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PPT课件
癥
瘕
病因病机 气滞:结块聚散无常 血瘀:血脉凝滞,瘀结成块 痰湿:积湿蕴痰,凝结成块 诊断 1、有无并发症 2、辩善恶
癥瘕
癥
瘕
导下攻消 攻补益施 调养正气 气滞:香棱丸 血瘀:桂枝茯苓丸 痰湿:苍附导痰丸
治则
分型
不孕症
凡生育年龄的妇女 婚后夫妇同居两年以上 其配偶生殖功能正常 无子,全不产 未避孕而不受孕 或曾有孕又继续两年以上不孕者 断绪 生理性不孕 绝对性不孕 病理性不孕 非绝对性不孕 一般原因: 男女双方 女方原因 炎症 肿瘤 发育不全 裂伤 男方原因 生殖器发育不全:畸形,炎症 畸形精子、少精子
不孕症
分型: 肾虚
阳虚:毓麟珠 阴虚:养精种玉汤 肝郁:开郁种玉汤 痰湿:启宫丸 血瘀:少腹逐瘀汤 血虚:十全大补汤
阴挺
概念:妇女子宫下脱,甚则挺出阴户之外(子宫 脱垂) ,或阴道壁膨出者。又称:阴脱 、 阴挺、子肠不收。 病因病机: 气虚:无力系 肾虚:无力摄纳 阴挺
阴挺
诊断:标准 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 Ⅰ:下垂到坐骨棘水平以下,但不超过道口。 Ⅱ:宫颈及部分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Ⅲ:整个子宫体脱出阴道口外。 辨证论治: 治则:益气升提,补肾固脱 分型:气虚:神中益气汤 肾虚:大补元煎
三、秦汉时代
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 有药物堕胎记载。 《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专著。 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书中许多经验 和方剂至今有效。 华佗—诊断并处理胎死不下。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妇产科用药, 紫石英治女子风寒在子宫
四、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王叔和《脉经》提出了“居经”、“避年”之 说 并详细描述了月经脉、胎孕脉、及 产时的 “离经脉”。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提出节育及晚婚。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对孕期各月的饮食 居处、精神心理等提出了很有意义的指导。 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书中有妇人病8 卷,损伤冲任为认为妇产科的主要病机。
中医妇科总论PPT课件
肾藏精,主生殖 肾为天癸之源 肾为冲任之本 肾为气血之根 肾与胞宫相系 肾与脑髓相通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 主导作用。“经水出诸肾”,“经本于肾”。
肝
“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以血为用
肝藏血、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 在月经的产生中,肝血下注冲任,司血海之定期 蓄溢,参与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的调节。
童幼时期-天癸“甚微”,不能使冲任二脉充 盛,故无月经; 青年及成年时期-“及其既盛,精血乃旺”,月 经始潮并潮之有时; 更年期及老年-天癸将竭,冲任脉虚衰,故形 坏而无子。
月经的产生 和周期的调节
天癸是肾主生殖最直接的精微物质
3.气血与月经
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以血为用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来源于脏腑。气血和调,经候如常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 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 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 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为什么要另立中医妇科学
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活动功能男女基本相同。 但妇女在脏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 孕、产育和哺乳等特点; 在病理上有经、带、胎、产、杂病等疾病,致使妇 女在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也有其特殊变化。
心
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又通过 胞脉与胞宫相联;心肾相交;心主神明
主气,朝百脉而输精微,参与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肺
天癸男女皆有,源于先天,藏之于肾,靠后天 脾胃水谷精气的滋养 天癸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一种阴精 对女性,天癸随肾气的盛或虚,通过调节冲任、 胞宫,主宰月经的潮或止以及司生殖
中医妇科学课件
黯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 脉弦或弦涩有力。 治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1)膈下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 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
(2)加味乌药汤 乌药、香附、木香、延胡索、砂仁、甘草 加减:疼痛剧烈可加镇静之品,勾藤、合欢皮、琥珀
2024/2/26
13
3、湿热蕴结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 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 稠或有血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
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川芎、白芍、红花、桃 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加减:疼痛剧烈,白芍改赤芍,加川楝子等理气药。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 或灼热感;胸闷心烦,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止带方
黄柏 茵陈 栀子 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丹皮 赤芍 牛膝
2024/2/26
33
5、湿毒蕴结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 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
2024/2/26
28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量:多—虚证 时多时少—实证
色:白—虚证、寒证
黄—湿证居多
淡黄—虚证
黄绿如脓—湿热重证
赤—湿热伤络
黑—虚损不足
质:稀薄—虚证
粘稠—实证
气味:无臭味—虚证
气味腥臭—寒湿
奇臭—热(湿热重证、湿毒内盛)
治疗:
健脾、升阳、除湿
2024/2/26
29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 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
(2)加味乌药汤 乌药、香附、木香、延胡索、砂仁、甘草 加减:疼痛剧烈可加镇静之品,勾藤、合欢皮、琥珀
2024/2/26
13
3、湿热蕴结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 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 稠或有血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
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川芎、白芍、红花、桃 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加减:疼痛剧烈,白芍改赤芍,加川楝子等理气药。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 或灼热感;胸闷心烦,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止带方
黄柏 茵陈 栀子 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丹皮 赤芍 牛膝
2024/2/26
33
5、湿毒蕴结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 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
2024/2/26
28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量:多—虚证 时多时少—实证
色:白—虚证、寒证
黄—湿证居多
淡黄—虚证
黄绿如脓—湿热重证
赤—湿热伤络
黑—虚损不足
质:稀薄—虚证
粘稠—实证
气味:无臭味—虚证
气味腥臭—寒湿
奇臭—热(湿热重证、湿毒内盛)
治疗:
健脾、升阳、除湿
2024/2/26
29
【医学课件】中医妇科学
体质学说在中医妇科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辨 识体质特点来评估女性的生殖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调 理方案。如针对肾虚体质的女性,可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 来改善生殖功能。
03
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形 态等,以了解体内的病理变化。
闻诊
案例一:中药治疗月经量少
中药治疗效果
通过服用中药,调节内分泌, 促进血液循环等,达到治疗月
经量少的目的。
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汤剂,根据病情加减 药物,一般治疗时间为三个月
经周期。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和作息,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案例二:针灸治疗痛经
01
02
03
针灸治疗原理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 气血,达到缓解痛经的目 的。
VS
不同点
中医妇科学和西医妇科学在理论体系、学 术思想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医妇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侧 重于调理机体内在平衡,改善体质;而西 医妇科学则更注重病因学研究和对症治疗 ,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
02
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理论
包括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这些脏腑与女性的生殖健康 密切相关,如肾主骨髓藏精,肝主疏泄调气机,脾主运化统血等。
中医妇科学内涵
中医妇科学涵盖了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 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 天人合一、形神一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
中医妇科学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医妇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妇科学起源于秦汉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 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03
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形 态等,以了解体内的病理变化。
闻诊
案例一:中药治疗月经量少
中药治疗效果
通过服用中药,调节内分泌, 促进血液循环等,达到治疗月
经量少的目的。
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汤剂,根据病情加减 药物,一般治疗时间为三个月
经周期。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和作息,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案例二:针灸治疗痛经
01
02
03
针灸治疗原理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 气血,达到缓解痛经的目 的。
VS
不同点
中医妇科学和西医妇科学在理论体系、学 术思想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医妇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侧 重于调理机体内在平衡,改善体质;而西 医妇科学则更注重病因学研究和对症治疗 ,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
02
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理论
包括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这些脏腑与女性的生殖健康 密切相关,如肾主骨髓藏精,肝主疏泄调气机,脾主运化统血等。
中医妇科学内涵
中医妇科学涵盖了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 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 天人合一、形神一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
中医妇科学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医妇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妇科学起源于秦汉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 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中医妇科学课件-妇科学·绪论
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协调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强调预防:注重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发生
注重调理:通过调理气血、阴阳、脏腑等,达到治疗目的
女性生理特点
卵巢:产生卵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阴道:性交通道,分娩出口
输卵管:输送卵子,受精场所
调理气血: 调理气血, 使气血调和, 阴阳平衡, 达到治疗目 的。
调理脏腑: 调理脏腑, 使脏腑功能 恢复正常, 达到治疗目 的。
预防与保健
饮食原则:清淡、营养、易消化
避免食物:辛辣、油腻、生冷、刺 激性食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食物选择:多吃蔬菜、水果、豆制 品、鱼类等
饮食禁忌: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 避免某些食物
汇报人:
运动时间:每周至少进行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 游泳等
运动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 动方式,如瑜伽、太极、散步 等
运动强度:根据个人体质和健 康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3次 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
分钟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心态 学会放松: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支持和帮助
妇科B超:通过超声波检查 子宫、卵巢等器官的情况
妇科内诊:通过触摸和观察了 解子宫、卵巢等器官的情况
妇科激素检查:通过血液检查 了解激素水平,如雌激素、孕
激素等
妇科病理检查:通过活检了解 子宫、卵巢等器官的病变情况
治疗原则与方法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 确定治疗方案
《中医妇科学基础课件》
Leabharlann 女性生殖解剖生理基础知识介 绍
介绍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理解妇科疾病打下基础。
妇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方 药详解
总结妇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和中药方药,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中医妇科学基础课件
中医妇科学基础课件,深入剖析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带您探索中医在妇科 领域的独特魅力。
课程导入:中医妇科概述
了解中医妇科的历史、理论基础和发展,揭示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优势与特点。
中医妇科病因病机学说概述
探讨中医妇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了解中医独特的疾病理论体系。
妇科常见病症的中西医比较
对比中西医在妇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展示中医在综合治疗中的优 势。
妇科常见病症的症状与临床表 现
详细介绍各类妇科疾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做出诊断。
妇科常见病症的中医诊疗思路 与方法
分享中医诊断妇科疾病的方法和思路,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妇科病症的经典辨证论治
探讨经典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帮助医生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介绍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理解妇科疾病打下基础。
妇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方 药详解
总结妇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和中药方药,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中医妇科学基础课件
中医妇科学基础课件,深入剖析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带您探索中医在妇科 领域的独特魅力。
课程导入:中医妇科概述
了解中医妇科的历史、理论基础和发展,揭示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优势与特点。
中医妇科病因病机学说概述
探讨中医妇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了解中医独特的疾病理论体系。
妇科常见病症的中西医比较
对比中西医在妇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展示中医在综合治疗中的优 势。
妇科常见病症的症状与临床表 现
详细介绍各类妇科疾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做出诊断。
妇科常见病症的中医诊疗思路 与方法
分享中医诊断妇科疾病的方法和思路,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妇科病症的经典辨证论治
探讨经典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帮助医生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妇科学课件ppt课件
久病耗血 阴虚血燥,血海涸竭
过食温燥
闭经
2019
-
11
经产外感风冷寒湿 血为寒凝 经产内伤寒凉生冷 瘀滞不行 七情内伤 肝气郁结 气滞血瘀 肥胖妇人 脾虚失运 脂膜闭塞冲任胞脉 湿聚成痰闭塞子宫
血瘀气滞
闭经
痰湿阻滞
2019
-
12
三、诊断要点
症 状:“定义”;排除生理性闭经。 妇科检查:内外生殖器的形态、发育情况, 排除畸形及器质性病变的存在。
2019 8
二、病因病机
冲任不通—实 胞脉受阻
虚—精血不足
血海亏虚
血不得下
2019
-
无血可下
9
禀赋不足 房劳多产 久病大病
精气不充
肝肾虚损
冲任亏损
素体脾虚
饮食劳倦 忧思不节 大病久病 经产虫积
2019
血海空虚
损伤脾胃
无血以下 气血亏虚
闭 经
耗血伤精
-
10
失血伤阴
2019禀赋不足精气不充房劳多产肝肾虚损久病大病冲任亏损素体脾虚血海空虚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无血以下忧思不节气血亏虚大病久病耗血伤精11失血伤阴久病耗血阴虚血燥血海涸竭经产内伤寒凉生冷瘀滞不行血瘀气滞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肥胖妇人脂膜闭塞冲任胞脉脾虚失运湿聚成痰闭塞子宫痰湿阻滞闭经2019妇科检查
闭 经
2019
-
1
目的要求
掌握:闭经的定义及诊断、辨证论治。 熟悉:闭经的病因病机与鉴别诊断。
2019
-
2
一、定义
原发性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无月经来潮。5% 继发性闭经:月经周期建立后,在正常绝经年龄 前,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以上者;或月经稀发者, 按其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 95%。 《素问.阴阳别论》:最早记载“二阳之病发心 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中医妇科学》课件
《中医妇科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 中医妇科学基础知识 •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 • 中医妇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01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妇科学的起源
起源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高,女性 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中医妇科学 应运而生。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发热等症状,多与感 染、血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 养血益气为主,同时注 意预防感染和适当的休 息。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情绪低落、焦虑等症 状,多与肝气郁结、心 神失养等因素有关。中 医治疗以疏肝解郁、养 心安神为主,同时注意 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 改善。
THANKS
05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月经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总结词
月经病是妇科常见病, 典型病例分析有助于深 入了解其病因、症状和 治疗方法。
痛经
患者月经期间出现明显 的下腹部疼痛,可能伴 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痛经与气血不 和、胞宫受寒等因素有 关,治疗以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为主。
胎动不安
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胎动频繁或减少等症状,多 与气血虚弱、肾虚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以补肾 安胎、益气养血为主,同时注意调整情绪和生活 习惯的改善。
产后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总结词
产后腹痛
产后发热
产后抑郁
产后病是指产褥期及产 后出现的疾病,典型病 例分析有助于了解其特 点和防治方法。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多与气血不和、胞宫受 寒等因素有关。中医治 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 瘀为主,同时注意饮食 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 中医妇科学基础知识 •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 • 中医妇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01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妇科学的起源
起源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高,女性 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中医妇科学 应运而生。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发热等症状,多与感 染、血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 养血益气为主,同时注 意预防感染和适当的休 息。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情绪低落、焦虑等症 状,多与肝气郁结、心 神失养等因素有关。中 医治疗以疏肝解郁、养 心安神为主,同时注意 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 改善。
THANKS
05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月经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总结词
月经病是妇科常见病, 典型病例分析有助于深 入了解其病因、症状和 治疗方法。
痛经
患者月经期间出现明显 的下腹部疼痛,可能伴 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痛经与气血不 和、胞宫受寒等因素有 关,治疗以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为主。
胎动不安
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胎动频繁或减少等症状,多 与气血虚弱、肾虚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以补肾 安胎、益气养血为主,同时注意调整情绪和生活 习惯的改善。
产后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总结词
产后腹痛
产后发热
产后抑郁
产后病是指产褥期及产 后出现的疾病,典型病 例分析有助于了解其特 点和防治方法。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多与气血不和、胞宫受 寒等因素有关。中医治 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 瘀为主,同时注意饮食 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
【医学课件】中医妇科学
寒热:寒热是辨别妇科疾病性质的重要指标。寒 证常表现为痛经、闭经、不孕等病症,热证常表 现为崩漏、带下、阴痒等病症。
表里:妇科疾病中,表里辨证主要用来辨别病变 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及病势进退。如月经不调、 痛经等病症,可能涉及内在脏腑和外在肌肤经络 等多个层次的病变。
虚实:虚实是辨别妇科疾病的邪正关系。虚证表 现为气血虚弱、阴阳失调等,实证表现为瘀血阻 滞、湿邪内盛等。
证指正气虚弱。
02
寒热错杂
妇科疾病中,寒热错杂的情况也很常见,即既有寒证也有热证,寒热
错杂,相互夹杂。
03
痰瘀互结
痰和瘀是两种病理产物,痰是体内水湿津液代谢失常,瘀是体内血液
运行受阻。痰瘀互结指痰和瘀相互交织,形成病理性的痰瘀互结。
妇科疾病中常见的体质因素
气虚体质
血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女性容易疲劳、抵抗力差,容易 出现妇科疾病。
血虚体质的女性血液不足,缺乏营养滋润, 容易发生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阴虚体质
阳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女性容易上火、干燥,容易发生 月经不调、更年期障碍等妇科疾病。
阳虚体质的女性怕冷、手脚冰冷,容易发生 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04
妇科常见疾病介绍
月经失调
定义
月经失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等发生异常 改变的一类疾病,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 异位症等。
学会放松
学会放松自己,如冥想、深呼吸等,以缓解紧张 和焦虑情绪。
避免刺激
避免过度刺激,如观看恐怖片、激烈运动等,以 保持心理健康。
科学合理的饮食与起居
饮食规律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以减轻胃肠负担。
多样化饮食
饮食多样化,保证摄入各种不同 的食物种类。
表里:妇科疾病中,表里辨证主要用来辨别病变 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及病势进退。如月经不调、 痛经等病症,可能涉及内在脏腑和外在肌肤经络 等多个层次的病变。
虚实:虚实是辨别妇科疾病的邪正关系。虚证表 现为气血虚弱、阴阳失调等,实证表现为瘀血阻 滞、湿邪内盛等。
证指正气虚弱。
02
寒热错杂
妇科疾病中,寒热错杂的情况也很常见,即既有寒证也有热证,寒热
错杂,相互夹杂。
03
痰瘀互结
痰和瘀是两种病理产物,痰是体内水湿津液代谢失常,瘀是体内血液
运行受阻。痰瘀互结指痰和瘀相互交织,形成病理性的痰瘀互结。
妇科疾病中常见的体质因素
气虚体质
血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女性容易疲劳、抵抗力差,容易 出现妇科疾病。
血虚体质的女性血液不足,缺乏营养滋润, 容易发生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阴虚体质
阳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女性容易上火、干燥,容易发生 月经不调、更年期障碍等妇科疾病。
阳虚体质的女性怕冷、手脚冰冷,容易发生 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04
妇科常见疾病介绍
月经失调
定义
月经失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等发生异常 改变的一类疾病,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 异位症等。
学会放松
学会放松自己,如冥想、深呼吸等,以缓解紧张 和焦虑情绪。
避免刺激
避免过度刺激,如观看恐怖片、激烈运动等,以 保持心理健康。
科学合理的饮食与起居
饮食规律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以减轻胃肠负担。
多样化饮食
饮食多样化,保证摄入各种不同 的食物种类。
中医妇科学绪论-医学ppt课件
临床与实验研究及发挥 n 诊治技术——辨病与辨证结合,提高疗效,探究机理 n 多学科研究中医——提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
n 中医走向世界,世界研究中医,关注中医妇科学。
精选课件
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 及其功能
精选课件
目的要求
n 熟悉内、外生殖器官的解剖名称、位置及 功能。
n 了解胞宫、 子宫含义的界定。胞络、胞脉 的生理作用。
n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教授; n 陈 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内容全面、系统,是 妇
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医 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
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
n 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精选课件
七、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的观点: 刘完素——泻火通经,带下病从湿热论治
n 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现代检查和诊断方法、 产科生理;
n 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精选课件
中医妇科学的学术特点
n 生殖健康为中心 n 中医妇科学具有特色和优势:
理论特色:重视肾、肝、脾、天癸、气血、冲任、胞宫。 病种特有,经、带、胎、产、杂病。 治疗优势,尤其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
精选课件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精选课件
1.月经周期节律 月经期(阴血下泻)
经前期 (阳长)
经后期 (阴长)
经间期 (重阴则阳)
精选课件
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消长变化
n 行经期 (1~4天) :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
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
n 经后期 (5~13天) :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
在天癸的作用下,冲任督带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
n 中医走向世界,世界研究中医,关注中医妇科学。
精选课件
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 及其功能
精选课件
目的要求
n 熟悉内、外生殖器官的解剖名称、位置及 功能。
n 了解胞宫、 子宫含义的界定。胞络、胞脉 的生理作用。
n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教授; n 陈 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内容全面、系统,是 妇
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医 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
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
n 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精选课件
七、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的观点: 刘完素——泻火通经,带下病从湿热论治
n 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现代检查和诊断方法、 产科生理;
n 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精选课件
中医妇科学的学术特点
n 生殖健康为中心 n 中医妇科学具有特色和优势:
理论特色:重视肾、肝、脾、天癸、气血、冲任、胞宫。 病种特有,经、带、胎、产、杂病。 治疗优势,尤其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
精选课件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精选课件
1.月经周期节律 月经期(阴血下泻)
经前期 (阳长)
经后期 (阴长)
经间期 (重阴则阳)
精选课件
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消长变化
n 行经期 (1~4天) :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
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
n 经后期 (5~13天) :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
在天癸的作用下,冲任督带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秦汉时代
• • • • 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 有药物堕胎记载。 《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专著。 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书中许多 经验和方剂至今有效。 • 华佗—诊断并处理胎死不下。 •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妇产科用药, 紫石英治女子风寒在子宫
四、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 王叔和《脉经》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 并详细描述了月经脉、胎孕脉、及 产时的“离经脉”。 •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提出节育及晚婚。 •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对孕期各月的 饮食居处、精神心理等提出了很有 意义的指导。 • 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书中有妇人病8卷, 损伤冲任为认为妇产科的主要病机。
一 、夏 商 周时代
《山海经》主要论及种子、绝育 《列女传》胎教起盟
二、春秋战国时代
《左传》提出优生学的相关理论 《内经》为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经》对中医妇科学的主要贡献
• 解剖:女子特有器官—女子胞 • 生理: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七七天癸竭,经绝而无子。 • 病理:血崩、月事不来、肠覃、石 瘕 • 治疗: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
• •
八、明代
• 万密斋《广嗣纪要》: 认为清心寡欲是种子妙法。 “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 王肯堂《证治准绳· 女科》: 对妇科疾病论述甚详,内容丰富。 • 李时珍《本草纲目》 “天人合一”理论解释月经 提出 “逆经”、“暗经”。
九、清代与民国
• 清代将妇产科统称妇人科、女科。 • 傅山《傅青主女科》: 认为妇科病主要在于肝、脾、肾三脏。 提出 “经本于肾”。 产后主张攻补兼施—生化汤。 • 亟斋居士《达生篇》: 提出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 吴谦《医宗金鉴》 • 陈念祖《女科要旨》 • 唐容川《血证论》 •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妇科学
第一章 绪言
第一章绪言第一节 中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 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 一门临床学科。 妇女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其独特 之处,有必要进行专门研究。 研究范围: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 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五、唐代
• 设立了“太医署” • 孙思邈《千金要方》将妇人方列于卷首 重视妇人临产及产后护理。 • 昝殷《产宝》为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 科专著,记述了妇人妊娠至产后诸 疾治法。
六、宋代
• 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 • 杨子建《十产论》—叙述了各种异常胎位 的复位手法和助产方法。 •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在妇产科方面 成就最大,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
七、金元时代
• 刘完素: 1、提出少女着重补肾、中年着 重调肝、绝经期着重理脾的理论。 2、治法主张寒凉。 3、灵活运用四物汤。 张子和: 1、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 2、善用吐、下法驱逐痰水以治 月经病。 李 杲: 调补脾胃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朱丹溪: 1、丹溪验死胎法。 2、提出黄芩、白术乃安胎妙药。 3、产后病当以大补气血为先。
十、建国至今、展望末来
• • • • 建立中医学院 出版六版教材 中专—大专—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 科研成果不断:宫外孕 胎位不正 宫颈癌 花粉素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