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点标准布设化技术交底
环境监测安全技术交底

环境监测安全技术交底介绍本文档旨在向员工介绍环境监测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以确保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合理使用环境监测设备,能够准确检测出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和防护。
本交底内容适用于所有相关岗位的员工。
环境监测设备1. 气体检测仪气体检测仪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浓度,如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等。
使用气体检测仪时,请注意以下要点:- 在使用前,检查气体检测仪的电池电量是否充足。
- 根据操作手册正确操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 定期校准气体检测仪,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在测量过程中,避免将气体检测仪暴露在高温、强磁场、强电场等影响准确性的环境中。
2. 噪声监测仪噪声监测仪用于测量环境中的噪声水平。
正确使用噪声监测仪有助于评估工作场所的噪声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以下是使用噪声监测仪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确保噪声监测仪的电池电量充足,以避免中途断电导致数据丢失。
- 在测量时,将噪声监测仪放置在距离工作区域一定距离的位置,并保持垂直放置,以确保准确测量。
- 根据噪声监测仪的具体型号和操作手册,设置合适的测量参数。
- 在测量结束后,及时保存和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噪声水平的评估和分析。
安全操作指南1. 操作流程- 在使用环境监测设备之前,务必了解设备的正常操作流程,并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 如果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请及时向上级报告,并停止使用设备,以免造成意外伤害。
-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设备周围的安全条件,如通风情况、工作区域的净化等,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性。
- 使用完毕后,及时清理和维护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状态。
2. 个人防护- 根据测量项目和环境要求,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防护眼镜、手套、口罩等。
- 在进行测量和操作时,尽量避免暴露在有害物质或高噪声环境中,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 如果发现身体不适或疑似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向上级报告。
总结环境监测安全技术交底的目的是向员工介绍环境监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监测技术交底(基坑)

三、重点监测对象(风险点)
根据本工程的情况,工程建设事业部认为本工程监测工作中应重点观测的监测对象有以下几点:
1.管线
2.建筑物
。。。。。。。
各监测项目风险点请各位老大根据项目情况自行添加。上面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及时告诉我修改。谢谢。
1.施工前应按照监测方案拟定的位置埋设;按照公司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布设。基坑周边管线位置和走向以管线监护单位现场交底为准,管线监测点应尽量布设于窨井、阀门等管线设备上,测点设置应尽量满足管线单位的要求。对于马路翻排的管线,在管线排管时同步布设直接测点,并做好保护措施。
2.在地下墙施工期间,墙体测斜管的埋设工作要及时跟进,在进场后根据监测方案,把要布设的墙体测斜管对应地墙分幅图号,发工作联系单到施工、监理,使施工了解监测点具体位置,以便监理、第三方监测的旁站监督工作,工作联系单内容要填写详细,并留现场联系人手机号码,便于工作。支护体系的其它测点埋设,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跟进,不得延误工期。在圈梁施工期间,要注意保护好测斜管,对发生堵塞的测斜管及时疏通。如有无法修复的测斜管时应及时向现场各方进行通报,并向主管领导请示后被设土体测斜。
5.施工中严格按监测方案拟定的监测频率进行施测,在出现报警或险情时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并根据情况增施工期间,要注意观察地下水位变化和周边环境测点变化情况,留意是否有围护结构漏水的情况发生。
7.在基坑开挖施工期间,要加强现场巡视,观察地面裂缝、围护墙漏水、圈梁有无裂缝等情况,并在施工日志中作好相关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相关各方通报。
3.建筑物测点应布设立柱、承重墙、拐角等处,对于比较薄弱的位置应适当增加测点。
4.地表、管线、建筑物等周边环境监测点须在围护结构施工前7天布设完成,测斜管于围护结构施工时同步安装,坑外水位应于降水施工前埋设完成并测取初值,墙顶位移、测斜等初值要于圈梁浇筑后三天测取。初始值要报现场施工方、监理方、第三方监测审核。初始值测量不得少于3次。
自动化监测设备安装技术交底(标准版)

自动化监测设备安装技术交底(标准版)简介本文档旨在对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安装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和交底,以确保安装过程的顺利进行。
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安装是保障系统性能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严格按照本文档中的步骤和要求进行操作。
设备准备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准备以下设备和工具:- 自动化监测设备(包括传感器、控制器等)- 电缆和接线端子- 安装支架和固定螺钉- 手动工具(螺丝刀、螺丝扳手等)- 电缆固定夹和导线槽安装步骤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安装:1. 确定安装位置:根据系统要求和设计图纸,确定设备的安装位置,并确保位置符合安全和操作要求。
2. 安装支架:将安装支架固定在预定的位置上,并确保支架牢固稳定。
3. 安装设备:根据设备的安装要求,将各个部件逐步安装在支架上,注意正确连接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
4. 连接电缆:根据设备连接图纸,将电缆连接到设备的对应接线端子上,并确保连接牢固可靠。
5. 安装导线槽和固定夹:在需要布置电缆的区域,安装导线槽和固定夹,以便固定和保护电缆。
6. 调试和测试:在安装完成后,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测试,确保设备的功能正常,并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调整。
安全注意事项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进行安装前,务必断电并确保设备电源已经关闭。
- 在搬运和安装设备时,注意防止设备碰撞和损坏。
- 在连接电缆时,注意插拔的正确性和连接的可靠性。
- 在调试和测试过程中,注意防止触电和设备故障。
总结本文档对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安装技术进行了交底,提供了安装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旨在指导安装人员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通过遵循本文档的要求,可确保自动化监测设备安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房建沉降监测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为确保房建工程沉降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工程质量,特进行本次安全技术交底。
二、交底内容
1. 沉降监测的基本要求
(1)沉降监测工作应在工程开工前进行,并根据设计要求、施工进度及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监测方案。
(2)监测数据应真实、准确、可靠,为工程设计、施工、验收提供依据。
3. 沉降监测安全注意事项
(1)监测人员应熟悉监测区域及周边环境,了解地下管线、地质条件等情况。
(2)监测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护,防止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等事故发生。
(3)监测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4)恶劣天气条件下,暂停监测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 沉降监测应急措施
(1)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监测,上报相关部门。
(2)针对不同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3)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交底要求
1. 各级人员应认真学习本次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技术交底内容,确保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监测方案执行,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
3. 监测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监测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4. 施工单位应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核,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四、总结
本次安全技术交底旨在提高房建工程沉降监测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级人员应高度重视,认真执行,确保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
(3)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监测设备操作及数据处理方法。
2. 沉降监测技术要点
(1)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和设备,确保其精度和可靠性。
(2)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目的,合理布设监测点,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环境监测系统(设备安装)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环境监测系统(设备安装)作业安全技术交底一、安全技术交底的目的和意义安全技术交底是为了确保在环境监测系统设备安装作业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交底,作业人员能够了解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以及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安全技术交底的内容1. 设备安装要求:详细介绍环境监测系统设备安装的要求,包括基础设施准备、安装位置选择、设备连接等。
2. 安全操作规程:列明在设备安装作业中需要遵循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 戴好个人防护用具,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确保设备通电前的安全检查工作;- 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避免使用损坏或不安全的工具;- 遵循操作手册和安装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作业;- 定期检查作业场所的安全状况,及时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3. 应急处理措施:列举设备安装作业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说明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人员伤害、设备故障等应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4. 交底确认:要求作业人员在交底结束后签字确认,并留存相关的交底记录,供日后参考。
三、安全技术交底的实施1. 交底人员:由具备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专业人员担任交底人员,确保交底内容准确、清晰。
2. 交底方式:可采用小组培训、个别培训或现场演示等方式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交底。
3. 交底记录:对每次交底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交底人员、交底内容、交底时间等信息,确保交底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四、安全技术交底的评估1. 评估方法:对作业人员在交底后的安全操作进行评估,可以采用考试、现场观察等方式进行评估。
2. 评估标准:根据交底内容和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评估作业人员是否掌握了相关安全知识和操作技巧。
3.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再培训、补充指导等,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操作能力。
五、安全技术交底的周期性更新定期对安全技术交底进行更新,并针对设备安装作业中新出现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进行补充和强调,确保安全技术交底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监测测量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一、交底目的为确保监测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程质量,特进行本次安全技术交底。
二、交底内容1. 作业人员安全教育(1)所有参与监测测量工作的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技术培训,了解并掌握相关安全知识。
(2)作业人员应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 作业现场安全措施(1)进入作业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
(2)现场应设置警示标志,明确危险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高空作业时,必须使用安全绳、安全网等防护设施,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3. 监测测量设备安全操作(1)作业人员应熟悉监测测量设备的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设备操作过程中,应避免设备碰撞、跌落、损坏等事故发生。
(3)设备使用完毕后,应妥善保管,避免损坏。
4. 电力安全(1)现场作业严禁私拉乱接电线,使用电器设备时,必须确保电源可靠。
(2)操作电器设备时,应穿戴绝缘手套、绝缘鞋等防护用品。
(3)发现电线、插座等存在安全隐患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
5. 防止物体打击(1)作业现场应清理杂物,保持通道畅通。
(2)高空作业时,严禁抛掷物品。
(3)作业人员应时刻注意周围环境,避免被物体打击。
6. 防止高处坠落(1)高处作业时,必须使用安全带,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2)安全带应正确佩戴,连接牢固。
(3)高处作业区域应设置安全防护栏杆,防止人员坠落。
7. 防止触电(1)作业现场应定期检查电线、插座等设备,确保安全可靠。
(2)严禁作业人员触摸裸露电线、插座等带电设备。
(3)如遇触电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源,并采取紧急救护措施。
8. 防止火灾(1)作业现场严禁吸烟、使用明火。
(2)易燃易爆物品应妥善存放,远离火源。
(3)发现火灾隐患,应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交底要求1. 作业人员应认真听取安全技术交底,确保掌握安全知识。
2. 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技术交底内容,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3. 如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监测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记录监测技术交底附页一、监测目的及内容1.监测目的:通过对基坑开挖及基础施工期内的边坡与围护墙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基坑边坡、围护墙以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1)根据现场监测所得数据与预警值进行比较,如果超过某个限值则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支护结构、边坡发生变形破坏;(2)根据监测提供的数据指导现场施工,优化施工组织;(3)根据监测的结果检验和评价支护结构、边坡的稳定性。
2.监测内容: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2.1仪器监测本基坑工程安全监测按二级基坑安全监测要求进行,距离基坑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周边道路、建筑和管线属重点监测对象。
主要监测内容包括:(1)基坑内、外观察;(2)围护墙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3)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4)围护墙桩体变形监测;(5)钢支撑内力监测;(6)地下水位监测;(7)桩内钢筋应力应变监测;(8)土压力监测。
2.2巡视检查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天均应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包括以下内容:(1)支护结构:支护结构成型质量;冠梁、围护桩、支撑有无裂缝出现;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
(2)施工工况: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撑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
(3)周边环境: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邻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
(4)监测设施: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巡视检查宜以目测为主,可辅以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并要求做好记录;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监测细则交底监理技术交底

监测监理质量技术交底记录工程名称:XXXXX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XXXX 编号:确保管线的安全。
8.当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监理工程师必须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停工,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1)周边及开挖面塌方、滑坡及破裂;(2)量测数据有不断增大的趋势;(3)支护结构变形过大或出现明显的受力裂缝且不断发展;(4)时态曲线长时间没有变缓的趋势。
(5)在结构施工时,施工单位按设计要求预留运营期间监控量测点,并加强保护,竣工时移交运营单位,以便运营单位根据需要安排长期观测,监理工程师对之要严格检查、验收:㈠钢筋应力计:检查钢筋应力计是否布控在围岩主要部位焊接要牢固,焊接时用毛巾护住连接螺杆以起隔热作用防止烧坏应立计。
㈡土压力盒:检查土压力盒是否与格栅焊牢,聚乙烯板与土压力盒贴粘接上,防止浇注时侧向挤压力也会把土压力挤偏。
㈢水平位移:测点沿围护结构桩顶冠梁中心线布置,原则上测点间距10-15m,将顶部光滑的凸面钢筋打入(或埋入)混凝土内,保证其与冠梁连接牢固,在测点处用红油漆做明显的标志,并对测点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应根据量测数据绘制水平位移-时间曲线,结合施工情况,不定期的提供数据分析报告㈣围护结构变形监测和内力测定:(1)在观测点上布设测斜管之前,应按预定埋设深度配好所需的测斜管,测斜管应与桩体的钢筋笼等深,钢套管的上口必须高出顶部15cm、埋入土体的深度不能小于1m。
连接测斜管时应对准导槽,使之保持在一直线上。
管底端应装底盖,每个接头及底盖处应密封。
在顶部处要加钢套管于测斜管外以起保护作用,投入使用的测斜管管口部要设可靠的保护装置。
(2)用铁丝将测斜管帮扎在钢筋笼主筋上,与之一起放入钻孔中,将测斜管吊入孔内时,应使十字形槽口垂直于基坑侧壁,即对准观测的水平位移方向。
应保证浇注桩体混凝土过程中,测斜管不发生移位和变形。
(3)应有车站主体基坑共埋设围护结构的变形测斜孔,其中包括在围护结构各转角位置增设的多个变形测斜孔。
监测点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一、模板名称监测点安全技术交底二、适用范围本模板适用于各类工程项目的监测点施工安全交底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设备安装等分项工程。
三、交底内容1. 监测点设置原则(1)监测点设置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
(2)监测点布置应满足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测需求,确保施工安全。
(3)监测点布置应考虑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监测点设置要求(1)监测点应设置在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关键部位和施工难点。
(2)监测点应设置在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如基础开挖、模板支撑、钢筋绑扎等。
(3)监测点应设置在施工设备、材料堆放等区域,确保施工安全。
(4)监测点应设置在施工通道、出口等关键位置,便于施工人员通行。
3. 监测点施工安全注意事项(1)监测点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掌握相关安全知识。
(2)监测点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改变设计方案。
(3)监测点施工时,应确保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
(4)施工人员应熟悉监测点的操作规程,避免误操作导致安全事故。
(5)监测点施工过程中,应保持施工现场整洁,不得堆放杂物,确保施工通道畅通。
4. 监测点施工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1)风险分析:1)监测点设置不合理,可能导致监测数据失真。
2)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3)监测设备故障,可能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预防措施:1)加强监测点设计审核,确保监测点设置合理。
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3)定期检查监测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四、交底对象1.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员。
2. 施工班组负责人、施工人员。
3. 监测单位相关人员。
五、交底时间根据工程进度和监测点施工计划确定。
六、交底方式1. 施工单位组织安全技术交底会议,邀请相关部门和人员参加。
2. 施工单位通过书面形式将安全技术交底内容发送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监测测量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一、交底目的为确保监测测量工作安全、顺利进行,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安全技术交底。
二、交底对象本交底适用于所有参与监测测量工作的相关人员。
三、交底内容1. 安全生产责任制(1)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监测测量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2)项目监理、施工、监测等各方应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 安全防护用品(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配戴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防护眼镜、手套等。
(2)施工现场应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并确保其完好。
3. 施工现场安全措施(1)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警示人员注意安全。
(2)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通道,确保人员安全通行。
(3)施工现场应避免交叉作业,减少安全隐患。
4. 监测测量设备安全操作(1)操作人员必须熟悉监测测量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2)监测测量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校验,确保其精度和可靠性。
(3)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
5. 高处作业安全(1)高处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并做好防护措施。
(2)高处作业前应检查作业平台、脚手架等设施的安全性能,确保其稳固可靠。
(3)高处作业时,应设置专人监护,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6. 交通安全(1)施工现场车辆行驶应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2)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交通警示标志,引导车辆安全通行。
(3)施工人员应遵守交通规则,不得在施工现场随意行走。
7. 作业环境安全(1)施工现场应保持整洁,避免堆积杂物,防止滑倒、绊倒等事故发生。
(2)施工现场应保持通风良好,确保作业人员呼吸新鲜空气。
(3)施工现场应配备消防设施,确保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扑救。
四、交底要求1. 各级人员要认真阅读本交底内容,确保掌握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
2. 施工现场应严格执行本交底内容,确保安全生产。
3. 各级人员应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施工环境。
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九、施工安全及技术措施
1、每次监控量测后应及时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及时进行日报、周报及月报;
2、通过专用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自动生成时态曲线图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并与位移管理等级进行比较;
xxxxx正线围岩分级及开挖方法
序号
里程
长度
围岩等级
开挖方法
1
DK163+380~DK163+407
27
Ⅴ
明挖法
2
DK163+407~DK163+430
23
Ⅴ
三台阶临时横撑法
3
DK163+430~DK163+500
70
Ⅳ
三台阶法
4
DK163+500~DK163+750
250
Ⅲ
台阶法
5
DK163+750~DK163+830
变形量/mm
安全等级
正 常
(绿色)
预警二级
(黄色)
预警一级
(红色)
备注
围岩级别
Ⅲ
<40
40~80
>80
不包括高地应力软岩和膨胀岩xxxxx
Ⅳ
<50
50~100
>100
Ⅴ、Ⅵ
<70
75~150
>150
注:~含义为包括上、下限值
表2—4措施对应表
安全等级
处理措施
正常(绿色)
正常施工
预警二级(黄色)
加强监测,必要时采取喷混凝土等措施进行补强
3、出现红色预警时,由公司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研究制定相应措施;
监测设备安装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一、交底目的为确保监测设备安装过程中的安全,避免事故发生,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完好,特制定本安全技术交底。
二、适用范围本交底适用于所有监测设备(如位移形变监测设备、倾角加速度计、多点形变监测仪等)的安装工作。
三、交底内容1. 一般性规定- 施工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监测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 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应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
- 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确保施工区域安全。
2. 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确认设备安装地点符合设计要求,地面平整,无障碍物。
- 检查设备包装完好,设备本身无损坏。
- 准备必要的安装工具和材料,如扳手、螺丝刀、电缆等。
3. 设备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高处作业时,必须使用安全带,并确保安全带的连接可靠。
- 在安装设备时,注意周围环境,防止设备或工具掉落伤人。
- 安装过程中,若发现设备或连接部位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查找原因并排除。
- 电缆应沿固定路径铺设,避免缠绕或损坏。
4. 设备调试与测试- 安装完成后,应进行设备调试和测试,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 调试过程中,注意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 调试完成后,进行系统校准,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5. 设备安装后的注意事项- 安装后的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 设备周围应保持整洁,防止杂物堆积影响设备运行。
- 遇到恶劣天气或紧急情况,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设备。
四、交底责任1. 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安全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充分了解安全注意事项。
2. 安全员负责监督安全技术交底的实施,确保施工过程中遵守安全规定。
3. 施工人员应认真学习安全技术交底内容,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安全。
五、附则本安全技术交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修改。
注意: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安全措施应根据实际项目情况进行调整。
沉降观测交底

中国建筑项目管理表格表格编号施工方案技术交底卡CSCEC-PM-0809项目名称及编共6页码施工方案名称沉降观测方案交底交底内容一、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1.1 基准点布设1.1.1高程控制点布设:高程控制点计划布设8个,编号为BM1~BM8。
埋设方法:在布点处用洛阳铲成孔,然后用混凝土将圆钢埋入(如下图),使其牢固,用红油漆在保护套管上做醒目标志,设立监测基准点标牌,防止被破坏。
单位(mm)1.2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1.2.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1)测点埋设沉降观测点每个塔楼沿周边布置,建筑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观测点标高距室内地坪1.5m左右。
在这些建筑物的布点处采用植入的方式,将观测点埋件植入建筑物的构造柱或承重墙体中(如下图)。
观测点必须埋设牢固,并等其稳固后方可使用。
沉降观测点的埋设特别注意保证在点上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
同时可通过在主体粘贴沉降观测条码进行沉降观测,可为植入的观测点提供备用的数据保护。
单位(mm)图建筑物测点剖面(2)监测方法基准点与前述地表沉降监测共用,有关要求同前。
测量时采用电子精密水准仪按二等水准的精度进行量测。
沉降监测时应注意:a、观测时充分考虑施工的影响,避免在空压机、搅拌机等振动影响范围之内。
b、观测在水准尺成像清晰时进行,避免视线穿过玻璃、烟雾和热源上空。
c、观测时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视距一般不超过20m,前视各点观测完后,回视后视点,最后闭合于水准点。
二、监测点布设数量2.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序号监测项目布点数量(个)1 1# 62 2# 103 3# 104 5# 65 6# 66 7# 67 8# 108 9# 109 10# 1010 11# 1011 12# 1012 13# 813 15# 814 16# 1015 17# 816 18# 1017 19# 1018 20# 419 21# 1020 22# 421 23# 1022 25# 423 26# 11合计191会签栏交底人被交底人编制审核签发时间时间时间。
基坑监测布点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一、交底目的为确保基坑工程安全施工,防止基坑坍塌、位移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对基坑监测布点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要求所有参与施工人员严格遵循以下安全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交底适用于所有基坑工程监测布点工作。
三、安全操作规程1. 人员培训与资质要求- 所有参与监测布点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关安全技术知识和操作规程。
- 监测人员应持有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
2. 监测设备检查与维护- 施工前,对监测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性能稳定。
-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
3. 监测点布置原则- 根据基坑设计、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合理布置监测点。
- 监测点应均匀分布,避免遗漏。
- 监测点位置应便于观测、测量和记录。
4. 监测点安装与固定- 安装监测点时,应确保其稳固可靠,防止因振动、撞击等原因导致监测点移位或损坏。
- 监测点安装后,应进行试测,确认其工作正常。
5. 监测数据记录与分析- 严格按照监测计划进行数据采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6. 安全防护措施- 监测过程中,应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规定,佩戴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
- 高处作业时,应使用安全带等防护设施,防止坠落。
- 遇到恶劣天气,应暂停监测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四、应急措施1. 异常情况处理- 发现监测数据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施工,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 如遇紧急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安全。
2. 事故报告- 发生安全事故时,应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并积极配合事故调查。
五、总结基坑监测布点工作关系到基坑工程的安全,所有参与施工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确保基坑工程安全顺利进行。
六、附件1. 监测设备清单2. 监测点布置图3. 监测计划4. 应急预案请注意: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施工监测技术交底

注:1﹑本表一式五份,产权单位、建设单位、运营单位、施工单位、档案馆保存。
2﹑当做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时,应填写:“分项工程名称”栏,其他技术交底可不填写。
注:1﹑本表一式五份,产权单位、建设单位、运营单位、施工单位、档案馆保存。
2﹑当做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时,应填写:“分项工程名称”栏,其他技术交底可不填写。
,
,
两天;
注:1﹑本表一式五份,产权单位、建设单位、运营单位、施工单位、档案馆保存。
2﹑当做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时,应填写:“分项工程名称”栏,其他技术交底可不填写。
注:1﹑本表一式五份,产权单位、建设单位、运营单位、施工单位、档案馆保存。
2﹑当做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时,应填写:“分项工程名称”栏,其他技术交底可不填写。
注:1﹑本表一式五份,产权单位、建设单位、运营单位、施工单位、档案馆保存。
2﹑当做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时,应填写:“分项工程名称”栏,其他技术交底可不填写。
环境监测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一、交底项目:环境监测安全技术交底二、交底日期:年月日三、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名称]四、分项工程名称:[具体分项工程名称]五、交底提要为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现将环境监测安全技术交底如下:一、环境监测工作基本要求1. 环境监测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2. 工作现场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护眼镜、手套、防护服等。
3. 环境监测工作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操作安全1. 操作人员在使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前,应仔细阅读操作手册,了解设备性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仪器设备操作过程中,应保持现场整洁,避免仪器设备受到碰撞、震动等损害。
3. 操作人员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4. 仪器设备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三、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安全1. 样品采集过程中,操作人员应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防止样品对人体的危害。
2. 样品采集时,应选择合适的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3. 样品采集过程中,应避免样品受到污染,确保样品质量。
4. 样品采集完成后,应立即将样品放入专用样品容器中,并做好标识。
四、环境监测数据传输与处理安全1. 数据传输过程中,应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数据丢失或泄露。
2. 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遵守数据处理规范,确保数据处理结果的准确性。
3. 数据传输与处理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五、环境监测现场安全1. 环境监测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人员注意安全。
2. 环境监测现场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确保人员呼吸新鲜空气。
3. 环境监测现场应配备急救箱,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救治。
4. 环境监测现场应避免火源、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因素的存在。
六、应急处理1. 如发生意外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进行救援。
安全监测系统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一、交底对象本次安全技术交底对象为参与安全监测系统施工、维护、操作等相关人员。
二、交底目的为确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维护、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提高施工质量,特制定本安全技术交底。
三、交底内容1. 安全监测系统概述安全监测系统是针对建筑物、桥梁、隧道等大型工程进行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的一种技术手段。
其主要功能是对工程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
2. 施工准备(1)施工人员需具备相关资质,熟悉安全监测系统的施工、维护和操作。
(2)施工前,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无安全隐患。
(3)施工材料、设备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3. 施工过程(1)根据设计图纸,确定监测点位置,进行钻孔、埋设传感器等施工。
(2)传感器安装过程中,注意保护传感器,防止损坏。
(3)电缆敷设时,确保电缆无破损、短路等现象。
(4)安装完成后,进行系统调试,确保系统运行正常。
4. 安全措施(1)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
(2)高空作业时,必须系好安全带,并使用安全绳。
(3)施工过程中,注意防止触电、中毒、窒息等事故发生。
(4)施工区域设置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5)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消除安全隐患。
5. 维护与操作(1)定期对安全监测系统进行检查、维护,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2)操作人员需熟悉系统操作流程,确保操作规范。
(3)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4)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工程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四、交底要求1. 施工单位应将本安全技术交底内容纳入施工组织设计,并严格执行。
2. 施工单位应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3. 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4. 施工单位应做好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交底时间本安全技术交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至安全监测系统施工、维护、操作完毕。
六、交底单位(单位名称)(负责人签名)(日期)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轨道交通工程
承包单位: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合同号:JS-3-TJ-001(2014) 监理单位:上海天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号:A3.15(20150628)0001
技术交底记录A3.15
和施工参数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和调整施工方案的基础;现场量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及时反馈是达到优化设计,保证地下工程安全、经济、优质完成。
积累资料和经验,为今后的同类工程提供类比数据。
二、标准化监测点布设和保护及监测点布置图
1.地表沉降点的布设
根据规范和图纸要求,沿平行基坑周边边线布设
采用水钻开孔至原状土层,孔径与保护筒直径一致,柏油及水泥路面要求穿透道路表层结构。
然后将Φ18mm,长约0.8~1.0m的螺纹钢标志点在所开孔中间位置竖直砸入原状土层,要求砸入深度大于200mm,使监测点标志头至地表以下3~5cm左右;用黄砂填充孔壁四周。
另外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
埋设如图所示:
2.桩体及立柱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埋设:
采用“L”形螺纹钢沉降观测标,用钻孔的方式埋入,周边用锚固剂回填密实,间距30m 及阳角处,如下图所示“
3.支护桩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埋设:
采用在冠梁置入强制对中小棱镜连接杆的形式,测点间距30m及阳角处,埋设如下图所示:
4.测斜管的埋设:
1)底宜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高于钢筋笼底部,顶部达到地面
(或冠梁顶)。
2)测斜管与围护桩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
3)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
4)管搬扎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5)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
6)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7)安装和埋设时,检查测斜管内的一对导槽,其指向应与欲测位移一致。
埋设如下图所示:
5.监测点标准化布设及标识牌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