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
让快乐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快乐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关键词:快乐;语文课堂;乐学;会学;创新快乐课堂不是舞台上表演的,也不是教师示范后做出来的,而是从学生健康的心里流淌出来的。
快乐的语文课堂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激活学生的情思,使学生由苦学变成乐学,由学会变成会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焕发生命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课堂的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质量和效果。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只有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快乐的课堂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爱”。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教师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教学合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如,在教学《惊弓之鸟》时,联系朗读更赢和大王的对话时,学生对更赢的话语朗读不到位。
师:“听了大家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当更赢,你们当魏王。
看老师像不像,你们听完给老师打分不好?”(教师富有语气变化地示范读并配以动作)学生1:“我给老师打5分,因为我觉得老师读得像极了。
”师:“你觉得哪最像,能把那个地方学一下吗?”学生1像模像样地学起老师的朗读,也加上动作。
学生大笑。
二、创设生动情境,积累快乐课堂的素材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人,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的情境,用快乐去唤醒学生心灵中“沉睡的力量”,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效应,让学生趣味盎地参与学习,拥有一个“课始乐已生,课中趣无穷,课后味犹存”的快乐情境。
首先,教师用开场白为整堂课定下快乐的基调,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搭建和谐、融洽的快乐舞台,通过模拟情境、设置悬念、角色表情、演示实验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看、听、说、演、想、做等综合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呈现 , 它表现 的是人在某个特定的时空里
生命 的存在状态和对生命及宇宙 的思 索。 而语文教学就 应该是 努力还原 这种状 态 和思 索 ,以让 学生获得 对 自己生命 的对 比、 体验 、 思索和借鉴。 如何 在阅读教学 中实现这种 “ 生命意 眼光 和嗅觉发 现并挖 掘文本 的育人价 值 才是根本。 从“ 人性 ” 臼 勺 角度去解读 , 触 及人的灵 魂, 去真 实地再现 人性的各 个层 面 , 让学
注重了单课解读 , 忽视了语文学科内在逻 生命 , 进 而超越生命。
计 与 思考 , 当 然 也 就 不 能 将 我 们 认 识 到 的
教育本 质上应该 是对 生命意识 的一 辑 的认识和安排 , 教师没有做好长远的设
种 唤醒 。 它包 括 知 识 的 传 授 , 智慧的启迪 ,
生命 的浸 润。 我们的教学必然应该 肩负教 的教学 中我们强调 的是 知识 的传授 , 而智 慧的启迪 、生命意识 的浸润被边缘化 , 甚
至 完 全不 见 踪 影 。
文本独特 的育人价值 转化 成为学 生唯有 师注重 了单元解读 , 忽视了对于主题性单 元重 组的重要性 , 教师在教学安排 中忽视
身事外 , 做些“ 应景” 的参与。
三、 写作 教 学 的 “ 教师” 情 结
育 的功 能 , 但 是 现 实 却 并 非 如 此 。 在 现 今 在这 门课程 中才能获得 的独特的体验。 教
点而 更 为 突 出。
体 的学 习中无法形成 由简单 到复杂 的结 然 后 学 生 照 做 , 做不到挨批评。 并且 , 教 师 失。就是 单个文本也 常被解读 的支 离破 不顾学生认知水平低的实际状况 , 拔苗助 义的完整性。 学会 了假 、 大、 空, 从而失去 了个性化的表
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力

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力叶澜教授说: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文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教育作为最具生命性的事业,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更是基于生命的需求。
我们学校必须从生命的层次去审视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焕发生命活力,通过充满理智、挑战的历练,实现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彰显生命的意义。
一、协调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我们进行教学时必须协调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必须有传授转向对话,由单向传输转向互动发展;教师的角色必须由“演员”转向“导演”;课堂必须由重讲解、重训练转变成重交流、重体验,最终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给所有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权利,都有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既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发展,又让其在发展中获得新的参与。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设计阅读教学过程要在课堂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时,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地想一想,这篇课文学生哪里能够读懂,哪里难以读懂,哪些内容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学生在课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课上怎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来钻研教材,然后精心设计教案,如何生动地、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疑难之处。
(二)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阅读教学的认知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也会随时参与并不断变化。
积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而消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抑制作用。
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当中来,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优化”教法”与“学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而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教”去代替学生“学”的过程。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叶谰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在教学中,如伺让语文课堂时时充满活力?我不断实践着。
一、平等,创设和谐氛围现在的孩子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往往不顺着老师的思路走。
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老师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
此时,老师往往会以高出孩子一等的大人形象去遏制,给孩子“当头一棒”,让孩子“无地自容”,这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老师要使自己从居高临下的课堂主宰者、标准答案的唯一仲裁者中走出来,要放下架子,蹲下来,以大朋友的身份真心诚意地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与之对话、交流、探讨,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
如在教完《月亮湾》后,我问:“月亮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一个女孩出乎意料,说:“月亮湾不够美!”我一愣,随即微笑着问:“为什么?”她理直气壮地说:“因为那里没有鸟叫声。
”“月亮湾到底有没有鸟叫声?”我把“球”踢给了学生。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有。
”“从哪里知道的?”“村前村后都是树,有了树就有鸟,有了鸟就有鸟叫声。
”“小鸟都说了些什么,唱了些什么?”学生立刻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精彩的答案也不断呈现在我眼前。
正因为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与之交流,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自主,归还学生主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也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的发展离不开认识主体的自主活动。
这都表明学生自主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自己则在导上下工夫,帮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自力,自致自知。
”如在教学《水乡歌》时,我说:“水乡的美景就像一幅画,如果根据诗意作画,除了画水,还要画什么?”“船!”“船应该怎么画呢?”“用白粉笔画,因为是白帆。
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这一认识的取 得并非 ・ 来潮的 冲动之举 , 血 而是 经历. 了由折
迂回的发展历程 , 这反 映在 历 次大纲对 语文教 育性质 的修 订 上。 由“ 思想性” 文化 栽体” 由“ 而“ , 文化栽体 文化 的重要 而“ 组成部分” 继而 工具性 与人 文性 的统一” 这个历程说 明“ . , 语 文教 育具有人 文性 ” 渐愈 成为一种社 套共识 , 人文性 遵成 “ 也 为语文课程的 重要 时代特征
强调 学 习者的经验 和体验 ; 更强调过程 本身的价值 : 强调学 更
生、 师、 教 教材和环境 多因素的 整告 ; 更强 调显性 课 程与 隐性
泉 . 灭艺术的创 造 。作 为语 文教 育工作 者, 毁 应深刻反 省 、 批 判以应试教育为特征 的机械训 练式 教 学模 式 . 高扬语 文教 育
维普资讯
走进 新课 程
山东教 育科研
让 语 文教 学焕 发 生命 活 力 与创 新精 神
《 语文课程标》 解读
一 潘 庆玉
九年 叉务教 育《 文课 程标 准》 实验稿 ) 以 下简称 《 语 ( ( 标
准》 已于 2O 年 7月正式 出版发 行 . ) 11 J 这是我 国语文教 育发 展
内謇竹夸理 性 与适 用性 , 果往 往 造成 教 学 与课程 的 脱 离 结 《 准》 标 刺站在 以课 程统整教学的“ 大课程 观” 的角度 来定位语 文课程 与教 学的关系 . 这 里 。 在 语文课 程不但 是一 个名 词 . 而
且还 是 一 个 动词 ; 仅 是 一 种 结 果 或 目标 体 系 . 且 还 是 一 系 不 而
涵 着无 限 的 生机 和 活 力
如何来把 握语文课程 的人 文性 ?我们且 来听 听一 位 高考 考生在考场上发 出的心 声;
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来, 和它们打声招呼, 好吗? 课堂立刻沸腾起来, 小朋友们踊跃地站起: “ 狐狸、 乌鸦 早上好 ! ”狐狸 、 “ 乌鸦吃过早饭了吗? ”狐狸、 “ 乌鸦欢迎你们 来到我们班级! ”狐狸、 “ 乌鸦昨天晚上睡得好吗? ” 我不停地 表扬 :真有礼貌 ! 真细心 ! 真是热心的好孩子……。 突然 , 有
……”“ 、我开始在想……”“ 、我惊讶的是……”我是这样以 “
为的……” 侃侃而谈, 这就是创生最闪亮的火花, 这就是人 生观、 价值观的真情表白, 记得在执教《 英英学古诗》 时有这
样一段环节 :
我更执著,因为新课程给予我和我的学生新的发展空间,
新的生命 。 一、 偶发创生— 弟子不必不如师 “ 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
的规律 。
生:不高兴 , 我会想念爸爸 、 妈妈的。 生:我会想小朋友, 想和他们玩。 生:我会想家乡亲人, 想回家。 师 :此时你会怎么做呢? 生 :给爸爸打电话。 生:对着亲人的照片说话。 师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 ! 此时, 有一个人他用特殊的方 法表达对家乡、 对亲人的想念, 他就是诗人李白。谁能来试 着读读这首诗。 这段谈话很成功,我觉得我们师生的激情已完全通过 言语表达了出来 , 这种思维的创生 , 言语的创生 , 激情的创
很高兴吗?
记得在执教《 狐狸和乌鸦》 第一课时时, 由于这篇课文
是一个童话故事 ,里面的狐狸与乌鸦许多小朋友都在电视
或画册上看过, 我就在黑板上直接板画两个小动物。 本来我 想直接导人课文,但又一想,何不让他们与小动物打声招 呼, 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礼貌教育,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于是 , 我灵机一动说 :这两个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班级 ,
具, 学生管理, 要不要邀请这种活动的好手等。对于户外教 学活动,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也许由于挣脱了学校竞争的 场所, 转换到另一空间, 经历另一种教学方式或另一种学习 方式, 在讨论中, 大家都会畅所欲言, 每一个人都尽量把 自 己的行动及策略谈清楚。 (二)户外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 还 是以放风筝为例, 制作风筝所需的材料到哪里购买, 是集体 购买 , 还是学生 自己购买 , 制作风筝时 , 是否邀请一些风筝 爱好者指导, 这将直接影响到风筝制作的质量。 (三)在活动 实行前, 必要时让一些有余力的教师对活动场地进行探勘, 根据探勘来的情况对活动计划进行调整、 补充。 对于活动当 天的天气情况要非常清楚, 放风筝讲究天时地利。 天气的好 坏直接影响到风筝放飞的效果。 天气晴朗则风筝不致变形、
自主,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陶冶 、 感 染和激励 , 从而主动 学习 。创设学 生喜闻乐见 的教学
评价能够 激发学生 的潜 能 ,心理学 家加德纳提 出了多元
情境, 鼓励 学生 大胆发言 、 自由讨 论 , 敢于 说 出 自己的见解 和 智 力理论 , 直接影 响教师形 成积极 乐观 的“ 学 生观 ” 和 重新建 智 力观 ” 、 “ 教育观 ” 。教师应乐于 从多个角度来评价 、 观 想法 , 让学生真切地感 受到学 习是快 乐的。 这样 自 主 学习的劲 构 的“
力, 有 兴趣才有主 动性 和积极性 , 能否激发 学生的兴趣是 教学 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语文课上进行 朗读 训练 时 , 一位老师采取 成 功与否的一个 重要 标志 。教学 中,教师要积 极创设一 种民 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 自己的榜样 , 敢于向榜样挑战 。 主, 幽默 的课堂气 氛 , 一种 情趣盎 然的学 习气氛 , 使 学生 受到
程 中。 二、 选 好 内容 。 使学 生“ 可 以动”
学中, 我 们要 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 意识 , 让学生认识 到 自己是 学习的主人翁 , 而不是被 动接收知识的 “ 大板鸭” 。 学生对周 围
要上好语文 活动课 ,我认为 作为教师 首先应正 确认识它 的世 界具有强烈 的好 奇心和知识 的探 究欲 ,在此期 间培养他 使 他们去主动参 与 , 让 他们提 出问 的特 点 , 它既不 同于语文 课 , 也 不 同于课外活 动 , 而是 让学生 们小组合作学 习进行 探究 ,
自主 , 让语文课 堂焕发生命活力
赵立国 ( 吉林省榆树市于家镇向阳中心小学, 榆树 1 3 0 4 0 0 )
课堂教学是实施 素质教育 的主渠 道 ,是 学生探索 知识的 精彩 的部分演 出来 , 看准 演得 好? 同学们都 开动脑筋 , 积极 商 过 程。教师要通过 有效手段 , 积 极创设学生参 与的机会 和情 量 , 终于在表演 时 , 每组 同学都在前一组 同学 表演的基础 上吸 境, 让学生 参与整 个教学 过程 , 并在 参与 中获得 成功 , 让 课堂 取优点 , 改进 不足 。第一组演完后 , 第二 组加入了简易道具 , 到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课堂上有时会变得沉默,除了少数学生能专心上课外,多数学生面无表情,态度漠然。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原有的热情和好奇会逐渐淡化,使整个语文教学走向了死胡同,本来丰富多彩,很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课,变得死气沉沉。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更具生命的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正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
可见,培养兴趣是多么的重要!激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进行描绘、叙述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直观想象创设情境等。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我先出示课件展示颐和园的景色,让学生整体感受一下颐和园的各个景点的美,再让学生根据刚才看到的,说说景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通过提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去看颐和园呢?颐和园景色是怎样的呢?”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要去!”“我想看!”等等。
顿时,课堂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于是通过创设这个情境把孩子们的兴趣引到了课堂上来,使孩子产生了观察、探究颐和园的欲望。
孩子有了兴趣入了情境才有了学习的欲望,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
它能推动着学生努力地去学习、去探究。
这样课堂上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情动人,渲染气氛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组成部分。
情感是文学的灵魂,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也是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教 学实 践 。
何 址 涛 文 堂教 焕 缝生命
倪 红 霞
新 课 程 下 的 课 堂 教 学是 教 学 工 作 的 中心 环 节 , 教 学 是 素质 教育 才能 落 到 实 处 。 1开展 活动 , 受语 文 学 习的 愉 悦 性 . 感 在语文课 堂教 学中 , 师开展各种 各样的活动 , 教 让学 生 在 活 动 中获 得 成 功 , 养 他 们 的 成 就 感 , 一 步 拓 展 语 培 进
性, 课堂教学就成了“ 无源之水” “ ,无本之木” 语文教师如 。 果 精 心 设 计 与 教学 有关 的相 关 问 题 , 进 行恰 当 有 效地 提 并 问, 不仅可 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 发展学生学 习的潜能 , 还能很好地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望 。 学生强烈 的自我表现欲 望和积极 的竞 争意识 ,能把课 堂教学带人 高潮迭起 的境
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全部奥 秘就在于热 爱每个学 “ 生 。” 师 的爱 是 建 立在 对教 育 工 作 的事 业 心 和 责 任 感 上 教 面的 , 关爱学生尤其 是后进学生更应如此 。一个肯定 的眼
神 , 个 美 丽 的 微笑 , 与 教 师来 说 都 是 微 不 足 道 的 , 是 一 对 但 对于学生来说 , 它们都 得如此的珍贵 。因为这里包含着
文学习 的愉悦性 , 比如诗 歌 比赛 、 文竞 赛 、 作 辩论会 、 品 小 表演 等。 通过各种各 样的活动 , 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 在活
动中体验到乐趣 , 激发学 生获得成功 的欲望。
2 心 设 计 问题 , 发 学 生 学 习语 文 的 积极 性 . 精 激
力创 造有 利 条 件
一Hale Waihona Puke 乐于接受他们 的教 育 , 意听他们的课 , 愿 课上能 主动 回答 教师的问题 。美丽 的板书 、 动听的言语 、 得体 的教姿 、 和蔼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摘要: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
一节课的好坏在于教学效率的高低,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
如果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那么自然能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其中。
关键词:语文;情境;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这些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我们要改变那些“一言堂”“满堂灌”或者“题海战术”等的教学方式,适当加入那些新元素,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那么如何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呢?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堂是活的、互动的。
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而这其中,以学生为主体。
这并不是说教不重要,而是教要引导学。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师生双方发掘创造的潜能,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与实践。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学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篇好文章如果开头好,自然吸引人,而教学活动恰似文章,如果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能直接推动学生参与进来。
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而不能千篇一律。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贴上各色纸折的鸟,有的振翅高飞,有的翩翩起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开始上课,我便以多媒体出示课件,播放悦耳的鸟鸣。
展现课文中色彩美丽的画面,学生们很快沉浸在这鸟的天堂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接着,我便引入课文,一起进入课文中去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
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读书,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从而使语文课具有无穷的活力呢?就语文课结合实践的一个侧面,本人在开展语文活动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促进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课堂中活动的设计,既要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又要切合师生双方的实际;既要重视活动内容的“实”和形式的“活”,又要重视活动的组织方式的有序有效。
在学习《春》这一课时,学生在初步诵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批文入情,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美的语段,然后声情并茂的读给大家听,以美读的方式来领悟课文的意蕴,琅琅书声回荡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其中。
在此基础上,进行美点赏析的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认为美的原因,尤其要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
在学习《曹刿论战》这篇古文时,我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让鲁庄公和曹刿展开对话交流,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同学们亲临其中,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到了曹刿的聪明、远见,以及军事方面的才能。
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了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教学艺术必须打上情感的烙印。
例如亲情,是人类感情中崇尚温馨的部分。
《背影》作为一片纪实散文,深沉浓重的感情,强烈地打动着几代人的心,如何做文章的情,拨动学生的心,是学生从情感体验中教育自己理解和热爱自己的父母?营造深沉的情感分为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氛围中指出,我们都有爱我们胜余爱自己的父母,他们同朱自清的父亲一样默默的爱着我们,父母为我们倾注了多少心血,汗水,为我们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日益增多的白发便是证明。
为此,我专门围绕“我眼中的父亲、母亲”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
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父亲,母亲的故事,歌曲。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 的活力
毛春英 浙江省嵊 州市金庭镇 中心小学
出和教 材 、教师 、同学不 同的问题 ,而且这 种现象 随着年 级和年 龄 的提 高而 表现得 愈加 明显 。国外教 师曾评 价 中国的学生很 “ 成 熟” ,教师 提 出问题后 不经 深思熟 虑绝 不轻 易 回答 ;国 内人 们也
“ 把课堂 还给学 生 , 让课 堂焕发 生命 的活力 ”这是新 课标提
出的核心理念 之一 。 通过学 习和实 践 , 人认为课 堂活 力的形 成 , 本
同时又取决 于一种 “ 权利 ”价值 的转 移 ,即在教学过 程 中,要求 教师要 把 “ 学习 的基本权利 ”还 给学 生 , 学 习真正成 为学生 自 使 己 的行 为 , 学习 的主动权 真正掌握 在学生 自己手 中,最终实 现 使 学生 能 自主地 、主动地 、 造性地学 习 ,能 “ 动活泼 积极主 动 创 生
者 ,都期 待着 收获 、肯定和赞 誉 。把 尝试成 功 的权 利还 给学生 ,
就是要 不失 时机地捕 捉学生 的这种 积极心 态 , 学生在 不断 的尝 让
学 习和研 究本来 就是 不可分 割的两 个概 念。 我国传 统教学 而 观念却 把 “ 习”和 “ 学 研究 ”截然分 开 ,认 为只有 上了大 学甚至
“ 自我 实现 ”的创新 。这种 “ 自我实现 ”的创新对 社会没 有多 大
价值 ,更不会受 到人们 的关 注 , 对于他 自身来讲 却是 一种 了不 但 起 的 自我价值 的实现 。而基 础教育更 多关 注的正 是这种 “ 自我 实
学生 “ 尝试 成功” 最终 实现学 生 “ , 自主成功 ” 。在 实践探 索过程
对 同一 个问题 发表不 同 的看法 , 不断激 励学 生多 问为什 么和多提 出 问题 。“ 了认 识真 理 ,我们 既要 为解决 ‘ 知 ’而问 ,更要 为 无 为求得 ‘ 新知 ’而 问 ;既应 对一 切未知 的现 象多问几 个为什 么 , 也 要敢 于对 一切看 似确 定 的结 论 多问 几个 为什么 。 ”现 代课 堂追 求 的不 是 “ 静”与 “ 安 整齐 ” ,而是 “ 嘴八舌 ” 是 生命 的活力 、 七 ,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摘要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强力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今天的课堂,应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课堂的教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一、尊重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好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
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的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
课堂上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外因,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
教与学应该是平等、协调、和风细雨式的,师生之间应该是伙伴关系。
有了尊重和赏识,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易于激发,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就易于树立。
例如教学《将相和》时,让学生自学探索,许多小朋友都喜欢蔺相如和廉颇,但也有几个小朋友说喜欢赵王,觉得赵王“会用人,重视人才,才使得蔺相如几次有机会为国立功,从而使秦王不敢对赵国怎么样”这表明学生在老师创设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两种观点,我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读再议。
这表明学生已学会了鉴赏阅读。
在这样一个相互尊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能够插嘴,能够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使学生真正感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巧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唤起语文课生命活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促使学生进步、提高及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的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使语文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
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语文的魅力不是外在的,而是由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语言文字是魅力的根本所在。
从教学看,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自己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丰满、丰厚、丰实。
因此,语文教学应始终关注学生主体的感悟体验,引导孩子在自主积极的语文实践中感受语文、理解语文,进而喜爱语文、享受语文。
一、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色彩斑斓——快乐展示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是小草就让他绿化大地,是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每个班里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作为老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形式要求学生,老师就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各自的小组内展示其闪光点,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
”例如:课本剧表演小组、故事大王小组、古诗背诵小组、美文诵读小组等,对于成立的这些小组,不要不管不问,一定要随时摸清情况,一旦学生们准备成熟,一定在班里给他展示的机会,并且采用自评、组评和师评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潜能,张扬个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让语文教学充满愉悦,汲取营养——快乐读书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李亮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说”不重视读书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曾经呼吁:要搬掉语文教学的“两座大山”第一座叫做“问答如山”第二座是”习题如山”我想两座大山的最大危害,就是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没有成长的自由。
作为语文老师又应该怎么做呢?第一要教学生爱读书;第二要教学生会读书;第三要让学生多读书;第四要让学生读好书。
为了把孩子引上读书的轨道,我经常读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课外书,搜集一些短小精悍的而且很有趣味的富有启迪或有教育意义的短文,在语文课上利用2——5分钟的时间,教师声请并茂的读给学生们听,听后有时让学生填空,有时让学生说主要内容,还有时让学生收获,同学们听到这些课外的文章,既感到新鲜,又感到有趣。
自主,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自主,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天地,一个激发生命活力的场所。
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似乎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们缺乏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我认为自主学习是关键。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有趣的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以及利用多媒体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由,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
教师还要耐心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们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处理学习任务,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比如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学生们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断地反思、对比、评价、推理,并把这些思考整理成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
在语文课上,学生们应该多做一些课外的阅读和写作,丰富自己的阅读量,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学生们可以在课外的时间里积极参与语文爱好者的社团活动。
通过与同龄人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和兴趣。
参与这样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自主学习能够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还可以积极参与语文爱好者的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和兴趣。
只有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
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
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
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生在 课堂 上彰 显个 性 的风采 。
一
、
创设 生动 活泼 的教 学情 景 。 学 生趣 中学 , 中成 长 让 乐 三 、 学 生的 思维 飞扬 , 互动 中学 习和成 长 让 在
“ 兴趣 是最 好 的老 师 。” 只有 学生 具备 了兴 趣 , 才会 在 内心
引 导 学 生 展 示 全 面 的 自我 风 采 , 验 成 功 的 喜 悦 。 体
【 键 词 】语 文 教 学 ; 命 活 力 ; 性 风 采 关 生 个
《 小学 语文 新课 程标 准 》 出 :学 生是语 文学 习 的主人 。 指 “ 语 文教 学应 激发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 注重 培养学 生 自主学 习的意 识 和 习惯 , 学 生创 设 良好 的 自主学 习 情境 , 重学 生 的个 体 差 为 尊
深处 产生 强烈 的学 习 欲望 , 乐于 学 习 , 主动 学 习。 我在实 施语 文
小学 生 的想 象 空 间是 无穷 的 , 小 学语 文教 学 中 , 语 义 在 对
教学时 , 力求在各种鲜活 的情景 中让课堂充满活力 , 让学生的
学 习热 情 满怀 , 机勃勃 , 致盎 然 , 学生充 分 享受 语文 学 习 生 兴 使 的乐趣 , 而提 高学 生 的学科 素养 。 从 如在 教学 《 世界上 第一 个 听 诊 器》 一课 时 , 我先 在课 前 准 备 了一 只听 诊器 , 导人 新 课 时 , 在 告诉 学 生 老师 今 天要 帮 同学 们 体 检 ,看看 同学 们 的身 体 棒 不
一
个 听诊 器 》 文 时 , 问学 生 :从 雷奈 克 医生 发 明世 界 上第 一 我 “
个 听诊 器 的故 事 , 你懂 得 了什么 道理 ? 大部 分学 生 回答 了只 ”
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
把收集信息的任务交给学生 。在小学语
文教 学 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 力, 能拓宽 学生 的视野 , 启迪学生的思维 , 陶冶学生 的情操 , 提高学 习的质量。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
生: 这位老人与众不同, 看起来很清高。
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进发出智
主学 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样 . 就把传统 的师
生单 向交流转变 为师与生 、 ‘ 生与生 的多向交 流 , 把单 向反馈转变 为多向反馈 , 大大提高 了每位 学 生在 4 O 分钟内发言的机会 。
正可 以锻炼 ^ 。
学生的团队精神 , 让他们 以小组 为单位进 行合 作
探究 。这种小组合作学 习的形式 , 为学 生创设 一 个“ 无威胁 ” 的课 堂氛围 , 此时, 学生面 对 的不 再 只是教 师, 而是 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伴。 当然 , 在 这 过 程中 , 教 师也不 能纯粹 的作 为旁观者 , 而要 充 分 发挥引导作 用 , 给予适 当的指点 , 保证 学生 自
中图分类号 : G6 2 3 . 5 文献标识码 : A
给学 生 , 让课堂动起来 、 活起来 , 让学 生个 性充分 发扬起 来? 作为小学语文教 师, 必须重新 审视 自 己的课 堂教学 , 努 力重建 自己的课 堂教 学 , 让课
堂成为 师生互动 、 心 灵对话 的舞台 , 成 为师生 共
和社会 实践 。 开展形式 多样的 实践活动 , 搜集到
种根深 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 望自己是发现 者、
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合 自 己的 实践 ,谈 谈 如 何 让 初 中 的语 文 课 堂教 学 焕 发 出生 命
的活 力 。 追 问, 是激 活学 生 思 维 的 最 优 方 式 。 追 问 就是 启 发 学 生 再 思 考 , 养 学 生 发 现 问题 . 究 问题 培 探 的意 识 ,从 而 培养 学 生 的思 维 能 力 。 教育 家苏 霍 姆 林 斯 基 曾 说 : 在 学 生 的脑 力 劳动 中 , 在 第 一 位 的并 不 是 背 书 . 是 记 “ 摆 不 住 别 人 的 思想 , 而是 让 学 生 本 人 进 行 思 考 , 就 是 说 , 行 生 也 进 动 的创 造 。” 在 轰 轰 烈 烈 的 教 改 中 ,先 学 后 教 的 方 式 被 大 力 推 崇 , 我 们 这 些 基 层 的语 文 老师 正尝 试 着 接受 这种 教学 方 式 。在 一 次 教 研 活 动 中 , 听 了 一 位 老 师 执 教 老 舍 的 《 南 的 冬 天 》 他 我 济 。 首 先 让 学 生 自学 课 文 , 且 预 设 了几 个 问 题 , 后 在 课 堂 上 并 然 共 同 讨 论 。学 生 们 不 仅 认 真 读 了课 文 , 积 极 地 利 用 手 中 的 更 各 种 参 考 书 , 找 老 师 提 出问 题 的答 案 。讨 论 问题 的 时候 , 寻 学 生 踊跃 发 言 , 个 比一 个 说 得 完 整 、 刻 。其 中有 一 个 问 题 是 一 深 这 样 的 : 章 的结 尾 为 什 么 说 “ 就 是 冬 天 的 济 南 ” 而 不 是 文 这 , 如 题 目一 样 的 “ 就 是 济 南 的 冬 天 ” 学 生 积 极 举 手 . 中一 这 ? 其 个 学 生 回 答 , 抒 发 了 作 者 对 冬 天 这 个 特 定 时 令 里 济 南 的 总 “ 的 感 受 ” 老 师 听 完 后 , 许 地 点 头 . 扬 了 这 个 学 生 回 答 得 。 赞 表 很 好 , 把 答 案 又复 述 了一 遍 , 续 下 面 的 问题 。应 该 说 这 是 并 继 个 现 成 的 答 案 , 是 学 生 思 维 的结 果 。那 么 学 生 的 先 学 . 不 _ 仅 仅 是 从 参 考 书 上 寻 找答 案 吗 ? 回答 问 题 的这 个 同 学 懂 了 吗 ? 其 他 同学 理 解 了 吗 ? 这 样 的踊 跃 、 闹 就 是 我 们 追 求 的课 堂 热 教 学 中的 生 命 活 力 吗 ? 这样 的现 象 引 起 了我 的思 考 , 生 能 够 自主 地 学 习 课 文 . 学 能 够 很好 地 用 好 手 中 的相 关 资料 ,甚 至 能够 通 过 不 同 的途 径 寻 找 所需 要 的答 案 , 都 是 值 得 肯 定 的 , 是 更 重 要 的应 该 是 这 但 “ 生 本 人 进 行 思 考 ” 如 果 老 师 适 时 地 追 问 . 能 够 很好 地 激 学 。 就 发 学 生 向纵 深 思 考 。 比如 老 师 就 这 个 问 题 追 问 : 是 怎样 得 出 你 这个 结论 的 ?能 否 用 语 文 的知 识 来 加 以分 析 ?学 生 就 会 思 考 : “ 南 的冬天 ” 心词是 “ 天” “ 天 的济南 ” 心词是 “ 济 中 冬 ,冬 中 济 南 ” 题 目告诉 我们 , 舍 写 的 是 济 南 冬 天 的 景 , , 老 结尾 抒 发 的 是 对 济 南 的 热爱 , 尾 互 相 照应 。 首 “ 而 不 思 则 罔 , 而 不 学 则 殆 ” 追 问是 在 对 问 题 深 入探 学 思 。 究 的 基 础 上 追 根 究 底 地 继 续 发 问 , 够 把 “ ” “ ” 者 紧 能 学 与 思 二 密 结 合起 来 , 有 在 “ ” 基 础 上 深 入 思 考 , 文课 堂教 学 才 只 学 的 语 焕 发 出生 命 活 力 ” 那 么 , 中语 文 让 , 初 课 堂 也 应 该 具 有 旺 盛 的 生命 活 力 。 理 由 有 二 : 一 , 中 的 学 其 初 生 正 值 青 春 期 。 一 处 不 进 发 出他 们 的 生 命 活 力 ; 二 , 文 无 其 语 是最 贴 近 生 活 的学 科 , 自于生 活 , 映 着 生 活 , 务 于生 活 , 来 反 服 与生 活 的点 点 滴 滴 息 息 相 关 , 该 能 够更 具 有 生 命 活 力 。 几 应 这 年 , 中语 文 教 师 正在 努力 用 自己 的行 动来 实 践 《 文 课 程 标 初 语 准》 倡 导的“ 所 自主 、 作 、 究 ” 学 习 方 式 , 学 会 学 习 、 合 探 的 用 生 本教 育 等 新 理 念 来 武 装 自己 的课 堂 .力 求 在 课 堂 中把 学 习 的 主 动权 交 给学 生 . 而 几 年 实 践 下来 , 是 有 一 些 语 文 课 虽 然 然 还 热 闹 , 没 有 生命 的 张 力 ; 然 华丽 , 缺 少语 文 味 。 面 我 结 却 虽 却 下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摘要: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盲目“从众”现象很严重。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多方面寻找独立思考的触发点,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命活力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学生的独特感受从何而来?它来自学生的独立思维,来自学生对文本的特殊感悟。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时独立思考,大胆创造,消服盲目的从众心理,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要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嘴巴、时间、空间。
因此,在要求学生遵守纪律的同时,我们要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对学生提出强制性的要求,更不能强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或我们预设的答案去说。
我们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倡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特别是对学生仍有疑问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
如教学《船长》一课时,学生对文章最后一段感受较深,我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哈尔威以身殉职时神态是怎样的?一位学生马上说: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
我又问:这神态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生:很平静。
生:不对,那时候他怎么可能平静啊,是激动,因为船上的人都已经被救了呀。
生:应该是很从容,他是视死如归。
生:对,此时的他对自己的生死已经是毫不在乎了。
看着他们争来争去,我让他们齐读最后一小节,思考哈尔威为什么能如此平静、从容、毫不在乎、视死如归呢?这时学生读得更起劲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生:是因为轮船上的人都得救了,他的心愿实现了。
生:60个人全都救出去了,包括水手克莱芒,他觉得死得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九年义务教育《不应该课程标准》(实验搞)(以下简称《标准》已于2019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如何准确把握《标准》的时代精神与基本理念,并把它们贯彻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这是当前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所面对的新课题。
《标准》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必然反映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这次课程改革倡导以德育为核心,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这些在《标准》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
《标准》的形成同时还受到多年来有关语言教育大讨论的深刻影响,无论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形成,还是对语文教学所提的建议,《标准》均广泛吸纳并会通整合了大讨论中涌现出来的重要观点。
应该说,《标准》在某种程度对大讨论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尽管讨论尚在继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还远未达成一致。
不过,这也正说明语文教育课程改革蕴涵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标准》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
在名称变更的背后,是语文课程内涵的深刻变化。
《大纲》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产物,它主张以教学为核心来统辖课程,把课程看作教学的“内容”,即为教学提供了材料。
在这种教学理论指导下,课程是没有独立地位的,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改进教学过程、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而很少考虑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适用性,结果往往造成教学与课程的脱离。
《标准》则站在以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的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这里,语文课程不仅是一个名词,而且还是一个动词;不仅是一种结果或目标体系,而且还是一系列事件与过程。
语文课程不再单单指语文课本,而且还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
与《大纲》相比,它更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更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更强调学生、教师、教材和环境多因素的整合;更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并重。
因此,以《大纲》的老眼光和旧思路来理解《标准》只能导致对《标准》的误解。
对于广大中小教师来说,要把握好这《标准》,必须树立全新的语文课程观,我们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①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性是建立在语文的交际功能与文化功能的相互作用上的。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是《标准》在语文教育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囿于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狭窄视野定位语文课程性质的陈旧框架,第一次确认并合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有关语言课程性质的争论走出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怪圈。
这一认识的取得并非心血来潮的冲动之举,而是经历了曲折迂回的发展历程,这反映在历次大纲对语文教育性质的修订上。
由“思想性”而“文化载体”,由“文化载体”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历程说明“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渐愈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人文性”也遂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时代特征。
如何来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我们且来听听一位高考考生在考场上发出的心声:语文难道就仅仅是成天做题,一个学期捏着鼻子写几篇作文?不,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到大自然和生活去寻找。
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文从那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浪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
语文带着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岗的青石板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②是啊,“人文性”诚乃语文课程活的灵魂。
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深刻反省、批判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机械训练教学模式,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当然,提倡人文性,并非排斥或否定工具性。
不过,对于今天的广大语文教师来讲,多讲一些人文性更为必要和紧迫,这对于转变长期以来工具论独霸天下的僵化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文教育特点的规定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对于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有重要价值。
《标准》在理论上的又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语文教育特点进行了深刻全面的分析和准确有力的说明。
《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应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文教学应适应并挖掘这些特征。
可见,课程标准主要是从课程的内容、过程、对象与学习主体的关系的角度来规定语文教育特点的,我们分别谈一谈这三个方面。
第一个特点告诉我们应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
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和观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
’田园’不但只解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
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③袁行霈先生也曾说过:“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
”④因此,“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虚室”,既可理解为“虚空闲静”的居室,亦可理解为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全要看读者的学养积累与感悟体验如何了。
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倡导阅读的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开发的、多元的、个性化的阅读观。
第二个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打破“知识中心论”的拘囿,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其语文能力。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实践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
然而,传统语文课程教学却严重地忽视了这一特点,割断了语文教学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联系,把语文教学局限在书面语言的学习上,忽视了语文的交际性和生活性,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源头活水,成为脱离语言实际运用的机械训练。
正如学游泳不可离开水,学语言也不可脱离开学生的社会生活。
语言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实践就是语文学习过程自身。
因此,脱离开语言交际的生活情境,脱离开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丧失最基本的动力与内容。
刘国正先生向来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他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
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
”⑤美国教育家杜威亦曾说过:“离开了语言的自然的目的,难怪语言教学成为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想一想,把语言当作孤立的事来进行教学,是多么荒谬。
如果儿童在进学校以前要做些什么,那就是谈谈他感到有兴趣的事物。
但是,如果在学校里没有什么可以吸引儿童的浓厚兴趣,语言只是用来重复课文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奇怪,祖国语言的教学将成为学校工作中主要困难的问题之一。
由于所教的语言不是自然的,不是出自表达生动的印象和信念的真正愿望,儿童运用语言的自由就渐渐消失了,直到最后中学教师不得不创造种种的办法帮助儿童自然地充分地使用语言。
”⑥可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个特点告诉我们应把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的整体感悟有机结合起来。
汉语言文字有什么特点呢?形象地说,汉语就如同儿童玩的积木或七巧板,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词组块,照事实发展的自然顺序,组成完整的句子。
汉语的造句以意合为原则,以词组为单位,主语很少受核心动词的制约。
因此,辜鸿铭先生说汉语是儿童的语言,不能按照理性法则机械地分析与理解,而需要直觉与顿悟。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则幽默地说:“中国的文字好像一个美丽可爱的贵妇,而西洋文字好像一个有用而不美的贱婢。
”⑦从理论上讲,汉语言文字具有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信息冗余性,属于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与印欧语系存在着巨大差异,不能用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简单地分析汉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应立足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探讨适合中国人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教学方法,而不能生硬地照搬外国的语言教学模式。
试以汉字教学为例。
我们知道,汉字是汉语言文化的基石,是汉语文的微缩景观。
汉字中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汉语文化的滥觞和源泉。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表意性使汉字超越了语音的羁绊和时空的局限,成为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文字。
这种表意性体现了汉字“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它使每一个汉字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
以最简单的象形字“水”为例。
试想,现实中水的存在形态是不可胜数的,既有江河湖海之汪洋,又有沟溪塘池之恬静;既有大浪淘沙之雄奇,又有“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明丽,可谓丰富多彩。
面对如此变幻莫测的水世界,古人没有被丰富的表象所困惑,大胆地舍弃了这么多外在的感性经验,深刻地抓住了水的流动性这一根本特征,把水描写成流动状。
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所接触到的最广泛的液体也就是水了。
所以以后凡是表示液体的字,大都有三点水作为偏旁。
可见,象形字并非镜子映物般地机械描摹客观事物,而是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