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的培训课件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寨卡病毒病培训课件
急性期、恢复期血清标本间隔2-3周可观察到抗体滴度升高。同时检测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病毒抗体。所有血清学检查结果解释要注意与其 他黄病毒之间的交叉反应。
诊断及病例定义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 区旅行或居住
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病例的报道, 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典型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典型的Zika病毒感染的症状体征包括急 性起病的
低热、中度热(37.8 to 38.5°C) 斑丘疹 关节痛(主要手、足等小关节) 非化脓性结膜炎
出现上述2种或以上症状即可怀疑Zika病 毒感染 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虚 弱无力; 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 粘膜溃疡和皮肤瘙痒
重要体征
斑丘疹
结膜充血
小头畸形
小头畸形引起重视
一般人群感染病情轻微,但是孕妇感染所分娩的婴儿畸形引起重视
在巴西伴随当前的Zika病毒暴发流行发现了很多头小畸形的新生儿(出生 的新生儿头围与匹配的相同性别和孕龄的孩子比,低于平均值超过了两个 标准差)
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在巴西,有3500例感染了Zika病毒的母亲分 娩了头小畸形儿。与往年头小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
寨卡病毒命名 & 起源
乌干达-Zika丛林中来
传播历史
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恒河猴中分离,因此而命名。后传播 至东南亚造成散发感染。最早的一次暴发流行为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 群岛的雅浦岛;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2014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累及 感染了约32000人。
诊断及病例定义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 区旅行或居住
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病例的报道, 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典型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典型的Zika病毒感染的症状体征包括急 性起病的
低热、中度热(37.8 to 38.5°C) 斑丘疹 关节痛(主要手、足等小关节) 非化脓性结膜炎
出现上述2种或以上症状即可怀疑Zika病 毒感染 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虚 弱无力; 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 粘膜溃疡和皮肤瘙痒
重要体征
斑丘疹
结膜充血
小头畸形
小头畸形引起重视
一般人群感染病情轻微,但是孕妇感染所分娩的婴儿畸形引起重视
在巴西伴随当前的Zika病毒暴发流行发现了很多头小畸形的新生儿(出生 的新生儿头围与匹配的相同性别和孕龄的孩子比,低于平均值超过了两个 标准差)
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在巴西,有3500例感染了Zika病毒的母亲分 娩了头小畸形儿。与往年头小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
寨卡病毒命名 & 起源
乌干达-Zika丛林中来
传播历史
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恒河猴中分离,因此而命名。后传播 至东南亚造成散发感染。最早的一次暴发流行为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 群岛的雅浦岛;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2014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累及 感染了约32000人。
寨卡病毒病培训课件
避免接触感染者:避免与寨卡病毒病患者密切接触
寨卡病毒病的治 疗
治疗方法
01
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 林、干扰素等
02
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 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03
免疫调节药物:如胸腺 肽、干扰素等
04
营养支持:如补充蛋白 质、维生素等
05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 摩等
06
心理治疗:如心理疏导、 心理支持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病 情变化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促 进身体恢复
寨卡病毒病的研 究进展
病毒变异
疫苗研发
01
疫苗类型:灭活 疫苗、减毒活疫 苗、重组疫苗等
02
研发进展:目前 有多种疫苗处于
临床试验阶段
03
疫苗效果:部分 疫苗显示出良好
的保护效果
04
研发挑战:疫苗 研发需要克服病 毒变异、免疫原
性等问题
治疗方案
抗病毒药物: 如利巴韦林、
干扰素等
免疫调节药物: 抗炎药物:如
如胸腺肽、干 非甾体抗炎药、
扰素等
糖皮质激素等
康复治疗:如 物理治疗、心
理治疗等
谢谢
淋巴结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 如脑膜炎、脑 炎、脊髓炎等
寨卡病毒病的预 防
预防措施
1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穿 长袖衣物、使用
蚊帐等
2
保持环境卫生: 清理积水、垃圾 等,减少蚊虫滋
生
3
接种疫苗:目前 尚无疫苗,但正
在研发中
4
提高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皮
肤清洁等
疫苗接种
1
疫苗类型:灭活疫 苗、减毒活疫苗、
04
寨卡病毒病可 导致胎儿小头 畸形和其他神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
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 鉴别。
鉴别诊断(登革热)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Ⅰ~Ⅳ型。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 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 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就行病学
➢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 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 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 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断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 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 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寨卡病毒培训课件课件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 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 注意鉴别。
• (三)病原学检查。 •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液、尿液、精液、 唾液等标本中的寨卡病毒核酸。 •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 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 • • • • •
3.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滴眼,每日4次 (三)中医药治疗。本病属中医“瘟疫·疫疹”范畴,可参照“疫疹”辨 证论治。 1.邪犯卫表证。 症状:皮疹、发热、恶风寒、咽痛、肌肉骨节疼痛,或见肌肤疹点隐约, 或头颈皮肤潮红、目赤多泪。可见舌尖边红,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表。 基本方药:银花、连翘、荆芥穗、赤芍、青蒿、淡豆豉、黄芩、柴胡。 加减:目赤者,加菊花、夏枯草;肌肤疹点显露者,加升麻、紫草;热甚 者,加生石膏、知母。 中成药:可选用清热解表类中成药。
•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同 时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 情形之一者: •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2)分离出寨卡病毒。 •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 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 病毒感染。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胎死宫内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等。 •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 Guillain-Barre Syndrome)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 关系尚未确定。
• (三)病原学检查。 •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液、尿液、精液、 唾液等标本中的寨卡病毒核酸。 •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 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 • • • • •
3.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滴眼,每日4次 (三)中医药治疗。本病属中医“瘟疫·疫疹”范畴,可参照“疫疹”辨 证论治。 1.邪犯卫表证。 症状:皮疹、发热、恶风寒、咽痛、肌肉骨节疼痛,或见肌肤疹点隐约, 或头颈皮肤潮红、目赤多泪。可见舌尖边红,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表。 基本方药:银花、连翘、荆芥穗、赤芍、青蒿、淡豆豉、黄芩、柴胡。 加减:目赤者,加菊花、夏枯草;肌肤疹点显露者,加升麻、紫草;热甚 者,加生石膏、知母。 中成药:可选用清热解表类中成药。
•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同 时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 情形之一者: •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2)分离出寨卡病毒。 •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 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 病毒感染。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胎死宫内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等。 •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 Guillain-Barre Syndrome)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 关系尚未确定。
赛卡病毒课件
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 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 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 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
第十页,共38页。
埃及伊蚊
第十一页,共38页。
白纹伊蚊
第十二页,共38页。
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 : 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 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 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 传染给其他人。
第八页,共38页。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
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 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
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 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第九页,共38页。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
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 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 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 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 变。
第七页,共38页。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
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 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 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第三十五页,共38页。
•除一般旅行健康提示外,应提醒孕妇及计
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 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 ,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 咬。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 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 。
第三十六页,共38页。
第三十七页,共38页。
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
第十页,共38页。
埃及伊蚊
第十一页,共38页。
白纹伊蚊
第十二页,共38页。
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 : 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 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 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 传染给其他人。
第八页,共38页。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
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 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
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 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第九页,共38页。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
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 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 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 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 变。
第七页,共38页。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
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 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 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第三十五页,共38页。
•除一般旅行健康提示外,应提醒孕妇及计
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 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 ,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 咬。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 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 。
第三十六页,共38页。
第三十七页,共38页。
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
14、寨卡病毒病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可能是患者、带病毒的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病 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 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 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 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伊蚊还传播黄病毒科中 的另外三种病毒,包括登 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 和黄热病毒,也主要在热 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 感,感染后可能具免疫力。
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 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是通过伊蚊传播。该 病毒可能导致婴儿患上“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如 果孕妇感染,胎 儿可能会受到影 响,导致新生儿 缺陷、新生儿 “小头症”甚至 死亡。
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 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是一 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 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 如非洲伊蚊中循环。寨卡病毒抵抗力不详,但 属于黄病毒类 的病毒,一般不耐酸、 不耐热。60℃30分钟 可以灭活,70﹪乙醇、 1﹪次氯酸钠、脂溶 剂、过氧乙酸、紫外 线等均可灭活。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能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寨卡病毒IgM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免 疫荧光法检测。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空斑减少中和 试验。注意: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 病毒核酸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病 毒分离培养。
诊断
寨卡病毒感染以症状和流行病史为诊断 基础(比如,蚊子叮咬,或者到已知存有寨 卡病毒的地区旅行)。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 热、西尼罗河病毒和黄热病等其他黄病毒会 发生交叉反应,因此通过血清学方法做出诊 断可能较为困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和血中病毒分离培养可以确诊。 起病7天内,如果检测到外周血清中寨卡病毒 RNA阳性可以诊断,但由于RT-PCR阳性窗 比较短(3-7天),也就是病毒血症期短,因 此阳性窗之外阴性结果不能除外感染。
寨卡病毒的基本知识.ppt
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 身乏力以及头痛
3、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
例罕见
临床表现
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 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巴西寨卡病毒肆虐下的小头症宝宝
• 由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在 美洲地区进行“爆炸式” 传播,预计该病毒可能在 美洲感染300万至400万人。 在情况最为严重的巴西, 新生儿小头症和其他神经 系统病变密集出现,这些 病例的出现可能与寨卡病 毒流行存在密切联系。
寨卡预防
感谢大家的聆听!
临床表现及 外斐氏反应
大环内酯类、四环 素类、氯霉素、喹
诺酮
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综合症
鼠疫杆菌
发热、毒血症淋 巴结肿大 肺炎、
出血
白细胞及中性粒 细胞增多 血小板
减少
临床表现
链霉素或与磺胺
细菌学或血清学 检查
类及四环素联用
一分钟读懂寨卡病毒
第五节
治疗及预防
1、对症治疗 2、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 虫叮咬 3、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 行地区
登革热病毒
黄病毒科、 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埃博拉病毒
纤维病毒科 单股负链RNA病毒
H7N9
正粘病毒科 甲型流感病毒属 单股负链RNA
病毒简介
传染源
患者 隐性感染者 感染寨卡病毒的
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传播媒介
伊蚊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 2、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
塞卡病毒的基本知识
寨卡病毒在全球的传播和流行情况
3、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
例罕见
临床表现
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 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巴西寨卡病毒肆虐下的小头症宝宝
• 由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在 美洲地区进行“爆炸式” 传播,预计该病毒可能在 美洲感染300万至400万人。 在情况最为严重的巴西, 新生儿小头症和其他神经 系统病变密集出现,这些 病例的出现可能与寨卡病 毒流行存在密切联系。
寨卡预防
感谢大家的聆听!
临床表现及 外斐氏反应
大环内酯类、四环 素类、氯霉素、喹
诺酮
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综合症
鼠疫杆菌
发热、毒血症淋 巴结肿大 肺炎、
出血
白细胞及中性粒 细胞增多 血小板
减少
临床表现
链霉素或与磺胺
细菌学或血清学 检查
类及四环素联用
一分钟读懂寨卡病毒
第五节
治疗及预防
1、对症治疗 2、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 虫叮咬 3、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 行地区
登革热病毒
黄病毒科、 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埃博拉病毒
纤维病毒科 单股负链RNA病毒
H7N9
正粘病毒科 甲型流感病毒属 单股负链RNA
病毒简介
传染源
患者 隐性感染者 感染寨卡病毒的
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传播媒介
伊蚊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 2、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
塞卡病毒的基本知识
寨卡病毒在全球的传播和流行情况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解读PPT课件
9
4.潜伏期和传染期 (1)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 为3~12天。 (2)传染期:患者的确切传染期尚不清楚。 有研究表明患者发病早期可产生病毒血症,具备传染 性。病毒血症期多为5-7天,一般从发病前2-3天到发 病后3-5天,部分病例可持续至发病后11天。
10
4.潜伏期和传染期 患者尿液可检出病毒,检出持续时间长于血液标本。 患者唾液也可检出病毒,病毒载量可高于同期血液标 本。 患者精液中病毒持续检出时间长,个别病例发病后62 天仍可检出病毒核酸。 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及期限尚不明确。
20
1.疑似病例:以下两项同时满足: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或者接触过疑似、临 床诊断或确诊的寨卡病毒病患者。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1
2.临床诊断病例,以下三项同时满足: 疑似病例 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 染。
15
16
17
四、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液、 尿液、精液、唾液等标本中的寨卡病毒核酸。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 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 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 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11
5.地区分布 1947年病毒发现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 现为散发。 2007年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出现暴发疫情, 其雅普岛确诊49例为寨卡病毒感染。 2013-2014年在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 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 2015年5月开始蔓延,目前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 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
寨卡病毒病培训课件中英文共17页
五、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 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 能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1、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2、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 和分娩时感染。
3、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 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 疫力。
5.Epidemiological Feature
9th Feb,in China, the first patient of Zika virus disease was found. The patient was infected by Zika when travelled in Venezuela and came back China. 14th Feb, the patient was cured and left hospital.
寨卡病毒病培训课件中英 文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
Zika Virus Disease
Locally-acquired cases or virus isolation 发现病例或进行病毒隔离
Serosurvey data only 只血清学调查数据
巴西卫生部长称,自10月以来已经在 4180例疑似病例中确诊了270例小头畸 形(microcephaly)——与寨卡病毒相关的 神经疾病。2014年全年巴西仅报告约 150病例。
2、Mother-to-fetus 3、Blood and sex
Susceptibility of Population
It is susceptive to all people .People maybe gets the immunity after being infected by Zika at first time.
寨卡病毒和黄热病诊疗方案详解精品PPT课件
•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 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 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 病毒。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 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 (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 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示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 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 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 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 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 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 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 至胎儿死亡。
•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
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
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 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 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 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 性传播。
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 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 生长发育情况。
• 七、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
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 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
•
谢谢
黄热病
•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 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黄疸、 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主要表现。本病 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 亚洲尚无本病报告。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 传染性强,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之检疫传 染病之一。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培训和诊疗方案ppt文档
本地感染病例:以病例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 病例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参考伊蚊活动范 围划定半径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区,1例感染 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内搜索病例。
应急监测
❖ 登革热:出现本地病例或流行季(一般为5-10月 份)出现输入病例时,各地在灭蚊的同时,要启 动应急监测;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培训和诊疗方案
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 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 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传播媒介在我国的分布
❖ 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 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预防控制措施
1、病例治疗、隔离和病例搜索; 2、伊蚊监测和控制; 3、健康教育:清除伊蚊孳生地,防止蚊虫叮
咬,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 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患者,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广东省东莞市 某公司工作人员,发病前有委海内关瑞检疫拉没旅有行发史现。患 者于1月28日在委内瑞拉出现发热伴头晕、头痛 症状,曾在当地医院接受门诊治疗,后于2月2日 从委内瑞拉出发,途经我国香港特区、广东省深 圳市,于2月5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6日收 入赣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离治疗。2月 8日,江西省卫生计生部门判定该病例为疑似塞卡 病毒感染病例并上报,同时于当晚将标本送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2月9日,确诊 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登革热 ++++
++ +++
++ ++ +++ +
应急监测
❖ 登革热:出现本地病例或流行季(一般为5-10月 份)出现输入病例时,各地在灭蚊的同时,要启 动应急监测;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培训和诊疗方案
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 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 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传播媒介在我国的分布
❖ 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 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预防控制措施
1、病例治疗、隔离和病例搜索; 2、伊蚊监测和控制; 3、健康教育:清除伊蚊孳生地,防止蚊虫叮
咬,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 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患者,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广东省东莞市 某公司工作人员,发病前有委海内关瑞检疫拉没旅有行发史现。患 者于1月28日在委内瑞拉出现发热伴头晕、头痛 症状,曾在当地医院接受门诊治疗,后于2月2日 从委内瑞拉出发,途经我国香港特区、广东省深 圳市,于2月5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6日收 入赣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离治疗。2月 8日,江西省卫生计生部门判定该病例为疑似塞卡 病毒感染病例并上报,同时于当晚将标本送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2月9日,确诊 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登革热 ++++
++ +++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寨卡病毒病
•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
极少出现死亡。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
死亡。
病原学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 RNA病毒,直径40-70nm;10794 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基因型:非洲型、亚洲型,本次美 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常用消毒方法可灭活。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Mark R. Duffy, D.V.M., M.P.H., Tai-Ho Chen, M.D.,
临床表现
• 潜伏期: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 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多为斑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查。 – 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 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 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 寨卡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 毒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 断时应注意鉴别。
寨卡病毒病的培训课件
寨卡病毒病
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猕猴中分离。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 1954年首例病例报告,并分离到病毒。 4年后东南亚散发。2007年第一次在雅浦岛 爆发流行。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45个国家 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 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 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100多个国家
呈地方性流行。 • 2013年云南地区暴发流行。2014年广东地区爆发流行。
鉴别诊断(登革热)
• 潜伏期:5~8d。 • 发热:100%,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
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 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 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 较低。 • 全身毒血症状: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 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 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 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 2.女性,10岁;主诉头痛、发热,发病第5天就诊体 温382C,黄疸。血中发现大量疟原虫,血色素 9g/dl;凝血时间正常。尿中无蛋白。6周后康复。
Mark R. Duffy, D.V.M., M.P.H., Tai-Ho Chen, M.D.,
临床表现
•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 改变。
诊断
• 疑似病例 –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断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 之一者: –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分离出寨卡病毒。 –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 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 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 传播该病毒。
–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 普遍易感。 –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丘疹)。 – 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
手、足等小关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 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
皮肤瘙痒等。 • 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1954年首次病例报告
• 1.男性,24岁;发病第2天。主诉发热、头痛、眼眶 痛,关节痛,食欲好。就诊时体温38℃,有黄疸, 血中可见微丝蚴,但未见疟原虫;血红蛋白10g/dl; 凝血时间正常,尿蛋白+;第5天,尿蛋白3+;第4、 5天尿中可见有尿色素。6周后康复。
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很常见。小部分婴儿出 现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 病原学检查。 – 核酸检测: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寨卡病 毒RNA。阳性窗约3-7天。 –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 病毒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 )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
鉴别诊断(登革热)
• 皮疹: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 红热样皮疹,重者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 、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 死亡。
•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 报道日通报, 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的小头畸形病例356例。
小头畸形
巴西35例小头畸形的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 弥漫的脑组织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 脑区域、基底节区域。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风疹、
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鉴别诊断(登革热)
• 1779年首次报道该病。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 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1943年发现登革病毒。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Ⅰ~Ⅳ型。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 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