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第2课时,教材内容的安排先特殊后一般、由浅入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能力及推理意识。具体来讲,在前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多边形及其对角线、内角、外角等概念,他们也熟知三角形和特殊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所以这节课可以引导学生“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来研究,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并能应用之进行有关计算。
2.经历实验、猜想、推理、归纳等过程, 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难点:如何将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班级学生绝大部分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差,教学中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励他们主动探究,在合作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并改进其做法,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由来。
五、教(学)具:三角尺、量角器等。
六、教学过程:
(一)新旧关联,导入新课
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引出课题:想知道任意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吗?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探讨多边形的内角和。
(建立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的联系,促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
(二)新知探究与归纳
(从四边形到五边形、六边形至边形,增强图形的复杂性,经历转化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同时在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1.尝试探索特殊多边形的内角和
(1)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用怎样的方法来说明?哪种方法最有说服力?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量——即先测量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四个内角的和;拼——即把四边形的四个内角
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周角;分——即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此方法作为研究重点。)
(从四边形入手,让学生亲自操作、寻求结论,易于引起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选一种你喜欢的“分割的方法”,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2.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间的关系
(1)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以下表格:
(2)利用分割的方法,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边形的内角和可能是以下不同形式: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 尝试多种分割方式,领会转化的本质。通过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体会数形间的联系,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
(三)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安排阶梯式的问题,通过练习来巩固新知识。备选题的目的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把握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再次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1.求课本83页练习1图(2)中的值。
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150°,求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列方程求出边数,巩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3.你能设计一个内角和是2010°的多边形图案吗? (引导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释这种设想能否实现。)
4.(备选题)一个长方形截去一个角后,剩余部分的所有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引导学生分析所有可能截取情况,根据不同截法得出不同结论。)
(四)归纳总结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培养归
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通过基础题目与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获得技能)
1.课本83页练习1、2;84——85页习题2、5。
2.“全品”练习册相应“课时作业”。
3.我们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时,曾使一个点在四边形的内部和边上运动,这个点能否冲破“禁区”运动到四边形的外部?请试一试。
附:板书设计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
四(五、六)边形的图形及其内角和度数表格
——————
————
练习题——————————
课后小记:
1.学生对“分割”的方法比较重视,能结合图形说理。课堂上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类比迁移,调动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2.学生对“备选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动手尝试,观察、
计算,产生了对数学知识的亲近感。
3. 有些学生解方程不够细心,应利用辅导课补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