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不管怎样,科学家们认为: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崭新的生活天地。
1.选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2.文中句子【a】把跟进行比较,形象地写出了恐龙的大小;句子【b】用具体的数字写出了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
寻找四翼恐龙(节选)
徐星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每个科学家矢志不渝地在做的事情。
现在,就有很多科学家在想办法探索恐龙怎么飞向蓝天这样的问题。
对此,他们提出了许多假说。
有人认为恐龙生活在地面上,很可能就像今天的飞机一样,通过奔跑,慢慢演化出飞行结构进而翱翔蓝天。
另外一种假说认为会飞的动物会借助重力学会飞行,恐龙也是如此。
从力学角度来解释这种说法自然是容易的。
此外还有假说认为一些早期的恐龙在奔跑爬坡的过程中慢慢演化出了翅膀,然后学会了飞行。
提出假说只是第一步,对古生物学家来说,关键是找到证据,而这个证据就是化石。
古生物学家们踏遍了祖国的山川湖泊,在许多适合保存化石标本的区域寻找化石。
终于,一块化石标本让他们有机会回答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问题。
这个化石看起来也不是特别漂亮,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的前肢有了可以用来飞翔的羽毛,已经可以像现在的鸟类一样进行拍打。
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小,只有火鸡大小,如果把它整个身体复原出来,它甚至可以站在你的手掌上。
这个特点
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难以想象一只几十吨重的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
此外,古生物学家们还在这只恐龙的后腿上发现了非常粗大的羽毛。
那么这种粗大的羽毛意味着什么呢?在今天,除了鸟类以外的所有会飞的动物都有这样一个倾向,它们会把自己身体体表所有部分尽量扩展出来帮助自己飞行。
例如,蝙蝠不光像鸟类一样在前肢上有翼,它的翼还延伸到后肢上,这种现象叫作四翼状态。
而鸟类用前肢飞行,后肢奔走。
不过,鸟类可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四翼状态,只是从来没有化石或其他证据能证明这个猜想。
这只恐龙代表着演化过程的一个缺失环节,即四翼状态,古生物学家们把它命名为中国鸟龙。
此后,他们又发现了一系列的带羽毛长四个翅膀的恐龙化石,还在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找到了一些更有意思的化石,这些化石显示早期鸟类不仅腿上有羽毛存在,脚上也有。
早期鸟类跟恐龙一样也长四个翅膀。
也许恐龙变成鸟类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它们早期生活在地面,慢慢地上树了,随着前肢越来越强,后肢的翅膀就渐渐退化了。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删改)1,〔词语理解〕下面能够替换句子中加点词语“矢志不渝”的一项是()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每个科学家矢志不渝
....地在做的事情。
A,舍生忘死 B,大公无私 C,奋发图强 D,坚持不懈
2,〔整体感知〕根据课文的描写顺序,试着给科学家们的论证过程排排序吧!
①形成证据链②寻找证据③提出假说④得出结论
()→()→()→()
3,〔思考质疑〕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我的思考;(1)
(2)
(3)
4,〔体会方法〕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完成练习。
再照样子运用其中一种说明方法介绍一个事物。
(1)例如
..,蝙蝠不光像鸟类一样在前肢上有翼,它的翼还延伸到后肢上,这种现象叫作四翼状态。
作者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来说明。
(2)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小,只有火鸡大小
......,如果把它整个身体复原出来,它甚至可以站在你的手掌上。
作者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来告诉我们某种恐龙的特点。
(3)
5,〔迁移运用〕联系选文第1自然段,通过分析·概括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对于恐龙怎么飞向蓝天这样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假说。
有的假说认为;有的假说认为;
有的假说认为。
6,〔拓展表达〕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解说员,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中国鸟龙化石,突出这块化石在古生物学方面的重要地位?请简要写一写。
水难道是可以吃下去的吗?当然是可以吃下去的。
在肉·蔬菜·面包里——在任何一种食物中,水分都要比固体物质多得多。
肉里面的水分要比固体物质多一倍,而黄瓜里几乎全都是水分。
再来说说你身体里的水分吧,它和新鲜黄瓜里所含的水分几乎一样多。
假如你的体重是40千克,那么其中有35千克都是水分,而固体物质只有5千克。
成年人的身体中所含的水分要少一些,大约是体重的四分之三。
你或许会问;“那为什么人不会淌一地板的水,就像果子冻那样?”奥妙在于东西是由什么构成的,其他的倒并不怎么重要。
不错,最重要的就是它是由什么构成的。
假如我们拿一小片肉或者一小片黄瓜放到显微镜下面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饱含汁液的细胞。
这些汁液并不是从细胞里流出来的,因为细胞的四面都是封闭起来的。
而秘密就在这里。
由此可见,水是构成我们人体最主要的物质。
(节选自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1,〔整体感知〕这段选文中,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
A,水是可以吃下去的。
B,人不会像果子冻那样淌一地板的水。
C,生物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
D,水是生物体内最主要的物质。
2,〔说明方法〕除了作假设的说明方法外,画线的句子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列数字 B,作比较 C,打比方 D,举例子
3,〔探究意图〕读画线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进行说明? ()
A,因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人身体里都是细胞。
B,因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人不会像果子冻那样淌一地板的水。
C,因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人身体里的水分含量极大。
D,因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成年人身体中所含的水分要少一些。
4,〔思考质疑〕文中提到的“细胞”是什么?如果你无法解释清楚,你会怎么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
类文阅读
1,D 2,③②①④
3,
阅读问题清单;
(3)从一些列带羽毛长四个翅膀的恐龙化石能推出关于恐龙的什么假说?
我的思考;
(1)“四翼恐龙”是一种四肢上都有羽毛,可以帮助它们飞行的恐龙。
(2)科学家寻找恐龙化石,是为了证明其中一种恐龙飞向蓝天的假说。
(3)一些早期的恐龙在奔跑爬坡的过程中慢慢演化出了翅膀,然后学会了飞行。
4,(1)举例子什么是“四翼状态”
(2)作比较身体很小
(3)提示;使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即可。
5,恐龙很可能通过奔跑,慢慢演化出飞行结构进而翱翔蓝天
会飞的动物会借助重力学会飞行,恐龙也是如此
一些早期的恐龙在奔跑爬坡的过程中慢慢演化出了翅膀,然后学会了飞行
6,示例;欢迎大家来参观中国鸟龙化石,古生物学家们在这块化石
上有了许多重要发现;中国鸟龙的前肢有了可以用来飞翔的羽毛,已经可以像现在的鸟类一样进行拍打。
它体型很小,后腿上有非常粗大的羽毛,这只恐龙代表着演化过程的一个缺失环节,即四翼状态。
名著阅读
1,D 2,A 3,C
4,联系上下文,我觉得“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如果觉得不太准确,我会去查资料或请教这方面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