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鉴定的初步判断
化脓性链球菌的检验流程和鉴定依据
化脓性链球菌的检验流程和鉴定依据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化脓性链球菌的检验流程与鉴定依据详解化脓性链球菌,又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能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如皮肤感染、肺炎、败血症等。
细菌检验的一般程序
细菌检验的一般程序
细菌检验的一般程序如下:
1.标本采集:根据患者症状以及规章制度正确采集标本,及时将采集到的标本
送至检验科行接种处理,在运送标本中保持相应温度与氧气,防止标本干燥。
2.镜检:检验人员运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标本,辨别相关致病菌形态与数目,以
及初步判断标本。
3.分离培养:采集标本中不可避免会吸附细菌,若在镜检环节发现标本上吸附
的细菌,就需对标本实施分离纯化并将其接种于显色培养基、血平板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适宜培养基上,再将空气与温度调整至适合细菌生长数值,获得便于进一步鉴定细菌。
4.细菌鉴定:通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酶类检测、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等
方式鉴定分析分离获得的标本,明确致病原因。
5.报告:要求在24h内出具镜检报告,在24h内或次日出具初步鉴定与直接药
敏结果;通常最后鉴定与细菌药敏结果不超过3d,除血培养外,任何一项送检标本需均在24h内预报。
皮肤中细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皮肤表面细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2. 掌握皮肤表面细菌的采集和分离方法;3. 熟悉细菌培养、观察和鉴定的基本技术。
二、实验原理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最大器官,易受环境感染,皮肤表面的菌群种类繁多,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皮肤表面的细菌主要分为两大类: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参与人体的生理代谢和免疫调节;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但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感染。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酒精、碘伏、培养基、接种环、无菌棉签、培养皿、显微镜等;3. 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酒精灯、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采集皮肤样本:取小白鼠皮肤,用无菌棉签擦拭,收集擦拭物;2. 分离细菌:将擦拭物涂布于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3. 观察和鉴定细菌:用接种环挑取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落形态;选取部分菌落进行生化实验,鉴定细菌种类。
五、实验结果1. 革兰氏染色结果:观察菌落形态,发现部分菌落为革兰氏阳性菌,部分菌落为革兰氏阴性菌;2. 生化实验结果:通过生化实验,鉴定出以下细菌种类:(1)葡萄球菌属:凝固酶阳性,触酶阳性;(2)链球菌属:触酶阴性,溶菌酶阳性;(3)大肠杆菌属: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4)厌氧菌:触酶阴性,氧化酶阴性。
六、实验讨论1. 皮肤表面细菌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2.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鉴定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初步判断细菌种类;3. 生化实验是细菌鉴定的关键步骤,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进一步确定细菌种类。
七、实验结论1. 皮肤表面细菌种类繁多,对人体有益,参与生理代谢和免疫调节;2. 通过采集、分离、培养和鉴定,掌握了皮肤表面细菌的基本实验方法;3. 了解皮肤表面细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皮肤感染。
八、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2. 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采样方法、培养条件等,需多次重复实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3. 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实验水平。
微生物的鉴定 基础
微生物的鉴定基础革兰氏染色初步分类一。
非苛养菌鉴定:苛养菌鉴定 真菌的鉴定革兰氏染色[原理]革兰氏染色目前有三种观点:等电点学说、化学学说和渗透学说。
[标本处理]1.有菌部位的标本,如痰液、粪便、各种拭子、创面等可直接涂片。
2.无菌部位的标本,如脑脊液、胸水、腹水、胆汁、尿液、关节液等,应取适量标本(最高可达5-7ml),经3000rpm 离心10min.,取沉渣涂片染色。
[报告方式]:革兰氏染色:检出G+球菌;G-球菌检出G+杆菌;G-性杆菌革兰氏染色[注意事项]1.标本涂片不能太厚,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
2.玻片通过火焰温度不能太高。
3.若涂片较厚,应延长脱色时间,直至不在出现紫色为止。
[临床意义]通过革兰氏染色,将细菌分初步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便于临床治疗细菌的初步分类1、细菌的分离与纯化:自血平板挑出待检菌株的单菌落进行初步的鉴定。
如果混有杂菌,应该重新转种分纯。
2、染色与镜检:首先通过革兰氏染色确定基本的分类:(1)G+球菌(2)G-球菌(3)G-杆菌(4)G+杆菌。
此外,如果镜下发现革兰氏染色阳性、椭圆形、有芽孢状的较大菌体,可能是真菌。
临床标本中分离出较多的是G-杆菌中的肠杆菌、非发酵菌和G+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
G-球菌中的奈瑟氏菌亦常分离出,尤其在泌尿生殖系统标本中常见。
细菌的初步分类1.触酶试验主要用于G+球菌的分类。
葡萄球菌属:触酶(+)链球菌属及肠球菌:触酶(-)2.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根据细菌在无氧环境中能否利用碳源将细菌分为非发酵菌(氧化型或产碱型)和发酵菌(兼性厌氧菌)。
G(-)杆菌中的肠杆菌O-F试验阳性,非发酵菌O-F试验阴性3.氧化酶试验主要用于G-杆菌的分类。
肠杆菌的氧化酶(-),非发酵菌多数氧化酶(+),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不动杆菌的氧化酶(-)。
非苛养菌的鉴定:主要有G+球菌、G+杆菌、G-球菌和G-杆菌这些细菌培养的条件不苛刻,这也是标本分离常见的细菌苛养菌的鉴定也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根据初步的分类,遵循其鉴定的途径,就可以做出完整的鉴定结果G+球菌的鉴定途径1.首先根据菌落特点和革兰氏染色判断是否为G+球菌。
沙门氏菌国标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国标检测方法一、样本采集在采集样本时,应确保采集的样本具有代表性,且无菌操作。
通常采集食品、动物粪便、环境样本等。
对于食品,应采集不同种类,如肉类、禽类、奶制品等。
对于动物粪便,应采集新鲜样本,避免受到污染。
环境样本应采集可能存在沙门氏菌的表面或水样。
二、增菌培养增菌培养是沙门氏菌检测的重要步骤,目的是增加细菌的数量,使其更容易分离和检测。
常用的增菌培养基有肉汤培养基和缓冲葡萄糖胨水培养基等。
将采集的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18-24小时。
三、分离培养将增菌培养后的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如SS 琼脂、麦康凯琼脂等)上,在37℃下培养18-24小时。
选择性培养基可以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有利于沙门氏菌的分离。
四、初步鉴定对分离培养得到的单个菌落进行初步鉴定,包括菌落形态、染色特性、镜下形态等观察。
同时进行革兰氏染色和氧化酶试验,以初步判断是否为沙门氏菌。
五、生化试验生化试验是确定分离菌株是否为沙门氏菌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生化试验包括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尿素试验、靛基质试验等。
根据试验结果,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分类。
六、血清学分型为了确定分离菌株的具体血清型,需要进行血清学分型。
通过与已知抗血清进行反应,确定细菌的特异性抗原,从而确定其血清型。
血清学分型对于追踪沙门氏菌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七、报告结果根据以上各步骤的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并得出最终结果。
对于疑似沙门氏菌的样本,应进行复核和确认。
最终结果应以书面形式报告给相关单位或个人,报告应包括样本来源、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等内容。
同时,应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细菌生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生理生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常见细菌生理生化反应的检测方法,如糖发酵、吲哚产生、甲基红反应等。
3. 学会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二、实验原理细菌生理生化反应是指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利用酶催化底物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通过检测细菌对特定底物的利用能力、酶的产生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可以判断细菌的种类和特性。
三、实验材料1. 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等。
2. 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葡萄糖、乳糖或蔗糖)、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等。
3. 仪器:酒精灯、接种环、培养皿、试管、试管架、滴管等。
四、实验方法1. 糖发酵实验:将待测菌接种于糖发酵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观察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判断细菌是否能发酵该糖。
2. 吲哚产生实验:将待测菌接种于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取培养液滴加吲哚试剂,观察是否产生红色沉淀,判断细菌是否能产生吲哚。
3. 甲基红反应实验:将待测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取培养液滴加甲基红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判断细菌是否能产生有机酸。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糖发酵实验结果:- 大肠杆菌:葡萄糖发酵阳性,乳糖发酵阴性。
- 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糖发酵阳性,乳糖发酵阴性。
- 枯草芽孢杆菌:葡萄糖发酵阳性,乳糖发酵阴性。
- 变形杆菌:葡萄糖发酵阳性,乳糖发酵阳性。
2. 吲哚产生实验结果:- 大肠杆菌:吲哚产生阴性。
- 金黄色葡萄球菌:吲哚产生阳性。
- 枯草芽孢杆菌:吲哚产生阴性。
- 变形杆菌:吲哚产生阳性。
3. 甲基红反应实验结果:- 大肠杆菌:甲基红反应阴性。
- 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基红反应阴性。
- 枯草芽孢杆菌:甲基红反应阳性。
- 变形杆菌:甲基红反应阳性。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发酵葡萄糖,不产生吲哚和有机酸。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摘要: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有效地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为细菌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引言: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了解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对于研究细菌的生理特性、病原性以及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本实验选择了两种细菌培养物,分别是革兰氏阳性菌A和革兰氏阴性菌B。
2. 革兰氏染色试剂:结晶紫、碘液、酒精、脱色剂、苏木精。
3.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品。
实验步骤:1. 取两株细菌培养物,分别进行涂片制备。
2. 将制备好的涂片用结晶紫染色液浸泡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3. 加入碘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4. 用酒精滴加在涂片上,使其脱色,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5. 加入脱色剂浸泡30秒至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6. 将涂片用苏木精染色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7. 涂片晾干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A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B呈红色。
根据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这种差异。
革兰氏染色法中,结晶紫染色液首先染色细菌细胞的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能够吸附结晶紫,形成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含量较少,无法吸附结晶紫,因此在后续的染色步骤中无法保留紫色,最终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呈紫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形态较大、圆润。
革兰氏染色法的判断标准
革兰氏染色法的判断标准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染色技术,用于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的分类。
该方法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Christian Gram于1884年提出的。
革兰氏染色方法的判断标准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来区分细菌是否为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
在该染色方法中,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比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更厚,含有更多的多聚醇。
这些差异导致了染色时的不同反应结果。
以下是革兰氏染色法判断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1.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在经过革兰氏染色后,细菌细胞呈现紫色(靛蓝色)或深紫色,形状圆形或椭圆形。
这是由于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由厚重的胞内和胞外层组成,胞内层含有多肽和脂多糖,因此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保留了紫色的染色剂。
革兰氏阳性菌中的常见细菌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和梭菌等,这些细菌在革兰氏染色法中不易失去紫色染色剂,因此在显微镜下呈现为紫色或深紫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细胞。
2.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在经过革兰氏染色后,细菌细胞呈现红色或淡红色,形状多样。
这是由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相对较薄,胞内脂多糖含量高,革兰氏染色过程中会失去紫色染色剂,并被红色染色剂(如伊红或卡波拉菲琼脂)染色。
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常见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
这些细菌在革兰氏染色法中失去了紫色染色剂,因此在显微镜下呈现为红色或淡红色的细胞,形状多样。
需要注意的是,革兰氏染色法虽然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但并不能确定细菌的种类。
因此,在进行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定试验,例如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总结起来,革兰氏染色法的判断标准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来区分细菌是否为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
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紫色或深紫色,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红色或淡红色,形状多样。
虽然革兰氏染色法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但不能确定具体种类,需要进一步的鉴定试验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
方法2.3.5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1、形态学观察采用插片法、埋片法, 对该拮抗细菌的菌落形态特征作镜检观察。
用革兰氏染色进行油镜观察。
①革兰氏染色溶液和试剂: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式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等。
试验步骤:(1) 涂片:取活跃生长期菌种按常规方法涂片(不易过厚)、干燥和固定。
(2) 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1~2min,用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
(3) 媒染:先用卢戈氏碘液冲去残留水迹,再用碘液覆盖1min,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4) 脱色:在上述涂片上流加95%乙醇溶液(一般20~30s),当脱色至流出液无色时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5) 复染: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用番红复染液染色2min,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残水晾干。
(6) 镜检:用油镜观察。
②芽孢染色(1) 制片:按常规方法涂片、干燥及固定。
(2) 加热染色: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液冒蒸汽并维持5min,加热时应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脱色: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
(3) 复染:用0.5%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4) 水洗: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无色。
(5) 镜检:晾干载玻片后油镜镜检。
③鞭毛染色(硝酸银染色法)(1) 载玻片准备:将载玻片置于含洗衣粉或洗涤剂的水中煮沸20min,然后用清水充分洗净,再置于95%乙醇中浸泡,使用时取出在火焰上烧去乙醇及可能残留的油迹。
(2) 菌液制备:用接种环挑取菌落边缘菌体,悬浮于1~2mL无菌水中制成菌悬液,不能剧烈震荡。
(3) 制片:取一滴菌悬液滴到载玻片一侧,倾斜玻片,使菌悬液流向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菌悬液,自然干燥。
(4) 染色:滴加硝酸银染色A液覆盖3~5min,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液,再滴加B液染色约1 min,期间可用微火加热,当涂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
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细菌是一类微小而重要的生物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以及生物体等。
它们对于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价值。
在进行细菌的研究和应用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细菌的培养和鉴定。
细菌培养是指将采集到的细菌样本在合适的培养基中提供充足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使其繁殖扩增。
而细菌鉴定是指通过对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基因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来确定细菌的种类和特性。
本文将重点讨论细菌的一般培养方法和鉴定方法。
在细菌培养方法方面,将介绍不同种类的培养基的配制和使用,以及培养条件的控制因素。
在细菌鉴定方法方面,将介绍常用的鉴定手段,如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通过对一般细菌培养和鉴定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细菌的生长规律和特性,进一步了解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细菌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在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使读者对细菌培养和鉴定有更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在继续研究细菌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展示: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概述和介绍,包括细菌培养和鉴定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目的。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对文章的内容和目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介绍了细菌培养方法和细菌鉴定方法。
在细菌培养方法部分,将会详细介绍细菌培养所需的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和培养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帮助读者了解细菌在实验室中的培养过程。
在细菌鉴定方法部分,将会介绍细菌鉴定所需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
细菌鉴定及检测方法
细菌鉴定及检测方法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其病原性和耐药性等特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准确的细菌鉴定和检测方法对于疾病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以及抗生素治疗等领域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用的细菌鉴定和检测方法。
一、细菌鉴定方法1.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细胞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初步判断其属于哪一类菌。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形态特征非常典型的细菌。
2.染色法鉴定: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等。
革兰氏染色可以根据细菌的细胞壁特性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抗酸染色适用于检测酸忍受性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等。
3.生理生化特性鉴定:这是一种常用的鉴定细菌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菌对特定物质的代谢反应,例如对糖、气体等的发酵、氧要求等,可以初步确定细菌的鉴定组。
4.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通过提取细菌基因组DNA或RNA,利用PCR扩增、序列分析、16SrRNA测序等技术,从而精确确定细菌的鉴定种属。
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广泛应用于细菌鉴定中。
二、细菌检测方法1.培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通过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培养细菌,并根据菌落形态、色素、气体产生等进行初步鉴定。
培养法可以用于检测食品、水源、空气中的细菌等。
然而,一些特殊的细菌可能无法在常规培养条件下生长,所以培养法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有限制。
2.免疫学方法:包括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
这些方法利用细菌表面特异的抗原与特定抗体的结合反应来检测细菌,并通过检测结果的颜色或荧光信号来判断细菌是否存在。
免疫学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适用于检测特定细菌的存在或细菌相关的抗体等。
3.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细菌检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PCR和实时荧光PCR是常用的检测细菌DNA的方法,可以通过特定引物和探针分别扩增和检测目标细菌的DNA。
此外,基于DNA测序技术的全基因组测序也可用于快速鉴定和检测细菌。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
方法2.3.5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1、形态学观察采用插片法、埋片法, 对该拮抗细菌的菌落形态特征作镜检观察。
用革兰氏染色进行油镜观察。
①革兰氏染色溶液和试剂: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式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等。
试验步骤:(1) 涂片:取活跃生长期菌种按常规方法涂片(不易过厚)、干燥和固定。
(2) 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1~2min,用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
(3) 媒染:先用卢戈氏碘液冲去残留水迹,再用碘液覆盖1min,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4) 脱色:在上述涂片上流加95%乙醇溶液(一般20~30s),当脱色至流出液无色时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5) 复染: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用番红复染液染色2min,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残水晾干。
(6) 镜检:用油镜观察。
②芽孢染色(1) 制片:按常规方法涂片、干燥及固定。
(2) 加热染色: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液冒蒸汽并维持5min,加热时应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脱色: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
(3) 复染:用0.5%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4) 水洗: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无色。
(5) 镜检:晾干载玻片后油镜镜检。
③鞭毛染色(硝酸银染色法)(1) 载玻片准备:将载玻片置于含洗衣粉或洗涤剂的水中煮沸20min,然后用清水充分洗净,再置于95%乙醇中浸泡,使用时取出在火焰上烧去乙醇及可能残留的油迹。
(2) 菌液制备:用接种环挑取菌落边缘菌体,悬浮于1~2mL无菌水中制成菌悬液,不能剧烈震荡。
(3) 制片:取一滴菌悬液滴到载玻片一侧,倾斜玻片,使菌悬液流向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菌悬液,自然干燥。
(4) 染色:滴加硝酸银染色A液覆盖3~5min,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液,再滴加B液染色约1 min,期间可用微火加热,当涂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病原体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其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
一、细菌的分离与鉴定1. 样本采集与处理首先,我们需要从患者的体液、组织或病灶中采集样本。
常见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伤口分泌物等。
采集后,样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离心沉淀、过滤等,以获取纯净的菌种。
2. 培养与分离将经过处理的样本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等控制。
通过观察培养的菌落形态、色素、气味等特点,选择单个菌落进行分离。
3. 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态特点,如形状、大小、结构等,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
4. 生理生化鉴定细菌具有各种代谢特点,可通过测定其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产酶能力、产气或产酸能力等特性,进行病原菌的初步鉴定。
5. 血清学鉴定血清学鉴定是通过观察病原菌与抗血清或其他特定蛋白质结合反应,来确定病原菌的种属或亚种属。
该方法常用于鉴定沙门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1. 细胞培养法病毒的分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细胞培养法。
将待测样本接种于合适的细胞系,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细胞的病变以及病毒是否复制等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2. 核酸扩增技术核酸扩增技术是近年来病毒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从而进行病毒的鉴定。
3. 血清学检测病毒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病毒的抗体,从而进行病毒鉴定。
三、真菌与寄生虫的分离与鉴定1. 样本采集与处理对于真菌和寄生虫的分离与鉴定同样需要采集患者的组织、分泌物等样本,样本的处理与细菌类似,需要消毒、离心等步骤。
2. 培养与分离将样本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控制,如温度、湿度等。
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和无菌体液细菌培养鉴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和无菌体液细菌培养鉴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背景。
文章将分别探讨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和无菌体液细菌培养的鉴定技术。
在当今医学领域,对于细菌的培养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和鉴定细菌,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并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在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方面,我们将关注培养基和条件的选择,以及常用的鉴定方法。
通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提供合适的培养条件,可以为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同时,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来确定细菌的种类和特征。
在无菌体液细菌培养鉴定方面,我们将重点讨论采样技术、培养方法和鉴定技术。
无菌体液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等,对于这些细菌的培养和鉴定,需要特殊的操作和技术。
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采样技术,如血液培养和尿液培养的方法,并探讨细菌培养和鉴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术,为医学领域中的细菌培养和鉴定工作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
进一步,我们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疾病预防和控制等方面也可以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会按以下结构进行内容展开:引言部分将对细菌培养及鉴定以及无菌体液细菌培养鉴定的概述进行介绍,明确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正文中,将会详细探讨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和无菌体液细菌培养鉴定这两个主题。
首先,在2.1节,我们将介绍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的相关内容。
其中,2.1.1小节将讨论培养基和条件,包括常见的培养基种类和其配制方法,以及细菌培养的温度、湿度和氧气要求等条件。
2.1.2小节将介绍一般细菌的鉴定方法,如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接下来,在2.2节,我们将关注无菌体液细菌培养鉴定。
2.2.1小节将讨论采样技术,包括无菌采样的操作步骤和常用的采样工具。
细菌分类鉴定规程
细菌分类鉴定规程细菌分类鉴定规程杜艳、余翔、罗国升新菌鉴定主要流程:1、潜在新菌的确定拿到拼接好的16Sr RNA gene序列后,进入NCBI blastN (或EzTaxon server (进行比较,同源性低于98%的序列(同源性处于98-97%之间的序列最好少于3株),可初步判断存在新菌的可能。
2、选择标准菌株构建进化树选择参考菌株构建三种进化树(NJ、MP和ML),构建进化树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所选择的序列必须都是在IJSEM上正式发表的序列,2)所选择的参考菌株必须包含新菌所在属的所有标准菌株,3)需要选择新菌所在科的一些与新种所在属相近的属的type species作为参考菌株,4)需要选择一个远源的菌株作为参考菌株,如:E. coli。
3、购买标准菌株根据进化树位置和同源性高低选择标准菌株作为参考菌株,联系相关保藏机构购买标准菌株。
具体信息可以在上查找。
标准菌株的选择需遵循以下几点:1) 如果要用到不同的属但不是用这些属的所有的种,则要选择这些属的模式种,并且要选择模式种的模式菌株。
2) 一个属的模式种是最重要的参照微生物,如果一个新种被认为属于这个属,就一定要与该属的模式种进行比较,而其他的种可能分类时出现错误,可能将来会被重新分类。
总之,进行种、属、甚至是科的比较研究时,都要用模式微生物,这就涉及到模式属的模式种,模式种的模式菌。
4、表型特征实验培养特征:菌落特征(如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隆起、表面状况、质地、光泽、水溶性色素等)。
细胞形态:形态(球形、杆状、弧形、螺旋形、丝状、分枝及特殊形状),大小,排列(单个、成对、成链或其他特殊排列方式)。
特殊的细胞结构:鞭毛(着生位置、数量),芽胞(形状、着生位置、是否膨大),孢子(孢子形状、着生位置、数量、排列),其它(荚膜、细胞附属物为柄、丝状物、鞘、蓝细菌的异形胞、静止细胞和连鞘体等)。
超微结构:细胞壁、细胞内膜系统、放线菌抱子表面特征等。
李斯特菌菌落特征
李斯特菌菌落特征引言李斯特菌(Listeria)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的细菌,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和严重的感染。
李斯特菌菌落特征是指李斯特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特殊菌落,它们具有一定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为鉴定和检测李斯特菌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就李斯特菌菌落特征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地探讨。
菌落形态特征李斯特菌菌落在培养基上呈现出多样的形态特征,可以通过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色泽等特征来进行初步鉴定。
1.大小:李斯特菌菌落通常呈中等大小,一般直径为1-4毫米。
如果菌落过小或过大,可能是其他细菌的结果。
2.形状:李斯特菌菌落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如果菌落形状呈现规则的圆形,可能是李斯特菌的迹象。
不规则形状的菌落可能是其他菌种。
3.色泽:李斯特菌菌落的色泽多样,可以是白色、黄色、灰色或淡黄色等。
如果菌落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可能是其他细菌的结果。
菌落质地特征菌落的质地特征是指菌落在培养基上的触感和观察时的整体形态。
1.触感:李斯特菌菌落触感较软且稍湿润。
如果菌落触感硬或干燥,可能是其他菌种。
2.整体形态:李斯特菌菌落整体形态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菌落边缘清晰。
如果菌落边缘模糊或呈现放射状生长,可能是其他菌种。
菌落生长特征菌落的生长特征是指菌落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形态变化等方面的表现。
1.生长速度:李斯特菌菌落通常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一般在24-48小时内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生长。
如果菌落生长缓慢,可能是其他菌种。
2.形态变化:李斯特菌菌落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形态上的变化,如边缘的变化、凸起的变化等。
这些变化可以作为鉴定李斯特菌的辅助标志。
菌落气味特征李斯特菌菌落具有特殊的气味,这可以通过闻菌落的气味来初步判断是否为李斯特菌。
1.气味:李斯特菌菌落的气味通常被描述为霉味或放腐臭味。
如果菌落没有特殊气味,可能是其他菌种。
菌落的生理学特征菌落的生理学特征是指菌落在培养基上生长所需的特殊条件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温度要求:李斯特菌菌落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长,一般在2-45摄氏度之间。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常见于水和土壤中。
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伤口感染等。
准确鉴定铜绿假单胞菌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感染至关重要。
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主要通过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
下面将详细介绍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方法。
1. 形态学特征鉴定我们可以通过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培养基上的形态学特征来初步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呈不规则的、细长的、呈青绿色的菌落,有时呈褐色或黄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细长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但仅凭形态学特征鉴定并不够准确,因为有些细菌形态相似,需要进一步进行生理学和生化学检测。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不发酵葡萄糖,产生氧化酶和嫌氧酶。
在进行生理学鉴定时,可以利用生理生化分析系统(API 系统)或者其他相关系统进行检测。
通过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碳水化合物利用情况、氧化还原反应及其他生理生化特征,可以更准确地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些特殊的生化学特征,如产生金属蛋白酶、松香酸酶和氢氰酸等。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生化学测试来确定。
铜绿假单胞菌还对氧化还原反应有特殊的反应,可以利用氧化还原试剂来进行鉴定。
4.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扩增和16S rRNA测序已成为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重要手段。
通过PCR扩增细菌DNA中的特定基因片段,再通过测序比对16S rRNA序列,可以准确识别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方面来确定。
只有准确鉴定了菌种,才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二篇示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植物等环境中。
细菌的鉴定方法
细菌的鉴定方法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准确鉴定细菌的种类,科学家们发展了多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鉴定方法。
一、形态学观察法形态学观察法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细菌鉴定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别。
常见的形态学观察方法包括染色技术,如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以及电子显微镜观察技术。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鉴定出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但并不能确定其种类。
二、生理生化试验法生理生化试验法是通过研究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理和生化特性来鉴定细菌。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对细菌的代谢能力、酶活性、氧气需求和产物等进行测试。
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包括碳源利用试验、氧气需求试验、酶活性试验等。
通过对细菌在这些试验中的反应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细菌的种类。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准确的细菌鉴定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细菌的基因组DNA序列和RNA序列来确定其种类。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扩增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等。
利用这些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比较细菌的基因序列与已知的细菌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细菌的种类。
四、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基于质量-电荷比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鉴定细菌。
这种方法通过将细菌样品离子化,然后将离子通过质谱仪进行分析,得到细菌样品的质谱图谱。
通过比对质谱图谱与数据库中已知细菌的质谱图谱,可以确定细菌的种类。
质谱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的优点,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实验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利用细菌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鉴定细菌。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和免疫染色技术。
在血清学试验中,科学家们通过观察细菌与特定抗体之间的反应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而免疫染色技术则是通过使用特定抗体标记细菌,然后观察染色结果来鉴定细菌。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院内感染病例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的过程。
通过对患者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病例的病原体,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以下是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文本:一、背景介绍: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住院期间感染的疾病。
院感细菌培养是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可以准确确定感染病例的病原体,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院内感染的监测和防控提供重要数据。
二、样本采集:1. 样本类型: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可以采集不同类型的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2. 采集方法:按照无菌操作规范采集样本,避免污染和误差。
三、细菌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不同的细菌类型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巴斯德琼脂、马丁-刘斯琼脂等。
2. 培养条件:根据不同的细菌类型,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气氛和时间等。
3. 培养方法:将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上,采用无菌技术进行接种,然后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
四、细菌鉴定:1. 形态学鉴定: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结合相关鉴定手段,如革兰染色、酶试验等,初步判断细菌种类。
2. 生理生化鉴定:通过对细菌的代谢特性进行检测,如糖发酵、氧需求等,进一步确定细菌种类。
3. 份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基因测序等方法,对细菌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精确鉴定细菌种类。
五、结果分析:1. 病原菌鉴定:根据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确定感染病例的病原菌种类。
2. 药敏试验: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确定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药物选择依据。
3. 数据统计和分析:将细菌培养和鉴定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为院内感染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六、质量控制:1. 内部质量控制: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包括培养基的质量控制、细菌鉴定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等。
2. 外部质量控制:参加相关的外部质量控制活动,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其它产淡黄色色素的细菌有:洋葱 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假单胞菌等;产黄色 色素的细菌有:黄杆菌属、腐败假单胞 菌、黄单胞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等。 MH平板产棕色色素的细菌有:泡囊假单 胞菌;产紫色色素的细菌有:紫色杆菌 属。 SS平板产黑色色素(H2S)的细菌有:沙 门氏菌属、变形杆菌属、腐败假单胞菌、 费劳地枸橼酸杆菌、迟缓爱德华氏菌。
标准的O/F培养基
注:蛋白胨0.2%,葡萄糖1%。
葡萄糖的发酵培养基
蛋白胨1%,葡萄糖1%。
双糖铁培养基
蛋白胨1%,葡萄糖1%。
葡萄糖的利用分为发酵利用葡萄
糖型和非发酵利用葡萄糖型,非 发酵利用葡萄糖型又分为氧化利 用葡萄糖型和不利用葡萄糖型。
三、细菌的氧化酶试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任何生长在血平板或其他首次分离培养 基上的G阴性杆菌菌落,若氧化酶试验阳 性都应怀疑为非发酵菌,但并非所有氧 化酶阳性的G阴性杆菌都是非发酵菌,如 巴斯德氏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和弧 菌等也是氧化酶阳性,但不是非发酵菌。
细菌鉴定的初步判断
江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熊章华 2010.01
一、如何判断细菌的革兰染色属性
革兰染色
4%KOH拉丝试验
5ug/片的万古霉素药敏试验 中国兰平板生长实验
1、革兰染色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
2、4%KOH拉丝试验
某些G阳性杆菌可出现假阳性 某些莫拉菌及不动杆菌可出现假阴性
七、菌落的特征与涂片染色的形态
1、菌落的特征 大小:细小、较大、中等、针尖大 颜色:白、灰白、淡黄、黄、金黄、红、粉红、蓝绿、 荧光、紫、黑 外形:圆形、凸起、表面光滑、粗糙、扁平、锯齿状、 脐窝状 透明度:无色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混浊、水滴状 溶血:β 溶血、α 溶血、γ 溶血
气味:生姜味、恶臭味、吲哚味、酸牛奶味、水果味
其它特征:湿润、蔓延生长、粘液状、挑成丝状、 干燥、紧贴琼脂
2、菌落涂片染色的形态
阳性球菌:成单、成双、短链、四联、矛 头状、不规则葡萄状排列 阳性杆菌:小、大、粗大、细长、弯曲
阴性杆菌:细小、细长、短小、大、两端 钝圆、弯曲 阴性球菌:肾形、成双、宽面相对、凹面 相对、窄面相对 阳性酵母样真菌
3%过氧化氢水溶液(阴阳对照)
少数触酶试验阴性的G阴性杆菌有:金氏
杆菌属、艾肯菌属、放线杆菌属、心杆 菌属等。
少数触酶试验阳性的G阳性杆菌有:棒状
杆菌属、需氧芽胞杆菌属、李斯特氏菌 属、马红球菌属等。
六、细菌的色素
常见肠杆科产黄色色素的细菌有:聚团 肠杆菌、坂崎肠杆菌、赫尔曼氏埃希氏 菌、伤口埃希氏菌、不脱羧莱克氏菌、 发光杆菌属等。 常见产红色色素的细菌有:沙雷氏菌属、 甲基杆菌属、玫瑰单胞菌属等。 有金属光泽、产荧光色素或绿脓色素的 细菌有: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 恶臭假单胞菌等。
四、细菌的动力试验
方法:a、半固体培养基穿剌法 b 、湿片法 c、鞭毛染色法(标准方法)
常见肠杆菌科动力阴性的细菌有:志贺 氏菌、克雷伯氏菌、不活泼大肠埃希氏 菌。
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莫拉氏菌属、
金氏菌属、布鲁氏菌属、巴斯德氏菌属、
心杆菌属、放线杆菌属等通常动力阴性。
五、细菌的触酶试验
3、5ug/片的万古霉素药敏试验
铅黄肠球菌与鸡肠球菌对VA天然耐药 黄杆菌属可对VA敏感
4、中国兰平板生长实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色念珠菌
大肠埃希菌
真菌、极少数需氧芽孢杆菌可在中国兰平板上生长 苛养的阴性菌在中国兰平板上不生长
二、如何判断细菌的氧化与发酵(O/F) 用于检测非发酵菌产酸的O/F培养 基,其蛋白胨和糖类的比例为1:5, 而不同于发酵菌的1:1。蛋白胨比例 的降低减少了氨基酸氧化产物的形成, 而这些氧化产物的形成将提高培养基的 PH,中和非发酵菌产物的弱酸性产物。 另一方面,糖类浓度的提高可增加细菌 的酸性产物。
以往的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水溶液的性能不稳定, 易产生假阴性和假阳性。 CDC推荐的方法是0.5%的盐酸四甲基对苯二胺水 溶液。 第三版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的方法是纸片法 (即1%盐酸四甲基对苯二胺水溶液)。
肠杆菌科 氧化酶
葡萄糖
弧菌科 +
F
非发酵菌 +/O/-
F
1.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假单胞菌氧化酶阴性。 2.洋葱假单胞菌氧化酶迟缓阳性。 3.麦氏弧菌氧化酶阴性,但硝酸盐还原也是阴性。 4.多数G阳性杆菌氧化酶阴性,但有些染色不定的细菌 阳性易染色成阴性,如阴道加德那氏菌和红斑丹丝菌 的氧化酶与触酶均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