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当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也不同,于是他们在地上立了一根竹竿,观察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取竹竿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逐渐他们又发现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长短相等的时候,便又定为春分秋分,由于二分二至相隔的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又陆续制定了其它的节气,秦代时已制定了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到了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确定并和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

根据中医理论,24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点。

寒“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气象记录中虽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间那样酷冷,但仍处于寒冷时期。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

清代《真州竹枝词引》记载:“腌肉鸡鱼鸭,曰,年肴,煮以迎岁……”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季的大忙之后,进入了“冬三月”的农闲季节,而随着大寒的到来冬季农闲接近尾声,在准备腌鱼、腊肉之时,已经隐隐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此刻人们的身、心状态也应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加以调整。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

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

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

这是劳动人民在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

小寒每年的一月五日前后是小寒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历法中的一个重要时间划分方式,它将一年分为24个小节气,每个小节气代表着一种气候变化或自然现象。

中医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苏醒、万象更新的时节,中医养生强调传统清明、谷雨两个节气。

清明时节,春雨润物,宜选择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营养,滋润肌肤。

谷雨时节,气温回升,阳气渐旺,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二、夏季养生夏季是炎热高温的季节,中医养生注重夏至节气。

夏至时节,阳气达到最旺,阴气最衰,此时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暴饮暴食,以免伤害脾胃。

同时,多吃清凉食物,如西瓜、薏米等,帮助消暑清热。

三、秋季养生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中医养生强调白露、秋分两个节气。

白露时节,天气逐渐凉爽,应注意加强保暖,避免受凉。

秋分时节,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加大,要适时增减衣物,保持体温平衡。

此时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增强免疫力。

四、冬季养生冬季是万物休眠、阴寒凝结的季节,中医养生注重冬至、小寒两个节气。

冬至时节,阳气日益衰退,应注意保暖,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鸡肉等,以补充体内的阳气。

小寒时节,寒冷更为严寒,宜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

五、节气养生食谱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养生食谱。

如立夏时宜多吃绿色蔬菜和海鲜,帮助祛火解暑;白露时宜多吃梨、柿子等润肺生津的水果;大寒时宜多食韭菜、羊肉等温暖身体的食物。

根据不同的节气选择相应的食物,有助于调节身体,增强免疫力。

六、节气养生运动除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还注重节气养生运动。

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养生运动方式。

如春季适宜散步、打太极拳等缓和的运动;夏季适宜游泳、太极剑等消暑降温的运动;秋季适宜散步、打羽毛球等锻炼身体的运动;冬季适宜冬泳、打太极拳等增强体质的运动。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第一步气——风(大寒,立春,雨水,惊蛰),第二步气——热(春分,清明,谷雨,立夏),第三步气——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第四步气——湿(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第五步气——燥(秋分,寒露,霜降,立冬),第六步气——寒(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一立春助阳生发(2月3-5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宜:多梳头,清热解毒,补阳气;忌:吹风,刺激性食物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

补阳气的葱,蒜,芽菜(豆芽,香椿,姜芽),韭菜(补肝阳)等生发性食物。

立春吃芽菜少放醋或不放醋,少放肉或不放肉。

果汁等酸味具有抑制收敛作用的少吃。

芽菜中可放一些姜丝中和其寒性,宜凉拌,煮汤为佳。

猪血是养血的,韭菜炒鸡蛋是补肝肾,益气血的美食。

韭菜炒猪肝,气血不足,健忘失眠的人宜多吃。

阴虚有热,患疮疡的人最好不要吃。

还可以多吃芥菜,鸡肝,鸭血,红枣等温性食物。

青色主肝,可以多吃菠菜,芹菜。

酸味入肝,会导致肝功能偏亢,损伤脾胃。

不吃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适量运动有好处。

头痛发热伤于风,按摩食疗得健康。

在六淫病邪中,风是致病的首要因素。

防风食物——天麻,可制作天麻(20克)炖鱼头。

梳头也将风邪拒之门外。

风池穴,风府穴。

春来痔不来,春去痔无踪。

痔疮是肠胃内热蓄积而成。

多吃时令菜。

菠菜泡红酒,田螺水汁,提肛运动三法可治痔疮。

立春水痘发病高,清热解毒是关键。

“百草回芽,百病发作”。

可选用金银花甘蔗汁。

甘蔗,入肺经,胃经,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能。

解毒祛湿方:新鲜马齿苋30克捣烂成汁,荸荠粉20克,加入适量冰糖,倒入开水搅拌均匀。

荸荠,性寒味甘,入脾,胃经,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生津止渴,利尿化湿的功效。

多吃稀粥,米汤,面条,白菜,芹菜,菠菜,胡萝卜汁,绿豆海带汤,新鲜水果。

是月食地黄粥以补虚。

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

宜减咸酸增辛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勿冒冰冻,勿极温暖。

早起夜卧,以缓形神。

勿食生葱,损人津血。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季节、气候的变化,还与中医养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平衡气血,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养生的时间节点和方法指南。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此时,阳气渐升,万物复苏。

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

在立春时节,养生重点在于养肝。

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和抑郁,以防肝气郁结。

饮食上,宜多吃些辛甘发散之品,如韭菜、香菜、洋葱等,有助于阳气的生发。

同时,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雨水节气,降雨增多,空气湿润。

此时,要注意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方面,可多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山药等。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湿之邪侵袭。

惊蛰时节,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此时,人体的阳气进一步升发。

养生应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养阳气。

另外,惊蛰时节也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要注意预防流感等疾病。

饮食上,可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春笋、菠菜、梨等。

春分,昼夜平分,阴阳平衡。

此时,人体的气血和阴阳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养生要注意保持这种平衡,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

饮食上,要注意膳食的均衡,不偏食,不挑食。

清明时节,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

这个时候,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

养生重点在于调和阴阳,保持心情舒畅。

同时,可以适当进行踏青、放风筝等户外活动,以舒缓身心。

在饮食上,宜选择一些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荠菜、菠菜、柑橘等。

谷雨,雨生百谷。

此时,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湿邪容易侵入人体。

养生要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白扁豆、赤小豆、薏仁等。

同时,要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以防湿邪侵袭关节,引发关节疼痛。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夏属火,与心相应。

立夏养生重在养心。

要保持心情平静,避免大喜大悲。

饮食上,宜多吃些养心安神的食物,如莲子、百合、小麦等。

二十四节气表与中医理论如何通过节气调理身体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二十四节气表与中医理论如何通过节气调理身体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二十四节气表与中医理论如何通过节气调理身体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中国古代智慧中医理论与二十四节气表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节气变化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表与中医理论如何相互结合,以及如何利用节气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一、二十四节气表与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实际情况,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用来表示季节与气候的变化。

而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调理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二十四节气调理身体的效果1. 春季调理: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根据中医理论,春季是肝脏的旺盛时期,可以通过适当的调理来预防肝火旺盛引发的疾病。

而二十四节气表中的“立春”可以作为调理的起点,在这个节点进行一些排毒养肝的活动,有助于保护肝脏的健康。

2. 夏季调理: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相应地也是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时期。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是心脏的旺盛时期,可以通过一些清心凉血的食物和活动来调理身体,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利用二十四节气表中的“夏至”节点,可以进行一些纳凉降火的活动,有助于调节体温和心脏功能。

3. 秋季调理: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肺脾功能最旺盛的时候。

根据中医理论,秋季是肺脾的旺盛时期,可以通过一些养肺益气的食物和活动来调理身体,预防呼吸道和消化系统的疾病。

在二十四节气表中的“白露”节点进行一些泡脚养肺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4. 冬季调理:冬季是阴气最旺盛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时期。

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肾脏的旺盛时期,可以通过一些补肾养血的食物和活动来调理身体,预防肾脏和泌尿系统的疾病。

利用二十四节气表中的“冬至”节点,可以进行一些壮阳补肾的活动,有助于增强体力和抵抗力。

三、如何利用二十四节气调理身体1. 充分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变化: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表,了解每个节气的特点和对应的调养方法,有助于预防疾病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其中关于节气养生法的记载,是我国古代智慧医学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关于二十四节气养生法的内容,并探讨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一、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

立春之后,春天正式开始,大地渐渐复苏。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立春这一天人体的阳气开始升发,是一个适宜运动的时机。

人们应该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晨练、散步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二、雨水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这个时候气温回升,降雨增多,空气湿度较高。

据黄帝内经的记载,雨水这一天人体的脂肪代谢开始加速,较适宜进行适量的减肥运动。

此外,由于气候潮湿,人们应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注意保持身体干燥,防止感冒和湿疹等疾病的发生。

三、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4日或5日。

春分之后,昼夜时间相等,天气逐渐转暖。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春分这一天人体的阳气达到最旺盛的时刻,此时适宜进行身体锻炼,如打太极拳、跑步等。

同时,还可以多食用一些温补的食物,如韭菜、鳗鱼等,以补充体力和提高免疫力。

四、清明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在清明时节,大地万物开始生长,春光明媚。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清明这一天人体的肝气达到高峰状态,应该注意调养肝脏。

可以通过艾灸、按摩或食用一些具有护肝作用的食物,如茅台酒、牛奶等,以维护肝脏的健康。

五、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

春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而谷雨之后阳气达到高峰状态。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谷雨这一天人体的消化功能最好,应该合理安排饮食,以充分利用食物的养分。

同时,还可以食用一些具有健脾胃作用的食物,如山药、香菇等,促进消化吸收。

六、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4日或5日。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一、立春:提升气机,预防感冒立春,是中国农历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阳气开始升发的时候。

此时,中医养生注重祛寒保暖。

由于气温的波动,人体容易感受寒冷,因此多喝温热的饮料,如姜汤、红糖水等,有助于驱寒。

此时也是养生调理的好时机,多进行各种运动,提升气机,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二、雨水:活血祛湿,预防疼痛雨水节气,气温回升,湿气逐渐增加。

中医养生强调舒筋活络,祛湿排毒。

在饮食方面,可多选择具有温补的食材,如生姜、大蒜等,有助于活血祛湿。

此时容易出现风湿、关节疼痛等问题,可以通过适当加强锻炼,如散步、太极等,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春分:均衡饮食,调理气血春分节气,昼夜平分,阴阳力量处于平衡状态。

中医养生鼓励均衡饮食,调理气血。

在饮食方面,可适度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免疫力。

此时也是调理肝脏的好时机,多进行舒缓身心的活动,如瑜伽、冥想等,有助于放松紧绷的神经,平衡情绪。

四、清明:排毒养肺,预防过敏清明节气,是春季的重要节气,也是进入阳明之气的时候。

中医养生强调清肝明目,排毒养肺。

此时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清爽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清除体内毒素,减轻肝脏负担。

同时,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肺功能,预防过敏症状。

五、谷雨:调理脾胃,增加营养吸收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万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中医养生注重调理脾胃,增加营养吸收。

此时可以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绿豆汤等,有助于增加营养吸收。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适量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调整脾胃功能,增强体质。

六、立夏:养肝护肝,预防肝病立夏节气,代表着初夏的开始,也是肝脏开始兴旺的时候。

中医养生强调养肝护肝,预防肝病。

此时可以选择一些养肝的食物,如黄花菜、山楂等,有助于肝脏排毒和调节功能。

同时,注意保持情绪稳定,远离压力和焦虑,有助于维持肝脏的健康。

七、小满:清热降火,防止口干舌燥小满节气,气候已经进入夏季,温度开始升高。

24节气导引养生——中医的时间智慧

24节气导引养生——中医的时间智慧

24节气导引养生——中医的时间智慧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24个节气构成了中国古代农历的时间体系,也是中医养生学说中重要的时间节点。

中医认为在每个节气的转换时刻,人体的气血会发生变化,因此,合理地调整饮食起居,能够起到养生强身的效果。

本文将根据每个节气的特点,为大家介绍中医的时间智慧,指导大家在不同的节气里养生,提高健康水平。

立春:调养肝脏,补肾气立春,恰逢春天的开始,肝脏是春季养生的重点。

中医认为,立春前后人体的肝脏气血最为旺盛,此时要注意疏肝理气,保护肝脏的健康。

食疗上,可多食用一些柔软的食物,如苦瓜、茭白等,有利于清理肝脏中的毒素。

同时,也要补充肾脏的气血,以增强体质。

可以食用一些温补的食材,如黑豆、黑芝麻等,有助于滋养肾脏,提高免疫力。

雨水:润肺健脾,适量服用药材雨水时节,天气渐暖,人体的肺脏比较容易受到痰湿侵袭,容易导致咳嗽、气短等症状。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润肺养脾,保护呼吸系统的健康。

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等,有助于清热解毒,改善肺脏的湿热状态。

同时,也可以适量服用一些适合个人体质的中药材,如川贝、百合、银柴胡等,有助于养肺润燥,缓解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惊蛰:养生要适度放松,多活动惊蛰是春季的重要节点,此时阳气上升,气温逐渐回暖,人们要注意适度放松,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认为,过度劳累会伤及肝脏,导致气血不畅,养生应以舒缓为主。

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利于活动筋骨,促进气血循环。

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身的肝脏,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清肝解毒的食物,如黄瓜、生菜等,有助于肝脏功能的平衡。

春分:调理脾胃,合理饮食春分时节天地阴阳平衡,人体也需要平衡养生。

此时要调理脾胃,保护消化系统的健康。

中医强调春季宜清淡,少食油腻,以免负担脾胃。

可以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如苹果、菠菜等,有助于清热利湿,改善脾胃不适。

《黄帝内经》中的24节气养生大全

《黄帝内经》中的24节气养生大全

《黄帝内经》中的24节气养生大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助阳生发,激发生命原动力养肝重在疏泄:中医学五行还认为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瘀滞不畅而成疾。

养肝要戒怒,因此在立春时节,要力戒暴怒,即使生气也不要超过3分钟,要尽力做到心平气和、无忧无虑,从而使肝火熄灭,肝气正常生发、顺调。

雨水:谨防寒湿,养肝莫忘调脾胃防湿邪,不伤脾胃:春季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但人体在这雨水的长期“滋润”下,不仅浑身会感到黏腻、不舒服,往往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这是由于脾胃受到湿气困扰所引起的。

《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惊蛰:排毒祛邪,警惕肝病的侵扰平衡作息,调养饮食起居: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及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

《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

春天早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通达。

提高疾病预防意识:惊蛰时节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又是疾病多发的时期。

因而,这一节气中必须做好一些疾病的预防工作。

由于春季与肝相呼应,养生不当则易伤肝,要重点保护肝脏。

春分:天门开户,顺势养阳正当时加强运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除了保障脏腑、气血、精气等器官生理运动外,也要保持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的和谐一致,达到“供销”关系的平衡。

春分时节,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是到郊外踏青运动的好时候,可在这个时节与亲朋好友结伴出行,增强体质。

清明:踏青越野,与自然同气相求警惕过敏:花粉的传播程度跟湿度、温度和风速有很大关系,春暖花开时节,气温高、空气干燥、风速大,花粉的扩散量就大。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如何根据节气调养身心健康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如何根据节气调养身心健康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如何根据节气调养身心健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地球上运行轨迹所确定的节气中点。

这些节气按照农历分布,每个节气代表了一年中的某个时期。

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规律,而二十四节气则将这种自然规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气来调养身心,保持健康。

本文将介绍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的相关知识,并提供一些根据节气进行养生调节的方法。

第一个节气是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中医养生中,人们认为春季是表达喜悦和充满希望的季节。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可以多参与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

此外,春天还是一个多吃新鲜蔬果的季节,因此,适当增加摄入新鲜蔬果的量有助于提升免疫力。

接下来是雨水,雨水节气是春季转暖的一个重要节点。

此时正气开始萌发,人们应该注重保护气机。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易导致情绪烦躁,因此应该多进行调节情绪的活动,如散步、阅读、冥想等。

此外,可以适当食用具有润肝作用的食物,如枸杞、菊花、柚子等。

接下来是春分,春分节气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

此时阴阳相等,昼夜平分,应当平衡阴阳。

中医认为春分时气血更顺畅,适合进行一些排毒养生的活动。

例如,可以喝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茶,如菊花茶、绿茶等。

此外,春分后天气逐渐变暖,可以开始适当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如太极拳、体操等。

再接下来是清明,清明节气代表了春天的正式来临。

此时正气开始蓬勃发展,人们应该注重调整饮食,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据中医理论,清明时节肝火最旺盛,因此应该注意护肝。

可以多吃些对肝脏有益的食物,如苦瓜、柠檬、黑木耳等。

此外,清明时节还是春游的好时机,可以多进行户外运动,如登山、郊游等。

继续往下是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春天进入尾声,人们要注重调整,而不是过度激动。

中医认为此时脾胃虚弱,易导致食欲不振,因此可以多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米饭、白菜等。

此外,适当进行一些瑜伽、太极等缓和的运动,有助于调节身心。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如何通过节气调理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如何通过节气调理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如何通过节气调理养生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而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代表着农历的周期变化,更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节气调理养生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通过合理地利用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与变化,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

本文将阐述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节气调理养生。

一、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 节气与四季的变化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代表着农历中不同的时期,同时也标志着四季的交替变化。

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别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气,并且每个节气都具有独特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现象。

这些节气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2. 节气与人体五脏的相应关系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着不同的节气。

比如,冬季的节气大寒与肾脏相应,而春季的节气立春则与肝脏相应。

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脏腑功能和养生方法,因此合理地调理节气与相应的脏腑之间的关系,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 节气与人体的生物钟人体生物钟是指人体根据外界环境周期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生理节律。

而二十四节气的周期正好与人体的生物钟相契合。

按照节气进行养生调理,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人体保持良好的节律,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二、节气调理养生的方法1. 春季养生春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此时人体自然也具有生发的能力。

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增加体内的阳气。

此外,春季还容易出现肝气郁结的情况,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水果,以养护肝脏。

2. 夏季养生夏季炎热,人体容易出现烦躁、口渴等不适症状。

此时,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多吃一些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以滋润人体。

此外,还应当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3. 秋季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人体阳气逐渐转弱的时候。

此时应当注重保护肺脏,增强体质。

可以多吃一些有助于补肺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等,并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能。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以每年太阳在黄经上运行的角度为依据,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相隔15天。

这种时间划分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认识,同时也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中医养生中,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节气的转变来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春季部分,气温渐暖、万物复苏,中医养生强调质松阳升、活泼开发身体。

所以,在寒露之后,人们开始注重饮食方面的调节,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以及适当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此外,春季也是养生的好时机,可以多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加体力活动,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夏季部分,天气炎热,阳气较旺,中医养生则重点强调清肝泻火、疏通经络。

这个时候,人们应该多注意清淡饮食,冷饮、生冷食物要适量摄入,以免伤害脾胃功能。

此外,多喝水和适当增加体液摄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身体排毒,保持体内的水平衡。

同时,夏季气候湿热,人们也应该适时进行汗蒸、泡脚等排汗活动,以疏通经络、祛湿解毒。

秋季部分,气温逐渐下降,阳气转旺,人体的阳气开始向内收敛。

中医养生注重调养脾胃、补益气血。

人们可以适量增加营养摄入,多食用温热食物,如姜、葱、蒜等,帮助身体保持足够的能量。

此外,秋季也是适宜进行养肺的时候,可以进行户外呼吸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肺功能。

冬季部分,寒冷干燥,阴气较重,人体的阳气更加收敛。

中医养生注重养肾壮骨、祛寒暖身。

这个时候,人们应该多食用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糯米等,以帮助身体保持温暖。

同时,冬季也是养精神的好时机,可以多进行室内运动,如瑜伽、普拉提等,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总结起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参考,它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十四节气表中医养生的秘诀

二十四节气表中医养生的秘诀

二十四节气表中医养生的秘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时间概念,用于描述一年中的天气变化和自然现象。

这些节气与中医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通过合理地调整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二十四节气表中医养生的秘诀。

立春:春季养生的开端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这是冬季气候转暖的时候。

在中医养生中,春季是肝脏的旺盛季节,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肝脏的功能。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

此外,适当的户外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雨水:湿气养生的关键雨水节气时,湿气逐渐增多,身体容易出现湿气所引起的不适。

中医建议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排湿。

多食用辛温燥湿的食物,如姜、大蒜等,同时少食用寒凉湿滞的食物,如冷饮和油腻食物。

惊蛰:春季养肝的关键时刻惊蛰节气时,气温进一步升高,春天的阳气逐渐充盈。

此时应多吃一些养肝的食物,如枸杞、当归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对肝脏有益。

春分:昼夜平分的时刻春分节气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此时应注重饮食平衡。

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多吃粗粮和新鲜蔬菜水果。

此外,春分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适当参加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加体能和抵抗力。

清明:排除病邪的好时机清明节气时,天气晴朗,这是身体排除病邪的好时机。

中医提醒人们要保持身体的清洁,多晒太阳以增加体内的阳气。

此外,清明时节气温适宜,适合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谷雨:滋补脾胃的重要时刻谷雨节气时,气温升高,这个时候正是滋补脾胃的好时机。

中医建议多食用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等,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腻和辛辣食物。

立夏:养阳气的黄金时期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此时阳气最旺盛。

应多食用温热食物,如姜、葱、韭菜等,有助于养阳气。

此外,夏季气温高,要适当增加饮水量,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小满:稳固阳气的重要节点小满节气时,气温进一步升高,这个时候要注意稳固阳气,多食用具有养阳作用的食物,如山楂、草莓等。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四节气不同的气候特点,进行深入和详尽的分析,提出了每年二十四节气中需要注意的养生要点和养生方法。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一立春助阳生发(2月3-5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宜:多梳头,清热解毒,补阳气;忌:吹风,刺激性食物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

补阳气的葱,蒜,芽菜(豆芽,香椿,姜芽),韭菜(补肝阳)等生发性食物。

立春吃芽菜少放醋或不放醋,少放肉或不放肉。

果汁等酸味具有抑制收敛作用的少吃。

芽菜中可放一些姜丝中和其寒性,宜凉拌,煮汤为佳。

猪血是养血的,韭菜炒鸡蛋是补肝肾,益气血的美食。

韭菜炒猪肝,气血不足,健忘失眠的人宜多吃。

阴虚有热,患疮疡的人最好不要吃。

还可以多吃芥菜,鸡肝,鸭血,红枣等温性食物。

青色主肝,可以多吃菠菜,芹菜。

酸味入肝,会导致肝功能偏亢,损伤脾胃。

不吃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适量运动有好处。

头痛发热伤于风,按摩食疗得健康。

在六淫病邪中,风是致病的首要因素。

防风食物——天麻,可制作天麻(20克)炖鱼头。

梳头也将风邪拒之门外。

风池穴,风府穴。

春来痔不来,春去痔无踪。

痔疮是肠胃内热蓄积而成。

多吃时令菜。

菠菜泡红酒,田螺水汁,提肛运动三法可治痔疮。

立春水痘发病高,清热解毒是关键。

“百草回芽,百病发作”。

可选用金银花甘蔗汁。

甘蔗,入肺经,胃经,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能。

解毒祛湿方:新鲜马齿苋30克捣烂成汁,荸荠粉20克,加入适量冰糖,倒入开水搅拌均匀。

荸荠,性寒味甘,入脾,胃经,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生津止渴,利尿化湿的功效。

多吃稀粥,米汤,面条,白菜,芹菜,菠菜,胡萝卜汁,绿豆海带汤,新鲜水果。

是月食地黄粥以补虚。

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

宜减咸酸增辛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勿冒冰冻,勿极温暖。

早起夜卧,以缓形神。

勿食生葱,损人津血。

勿食生蓼,必为症痼,面起游风。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理论的契合与延伸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理论的契合与延伸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理论的契合与延伸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独特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

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规律,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时间节点,每个节点代表着特定的气候和自然现象。

这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医养生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养生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联系起来,以此指导人们养生保健。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为中医养生提供了更加具体和系统的时间依据。

根据不同的节气,人们可以调整饮食、起居和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以立春为例,它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中医认为,春季是阳气逐渐升发的季节,人体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

在春季养生中,中医强调要调整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多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增加阳气的补充;同时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这些养生方法与立春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现象相契合,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除了饮食和运动,中医养生还注重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

每个节气都与特定的脏腑相关联,通过调整相应的脏腑功能,可以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例如,冬至是阴阳交替的节点,中医认为此时肾气最旺盛,应该注意保护肾脏功能,多食用温补食物,如糯米、黑豆等;夏至则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中医强调要清热解暑,多食用清凉食物,如绿豆、黄瓜等。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的契合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养生方法上,还体现在养生理论的延伸上。

中医养生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二十四节气则是阴阳变化的具体表现。

通过研究节气的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关系,从而指导养生保健的实践。

此外,二十四节气还与中医的针灸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针灸养生方法。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节气,针灸师可以选择特定的穴位和针刺方法,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或阴气,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二十四节气表与传统医学如何通过节气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十四节气表与传统医学如何通过节气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十四节气表与传统医学如何通过节气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篇一】介绍二十四节气表与传统医学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按照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移动,将一年划分为24个节气的天文学现象。

这些节气既是时间的标志,也是自然界变化的指示。

传统医学则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它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强调身体的整体调理和平衡。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表与传统医学如何相互关联,并通过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篇二】具体解释二十四节气表的含义与作用二十四节气表是对每一个节气的时间和特点进行准确记录的工具。

它由24个节气名称和对应的时间组成,如立春、雨水、惊蛰等。

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天气和自然现象,也反映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

在传统医学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养生要点,用于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并提高免疫力。

例如,春分节气是冬天与夏天的交替,人体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此时需要注意保暖和饮食结构的调整。

夏至节气是夏季的开始,气温升高,人体容易出现燥热的症状,应适当清热解暑。

通过遵循二十四节气表中的养生要点,传统医学可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篇三】介绍传统医学中如何利用二十四节气调理身体传统医学通过研究二十四节气表中每个节气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调理方法。

根据节气能量的变化,传统医学认为每个节气与人体的某个特定脏腑和经络有关联,因此可以利用节气调理身体。

比如,霜降节气是秋季进入冬季的过渡期,人体易受寒冷天气的侵袭,此时可通过调理肺经来增强肺部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冬至节气是冬季的开始,人体进入阴盛阳衰的状态,此时可通过调理肾经来增强肾功能,改善体寒的症状。

通过根据二十四节气表来调理身体,可以达到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篇四】二十四节气表与传统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二十四节气表与传统医学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针灸和推拿按摩是传统医学中常用的疗法,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表来选择穴位和具体操作的方式。

24节气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24节气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24节气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中,24节气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概念。

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而形成的。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候和自然现象,同时也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在中医养生中,24节气被广泛应用于调整饮食、锻炼和生活习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平衡。

本文将探讨24节气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节气,标志着大地苏醒和生机勃勃的季节的到来。

中医认为春季是肝脏的旺盛时期,而肝脏与情绪、血液循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春季,人们应该注意调理肝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暴饮暴食。

此外,春季还是适宜进行清肝排毒的时候,可以通过饮食中加入一些具有排毒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莴苣等,来帮助肝脏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等节气,代表着炎热的季节的来临。

中医认为夏季是心脏的旺盛时期,而心脏与情绪、血液循环等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夏季,人们应该注意调理心脏,保持情绪愉悦,避免过度疲劳和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此外,夏季还是适宜进行清热解毒的时候,可以通过饮食中加入一些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如绿豆、黄瓜等,来帮助身体排除多余的热量和毒素。

秋季的立秋、白露、寒露、秋分等节气,标志着天气渐凉和收获的季节的到来。

中医认为秋季是肺脏的旺盛时期,而肺脏与呼吸、免疫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秋季,人们应该注意调理肺脏,保持呼吸畅通,避免过度悲伤和暴饮暴食。

此外,秋季还是适宜进行养肺润燥的时候,可以通过饮食中加入一些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梨、银耳等,来帮助肺脏保持湿润和正常功能。

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等节气,代表着寒冷的季节的来临。

中医认为冬季是肾脏的旺盛时期,而肾脏与生殖、骨骼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冬季,人们应该注意调理肾脏,保持温暖,避免过度劳累和暴饮暴食。

此外,冬季还是适宜进行补肾壮阳的时候,可以通过饮食中加入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羊肉、黑豆等,来帮助肾脏保持健康和正常功能。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舒缓心情
• 冬至:保持心理平衡,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避免过度劳累
• 小寒: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适当参加一些室内活动,如看电
影、听音乐等
• 大寒: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增进感情
07
二十四节气养生误区与注意事项
二十四节气养生常见误区
01
03
盲目跟风:
看到别人
养生,自
己也盲目
模仿,不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调整起居作息
• 春季要早起,夏季要晚睡,秋季要早睡,冬季要晚起
• 起居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以利于身体健康
⌛️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活动,调整运动方式
• 春季宜踏青,夏季宜游泳,秋季宜登高,冬季宜滑雪
• 运动方式要选择适合节气的,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03
二十四节气养生方法详解
质,增强体质
• 霜降:气温寒冷,大地结霜,养生要多吃温热食物,以利于抵御
寒冷,增强抵抗力
冬季六节气养生法
• 立冬:冬季开始,气温继续降低,养生要多吃辛味食物,以利于
发散体内寒气
• 小雪:气温寒冷,降雪增多,养生要多吃甘味食物,以利于补充
体力
• 大雪:寒冷到达最强,养生要多吃酸味食物,以利于收敛阳气,
• 夏至:草莓慕斯、莴苣炒肉、白蔻仁粥
• 小暑:冬瓜排骨汤、凉拌藕片、西瓜冰沙
• 大暑:绿豆薏米粥、苦瓜炒蛋、三丝凉拌
秋季六节气养生食谱
• 立秋:柠檬鸡翅、冰糖梨、菊花茶
• 处暑:芝麻核桃仁、凉拌芹菜、葡萄汁
• 白露:枸杞桂圆红枣茶、百合炒西蓝花、山药炖鸽子
• 秋分:木耳炒黄瓜、糖醋排骨、八宝粥
• 寒露:红枣枸杞粥、核桃仁炖猪肺、银耳羹

二十四节气与中 国传统医药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中 国传统医药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医药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它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也与中国传统医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为传统医药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从春分到清明,气候渐暖,万物复苏。

此时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升发,气血趋向于体表。

但由于春季气候变化较大,乍暖还寒,容易导致感冒、咳嗽等疾病。

中医认为,春季应养肝,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在饮食上,宜多吃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韭菜、豆芽、春笋等。

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

立夏之后,气温升高,湿度增大。

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

中医主张夏季养心,心主神明,主血脉。

此时应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养心安神的食物,如西瓜、绿豆、莲子等。

还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损伤心气。

立秋时节,天气由热转凉,气候干燥。

人体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咳嗽少痰等症状。

中医认为,秋季应养肺,肺主气,司呼吸。

在饮食上,宜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

同时,要注意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立冬之后,气候寒冷,阳气潜藏。

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抵抗力下降。

中医强调冬季养肾,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

此时应多吃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板栗等。

还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除了饮食调养,二十四节气还对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有着指导作用。

例如,在冬至前后进行艾灸,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助于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此外,二十四节气也影响着中药的采集和炮制。

不同的节气,中药的药性和药效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金银花在夏季采摘,其清热解毒的功效更佳;而菊花在秋季采摘,其清肝明目的作用更强。

在炮制中药时,也需要根据节气的变化来掌握火候和时间,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收藏|发布者: david92003|查看数: 476|评论数: 1摘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当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也不同,于是他们在地上立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当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也不同,于是他们在地上立了一根竹竿,观察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取竹竿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逐渐他们又发现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长短相等的时候,便又定为春分秋分,由于二分二至相隔的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又陆续制定了其它的节气,秦代时已制定了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到了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确定并和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

根据中医理论,24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点。

大寒“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气象记录中虽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间那样酷冷,但仍处于寒冷时期。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

清代《真州竹枝词引》记载:“腌肉鸡鱼鸭,曰,年肴,煮以迎岁……”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季的大忙之后,进入了“冬三月”的农闲季节,而随着大寒的到来冬季农闲接近尾声,在准备腌鱼、腊肉之时,已经隐隐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此刻人们的身、心状态也应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加以调整。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

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

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

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

小寒每年的一月五日前后是小寒节气。

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

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

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

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如今各种药膳火锅成了全国百姓消寒壮热的美味佳肴。

正因如此,很多人忽略了合理进补的问题,特别是青年人,自恃体强而暴饮暴食,饥饱寒热无度,最终引来无穷后患。

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说明饮食物对人体的作用。

小雪节气虽已数九寒天,人们大补特补无可非议,但进补当中不可无章无法,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了解饮食宜忌的含义,元代《饮食须知》强调:“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

”冬至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它的由来和历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古有:“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

”“日短”、“日短至”之说,这段经文从阴阳学观点阐述了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从天文学角度说明了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明确指出: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早在汉代曾把冬至作为公定节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一天。

在我国台湾则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他们把这一天比做过年一样重要。

每逢“冬至节”家家户户搓汤圆,而且把冬至的汤圆分成红、白两种,按老辈人的说法:不吃金丸(红汤圆)、银丸(白汤圆),不长一岁。

冬至之备受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

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九是天气最冷、地面积蓄热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在我国长江流域更有:天虽寒,独有腊梅来争妍的迷人景观。

大雪《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这里十一月是指农历),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

大雪节气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来,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

有句农谚:“大雪冬至雪花飞,搞好副业多积肥”,人们盼着在大雪节气中看到“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可见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吉祥与否。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

说到进补,很多人只是狭义地去理解,认为所谓的“补”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用点壮阳的补药,其实,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而进补则是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内容。

谈到养生,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何为养?何为生?所谓的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所谓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

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两点:1.养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

不可太过,不可不及。

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

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要适中。

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

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

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会出现营养过剩,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

所以,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供养的方法,力求“……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

小雪小雪,望文生义,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

民间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己,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

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

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在这个节气里我要着重和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们讲讲如何在光照少的日子里学会调养自己。

用中医病因学的观点“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也就是说,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种:即内因(七情过激所伤)、外因(六淫侵袭所伤)、不内外因(房室、金刀、跌扑损伤、中毒)。

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七情变化,这种变化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也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致病。

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反映和体现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而精神心理活动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以说是产生精神疾病的关键。

因此,中医认为精神活动与抑郁症的关系十分密切,把抑郁症的病因归结为七情所致不无道理,那么调神养生对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就显得格外重要。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古人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对外,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要谨守虚无,心神宁静。

即思想清净,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失散,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也是“静者寿,躁者夭”的最好说明。

立冬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

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

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程。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

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

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

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

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

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

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

”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