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研究
4.5_滑坡研究-识别及分类
74
vajont水库滑坡剖面图
①-灰岩:②-含粘土岩夹层的薄层灰岩(侏罗系); ③-含燧石的厚层灰岩(白垩系); ④-泥灰质灰岩;⑤-老滑坡;⑥-滑动面;⑦-滑动后地面线
75
(3)切层滑坡
• 滑动面切过岩层面的滑坡 • 多发生在岩层面近乎水平的平迭坡条件下 • 滑动面一般呈圆弧状或对数螺旋曲线
43
(9)主滑线
• 滑坡在滑动时,滑体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 线 • 代表整个滑坡滑动方向,位于滑床凹槽最 深的纵断面上,可为直线或曲线
44
(10)其它
• • • • • 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 滑坡泉 马刀树 醉汉林
45
46
47
二、滑坡的识别
• 滑坡识别是研究滑坡的最基础工作。 • 对于正在活动的滑坡来说,因形态要素清 晰而容易识别。 • 处于“休眠期”的老滑坡则因后期改造强 烈而难于识别
59
60
四、滑坡活动的阶段性
• 滑坡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是一个累进性变形 破坏过程,而且往往具有多次周期性活动的特点。 • 根据每一期次滑坡活动的运动学特征,可划分为 四个阶段:
– – – – 1.蠕滑阶段 2.滑动阶段 3.剧滑阶段 4.稳定阶段
61
1.蠕滑阶段
• 变形阶段,表现为: • 斜坡坡肩附近及坡体某些部位出现拉张裂 缝 • 坡体内局部剪切破坏面亦出现,并向贯通 性的滑面方向发展 • 蠕滑阶段的持续时间与斜坡中应力集中和 分异的速度以及外力作用的强度有关,一 般持续时间较长
14
来源:重庆晚报
6月5日,重庆消防总队武隆县大队的 消防战士正在事故现场紧张搜救
15
来源:新华网
16
17
18
案例4:湖北秭归千将坪特大滑坡
滑坡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滑坡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一、研究背景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我国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灾害频发,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对滑坡进行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对滑坡治理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减少滑坡灾害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滑坡治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滑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制定滑坡治理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提高滑坡治理的效果和效率,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滑坡灾害的分析研究,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为滑坡治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滑坡治理的可行性分析1. 滑坡治理的必要性滑坡是地质灾害中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自然灾害,其发生频率高,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对滑坡进行治理是必要的,可以减少滑坡灾害对社会的危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滑坡治理的可行性滑坡治理的可行性包括治理技术的成熟度、治理成本的可控性、治理效果的可预见性等方面。
当前,我国在滑坡治理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治理成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滑坡治理的效果也可以通过科学设计和实施得以预见。
3. 滑坡治理的困难和挑战然而,滑坡治理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治理技术的不成熟、治理成本的高昂等。
这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够有效地解决。
五、滑坡治理措施1. 加强滑坡监测和预警对于已经发生的滑坡,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滑坡发展的动态过程,以便采取相应的救援和防范措施。
2. 强化滑坡治理技术在滑坡治理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地质工程、植被恢复等,确保滑坡得到有效的治理。
3. 加大投入力度滑坡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治理的效果和效率。
六、结论滑坡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滑坡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滑坡机理与稳定性研究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滑坡是指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地质体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沿着固有面向下滑动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滑坡的危害性巨大,所以滑坡机理和稳定性研究一直是地质学、土木工程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1.2 研究现状目前,关于滑坡机理和稳定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其中,滑坡机理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地形、岩土材料、水文地质条件、地震等因素;滑坡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滑坡的力学特性、变形特征以及稳定分析等方面。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现有的滑坡机理和稳定性研究进行系统总结,进一步深入探讨滑坡形成的机理,分析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防止和减轻滑坡灾害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滑坡机理2.1 地形因素山体地质结构、坡度、坡向、高度差等都会影响到滑坡的形成,一般来说,地形起伏越剧烈,滑坡的易发性就越高。
2.2 岩土材料因素岩土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是滑坡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岩土体的含水率、密度、强度、渗透性等都是影响滑坡的因素。
2.3 水文地质条件因素水文地质条件对于滑坡形成和演化都有着重要影响,包括雨量、降雨强度、地下水位等。
2.4 地震因素地震是影响滑坡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既可以是直接导致滑坡的原因,也可以是滑坡发生的诱因之一。
第三章滑坡稳定性研究3.1 滑坡的力学特性滑坡的力学特性包括滑坡的形态、变形特征以及滑坡体的内部物质运动规律等。
3.2 滑坡的变形特征滑坡的变形特征包括滑裂带、滑裂面、滑移面的特征、滑坡体的挠曲变形等。
3.3 滑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经验法、解析法、数值模拟法等。
第四章滑坡预防与治理4.1 滑坡预防措施滑坡预防措施包括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强地勘、加固安全隐患、有效地排水等。
4.2 滑坡治理措施滑坡治理措施包括局部加固、整体移动处理、填充处理、禁止开采等。
第五章结论滑坡机理和稳定性研究是防治滑坡灾害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预测滑坡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雨水及库水作用下滑坡模型试验研究
雨水及库水作用下滑坡模型试验研究一、内容简述本研究旨在探讨雨水及库水作用下滑坡模型的试验研究。
滑坡是中国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研究滑坡的形成机理以及预测、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表明,滑坡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降雨和水库水位变化是重要的触发因素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长时间持续降雨或库水位的蓄升与滑坡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对于雨水及库水作用下滑坡的试验研究仍存在不足,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为了更好地理解雨水及库水作用下滑坡的内在机制,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试验模型。
该模型通过模拟真实的地质条件,重现滑坡的形成过程,并对不同条件的降雨和库水位变化进行控制,以探究它们对滑坡发生的贡献。
本研究还采用了先进的测量技术,对滑坡过程中的土体变形、应力分布等关键参数进行了精细的观测和分析。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布置和安装,确保了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逐步改变降雨强度和库水位高度,观察并记录滑坡过程中模型的各项响应。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揭示了雨水及库水作用下滑坡的动态过程和关键影响因素。
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为滑坡预测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以期为滑坡预警和防治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滑坡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常见且具有严重危害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降雨量大、强度高,加之人类活动影响,滑坡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开展滑坡形成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滑坡的研究也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转变。
模型试验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在滑坡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对于雨水及库水作用下滑坡模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本文以雨水及库水作用下滑坡模型试验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其形成机制和防治方法,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滑坡调查报告
滑坡调查报告滑坡调查报告一、引言滑坡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其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对某地区发生的滑坡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其成因和影响,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背景本次滑坡发生在某山区,该地区地势陡峭、多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滑坡的隐患。
近期,由于连续强降雨,该地区发生了一次较为严重的滑坡,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深入了解滑坡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现场调查。
三、现场调查1.地质环境该地区属于山地地貌,地势陡峭,多为黏性土壤和泥石流沉积物。
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雨水渗透性强,容易导致土壤液化和滑坡的发生。
2.滑坡规模本次滑坡发生在山体的中部,滑坡带宽度约为100米,滑坡高度约为50米,滑坡体积约为100万立方米。
滑坡带上的房屋和农田受到了严重破坏。
3.滑坡成因(1)降雨影响:连续强降雨是本次滑坡的直接诱因。
雨水渗透土壤,增加了土壤的饱和度,进而降低了土壤的抗剪强度,导致了滑坡的发生。
(2)地质结构: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多个断裂带和褶皱带。
这些地质构造使得山体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滑坡。
(3)人为活动:该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农田和房屋的建设活动对山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此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也加剧了滑坡的风险。
四、滑坡影响1.人员伤亡本次滑坡造成了数人死亡和多人受伤,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2.财产损失滑坡导致了大量房屋的倒塌和农田的毁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3.环境影响滑坡导致了大量土壤和岩石的下滑,对周边的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五、防灾减灾建议1.加强监测预警在该地区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表位移等指标,及时预警滑坡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合理规划用地在土地规划和城乡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合理规划用地,避免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建设。
3.加强土壤保持在滑坡易发区,加强土壤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植被覆盖和护坡措施,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
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1 滑坡研究的发展阶段从滑坡研究的历史来看,人们对滑坡的科学描述是同地质学、工程学、自然地理学的成长分不开的。
大概到了16 世纪,人们才把滑坡作为一个单独的科学研究客体来描述。
1512年,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毕雅斯库镇附近的布伦若(Breemo) 河谷发生大滑坡的灾害记载是滑坡研究历史上发现较早的一篇专门性的文献资料。
至今,被科学界公认的滑坡研究最早的经典著作,是A.Heim于1882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阿尔卑斯山区的埃尔姆(Elm) 附近的滑坡的文章。
人类对滑坡的系统研究源于瑞典。
在1928〜1945年间,世界各国对滑坡的研究是片段和零星的,且研究工作大多由单独科研人员小规模的进行,只有瑞典、前苏联、挪威国立土工研究所进行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论与著文。
二战以后,对滑坡的研究工作逐渐系统而深入。
我们国家对滑坡的系统研究是建国以后才开始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20 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建设中盲目挖方造成滑坡事故屡屡发生,由于对滑坡产生的作用因素、条件、运动的机理和发生以及滑坡的危害性缺乏认识,被迫对已发生的滑坡进行研究和治理,既增加了投资,又延误了工期。
20世纪60 年代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建设中为了减少了滑坡危害,避开了不少大的滑坡和滑坡集中分布地段,但对滑坡运动机理和发生原因的认识尚不深入。
20 世纪50 年代初〜60 年代中期为被动治理阶段。
20 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有效地治理和预防减轻滑坡灾害,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各类滑坡的分布产生的条件、类型、作用因素,以及其运动和发生的机理。
各部门都列出若干个专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滑坡的分布规律、分类和形成滑坡的地质条件、地形和主要作用因素下,滑带土的抗剪强度随着滑坡过程的滑坡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判断方法,防治滑坡的有效工程措施和原则等,特别是抗滑桩的应用使大中型滑坡也能治理。
滑坡灾害治理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变被动治理为治理和主动预防。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研究报告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研究报告近年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应对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制订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特点和预防措施展开说明。
一、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植树造林、松土、采石、挖掘土方和石方等,这些活动直接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断层活动等构造活动的影响下,土层和石层的相对位置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地面土石体的滑动。
3.地形环境。
含水层在地形环境的影响下会流出地下,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特点1.突发性。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通常都是突发性的,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都会发生。
2.规模巨大。
大部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规模都是巨大的,占据了很大的地区和范围。
3.危害性较大。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的危害较大,轻则导致人员受伤和房屋倒塌,重则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三、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措施1.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是了解地质构造、性质和特征的重要手段,对于预防和控制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2.生态治理。
加强植被覆盖,防止退耕还林造成的过度开垦。
3.灾后应急救援。
设立一定数量的避难所,及时进行疏散和救援,从而减少人员伤亡的风险。
4.科学规划。
在新建住宅、工业和交通等项目时,必须考虑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可能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采取足够的措施,确保项目的安全性。
四、结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对于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大的威胁,预防和控制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
研究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特点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一地质灾害的发生。
我们应该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滑坡研究报告
滑坡研究报告
滑坡是一种地质灾害,指在较陡斜坡上的土壤或岩石由于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大量松散物质沿坡面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的发生对人类居住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对滑坡进行研究非常重要。
滑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以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滑坡识别与分类:通过地质勘察和监测,确定潜在滑坡区域,并将滑坡进行分类,根据滑坡类型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滑坡机理研究:通过对滑坡发生机理的研究,包括地质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分析滑坡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 滑坡预测与监测:通过地质勘察和监测技术,对潜在滑坡区域进行监测,提前发现滑坡的迹象,进行预测和预警。
4. 滑坡风险评估:通过对潜在滑坡区域的地质、地形和人口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和威胁程度。
5. 滑坡治理与防控:根据滑坡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滑坡治理和防控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工程措施和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等方面。
目前,滑坡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质雷达、GPS监测、数值模拟等,这些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滑坡研究
的准确性和效率。
滑坡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降低滑坡灾害的风险,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滩滑坡研究报告
新滩滑坡研究报告一、引言1.1 滑坡背景及研究意义新滩滑坡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环境复杂,滑坡灾害频发。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新滩滑坡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基础设施的威胁日益严重。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新滩滑坡的形成机制、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数值模拟和稳定性评价等方法,对新滩滑坡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收集滑坡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等;2.分析滑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揭示滑坡的成因机制;3.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滑坡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4.基于现场调查和室内实验数据,建立滑坡稳定性评价模型,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5.针对滑坡稳定性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以上技术路线确保了本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新滩滑坡概况2.1 地理位置与地质环境新滩滑坡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北段。
滑坡区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地形陡峭,相对高差大。
滑坡北侧为新滩沟,南侧为岷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地质构造上,新滩滑坡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带交汇部位,地质环境复杂。
新滩滑坡区内地层主要为中生代三叠纪砂页岩、泥岩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岩层倾向与坡面倾向相近,易于发生顺层滑坡。
此外,滑坡区内断裂发育,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2 滑坡形成与发展过程新滩滑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初期阶段:由于地形陡峭,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沿着裂隙渗透,降低了岩体的强度,导致局部发生小规模的滑动。
发展阶段:随着滑坡体的逐渐增大,滑动面逐渐贯通,滑坡体与稳定岩体的摩擦力减小,滑坡速度加快,滑坡规模逐渐扩大。
剧烈阶段:滑坡体在自身重力和地下水的作用下,迅速向下滑动,形成大规模的滑坡灾害。
滑坡治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滑坡治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滑坡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带来的损失,各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滑坡治理工作。
而滑坡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则是解决滑坡治理的关键,本报告旨在对滑坡治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滑坡治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意义滑坡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因此,开展滑坡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滑坡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则是确保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
通过对滑坡治理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滑坡治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为滑坡灾害的防范和减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和数学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滑坡治理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滑坡治理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滑坡治理工作的可行性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评价。
四、滑坡治理的现状与挑战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滑坡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技术手段的不足、治理资金的匮乏、治理效果的不明显等方面。
因此,如何有效地克服这些挑战,提高滑坡治理的效果和可持续性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滑坡治理的可行性分析在对滑坡治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等。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对滑坡治理的效果和成本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从而确定最佳的治理方案。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和经验数据,可以对滑坡治理的成功案例进行总结,为滑坡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六、结论和建议本研究通过对滑坡治理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和建议:1. 滑坡治理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立科学的决策模型,以确保治理效果和可持续性。
2. 需要加强对滑坡治理技术和方法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治理效果和成本效益。
滑坡趋势分析与应用研究
滑坡趋势分析与应用研究滑坡趋势分析与应用研究摘要:滑坡是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一种类型。
本文通过对滑坡趋势的分析与研究,探讨滑坡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滑坡的策略和方法。
1. 引言滑坡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当严重。
因此,滑坡趋势的分析与研究对于预防和减轻滑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2. 滑坡的定义与分类滑坡是地表松散固体沿着滑面下滑或滑动的过程。
根据滑坡发生的方式和机制,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崩滑、滑动、蠕滑等。
3. 滑坡发生的原因滑坡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条件、降雨、地震以及人为因素等。
地质条件是滑坡发生的基础,包括岩性、结构、斜度等。
降雨可以改变土壤的饱和度和黏聚力,是造成滑坡的重要诱发因素。
地震能够加速滑坡的发生,并对滑坡造成进一步破坏。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开发建设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4. 滑坡趋势的分析方法滑坡趋势分析是预测滑坡发生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地质工程师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滑坡的发生概率和趋势。
常用的滑坡趋势分析方法包括历史数据分析、地形指标分析、遥感监测等。
历史数据分析可以通过对滑坡事件的统计和记录,来评估滑坡的频率和规模。
地形指标分析通过对地形特征的测量和分析,来确定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和趋势。
遥感监测利用遥感图像获取地表信息,通过监测地表变化来识别滑坡的迹象。
5. 滑坡趋势的应用研究滑坡趋势研究的应用包括滑坡风险评估、滑坡预警和滑坡治理。
滑坡风险评估可以通过滑坡趋势分析结果,综合考虑人口、财产等敏感区域,来评估滑坡对社会的威胁程度。
滑坡预警是在滑坡即将发生之前,通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采取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滑坡治理是通过工程手段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措施,减轻和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
6. 结论滑坡趋势分析是了解滑坡发展趋势,预防和减轻滑坡灾害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滑坡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滑坡趋势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滑坡安全标准及治理措施研究
滑坡安全标准及治理措施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滑坡灾害的频率也在不断上升。
滑坡一旦发生,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于滑坡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滑坡安全标准及治理措施研究展开论述。
一、滑坡安全标准滑坡安全标准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滑坡所制定的评估标准,以确定滑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滑坡安全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背景地质背景是指滑坡所处地质环境的特点和特征。
不同的地质背景对于滑坡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制定滑坡安全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处地质环境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
2.滑坡类型滑坡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土体滑坡、岩体滑坡、软岩滑坡、砂土滑坡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滑坡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特点,因此,在制定滑坡安全标准时需要考虑滑坡的类型。
3.坡体结构特征坡体结构特征是指滑坡的坡高、坡度、坡面形态、坡面排水等情况。
这些特征对于滑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制定滑坡安全标准时需要考虑坡体结构特征。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水文环境、地震、地质灾害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于滑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制定滑坡安全标准时需要考虑环境因素。
二、治理措施治理滑坡灾害需要综合考虑滑坡的成因、发展过程、受灾范围等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
常见的治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种:1.地质勘察在治理滑坡灾害之前,需要进行地质勘察,了解滑坡的成因、发展过程、受灾范围等情况,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2.加固措施加固措施是指通过钻孔注浆、钢筋混凝土加固、锚杆加固等方法,来增加滑坡体的稳定性。
这是滑坡治理中常见的一种措施。
3.排水措施滑坡的发生和演化,与水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治理滑坡灾害时,需要采取排水措施,有效降低滑坡体内水压,减缓滑坡体的发展速度。
4.疏浚措施在治理滑坡灾害时,也需要采取疏浚措施,即将滑坡体上的积水和泥沙进行清理,以减轻滑坡体的自重,增加滑坡体的稳定性。
滑坡灾害坡度坡向敏感性分析研究——以云南大关县为例
滑坡灾害坡度坡向敏感性分析研究——以云南大关县为例滑坡灾害是指发生在地表或地下的,由于外力或内部因素引起的含松、含水等松软物质失稳而产生的大规模运动现象。
其中,坡度和坡向是影响滑坡灾害的两个重要因素。
本文以云南省大关县为例,对滑坡灾害的坡度和坡向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
一、云南大关县滑坡灾害情况大关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属于山区县。
由于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该地区常发生滑坡灾害,给当地居民带来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据统计,近年来,大关县共发生滑坡灾害事件74起,涉及灾害面积795.6公顷。
二、滑坡灾害的坡度敏感性分析通过统计大关县各滑坡灾害的坡度分布情况,可以发现,滑坡灾害的坡度主要分布在20°~30°和30°~40°两个区间。
这表明,在该地区,20°~40°的坡度范围内,滑坡灾害的概率较高,尤其是在30°左右的坡度范围内。
不同的地表物质对坡度的敏感度也不同。
例如,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坡度大于25度的峡谷和河道地带,而黄土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大于15度,坡高大于20米的地带。
因此,在进行滑坡灾害的坡度敏感性分析时,需要考虑地表物质的不同特性。
三、滑坡灾害的坡向敏感性分析坡向是指地势的朝向。
在大关县这样的山区地区,不同坡向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往往不同,从而导致滑坡灾害发生的概率也不同。
同样以大关县为例,可以发现,该地区的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向、西南向和西北向三个坡向区域。
这三个坡向区域共占总滑坡类型数的81%,说明在该地区,这三种坡向最为敏感。
因此,在进行滑坡灾害的坡向敏感性分析时,需要先进行地形分析,确定不同坡向的地貌特点和地表物质特性,再根据历史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结论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关县的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20°~40°的坡度范围内,尤其是30°左右的坡度范围内。
2.坡度大于25度的地带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坡度大于15度、坡高大于20米的地带容易发生黄土滑坡灾害。
区域滑坡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步骤
区域滑坡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步骤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区域滑坡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滑坡的形成机制和规律,以提前预警和采取相应措施。
本文将介绍区域滑坡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步骤。
区域滑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滑坡地质调查:通过对滑坡地区的地质、地貌、植被、水文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滑坡发展的地质背景和环境条件。
2. 滑坡形成机制研究:通过对滑坡地区的地质构造、岩层性质、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分析,揭示滑坡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3. 滑坡监测与预警:利用现代监测技术,如遥感、地形测量、地震监测、位移监测等手段,对滑坡地区进行实时监测,并提前预警,以减少滑坡灾害造成的损失。
4. 滑坡治理与防范:根据滑坡研究的成果,制定相应的治理和防范措施,如加固滑坡地区的土体、建设护坡、排水等,减少滑坡的发生和影响。
区域滑坡研究的方法与步骤如下:
1. 搜集资料:收集滑坡地区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等相关资料,进行初步了解。
2. 实地调查:组织专业团队深入滑坡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和采样,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利用地质、地貌、水文等专业知识,揭示滑坡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4. 监测与预警:根据研究结果,选择合适的监测手段进行滑坡地区的实时监测,并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滑坡迹象。
5. 治理与防范:依据研究成果,制定滑坡治理和防范方案,进行工程措施的实施和监督。
6. 评估与总结:定期对滑坡研究工作进行评估与总结,发现问题并改进研究方法,提高区域滑坡研究的效果和水平。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于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了探究滑坡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很多国内外学者和科研机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重视地质灾害研究和防治工作,滑坡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滑坡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 滑坡地质机理研究通过对滑坡形态、地质构造、地质物理特征以及工程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学者们深入探究了滑坡发生的内在机理和原因。
例如,岩土力学分析、地质勘察和地形测量等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滑坡地质机理研究中。
同时,大量的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观测也能够帮助学者们研究滑坡地质机理,并为滑坡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滑坡预测与防治滑坡预测与防治研究是我国滑坡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及时的预警与应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还有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
因此,滑坡预测和防治是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滑坡预测与防治研究主要从地质勘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测、防治技术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尤其是滑坡监测技术已迅速发展。
近几年来,高分辨率遥感技术、GPS定位技术、数字测量技术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到滑坡监测与预测中,这些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滑坡监测预测方法,为滑坡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国外滑坡研究较早,相对于我国,国外的滑坡研究更为深入和复杂。
目前,国外滑坡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外学者对滑坡的形态、地质构造、地貌地质、岩土结构和应力耦合制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大量有关滑坡地质机理的理论与观点,并通过现场实践和数值模拟不断深化和完善相关理论。
国内外已有多种滑坡预测方法,包括数据驱动方法、物理问答方法、过程驱动方法等等。
在防治工作方面,国外学者主要采用预防措施和干预措施两大类。
其中,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环境治理、工程防护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而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土木工程、生物工程和地质工程等方面,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人员安全和保护财产安全。
滑坡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滑坡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地形、地质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壤和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移动和落下的现象。
滑坡不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构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滑坡进行治理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滑坡治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滑坡治理方法,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可行性建议,以确保滑坡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研究方法1. 资料收集:通过查阅文献、野外调查等手段,收集滑坡灾害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2. 地质勘测:对滑坡灾害发生地进行地质勘测,了解滑坡的地质特征和形成原因。
3. 数值模拟:利用专业的数值模拟软件,对滑坡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模拟研究。
4. 可行性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滑坡治理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
四、研究内容1. 滑坡形成原因分析:通过地质勘测和数据分析,对滑坡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滑坡发生的根源。
2. 滑坡影响评估:评估滑坡对周边环境、生态系统、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影响,为后续治理提供依据。
3. 滑坡治理方法选择:根据滑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包括地质工程、生态修复、人工干预等方面。
4. 治理成本评估:对滑坡治理的成本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确保治理资金的有效利用。
5. 治理效果预测:通过数值模拟等手段,预测滑坡治理后的效果,为决策提供依据。
五、研究成果1. 滑坡发生原因分析:通过地质勘测和数据分析,确认滑坡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2. 滑坡影响评估:评估滑坡灾害对周边环境、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结论显示滑坡对周边社区存在一定的威胁。
3. 滑坡治理方法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地质工程、合理排水、植被修复等综合治理方法。
4. 治理成本评估:根据滑坡治理方案,对治理成本进行评估,确保滑坡治理资金能够有效利用。
模拟滑坡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滑坡的形成原因及机理。
2. 掌握滑坡模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 分析滑坡模拟实验的结果,为实际滑坡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背景滑坡是指由于地质、水文、人为等因素导致斜坡岩土体发生整体或局部下滑的现象。
滑坡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研究滑坡的形成机理,本文通过模拟滑坡实验,分析滑坡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原状土样:取自滑坡现场,经过风干、筛分、混合等处理。
2. 模拟滑坡实验装置:包括实验箱、加湿器、传感器、测力计等。
3. 仪器设备:电子秤、土工筛、实验箱、加湿器、传感器、测力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箱准备:将实验箱清洗干净,并在箱内铺设一层薄膜,防止水分流失。
2. 土样制备:将原状土样过筛,使粒径小于5mm,混合均匀后填入实验箱,使土样厚度约为20cm。
3. 模拟降雨:使用加湿器对土样进行模拟降雨,模拟降雨强度为1mm/h,持续时间为2小时。
4. 测量数据: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样的水分含量、孔隙水压力、应力应变等数据。
5. 观察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土样是否发生滑坡现象,记录滑坡发生的时间、位置及滑坡程度。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实验箱、土样、仪器设备等准备好。
2. 土样填装:将处理好的土样填入实验箱,使土样厚度约为20cm。
3. 模拟降雨:启动加湿器,使土样模拟降雨2小时。
4. 数据测量:使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样的水分含量、孔隙水压力、应力应变等数据。
5. 观察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土样是否发生滑坡现象,记录滑坡发生的时间、位置及滑坡程度。
6. 实验结束:停止模拟降雨,收集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报告。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模拟滑坡实验,发现以下现象:(1)在模拟降雨过程中,土样水分含量逐渐增加,孔隙水压力增大。
(2)在实验后期,土样发生滑坡现象,滑坡位置位于土样顶部,滑坡程度为整体下滑。
2. 结果分析(1)水分含量增加:模拟降雨使土样水分含量增加,导致土体软化,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
2、国内滑坡防治的现状和研究 进展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滑坡灾害的防治工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滑坡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监测预警方面,我国研究者利用遥感技术、自动监测设备和数值模拟等方 法,对多处大型滑坡进行了有效监测。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地质调查 局在四川绵竹市开展了基于遥感的滑坡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为灾后重建提供了 科学依据。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次演示的创 新点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滑坡防治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现有研究多针对特定地区或特定类型的滑坡灾害,缺乏普适性的滑坡防 治方案;
2、现有研究多从单一角度出发(如监测预警或风险评估),缺乏对滑坡全 过程的综合研究;
3、现有研究多技术手段的开发和应用,缺乏对滑坡防治的社会经济和政策 方面的研究;
在风险评估方面,我国研究者结合遥感技术、GIS和数值模拟等方法,针对 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滑坡灾害,建立了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和规范。例如,中 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提出了基于GIS的西南山区滑坡危险性评估方法,为该地区 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防治措施方面,我国研究者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滑坡灾害,提出了多种 有效的防治措施。例如,对于小型滑坡,可采用排水、削坡和加固等工程措施; 对于大型滑坡,可能需要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如植被护坡、土地利用规划和管 理以及公众教育和紧急应对计划等。
在风险评估方面,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制定了详细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指南 和规范,明确了评估流程和方法。同时,一些研究者还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滑 坡危险性评估模型,如“CLUE-S”模型等。这些模型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质、气 象等因素,可对滑坡危险性进行快速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灾害的深入探究—以中国为例摘要:中国是一个滑坡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其中大型和巨型滑坡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大型滑坡更是以其规模大、机制复杂、危害大等特点著称于世,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本文将揭示滑坡是形成的条件,机制和过程;滑坡的中国国情;滑坡的监测预范与面对措施。
一、滑坡的形成条件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形成的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二、滑坡的中国国情中国是一个滑坡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其中大型和巨型滑坡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大型滑坡更是以其规模大、机制复杂、危害大等特点著称于世,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中国大陆大型滑坡发育最根本的原因是具有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约80%的大型滑坡发生在环青藏高原东侧的大陆地形第一个坡降带范围内,比如龙门山大断裂带。
同时,该地区也是世界上板内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其地壳内、外动力条件强烈的交织与转化,促使高陡边坡发生强烈的动力过程,从而也促进大型滑坡灾害的发育。
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从西到东,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中部山区、东部的近海平原构成中国大陆地形三级台地的基本景观,并在他们之间形成巨大的大陆坡降地带,构成中国大陆地形从西向东急剧骤降的特点。
尤其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的坡降带,不仅地形坡降陡然,且发育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及其主要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及澜沧江、怒江等深切成谷,形成高山峡谷的地貌景观,从而奠定大型滑坡发生的地貌基础。
中国的大型滑坡绝大多数发生在环青藏高原东侧大陆地形第一个坡降带范围和二级台地上。
中国也是世界上板内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与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地壳内动力自西向东传递,波及范围远及中东部,并在西部地区表现得特别的活跃,高地应力、强活动性构造及其伴随的强震过程构成这一地区内动力条件的突出特点。
在上述大陆地形坡降带的深切河谷地区,地壳内、外动力条件强烈的交织与转化,促使高陡边坡发生强烈的动力过程,从而促进大型滑坡灾害的发生。
同时,这也是大型滑坡灾害在中国西部地区较为集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强震、极端气候条件和全球气候变化构成大型滑坡发生的主要触发和诱发因素:青藏高原的形成和秦岭东西山脉的阻隔,导致中国形成南、北两个条件迥异的气候分区。
中国南方暴雨强度达到200~300 mm/d 时就易于触发大滑坡的发生;中国西北地区春季冻结层的融化,也是大规模黄土滑坡发生的诱因。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雪线上移、冰川后退、冰湖溃决,也都成为特定地区大型滑坡灾害发生的诱发和触发因素。
另外,70%以上大型滑坡发生与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而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季寒冷,在广泛的黄土地区毛细管水位上升,形成坡角的季冻层。
来年的春季冻结层融化,诱发形成大规模的黄土滑坡。
滑坡的季节性与降雨的季节性相吻合,尤其与暴雨、大暴雨的频次相吻合,特别是持续大暴雨,灾害成群出现,次数急剧增加。
大规模人类活动是导致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大型滑坡发生相对频繁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自20 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力量就在与日剧增,并表现出逐渐取代自然营力成为导致地球环境变化和日益恶化的主要因素。
中国大陆大型滑坡灾害发生的频度呈上升趋势的事实也正好印证,50%以上的大型滑坡发生与人类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的50%人类活动是直接因素。
尤其是在中国西部地区,不仅前述的自然和地质条件有利于滑坡灾害的发生,且这个地区也是大型工程活动最为集中和频繁的地区,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三、中国滑坡的形成机制总的来看,中国大型滑坡发生的岩土介质主要有以下3 类,即岩质滑坡、土层滑坡和松散堆积层滑坡。
除松散堆积层滑坡,前两者都涉及复杂的演化机制及过程:①大型滑坡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力学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时效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生是以滑动面的贯穿过程为主线的,滑动面的形成及贯穿往往具有累进性破坏的特征。
②大型滑坡发生的地质–力学模式包括以下的典型类型:即滑移–拉裂–剪断“三段式“模式、“挡墙溃决”模式、近水平岩层的“平推式”模式、反倾岩层大规模倾倒变形模式,顺倾岩层的蠕滑–剪断模式等。
每一类模式都具有其对应的岩体结构条件和特定的变形破坏演变过程。
实践结果表明,查明边坡(滑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是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
③大型岩质滑坡的发生一般都伴随有滑动面上“锁固段”的突发脆性破坏。
锁固段在岩质边坡的变形控制和稳定性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边坡地质灾害评价与控制的关键。
中国的大型滑坡数量多、频度高、产生的地质条件和成因机制复杂。
汶川大地震诱发的滑坡,滑坡剖面图:四、滑坡形成的过程滑坡的形成过程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
(1)蠕动变形阶段或滑坡孕育阶段。
斜坡上部分岩(土)体在重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缓慢、匀速、持续的微量变形,并伴有局部拉张成剪切破坏,地表可见后缘出现拉裂缝并加宽加深,两侧翼出现断续剪切裂缝。
(2)急剧变形阶段。
随着断续破裂(坏)面的发展和相互连通,岩(土)体的强度不断降低,岩(土)体变形速率不断加大,后缘拉裂面不断加深和展宽,前缘隆起,有时伴有鼓张裂缝,变形量也急剧加大。
(3)滑动阶段。
当滑动面完全贯通,阻滑力显著降低,滑动面以上的岩(土)体即沿滑动面滑出。
(4)逐渐稳定阶段。
随着滑动能量的耗失,滑动速度逐渐降低,直至最后停止滑动,达到新的平衡。
以上4个阶段是一个滑坡发展的典型过程,实际发生的滑坡中,4个阶段并不总是十分完备和典型。
由于岩(土)体和滑动面的性质、促滑力的大小、运动方式、滑移体所具有的位能大小等不同,滑坡各阶段的表现形式及过程长短也有很大的差异。
五、滑坡的危害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
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
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由于城市发展和铁路、高等级公路建设大规模地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挖填方等土方工程日益增大,施工强度急剧攀升,随之而来的是滑坡灾害日益严重,滑坡防治工程研究也日益成为工程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有效的滑坡灾害管理,可通过避开灾害或减低其危害性大大减少由于斜坡失稳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滑坡的防范措施有两种: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外形。
(1)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
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
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2).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
其主要工程措施有:a.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区外围的地下水;b.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c.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
此外、还有盲洞、渗管、垂直钻孔等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3)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4).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的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5)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
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6)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方能达到目的。
七、滑坡的面对措施当遇滑坡发生时,至少应当做到如下几点:(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
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
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
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
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