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学 角度来看荷叶的防水效应
莲花效应
综述水滴落在荷叶上,会变成了一个个自由滚动的水珠,而且,水珠在滚动中能带走和叶表面尘土。
荷叶的基本化学成分是叶绿素、纤维素、淀粉等多糖类的碳水化合物,有丰富的羟基(-OH)、(-NH)等极性基团,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污渍。
而荷叶叶面都具有极强的疏水性,洒在叶面上的水会自动聚集成水珠,水珠的滚动把落在叶面上的尘土污泥粘吸滚出叶面,使叶面始终保持干净,这就是著名的“荷叶自洁效应”。
为什么会有这种“莲花效应”,用传统的化学分子极性理论来解释,不仅解释不通,恰恰是相反。
从机械学的光洁度(粗糙度)角度来解释也不行,因为它的表面光洁度根本达不到机械学意义上的光洁度(粗糙度),用手触摸就可以感到它的粗糙程度。
经过两位德国科学家的长期观察研究,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终于揭开了荷叶叶面的奥妙。
原来在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
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可以清晰看到,荷叶表面上有许多微小的乳突,乳突的平均大小约为10微米,平均间距约12微米。
而每个乳突有许多直径为200纳米左右的突起组成的。
在荷叶叶面上布满着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小山包”,它上面长满绒毛,在“山包”顶又长出一个馒头状的“碉堡”凸顶。
因此,在“山包”间的凹陷部份充满着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上形成一层极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
这就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降落在叶面上后,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只能同叶面上“山包”的凸顶形成几个点接触。
雨点在自身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水球在滚动中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这就是“莲花效应”能自洁叶面的奥妙所在。
研究表明,这种具有自洁效应的表面超微纳米结构形貌,不仅存在于荷叶中,也普遍存在于其它植物中。
某些动物的皮毛中也存在这种结构。
其实植物叶面的这种复杂的超微纳米结构,不仅有利于自洁,还有利于防止对大量漂浮在大气中的各种有害的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侵害。
另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叶面吸收阳光的效率,进而提高叶面叶绿体的光合作用。
荷叶不沾水的原理20字解释
荷叶不沾水的原理20字解释荷叶不沾水的原理是因为其表面有一层微细的纳米结构,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超疏水效应,水滴在荷叶表面无法扩展开来,而是以近球形的形态滚落,从而不沾附在荷叶上。
要进一步解释荷叶不沾水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1. 荷叶表面的微细纳米结构。
荷叶表面的微细纳米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皱褶状结构,这些细小的皱褶形成了许多微小的凹坑和微山脊。
这些微细结构的大小接近水滴直径的纳米级别,使得水滴无法进入凹坑,并在凹坑之间的微山脊上形成一种局部的支撑力,从而水滴无法在荷叶表面扩展开来。
2. 水滴与荷叶表面的接触角。
当水滴滴在荷叶表面时,由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水滴在表面上形成了一个接触角。
接触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滴与固体表面的亲疏性,亲水性表面上的接触角小于90度,而疏水性表面上的接触角大于90度。
在荷叶表面,由于其超疏水性,水滴的接触角非常大,通常在150度以上,甚至能达到160度以上。
这种大接触角使得水滴在表面上无法均匀附着,而是以近球形的形态滚落。
3. 表面张力的作用。
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发生变形所需的能量,它使得液体表面趋向于最小化表面积。
在荷叶表面,水滴由于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会尽可能地缩小表面积,同时尽量避免与荷叶表面接触。
这种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水滴在荷叶表面无法均匀附着,从而达到不沾水的效果。
总的来说,荷叶不沾水的原理是由于其表面的特殊微细纳米结构造成的。
这种结构使荷叶表面形成了超疏水效应,使得水滴无法扩展在其表面上,而是以近球形的形态滚落。
而这种超疏水效应是由荷叶表面的微细结构、水滴与荷叶表面的接触角以及表面张力这三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特殊的超疏水性使得荷叶在长时间的降雨中能够保持干燥,有利于其生长和繁殖。
荷叶不沾水的原理
荷叶不沾水的原理
荷叶不沾水的原理是因为其表面具有一层特殊的微观结构,被称为“超疏水结构”。
荷叶表面的超疏水结构主要由纳米级的微凸起组成,这些微凸起形成了一种像刺绣一样的纹理。
这些微凸起之间有很多微小的凹槽,使得水滴在表面上无法扩散,而是在微凸起的顶点上呈现出球形,从而减少了与表面的接触面积。
这种减少接触面积的特性被称为“表面张力效应”。
表面张力效应使得水滴在荷叶表面上呈现出高度球形,水滴的接触角非常大,接近于180度。
这意味着水滴与荷叶表面之间的接触非常小,水滴无法黏附在荷叶表面上,而是以球形滚动的方式滑落。
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洁效应”。
除了微观结构的影响外,荷叶表面还有一层极薄的蜡质覆盖物,称为“蜡质剪切力效应”。
这层覆盖物能够降低水滴与表面之间的黏附力,使得水滴更容易滑落。
综上所述,荷叶不沾水的原理是由于其表面微观结构的特殊性和蜡质的作用,使得水滴无法在荷叶表面黏附,从而实现了不沾水的效果。
这一原理也启发了科学家设计新型的超疏水材料,广泛应用于防污、防腐等领域。
荷叶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荷叶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1. 荷叶原理的概述荷叶原理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是指荷叶表面微小的凸起造成的效应,使水珠在其表面呈现出极高的接触角。
接触角是水滴与固体表面接触的角度,越大代表水滴越不容易与固体表面接触,反之越小则水滴与固体表面更容易接触。
2. 荷叶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2.1. 防水性材料由于荷叶表面的微小凹凸,使得水滴在上面无法形成连续的液体膜,而是以球状滚落。
这种防水性能被应用于各种材料的制造中,例如防水涂料、防水纺织品、防水电子设备等。
这些材料经过特殊处理,使得它们的表面变得更加粗糙,模拟荷叶表面的凹凸,从而实现防水的效果。
2.2. 减少液体残留荷叶表面的凹凸结构使得水滴在上面滚落时带走了接触面上的灰尘和杂质,减少了液体在固体表面残留的可能。
这一原理被运用到很多生活用品中,例如餐具的超疏水涂层使得油污和食物残渣很难粘附在餐具表面,从而减少了清洗的难度和次数。
2.3. 液体输送系统荷叶原理中水滴的滚落在生物学中被用来解释植物的提水系统。
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然后通过输送系统将水分送达到其他部位,如叶片和花朵。
这一原理在工程领域被借鉴,用于设计输送系统,例如管道和水泵系统。
2.4. 自洁材料荷叶表面的凹凸结构使得水滴在滚落时带走了附着在表面的灰尘和污渍。
这一原理被应用在自洁材料中,例如自洁玻璃和自洁陶瓷。
这些材料的表面被粗糙化处理,模拟荷叶的表面结构,使得雨水滚落时可以带走表面的污渍,保持材料的清洁。
2.5. 防结冰材料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得水滴在滚落时不易形成连续的液体膜,从而减少了结冰的可能性。
这一原理被运用在防结冰材料的设计中。
例如,飞机表面涂覆了一种特殊的防冰涂层,使得降雨滚落时不易结冰,从而保证飞机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飞行。
3. 结论荷叶原理是一种有趣而实用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模拟荷叶表面的凹凸结构,我们可以设计出防水、防污、自洁、防冰等功能性材料,提高生活品质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荷叶为什么不沾水?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才知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荷花莲藕
荷叶为什么不沾水?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才知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荷花莲藕展开全文夏季是赏荷花的季节,现如今的荷花开得正艳,随便一拍都是风景。
但是小小的荷花也有秘密,它们的秘密就是水滴永远也无法留在荷叶表面,这就是周敦颐在《爱莲说》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
虽然我们敬仰它们“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但是对它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却并不清楚,本文带你了解一下。
显微镜下的荷叶如果你将荷叶放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可以发现,荷叶表面存在着许多微小的乳突,平均每个乳突的大小为6-8微米,平均高度为11-13微米,乳突之间的间距为19-21微米。
而每个乳突上面又分布着许多直径只有200纳米的乳突。
更为重要的是,乳突上还有一层蜡质物体,这些蜡质物体本来就具有疏水性。
荷叶上面是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并且是多重凸出,每个乳突与凸起在荷叶表面上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山包”,小山包的底部充满着空气,这样就使得叶子表面有一层只有纳米厚的空气膜。
当小水滴落在叶面上时,此时小水滴就会因为叶片空气的张力而凝结成圆圆的雨滴,然后再落下去。
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目的,这也被称之为“荷叶效应”。
事实上,除了荷叶之外,还有许多水生植物也存在着“荷叶效应”,比如:睡莲、王莲等,那么问题来了,它们究竟遇到了哪些压力,为什么要不约而同演化出“疏水”结构呢?荷花为什么要出淤泥而不染?荷花之所以要出淤泥而不染,其实是为了生存。
在种植莲藕时,当地农民会将一节节莲藕埋藏于水塘底部,当环境适宜时,莲藕就会长出细小的莲鞭。
莲鞭并不是莲藕,它们相当于荷花的茎,长出一节莲鞭后,莲鞭节上就有一个芽,能够长出一个荷叶,如果荷叶是浮叶,也就是荷叶漂浮在水面上,那么该莲鞭就不会发育出花芽。
走但如果荷叶是挺叶,也就是挺在水面上,那么在叶子旁边就会有一个花芽,未来能够开出一朵花。
等到秋季时,气温变得不再适宜荷花生长,此时莲鞭就会长出终止叶,并不再生长,而地下根茎为了来年繁衍,会生长出膨大的莲藕。
荷叶不沾水的原理及应用
荷叶不沾水的原理及应用原理•表面纳米结构–荷叶表面覆盖着微观的纳米结构,这些纳米结构由特殊的蜡质组成,使得水滴无法在荷叶上扩散,而是形成球状滚落,从而实现不沾水的效果。
–这些表面纳米结构的特殊形状和排列方式,使得荷叶表面具有较大的接触角,即水滴与荷叶表面的接触角接近于180度,导致水滴无法附着在荷叶上。
•自洁效应–荷叶表面纳米结构具有自洁效应,当水滴滚落过程中带走了表面上的污染物,使得荷叶保持干净。
•表面张力调控–荷叶表面纳米结构还能调控水滴的表面张力,使得水滴更容易形成球状,从而更容易滚落。
应用•自清洁材料–受到荷叶原理的启发,科学家们在材料表面设计制造了类似的纳米结构,用于制造自清洁材料。
这些材料能够有效抵抗污染物的附着,自动清洁表面,可应用于建筑材料、家具、汽车等领域。
•防水涂层–利用荷叶不沾水的原理和纳米结构,人们开发了一种特殊的防水涂层。
这种涂层能够在表面形成纳米结构,防水性能优异,具有很好的抗水侵蚀和耐用性,可广泛应用于户外装备、纺织品、建筑材料等领域。
•微流控技术–荷叶的不沾水性质也被用于微流控技术中。
当将液滴放置在微流控芯片上时,荷叶式的不沾水性质可以使得液滴在芯片上自由滚动而不附着,并且液滴可以通过精确控制芯片表面的纳米结构来实现液滴的运动控制和分离。
•抗冰涂层–荷叶不沾水的原理也被应用于抗冰涂层的制备。
通过在物体表面构造类似于荷叶的纳米结构,可以使得水滴无法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冰层,从而实现抗冰效果。
这种抗冰涂层可广泛应用于飞机、输电线路、建筑物、桥梁等领域。
•高效蒸发器–荷叶不沾水的原理被应用于高效蒸发器的设计。
通过模仿荷叶表面的纳米结构,可以使得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形成球状滚动,提高液体表面的有效蒸发面积,从而提高蒸发效率。
这种高效蒸发器可用于太阳能蒸馏、空调系统等领域。
总结荷叶不沾水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表面纳米结构和蜡质覆盖层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这种原理被广泛应用于自清洁材料、防水涂层、微流控技术、抗冰涂层和高效蒸发器等领域。
对荷叶效应的解读
对荷叶效应的解读对荷叶效应的解读荷叶效应(Lotus Effect)是受到荷叶表面特性启发而得名的一种物理现象,它揭示了荷叶为何具有自清洁特性。
荷叶表面覆盖着微细的刺状结构和纳米级的蜡状颗粒,使得水滴在表面上呈现球状,从而迅速滚落并带走污垢。
这种效应已经在各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建筑、纺织、汽车、医疗等,它不仅能减少污垢的附着,还能保护物体表面免受腐蚀和损伤。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荷叶效应进行评估,探讨其原理、应用和前景。
我们将介绍荷叶效应的基本原理,解释荷叶表面纳米结构和蜡状颗粒对液滴行为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荷叶效应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建筑材料、纺织品、汽车涂层和医疗器械等。
我们将分析荷叶效应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的潜力,讨论其可持续性和商业化前景。
我们将对荷叶效应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
一、荷叶效应的原理荷叶表面的特殊纳米结构是荷叶效应的关键。
这种纳米结构由微细的刺状结构和纳米级的蜡状颗粒组成,使得水滴在表面上呈现球状,而不容易附着和渗透。
微细的刺状结构增加了表面的粗糙度,减少了接触面积,从而阻碍了污物或液滴在表面上的附着。
纳米级的蜡状颗粒形成了一层保护膜,使得水滴无法渗入表面,形成了所谓的“莲花叶效应”。
二、荷叶效应的应用荷叶效应的应用广泛涉及各个行业。
在建筑领域,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开发出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建筑材料,比如自洁玻璃和自洁涂料,可以减少外墙和窗户表面的污染和清洁频率。
在纺织领域,利用荷叶效应可以制造防水和防污的面料,用于户外运动服装和家居纺织品。
在汽车领域,应用荷叶效应的车身涂层能够抵御雨水和污垢,减少洗车的频率和对环境的污染。
在医疗器械领域,荷叶效应可以用于减少细菌和病毒在表面上的附着,提高器械的杀菌性能。
三、荷叶效应的前景荷叶效应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通过应用荷叶效应的材料和涂层,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化学清洁剂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荷叶效应还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叶片的清洁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荷叶效应原理介绍与应用
仿生荷叶材料1120125123 谢先格20世纪70年代,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特洛特在研究植物叶子表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可以防水的叶子表面却总是干干净净。
他们发现,莲叶表面的特殊结构有自我清洁功能。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纯洁的象征,所以这一自我清洁功能又被称为“荷叶效应”。
一、基本概念及原理荷叶的基本化学成分是叶绿素、纤维素、淀粉等多糖类的碳水化合物,有丰富的羟基OH-、氨基NH-等极性基团,在自然环境中应该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污渍。
但荷叶叶面却呈现具有极强的拒水性,洒在叶面上的水会自动聚集成水珠,水珠的滚动把落在叶面上的尘土污泥粘吸滚出叶面,使叶面始终保持干净,这就是著名的"荷叶自洁效应"。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
荷叶叶面上布满着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小山包”(每两个小山包之间的距离约为20-40μm)在山包上面长满了绒毛,在山包顶又长出了一个个馒头状的“碉堡”凸顶。
整个表面被微小的蜡晶所覆盖(大约200nm-2μm)。
因此,在“山包”间的凹陷部份充满着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上形成一层极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
这就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降落在叶面上后,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只能同叶面上“山包”的凸顶形成几个点接触,由于空气层、“山包”状突起和蜡质层的共同托持作用,使得水滴不能渗透,而能自由滚动。
雨点在自身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水球在滚动中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这就是"荷叶效应"的奧妙所在。
二、使用领域模仿莲叶自洁的功能,可以使用于表面纳米结构的技术,可开发出自洁、抗污的纳米涂料。
有些纳米涂料里渗有二氧化钛的物质。
将二氧化钛等纳米微粒加到衣服的纤维里头可使普通的衣服化身为可防震、除臭、杀菌,最重要的是自洁。
荷叶不沾水的原理
荷叶不沾水的原理
叶的叶面不沾水的原因是因为荷叶表面有着许多的蜡状突起物质,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荷叶的叶片表面上乳突的平均大小约为10微米,而每一个乳突由许多直径200纳米左右的突起物质组成,当接触到雨水的时候,就会让雨水形成球状,吸附荷叶上的灰尘。
在小时候,看到荷叶的叶片上面,每次下雨时候都会聚集一粒粒小水珠,但是似乎从来都没有沾湿过叶片,反而会在荷叶上面形成一个个如同水晶珠一般圆滚滚的水球,然后划出荷叶的叶片范围内。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原理呢?为什么水不能够沾在荷叶上?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荷
叶不沾水的这种植物冷知识。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荷叶的表面,它并不像我们肉眼所见的那样光滑无痕,而是在上面有着密密麻麻的突状物质,在这些乳突状结构的凹陷部分充满了空气,能够在荷叶上面形成一层纳米级厚度的空气层,所以这也是在叶片上面形成了一道极薄的空气膜,再加上荷叶能够分泌了一些植物蜡质,所以当灰尘和雨水落在荷叶上面的时候,就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荷叶自洁效应”。
“荷叶自洁效应”就是通过荷叶上面的水珠,将叶片表面的灰尘给吸附带走,这样就能够让荷叶一直都保持洁净的状态。
而荷叶为什么能够让雨
水在上面形成水珠呢?那是因为荷叶表面的这些乳突状结构物质具有极强的疏水性,所以雨水会在自身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而合页表面的蜡状物质也能够阻挡雨水的侵蚀,这让形成球状的雨水在荷叶上面滚动着,顺便吸附灰尘,最后会因为重心作用而滚出荷叶表面。
荷叶效应
近30多年来,德国科学家通过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荷叶等2万种植物的叶面微观结构进行观察,揭示了荷叶拒水自洁的原理,并申请了专利。
根据荷叶效应(Lotus-effect)原理,德国科学家已经研制成功具有拒水自洁的建筑物表面涂料,而且从1999年开始上市销售。
具有同样性能的屋瓦也于2000年底上市销售。
具有荷叶效应的服装也正在研制中[1]。
由于荷叶效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所以关键技术和原理都申请了专利,并严格保密。
本文就荷叶效应的原理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探讨其在拒水织物上的应用。
1. 荷叶表面特性荷叶的表面具有双微观结构,一方面是由细胞组成的乳瘤形成的表面微观结构;另一方面是由表面蜡晶体形成的毛茸纳米结构。
乳瘤的直径为5~ 15μm,高度为1~ 20μm [2]。
荷叶效应的秘密主要在于它的微观结构和纳米结构,而不在于它的化学成分。
Holloway 于1994年对荷叶等植物的表面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所有植物表面都有一层表皮,表皮将植物与周围环境隔开。
所有植物的表皮主要成分都是埋置于多元酯母体内的可溶性油脂,因此,植物的表皮都具有一定的拒水性。
经过对2万种植物表面进行分析后发现,具有光滑表面的植物都没有拒水自洁的功能,而具有粗糙表面的植物,都有一定的拒水作用。
在所有的植物中,荷叶的拒水自洁作用最强,水在其表面的接触角达到160.4°。
除了荷叶外,芋头叶和大头菜叶的拒水自洁作用也很强,水在其上的接触角分别达到160.3°和159.7°[3]。
2. 荷叶效应的物理基础2.1 接触角与液滴形状的描述接触角是指水滴在与固体接触时,接触处的切线与固体表面所成的角,如图3所示当这个接触角不小于 150°时,该固体表面可以认为是超疏水表面,见图(4)固体表面的液滴形状可以用 Young -Laplace 公式描述: 1211γ⎛⎫∆=+ ⎪⎝⎭p R R (1)式( 1) 中∆p 是液滴表面的压强,γ为水的表面张力,1R 和2R 为液滴某一点的两个主曲率半径. 对于轴对称液滴,只需取出液滴沿固体平面垂直轴的一个截面进行研究. 重力场中的液滴表面某一点的压强差由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高为1z 处(P 点)液体的压强()1∆=∆z p p gz ,∆p 为液面两相的密度差;另一部分式液滴顶部(图3中O 点)的压强0∆p 。
荷叶效应的原理(一)
荷叶效应的原理(一)荷叶效应简介荷叶效应是指在水面上漂浮的荷叶,因为形状和质量的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一种稳定性。
原理荷叶效应的原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相等反作用力相等。
由于荷叶形状和质量的分布不均匀,使其有一个重心,同时荷叶底部的水压力也是不均匀的。
当荷叶发生位移时,水会对荷叶产生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又会使得荷叶产生反向的位移,最终形成稳定的状态。
应用荷叶效应在生物学、物理学、机械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在机械工程领域,荷叶效应常用于设计和制造轻型船只、飞行器和汽车等产品,以提高它们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局限虽然荷叶效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发生外部干扰或者荷叶本身结构出现损坏时,荷叶效应无法再起到稳定的作用。
结论荷叶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稳定性理论,不仅在生物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还在各行各业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荷叶效应的优点荷叶效应作为一种稳定性理论,具有以下优点:1.高稳定性:荷叶效应的结构和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使其在受到外部干扰或变化时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节省材料:荷叶效应可提高物体的稳定性,降低了物体对材料的需求,因此可以节省材料和成本。
3.提高效率:荷叶效应可以提高物体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使其在运动中更加平稳和流畅。
荷叶效应的实际应用荷叶效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极为广泛。
下面列出几个典型的实例:1.船只设计:荷叶效应可以帮助设计和制造更加稳定、平衡的船只,提高其航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飞行器设计:荷叶效应可以提高飞行器的稳定性和流畅度,从而提高飞行器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3.汽车设计:荷叶效应可以使汽车更加平稳和稳定,提高其行驶的舒适性和驾驶的安全性。
4.摩托车设计:荷叶效应可以增加摩托车的稳定性和牵引能力,提高其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结论综上所述,荷叶效应的原理、优点和实际应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在工程设计和制造领域中,荷叶效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稳定性理论。
荷叶效应——超疏水性原理
荷叶效应——超疏⽔性原理荷叶效应——超疏⽔性原理尽管⼈们很早就知道荷叶表⾯“⾃清洁”效应,但是⼀直⽆法了解荷叶表⾯的秘密。
直到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两个科学家⾸先⽤扫描电⼦显微镜观察了荷叶表⾯的微观结构,认为“⾃清洁”效应是由荷叶表⾯上的微⽶级乳突以及表⾯蜡状物共同引起的。
其后江雷等⼈对荷叶表⾯微⽶结构进⾏深⼊分析,发现荷叶表⾯乳突上还存在纳⽶结构,这种微⽶与纳⽶结构同时存在的⼆元结构才是引起荷叶表⾯“⾃清洁”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这样的“粗糙”表⾯能产⽣超疏⽔性呢?对于⼀个疏⽔性的固体表⾯来说,当表⾯有微⼩突起的时候,有⼀些空⽓会被“关到”⽔与固体表⾯之间,导致⽔珠⼤部分与空⽓接触,与固体直接接触⾯积反⽽⼤⼤减⼩。
由于⽔的表⾯张⼒作⽤使⽔滴在这种粗糙表⾯的形状接近于球形,其接触⾓可达150度以上,并且⽔珠可以很⾃由地在表⾯滚动。
即使表⾯上有了⼀些脏的东西,也会被滚动的⽔珠带⾛,这样表⾯就具有了“⾃清洁”的能⼒。
这种接触⾓⼤于150度的表⾯就被称为“超疏⽔表⾯”,⽽⼀般疏⽔表⾯的接触⾓仅⼤于90度。
⾃然界⾥具有“⾃清洁”能⼒的植物除了荷叶之外,还有⽔稻、芋头之类的植物以及鸟类的⽻⽑。
这种“⾃清洁”效应除了保持表⾯的清洁外,对于防⽌病原体的⼊侵还有特别的意义。
因为即使有病原体到了叶⾯上,⼀沾⽔也就被冲⾛了。
所以象荷花这样的植物即使⽣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清洁能⼒。
超疏⽔表⾯制备⽅法⼈们知道荷叶⾃清洁效应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很长的时间内却⽆法做出荷叶那样的表⾯来。
通过对⾃然界中典型的超疏⽔性表⾯——荷叶的研究发现,在低表⾯能的固体表⾯构建具有特殊⼏何形状的粗糙结构对超疏⽔性起重要的作⽤。
基于这些原理,科学家们就开始模仿这种表⾯。
现在,关于超疏⽔粗糙表⾯的研制已有相当多的报道。
⼀般来说, 超疏⽔性表⾯可以通过两种⽅法来制备:⼀种是在疏⽔材料表⾯上构建粗糙结构;另⼀种是在粗糙表⾯上修饰低表⾯能的物质。
荷叶效应引起的的超疏水表面研究
超疏液应用研究——超疏液制备
超疏液表面的原理及软复制工艺示意图
精品课件
超疏水应用研究——超疏液制备
由于“T”型微结构稳定耐用,而PDMS印章便于脱模且可 反复使用(不少于100次),因此1个微结构便可复制出 100*100即1万个相同结构、成本低廉的子模板,从而保证 了性能可靠,并大幅稀释了微加工成本。其典型接触角对水 和十六烷均高于150度,接触角滞后低于15度,在经过 10*10次转印到PDMS、玻璃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等可固化材料后,所获得的超疏液表面均与母版 性能相当。同时,此方法也赋予了超疏液表面更多材质特性, 如柔性、透明、生物兼容性等等。
了解了超疏水原理和一些有趣的现象,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到 底有那些材料利用了这些原理呢?
精品课件
超疏水应用研究
油中实验过程。污垢分别使用公园里的土壤(Soil)和室内 的灰尘(Dust)充当,油选用十六烷(Hexadecane)和食 用油(Cooking oil)。经过疏水涂料处理的表面被部分浸 润在油中,界面处撒有污垢。之后,研究者向表面滴水(为 了便于分辨,水被事先染成蓝色),以清除表面上的的污垢。 以上实验表现了疏水疏油超双疏表面,这个想法来自于疏水 材料的一点拓展,是根据猪笼草的自清洁效应来的,属于仿 生研究,可以达到除油的效果。
自动除冰
精品课件
超疏水研究——自动除冰
环境因素限制了它的应用: 对于需要预防结冰的表面,这种现象看起来是个好消息。不 过,德国马普所的福尔默(Vollmer)教授指出,尽管这一 系列工作很酷炫,但如何应用它还是个难题。尤其在户外的 开放环境下,依靠降低气压来防止结冰很难操作。
精品课件
超疏水应用研究
由荷叶到超疏水表面
荷叶效应仿生材料
电化学沉积法
总结词
电化学沉积法是一种利用电场作用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或合金沉积在电极表 面形成薄膜的方法,可以用于制备具有荷叶效应的仿生材料。
详细描述
电化学沉积法具有沉积速度快、可大面积制备、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制备荷叶效应仿生 材料时,可以通过调整电场强度、溶液浓度、沉积时间等参数,实现对薄膜成分、结构
总结词
仿生材料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详细描述
在航空航天领域,仿生材料可用于制造轻质、高强度的结构件;在医疗领域,仿生材料可用于制造人工关节、牙 齿等植入物;在环保领域,仿生材料可用于制造高效的水处理设备和防腐蚀材料;在军事领域,仿生材料可用于 制造隐形材料、高性能传感器等。
03
荷叶效应仿生材料的特 点
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
抗菌防霉
荷叶效应仿生材料应用于 医疗器械表面,可有效抗 菌防霉,降低感染风险。
生物相容性
荷叶效应仿生材料具有良 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减 少人体对医疗器械的排异 反应。
耐磨耐腐蚀
荷叶效应仿生材料具有优 异的耐磨耐腐蚀性能,能 够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寿 命。
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抗辐射和耐高温
05
荷叶效应仿生材料的应 用前景
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防污自洁
荷叶效应仿生材料应用于建筑外 墙,可实现自清洁功能,有效降 低建筑清洁成本和维护难度。
节能保温
荷叶效应仿生材料能够调节建筑 表面温度,有效降低夏季室内温 度和冬季室内热量散失,提高建 筑节能性能。
抗紫外线
荷叶效应仿生材料具有抗紫外线 性能,能够保护建筑表面不受紫 外线侵蚀,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提高安全性
荷叶效应仿生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辐射 和耐高温性能,能够满足航空航天领 域的高要求。
科技小论文:荷叶的秘密
科技小论文:荷叶的秘密
科技小论文:荷叶的秘密
蒋月
炎炎夏日我漫步在河边,一片片荷叶随风摇曳着,一阵微风将荷叶吹到在湖面,荷叶慢慢地又抬起来头。
咦?荷叶上满是水珠,荷叶也并不湿润。
为什么荷叶不沾水呢?哦!原来是荷叶表面上光滑,使荷叶变得光滑,犹如给荷叶穿上了一件防水外套。
为什么荷叶不会湿?这个问号一直深藏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我查阅资料,终于解开了这些疑问。
原来,由于荷叶表面张力的作用,液体总是处于最小的体积状态,而球形的体积是最小的,所以,荷叶上的水呈球形,而不会散为一滩水。
之所以水珠从来不浸湿荷叶,是因为荷叶上长着七百多个纳米齿度的绒毛,绒毛上还附有蜡质。
这些绒毛长得密密麻麻,人用肉眼几乎看不到,但是用手可以触摸到它们。
荷叶表面的绒毛,使水对它没有了浸润性。
所以荷叶从不会被滚落其上的水珠打湿。
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就会有很多新发现,知道许多神奇的事情。
荷叶不沾水的原理
荷叶不沾水的原理
荷叶不沾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人们常常赞美的一种美好状态。
那么,荷叶不沾水的原理是什么呢?这其实涉及到一些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荷叶的表面结构。
荷叶表面有微小的凹凸,这些微观的结构使得荷叶表面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疏水性。
当水滴接触到荷叶表面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滴会以近似球形的形态保持在荷叶表面上,而不会渗透到荷叶表面之下。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莲叶效应”。
其次,荷叶表面的疏水性还与荷叶表面覆盖的一层蜡质有关。
这层蜡质可以阻止水分子的渗透,使得水滴在荷叶表面上滚动时,不会与荷叶表面直接接触,从而实现了“不沾水”的效果。
此外,荷叶表面的微观结构和蜡质层还能够减少尘埃和污垢的沾附,保持荷叶表面的清洁和光滑。
这种特殊的表面结构不仅有利于荷叶的光合作用,还使得荷叶在雨水冲刷后能够迅速恢复干燥状态,减少病菌和真菌的滋生。
总的来说,荷叶不沾水的原理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荷叶表面的微观结构和蜡质层,使得荷叶表现出疏水性,水滴在其表面上呈现出球形滚动,不与荷叶表面直接接触,从而实现了“不沾水”的效果。
这种自然现象不仅令人赞叹,也启发了科学家们在材料表面设计和防污涂层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以上就是荷叶不沾水的原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荷叶遇水滴落的原因
荷叶遇水滴落的原因
荷叶遇水滴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荷叶表面存在一种被称为“疏水效应”的特殊性质。
荷叶表面的细胞结构和特殊的叶片表面构造使其具有疏水性,也就是水不易在其表面粘附。
荷叶上存在许多微小的凹陷,这些凹陷上又有微微凸起的植物毛或绒毛。
当水滴落在荷叶表面时,由于荷叶表面的疏水性,水滴不能完全湿润荷叶表面并保持在其上。
另外,荷叶表面的植物毛和绒毛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些毛发微弱地吸引着水滴,并形成小的水滴团簇。
随着水滴越来越大并融合在一起,最终超过了荷叶表面对水滴的支持能力,水滴便会滴下。
因此,荷叶遇水滴落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荷叶表面的疏水性和表面微结构的作用。
这种自洁效应使得荷叶能够常保清洁,不沾染尘埃和污垢。
荷叶效应机理
荷叶效应机理
荷叶效应是一种自清洁现象,是指在荷叶表面的微小凸起上存在一层微米级别的蜡状物质,使得水滴在表面滚动时,可以将表面的污垢和微生物一并带走,从而保持表面的清洁。
荷叶效应的机理主要是由表面微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共同作用所致。
荷叶表面的微结构是荷叶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荷叶表面的微小凸起呈现出一种类似于莲花叶的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莲花状结构”。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表面上存在许多微小的凸起,这些凸起之间的间隙非常小,可以防止水滴在表面停留,从而使得水滴在表面上滚动时,可以将表面的污垢和微生物一并带走。
除了表面微结构外,表面化学性质也是荷叶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荷叶表面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表面的化学成分所决定的。
荷叶表面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由蜡质和硅酸盐等物质组成的。
这些物质可以使得荷叶表面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和疏水性,从而使得水滴在表面上滚动时,可以将表面的污垢和微生物一并带走。
荷叶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建筑材料中,可以利用荷叶效应来减少建筑物表面的污染和腐蚀。
在医疗器械中,可以利用荷叶效应来减少医疗器械表面的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滋生。
在食品加工中,
可以利用荷叶效应来减少食品表面的污染和细菌的滋生。
总之,荷叶效应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自清洁现象,其机理主要是由表面微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共同作用所致。
荷叶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在建筑材料、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荷叶的自洁效应
莲塘一中汤幼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在雨天里,当雨停了的時候,有些植物显得很湿润,而另一些植物则立刻就干了,而且显得非常干净。
在植物中最有名、也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代表就应该属荷叶了吧。
我们知道荷叶即使是从淤泥水中出来,荷叶表面也是非常干净的,在中国文学中人们常常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名来形容人的高风亮节。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荷”情有独钟,在夏日里,尤其在雨后,人们特别喜欢赏荷。
其实从荷叶的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来看,荷叶是由叶绿素、纤维素、淀粉等多糖类的碳水化合物等组成的,按理来说,这样的构造在自然环境中应该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污渍才对。
但是荷叶叶面却呈现具有极强的抗水性,洒在叶面上的水会自动聚集成水珠,水珠的滚动把落在叶面上的尘土污泥粘吸滚出叶面,使叶面始终保持干净,这就是著名的"荷叶自洁效应"。
为什么荷叶具有一尘不染、优良的防水性能呢?
我们先从荷叶上为什么会形成的小水珠谈起,我们知道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同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内聚力;而不同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附着力。
在内聚力小于附着力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浸润现象”;反之,则会出现“不浸润现象”。
荷叶不透水,正是由于荷叶的叶面上有许多的密密麻麻的纤细茸毛,它们每根都很细而又含有蜡质,就像你洗桃子时总是很难把桃子弄湿一样,除非你把桃子上的绒毛搓去。
蜡的分子是中性的,它既不带正电,也不带负电,水滴落到含蜡的荷叶面上时,此时水的内聚力大于水对荷叶的附着力,水分子之间的凝聚力要比在不带电荷的蜡面上的附着力强。
也就是说荷叶叶面都具有极强的疏水性,所以,水落到蜡面上不是滚掉,就是要聚集起来,而不会湿润整个蜡面。
接着是表面张力的作用,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水的内聚力作用在水表面形成表面张力。
什么是表面张力呢?原来液体与气体相接触时,会形成一个表面层,在这个表面层内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
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
处于液体表面层中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所以它们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层犹如张紧的橡皮膜,有
收缩趋势,看起来像是具有弹性,这种特性从而使液体尽可能地缩小它的表面面积。
就如酒杯里,当把酒到得最满时可以明显看见液面的高度要高于杯子口的表面,似乎是堆上去的。
随后就是数学的“体积为定值时表面积最小的几何体是球体”的命题:数学告诉我们,球形是一定体积下具有最小的表面积的几何形体。
因此,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液滴总是力图保持球形,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荷叶上的水滴按近球形的原因。
而体积较大且质量较大的水会因为重力、尘埃、油污等的作用,它不一定是正球体而成各类扁状的台体状,然而各种形状不一,但其表面一定都收缩上小下大且有有光滑的边缘的台体。
荷叶之所以具有一尘不染、优良的防水性能的奥秘就在于荷叶叶面的粗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细结构。
荷叶叶面上布满着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小山包”,每两个小山包之间的距离约为20-40μm,在山包上面长满了绒毛,在山包顶又长出了一个个馒头状的“碉堡”凸顶。
因此,在“山包”间的凹陷部份充满着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上形成一层极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
这就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降落在叶面上后,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只能同叶面上“山包”的凸顶形成几个点接触,由于空气层、“山包”状突起和蜡质层的共同托持作用,使得水滴不能渗透,而能自由滚动。
雨点在自身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水球在滚动中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这就是"荷叶效应"能自洁叶面的奧妙所在。
当雨滴接触荷叶表面时,荷叶表面和雨滴同时被周围的空气所包围。
这样就有三种物质互相接触,固体,液体和气体。
这三种物质的边界作用决定了水滴的形状和液体如何在固体表面散开,也就是如何润湿固体底面。
对亲水性的粗糙表面,越粗糙越易被润湿,对疏水性表面,越粗糙越不易被润湿。
粗糙的疏水表面使水不能进入叶子内部,仅在叶面形成水珠,水和叶子表面间的接触面积只有2%-3%,从而降低两者间的摩擦力,使水滴极易从叶面滚落而不沾污叶面,表现出良好自洁性。
当液面沾有尘埃等固体微粒时,尘埃能被水润湿,沾污在水滴上,并随水滴的滚落而被洗掉。
即使是疏水性污垢,也由于其与叶面上凸起部分的接触面积极小,使水和油污的黏着力大于叶面凸起部分上蜡晶与油污间的黏着力,而易于随水滴的滚落而被洗去。
如果表面是光滑的,则灰尘微粒能够更强地贴附在完全光滑的表面而不是水滴表面,滴落的水滴只是把它稍微推到一边。
但是,如果表面是粗糙的,则灰尘将会更好的贴附于水滴表面而
不是粗糙表面,然后随着水滴滚落。
以上就是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荷叶的防水效应,而实际生活中,荷叶的防水效应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现在市场已经正在热销的“荷叶效应”乳胶漆、仿荷叶织物、“荷叶效应”防水漆、荷叶玻璃、荷叶防水膜等等应运而生。
仿生荷叶的研究与产品的开发将会给纺织、化工等诸多社会行业带来新的发展,为企业产品带来新的竞争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荷叶效应”产品出现,这些产品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品,从而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生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原来从物理学角度来研究荷叶的自洁效应,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开发推广、充分加以应用,是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