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批判: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影像组学定义-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影像组学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影像组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它结合了医学影像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对医学影像数据的高度分析和挖掘,影像组学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预后与治疗反应等重要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影像组学的发展得益于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进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这些高分辨率的医学影像数据成为了影像组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为其应用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对影像组学的概念、应用领域、发展前景以及意义、挑战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全面了解和认识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影像组学的概念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包括影像组学的概念、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三个子部分,对影像组学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将对影像组学的意义、挑战和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
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阐述影像组学的定义、应用领域、发展前景以及意义、挑战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影像组学概念和相关应用领域的描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影像组学在医学、生物科学、药物研发等领域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本文也将探讨影像组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有助于读者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2.正文2.1 影像组学的概念影像组学是一种结合医学影像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领域,它利用大规模的医学影像数据和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旨在挖掘影像数据中潜在的生物学信息和临床应用的知识。
通过对影像数据的全面分析,影像组学可以揭示疾病的发展过程、诊断标志物和治疗反应等重要信息,为临床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支持。
影像组学的核心是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影像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疾病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预测的精准量化。
影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基因组学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例如, 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地揭示了乳腺癌的亚型特征和分子改变,这 为针对不同亚型的乳腺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依据。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 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ctDNA)等,这些 生物标志物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预后预测和药物疗效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4、结尾总结
4、结尾总结
环境基因组学与毒理基因组学作为新兴学科,其研究进展对于理解生物体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保护和健康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两个领域的 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相信 未来在这两个领域将取得更为丰富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4、结尾总结
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乳腺癌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基因表达测量方法、蛋白质组学研 究方法和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等。传统基因表达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反转录聚合酶链 反应(RT-PCR)和荧光定量PCR(qPCR)等,用于检测基因的转录水平。蛋白质 组学研究方法则包括二维凝胶电泳、质谱分析和免疫印迹等,用于检测蛋白质的 表达和修饰情况。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则包括核磁共振、质谱和其他代谢组学技术, 用于检测细胞内的代谢物和代谢过程。
四、未来展望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开展,影像基因组学有望在未来为 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突破性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五、结论
五、结论
本次演示介绍了影像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定义、研究方法、应用领 域和未来展望。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环境基因组学与毒理基因组学成为了 研究热点。环境基因组学主要环境中基因组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而毒理基因组学则着眼于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基因组的影响及其毒性作用。本 次演示将综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医学影像和治疗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医学影像和治疗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研究如何利用工程学、物理学、数学等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医学问题。
医学影像和治疗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成像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医学影像和治疗技术在人类健康和医疗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医学影像技术是指通过非侵入式或微侵入式的方法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一种技术。
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包括:X射线成像、核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成像等。
这些成像技术在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研究生物医学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X射线成像是一种以X射线作为探针,利用射线产生的投影图像来刻画人体内部结构的技术。
X射线成像早在19世纪初期就已经被发现,并逐渐应用到医学领域中。
随着数码成像技术的发展,X射线成像已经发展出数字化X光摄影、数字化放射学等技术类型。
X射线成像优点是成本较低、易于快速获得成像数据,但缺点是对辐射量有一定要求,长期高剂量辐射可诱发放射性并增加癌症发病风险。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式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解剖结构分辨率和生理功能成像能力。
核磁共振成像在脑部、胸部、腹部、盆腔、肌肉、骨骼等方面都有应用,具有体积式成像能力、对炎症、水肿、血管等病变的变化也有很好的成像效果。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是一种基于数字化体层成像原理,结合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功能,可以获得人体内部三维结构信息的一种成像技术。
CT扫描通过高速旋转X射线,获得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组织的详细结构图像。
CT技术在诊断肺癌、肝癌、肾结石、脑梗死等方面应用广泛。
CT扫描过程中对受检人体部位有一定的辐射损伤,所以使用CT扫描应根据具体情况掌握适度原则。
超声成像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去成像人体内部结构和病变的技术。
和前面的几种成像技术不同,超声成像使用的是无辐射的声波,具有无创、无副作用等优点。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作者:***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4年第06期“教學评一体化”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
“教学评一体化”聚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评价一致指向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强调以评价引领课堂的学与教,促使由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变革。
针对当前学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中存在目标模糊、评价缺失、学习任务零碎等突出问题,我们需要以大概念统整课程,聚焦学生真实问题,解决学生关键问题,以“教学评一体化”为抓手,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一、聚焦大概念,确定跨学科核心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方案还明确要求:各门课程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这样表述:“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基于此,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是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构建核心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跨学科学习基于目标开展实践,以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来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紧密连接语文与生活,融合多学科资源,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根本,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精心设计的跨学科活动和项目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应用学科知识于情境实践,促进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的发展。
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跨学科性——以电影声音艺术的人类学研究为例
120212011年,依托我国文化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科学研究分野日益细致的学术趋势,在中国艺术研究领域几代学者的努力下,终于使得艺术学跻身于学科门类之中,艺术学理论也随之拥有了一级学科身份,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一方面我们希冀艺术学理论学科能够衍生出具有独立品格的学术体系,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为解决艺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现实问题,就必须要从文本中走到田野,需要其他学科的理论支撑。
事实上,“各种方法、各种科学的工具消融在艺术学中,艺术学是使研究艺术的各门科学形成系统的核心。
”[1],因此正视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跨学科性是极有必要的,在分析其性质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好这一特征来促进该学科的创新发展是当下学科发展的重点。
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从电影声音这一本身就具备跨学科性的、较小的艺术类别着手,对其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进行初步的梳理、设计与展望,在通过此案例对艺术学研究中的跨学科性进行阐释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以跨学科性为突破口,给未来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跨学科性作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本质特点自1983年国务院颁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以来,在1990年、1997年两次的目录调整中,都还未曾出现艺术学理论的身影。
直到在2011年的第三次目录修改中,才成为新增列的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拥有了可以独自发展的学科体系[2]。
教育部于2020年8月27日刚刚发布的《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则展示了国家对于交叉专业建设的鼓励、进一步拓宽了艺术学理论的学科视野。
关于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制历史虽寥寥数年,却不难看出它的跨学科性早有端倪。
一方面这是因为其与相关亲缘学科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
虽然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相关架构和理论根源均来自于欧美体系,但我国艺术门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远甚于西方,艺术学学科与文学学科所经历的依存—发展—独立—交叉的过程,不仅代表着艺术学作为新兴学科在学科框架中地位的进一步强化,还意味着艺术与文学一直以来形成的纽带关系得以重新定义,是独立而不割裂的关系。
影像史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的记录和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影像史学就是其中的一种新形式,它以影像为载体来传达历史信息,创造出一种不同于文字书写的历史呈现方式,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年轻”的影视与古老的历史学邂逅,给历史研究注入了崭新的气息。
原本枯燥乏味的史学研究因此变得丰富而立体,传统历史学在现代影像中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
作为一种崭新的历史思维模式,影像史学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的美、法等国家。
它源于上世纪初开始的西方史学家对历史学前途的反思,是西方史学界长期与影视媒介互动的结果。
但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影像史学”这一概念,却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提出的。
1988年,美国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用"Historiophoty"一词,来表述这种新的历史呈现方式。
国内学者称之为“影像史学”或“影视史学”。
可以说,它是历史学现代化的产物。
目前,国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专门研究比较薄弱。
影像史学的学术价值在史学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影像史学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研究方法和成熟的学科理论。
造成影像史学研究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学术界长期存在的重视传统历史文献、忽视影像资源的倾向。
其实,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没有条件使用影视设备,或者使用起来很麻烦,远不如运用传统研究手段方便。
技术上的制约性,也阻碍了影像史学的发展。
本选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影像史学研究,富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
对史学界来说,影像史学的出现,既是一种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过去传统的、熟悉的研究方法可能会遭到质疑。
这既是对传统的历史书写方式的改变,对史学工作者本身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如:改变陈旧的观念,吸收新的研究方法,丰富、完善传统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方式。
在史学发展处于当今深刻变化的学术背景下,影像史学必定促使历史学家在历史表述形式和解释方法等方面发生变化,给历史叙事带来鲜活的时代气息。
影视史学名词解释
影视史学名词解释影视史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电影、电视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影像和叙事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以下是关于影视史学的名词解释:1.影视史学:影视史学是一种用影像和叙事的方式研究、表现和解析历史的方法。
它通过使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影像媒体,将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呈现给观众,以此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2.影视史学家:影视史学家是指那些专门从事影视史学研究和实践的学者和艺术家。
他们具备历史学、电影学、电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将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转化为影像和叙事,以此表现和解析历史。
3.历史题材电影:历史题材电影是指那些以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为题材的电影作品。
它们通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再现,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刻画,来表现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4.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题材电视剧是指那些以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为题材的电视剧作品。
它们通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来表现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5.历史纪录片:历史纪录片是指那些以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作品。
它们通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再现,以及对历史人物的采访和调查,来表现历史的真实性和影响力。
6.影像史学:影像史学是一种以影像和叙事的方式呈现历史的学科。
它通过使用电影、电视、纪录片等影像媒体,将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呈现给观众,以此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7.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一种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方法。
它通过采访那些亲身经历历史事件的人,来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和影响力。
8.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遗址是指那些保留着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痕迹的场所和物品。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9.历史事件重现:历史事件重现是指通过模仿和还原历史事件的方式来呈现历史。
它们通常是通过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影像媒体来呈现,以此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影响力。
《2024年影像史学研究》范文
《影像史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资源的日益丰富,影像史学研究逐渐成为历史学领域内备受关注的一个方向。
影像史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借助影像资料来揭示历史、解读历史,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影像史学的研究方法、实践应用及未来前景。
二、影像史学的研究方法1. 影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影像史学研究的基础是影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研究者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的影像资料,如电影、纪录片、照片、电视节目等。
在收集过程中,要确保影像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要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2. 影像资料的解读与分析在收集到影像资料后,研究者需要对资料进行解读和分析。
这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便从多个角度对影像资料进行解读。
在分析过程中,要关注影像资料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动作、场景的布置等,这些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3.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影像史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需要与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影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影像史学的实践应用1. 辅助历史教学影像史学可以辅助历史教学。
通过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同时,影像资料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影像史学有助于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
通过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此外,影像史学还可以为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提供支持。
3. 辅助历史事件的重构与解读影像史学可以辅助历史事件的重构与解读。
通过分析影像资料中的细节和场景,可以更加准确地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和背景。
跨学科的医学研究趋势
跨学科的医学研究趋势近年来,跨学科的医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跨学科研究是指不仅仅依靠一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是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
跨学科医学研究的目的是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探索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促进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跨学科医学研究趋势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跨学科医学研究在基础科学的融合上有一系列的突破。
过去,医学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研究,只注重了解生理、生化或遗传等方面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而现在,跨学科医学研究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的融合上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通过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科学家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体的机制和功能,从而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治疗各种疾病。
其次,跨学科医学研究注重病因的多因素分析。
疾病的发生通常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学科的研究很难全面解析其病因。
通过跨学科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癌症研究中,科学家们将基因组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探索肿瘤发生的机制和风险因素,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第三,跨学科医学研究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临床医学是跨学科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整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科学家们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例如,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使用脑电图、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结合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跨学科医学研究在技术创新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的融合,可以促进医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生物工程领域,科学家们将生物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了许多新型的生物材料和生物器械,用于组织工程、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为医学的进步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摄影批判导论
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摄影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本书提供了对摄影的批判性分析和评估的基础。这包括了对摄影作品的分析、解读和评估的方法, 同时也涉及了摄影批评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读者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非常 重要。
阅读感受
《摄影批判导论》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作者葳尔丝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 锐的洞察力,将摄影作为一种技术、一种实践、一种媒介、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探讨。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摄影的复杂性 和多元性,同时也为作者对于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所震撼。
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年鉴式的枯燥的摄影史,而是以当代摄影实践的议题为焦 点来讨论以往的相关看法与见解、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其社会政治背景。这使得我 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摄影的历史和发展,同时也对当代摄影实践有 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学术文献,涵盖了艺术、摄影、社会学、哲学等多 个领域,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摄影的历史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更 深入地理解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些文献的引用也让我深 刻感受到作者对于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深刻理解和重视。
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作者在第六章中讨 论了摄影在19世纪、现代艺术运动和以及当代三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摄影 在博物馆、美术馆的地位和变迁的历史背景。这些观点和论述让我对于摄影的历 史和发展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于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理解 更加深入。
从目录的内容来看,这本书涵盖了摄影学的多个方面。从摄影史到摄影技术, 从摄影艺术到摄影文化,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摄影学的所有领域。这种全面的覆盖 使得读者可以对摄影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深入探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影像组学模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影像组学模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影像组学模型(Radiomics Model)是一种利用医学影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的方法,旨在通过挖掘影像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提供更准确的疾病诊断、预测和治疗策略。
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分析中,医生主要依靠临床经验和直觉来进行判断,这种主观性容易受到个体差异、限制的影响,导致诊断的不一致性和不准确性。
而影像组学模型通过提取医学影像中的大量定量特征,如灰度、纹理、形状等,以及这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疾病的定量化分析和预测。
通过这种方式,影像组学模型能够提供更客观、准确的医学诊断结果,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影像组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学、神经科学、心血管疾病等领域。
在肿瘤学中,影像组学模型可以在不同的影像模态下提取肿瘤的形态学、灰度和纹理特征,通过这些特征对肿瘤的生长、转移和预后进行预测。
在神经科学中,影像组学模型可以利用脑部影像数据,揭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联。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影像组学模型可以通过心脏影像数据,提取心脏的几何形态和功能特征,用于血流动力学的分析和病态心脏的预测。
总之,影像组学模型是一种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的新兴方法,通过挖掘大量的影像特征,提供客观、准确的疾病诊断和预测。
它的出现将进一步推动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并在临床医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用来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概览,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全文。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接下来将对每个部分进行简要介绍。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供关于影像组学模型主题的背景和基本信息。
在1.1概述中,将简要介绍影像组学模型并指出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在1.2文章结构中,将详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容,方便读者掌握全文结构。
电影之美、影像哲学与精神批判:罗伯特·布列松作品批评
2021第11期法国著名电影导演罗伯特•布列松以哲学性的思想内涵与简洁理性的影像风格闻名世界。
在《扒手》(1959)、《驴子巴特萨》(1966)、《温柔女子》(1969)、《穆谢特》(1967)、《钱》(1983)等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中,布列松在简洁明快的电影语言中展现了电影之美,在超越性的哲学精神中对人生的孤独与迷惘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并构成了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控制社会的精神批判。
一、现代电影美学的不同呈现方式布列松早年毕业于美术学校,其把握动作构筑画面的能力远超一般导演,但他的电影在电影理论体系中并非以直接与某种既有电影美学相联系的形式出现,它们并不明确属于“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或“形式主义电影美学”之类的既有范畴,似乎也无法将这些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著名作家文学名著的作品清晰地划为“古典影像”或“现代影像”之列。
但毫无疑问的是,无人能否认布列松作品中的电影之美。
勒克莱齐奥评价布列松的作品是带有诚意地将感官的种种震撼形诸人前,“布列松的梦想是去分享生命的丰盈、生命的光辉。
他钟爱身体和面孔、少女的颈背、一副肩膊、一双坚定地踏在地上的赤足”[1];布列松同样自述他拍电影的过程犹如“我梦见我的影片在目光下自己逐步形成,像画家永远新鲜的画布。
”[2]这样充溢着感性的认知为布列松的电影添加了难以忽略的现代审美要素。
以《扒手》为例,《扒手》讲述无所事事、爱好文学与艺术的年轻人米歇尔在目睹了一个小偷行窃过程后,被其偷窃的动作吸引而误入歧途的故事。
对于价值观淡漠、信仰虚无主义的米歇尔而言,社会道德是虚伪的,但小偷自信优雅的手法却是一门真正的艺术。
布列松借米歇尔之口将偷窃时活跃的手部动作形容为“手指芭蕾”,他呈现扒手手部动作的方式并非突出其形式之美。
布列松使用了一贯以非职业演员出演主要角色的方式,尽量淡化表情与动作的方式消除偷盗与被逮捕、逃跑与被抓回之间的情节冲突,将米歇尔塑造成一个以“偷盗的艺术”为信仰,却既不缺钱也并不擅长此道的孱弱青年形象。
关于影像艺术的思考
关于影像艺术的思考影像作为一种媒介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贴近百姓生活,关于影像是否属于艺术的一种形式,从摄影技术诞生之日起就成为艺术家们探讨和辩论的话题,包括法国波特莱尔在内的多位艺术评论家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
标签:影像;摄影;媒介;影像理论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影像已经深入平常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成为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载体和信息的重要来源。
历史学家爱德华兹在《摄影》一书的序文中,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没有影像的世界将是什么状态。
正因为如此,人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探究摄影作为影像的客体,在不同领域实践活动中涉猎的范围。
当我们研究影像历史的时候,爱德华兹的观察及言论就显得再贴切不过了。
当我们研究影像是如何参与塑造历史的时候,这些观点同样非常有用。
正如法国文化批判家罗兰巴特所说,19世纪历史给了我们摄影,影像的历史也就同时开启了大门。
当纳吉在20世纪20年代评价摄影常识在未来影像世界的重要性时,他不可能预想到,影像会逐渐遍布当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事实上,20世纪影音技术与电脑科技的结合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纪录、解读及互动方式。
我们通常把这种迅猛发展的势态看成21世纪的一大特征,甚至有学者认为这堪称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时刻。
在19世纪之初,人们关于影像本质的讨论关注重点在于,影像的重要手段——拍摄,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它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它是否能够被看做一种艺术的形式还被人们质疑。
但是如今的影像无处不在,艺术家用拍摄作为影像创作的主要手段也十分普遍,所以在今天再看这个问题就显得有点奇怪。
但影像是通过拍摄完成的作品,它忠实地再现了镜头前的物体,让人们看到了精准的影像,所以在发展初期得到大家的高度赞誉。
正是因为如此,早期影像拍摄这种媒体技术手法被拒在艺术大门之外,因为人们认为它只是精确的影像记录,不代表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体现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有的思想创造。
几乎在整个19世纪的学术期刊上,关于影像拍摄的争论主要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艺术教育如何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
艺术教育如何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艺术教育的跨学科整合:再打开20块学习之门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训练审美素养,更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价值远超学科本身。
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能击溃学科壁垒,实现多元学习方法,培养和训练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路径1. 以艺术为工具,辅助学科学习:视觉艺术与语文、历史:借用绘画、雕塑、影像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意境、历史事件的背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认知。
音乐与数学、科学: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元素,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规律、科学原理,激发对数学、科学的兴趣。
戏剧与社会、语言: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现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2. 以学科内容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语文与戏剧:将文学作品改编成戏剧作品,以演绎加深理解和感悟。
历史与绘画、雕塑:以历史事件为主题,进行绘画、雕塑创作,体验历史的厚重感。
科学与音乐:将科学原理融入音乐创作,以艺术形式展现科学之美。
3.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多学科知识,并进行艺术实践。
例如,以“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进行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创作,同时学习具体科学知识、社会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益处1. 提升学习兴趣和动机:艺术形式能将枯燥的学科知识变得富有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动机。
2. 促进深度理解和记忆:通过艺术表现,将知识转化为感官体验,加深理解和记忆。
3. 培养和训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帮助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4. 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艺术创作需要团队协作,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艺术教育融入整体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挑战及建议1.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缺乏跨学科教学经验和艺术专业知识,需要加强教师培训。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教育教学研究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教育教学研究近年来,教育领域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学生。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教育教学研究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综合运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
一、跨学科教学的概念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它跳出传统学科边界,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以问题为导向,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跨学科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批判思考,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二、跨学科视角的教学研究意义1. 拓宽学科视野: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让学生陷入狭隘的学科观念,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关联,从而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2. 培养综合素质:跨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
这些能力是学生面对未来工作和生活所需的重要能力。
3. 促进学习创新:跨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多角度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创新者和领导者。
三、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1. 教师合作:跨学科教学需要教师间的合作和沟通,共同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共同备课、集体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2. 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跨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学习和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项目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资源整合:跨学科教学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教材和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和整理学科知识的共性,精心设计和选取跨学科的教材和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
四、跨学科教学的问题与挑战1. 教师素质:跨学科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但目前教师的学科专精程度较高。
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方法
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方法跨学科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多个领域的知识,发展出更全面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能力。
本文将探索一些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和有效实践。
一、项目学习法(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学习法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跨学科教学方法。
它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并参与感兴趣的项目,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自我组织、研究和合作解决问题,同时获得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例如,在一个环保项目中,学生可以学习环境科学知识,调查数据并分析,还可以应用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从不同角度研究环境问题。
二、探究式学习法(Inquiry-Based Learning)探究式学习法是基于问题和探究的跨学科教学方法。
它通过提供引导性问题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提问、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深入学习感兴趣的话题,并整合各学科知识进行探究。
例如,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伦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三、课程整合法(Curriculum Integration)课程整合法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形成相互关联的教学活动。
通过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
例如,在教授短篇小说时,可以结合语言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四、外部资源整合法(External Resource Integration)外部资源整合法是指利用各类外部资源,如博物馆、实地考察和专家讲座等,来丰富跨学科教学的内容和体验。
学生通过参观实地、听取专家讲座等方式,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并将其与学科知识进行联系。
现代医学的创新与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现代医学的创新与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也在不断创新。
医学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医学的创新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以不同切入点,为您阐释现代医学的创新与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一、基因工程技术和生物药物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医学领域最重要的一项创新。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人们可以有效地治疗或预防基因缺陷所导致的疾病。
一些特定的药物,如生物制剂,也是基于基因工程技术制造出来的。
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是基于生物制剂的,这些药物是从生物组织和细胞中提取化合物,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
重要的生物类制品可用于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血友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生物类制品中的一类是单克隆抗体,它可以用于制造针对特定癌症或其他疾病的药物。
生物制造工艺、临床前和临床开发方面的创新,是生产更先进、新型生物药品的关键。
同时,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地研究生物药物,突破他们的局限性,并开发出更加高效、安全的生物类制品,助力世界医疗进步。
二、医学影像学的创新在现代医学领域,医学影像学的研究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
医学影像学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帮助诊断并计划患者的治疗方案。
通过这些图像,医生可以查看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以监测任何潜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技术不断发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医学、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DXA)等。
凭借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协助,医生们可以更准确地获悉病人的条件、预测治疗结果,并做出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决策。
三、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现代医学是一个相互关联、不断发展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
在这个伟大的学科中,科学家们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所长、有所短。
为了更好地跨越现有学科中的障碍,进行高水平设想和开发,世界各地的医生和科学家需要携手合作。
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在医学实践中非常重要。
通过这种方法,不同学科的实验室中的团队可以联合起来,开展更广泛的研究,并通过合作加快创新的速度。
教学研究中的跨学科融合
教学研究中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综合能力,跨学科融合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跨学科融合指的是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概念、方法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学习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文将探讨教学研究中的跨学科融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简要介绍实施跨学科融合的方法和策略。
一、跨学科融合的优势和意义跨学科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对学科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
传统教学往往以学科划分为基础,导致学生只学习和掌握各自学科的知识,无法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之间的关联。
而跨学科融合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能够跳出单一学科的视角,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
其次,跨学科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贴近实际的学习体验。
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提高学习动机。
最后,跨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
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学生可以从小学习如何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更加从容应对,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实施跨学科融合的方法和策略为了有效地实施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教师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受益于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
首先,教师应该建立一个明确的跨学科框架。
跨学科框架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
在建立跨学科框架时,教师需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密切合作,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分工协作,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影像组学操作
影像组学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它通过对医学影像的分析和处理,提取出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一般的影像组学操作流程:
1. 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患者的医学影像数据,例如CT、MRI、PET 等。
2. 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图像增强、去噪、归一化等。
3. 特征提取:使用计算机算法从预处理后的数据中提取出与疾病相关的特征,例如形态特征、纹理特征、代谢特征等。
4. 模型构建:使用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以对疾病进行分类或预测。
5. 模型评估:使用独立的数据集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估,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临床应用:将验证后的模型应用于临床实践,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影像组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到医学影像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概述跨学科教学是一种教育方法,在该方法中,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被整合到一个连贯的学习体验中。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
基本原则有效实施跨学科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主题清晰:选择一个明确的主题或问题来引导整个跨学科教学过程。
2. 教师协作:不同领域的教师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制定目标、计划和评估方法。
3. 学生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享资料和互相支持,以互动方式进行学习。
4. 双向交流:鼓励师生之间和同龄人之间进行积极的双向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和对话。
实施步骤以下是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步骤:第一步:确定跨学科主题选择一个与学生相关和有意义的主题,例如环境保护、全球化等。
第二步:制定目标和评估方法明确所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并确定相应的评估方法。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项目展示、口头报告等。
第三步:设计课程计划根据选定的主题,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梳理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确定整个课程中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点。
第四步:合作教学安排不同领域教师合作进行跨学科教授。
他们需要共同设计活动、准备资源、组织实验等,以便将各个领域的知识整合到课程中。
第五步:鼓励互动和交流创建积极互动和交流的环境,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想法、提出问题,并与教师进行讨论和反思。
第六步:评估与反馈根据设定的评估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提供及时反馈。
同时也对整个跨学科教育过程进行评估和改进。
实施策略的效果实施跨学科教学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1.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
2. 激发创造性思维:跨学科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探究不同角度、观点和证据,学生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学会进行理性评估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影像(类像、视像)文化的崛起
以照相、电影、电视为中心的影像文化,主要诉 之于视觉(含听觉)。
二、对人类生活、思维方式、观感方式的冲击 1、似真性幻觉与距离感的消失 “电影使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永恒的距离 在电影观众的意识中完全消失。” “在电视这一媒介中,所有其他媒介中所含有的 与另一现实的距离完全消失了。” 类像
消费偶像:媚悦于消费者的商品;推动消费
超女经济
湖南卫视:冠名赞助、节目广告、手机短信 天娱公司:全国巡演、《美丽分贝》、唱片 蒙牛乳业:分赛区的选择,“蒙牛在其中获得了一定的 话语权” 其他媒体
恶俗阴影下的狂欢:电视是一种符号暴力:同质
化;拒绝自由交流,单向传播,快思手特权;商
业化与收视率:轰动效应——血与性。
第一节
对影像进行解读的几个视角
电影作为文化的三个层次
大工业生产的产品、商品;日常生活方式、日常 生活的仪式;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艺术
从文化形态的角度看,由电影和电视所构成的影视文化是 一种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和艺术学、传播学、 市场经济学等多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文化。 从文化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影视艺术体现了高雅艺术和 大众化通俗艺术的综合。 从影视传播的独特性和受众面的驳杂和无所不包的角度 看,最广泛驳杂的受众群体,也可以说体现了各个不同文化 阶层、族类、群体、性别、年龄的综合。在现代社会,影视 艺术这一现代艺术成为了一种新的“公众话语空间”。
杜鹃以中国模特身份 第一次登上《TIME》副 刊封面,并代言多个国 际品牌,世界名牌有了 中国面孔。
2006年中国整型术赶日 超韩,从黄金甲引发丰胸热。
2007年环保时尚年,打着 “环保+限量+低价”概念的 “I‘m not a plastic bag(我 不是塑料袋)”,在伦敦上市当 天就被抢购一空。
别;表征与复制。
关键词二:身
体
种族,视觉与身体;漫画与人物;暴力的形 象/形象的暴力(偶像破坏论;偶像崇拜;拜物教;
神圣;世俗,被禁忌的形象,检查制度,禁忌与
俗套);视觉领域中的性与性别(裸体与裸像; 注视与一瞥);姿态语言;隐身与盲视;春宫画 与色情;表演艺术中的身体;死亡的展示;服装 倒错与“消失”;形象与动物。
关键词三:世
界
视觉物的体制;形象与权力(视觉与意识形态;
视觉体制的概念;透视);视觉媒介与全球文化;
形象与民族;风景,空间(帝国,旅行,位置感);
博物馆,主题公园,购物中心;视觉商品的流通;
形象与公共领域;建筑与建筑环境;形象的所有制。
解读《超级女声》
消费偶像带来的财富盛宴
生产偶像vs.消费偶像 (洛文塔尔,1961)
第二节
中国大片的奇观镜像之路
一、中式电影造境观的艰难发展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 邵醉翁等。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 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 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是一部戏剧纪录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 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 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 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 “第一代导演”。
2008年,中国时尚 30年结点 ,从“外 国大牌迷信症”到 国货热。
一场在家门口办的奥 运,让运动成为时尚界 最热门的名词。
研究个案举例
1、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Raymond Williams, Sociology of Cul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2、美学研究:美学研究的思辨方法与经验方法的 结合。
2、娱乐消费性与感官化的欣赏方式
3、日常生活的仪式化与艺术化
4、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狂欢文化、 商品拜物教、偶像崇拜
品牌网:中国30年主要时尚(1978——2008)
1978:泡图书馆 1980:学外语、台湾校园歌曲 1982:写诗 1984:春节晚会 1986:琼瑶、三毛 1988:人体、侃大山 1990:婚姻危机 1992:炒股 1994:刷卡 1996:说不,传销 1998:上网、洗脚、手机 1979:交谊舞 1981:迪斯科、美学 1983:武打、《读者文摘》 1985:生猛海鲜 1987:下海 1989:摇滚 1991:卡拉OK 1993:《东方时空》 1995:婚纱影楼 1997:怀旧 1999:《还珠格格》 2000:.com、美女作家
波普风在当年十分盛行,秀兰· 邓波儿钟爱的圆点出现在了长裙、小上 装以及宽边帽上,条纹与棋盘格的运用也随处可见。
2003年实用即时尚-非典口罩潮流化
瑜伽与美容原是两条平行线,可 是在2004年它们有了一个焦点,你 会发现身边的女人都在为瑜伽而疯 狂,瑜伽运动在美容领域掀起新的 风潮。
2005 超女带来中 性风潮,超女冠军李 宇春的中性风潮引起 很大争议,她的穿衣 方式和发型迅速在中 国流行。
法国文化社会学,皮埃尔பைடு நூலகம் 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
传媒的娱乐功能曾经长期被忽视甚至被弱化。我
们在恰当的时候,率先改变观念,强化了传媒的 娱乐功能,赶在许多同行之前,开始为中国人大
批生产“快乐”。
娱乐至死(尼尔· 波兹曼)
狂欢
全民参与 颠覆常规 平等外壳
恶俗
低俗 vs 恶俗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绿色收视率 (叫座又 叫好)
塌鼻梁、小眼睛、厚嘴唇、雀斑脸 ,吕燕 “个性美” 一说,2000年, 审美的标准也更开放与国际化。
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穿唐装亮相,唐装成为全球流行时尚。
2002年,bobo族“白骨精”成为都市女性的目标,BOBO族指的是 那些拥有较高学历、收入丰厚、追求生活享受、崇尚自由解放、积极进 取的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一类人。
3、心理学家朗洛瓦的face-beauty研究
心理学家朗洛瓦的face-beauty研究
不同几何级数合成的照片
关键词一:符
号
形象与视觉性;符号与形象;可视的与可读
的;图像志,图像学,图像性;视觉修养;视觉
文化与视觉自然;视觉文化与视觉文明(大众文
化对艺术;视觉美学对符号学;视觉文化的层
级);社会与景象;视觉媒介的分类学与历史 (视觉文化的“自然史”);视觉艺术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