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山亭区冯卯镇明德小学
设计日期:2020年2月3日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授课时间:65课时
备课人:宋慧
一、课程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2、第三单元“乘法”。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交流算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养成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学习习惯。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各种称重工具,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
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结合具体情景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写分数,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再用分数表示事物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分数的价值。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评议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践操作活动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第五单元“面积”。结合实例与比较图形大小的实际操作过程,体会面积的含义。结合实例,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实际问题。在比较面积大小、推到面积公式等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用画图方法整理数据,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表格、画图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二、课程内容
(一)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除法
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第三单元乘法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第五单元面积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二)学习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
质量。结合实例,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三)学习难点
学生应用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课程实施
(一)学习主题、课时安排及进度
1、除法13课时
2、图形的运动5课时
3、乘法9课时
4、、千克、克、吨4课时
整理与复习3课时
5、面积8课时
数学好玩3课时
6、认识分数12课时
7、数据的整理与表示4课时
总复习4课时
(二)教与学的方法
1、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2、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的引导与指导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
4、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策略与算法的过程,自然取向、选择并优化各种策略与算法,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策略与算法。
四、课程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考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要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水平的评价,既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否会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正确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更要关注情感和能力方面的表现。
1、过程性评价
(1)观察课堂表现。通过学生个人回答、个人展示、表达想法、板演练习、学具操作、小组汇报等,了解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况,是否主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自信心,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以及学习态度。
通过小组制加分法,给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加分,这样调动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关注平时的测验。本学期严格执行好当堂过关,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下节课作好知识学习的调整。利用好每学期的目标测试,单元测试,遇到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评。
(3)作业情况。根据学生作业上交、独立完成、书写整洁、及时纠错情况,用“等级+评语”的形式给予评价,并以激励性的评语为主。对于作业等级采用A+、A、A-三个等级。
2、终结性评价
(1)纸笔测试方式。课堂平时成绩、单元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评价等级:优(85分以上),良(70分以上),达标(60分以上),待达标(60以下)(2)口试方式。可以进行看题口算、讲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3)小组合作制,根据平时课堂的表现对小组进行加分,并评为优胜小组,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逐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