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 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 青岛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能够运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2. 归总问题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归一问题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讲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例题,展示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归一问题的解题步骤。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第二课时:归总问题一、复习导入1. 复习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解决归一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讲解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例题,展示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2. 是否通过例题,清晰地展示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 是否引导学生总结出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4. 课堂练习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学生反思1. 是否理解并掌握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3. 是否能够在解题过程中,保持逻辑清晰,避免出错?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讲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通过例题,清晰地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1---6单元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总体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三年级下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2、具体内容分析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
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对称、线和角、平行与相交三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三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认识射线、直线、角,认识平角和周角,能够用量角器准确地测了角,画制定度数的角,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具体情境,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商的变化规律-青岛版(五四学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商的变化规律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案: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四节内容,主要是探索商的变化规律。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则商反而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而且倍数也相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能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商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和运用。
难点:理解商的变化规律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的除法现象,如商店卖水果,每千克的价格相同,买得越多,总价越高,让学生感受商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总价会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自主探究(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究活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四、例题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答例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随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汇报练习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错误。
六、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汇报练习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错误。
板书设计:商的变化规律:1.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2.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则商反而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而且倍数也相同。
3.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不进位)
情境导入
观察右图,你能得 到什么信息?
月季花每 排23盆, 共12排。
平均每行32个 喷头,共30行。
郁金香每 排43盆, 共21排。
0
探究新知
月季花每排23 盆,共12排。
郁金香每排43 盆,共21排。
月季花花架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郁金香花架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我看图口算 23×10=230 23×2=46 230+46=276
(求10个是多少)
答:月季花花架一共用了276盆花。
0
月季花花架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23×12= 276(盆) 可以用竖式计算
23 ×2
46
23 × 10
230
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0
一共用了多少个喷头?
32×30 = 960(个)
我用竖式计算
这样算更简便
32 × 30
00 960 960 答:一共用了960个喷头。
32 × 30
960
0
回顾整理
23×12= 276
43×21= 90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
验算: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 位乘起。 2.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 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乘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 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乘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 最后将两次的乘积相加。 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可以进行验算。
你能提出什 么问题?
月季花花架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列式:23×12=
求月季花花架一共用了多 少盆花就是求12个23是多 少,用乘法计算。
为什么这样列式?
0
月季花花架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1、只要是求平均分(包含分)就用(除法)计算。
2、注意应用题问题中,如果条件中没有“大约”,问题中有“大约、可能”等字,一般是要估算的。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
(如:300÷5 = 60)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不一定就有0。
(如:105÷5 = 21)4、笔算除法:(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除法验算:→用乘法①没有余数:商×除数=被除数;②有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验算时别忘了加余数,横式上结果要写准。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 0不能做除数5、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练习题:1)在计算96÷3时,可以先算9个十除以3得()个十。
再算6个()除以3得()个一,最后算()+()=()2)840是4的()倍;8的()倍是680。
3)()59÷4,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应在()位上商()占位。
4)6()5÷3,要使商的中间有0,()里可以填()思考:十位上符合什么特点才能商031()÷5,要使计算结果没有余数,()里可以填()或()(列竖式看看)5)动物园这周接待游客达644人,每张门票8元。
(1)这周平均每天接待多少人?(2)这周共收入多少元?6)批发价:每桶3元,零售价:每桶5元。
王叔叔今天一共赚了66元,他卖出了多少桶水?7)一张彩纸可以制作4张贺卡,要制作412张贺卡,需要多少张彩色卡纸?第二单元对称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长方形:2条正方形:4条圆形:无数条半圆形:1条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写出是轴对称图形的汉字()、()、()第三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综合与实践集合|青岛版(五四学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综合与实践集合|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一节《集合》。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用集合图表示不同的物体,以及理解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会用集合图表示物体,能够判断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学会用集合图表示物体。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判断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卡片,用来表示不同的物体,以及一些集合图,用来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他们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2. 讲解集合的概念:我会用卡片和集合图来解释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点的物体组成的。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集合图,让他们判断这些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判断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集合的概念 | 集合图 | 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判断下列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用“>”、“<”或“=”表示。
1. {1, 2, 3} 和 {2, 3, 4}2. {a, b, c} 和 {a, b, c, d}3. {1, 2, 3, 4, 5} 和 {1, 2, 3, 4}答案:1. {1, 2, 3} < {2, 3, 4}2. {a, b, c} < {a, b, c, d}3. {1, 2, 3, 4, 5} > {1, 2, 3, 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家里找一些其他的集合例子,尝试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以此来拓展他们的知识。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平行与相交 垂直

一合
二靠
·
三移
四画
学以致用 2.下面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学以致用
3. 下图是一个长方形的两条相邻的 边,你能将这个长方形画完整吗?
学以致用
5.给下面这条直线画两条垂线。画 的这两条垂线有什么关系?
这两条垂线互相平行。
例2精讲
我用两把直尺画。
例2精讲
我在点子图上画。
典题精讲 经过直线外一点A画出这条直线的
· 一合
垂线。
二靠
三移
四画
易错提醒 下面的说法对吗?
两条直线分别与第三条直线垂 直,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垂直。
判断: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画图分析:
从图中看出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学以致用 1.经过直线上一点A点画出这条直线 的垂线。
例2精讲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 的角都是直角。
课堂小结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 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 直线的垂线。
A⊥B
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B
A
O 垂足
例2精讲
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 的线吗?
例2精讲
我用三角尺画。
一合 二画 三延
例2精讲
我用量角器画。
青岛版(五年制)
三年级 数学 下册
第7单元第2课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
2 垂直
学习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分类比较,能正确
判断两条相交的直线是否互相垂直。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联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景导入 2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探索新知
这几组直线有什么特点?
例2精讲
每组的两条直线都是相 交的。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答案

第1章第3-4页自主练习答案1、21 21 32 11 10 34 12 222、93÷3=31(元)3、 66÷3-22(厘米)66÷6-11(厘米) 4、 14 13 11 43 140 130 110 430 5、 (1) 840÷4=210 (2)630÷3=210 6、66÷6=11(盒)66÷3=22(盒)7、48÷4=12(元)99÷9=11(元)39÷3=13(元)买第二箱橙子最合算。
8、第一组:21 30 120第二组:220 310 23 9、400÷5=80(元)360÷3=120(元)880÷8=110(元) 80<110<120,猕猴桃最贵。
10、84÷2=42(毫米)42×9=378(毫米)第6-8页自主练习答案2、267÷3=89(下) 194÷92=7(下)89<97,小宁跳得快一些。
4、104~4=265、40 100 11 43 40 0 31 106、8、小亮:162÷3=54(周)小玲:162÷6=27(周)9、(1)266÷7=38(页)(2)略 10、15 30 45 60 75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越大,商越大。
11、 144÷6=24(人)144÷8=18(箱)12、(1)192÷8=24(2)644÷7=92(人)644×8=5152(元)第11-13页自主练习答案2、(验算略)3、945÷9=105(只)4、(说说略)5、321÷3=107(个)660÷6=110(个)6、前三道题都不对,第四道题对。
7、168÷7=24(页) 8、(说说略)104 48 109 240 (1)76 56 92 3049、432÷4=108(个)510÷5=102(个) 108>102,小刚打字快一些。
三年级下册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青岛版

从济宁到桂林的铁路大约1600千米。 蒸汽机车的速度大 约是40千米/时
从济宁出发一天(24小时)能到桂林吗?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一共行驶了4多80少千千米米? 一共行驶了4多8少0千千米米? 一共行驶了4多8少0千千米米?
从济宁到天津
普通列车(K) 每8每0小千小时米时80千米 6小时
动车(D) 高铁(G)
每小时160千米 3小时 每小时240千米 2小时
一共行驶了480千米 一共行驶了480千米 一共行驶了480千米
从济宁到天津
欢欢 一共跑了350米 用了10秒 每秒跑了多少米?
哪只乌龟跑得快
A
京京
一共跑了70米
用了2小时 每小时跑了多少米?
优优 一共跑了90米 用了3小时 每小时跑了多少米?
路程 ÷ 时间 = 速度
贝贝 一共跑了128米 用了4秒 每秒跑了32米 欢欢 一共跑了350米 用了10秒 每秒跑了35米
A
京京 一共跑了70米 用了2小时 每小用时了爬4秒了35米 优优 一共跑了90米 用了3小时 每小时爬了30米
从济宁到天津
每小时
普通列车(K) 8每0千小米时80千米 6小时
动车(D) 高铁(G)
每小时160千米 3小时 每小时240千米 2小时
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从济宁到天津
每小时
普通列车(K) 8每0千小米时80千米 6小时
动车(D) 高铁(G)
每小时160千米 3小时 每小时240千米 2小时
普通列车(K) 每8每0小千小时米时80千米 6小时
动车(D) 高铁(G)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单元备课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单元整体备课设计一、单元系统分析二、单元整体设计:方法素养:1.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及图形。
能依据方法设计、制作轴对称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对称美,发展审美观。
基本理解:1.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2.人们把物体设计、制造成对称的形状,不仅美观,而且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达标检测举例:找一找,哪些是对称的,请在□内画“√”评价标准 3.能设计、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达标检测举例:搜集一些植物的种子,设计一幅轴对称的粘贴画。
评价标准4.能理解并说出人们把物体设计、制造成对称形状的道理。
达标检测举例:想一想,人们为什么把钟表、电扇、飞机等物体设计、制造成对称的形状?有什么发现?任务三:通过想一想、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问题:想一想,怎样就能剪出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剪一剪试一试。
任务四:应用所学知识,正确辨析生活中的现象、物体或者数学上的图形是否是对称的。
问题:下面的物体、图形、汉字、字母是否是对称的?为什么?怎样就能正确判断物体或图形是否是对称的?任务五:列举、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感受图形的对称之美,思考人们为什么要把物体设计、制造成对称形状,提升认识。
问题1:你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或现象是对称的吗?问题2:想一想人们为什么把钟表、电扇、飞机等物体设计、制造成对称的形状?3.设计制作——利用剪纸、拼贴等方式设计、制作轴对称图形。
最新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最新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对于案例反应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进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研讨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最新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最新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例文1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体会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想、讨论、交换,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量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遭到学习的成绩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
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体会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换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形结合学生的体会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增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
这样,不仅使学生遭到了启发,更提高了表达的技能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进程⊙回想旧知,导入新课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2、估测一下眼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画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知道。
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知道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取的是哪种交通方式。
(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2、小组合作,探究、交换估测的方法。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一.教学内容:77页例1。
二.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初步体会关于时间单位“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观察讨论、游戏活动等发挥学生尝试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践与活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思品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珍惜时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理解关于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意义四.教学难点:平年、闰年及特殊二月的区分五.教学准备:1.日历一本2.各人备好年历卡,20xx年——20xx年,月天数填写表一份3.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幻灯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交流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
生:“日历”。
师:为什么呢?谁来解释一下?生:“因为日历每天都要撕去一张纸到了年底只剩下日历皮了”。
生:“日历有三百多页纸,每过一天就要脱衣服一件。
”师出示“一本日历”观察。
师:“日历上都记载着什么?”生:“年、月、日”板书课题“年、月、日”(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12.观察20xx年历,你想了解到什么知识?生: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个月?生: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生: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生:四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3.师:应该先研究哪个问题?生:一个月有多少天师:为什么?生:知道了一个月有多少天,就可以求出一年有多少天。
生:用一个月的天数乘上12就会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了。
师:观察我们已备好的年历卡,然后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写在已备好的表里。
(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填写自身的表格)4.你发现了什么?四人一组交流发现规律,指名发言。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 0)的除法 附答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核心考点专项评价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一、填空。
(每空3 分,共15 分)1.除数是8,被除数是240,商是( )。
2.小铃买9 支钢笔花了63 元,小兰买了一些同样的钢笔,花了140 元,她买了( )支钢笔。
3.要使9 2÷3 的商中间有0,里的数可以是( )。
4.小罗用80 元买了4 箱雪糕,平均每箱雪糕( )元。
5.如果309÷<100,那么里的数( )3。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二、判断。
(每小题4 分,共8 分)1.÷5=30……3,里可以是大于150 且小于155 的任意数。
( )2.603÷3=210 ( )三、选择。
(每小题4 分,共20 分)1.从642 中连续减去( )次6后得数是0。
A. 107B. 170C. 172.720 里面有( )个3。
A. 24B. 204C. 2403.800÷,要使商的末尾只有1个0,里可以填( )。
A. 2、4B. 5C. 2、4、54.下面几个算式的商中“0”的个数最少的是( )。
A. 903÷3B. 115÷3C. 100÷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220÷4 的商的末尾没有0。
②909÷,中填1~9 之间的任何数,商的中间都有0。
③小红从家步行去离家300 米远的少年宫用了 5 分钟,按照这个速度,她从家步行去离家240 米远的小卖部需要4 分钟。
④408÷4 的商中间有0,520÷5的商末尾有0。
A. ①和②B. ①和③C. ②和④四、计算。
(共20 分)1.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过来。
(10分)( ) 改正:( ) 改正:2.用竖式计算。
(10 分)950÷5=726÷8=五、解决问题。
(共37 分)1.学校要举行“童心向党”舞蹈演出,小红做花束布置舞台。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热闹的民俗节——对称(1)对称

我发现的 上 我发现的 左 下两边是一样的。 右两边是一样的。
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将下面的图形沿虚线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我发现,对折后这些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
像这样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 轴对称图形。
用下面的方法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们 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3. 填一填,选一选。 (1)下面的数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_8_、__0______。
2、4、5、6、7、8、9、0 (2)下面的国旗中可看作是轴对称图形的是_C__、__D_。
A BC D E
(3)下列交通标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__B_、__C__。AB来自CDE
(4)下面汉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_中__、__画__、__甲__、__工__。
1.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称现象? 建筑中的对称现象
建筑以及倒影中的对称现象
体育中的对称现象
脸谱中的对称现象
2. 说一说,哪些动作造型是对称的?
√
√
(教材第19页“自主练习”)
3. 在轴对称图形的下面画“√” 。
√
√
√
4. 下面的图形是从哪张对折的纸上剪下来的? 连一连。
(教材第20页“自主练习” )
(教材第20页“自主练习”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1.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图形的两 边能够完全重合。
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3.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前者是物体所 具有的一种特征,后者是指具 有对称现象的平面图形。
01 课后练习第3、4题。 02 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5商的变化规律|青岛版(五四学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5 商的变化规律|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5 商的变化规律|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的8.5节——商的变化规律。
我们会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商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实例的理解和练习,掌握这个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PPT和一些实际的例题,学生们需要准备课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引入商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例如:如果一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同一个数,那么它的商会有什么变化?然后,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计算来发现这个规律。
我会通过一些练习题来让学生巩固和运用这个规律。
例如:如果一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乘以2,除数不变,那么它的商会有什么变化?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商的变化规律:1. 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同一个数,商不变。
2. 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商的变化规律来解释下面的除法算式:24 ÷ 6 = 4,48 ÷ 6 = 8。
答案:因为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了同一个数2,所以商也乘以了同一个数2。
2. 请用商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实际问题:小明有36颗糖,他每天吃3颗,要吃几天才能吃完?答案:36 ÷ 3 = 12,所以小明要吃12天才能吃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至关重要。
我会对每个重点细节进行补充和说明。
一、引入实践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具体的例题来引入商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例如,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同一个数,那么它的商会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直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因为他们可能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0篇)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0篇)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0篇)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教学计划了。
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教学计划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任教班级一年级班学生人数人基本情况分析全班学生刚进校门,年龄小,爱说、爱动、爱表现,天真烂漫,喜欢玩耍,对于学校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处于初步形成期。
认知能力学生的程度不一,有的孩子提前上学前班,对于点数、数字的书写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经验;而有的学生,没有上过学前班,对于数字和数学语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认识,学生的程度深浅不一。
学习态度及习惯每个学生都抱着美好的愿望来上学,开始他们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来接受正规的教育。
但是谈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培养目标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养成喜欢数学,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其他本学期我要狠抓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读写姿势,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数学的能力。
并且,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安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二、全册教材分析1、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
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景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主题情境。
主题情境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划分为几个情节,编排成“故事串”,从而引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可以把一个现实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反映出来,从而引出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含答案)

核心考点突破卷11. 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一、填空。
(每空2 分,共30 分)1. 下面是某地11 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情况。
该月空气质量为( )的天数最多,共( )天;空气质量为( )的天数最少,共( )天。
2. 三年级同学在二到六月份做好事的件数如下:二月20 件;三月40 件;四月30 件;五月25 件;六月35 件。
(1)将上面的数据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2) ( )月份做的好事最多,( )月份做的好事最少。
(3) 三月份比五月份多做好事( )件。
(4)二到六月份一共做好事( )件。
(5)平均每月做好事( )件。
3. 2021 年7 月23 日晚上,第32 届奥运会在东京开幕。
这一天是星期五,那么这一年的9 月10 日是星期( )。
二、三年级(1)班同学参加艺术节活动的人数统计图如下:(共17 分)1. 参加( )的人数最多,参加( )的人数最少。
(4 分)2. 参加跳舞的人数比参加唱歌的人数少( )人,参加( )和参加( )的人数一样多。
(6 分)3.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7 分)三、实验幼儿园小班组织吃水果大赛,大家来选择最喜欢的水果。
(共31 分)小(1)班最喜欢的水果情况小(2)班最喜欢的水果情况3/ 6小(3)班最喜欢的水果情况小(4)班最喜欢的水果情况1. 把小班同学最喜欢的水果情况整理在下表中。
(10 分)小班同学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2. 根据上面的数据,涂一涂。
(10 分)3. 通过统计可知,小班同学最喜欢(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 )的人数最少。
(6 分)4. 如果你是幼儿园小班的老师,你会组织吃( )比赛,说说你的理由。
(5 分)四、我是图书管理员。
(8 分)阳阳是班级第一小组的图书角管理员,他把图书角的图书进行了整理,并根据相应的数据,画出了统计图(如下图)。
请你根据阳阳画出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从统计图上看,第一小组的图书角中( )书最多,有( )本;( )书最少,有( )本。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 4《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小数,能够认识小数。
2、感知小数的含义,并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1、认知小数的含义。
2、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尺子。
教学过程一、感知情景,提出问题1、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情景图,请同学仔细看情景图,并练习读一读,每一幅图下面的文字,同位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
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小组内读一读。
学生的活动:学生仔细看图,了解图意,同位之间互相读文字。
班级交流,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组织同学进行交流,练习读出图画下面的文字。
学生活动:指名学生进行说图意读文字,对读得不恰当的地方,集体订正。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1)为什么这些数都有点?他们叫什么数?(2)0.1米有多长?二、理解情景,找到答案教师活动:0.1、0.4、0.55、1.2……都是些什么数呢?他们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找出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到的像:0.1、0.4、0.55、1.2……这些数都是小数,其中的.就是小数点.0.1读作零点一,0.55读作零点五五,1.2读作一点二……指黑板:那么零点六怎样写?(学生思考)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自主练习第1题。
自主完成,点名回答。
2、完成教材自主练习第2题。
点名上黑板写小数,表扬写对的同学。
四、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
五、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六、板书设计0.1、0.4、0.55、1.2……这些数都是小数。
0.1读作零点一,0.55读作零点五五,1.2读作一点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认识。
2、感知小数的含义。
并会用小数表示一些单位较小的数。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点感知小数的含义,并会用小数表示一些单位较小的数。
教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一、出示问题,探索感知小数的意义1、出示第一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0.1米有多长?教师活动:踢脚线的高度是0.1米,怎样才能知道0.1米有多长?指导学生讨论: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0.1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山亭区冯卯镇明德小学
设计日期:2020年2月3日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授课时间:65课时
备课人:宋慧
一、课程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2、第三单元“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交流算法的过程,理解算理。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初步养成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学习习惯。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各种称重工具,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
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结合具体情景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写分数,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
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再用分数表示事物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分数的价值。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评议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践操作活动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第五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与比较图形大小的实际操作过程,体会面积的含义。
结合实例,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在比较面积大小、推到面积公式等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初步学会用画图方法整理数据,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表格、画图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二、课程内容
(一)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除法
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第三单元乘法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第五单元面积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二)学习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
质量。
结合实例,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三)学习难点
学生应用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课程实施
(一)学习主题、课时安排及进度
1、除法13课时
2、图形的运动5课时
3、乘法9课时
4、、千克、克、吨4课时
整理与复习3课时
5、面积8课时
数学好玩3课时
6、认识分数12课时
7、数据的整理与表示4课时
总复习4课时
(二)教与学的方法
1、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2、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的引导与指导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
4、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策略与算法的过程,自然取向、选择并优化各种策略与算法,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策略与算法。
四、课程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考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要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水平的评价,既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否会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正确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更要关注情感和能力方面的表现。
1、过程性评价
(1)观察课堂表现。
通过学生个人回答、个人展示、表达想法、板演练习、学具操作、小组汇报等,了解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况,是否主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自信心,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以及学习态度。
通过小组制加分法,给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加分,这样调动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关注平时的测验。
本学期严格执行好当堂过关,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下节课作好知识学习的调整。
利用好每学期的目标测试,单元测试,遇到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评。
(3)作业情况。
根据学生作业上交、独立完成、书写整洁、及时纠错情况,用“等级+评语”的形式给予评价,并以激励性的评语为主。
对于作业等级采用A+、A、A-三个等级。
2、终结性评价
(1)纸笔测试方式。
课堂平时成绩、单元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评价等级:优(85分以上),良(70分以上),达标(60分以上),待达标(60以下)(2)口试方式。
可以进行看题口算、讲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3)小组合作制,根据平时课堂的表现对小组进行加分,并评为优胜小组,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逐步走向成功。
冯卯镇九老小学张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