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指向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语义指向问题研究综述

语义指向问题研究综述

关键 词 : 义指向 ;综述 ;价值 语 语义 指 向指 的 是某 ~ 结构 成分 在 语义 上 与哪 个 结构 成 分发 生 联 系 ,现代 汉语 的语 义指 向研 究集 中在补 语 、状 语 、定 语 ,尤 其
是副 词 的语义 指 向上 。


什 么是语 义指 向
语 义 有 多 个 层 面 , 汉 语 句 法 研 究 中 所 关注 的 语 义 问 题包 括 格 和 语 义 角色 、语 义 关 系 、语 义 特 征 、语 义 指 向等 等 ( 陆俭 明
二 、语义 指 向研 究概述
“ ”。 喝
目前 国内对 语义 指 向问题 的研 究 也是 多 数把 语 义 的理论 集 中 4 指 向另 一定 语 。如 :他 简 直是 个十 全 十美 的好 人 。 “ 全 ) 应用 在 语法 研 究方 面 ,而 语义 指 向理 论应 用 在语 法 方面 的研 究 , 十 美 ”指 向另一 定语 “ ”。 好 也 多数集 中在对 一 些语 法现 象 的研 究 层 面上 ,主 要 目的 是发 现 它 5 同 时指 向主 语 和 宾语 中心 语 。如 : 他 有 当将 军 的希 望 。 ) 们 的句法 结构 关系 和语 义 结构关 系 。 “ 当将 军 ”同 时指 向 “ ”和 “ 望 ”。 他 希 1 对 状语 语义 指 向的描 写 . 三、语 义指 向分 析价 值 关于 状 语语 义 的指 向,结 合众 多语言 学 家 的研 究成 果 ,大 致 随着 汉语 语法 的发展 和 曰益 完善 ,语 义 指 向的研 究 也受 到越 来 越 多 的人们 的重视 ,研 究 成果 也层 出不穷 , 以陆俭 明先生 为代 有 以下几 种 : 1 指 向动词 的 宾语 , 如 :咱们 热 热地 来 壶茶 喝 ,状 语 “ 热 表 的语 言学 家们 把语 义指 向的价值 为 以下六 点 : ) 热 地 ”指 向动词 “ ”的宾语 “ ”。 喝 茶 1可 以进一 步帮 助分 化歧 义句 式 ; . 2 为解 释某 些语 法现 象提 供 了一种 新 的角度 ; . 2指 向介词 所 修饰 的 成分 ,如 :在美 国、英 国、澳 大利 亚 , ) 全 都爆 发 了大 规模 反 战示 威 。状语 “ 都 ”指 向介 词 “ ”所 修 全 在 3 可 以进 一 步 帮助 分析 句 子 的语 义 结 构 ,揭 示 语 义 结构 特 . 饰 的成分 “ 国、英 国 、澳大 利亚 ” 。 美 点; 3指 向主语 ,如他 高 高兴 兴地 跑 了过 去 。状 语 “ 高 兴兴 ” ) 高 4 可 以帮助 揭示 某些 句法 结构 的语法 意 义 ; . 5 可 以帮 助 说 明某些 语 言单位 具备 不具 备某 种语 法 功 能的规 . 指 向主语 “ ”。 他 ’ 4 指 向谓语 中心 ,如 :我 轻轻 地 走 了 出去 。 “ ) 轻轻 地 ”指 向 律 ; 6 有 助于 开阔语 法研 究 的思 路 ,拓 宽语 法研 究 的视野 。 . 谓语 中心 语 “ ” 。 走 5 指 向定 语 。如 :家 里 家 外 的事 儿全 是 她 一 个 人 在 忙 活 。 ) 语义 指 向研 究可 让 我们 思考 很 多 问题 ,而 这些 问题 都将 会把 “ ”指 向定 语 “ 全 家里 家 外 ”。 语 法 研 究引 向深 入 ,帮助 我 们揭 示 出一 些 意想 不到 的语 法规 律 , 6 指 向 补 语 。 如 : 张 三 没 有 打 死 人 。 “ 有 ” 指 向补 语 从而 丰富 我们 的语法 研 究规律 ,拓宽我 们 的语法 研究 的视 野 。 ) 没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语义指向研究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成型于80年代。

所谓语义指向是指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一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给我们揭示了句子成分之间,尤其是句法平面上间接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证明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的不一致性,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和解释语法现象。

因此,对现代汉语语义指向进行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学习现代汉语以及从事汉语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语义指向类型研究意义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

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例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

对句法结构的语义分析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可能对句法形式的各种现象给以科学合理的解释。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是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本文主要以现代汉语为例从语义指向的概念、语义指向的类型以及语义指向的研究意义等方面来论述语义指向分析法。

一、对有关概念的阐释及定性所谓语义指向是指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

成分所联系的方向叫“指”,成分语义联系所指向的目标叫“项”。

如“我砍累了”中的“累”所联系的方向是“指”,所指的“项”是主语“我”。

“指”可以分为单指和双指。

单指是指所联系的语义是一个,双指是指所联系的语义成分是两个。

如:我们打赢了球。

其中的“赢”只单指前面的“我们”。

又如:这些电影我们都看过。

其中这个“都”既指向前面的“这些书”,也指向前面的“我们”。

“项”分为单项和多项。

单项是指语义成分只指向一个成分。

多项是指语义成分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

二、语义指向的类型(一)从“指”和“项”的角度来观察语义指向1.单项单指(1)学生们互相学习。

(“互相”单指前面的“学生们”)(2)他一共卖了三本书。

汉语言论文语义指向

汉语言论文语义指向

试论状语的语义指向摘要:什么是语义指向还没用准确的定义。

本文采取陆剑明先生给出的解释,他说:“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那个成分直接相关。

”也就是说句中某一成分是来解释说明另外那些成分的。

本文在语义指向“指”“项”“联”等理论的基础上对副词和形容词作状语时语义所指方向、数量、关联事物和特殊的指向要求做了归纳总结。

指出了语义指向分析的意思。

A bstract:There is not a accurate definition to determinate semantic point.This thesis use the explanation of professor LU ,he illustrate that in one sentence a Syntactic elements directly refer to others.That is to say:one syntactic elements is used to decorate others.The the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rection"、"iterm""jion"ofsemantic point and with the theory I generalize the Adverb and the adjective by their semantic point direction、amount and related matters as well as include some special requirements.In addition,I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describing semantic point .关键词:语义指向句子成分指项联在我国,语义指向明确提出于八十年代。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现代语法研究课程——语义指向分析(汉语言文学082班曾庆飞080501110079)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 年代,胡树鲜(1982) 在《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 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指向”,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 ,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指向”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 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 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在语法分析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文章很多,重要的研究者还有马希文、张力军、周小兵、李小荣、沈阳等。

语义指向指句中某个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例如:“我和他只有一个弟弟”,状语“都”与主语“我和他”有意义联系,是前指,状语“只”只是后指宾语“一个弟弟”。

两者语义指向不同。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其实就是要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中发现“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或者说是通过辨认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不同联系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多种语义结构关系中的一种。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1) 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 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 的状语“重重地”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

例(2) 的状语“狼狈地”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汉语句法的分析很多种,常见的有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等。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中指出有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很值得大家考察。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

( )他 大 约寒 假 去 了上 海 ( “ 4 大约 ” 既指 向后 面 的
代 汉 语 为 例 从 语 义 指 向 的 概 念 、 语 义 指 向 的 类 型 以 及 语 义 “ 寒假”,又指向后面的 “ 上海” ) 指 向 的研究 意 义等 方面 来 论述 语 义指 向分析 法 。
间的各种语义联 系,证 明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 间的不一致性,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和解释语法现 象。 因此 ,对现代汉语语义指向进行研 究,对于更好地 了解、学习现代汉语 以及从事汉语教 学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关键 词 :语 义指 向 类 型 研 究 意义
句 法 结 构 是 句 法 形 式 和 语 义 内容 的 统 一 体 。对 句 法 结

地 从 这 个 句 子 出 发 , 不 考 虑 句 外 的语 境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就
可 以直 接 分析 出它 的指 向,而 且这 种 语 义指 向一般 是 固 定不
( )帮助 分 化 句子 的歧 义 结构 一 汉 语 句 子 存 在 着 许 多 歧 义 结 构 , 分 化 这 些 歧 义 结 构
是主 语 “ ”。 我
( )从句 子 成分 的角 度 观察 语 义指 向 二
1补 语 的语 义指 向 .
( )你砍 快 了,慢 一点 ! ( 砍+ 6 你 砍快 了 )
“ ”可 以分 为 单 指和 双指 。 单指 是 指所 联 系 的语 义 指 是 一个 ,双 指 是 指 所 联 系 的语 义 成 分 是 两 个 。如 :我 们 打
语 言应 用研 究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
口李修 尚
摘 要 :语义指向研究发源于2世纪6年代,成型于8年代。所谓语义指向是指在 句法结构 中,句法成分之间 O 0 O 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一定 目标的语 义联 系。通过分析 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一语法现 象,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语文研究 1998年第3期(总第68期)语义指向分析刍议周 刚80年代以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方法,就是语义指向分析。

随着语法研究从描写到解释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对这一方法的系统探讨和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旨在对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类型、作用和语义指向的形式标志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1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年代,胡树鲜(1982)在 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 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 指向 ,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语义指向是由 指向 演化而来, 指向 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提出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其实语义指向分析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60年代,文炼(1960)就已指出汉语的句子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一致性,并且具体分析了这种语法现象: 他洗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他看小说看得着了迷。

第 两句的格式相同,都是 主 谓 宾 谓(重用) 补 。

但是表达的语义关系不完全一样: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宾语的,而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主语的。

文章虽然没有用到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但是使用了 说明 一词,相当于语义的指向。

接着,李临定(1963)进一步讨论了有关补语跟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问题,却也没有使用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而延续使用 说明 一词。

语义指向分析方法至此呈现萌芽状态。

到70年代末,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1979)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在语义上A指向C 的说法: 也有这种情形: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是在语义上A指向C,例如:(a) 圆圆的排成一个圈 (圆的圈)|(b) 走了一大截冤枉路 (走得冤枉)|(c) 几个大商场我都跑了 (都总括几个)。

语义指向研究述评

语义指向研究述评

语义指 向研 究述 评
般 所认为的语义辖域;赵世举 (0 1定义为某一结构成分 都 注 意 到状 语 对 它 后 边 的谓 词 性 词语 的修 饰 作用 。但 在各 种 20 ) 在语 义 上与 哪 个 结构 成分 直接 发 生联 系 。 ( )从 语用 角 度 来 具 体 句 子 中 ,状 语 的语 义上 的 指 向是 复 杂 的 。状 语 语 义指 向 2 说 明 。沈 开 木 (96 认 为一 个 特 定词 的语 义 指 向就 是 指 定 并 上 的研 究 主 要是 指 对 副 词作 状 语 时语 义 指 向研 究 。关 于 副词 19 ) 取 用基 础 短 语 中 某个 或 某 些个 词 语 的语 义 为 焦 点 的 能力 。以 语 义 指 向 的研 究有 两种 情 况 : ( )就整 个 或某 类 副词 进 行研 1 上 说 法 基 本 上 只是 入 手 的 角 度 不 同 ,没 有 实 质 性 的 区 别 。 究 。徐 复 岭 ( 9 6 考 察 了连 动 .当 前 语义 指 向的研 究状 况 况。在具体语言事实研 究的基础上,邵敬敏 (9 0 副词在 1 9 )《 2 1 关于 补 语 语 义 指 向 的研 究 . 句 法结 构 中 的语 义 指 向初探 》提 出 “ 、项 、 联 ”三 个 重 要 指 般 的语 法书 认 为 “ 语 是 动 补 结构 或 形补 结构 中补充 概念 ,有 效 地解 释 语 义 指 向不 同而 产 生 的种 种 复杂 情 况 。 朱 补
朱子良1992把补语分为补充说明谓词中心的跟主语发生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以及跟宾语发生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三类补语并对这三类补语的语义指向分别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它们的多指向性
维普资讯
说 明前 面 的动 词 或 形 容词 的意 义 的词 或 短 语 。 ” “ 补语 是 与 动 词 、 形 容词 性 中 心语 相对 待 的句 法 成 分 , 是补 充 说 明 中心 语 的 。 ”但 由 于词 语 组 合一 维 性和 语 义 表达 多维 性 的 矛盾 , 致 使 句 法 关 系与 语 义 关 系之 间 存 在错 综 复 杂 的联 系 。 吕叔 湘 (9 6 的 《 语 句 法 的灵 活性 》是 最 具代 表 性 的 文章 。该 文 18) 汉 分 十六 类 讨 论 了含 动 补 结构 的句 式 中补 语 和 主 、动 、宾之 间 多种 多 样 的语 义 关 系 。 张林 林 (9 7 根 据 补语 在 语 义 上和 其 18 ) 他实质性成分的联系,把结果补语语义指 向分为三类进行了 分 析 说 明 。 张 国 宪 ( 88 《 果补 语 语 义 指 向 》 、徐 枢 1 9 ) 结 口 吴永 存 (9 9 《 义 漫 谈 》 、耿 延 惠 (9 5 也 各 自对 结果 补语 的语 18 ) 语 19) 义 指 向进 行 探 讨 。另 外 , 李子 云 (9 0 探 讨 了 主 宾 同现 的动 19 ) 结式句子中,补语表述对象 的规律及其制约因素 ,提出补语 句 法 、语 义 、语 用是 新 时 期 以来 汉 语 语 法研 究 的热 点 。 表 述对 象 有 两 种或 三 种 可 能 :表 述 主语 、宾语 或其 他 名 词性 传 统语 法学 主 要 讲句 法 , 有 时也 讲 一 点语 义 和 语 用 。但 总 的 词语 。陆俭 明 (9 0通 过 考 察 “ A 19) v 了”结 构 中A 的三 种不 同 的 来 说 , 对语 义 和 语用 的分 析还 比较 零 散 。 本文 就 2 世纪 8 年 语 义指 向解 释 并 分化 了这 一 格式 。他 (9 1还 指 出补 语 在 语 O O 19 ) 代 以来 在语 义 平 面 中常 见 的语 义 指 向及 其 分析 方 法 作简 要 的 义 指 向上 是 多 样化 的 。另 外 ,他 还 指 出有 些 述 补 结构 里 的 补 综述 。 语 还 具有 双 语 义指 向 。朱 子 良 (9 2 把 补 语 分 为补 充 、说 明 19) 1 .语 义 指 向 的定 义 谓 词 中心 的 ,跟 主语 发 生 陈 述和 被 陈 述 关系 的 以及跟 宾语 发 什 么 是 语 义 指 向 ? 很 多 著 名 学 者 都 下 过 定 义 。综 合起 生 陈述 和 被 陈 述 关 系 的三 类补 语 ,并 对这 三 类 补 语 的语 义 指 来 ,是 从两 方面 来 分析 : ( )从 句 法角 度 来说 明 。范 晓 、胡 向分 别进 行 了探 讨 ,指 出 了它们 的多 指 向性 。王 红旗 (9 3 1 19 ) 裕 树 (9 2 认 为 是指 词 语 在句 子 里 在语 义平 面 上 支 配或 说 明 就 谓 词 充 当结 果 补语 的语 义 指 向进 行研 究 ,并 得 出 了 谓词 充 19 ) 的方 向: 卢顺 英 (9 5 认 为指 的是 句 法 结 构 的某 一 成 分在 语 当结 果 补语 受 到 两 方面 语 义 限制 的结 论 。 卢英 顺 (9 5 把 补 19 ) 19 ) 义 上 和 其 他 成 分 ( 个 或 几 个 )相 匹 配 的 可 能性 ; 陆 俭 明 语 在 语 义指 向上 的 多种 句 法 成 分概 括 为 主语 、谓 语 动词 、宾 一 (9 7把 语 义 指 向 定义 为 句 中某 一 成 分 在语 义 上 跟 哪一 成 分 语 和 其 他 成分 。傅 远 碧 (0 0 再 次 对 结 果补 语 的语 义指 向进 19 ) 20 ) 相 关 ;王 红 旗 (9 7 认 为 语 义 指 向是 处 在句 子 的 同样句 法 位 行 探 讨 。 19) 置 上 的具 有 同样 语 法 性质 的词 语 却 可 以 同句子 的不 同句 法成 2 2 关 于状 语 语 义 指 向的研 究 . 分 发 生语 义 联 系 的现 象 , 是句 法 成 分 的语 义 关 系 同语 法 关 系 张涤华 、胡裕 树等主编 的 《 汉语语法 修辞词典 》指 出 不 对应 的现 象 :周 刚 (9 8 认 为 是指 句 子 中 某个 成 分 跟 句 中 “ 语 是动 词 性 或 形 容词 性 偏 正 结构 中的 修饰 语 ”, 同 时也 19 ) 状 或旬 外 的 一 个 或 几个 成 分在 语 义 上 有直 接 关 系 ,其 中包 括 了 介绍 了几种 权 威 性 的汉 语 语 法 著 作对 状 语 的定 义 。这 些 定义

现代汉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

现代汉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

1111
现代汉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是指对形容词在句子中与其他词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形容词除了可以作谓语、定语外,还可以作状语和补语。

以下是对形容词作不同成分时语义指向的研究:
- 作谓语:形容词作谓语时,其语义指向主语或主语的某个成分,表示对主语的性质、状态等方面的描述。

例如“这座山很高”中的“高”,其语义指向主语“山”,表示山具有高的性质。

- 作状语:形容词作状语时,其语义指向谓语或谓语的某个成分,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等。

例如“他高兴地跳了起来”中的“高兴”,其语义指向谓语“跳”,表示跳的方式是高兴的。

- 作补语:形容词作补语时,其语义指向谓语,表示对谓语动作行为的结果、程度等方面的描述。

例如“他累得满头大汗”中的“满头大汗”,其语义指向谓语“累”,表示累的结果是满头大汗。

- 作定语:形容词作定语时,其语义指向它所修饰的名词,表示对名词的性质、特征等方面的描述。

例如“这是一件新的衣服”中的“新”,其语义指向名词“衣服”,表示衣服是新的。

现代汉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对于理解和分析句子的语义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汉语语法研究的准确性和精细度。

论语义指向及其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论语义指向及其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论语义指向及其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关系密切,因此语法研究要全面深入地揭示隐藏在表层语法结构背后的、深层语义关系。

语义指向是一种与句法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的语义现象。

语义指向对汉语句法结构中复杂语义关系的解释有重要作用。

语义指向的研究重点是结构内语义指向关系,主要属于结构分析。

标签:语义指向句法结构作用一、语义指向理论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语法学界开始关注句法中的语义研究。

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对应的一面,又有不对应的一面。

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入地揭示隐藏在表层语法结构背后的深层语义关系。

“语义指向”是一种与句法结构有密切关系的语义现象。

语义指向作为语法研究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正是因为汉语语言结构中“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一致性和复杂性要高于其它语言,所以才特别需要建立这样一种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语义指向”的理论和方法在形成时,也受到国外当代语法理论的启发和影响。

如:“格语法理论”为语义指向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语义指向,最早是由吕叔湘先生提出:“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在语义上A指向C”,后来经沈开木、邵敬敏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汉语特色的研究方法,给汉语研究注入了活力。

研究语义指向,有助于分析句子中几个语义结构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句子的深层意义。

语义指向现象可以分为结构外成分语义指向和结构内成分语义指向。

结构外成分的语义指向应该属于篇章分析,主要涉及“缺省成分的找回指向关系”;而结构内成分的语义指向关系主要属于结构分析,是语义指向研究的重点,其中包括“动—名支配指向关系”“饰—中修饰指向关系”和“名—名同指指向关系”三大类,各类内部还涉及大量不同的情况。

第一类,句法结构中动词和名词的指向关系。

这种语义指向主要是确定作为核心词语的动词和作为论元成分的名词之间的支配性指向关系。

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现状

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现状

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现状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是句法语义互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义指向研究曾在1995~2005十年间进入高峰期,但自2008年后逐渐进入瓶颈期,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

本文在梳理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指出语义指向研究的新方向。

标签: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瓶颈期新方向述补结构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一直强调形式与意义的结合,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义研究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因此,从语义指向的角度研究“动结式”是汉语句法语义互动研究的一个突破口,是建构汉语语义语法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结果补语的界定结果补语是现代汉语补语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果补语内部有两种语义类型:1.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结果;2.表示对动作的评价、判断(刘月华等,2001:534)。

结果补语是补语的一种语义类型,经常直接粘附在动词或少数形容词后使用,其句法表现形式为“动结式”,也叫“述结式”①。

“动结式”这一术语最早由吕叔湘(1980)提出,他将动词和补语直接粘着在一起的结构分为两种:一种补语表示趋向,叫作“动趋式”;一种表示结果,叫作“动结式”。

真正将“动结式”作为一个专题研究的是王力。

王力(1943、1985:81)在《中国现代语法》中提到的“使成式”是“动结式”的一种典型。

他将“使成式”定义为具有因果关系的述语和补语的组合。

后来又进一步从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对“使成式”进行界定(causative form):形式上,及物动词带着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意义上,一个动词性结构同时表示出原因和结果。

但是王力所说的“使成式”与“动结式”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使成式”只是“动结式”的一种典型类型。

“使成式”必须是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组合,且补语的语义必须指向受事。

而“动结式”对前后两个成分的句法限制相对宽松,所指范围比“使成式”宽泛许多。

朱德熙(1982)从动词和补语结合的紧密程度出发,把现代汉语述补结构分为黏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两类。

第六章 语义指向分析

第六章 语义指向分析

• 3、邻指与隔指 邻指就是指向成分与被指成分直接构成 • 语义指向结构体,其间不插入别的与该语 义指向结构无关的成分;隔指则是指向成 分和被指成分之间插进了别的成分,致使 指向成分间接地指向被指成分。例如: • [16]“小明有块金表很漂亮。”

“很漂亮”邻指“金表”,“小明有块 金表很得意。”“很得意”则隔指“小 明”。

• • • •
究竟”和“到底”用法一样。但是它们的用 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们所指向的成分须是 一个有形的疑问成分。二是它们所指向的疑问成 分必须置于它们的后面(即只能后指)并尽量靠 近。试比较(句前的问号代表该句可接受性弱, 下同): [9] a.你吃过晚饭后究竟去不去看电影? ?b.你究竟吃过晚饭后去不去看电影? [10] a.你下班后到底去哪儿? ?b.你到底下班后去哪儿?
• (3)前向逆邻指。 • 前向逆邻指就是指向成分前向逆指它前 面的被指成分,其间不插入别的成分。与 后向顺邻指类似,前向逆邻指也是很受局 限的。最典型的是受事成分直接充当主语 时,跟谓语动词所构成的语义指向方式, 例如: • [21]“房间打扫干净了。” • [22]“衣服穿旧了。”
• (4)后向逆邻指。 后向逆邻指就是指向成分后向逆指紧随 • 其后的被指成分。与前向顺邻指类似,后 向逆邻指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宽泛,如: • [23]“小王家来客人了。” • [24]“这孩子好记性。”

从对比句看出,“共同”和“互相”都 只能前指主语,而且主语须是复数人称。 不同之处是“共同”修饰的及物动词还可 以带宾语,“互相”修饰的及物动词不能 带宾语。Leabharlann • • • • • • •
副词也有只能后指的,例如: [7] a.究竟谁是班长? *b.谁究竟是班长? *c.究竟张三是班长。 [8] a.到底什么是语言学? *b.什么到底是语言学? *c.到底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

论“语义指向”

论“语义指向”

论“语义指向”语用学的成果等方面参加副词研究的新突破;对语言学添砖加瓦;用数学做理论指导和揭示规律的工具;运用系统科学成果。

并且首次说出“语义指向”的来源——“指向”,是吕叔湘先生提出的。

***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八十年代有两个重大的突破。

一个是副词研究,一个是歧义研究。

在副词研究中,我国学者有许多创新,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在1983年我国注意到“语义指向”,提出这个概念,并从“语义指向”上揭示出一些副词的重要语法规律,发现歧义的新品种——语境歧义,提出语境歧义分析法。

发现歧义的新品种和提出语境歧义分析法,也属于歧义研究的突破。

从1983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十多年。

“语义指向”提出的过程、“语义指向”的内容、实质和意义,还没有论证;“语义指向”的来源——“指向”,是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还鲜为人知。

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个探讨。

一“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的。

“指向”,是吕叔湘先生在对拙文《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后来载于《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收入《语法研究和探索(2)》,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4月版)审稿时提出来的:“3、第二个主要论点是:在没有伴随句的情况下,在可能实现的交换项之中,实现的可能性大小(作者称之为‘突出’)与位于‘也’字前或后,离‘也’字远或近有关。

‘也’字的作用指向(作者称之为‘统括’)前面的最挨近的一个,然后是更前面的一个。

然后是‘也’字后面的。

……”吕先生这个“指向”是“语义上”的,所以,它实际上就是“语义指向”,只是这里用作动词。

我遵照吕先生的教导,按照上述意义在拙文中使用“指向”的术语:“用‘也’字的语义根据是‘异中有同’。

但是,有了这个语义的根据,如果不用‘也’字,‘异中有同’就不能表达出来,如说:‘我知道,她知道。

’而一用上‘也’字,就表达出来了,由此可见:‘也’字表示‘异中有同’。

‘也’字在表示‘异中有同’时是指向(取用语义)两事的,但是由于比较项是比较两事的对象,而相同项是两事共有的,所以可以看作‘指向比较项,配以相同项’,简称为指向比较项。

【精品文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综述

【精品文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综述

运用语义特征解释歧义现象:
(1)倒了一杯水。 A:倒掉。 B:倒上。 (2)烧了一车炭。 A:烧掉。 B:烧得。 歧义原因即动词具有两义:[+去掉义]; [+获得义]。

(1)烧了一张纸。 “烧掉”,具有[+可燃性]。 (2)烧了一壶水。 “烧得”,具有[-可燃性]。


可以用删除法证明指向哪个部分,指向 的成分不能删除:
①→我没干什么,只玩儿了。 ② →我没吃什么,只吃了个面包。 →我没吃什么,只面包而已。 ③ →面包我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 →面包我吃得不多,只一个

4.如果是指向名词性成分,那么是指向施 事、受事、工具,还是别的什么语义角 色? ①小红懒洋洋地干着活儿。 ②那水手被湿淋淋地扔在甲板上。 ③那支笔用秃了。 ④房子就这样马马虎虎地分给了他们。

台上演着黄梅戏———台上正在演黄梅戏 门外敲着锣鼓————门外正在敲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外面正在下大雨 大厅里跳着舞————大厅里正在跳舞 教室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

①他在地上写字。
他把字写在地上。
他在地上,他把字写在地上。 ②他在墙上写字。 他把字写在墙上。
*他在墙上,他把字写在墙上。 ③山上架着炮。 炮架在山上。

2、状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 血压急剧下降。 第二,前指主语。 祥子青筋蹦跳地坐下。 第三,后指宾语。 花也很多,圆圆地排成一个圈,不 很精神,倒也整齐。 第四,前指借此“把” 的宾语。 我把王群满意地打发走了。

3、定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 他昨天买了件羊皮大衣。 第二,前指主语。 我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 第三,前指述语。 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

语义指向研究综述

语义指向研究综述

摘要: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对语义指向进行的理论研究和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对语义指向的定义、研究对象、内涵、表现形式、原则方法等问题进行整理、比较、归纳与综合。

关键词:语义指向;理论;实践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08)10-0031-05收稿日期:2008-05-08作者简介:徐洁(1979—),女,河南南阳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语义指向研究综述徐洁(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40071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得到学界的广泛接受,成为汉语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学者们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对具体语言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考察。

整体看来,对语义指向的考察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是从理论上对语义指向本身进行探讨,力求说明其产生的背景、研究的对象、表现形式、原则方法、理论和实践价值等;二是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力求探寻其句法和语义上的对应规律。

本文试从这两方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语义指向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介绍。

一、理论上对语义指向的探讨(一)语义指向的定义语义指向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虽然在语法学界已有共识,但对什么是语义指向、语义指向的内涵是什么,语法界却意见不一。

我们把学者对语义指向内涵的认识概括为以下几类:1.语义直接联系论。

周刚(1998)认为:“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

”陈保亚(1999)把语义指向看成和句法直接成分一样的初始概念,是语义结构中语义成分之间的直接的联系。

陆俭明(2003)认为:“所谓语义指向指的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个成分相关。

”陈昌来(2000)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另一成分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的直接关联性。

关于语义学的文献综述

关于语义学的文献综述

关于语义学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语义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本文介绍了语义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

同时,讨论了语义学在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引言语义学是研究自然语言中词语和句子的意义的学科,它关注语言的意义是如何被传达和理解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语义学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信息检索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语义学的发展历程(一)传统语义学传统语义学主要关注词汇和句子的字面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语义学随着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现代语义学开始采用形式化的方法来描述语义。

三、语义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一)词汇语义学词汇语义学研究词语的意义及其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二)句子语义学句子语义学研究句子的意义及其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三)语用学语用学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及其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四、语义学的应用领域(一)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学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理解等。

(二)机器翻译语义学可以帮助机器翻译系统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义关系,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三)信息检索语义学可以用于信息检索系统,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搜索结果的含义。

五、当前研究热点(一)语义网语义网是一种基于语义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它旨在通过对语义信息的表示和推理,实现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和服务。

(二)语义推理语义推理是指根据已有的语义信息和知识,推导出新的语义结论的过程。

(三)多模态语义学多模态语义学是指研究多种模态(如文本、图像、音频等)之间的语义关系和语义推理的学科。

六、结论语义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在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语义的多模态、跨领域和深度学习等方面,为实现更加智能化的语言处理和交互提供支持。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语义指向分析是一种语义语法分析方法,其目的是确定一个句子或短语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和指向关系。

在语义指向分析中,语义关系是指词语之间的语义角色关系,如主语、宾语、谓语等,而指向关系是指词语之间的指代关系,如代词与其指代的名词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语义指向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识别并标注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语义角色。

这些语义角色可以通过词性标注、依存句法分析等方法来确定。

例如,在句子“他吃了一个苹果”中,“他”是主语,“吃了”是谓语,“一个苹果”是宾语。

其次,需要确定词语之间的指代关系。

这可以通过指代消解的方法来实现。

指代消解是指通过上下文信息判断一个代词所指代的实体是什么。

例如,在句子“他看到了一只猫,然后他抱起了它”中,“他”和“它”分别指代的是同一个人和同一只猫。

最后,需要根据语义指代关系来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并进行进一步的语义分析。

例如,在句子“我昨天去了北京,我觉得非常开心”中,“我”和“我”指代的是同一个人,因此可以通过指代关系来确定“去了北京”和“觉得非常开心”是同一人的行为和感受。

然而,语义指向分析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语义指向分析在处理复杂句子和歧义句子时仍然存在困难。

复杂句子和歧义句子中的词语之间可能存在多种语义关系和指代关系,这就需要在分析过程中进行多个假设,并选择最合适的解析结果。

其次,语义指向分析在处理上下文信息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语义指代关系是依赖于上下文信息的,因此在处理上下文信息不完整或者语境丰富的句子时,语义指向分析的准确性可能会下降。

最后,语义指向分析在语义角色标注和指代消解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

由于语义角色标注和指代消解是依赖于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因此这些技术的准确性和效率会直接影响到语义指向分析的结果。

综上所述,语义指向分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语义关系和指向关系。

宾内定语和主内定语的语义指向研究

宾内定语和主内定语的语义指向研究

第一章 概述1.1关于语义指向1.1.1 语义指向的提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汉语语法研究往往形式与语义相互分离。

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单从结构关系入手或单从语义的角度来寻求汉语语法规律都是不全面的,在语言现象中,存在很多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不相对应的情况。

在这样的基础上,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汉语语法研究借鉴了大量的国外语法研究理论——生成语法、格语法、生成语义学、切夫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逐渐走上了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研究道路。

语义指向分析法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一般认为,语义指向最早是由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在《汉语语法分析》中,吕先生明确提出“在意义上A指向C”的说法:“也有这种情形: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是在语义上A指向C,例如(a)‘圆圆的排成一圈’(圆的圈)︱(b)‘走了一大截冤枉路’(走得冤枉)︱(c)‘几个大商场我都跑了’(都.总括几个..)。

”①这是语法学界第一次明确提出同一句法成分在结构上和语义上的“指向”不一样。

该“说法”引起了一些学者们的关注,并引导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如沈开木(1983)②就是在吕先生的启发下写的,他在文中提到了语义关系上的“指向”。

还有一些学者虽然没有用“指向”二字,如胡树鲜(1982)采用“作用点”一说,但其讨论的内容其实是与语义指向分析一致的。

第一次完整提出并使用“语义指向”这一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③。

在文中,他分析了由“在”组成的介词结构中居首时的语义指向,指出“在……”在句法上是全句的修饰语,但其语义指向并不一致,可以指向谓语,如“在您门口,我们捡着她丢的一块手绢”;也可以①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2②沈开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1)③刘宁生.句首介词结构“在……”的语义指向.汉语学习,1984(2)指向主语,如“在掌声中,第一个走进来的是蓝东阳”。

基于本体的语义搜索研究综述

基于本体的语义搜索研究综述

基于本体的语义搜索研究综述1 引言语义网的目标是扩展现有的Web标准和技术,实现自动化地处理Web语义[1]。

传统的搜索引擎使用关键词检索用户需要的信息,实际上在网页搜索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表达查询,将关键词映射要相关主题的语义层。

在搜索过程中使用本体能够加强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语义沟通,使查询结果更接近用户的需求。

目前已经公布的基于本体的搜索引擎有很多。

它们的应用领域和具体实现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目标都是提高搜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基于本体的语义搜索能更加智能地在Web查询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或结构。

研究人员常用领域本体表达特定领域知识的概念和关系。

本文将介绍这些搜索引擎利用领域本体处理查询请求所采用的不同方法。

1)相关术语传统的搜索依据的是关键词是否在文档中出现。

基于本体的语义搜索定义为利用领域本体的背景知识库进行信息检索的过程。

领域本体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术语集,这些术语是描述此领域知识库的框架[2]。

用实体、实例和属性来表示词语之间的关系或槽。

基于本体的语义搜索的目的是最大化查准率和查全率。

分类标准本节介绍几种不同的基于本体的搜索的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是在搜索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包括:本体技术,语义标注,索引,排序,信息检索模型和性能改进。

1)本体技术本体是实现语义Web的基础,相关技术包括推理机,标注工具,基于本体的爬虫和挖掘工具。

在几种不同的本体描述语言里,RDF和OWL得了广泛的认可。

Java语言提供了Jena API和AJAX技术,可以用来存储和处理RDF数据。

2)语义标注概括地说,语义标注是在文本中分配实体,用以链接到它们的语义描述[15]。

语义标注分为手动语义标注、半自动语义标注和自动语义标注三种类型。

下面是语义标注的先决条件:本体,定义实体类;语义标注中可能涉及到这些类。

实体标识,允许区分并链接到它们的语义描述。

一个实体描述的知识库。

3)索引索引是为了更快的检索信息而进行的信息存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对语义指向进行的理论研究和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对语义指向的定义、研究对象、内涵、表现形式、原则方法等问题进行整理、比较、归纳与综合。

关键词:语义指向;理论;实践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08)10-0031-05收稿日期:2008-05-08作者简介:徐洁(1979—),女,河南南阳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语义指向研究综述徐洁(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40071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得到学界的广泛接受,成为汉语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学者们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对具体语言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考察。

整体看来,对语义指向的考察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是从理论上对语义指向本身进行探讨,力求说明其产生的背景、研究的对象、表现形式、原则方法、理论和实践价值等;二是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力求探寻其句法和语义上的对应规律。

本文试从这两方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语义指向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介绍。

一、理论上对语义指向的探讨(一)语义指向的定义语义指向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虽然在语法学界已有共识,但对什么是语义指向、语义指向的内涵是什么,语法界却意见不一。

我们把学者对语义指向内涵的认识概括为以下几类:1.语义直接联系论。

周刚(1998)认为:“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

”陈保亚(1999)把语义指向看成和句法直接成分一样的初始概念,是语义结构中语义成分之间的直接的联系。

陆俭明(2003)认为:“所谓语义指向指的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个成分相关。

”陈昌来(2000)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另一成分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的直接关联性。

”2.句法间接成分语义组合论。

卢英顺(1995):“语义指向的定义就不能限定在句法结构中的直接成分之间。

我们认为,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

”朱晓亚(1994)谈到语义指向时说:“它是探求语义结构关系的一种方法,能有效地揭示出句法上没有直接联系的成分间深层的语义关系,从而探寻表层句法关系和深层语义关系之间既相互对应又不对应的复杂关系。

”3.语义功能论。

沈开木(1996)认为:“名词‘语义指向’是指一个词指向它的对象的能力或特性。

”范晓、胡裕树(1992)说:“语义指向是指词语在句子里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

”另外,胡树鲜(1982)在分析副词的作用点问题时说:“本文所说的‘作用点’指的是副词语义在哪个部位发挥作用,不是指语法结构上哪个成分作用于哪个成分。

”黄国营(1985)也提出过“分射”“后射”“前射”“语义射及”的说法。

陆俭明、沈阳(2003)也提出过“支配性语义指向关系”、“指派性语义指向关系”。

4.语义功能、联系论。

税昌锡(2004)从句法语义关系入手,指出:“语义指向就是句法成分在语义平面上的动态指归性,它体现为由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一起构成的语义指向结构体。

”周国光(2006)将语义指向作为一个初始概念对其下了严格的定义:“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具有一定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叫做语义指向。

句法成分的语义联系方向称为‘指’,句法成分的语义所指向的目标叫做‘项’。

”以上各家对语义指向所下的定义虽然表述各异,但都认为语义指向的基础是句子成分间的语义联系。

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一个严谨科学,并为大家公认的定义。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7卷第10期2008年10月Vol.7No.10Oct.2008(二)语义指向的研究对象由于对语义指向的内涵特征认识不一致,导致了对语义指向研究对象的认识也就不一样。

税昌锡(2004)指出目前对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存在四种意见:(1)以研究的需要来确定范围,如动词是否应包括在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之内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来定。

范晓、胡裕树(1992)根据三个平面的要求,认为“动词有个方向的问题,状语、补语也有个语义指向的问题”。

卢英顺(1995)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认为定语也有语义指向问题,主张根据需要,动词也可作语义指向分析。

陆俭明(1993、1997)则认为谓语动词的指向问题属于格关系,补语、修饰语(特别是状语)、谓语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值得考察。

(2)以形成不同语义联系的位置来控制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

沈开木(1996)对语义指向的范围限定甚严,认为“在现代汉语里有‘语义指向’的词语只有‘不’‘也’‘都’‘全’等几个”。

王红旗(1997)倾向于严格使用“语义指向”概念,认为应该“把指向成分的句法位置限定在可以形成不同语义联系的位置上,这些句法位置主要是补语、状语,其次是定语和复谓结构中的第二个谓词性成分”。

(3)语义指向只研究非直接成分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

周刚(1998)认为语义指向分析着重于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即主要考虑句法上非直接成分之间所发生的语义上的直接联系。

(4)比较宽泛,凡有语义联系的结构单位都可进行语义指向分析。

以詹人凤(2000)为代表。

他认为凡有语义联系(包括词语组合而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结构体都可以进行语义指向分析,包括主谓结构内部的表述关系、述宾结构内部的支配关系、联合结构内部的联合关系、偏正结构内部(含述补结构)的限定关系,都包括在语义指向分析的范围之内。

税昌锡也持此观点。

我们认为语义指向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和方法,与其他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应有所区别。

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但又不能是任何句法成分,任何词语只要有语义联系就认为是语义指向。

如在“我砍累了”这个句子中,补语“累”同主语“我”之间的语义联系一般都认为是语义指向,但是述语“砍”同主语“我”之间的语义联系一般则不认为是语义指向,而认为是“施事—动作”的格关系。

目前语法界结合语言事实的语义指向研究也多集中在句法成分和词类两个方面。

句法成分多集中在修饰成分和谓语动词上,词类多集中在副词、形容词、动词上,对代词、介词、连词也有所涉及。

(三)语义指向的原则及确定方法在研究中对语义指向的原则和确定方法这一重要问题的探讨多散见在论文中。

周刚(1998)提出用句法形式来验证语义指向,指出可以通过考察句子中的标志词、句子的语序、句子的格式、句子的变换形式来确定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

丁凌云(1999)在论述定语语义指向时提出确定定语语义指向的标准,一是考察句子的变换形式,二是利用语义特征分析,并从形式和意义相互验证的角度对定语语义指向的形式标记进行了讨论。

陆俭明(1996)提出了考察语义指向的途径:确定指前还是指后、指向句内还是句外、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指向施事还是受事;等等。

这条途径是一步步展开的,是有层次的。

卢英顺(1996)在描述副词“只”的语义指向时提出了两条语义指向原则:话题优先原则和邻近原则。

周国光(2006)则专文论述语义指向的原则和方法。

提出了确定语义指向的最基本原则是语义兼容原则,包括词汇语义兼容和句法语义兼容。

除此之外,还有焦点信息、共存原则等辅助性原则,并用结合实例指出了确定语义指向的方法:成分分解—组配法、消元法换项法、移位法和对比法。

这些原则和方法的提出对于语义指向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语义指向分析方法的实际运用有着重要意义。

(四)语义指向的表现形式由于对语义指向的本质及语义指向的范围等一系列问题至今缺乏统一认识,对语义指向的外部形式上的规律性揭示也就比较薄弱。

尹世超(1988)、邵敬敏(1990)、张国宪(1988、1991)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尹世超把结构关系与语义指向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的情况分为五种类型:反向式、同向差式、单复式、层次差式和内外差式,各种类型又可分若干小类,共分出16个小类。

邵敬敏则从复杂多样的副词的语义关系入手,提出“指”、“项”、“联”的观念。

张国宪分语义同指、语义异指两种类型。

其后赵世举(2001)在探讨定语的语义指向状况时从指向方面将其分为前指、后指、隐指和曲指四种类型;从指域方面分内指、外指,从指量方面分单指和多指两种类型。

这方面论述最全面的是税昌锡(2005)将语义指向的结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为前指与后指、顺指与逆指、邻指与隔指、专指与兼指、强指与弱指、单指与多指、显指与潜指、内指与外指、独指和复指、同指和异指十种。

从语境的角度看又将外指分为三类:句际外指、泛化外指和场景外指。

并对每一个小类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并以实例论证。

分类全面,且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2·2008年第10期实用性很强,便于进一步考察语义指向歧义句。

(五)语义指向研究的意义语言研究的事实说明语义指向分析确实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多层面立体研究汉语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对此,刘月华(1983)、邵敬敏(1987、1991)、张力军(1990)范晓、胡裕树(1992)、卢英顺(1995)、沈开木(1996)、周刚(1998)、马庆株(1999)、陆俭明(1997、2003)、税昌锡(2005)、周国光(2006)等都有所论及。

我们将其归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大的方面。

在理论上:(1)克服了配价语法、格语法以动词为中心的缺陷,加深了对语言内部机制的认识,是汉语语法学者对普通语言学的贡献;(2)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拓宽语法研究的视野;(3)可以用来指导古代汉语、外国语语法的研究;(4)有可能通过对句法和语义关系以及人类认知方式的综合观察,一定程度上揭示人类认知世界在语言表述中的规律性,从而为普遍语言学理论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些启示。

在实践方面:(1)可以进一步帮助分析句子的语义结构,揭示语义结构的特点;(2)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3)可以帮助解释某些句法结构的语法意义;(4)可以帮助说明某种语言单位具备不具备某种语法功能的规律;(5)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一种新的角度;(6)对某些词语和句法成分进行分类;(7)在应用方面,语义指向研究还能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研究以一定的启示;为语言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的编写,课程大纲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提供语言学的理论依据。

二、对语言事实的语义指向研究对语言事实的语义指向研究相对于理论的构建开始得较早,研究比较深入、全面、细致。

较多从句子成分和词类的角度切入,尤其是句子的修饰性成分和副词研究最为透彻。

同时对某些特殊的短语和句式也作了探讨,尤其是对歧义句的研究比较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