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2.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地图、图表3.教学视频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风貌。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二)新课讲解1.地理位置介绍(1)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图,让学生找出极地地区的位置。

(2)讲解极地地区的范围,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2.气候特点(1)播放极地地区的气候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极地气候的严酷。

(2)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温度低、降水少、风力大等。

(3)讲解极地地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生态环境(1)展示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图片,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2)讲解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如:生物种类单一、生态平衡脆弱等。

(3)讨论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4.极地地区的资源(1)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2)讲解极地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1.分析极地地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极地探险、科学研究等。

2.讨论如何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四)课堂小结2.强调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绘制极地地区的地图,标注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2.写一篇关于极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地图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地图教案

教案:极地地区课程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3. 了解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经济活动;4.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3. 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经济活动。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的理解;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3. 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经济活动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册;2. 地球仪;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发现极地地区的位置;2. 提问:极地地区在哪里?极地地区的范围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地图册,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如寒冷、干燥、风大等;2. 讲解极地地区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鱼类等;3. 讲解极地地区的经济活动,如捕鱼、旅游业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极地地区的案例图片,如冰川融化、海洋污染等;2. 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 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地图阅读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极地地区的地图,了解各地理事物的分布;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点评并补充。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图;2.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极地地区资源和经济活动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阅读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资源和经济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册和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气候条件;(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了解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极地地区的地图和数据;(3)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单。

2. 学生准备:(1)预习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2)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2.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并能够比较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3. 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3.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判断。

2. 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比较。

教学准备:1. 地图和景观图片。

2. 相关资料和文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2. 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二、探索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解释南极和北极的位置和特点。

2. 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3. 学生练习在地图上指出南极和北极的位置。

三、研究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极端寒冷的气温、长时间的极昼和极夜等。

2. 展示极地地区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总结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作为科学考察的重要场所,介绍科学家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工作。

2. 强调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极地地区的建议。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对人类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极地地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极地地区的考察活动,如参观极地博物馆或观看极地动物展览。

2. 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极地地区的科研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一、教案主题: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让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概念及地理位置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4.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5.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问题和人类活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念及地理位置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极地地区吗?能描述一下它的位置吗?2. 总结:极地地区位于地球的两极,包括南极和北极。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分析极地地区的经纬度范围。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 介绍极地地区的周边国家和地区。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极地地区的位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极地地区有什么特殊的气候特点吗?2. 总结:极地地区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风大。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

2. 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介绍极地地区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讨论极地地区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极地地区有哪些特殊的生态环境吗?2. 总结: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独特,包括冰川、海洋、陆地生物等。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以及生态环境。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方向。

4. 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

4.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辨别。

2.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和印象。

二、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教师在地图上指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解释南极和北极的区别。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在地图上找出极地地区的范围。

三、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图片,如冰川、雪地等。

2. 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10分钟)1.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如严寒、狂风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

五、介绍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10分钟)1.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图,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

2. 学生观察图示,了解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

3.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企鹅、北极熊等。

4.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六、讲解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0分钟)1. 教师阐述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如科学考察、旅游管理等。

4.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七、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一、教案主题: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地理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关爱地球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念与地理位置教学重点:理解极地地区的定义、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经纬度范围。

2.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教学重点: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极端低温、干燥等。

教学难点:理解极地气候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教学重点: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

教学难点:认识到极地地区资源开发的挑战与矛盾。

4. 第四课时: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教学重点:掌握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如科学考察、捕鲸等。

教学难点:分析极地地区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

5. 第五课时: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教学重点: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极地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各种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地图、视频等,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直观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空间观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极地地区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其对极地地区问题的思考。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极地地区的研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第六课时:南极洲的自然环境教学重点:掌握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质构造等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南极洲的冰川形成、冰盖运动等地质现象。

七、第七课时: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与利用教学重点:了解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如油气、矿产等,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科研事业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鱼类、海洋哺乳动物、鸟类等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淡水资源:冰川和冰盖3.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探险和考察活动科学研究:地质、生物、气候等领域资源开发:渔业、矿产、淡水等4. 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我国极地考察的历史和现状我国极地考察的成果和贡献我国极地考察的挑战和展望5. 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国际合作与法律法规:南极条约、北极理事会等我国的极地保护政策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我国极地考察的历程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资源和人类活动;案例分析法:分析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案例;调查访问法: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小组讨论法: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地图:展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视频:播放极地考察纪录片,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情况;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的最新研究动态。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2)掌握极地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及其生活习性;(3)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通过实例,分析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通过讨论,探讨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对未知领域的探究;(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共同探讨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3)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过程及意义。

1. 教具:地图、图片、视频、课件等;2. 教材:七年级地理教材;3. 参考资料:关于极地地区的书籍、论文、新闻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新闻和现象,引发兴趣;(2)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让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分析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 课堂讲解:(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讲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

4. 实例分析:(1)分析极地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及其生活习性;(2)分析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案例。

5.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2)引导学生探讨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的意义。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及人类的责任。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极地地区的地图,标注出主要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2. 写一篇短文,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及人类对其的保护措施;3. 调查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与同学分享收获。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1课题第8课两极地区第1课时共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5、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6、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7、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8、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法学法直观演示,辅助讲解,分组讨论,合作突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补充与反馈课前预习阅读教材56----------60导入新课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1、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2、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

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

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二、自然环境与资源1、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篇一: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345【篇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访谈的形式汇报、整合问题。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2、反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汇报、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调查、汇报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汇报、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教学方法访谈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准备:1、将两极地区分为“自然概况”、“自然资源”、“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专题。

2、两个小组(男、女)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并选出两名学生代表,做为主持人,各小组做好汇报顺序和形式的安排。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第一章:极地地区的概述1.1 极地地区的定义与地理位置1.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1.3 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第二章:北极地区2.1 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2.2 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2.3 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第三章:南极地区3.1 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3.2 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3.3 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第四章:极地地区的探索与研究4.1 极地地区的探险历史4.2 现代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4.3 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与管理第五章: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利用5.1 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与现状5.2 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5.3 国际合作与冲突解决第六章: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6.1 极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6.2 极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6.3 气候变化对极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七章: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7.1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7.2 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与探索7.3 人类活动对极地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第八章: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8.1 国际法律与条约对极地保护的作用8.2 各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极地保护中的角色8.3 极地保护的挑战与机遇第九章: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9.1 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领域9.2 极地科学考察的方法和技术9.3 极地科学研究对人类和自然的贡献第十章:极地地区的未来展望10.1 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的影响10.2 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0.3 极地地区未来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极地地区的定义与地理位置解析:理解极地地区的定义和它们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是学习极地地区的基本出发点。

这需要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了解极圈以内的地区是如何定义的,以及极地地区如何与南极和北极相对应。

重点二: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解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学习极地生态环境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极地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包括长时间的极夜和极昼、低温和极端温度变化等。

重点三: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解析:学生需要认识到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3)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3)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南极和北极的位置、特点及分布;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端寒冷的气温、降水稀少、风速大;3.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种类;4.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等;5.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资料、数据、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笔、小组合作讨论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阐述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课前调查成果,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2)小组合作讨论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 案例分析:(1)介绍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2)分析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3)了解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采用案例分析法,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4)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3)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3)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的意义及成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极地地区相关地图和图片;(2)极地地区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的资料和数据;(3)极地地区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的案例;(4)小组讨论记录表。

2. 教学环境:(1)教室环境布置,突出极地地区主题;(2)多媒体设备准备,用于展示极地地区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极地地区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极地地区的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3)讲解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极地地区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的案例;(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初中地理_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

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

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案: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 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 培养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 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图导图练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极地区的特点。

3. 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1. 图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

2. 地图: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

3. 资料: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什么了解?两极地区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地图,找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2. 让学生结合资料,总结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四、读图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两极地区的地图,找出重要的经纬线。

2. 引导学生利用经纬网,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两极地区环境。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强调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极地地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

(3)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4)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分析极地地区的地理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2)运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极地地区的环境特点。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增强学生保护极地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环境保护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

3.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4. 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

(3)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4)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

(2)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极地地区的哪些知识?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

(2)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讲解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极地地区的环境特点。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第一章:极地地区的概念与地理位置1.1 引入:通过展示南极和北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特点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定义和范围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征1.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定义和范围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1.4 作业:学生绘制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图,并简要描述其地形特点。

第二章: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2.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动物和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

2.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植被和动物种类极地地区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2.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极地地区的植被和动物种类教师讲解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特点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第三章:极地地区的资源与利用3.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问题。

3.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3.3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讨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3.4 作业:学生制作一份报告,介绍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状况。

第四章: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4.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

4.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成果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和科研设施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的意义4.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成果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和科研设施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的意义第五章: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使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关爱极地环境,保护极地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概念:南极和北极。

2.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3. 极地地区的特点:极端寒冷、干燥、风大。

4.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海洋、陆地生态系统。

5.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6.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问题。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体验极地环境的恶劣条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极地地区的概念和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

3. 分析极地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极端气候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4. 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展示冰川、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图片。

5. 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开采与利用。

6. 分析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讨论科学考察、资源开发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7. 讲解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让学生了解国际公约和我国的政策措施。

8.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极地环境的建议。

9.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10.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极地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地区》教案极地地区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

2.对图10.1和图10.2的判读。

两幅图均为极投影图,这种地图在其他的章节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对两图的判读,提高对这种图的识别、分析能力,尤其是在这种地图上辨别方向的能力。

活动中的问题3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学生的作用。

教师还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训练(详见教学建议)。

教材将两图放在一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便于学生对比两个地区的情况,如海陆分布的状况。

而这些也为后面的活动和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南极高,人们对南极的考察多于北极,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3.关于南极的自然环境。

南极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

教材通过两个阅读材料使学生对此有感性的认识,同时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风库”高度地概括了南极气候环境的主要特征。

在这里需要给老师们明确几个问题。

①“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南极本身陆地的海拔高度并不是特别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

这是长时间气温过低,降雪日积月累的结果。

②南极之所以成为世界的“冷极”,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平均海拔2350米);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

③“白色沙漠”说明南极降水相当少,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第一,南极位于极地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第二,南极上陆地面积广阔,而海洋面积小;第三,常年受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

④为什么南极和北极相比风力更大?这与南极的低温有较大关系。

南极由于气温比北极低,因而产生非常强烈的低气压中心,会造成比北极更大的气压梯度力,所以南极会有“风库”之称。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更多的例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可以被南极的大风吹得光亮如新。

”4.将生物资源直接放到自然环境的后面,而没有与其他资源一起介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为了突出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的生物造成的影响;第二,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也是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本身就是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5.图10.3和图10.4使学生能够了解两极地区在景观上的差异及各自的代表性动物,并通过文字体会这些动物对极地地区特殊环境是如何适应的,进一步理解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6.教材通过两则新闻报道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南极建设的两个考察站。

同时,在活动中又提出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时间问题的提出,便于学生结合实际体会“极昼”、“极夜”现象给极地地区带来的具体问题。

7.教材将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放到标题“科学考察的宝地”下,更突出了这些资源的科学价值。

在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未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当中,有的是由于其他地区日益缺乏而显得更加珍贵,但对人类意义更大的应该说是原始的自然环境,它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极地地区之所以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它们的特殊位置。

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寒冷的气候使得那里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

正是因为极地地区具有这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所以人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并且保护好“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

因此,从逻辑关系上看,这一标题既是上一标题的结果,也是下一个标题的原因。

8.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说明南极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9.图10.6以其简单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考察的基本过程,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活动的第2题中秦大河的那段话,体会极地科考的价值所在。

10.阅读材料“穿越南极”,通过对人类的一次穿越南极活动的描述,使学生加深了对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科学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11.对日本捕鲸的报道引出了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

主要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际间的合作,如《南极条约》的签定,教材107页的那段课文,使学生了解到国际间对此做出的工作,以及我国对此问题的态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另一方面是个人的行为,教材通过108页的阅读材料介绍南极考察队员的环保行为,这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师可将本章的教学分为2课时。

【新课引入】对于本节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进行导入和组织教学。

假设学生就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么他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是气候状况,以便做好着装上的准备,其次需要确定考察时间,这是由它们特殊的纬度位置决定的;第三,要考虑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这样就促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科学研究的资源),同时可以讨论一下人类考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最后还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在科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主要涉及到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保护问题。

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将一系列教学内容组织起来。

为了让学生体会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差异,教师还可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让他们分别进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最后各自来汇报,这样个别活动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地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冰雪覆盖的地区】1.教师在引入教学内容时,除了按照上述的思路之外,还可提出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地球上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只有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有没有几条经线同时经过的地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这样做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考察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②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③深入理解极地地区在地理位置方面的特殊性,为后面的学习作一个铺垫。

2.教师可以结合后面的活动1让学生读图,了解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范围,为理解其自然环境打下基础。

同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①两地的海陆状况如何?②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哪个方向?问题一是为活动2打下基础,问题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极地投影图的能力。

极地投影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可采取一步步深入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①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②图中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③图中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表示什么线?④图中的方向如何确定?⑤地球自转方向在这张图中如何标注?3.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一部分,可先让学生来谈对南极和北极的印象,然后再读关于冰山和南极大风的两段阅读材料,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几幅照片,最后总结概括。

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对比一下两极地区的情况,并探求原因,这样便于学生理解。

学生对“白色沙漠”可能不会有体会,这时可让学生查找撒哈拉地区及其他沙漠地区的降水状况,比较的结果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指导学生看图10.3和10.4,结合文字体会动物对极地地区严寒气候的适应性。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两地区从景观上有怎样的差别。

5.活动2主要是让学生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作一下对比,活动要结合前面对两幅极地投影图的观察来进行。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温度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一下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第二步再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明确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

【科学考察的宝地】1.这部分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让学生来考虑:①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②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③科学家是怎么进行科学研究的?④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家将会遇到什么困难?⑤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⑥对两极地区的考察已经分别到了怎样的程度?2.这一部分也可以这样来引入:先让学生阅读两则新闻,了解我国现有的两个南极科考站,另外还可让学生看一下前面极地投影图,了解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情况。

同时结合前面的活动2提问:“南极的自然环境这么恶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这样引发学生去了解其中的原因。

3.在讲授南极的大量固体淡水资源时,可以将冰川在淡水中所占的比例介绍给学生,突出南极地区的淡水资源对人类的意义。

而南极的科学价值,则需要让学生结合“图示科考”和后面活动中秦大河的那段话来讨论。

同时在明确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南极会有这么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最终又落实到了南极的自然环境上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