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鲁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鲁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鲁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鲁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鲁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一、东亚: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二、东南亚: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4、工业发展迅速;三、中亚: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1)有利因素:a.平原、耕地面积大;b.光照充足;c.温差大;(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四、西亚和北非: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2、特产:(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2)摩洛哥:橄榄油;(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4)伊拉克椰枣;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热带经济作物;2、采矿业;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六、西欧: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3、旅游业发达;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七、北美:1、农业-高度机械烈底祷?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八、拉丁美洲: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高中地理学习技巧1、借住地图学习学好地理还需要学生,准备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中国地图。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作者:————————————————————————————————日期: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2)差异性:日本英国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

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矿产贫乏煤、铁、石油2.经济发展方面(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2)差异性: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整理:耿建峰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自然环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热带雨林、季雨林西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东南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山麓山顶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类活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东部濒临海洋,是中国开放的门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国际化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西部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得地理空间,就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得基础上按一定得指标划分出来得。

2、、特点①具有一定得面积、形状、范围与界线②具有明确得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她区域有所区别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得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得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得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得区域差异日本英国得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日本英国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

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与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与西风带得影响,终年温与多雨,为典型得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得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得1/9,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矿产贫乏煤、铁、石油2(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得国家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得范围与我国地势得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与昆仑山为界。

1.2石油与国家安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1.2石油与国家安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2.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案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石油与国家安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石油与国家安全问题的看法,使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案例通过展示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石油与国家安全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要求学生在课后调查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了解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4.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可挑选几篇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案例亮点
1.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以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为背景,紧密结合实际,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石油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讨论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石油与国家安全问题。例如:石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石油安全对国家安全有哪些影响?我国在石油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石油与国家安全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对石油与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
2.强调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石油与国家安全问题的短文。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1.3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知识梳理】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2.自然资源的类型3.某些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4.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

(1)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指自然资源的蓄积量或可利用量,决定了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和可利用规模。

(2)自然资源的数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资源总量上,还体现在资源种类与结构、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方面(3)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4)随着世界人口迅猛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激增,一些矿产资源面临短缺甚至枯竭,许多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因矿产资源数量减少而面临困难5.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的质量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2)土地资源的质量包括地表形态、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土地平整状况、土地区位条件等方面(3)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

同时,土地资源的质量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和生产方式(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一方面,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土地质量向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6.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造成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人口、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产生重要影响(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地区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2019版) 选择性必修三 全册知识点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2019版)  选择性必修三 全册知识点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2019版)选择性必修三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的要素的总称。

2.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和空间。

例如,水既是生命的组成要素,又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和,还为人类提供了空间。

3.自然资源分类:人们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其划分为资源和资源。

4.某些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

5.自然资源的、质量、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和作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

6.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一要坚持立足,加大资源的力度,维持必要的资源自给能力;二要充分利用资源,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三要加大力度,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四要重视资源,避免资源;五要坚持与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

第二节石油与国家安全1.世界石油的分布特点(1)特点: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已探明储量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和近海。

(2)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中东、和北美洲。

2.我国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以及、东海、南海北部上。

3.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1)生产特点:世界石油的生产地分布。

(2)消费特点:①世界石油的消费与经济规模;②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地与生产地。

4.我国石油的生产与消费:(1)生产特点:我国石油生产,但。

(2)消费特点:消费量逐年,消费增长超过了石油产量,对外依存度高。

5、我国应对海外石油供给和运输链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措施:(1)我国积极开展国际石油合作,加大海外石油投资;(2)有效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避免石油进口对某一特定地区或国家的过度依赖;(3)努力保障石油运输通道安全,与哈萨克斯坦、缅甸、俄罗斯合作建设的中哈、中缅、中俄陆上石油管道已投入运营,同时还加强了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保护;(4)通过扩大人民币结算、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方式,谋求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主动权和话语权。

2024高中地理必修三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2024高中地理必修三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2024高中地理必修三鲁教版知识点总结一、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1.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2.人类活动的分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文化活动。

3.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分布、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文化特征。

4.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

二、工业与能源资源1.工业的地理条件:水、能源、交通等。

2.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

3.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电站、三峡工程。

4.核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核电站、核燃料循环。

5.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三、人口与城市1.人口数量、分布和变动:自然增长率、年均增长率、人口密度。

2.人口迁移: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农民工问题)、人口迁移对城市的影响。

3.城市发展的条件和特征:自然条件、交通、土地利用、行政经济中心。

4.城市规划:城市的功能区划、城市的立体结构、城市的开发策略。

5.城市运行与管理:城市的交通网络、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的社会保障。

四、农业与农村1.全球农业的分布: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地中海农业、北欧农业、牧业区。

2.我国农业的分布:农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国农业的特点与问题。

3.农业生产方式:耕种业、牧养业、森林业。

4.现代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农药化肥、机械化、农业科技。

5.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农村卫生条件、农村文化。

五、海洋资源与利用1.海洋资源的分类:物质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

2.我国的海洋资源与利用: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盐资源、风能、海水淡化。

3.海洋环境保护:沿海带建设、海洋污染与防治。

六、地球与地球环境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表层的特征:大陆、海洋。

3.地球的地理环境:大气圈、水圈、陆地生态系统。

4.地理系统与地理层序:自然系统、人文系统,尺度的概念与示意图。

5.地理环境的现状与未来:人口增长与环境、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_鲁教版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三_鲁教版知识点总结材料

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

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②南北差异 1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 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水田与旱地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中部崛起”的范围: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2、差异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1、区位优势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科技力量雄厚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1、衰落原因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2、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整理:耿建峰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2.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2.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3.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碳排放和环境安全的认识,以及在生活中所了解到的相关实例,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碳排放的概念、来源、种类及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介绍我国及全球碳排放的现状和趋势;阐述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关联性。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图表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碳排放相关知识。
4.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碳排放问题展开深入调查和研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减排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5.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校园低碳生活、社区环保宣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低碳生活,提升环保责任感。
6.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特长,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碳排放与环境安全的关联性认识不足。教学中,需加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学生在团队合作、研究性学习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有待培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创新性减排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碳排放与环境安全问题,提出合理的减排措施和政策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碳排放相关知识。
2.运用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碳排放与环境安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实际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碳排放与环境安全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矿产贫乏煤、铁、石油2.经济发展方面(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三、我国的区域差异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海拔较高,以高原、盆地为主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高山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鼠、熊猫、梅花鹿等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羊等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三角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三角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按时间先后出现的三种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 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共同行动。

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次要责任)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主要责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二.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1.人口战略(1)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a.人口众多; b.人口素质较低; c人口结构不合理; d.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2)措施 a.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 b.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资源战略(1)面对的问题: a.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b.资源利用率低。

(2)措施:a.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b.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 c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1)存在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措施:a.搞好生态建设; b防治环境污染; c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4.稳定战略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

(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去向牧区的过渡)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③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1.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3.措施选育良种利用光热地膜覆盖轮作套种补充知识点:一、西北荒漠化防治(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等地)1、荒漠化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荒漠化形成:①自然原因:a、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b、植被稀疏;c、地表有深厚疏松沙质沉积物;c、大风频繁,风蚀作用强。

②人为原因:a、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压力大;b、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b、工矿交通建设不注重环境保护;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荒漠化的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严禁乱砍滥伐、滥牧、滥垦;c、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f、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广喷灌滴灌技术;g、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量。

二.南方湿润高原山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的治理。

(东南丘陵、四川山区、云贵高原等地)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地表起伏大,重力作用强;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冲蚀作用强;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②农村生活燃料短缺,乱砍滥伐森林;③陡坡开荒。

2、治理措施:① 封山育林,禁止陡坡开荒,乱砍滥伐。

;② 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b、革新炉灶,节省燃料;④ 大办沼气、发展小水电、营造速生薪炭林);④因地制宜,改变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⑤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3、为什么说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①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与产值较高;② 多石质山地,表土被侵蚀后很难再恢复;③ 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引起自然灾害损失更大。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等因素。

二.主要的工业部门: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工业部门及联系:钢铁工业(主导)、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三、存在问题:问题:传统产业的衰落、生态环境恶化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⑤世界性钢铁过剩四.整治措施: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旧教材:1、调整整产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补充知识点: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人教版教材)1、山西煤炭资源开采的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1)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2)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2、有利条件: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②市场广阔;③铁路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3、目前面临的问题:①煤炭资源、水资源枯竭;②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市场需求下降;③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4)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基地1、工业结构:重工业为主;工业部门: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

2、发展初期的区位优势:(1)煤、铁资源丰富;(2)水陆交通便利;(3)辽河水源充足;(4)接近消费市场,工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

3、现在面临的问题:(1)煤炭资源枯竭;(2)水资源不足;(3)环境污染严重。

4、采取的措施:(1)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消除污染,美化环境;(3)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4)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5)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