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逢入京使》详解

古诗《逢入京使》详解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说文解字】①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③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⑤凭:托,烦,请。

⑥传语:捎口信。

⑦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作者作品】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

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

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岑参《逢入京使》注释翻译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注释翻译赏析

岑参《逢⼊京使》注释翻译赏析岑参《逢⼊京使》注释翻译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译⽂] 向东望着故乡的家园,长路漫漫;双袖已经湿透,泪⽔却还在不停地流。

[出⾃] 岑参《逢⼊京使》逢⼊京使 逢⼊京使 作者:岑参年代: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故园东望路漫漫,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

卞和《退怨之歌》:“空⼭歔欷泪龙钟。

”这⾥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

传语:捎⼝信。

译⽂1: 回头东望故园千⾥,路途遥远迷漫; 满⾯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信,回家报个平安。

译⽂2: 东望回故乡的路是遥遥没有尽头,想起故乡伤⼼的泪⽔不住地流,⾐袖都沾湿了。

在马上与回京的使者相逢,却没有纸和笔写封家书,就烦请你带个⼝信,说我在他乡很好吧。

译⽂3: 回头东望故园千⾥,路途遥远迷漫;满⾯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纸笔;唯有托你捎个⼝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岑参是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在⼋世纪五⼗年代,他曾经两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

他边塞诗的特点,我们应当从两个⽅⾯去把握。

第⼀,他是⼀个好奇的⼈,正如杜甫说的“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陵⾏》)。

早年他喜欢从出⼈意表的⾓度去发现诗。

有了边塞⽣活的体验以后,他的好奇天性也拓开了⼀个新的天地。

第⼆,岑参诗⼈中的⼀股⼀往⽆前的英雄⽓慨,这也是其他边塞诗⼈所⽆法⽐拟的。

他赞叹别⼈“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丈夫”他⾃⼰就是这样作为戎装的少年英雄驰骋在西北战场上的。

他出塞时,才三⼗出头,正是充满锐⽓的年龄。

王昌龄、⾼适等年稍长的诗⼈,随着开元盛世的逐渐萎缩,朝政的⽇益腐败,已经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正义性的⼀⾯时,岑参却还在战阵上⾼呼驰骋显⽰英雄⽓慨。

逢人京使原文及翻译注释

逢人京使原文及翻译注释

逢人京使原文及翻译注释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初中语文 《逢入京使》、《晚春》诗歌赏析

初中语文 《逢入京使》、《晚春》诗歌赏析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离开长安已经许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漫漫。

尘烟蔽天,双袖都已沾满了泪水还没有干。

骑马在路上相遇,没有纸笔(写家信)。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诗人;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巴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故园东望路漫漫”赏析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通过写-路上与家乡人相遇,让他捎口信给家人报平安-,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开阔豪迈的胸襟。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作者介绍:韩愈,字退之,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大意: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都在纷纷飘落,如雪花般漫天飞舞。

岑参《逢入京使》古诗翻译、注释、鉴赏、赏析、创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岑参《逢入京使》古诗翻译、注释、鉴赏、赏析、创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逢入京使》古诗翻译、注释、鉴赏、赏析创作背景及岑参介绍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逢入京使注音版原文及译文

逢入京使注音版原文及译文

逢入京使拼音版原文及翻译逢入京使拼音版如下:gùguódōng wàng lùmàn màn ,shuāng xiùlóng zhōng lèi bùg ān 。

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mǎshàng xiāng féng wúzhǐbǐ,píng jūn chuán yǔbào píng ān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逢入京使》的译文: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二、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三、“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四、岑参【cén shēn】,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

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古诗绝句逢入京使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逢入京使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逢入京使译文及赏析古诗绝句逢入京使译文及赏析《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绝句逢入京使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原文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注释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注释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1)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

(3)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5)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6)凭:托,烦,请。

(7)传语:捎口信。

赏析:唐天宝八年(749年),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节度使高仙芝推荐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到节度使幕府掌书记之职。

作者抱着建功立业的大志,赴安西(今***库车县境)幕府途中,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作者离别亲友,单身赴任,踏上漫长而遥远的.路程。

“故园”,既指故土亲友,也指京都朝廷;“东望”,表示出一种一边走一边回顾的复杂心情。

“双袖龙钟泪不干”,写作者不断用双袖抹泪,但泪仍涌出,以致沾湿了袖子。

用动作写出心中的眷念之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写在路途中突遇人京使者,不禁欣喜有了传信回京的机会。

但不料却“无纸笔”,无法写信很是遗憾和失望。

“凭君传语报平安”,因无纸笔,又不愿放弃这样一个机会,就靠人京使者向家中报说自己一切平安。

这两句虽用语平常,却表达了作者心中矛盾:一方面要赴边塞,并对前途充满信心(从“平安”中可看出);一方面又牵挂家中亲人,不愿放过任何一个报平安的机会。

本诗通过对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思家情切而又开阔乐观的心情。

全诗不假雕琢,自然真切,虽似信口而出,却韵味深远,看似随手拈来,却是经过精心提炼和概括,具有典型意义。

岑参《逢入京使》全文及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全文及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全文及赏析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
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韵译】: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评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
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
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原文诗意及诗文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原文诗意及诗文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原文诗意及诗文赏析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未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

传语:捎口信。

译文: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译文二: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或谓717生),排行二十七。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

其家三世为相,但自伯父岑羲伏诛后,家道衰落。

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八载,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任掌书记。

十三载,又在封常清幕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迁支度副使。

西北多年的军旅生活,是岑参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重要时期,他的边塞名篇多作于此时。

安史乱后,参始东归。

至德二载(757),为杜甫等举荐,授右补阙。

乾元二年(759),出为虢州长史。

大历二年(767),赴嘉州刺史任,故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卒于成都旅舍。

岑参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因其“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唐才子传》卷三),深有生活体验,所以他的边塞诗雄奇瑰丽,风格奇峭,读来令人慷慨感奋。

殷璠评其诗曰:“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河岳英灵集》)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云:“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

”今存诗约四百首,有《岑嘉州集》。

【原文】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1] ,双袖龙钟泪不干 [2]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1]故园:指长安。

岑有别业在长安杜陵,作者西行,长安在东,故曰“东望”。

[2]龙钟:沾湿貌。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解读】天宝八载(749)冬,岑参自长安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充任掌书记,途中遇入京使者,遂作此诗,抒写怀乡思亲之情。

此诗信口而成,词浅意深。

前二句以回望归路、泪湿双袖的细节,刻画浓郁的思乡情结。

后二句真切地活现出不期而遇、立马而谈、行色匆匆的情状,并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思乡的复杂心曲:因己思乡之情,推及家人挂念远行者的苦况,转生“报平安”以慰家人的强烈愿望。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及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及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及赏析《逢入京使》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岑参《逢入京使》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入京使全文注释及赏析

逢入京使全文注释及赏析

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诗意翻译与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诗意翻译与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诗意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未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

传语:捎口信。

译文: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译文二: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全诗意思及赏析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全诗意思及赏析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全诗意思及赏析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的意思是: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这首诗是岑参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时所作。

当时,诗人正在前往安西的途中,他离开“故园”已经多日,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路途十分遥远,思念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而此时,他在途中遇到了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想要托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却又苦于没有纸笔,只能拜托他带个口信,向家人报个平安。

这首诗的前两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通过描写诗人回望长安的路途遥远和自己思乡的痛苦,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了长安的位置。

“路漫漫”则形象地表现了路途的遥远,而“双袖龙钟泪不干”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诗人思乡的泪水比作两条不断流淌的河流,生动地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诗的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则描绘了诗人在遇到入京使者时的情景。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可以写信,只能拜托使者带个口信,向家人报个平安。

这两句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的边塞生活气息,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急于回家报平安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情真挚:全诗充满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感情真挚,令人动容。

2. 语言朴素: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不加雕琢,却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3. 运用夸张:“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诗人思乡的泪水比作两条不断流淌的河流,生动地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4. 以小见大:全诗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为核心,通过描写一个简单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以小见大,感人至深。

岑参的这首《逢入京使》是一首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的优秀诗篇,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之一。

[逢入京使翻译赏析]逢入京使翻译

[逢入京使翻译赏析]逢入京使翻译

[逢入京使翻译赏析]逢入京使翻译一:[逢入京使翻译]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逢入京使》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创作背景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赏析一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赏析二《逢入京使》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岑参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逢入京使翻译]逢入京使岑参翻译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全诗翻译如下: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

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

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1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古诗逢入京使译文

古诗逢入京使译文

古诗逢入京使译文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怎么也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能托您给家里带个口信,报个平安了。

解析/赏析:
先看前两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当时远离家乡,“故园东望”,就是朝着东边的故乡望去,可看到的却是“路漫漫”,这路好像没有尽头似的。

这一下就把那种离乡之远给写出来了。

然后“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这个词很有趣,它在这里是说袖子被泪水沾湿,都湿哒哒的了。

为啥哭得这么厉害呢?那肯定是想家想的呗。

离故乡那么远,心里的思念就像决堤的洪水,止都止不住,眼泪就一个劲儿地流,把袖子都弄湿了还在流,这就把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表现得特别生动。

再看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特别妙。

你想啊,诗人正骑着马赶路呢,突然就碰到了入京使,也就是要回京城的使者。

这时候想给家里报个信儿,可是呢,仓促之间,没有纸和笔,这可咋整?诗人灵机一动,那就麻烦使者给家里带个话吧,就说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这“凭君传语报平安”看似简单,其实很有味道。

一方面体现出当时情况的紧急和无奈,另一方面呢,又有一种淡淡的温情在里面。

虽然不能写信,但是能给家里报个平安,也算是一种慰藉了。

而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虽然思念家乡,但也不想让家人太担心自己,是个很细腻的感情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入京使①
故园东望路漫漫②,
双袖龙钟泪不干③。

(有的版本也作“泪始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④。

注释∶
①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

传语:捎口信。

译文: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赏析
本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
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

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

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
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