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读后感】《逃避自由》_525183

【读后感】《逃避自由》_525183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逃避自由》是我看的第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书,其中有挺多的社会心理学术语和理论。

结合师兄师姐的指点,个人觉得看这种书应该要结合生活来加以研读,而不能像读小说一样自己去找出主线和主题。

《逃避自由》是弗罗姆的第一本重大著作。

在此就先赘述一下作者弗罗姆。

埃里克·弗罗姆,美籍德国犹太人。

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毕生致力于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

弗罗姆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有影响力。

其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

他的作品以记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著名。

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

《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

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弗罗姆认为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世界的那种特殊联结关系问题,而非每个人或此或彼的本能需求之满足或受挫。

他还认为以其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

社会不但具有压抑功能,还有创造功能。

人的天性、激情和焦虑都是一种文化产物;人自身就是人类不断奋斗的最重要的创造物和成就,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理解人的创造的历史进程。

在第一章中提出了“静态适应”和“动态适应”;最后明确主题是人从人与自然的原始一体状态中获得的自由越多,愈成为一个“个人”,他就越别无选择,只有在自发之爱与生产劳动中与世界相连,或者寻求一种破坏其自由及个人自我完整之类的纽带,与社会相联,以确保安全。

这里表明了人从原始的人进入到了社会共同体的人。

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第二章主要是围绕这个概念前提来讲述。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通过对人类心理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

本书通过对个体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引起了我对自由和个体心理状态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首先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自由并不仅仅是指摆脱外部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虽然表面上拥有更多的自由,但内心却感到空虚和焦虑。

这种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往往会导致人们试图逃避自由,寻找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和安全感。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书中,弗洛姆还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逃避自由的个体往往会寻求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比如对权威的盲从、对集体的归属感等。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会导致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受受损,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阻碍。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正视自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体发展。

通过阅读《逃避自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真正的自由。

只有在实现了内心的自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体的发展,也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珍视自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努力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体发展。

同时,我也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可以真正实现自由和个体发展的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众所周知,如何让一本书内化为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输出,输出的方式有很多种,教授他人、作报告演讲、写读书笔记、实践运用等等,为了让书的价值最大化,同时不辜负自己付出的时间,我就先试着写一写读书笔记。

正好今天上午刚看了艾瑞克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第一章,那就针对第一章的内容以及我的理解、感悟与思考写第一篇吧。

在切入主题前,先说一下关于我的阅读的题外话。

可以说,在真正地接触心理学之前,一直以为自己的阅读能力还不错,原因在于上学时期,语文老师经常拿我的作文当作范文,而且语文成绩无论是较班内其他同学还是对于自己其他学科的成绩,都是遥遥邻先,这进一步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直到接触心理学之后,买了一些较专业的书籍,才知道自己读起来怎么这样困难。

后来加入了熊猫书院,发现不只是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书籍读起来困难,阅读其他领域书籍的时候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时常出现的状况便是浅尝辄止,书没翻到一半就搁置起来。

连读都读不懂,更不用说如何输出,如何让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一度失去阅读的兴趣,但是又想到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总不能因为阅读困难就放弃读书,放弃知识,后来我就挑一些简单易读、趣味性强、贴近自身的书籍来读,比如哲学简史,读起来就毫不费力。

再有就是,选择一些符合自己兴趣的书籍或者自己在哪些方面遇到了问题,能够提供解决办法或者帮助自己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书来读,慢慢也就开始读懂了。

那些专业性较强的书拿起来、放下、再拿起来、再放下,经过几次反复,也能读懂了。

而这部《逃避自由》一书,正是我按照自己的兴趣,顺藤摸瓜淘到的一本书。

看了大概的内容主旨以及作者简介,感觉比较合胃口,又在豆瓣读书看了下书评,反映还不错,就拿在了手里。

在这里提一下,为何要看豆瓣书评,有时候我会高估了自己的判断力,经常是凭一己之见做出选择和决定,而且书拿在手里,经常会犯一个毛病,就是“尽信书”。

经常,当作者的观点明显跟自己的价值观不同的时候,不去想为何不同,而是强迫自己接受作者的观点,这样就没有做到批判性地进行阅读,成了所谓的“书呆子”。

读书笔记《逃避自由》

读书笔记《逃避自由》

读书笔记——弗罗姆《逃避自由》弗罗姆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

《逃避自由》这本书是他移‎居美国后所创‎作的。

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弗罗姆从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命史中发现某‎种类似悖论的‎东西: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

为了克服这种‎孤独与焦虑,弗罗姆认为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服从”,即放弃个人的‎独立性,服从于某种权‎威。

这一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逃避自由”。

还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否定‎个人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与人‎类及自然自动‎自发地建立关‎系,去爱、去创造性地工‎作。

这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自我实现”。

弗罗姆认为,“服从”的方法会导致‎如下的困境:“服从的结果与‎当初想要服从‎的目的正好相‎反:服从增加了儿‎童的不安全感‎。

同时,产生了敌意与‎反抗,而这种反抗是‎更令人惊吓的‎,因为反抗的对‎象正是儿童所‎依赖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的方法是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弗罗姆推崇的‎是第二种方法‎。

最后一章,弗罗姆提出他‎的“梦想”:在一个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的国‎家里,社会应该尊重‎人性的发展,鼓励个人的自‎发感觉,鼓励创造性的‎思考,而个体应当自‎我认识,摆脱自由与束‎缚的恶性循环‎,寻找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发挥自己的个‎性,自发活动,实现自我,体验到“生命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自发自‎动地生活”。

阿伦特在公共‎领域的“行动”,应当可以看作‎一种“实现自我”的方式。

在本书中,弗罗姆回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

他指出,人类历史是一‎个“日渐个人化及‎日渐获得自由‎”的历史。

亚当和夏娃违‎反了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从而真正有了‎作为人的意识‎,自由开始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亦因此‎遭到破坏。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第一篇:逃避自由 - 读书笔记逃避自由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中,他描述了一些关于自由和孤独的情况。

人类在最初并与自然处于一体的状态。

孩子与母体有“脐带”的关联,尽管这样的关联可能使人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缚,没有自由可言,但是他因为在这个社会有固定的位置,这给了他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因而不会有孤独的感觉。

然而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慢慢有了个体性意识,慢慢开始渴望自由与独立。

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追求自由,追求个人自我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制度的一系列变革。

在人类的个体化进程中,尽管人的个人能力、自我力量得到了增长,但同时孤独也日益加深,因为他逐渐失去了原本世界对他的庇护,他需要一个人去面对种种危险的情况。

正是因为人在获得了所谓的“自由”后,感受到了从未感受到的孤独和焦虑,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当人无法忍受这样的孤独时,便产生了一种逃避机制,即对自由的逃避。

从弗洛姆的描述来看,在中世纪时上层社会对中层阶级和下层人的统治与压迫,中层阶级和下层人对上层社会的服从,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统治也是因为这种对自由的逃避。

弗洛姆在对逃避机制的解释中,谈到了权威主义、破坏欲和机械趋同,并比较了施虐狂与破坏欲的异同。

一、人因个体意识的苏醒而追求自由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提到了R.休斯的《牙买加的劲风》一书,里面描述了以为10岁儿童个体性意识的突然苏醒。

当这个10岁的小姑娘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她“开始严肃地思考它的含义”。

当个体意识苏醒时,他开始渴望自由与独立,渴望展示他的个性,他不愿被已有的社会制度束缚住。

当大多数人都在为了自由而行动,冲破障碍,比如推翻束缚人类的封建制度时,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人与世界分离开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人终于拥有了朝思暮想的自由。

二、人因自由而孤独当人终于拥有了自由,面对强大无比的世界,他开始感受到强大的压力和来自各方面的危险,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和无能为力。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自古罗马至今数千年来,无数哲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自由始终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特别是近百年来,“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资产阶级长期为之浴血奋战的口号。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更是把自由当作比人本身存在的生命、比在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上的爱情还要珍贵的东西。

在当代,自由已经被载入许多国家的法律条款之中。

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思想、文化、精神生活方面。

常常直接或间接与自由有关。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又要逃避自由?逃避自由的原因与途径又是什么?这正是弗洛姆《逃避自由》这本书回答的问题。

《逃避自由》主要从欧洲历史着眼,人在文艺复兴以前的社会中(主要是指中世纪)缺乏自由,但却处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

社会虽然严格地规定了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不许越雷池半步,但同时也给予个人以保障和安全感,使人不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两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在个人感情和宗教信仰方面获得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使人们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自由。

在这一自由的结果下使个人陷入了孤立无依的境地,一如刚离母胎的婴儿,虽然从生理意义上成为独立个体,却失去了以往的安全保障。

竞争代替了合作,个人奋斗取代了社会安排,以往的精神支柱被摧毁,而新的支柱尚未建立,自由曾是一种解脱,现在却带了新的奴役,惶惑不安、孤独、恐惧、焦虑和怀疑。

他与他自己、与别人都变得疏远起来,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中,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里,自由像沉重的负担压得人不堪忍受,从而惧怕它,并产生逃避它的念头。

逃避的方式或者是控制他人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它的变态形式即虐待狂;或者放弃自己的权利,屈从于外在的强权以获得保障,它的变态形式即受虐狂。

这两者正好构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由此,法西斯独裁制的产生带有某种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本书是关于现代人性格结构、心理与社会因素间相互影响问题之总体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瑞士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深刻地探讨了现代人的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现象,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书中,弗洛姆首先提出了现代人的自由存在一种矛盾,虽然现代社会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和选择。

这种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自由的恐惧,从而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逃避自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对权威的盲从、对他人的依赖、以及对自己的自我剥夺等。

这些逃避自由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幸福,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逃避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逃避自由,因为自由带来的责任和选择使他们感到压力重重。

然而,逃避自由只会使人们变得软弱和无力,最终导致个人的精神困惑和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勇敢地面对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除此之外,我还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考。

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比如自由并不等于放纵、责任并不等于压迫,以及自由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这些观点使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阅读《逃避自由》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我也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考,使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我认为《逃避自由》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由弗洛姆所著的一部心理学著作,通过对自由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在这部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心理逃避,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对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首先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人们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逃避自由。

这种逃避表现在个人生活中,比如人们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愿意做出选择,而是选择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种逃避也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比如人们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漠视和不关心,以及对于权威和集体主义的盲从。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根源。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源自于个体的焦虑和无助感。

现代社会中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个体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无助。

这种焦虑和无助感来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以及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无助感,个体往往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只会让个体陷入更深的焦虑和无助感之中,同时也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倒退。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自由,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还提出了一些克服逃避自由的方法和建议。

他认为,个体要想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摆脱焦虑和无助感。

同时,个体还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面对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在社会层面上,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建立开放、包容和民主的社会制度,给予个体更多的自由和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逃避自由每章概括+感悟

逃避自由每章概括+感悟

逃避自由每章概括+感悟《逃避自由》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所著的一本书,通过对自由与逃避自由的心理学分析,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真实原因和心理动机。

以下是各章的概括和感悟:第一章:逃避自由的动机本章介绍了逃避自由的心理基础和动机。

弗洛姆认为,人们逃避自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由带来的责任和孤独感让人不安,因此倾向于寻求一个可以依赖他人来控制和引导自己的安全港。

感悟:自由带来的责任和孤独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的情感,但只有勇敢面对这种自由的责任,才能真正拥有自由。

第二章:亲情关系中的逃避自由本章主要探讨了逃避自由在亲子和婚姻关系中的表现和影响。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时常体现在依赖他人的倾向上,让他们来为我们作出决策和承担责任,而这会对家庭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感悟:亲情关系中的逃避自由是非常常见的,但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和平等的沟通,才能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

第三章:经济学中的逃避自由本章内容涉及逃避自由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弗洛姆指出,逃避自由在经济领域中表现为对个人财富的狂热追求,并通过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来逃避自我内心的空虚感。

感悟:经济活动中的逃避自由是一种将内心的不安转移为追求物质的方式,但是真正的满足感只有通过追寻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才可能实现。

第四章:信仰中的逃避自由本章深入探讨了逃避自由在宗教信仰中的表现形式。

弗洛姆指出,通过追求宗教信仰和依赖神灵的指引,人们试图从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中逃避,但同时也使得个体对自身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感悟:信仰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向往和寻求,但世界观的形成需要有个体的思考和探索,不能将责任完全交给神灵来决定。

第五章:民族主义中的逃避自由本章研究了逃避自由在国家和民族主义中的作用。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往往表现为将自身与集体绑定在一起,并通过对于他者的排斥和仇恨来寻求安全感,这种逃避自由的行为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冲突。

感悟:国家和民族主义中的逃避自由是造成分裂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该摒弃狭隘的民族观念,追求平等和多元的社会。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推荐文章关于财务自由之路的读书笔记热度:自由与生命读书笔记热度:《自由与生命》读书笔记热度:《桥》的读书笔记3篇热度:党员读书学习心得体会3篇热度:弗洛姆的代表作《逃避自由》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结合, 深入剖析了获得自由后的现代人生存的尴尬境状, 揭示了引发这种现象的深刻的社会及心理原因。

下面是店铺向各位推荐的逃避自由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逃避自由读书笔记篇一1,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是有欲望的→社会必须压抑欲望→欲望升华→产生人类文明。

换言之,他认为历史是人类心里力量的结果,而心里力量本身是不受社会影响的。

弗洛姆观点不同,他认为,社会具有压抑和创造两个功能,而弗洛伊德认为社会仅仅负责压抑欲望。

2,“追求财富的迫切愿望,只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需求”,“追求财富作为人类行为的最主要动机是表面的”。

这种说法我觉得比较有意思,也就是说,其实财富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之后,它具有的便是社会性了,拥有大量财富,是人能有更良好社会感觉的工具,而不是财富本身带来的满足。

3,“宗教与民族主义,以及任何习俗和任何信仰,不论多么荒诞不经,微不足道,只要能使个人与他人联系起来,就能使人逃避最害怕的一件事,孤独”。

人害怕孤独有两个原因,一是,不与人合作,人就无法生存,尤其是儿童,被人抛弃,甚至意味着死亡。

二是,人的渺小感,生命若无从属,若无某些意义与方向,就会被自身的无意义感压垮,疑惑将使其丧失活动即生命的能力。

4,“人获得愈多自由,愈个人化,就愈别无他择。

或者通过自发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工作来使自己与世界联结起来,或者通过那些会破坏他的自由和他个人自我完整的与世界的联结方式来寻求某些安全”,虽然看似绕口,其实还是颇有道理的,弗洛姆的对许多东西的解释都是通过“逃避孤独”这个关键概念,他对于爱情和专制这两样看似截然不同的东西的解释都可以从这句话中窥见一二。

5,“婴儿脱离母体,精神仍然未脱离,有原始关联,之后的教育(即给儿童设置一些限制和挫折),使儿童区分出自己与世界,自己与母亲”,从文中看,此过程大约是充满痛苦的,因此在将来的爱情中,或者说男女的关系上,是成人唯一能再度体验到合而为一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是极具安全感的同时也就极具诱惑,因此也是最有利于逃避孤独的,记得不知道在哪看到过,男女交合是上帝给人最后的一片止痛药,止痛药虽然有效,但不可滥用,滥用之后便再也没有东西可以抵御与生具来的孤独了。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书中探讨了现代人在自由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和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

通过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分析,弗洛姆揭示了现代人在自由社会中的焦虑、孤独和无助感,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自由和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弗洛姆首先分析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和个体心理的关系。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个体更多的选择和决定的权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和孤独。

在自由社会中,个体需要面对更多的选择和责任,需要自己承担自己的命运,这种自由的压力常常会让人感到无助和沮丧。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会选择逃避自由,寻求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种心理倾向在当代社会中十分普遍。

弗洛姆还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和表现形式。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人往往会寻求权威和依赖,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强大的领袖或组织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摆脱自由的焦虑和无助感。

这种心理倾向在政治上常常表现为极权主义和独裁主义,个体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换取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个人生活中,逃避自由的人常常会选择逃避责任和选择,寻求他人的支持和保护,这种心理倾向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困扰和痛苦。

然而,弗洛姆并不认为逃避自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心理倾向,他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个体需要意识到自由带来的责任和选择,并学会承担这种责任和选择。

其次,个体需要寻求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安全感,而不是依赖外部的权威和支持。

最后,个体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平等和尊重的关系,而不是寻求依赖和保护。

通过这些方法和建议,个体可以摆脱逃避自由的心理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心理健康。

读完《逃避自由》,我对自由和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享受,而是需要承担责任和选择的权力。

逃避自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通过自我认识和内心的成长,才能真正摆脱心理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读后感1《逃避自由》这本书是费罗姆的著作之一,起初看书的名字的时候,我感到很疑惑,对自由的渴望想必是人人都有的,从古至今人们为争取自己自由的权力付出了诸多努力,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看了此书以后,我发现原来自由与孤独之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一些关联的。

书中有句话是这样的“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让他感到焦虑与无能无力”,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难免会被束缚,因为我们需要一个规律来进行社会活动,但是当给予我们极度的自由的时候,人本身所具有的依赖感臣服感便会有所减弱,虽然独立是好的,但是难免会因为无法与社会相容而感到一种“孤独”与“不安全感”。

所以,人所具有的.依赖感是我们有时候逃避自由的原因,也许我们在认为自己没有自由的时候,加倍的渴望自由,但是书中则提出自由会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使人无法承受,因为人还有一种天生的臣服愿望。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子女对于父母要求的自由,正如书中也有提到胎儿与母亲之间的联结与割裂。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独立的过程,在年幼时我们有父母的庇佑,那时候自由这个概念尚未在意识中出现,而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形成的时候,我们又不断的想要脱离开父母,想要过一种自己所谓的自由,而在完全脱离开父母的时候,我们又渴望他们的管束,希望听见他们的叮嘱,甚至希望他们对我们再次进行管教,因为我们心中对此有中天然的臣服与依赖。

我们害怕自由以后的孤独感,所以不断的想要与周遭链接在一起,有时候自由与孤独原来是可以很贴近的。

“个体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一方面为自我力量的增长,而它的另一方面则就是孤独日益加深”,自我力量的增长就我的理解看来,是对自由的争取和渐变独立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孤独日益加深则是不可避免的。

人在宏观看来虽然与这个社会有所联结,但在微观看来,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自由与孤独也都需要自己去一一品尝,争取一种自己所谓的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在品尝一种孤独。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一)前提假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一种修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的前提假设,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氏在这个问题上修正综合了两者的理论成果。

弗洛伊德接受了传统的性恶论,认为人具有反社会倾向,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上是冲突对立的。

社会在满足人的某些无法消除的生物冲动(drives)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净化并巧妙地抑制人的这些基本冲动;而且只有当社会有效地压抑了人的这些自然冲动时,被压抑的冲动才会变成变成具有文化价值的奋斗动力(strivings)和文化的人文基础,他用“升华”一词来表示这种由压抑而成为文明行为的奇妙转变。

这样,在弗洛伊德那里,对人的压抑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成正比的,即“压抑越大,文化程度便越高(患神经症的危险也就越大)”。

(详见P11-12)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即自然的人;其次是“现实的个人”,即社会的人;再次是“具有二重性的人”即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物”;同时,马克思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理解人与社会关系,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这里人的社会性与弗洛伊德的人的反社会性理论上有明显不同的。

弗洛姆的修正与综合——弗氏认为:“社会进程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个人的欲望与恐惧、激情与理性、选择善恶的倾向。

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认识运作于个人内部的心理进程之动力,正如要认识个人,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环境里加以考察”。

(P5)在这里,弗洛姆明显表达了两种含义,前者可以说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后者可以说是马克思意义上,但这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一个有机的扬弃和整合。

(二)人的个体化进程——人是如何自由的?1.人的个体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第一,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角度看,弗洛姆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于他在与自然世界的一体化状态中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周围的自然及人相分离的实体之时。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逃避自由》是弗洛姆的一本经典著作,它主要探讨了自由对于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为何会逃避自由。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和深刻,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1.自由的概念:弗洛姆认为,自由并非简单的无拘无束,而是伴随着责任和选择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却也同时感到了更多的孤独和不安。

2.逃避自由的原因:弗洛姆指出,人们逃避自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恐惧,即对于未知的恐惧;二是无力感,即对于无法掌控生活的无力感。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求一种更为简单、直接的生活方式,例如权威的统治或者机械的日常生活。

3.权威与机械化的生活:在弗洛姆看来,权威和机械化的生活是逃避自由的两种主要方式。

权威的生活方式是通过外部的规则和命令来限制个人的自由,从而消除个人的责任和选择;机械化的生活方式则是通过一种重复和单调的生活方式来逃避自由,从而消除个人的思考和感受。

4.爱与工作:弗洛姆认为,爱和工作是获得真正自由的主要途径。

爱可以消除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孤独感,从而增强个人的勇气和自信;工作则可以让个人感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从而增强个人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

结论: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深刻地揭示了自由对于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为何会逃避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于个人内心的探索和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

同时,他也强调了爱和工作对于获得自由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和深刻。

弗洛姆对于自由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由的意义和价值。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经典著作。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1年。

这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深入探讨了现代人面临的自由与孤独的困境,以及无意义的异化状态。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由、孤独和人的内在矛盾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紧密联系,陷入了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状态。

这种孤独感使人们在面对自由时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承受自由的重量。

因此,许多人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次,弗洛姆分析了现代人不断争取自由后却发生异化的心理机制。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过度关注外在的物质和地位。

这种过度追求导致人们失去了自我,成为了社会的附庸和机器的奴隶。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内在的自由,即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内在需求来生活。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摆脱异化的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

此外,弗洛姆还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入剖析了人生存的内在矛盾性。

他认为,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平衡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责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只有在这种平衡中,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生活的意义。

总的来说,《逃避自由》是一本深刻而富有洞见的心理学著作。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由、孤独和人的内在矛盾性,使我对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寻求自我成长和解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平衡,不断探索和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一)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认为,社会性格是有共同基本经历及生活方式的群体多数成员性格的基本核心,它将外在必然性内在化,趋势人聚精与某一既定政经任务上。

而思想,也只有在其回应了某社会性格中最突出的某些需求时,才能变为现实。

因此许多人在谴责所谓人性的罪恶,“哀叹”“丑陋的中国人”时,在享受道德制高点的快感之余,亦必需从历史的维度考量这种社会性格背后的群体经历及条件,即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而非“无端散发一天愁”。

此外,社会性格的概念,也可以为从社会条件到特定群体行动提供一条解释的桥梁。

比如,弗洛姆认为,当时德国工人阶级没有对纳粹主义加以政治信念指导下的真正抵抗,乃是因为其从1918年到1930年的持续失败,使工人阶级产生了深重的无奈屈从感,不信领袖,怀疑所有政治组织及活动的意义。

事实上,在1928年及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及共产党的总选票分别为40.4%与36.2%,即纳粹的上台并非源于社会民主党及共产党支持者的倒转,其选票在四年间大幅上升是源于其接收了非天主教资产阶级政党的选票。

因此,从工人无奈屈从心理的角度,亦不能如同弗洛姆般认为工人(他在讲述纳粹时并无将社会不同群体区分)渴望纳粹强权提供的安全感及归属感。

社会民主阵营的失败亦源于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的分裂,在血腥五月后,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反对希特勒的选举口号孑然不同,社民党号召选兴登堡即打击希特勒,共产党说选兴登堡即选希特勒。

可见,社会性格的概念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分析工具,而不能越厨代庖。

《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

《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

《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逃避自由》读后感1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似乎历来是人们的本能之一,在现代却成了人们的本能之一。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倾向,建立起其个人对自然的部分统治,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质。

”我丝毫不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因为在现代的自由确实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来自内在权威的束缚,这种权威来自伦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来自个人本身的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

由于自由的感受其实是一种界定,因此如果越少对于自由界定或者越是强调一种低限度的自由,那么对于自由的满足感反而会不断地增加,而相反一个社会对于自由愈是不满足那么反而说明这个社会的自由程度更加高,正是因为这一社会的高度自由属性使得社会本身能够产生对于自由的不断界定,由这不断地界定和多种思想对于自由不等界定,使得这个社会的自由标准被不断推翻。

而这个推翻的过程的作用正是另外一种对于自由的宣讲。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倾向,建立起其个人对自然的部分统治,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质。

”我丝毫不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因为在现代自由确实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来自内在权威的束缚,这种权威来自伦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来自个人本身的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

他谈到,自由的帷幕拉开欧洲黑暗时代的中世纪,那时人没有竞争,不感到孤独和孤立,有安全感和相属之感,却唯独没有自由,人们却为此抗争,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宗教改革接踵而来,其结果可想而知。

表面上,人们的抗争胜利了,但是他们胜利的果实变成了牢笼再次把他们束缚了,而这次的束缚比以前也更加牢固。

其原因在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个人无法正常适应而与发展,个人面对冷酷无情的经济竞争变得力不从心。

因此,一个个无能为力的个人产生了并把他们束缚在了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的状态。

有人会问,自由为何会产生在欧洲,我想我前面已经提到是资本的主义的发展开拓了自由的道路,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源于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积累在欧洲始于掠夺。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通向自由的道路被开拓成了一条康庄大道,到了现代,自由似乎发展到了巅峰。

逃避自由第七章读后感

逃避自由第七章读后感

逃避自由第七章读后感
这一章里,感觉弗洛姆就像一个特别细心的侦探,在剖析现代社会中的人是怎么跟自己相处的。

他提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这真的是说到点子上了。

你看啊,咱们现在周围到处都是人,网络也让世界变得更小了,可为啥还孤独呢?就好比我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走着,周围的人都在忙自己的事儿,我和他们好像被一种透明的玻璃墙隔开了,看似近在咫尺,实际远在天涯。

这种孤独不是那种深山老林里一个人的孤单,而是在人群中的寂寞,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然后呢,弗洛姆又讲到人在这种孤独状态下的一些反应。

有些人就开始乱找归属感,就像溺水的人乱抓救命稻草一样。

比如说那些盲目跟风的现象,别人干啥自己就跟着干啥,也不管对不对、合不合适。

我就想起那些流行一时的东西,像什么突然全民都在玩的某个游戏或者追捧的某个网红,很多人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就是想找个群体能融入进去,不想被孤零零地落下。

这就有点像一群羊,一只羊往哪儿走,其他羊也跟着走,都不怎么动脑子。

不过弗洛姆也没把人说得太悲观。

他好像在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在现代社会里面临这些问题,但我们也有觉醒和改变的可能。

这就像是在黑暗的隧道里看到了一丝光亮,让人觉得还有希望。

我就在想,咱们是不是能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能真正地和自己、和周围的人好好相处呢?就像在走钢丝,得找到那个平衡。

这一章读完,我就感觉自己对现代社会中的自己和身边的人好像多了一些理解。

以前觉得那些奇怪的行为很莫名其妙,现在好像能透过现象看到背后那种对孤独的恐惧和对归属感的渴望了。

虽然这书有点烧脑,但就像嚼橄榄一样,越嚼越有味道。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要理解《逃避自由》和弗洛姆在书中的思想,我们必须先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本书的作者——弗洛姆(1900—1980),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人家庭,二战期间,纳粹残酷迫害犹太人,弗洛姆在1934年移居美国,1941年写出了《逃避自由》。

可以说这本书写于纳粹盛行之时,弗洛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分析了纳粹主义兴起的根源。

原始的人→社会共同体的人→个人始发纽带∣∣束∣∣安↗积极的自由→个体化缚∣∣全↗权威主义↘∣∣↘消极的自由→逃避自由→破坏狂→纳粹主义↘机械趋同→西方民主↓↓人洛克曾经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生来就不是自由的,一直在枷锁之中。

人类从产生之处就处在各种纽带之中,弗洛姆把联系母与子、原始共同体成员与其部落和自然或中世纪人与教会及其社会阶级的纽带称为“始发纽带”,把人类逐渐摆脱这种纽带,日益取得自由的过程称为“个体化”,始发纽带是先于个体化而存在的纽带,并最终导致个人的完全出现。

圣经中这样记载,上帝用泥土造人,在泥坯的鼻中吹人生命的气息,创造出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上帝又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

上帝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

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

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

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

河水分成四道环绕伊甸:第一条河叫比逊,环绕哈胖拉全地;第二条河叫基训,环绕古实全地;第三条河叫希底结,从亚述旁边流过;第四条河就是伯拉河。

作为上帝的恩赐,天不下雨而五谷丰登。

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让他们修葺并看守这个乐园。

上帝吩咐他们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们可以随意吃。

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死。

”亚当和夏娃赤裸着绝美的形体,品尝着甘美的果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著作
•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AKA The Fear of Freedom), (1941) • 《为自己的人》或《自我的追寻》Man for Himself (1947) • 《心理分析和宗教》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1950) • 《健全的社会》或《理性的挣扎》The Sane Society (1955) • 《健全社会》The Sane Society (1955) • 《爱之艺术》The Art of Loving(1956) • 《马克思论人》Marx's Concept of Man (1961) •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Socialist Humanism (1965) • 《人的本性》The Nature of Man (1968) • 《存活的人》On Being Human (1997)
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 对现代人的意义。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 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 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 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 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作者指出,对孤独的 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他 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他分析了自 文艺复兴以降,资产阶级文明是怎样通过新教、道德、政治、市场竞争等各方面手 段将人置于彼此孤立的境地,逐步培养人们的权威主义性格,并以此确立服从外在 权威的资本家性格对社会无意识的长久统治;而当代的法西斯纳粹主义正是资本主 义制度下人类意识和人类关系异化的顶点。
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寻求新的安全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文艺复兴的产生和发展,是在那些开始富有起来, 并有着一定权势的人对个体化的一种追求和探索。其 程度停留在哲人、艺术家的社会基础。而宗教改革更 多是在精神文化层面,是大多数人的,特别是中下层 阶级的一种文化。这两者的受众群体和程度不尽相同, 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联。
的不安全感
• 爱并非至高无上的地位 • 个人必须积极的活动,以克服他的怀疑感和无能为力

个体自由的两个方面:消极自由与 积极自由(自由自与自由往)
前者指从诸如由其他人或机构加在个人身上的社会习俗 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被典型体现 的一种自由,而且在历史上是常常被捍卫的,但是在弗洛姆 看来,这个自由本身带有毁灭力量除非有一个创造性因素与 之相伴,“自由往”是运用自由自发地将完整的个性运用到 创造性活动当中。他指出,这必然指向一种真正与他人的连 结,超乎常规社会互动中的表面联结。 “... 在自发的自我实 现中,人重新把自己和世界联结...” 在从令人窒息的权威/价 值体系获得解放的过程中,弗洛姆说,我们常常会感到空虚 和焦虑 (他将此比作从婴儿到儿童的成长历程),这些感受 不会消失除非我们使用我们的“自由往”并发展出新的形式 取代旧的秩序。
路德:对上帝的真正信仰
• 《论意志的不自由》中作为人的困惑 • 主观上的真正的信仰,便可得救 • 主观上消灭个体,寻求肯定和认同 • 完全抛弃个人意志,“信仰”就是坚信投降是被爱的
先决条件
• 权威的矛盾态度
加尔文宗
• 同样与路德阐述了中产阶级的的无力感 • 预先论和对其他群体甚至是上帝的仇视,源于生活中
加尔文教徒不承认教会从属于国家,不承认任何 政府(国王、国会和城市地方行政官员)有权制定有 关宗教的法律。恰恰相反,他们坚定主张真正的基督 教徒,即上帝的选民或虔诚的信徒,应该使国家基督 教化。他们希望把社会本身改造为宗教团体的典型。 他们反对主教制(路德教教会和英国圣公会都主张保 留此制),建议应由教务评议会(牧师和虔诚的俗人 所组成的选举机构)管理教会。由于吸收世俗分子参 与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这样,他们就打破了教士的垄 断权,促进了教会的世俗化。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政 教分离论的对立者,因为他们希望把整个社会基督教 化。
社会关系中人的无力感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人的个体化现 象逐渐变得明显,而这样明显的个体化带来的后果是, 作为个体的人明显感觉到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无力感。 这种巨大的无力感使得个体化的人开始逃避自由,从 而寻求自身的存在和安全。而在逃避自由的过程中, 有的人坚持地与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斗争,而斗争的人 基本上都失败了,这种失败就表现为精神疾病。
自私与自爱
所谓爱是一种欣然接受的,并且能使爱的“对象”得到 发展。之前路德、加尔文以及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所表达 出的意思是,自爱和自私是一回事,但是,自爱和自私是 完全对立的。自私是一种贪婪,这种贪婪没有满足性,只 会一味的贪婪下去。自私的人永远处于一种焦虑当中,而 自爱的人会有一种满足感。当我们进一步观察时,我们会 发现,自己的人讨厌自己,而且是极其厌恶自己。这也是 人的“自由自”和“自由往”的最大区别
爱与自爱
• 什么是爱
爱是对某一“对象”的强烈肯定欲望。爱并非一种“情感”, 而是一种积极的驱动力和内在的相连的状态,其目的是对象的幸 福、发展与自由。爱是一种欣然的心理状态,原则上它可以给予 所有的人和对象,包括我们自己。排他性的爱本身就是矛盾的。 可以肯定的是,某个人成为爱的“对象”并非偶然。
可以看到,爱是对某一“对象”而产生的,可以是他人,可 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动物、事物、事件以及任何存在的客体。因 此,自爱也是爱的一种,而它并非自私。
中世纪时人的不自由
欧洲的中世纪时代,在封建社会的结构背景下,社会层 级明显,且层级间的流动性较小。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来说, 中世纪的人是不自由的。这也成为了现代理性主义为何批 判中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的原因之一。
然而,中世纪的人,“经济活动服从与人的需求,人际 关系直接而且恒定,超国家的天主教会信仰,以及中世纪 人们内心的安全感。”反向说明了中世纪并不是一个黑暗 的年代。
逃避机制
• 权威主义 • 破坏欲 • 机械趋同
权威主义的表现:施虐——受虐行为 和法西斯主义
• 在异常心理学看来,施虐——受虐行为是一种精神疾病,
而这种行为的产生,是因为个体嫉妒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 受虐者是逃避无力感而完全的臣服,施虐者是通过证明自
己的存在而逃避这种无力感。
• 施虐和受虐行为本身作为一种合并,形成了逃避机制 • 国家化的施虐——受虐行为表现在法西斯主义当中,高度
埃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 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 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 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 代人的含义。
新兴资本的发展带来的困惑
中世纪时,教会强调上帝与人之间的相似以及人 有权利自己能获得上帝的爱,因此大家与上帝相似, 情同手足。到了中世纪末,新兴资本主义兴起,困惑 和不安全感开始上升,他们优越的经济地位使他们有 了力量感个孤立感。而路德宗表达出了对中产阶级的 心声,他们既受到教会的压迫,有受到了新兴资本主 义的威胁,结果被无能为力感和个人的微不足道感击 溃。
• 加尔文宗
加尔文教格外重视先定论。加尔文教大量吸收了圣奥古斯丁的观 点,认为从神的赏罚观点看来,人依靠自己的行动无功可邀,人具有 的感化只能来自上帝的自由行动。上帝全能,对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先 知先决,包括对每一生命的诞生方式。有些人能得到拯救,有些人则 罚下地狱,上帝早就知道,早就作出了决定。加尔文是一个严厉的人 性批评家,他觉得获得感化的人,相对来说,寥寥无几。他们是“上 帝的选民”,是“虔诚的信徒”,是那么一小部分不靠自己的功德而 早就被选定会得到拯救的人。人如果坚持过圣徒般的生活,经受一切 考验和战胜一切诱惑,就可以在内心感到自己是在被拯救者之中,属 于上帝所选定的少数人之一。因此,持先定论,持上帝全能论的观念, 而不是持宿命论和驯服论,就能成为不懈努力的一种鞭策,成为一种 炽热的信念,一种站在全能上帝一边定会最终获得永恒胜利的信念。 正是这种极其坚决的精神使得加尔文教具有吸引力。各国的加尔文教 徒都是富有战斗性的、不屈不挠的至善论者,即清教徒(他们首先在 英国,后来在美洲得到清教徒这一名称)。
从自由的实现到对自由的恐惧
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 读书报告
主讲人:张杰
作者简介
• 埃里希·弗罗姆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
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1933年赴美讲 学,开设私人诊所。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 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74 年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1980年卒于瑞士洛迦。 弗罗姆是精神 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 而深远。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 提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 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无论在人格理论、梦的分析、精神治疗以及伦理学 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融合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 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来探索人性和灵魂的奥秘,在精神分析社会 文化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
但是,常见的实践“自由往”或者真实性的替代 方式,是对一个取代旧的秩序的独裁系统臣服,这个 系统有着别样的外在表现但却对个人有着相同的功效: 用开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处方来驱除不确定性。他 将此归为历史的辨证过程,原有的境况是命题,从中 解放是反命题。达到合题只能是用什么取代了原来的 秩序并提供人们新的安全感。弗洛姆没有提到新的系 统是否有必要是进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