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热性质(导热系数)、导电性质(电阻)
c i Vi
式中,α为材料某一性能, αi为组分材料的性能, V为组分体积含量。(广义欧姆定律)
强度性质
材料的强度特性是材料承受外作用场极限能力的 表征,这一概念对于结构体系也是同样的含义。 材料的力学强度是材料承受外力的极限能力,如 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等;材料对电场的承受能力, 则为电击穿强度。 对于非均质的复合材料,材料对外作用场的承载 能力不是各组分相承载力的叠加,而与外作用场 的分布、分组分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也与组 分相的含量、几何状态、分布状态及各相的失效 过程有关。
对于脆性的高强度纤维增强体与韧性基体
相抵效应
基体与增强体组成复合材料时,若组分间性能相
互制约,限制了整体性能提高,则复合后显示出 相抵效应。 (1) 脆性的纤维增强体+韧性基体=复合材料 ( 界面 结合很强) 显示为脆性断裂。 (2)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硅烷偶联剂=树脂基体组成 的复合材料 材料的拉伸强度高出30%~40 %,而且湿态强度保留率也明显提高。 这种强结合的界面同时却导致了复合材料冲击性 能的降低。在金属基、陶瓷基增强复合材料中, 过强的界面结合不一定是最适宜的。
一致; • 界面破坏前,纤维与基体不发生滑动。 线弹性假设:在弹性范围受载时,纤维、基体和复合材料 的应力与应变为线性关系,服从虎克定律。 不考虑泊松效应:讨论纵向受力时,不考虑纤维和基体因 泊松比不同导致的横向变形不同。
5.5.2 连续介质力学基本方程
平衡方程
F 0
i
几何方程
u v w x , y , z x y z w v u w v u yz , zx , xy y z z x x y
1、 串联模型的弹性常数
I (1)纵向弹性模量 E L
①静力关系 f1 Af m1 Am 1 A
f1Vf m1Vm 1
②几何关系
f1 m1 1
③物理关系 1 EL1 , f1 Ef f1 , m1 Em m1
物理方程 各向同性材料
1 x [ x ( y z )] E 1 y [ y ( z x )] E 1 z [ z ( x y )] E 2(1 ) yz yz E 2(1 ) zx zx E 2(1 ) xy xy E
Vm EL EfVf Em
性质分类
固有性质
传递性质
强度性质
转换性质
固有性质
复合材料在各相之间不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材 料性质。这类性质往往是材料性质的直观表现, 如材料的密度、比热容。它们从本质上表示材料 所含有的物质量和能量的额度,在数学形式上, 该量是一个标量。 复合材料的固有性质在组分复合前后,其物质量 和能量的总含量不会变化(包括复合过程中的能量 变化量)。此时,复合材料的性质是各相组分按含 量的加和性,而与各相的几何状态、 分析状态无 关。
f12 m12 12
f m
b 12 f V f b f 12 m Vm b m12
12
12
GLT
, f12
f12
Gf
, m12
m12
Gm
Vf Vm 1 I GLT Gf Gm GmGf I 或 G LT VmGf Vf Gm
系统效应
是一种材料的复杂效应,至目前为止,这
一效应的机理尚不很清楚,但在实际现象 中已经发现这种效应的存在。 例如,交替叠层镀膜的硬度大于原来各单 一镀膜的硬度和按线性混合率估算值,说 明组成了复合系统才能出现的现象。。 上述的各种复合效应,都是复合材料科学 所研究的对象和重要内容,这也是开拓新 型复合 材料的基础理论问题
5.5 力学性能复合原理
在分析方法上,细观力学可采用材料力学法、弹性力学法和 半经验法。 材料力学法要对代表件体积单元作一些简化假设,得出较为 简单实用的结果; 弹性力学法从组分材料的非均匀性和某些相几何的具体假设 出发,运用弹性理论进行分析,导出较为繁复冗长的公式, 并引入了难以确定的相几何条件参数;
相乘效应
两种具有转换效应的材料复合在一起,即可
发生相乘效应。这样的组合可以非常广泛, 已被用于设计功能复合材料。 电磁效应材料+磁光效应的材料 =电光效应复合材料 X/Y.Y/Z=X/Z 将一种具有两种性能互相转换的功能材料 X / Y 和另一种换能材料 Y / Z复合起来,式中, X 、 Y 、 Z 分别表示各种物理性能。上式符合 乘积表达式,所以称之为相乘效应。
Ef E m 或 ET Vm Ef Vf Em
I
I (3)主泊松比 L 2 L 1 b 2 b b L 1
b b f bm
b f V f b f 1 bm Vm bm 1
I Vf f Vm m
L
I (4)面内剪切弹性模量 GLT
传递性质
材料的传递性质是材料在外作用场作用时,表 征某通量通过材料阻力大小的物理量,诸如导 热性质 ( 导热系数 ) 、导电性质 ( 电阻率 ) 等等。 该类性质本质上表征材料中微粒子的运动状态 及通过运动传递能量、物质的能力。 对于复合材料多相体系,由于不同介质的传递 性质的差异、相结构及相间边界条件的差异, 使传递的路径、速率与均质材料不相同。从物 理角度讲,即使由作用场输入的是一维均匀 流,输出的通量仍是非均匀的杂散流。
转换性质
转换性质 : 是指材料在一种外场作用下,转换产生另一种 新场量。表征两种场量的相互关系则称为转换关系。如材 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热量,在热作用下产生光,在应力作 用下发生变化,都是材料的转换性质。转换性质是表征材 料的微观结构,拓扑在外作用场下的变化。材料的转换性 质通常是张量。 对于复合材料,其转换性质除了取决于各组分相的微观结 构外,还取决于各组分相间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同组分的 转换性质不同,复合材料的转换性质更为复杂。 前面提到的材料复合的相乘效应是复合材料转换性质的典 型效应。 由于材料转换性质的复杂性,确定其一般规律是困难的。 不同性质的转换具有不同规律, 往往必须根据其特征、分 析复合系统的宏观及微观场量才可能确定。
GII LT GfVf GmVm
为了说明薄片模型预测的精度,以玻璃/环氧复合材料为例, 组分材料的参数为Ef=68.9GPa、μf=0.23,Em=68.9GPa、 μm=0.36;其理论预测与实验比较。
3、材料力学法预测 E L 、 ET 的修正
理论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但仍有一定的离散,其主要 原因是汉有考虑基体内由于纤维约束所引起的三轴应力情况。 Ekvall提出了一个考虑泊松收缩的修正公式
作为最简单的传递方式,有串联和并联两种基 本形式。
对复杂的多相结构,往往可以采用这两种形式 的多次组合。
• 对于不同物理场的传递,材料阻力系数 具有不
同的物理含义。如在电场作用下, 为材料的电 阻率,表征材料的导电性能;在热传导时, 为 导热系数,表征材料的热传递性能;对于复杂体 系的给热传递时, 为系统的导热系数。
5.3 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5.3.1材料的复合效应
• 材料在复合后产生的效应特征
非线性效应
线性效应
平 均 效 应
平 行 效 应
相 补 效 应
相 抵 效 应
相 乘 效 应
诱 导 效 应
wk.baidu.com
共 振 效 应
系 统 效 应
平均效应
显示的复合材料的最典型的一种复合效应
Pc=PmVm+PfVf P为材料性能,y为材料体积含量;角标c、m、 f分别表示复合材料、基体和增强体
诱导效应
在一定条件下,复合材料中的一组分材料可以
通过诱导作用使另一组分材料的结构改变而改 变整体性能或产生新的效应。 (1) 如结晶的纤维增强体对非晶基体的诱导结晶 或晶形基体的晶形取向作用。 (2) 在碳纤维增强尼龙或聚丙烯中,由于碳纤维 表面对基体的诱导作用,致使界面上的结晶状 态与数量发生了改变,如出现横向穿晶等,这 种效应对尼龙或聚丙烯起着特殊的作用。
密度、比热 标量
i Vi
式中,ρ为材料某一性能, ρi为组分材料的性能, V为组分体积含量。 上式即为混合律。对复合材料而言,属于固 有性质的物理量,都应服从混合律。要注意的是, 对于复合材料的某些性质,尽管也近似于服从混 合律,但并不是从本质上服 从混合律,故不属于 固有性质。
II II (因E II E II )
L T L T
II (4)面内剪切弹性模量 GLT
f12 Af m12 Am 12 A f12Vf m12Vm 12
f12 m12 12 12 GLT 12 f 12 Gf f12 m12 Gm m12
共振效应
两个相邻的材料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机
械的或电、磁的共振。 由不同材料组分组成的复合材料其固有频率 不同于原组分的固有频率,当复合材料中某 一部位的结构发生变化时,复合材料的固有 频率也会发生改变。利用这种效应,可以根 据外来的工作频率,改变复合材料固有频率 而避免材料在工作时引起的破坏。 对于吸波材料,同样可以根据外来波长的频 率特征,调整复合材料频率,达到吸收外来 波的目的。
I EL EfVf EmVm
或
I EL EfVf Em (1 Vf )
(2)横向弹性模量
I ET
f2 m2 2
2b f2bf m2bm
2 2
ET , f2
f2
Ef
, m2
m2
Em
Vf Vm 1 I ET Ef Em
2、 并联模型的弹性常数
II (1)纵向弹性模量 E L
可以看出,纵向弹性模量 E L 与 E L 相同
II I EL EL EfVf EmVm
II E (2)横向弹性模量 T
II
I
E E EfVf EmVm
II T I L
(3)主泊松比
I L
II
L
Vf Ef f Vm Em m Vf Ef Vm Em
5.5.3 单向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按纤维排列方式,从力学角度将复合材料分为: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连续纤维为增强材料, 且所有纤维均平行排列在同一方向上的复合材料。 (单向板) 纤维体积分数60~75%。 显著的各向异性。
一、单向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弹性常数的预测
复合材料单向板,将它简化为薄片模型I和薄片模型II。 模型I称为串联模型。它意味着纤维在横向完全被基体隔开, 适用于纤维所占百分比少的情况。模型II称为并联模型。它 意味着纤维在横向完全连通,运用于纤维所占百分比较高的 情况。一般说来,实际情况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个状态。
半经验法则是在细观力学分析的基础上,以宏观实验值为依 据作出某种修正,以使所获得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接近。
5.5.1 细观力学的基本假设
等初应力假设 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是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 • 纤维平行等距排列,其性质和直径也是均匀的; • 纤维和基体初应力相等,且为0。 变形一致性假设(整体性假设) 复合材料所承受载荷,由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共同承担。 • 纤维与基体牢固地粘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受力变形
例: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 Ec=EmVm+EfVf
平行效应
其组成复合材料的各组分在复合材料中,
均保留本身的作用,即无制约也无补偿。 合材料。
例如:增强体 (纤维 )+基体界面很弱的复
相补效应
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与增强体,在性能上
能互补,从而提高了综合性能,则显示出相 补效应。 复合时,两相间若能得到适宜的结合而形成 的复合材料,其性能显示为增强体与基体的 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