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
《当幸福来敲门》哲学的思考与励志的力量
《当幸福来敲门》哲学的思考与励志的力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励志影片,通过讲述主人公克里斯·加纳的奋斗故事,向观众传递了哲学的思考与励志的力量。
影片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入的人物刻画,展现了生活的困境与希望,引发观众对人生、幸福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影片以克里斯·加纳的经历为主线,他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却因为生活的不顺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
他失去了工作和住所,不得不和儿子克里斯托夫一起过着流浪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克里斯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勇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电影中的哲学思考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影片通过克里斯的经历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克里斯作为一个普通人,却因为社会的不公而陷入困境。
影片通过这一点,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反思社会是否真的公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其次,影片通过克里斯的奋斗故事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在困境中,克里斯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证明了人生的可能性。
他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给予了观众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此外,影片还通过父子关系展现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困境中,克里斯和儿子之间的互动和支持成为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走出了困境。
这种家庭的温暖和力量,让观众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和家庭的重要性。
影片的励志力量不仅体现在克里斯的奋斗故事中,还通过其他人物的经历展现出来。
例如,克里斯在困境中遇到的一位高中老师,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和帮助了克里斯。
这种互相帮助和鼓励的精神,激励着观众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综上所述,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向观众传递了哲学的思考与励志的力量。
快乐与幸福的哲学思考
快乐与幸福的哲学思考人们对快乐与幸福的追求是自古以来的主题。
众人皆有渴望获得快乐的心愿,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又该如何追求幸福呢?这是一个被哲学家们争论已久的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看来,快乐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
他认为,快乐不仅仅是瞬间的欢愉,而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心境。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理念,他认为幸福是通过追求道德美德和自我完善来实现的。
换句话说,当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追求自己的理想时,他们将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不同的人对于快乐和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
对于一些人来说,快乐是通过物质享受和功利追求获得的。
他们认为只有拥有金钱、名声和权力,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对于这些人来说,幸福是通过外在的荣誉和成功来获得的。
然而,这种追求快乐的方式常常导致内心的空虚和焦虑。
与此相反,其他人则将快乐与内心的平静及精神层面的成长联系在一起。
他们认为快乐是一种内在的状态,不依赖于外部的物质条件。
这些人倾向于从内部寻求满足感和内心的安宁。
他们通过冥想、思考和反省来实现内在的平静,并将这种内心的平静与快乐联接在一起。
对于他们来说,幸福是通过思维和精神的成长来实现的。
而现代社会对于快乐和幸福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在当今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受到压力、竞争以及物质追求的困扰。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人们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渴望回归内心的宁静和平衡,寻找自己真正的快乐。
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对快乐和幸福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对于提高人们的快乐感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是唯一的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快乐的感受来自于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和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他们认为,快乐和幸福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平衡而实现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快乐和幸福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快乐和幸福并非是外在的条件所能带来的,而是源于内心的平衡和成长。
我们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关于幸福问题的哲学思考
人而言 ,幸福问题有其个体殊异性与差 别性 ,但就整个人类 的全体而言 ,又有其全体统一性
与普 遍 性 。 但 我们 不 能 因为难 以给 “ 福 ”下 个完 整 精 确 的定 义 而不 加 以探 讨 。人 之 为 人 ,必有 其 幸 共通 的东 西 ,幸福 之 为 幸福 ,必也 有其 共 通 的东 西 。我 们 需要 一 个 明确 的概念 ,而 不是 一个
很 熟 悉 的 “ 啊 ,要认 识 你 自己 ” 2 近 成 为 千百 人 [几 2 年来 西 方 哲 学 的一 种 理 论 走 向 。对 于人 的 问题 其 中尤 其 是 黑 格 尔 和 费 尔 巴 哈 达 到 了 当 时所 能 达 到 的最 高水 平 ,黑格 尔把 劳 动看 作 是 人 的本 质 ;看
显 然 给予 一个 共 通 的 、准 确 而完 整 的定 义是 比较 困难 的 。正 如 事物 都 有 两 面性一 样 ,正是 难 以 给予 一 个共 通 的定 义 ,才 使 “ 福 问题 ”成 为 常 新 的话 题 ;如果 给 “ 福 ” 强制 性 定 义 , 幸 幸
就直接窒息 了 “ 幸福”的内涵的丰富性 。不可否认 的是幸福 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比如温暖 的亲情 ,真挚 的友情 ,甜蜜 的爱情 ;远大的抱负 ,崇高 的理想 ,高尚的情操 ,艺术 的享受 、 渊博的知识等等均可以说是幸福的内容 。一般而言 ,任何一种原因而感受到某种心满意足的 状态的持续就是属于幸福 的内容 ,它存在于每一个人 的意识之 中,每个人都 明白自己在什么 时候 是 幸福 的 。为什 么对 幸福 难 以下 一个 精确 的定义 ,主要是 每个 人就 是 自己 ,而 不是别 人 ,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有 自己独特 的性格 。其中首先最根本的就是人们所处 的时代 、 社会 经 济 或政 治地 位 不 同 ;其 次是 每个 人 的经 历 、文化 修 养 、知 识 深度 、性格 、习惯 爱 好 以
哲学思辨:幸福的本质是什么
哲学思辨:幸福的本质是什么幸福,这是一个从古至今都被人们不断探讨和追寻的话题。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幸福,都在生活中努力追求着自己所认为的幸福。
然而,幸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通过哲学的思辨,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幸福的内涵。
对于一些人来说,幸福可能意味着物质的丰富。
拥有宽敞的房子、豪华的汽车、名牌的服装和昂贵的珠宝,这些物质的享受让他们感到满足和快乐。
不可否认,物质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幸福感。
当我们拥有了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并且能够满足一些额外的欲望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然而,仅仅依靠物质就能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吗?当新的物质欲望不断涌现,而我们又陷入无休止的追求中时,这种幸福感往往是短暂而脆弱的。
另一些人将幸福等同于成功和成就。
在事业上取得高位,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些都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
成功确实能够带来自信和满足,但如果将幸福完全寄托于成功,一旦遭遇失败或挫折,幸福感就会瞬间崩塌。
而且,为了追求成功而过度劳累、牺牲健康和家庭,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还有人认为,幸福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与家人、朋友和爱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彼此的关爱、支持和理解,让人在情感上得到滋养和慰藉。
在温馨的家庭中,与亲人共度欢乐时光;在朋友的陪伴下,分享喜怒哀乐;在爱人的怀抱里,感受到无尽的温柔,这些都是幸福的时刻。
然而,人际关系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有冲突和矛盾。
当面临关系的破裂和疏远时,我们的幸福又该何去何从?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幸福或许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成就或关系,而更在于内心的一种状态。
幸福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是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坚韧。
当我们学会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以积极的方式应对挑战,我们便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和力量,从而感受到幸福。
幸福也是一种对当下的专注和珍惜。
我们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追逐未来的目标,却忽略了眼前的美好。
幸福的意义与哲学思考
幸福的意义与哲学思考引言幸福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对于幸福的定义却因人而异。
幸福的意义与哲学思考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幸福的真正本质。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幸福的意义,从而引发读者对幸福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幸福。
一、精神层面上的幸福在精神层面上,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瞬间的感受,而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人们通常会认为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可以给予人一种深刻的满足感。
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展所长,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他会感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幸福感。
因此,在精神层面上追求幸福,意味着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二、情感层面上的幸福幸福并非只存在于自身内在的感受中,情感的共享和家庭的和谐是构建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
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是人们获取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家人之间的支持和理解,友谊的陪伴与分享,以及爱情的滋养,都能够带给我们无限的幸福感。
只有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三、物质层面上的幸福除了精神层面和情感层面上的幸福,物质层面的幸福也不可忽视。
物质的富足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并带来一定的幸福感。
然而,物质并非幸福的唯一来源。
太过追求物质享受可能会使人忽视心灵的需要,进而失去真正的幸福。
四、幸福与哲学思考哲学思考能够启迪我们对幸福的认识和追求。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并非一种偶然的感受,而是通过追求道德美德和个人完善而获得的。
在斯多葛学派的观点中,幸福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感,它源于人们对自己命运的接受与宽容。
伽达默尔则认为,幸福是一种通过克服困难和挑战获得的成就感。
结语幸福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涵盖了精神、情感和物质层面。
通过哲学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幸福的本质和追求方式。
而真正的幸福并不是简单的追求个人权利和享乐,而是通过实践道德美德、培养内心平和与满足感的同时,与他人共享情感、关心他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的一种状态。
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和理解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幸福是什么?”“怎样才算幸福?”人类思想史上对幸福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德性即是幸福。
佛家思想认为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必须消除欲望进行修行才能幸福。
现代很多人认为丰衣足食、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成就是幸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所追求的幸福也各不相同,如,穷人以财富为幸福,病人以健康为幸福,有闲者以快乐为幸福,等等。
有时候,幸福可以很简单,可以很容易满足。
所以可以看出一点,幸福与主体期望的状态有关,因此,可以得到:幸福是主体对自身以及环境满意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不存在差距,或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差距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样说来,可能不幸福更容易理解,它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存在差距,并且意识到这种差距的心里状态。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小男孩。
有一天出差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
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
正准备就寝时,突然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盛怒之下,他朝熟睡中的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
“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脏”。
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
孩子抽抽咽咽地辩解著:“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
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
爸爸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子。
原来幸福就在一碗打翻的泡面里,有人惦记的感觉真好!的确,幸福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但它常常点点滴滴地出现。
等我们把它一粒一粒地聚集起来,很快就会集满一筐。
幸福存在于细微处,要用心去感觉。
在生活中,人们都在不断的追求幸福,获得幸福。
获得幸福的基本途径有两类,第一类是处于没有意识状态,即未考虑差距;第二类是意识,即考虑这一差距。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幸福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然而,幸福对不同人来说意味着不同的东西。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在个人的意识和经历中形成。
幸福的含义在于满足感,愉悦感和内心的平静。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幸福的哲学思考,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追求和实现幸福的方式。
幸福是一种内在的状态,与外在的物质条件并无直接关系。
虽然物质财富可以提供一定的快乐和舒适,但它并不能为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毕竟,幸福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它源于我们内心的深处,而不是外部的物质条件。
在哲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幸福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价值追求密切相关。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书籍《尼各马科伦伦伦伦伦伦伦伦伦伦伦伦伦伦伦》中提到,幸福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最高潜力。
换言之,幸福不仅仅是感受到快乐,而是进一步追求个人成长和完善。
幸福也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
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我们追求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亲人、朋友和伴侣的关系可以给我们带来支持、关爱和安全感,这些都是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
此外,幸福还与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心态有关。
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感恩和满足是实现幸福的关键,珍惜眼前所拥有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更多。
追求幸福的过程并不容易。
社会压力、外界评价和自我期望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困扰和不安。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坚定自己的内心,从内而外地追求幸福,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实现幸福需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和情绪健康。
沉淀和平静的内心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从而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步骤。
另外,寻找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很重要。
追求幸福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摈弃物质追求,而是要注意平衡个人成长与物质满足之间的关系。
培养并追求个人兴趣爱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我,增加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
最后,幸福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幸福观教育的哲学思考
20 0 6年 1月
江 苏 大 学 学 报( 教 研 究 版) 高
U U i r t( i e E u a o td d in nv s y H 小 l d c t n Su yE io ei " i t
Jn 2 0 a . 06
维普资讯
的行为与“ 道德的精神和谐 ” 是人 由必然王国走 , 向自由王 国的历史过程 , “ 大限度地使人类 是 最 的绝 大多数得 到 幸福 和快乐 ” 的过 程。它 遵循 “ 最大多数的最大和最大较高级 的幸福 ” 的社会 道德理性原则 。 J 因此 ,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 , 幸福是人在对真 善美的追求 中所 获得的个人体验。“ 真善美 ” 是
界, 也创造了他们 自身” …。人 欲达幸福 , 必合乎
理性。欲合乎理性 , 必合乎适度与“ 中道” 。从赫 拉克利特到苏格拉底 , 从康德 、 费尔巴哈到马克 思、 恩格斯都认为真正的幸福是遵循理性原则的 生活 并 由 此 达 到 “ 善 ” 至 的境 界 。 种 境 界 是 人 这
成果、 艺术享受以及文化修养 、 经历 、 境遇 、 性情
追求幸福 的人 生。每个人 都希望 自己的人生幸
福。那么人们如何可以获得人生 的幸福?与人生 紧密联 系 的教 育怎 样 帮 助 个 人 达 到人 生 的幸 福 ? 这应是哲学界和教育界共 同思考 的重大人生问题
之一。
勒的培养全面 、 自由、 幸福和完美 的人的理想 、 亚
里士多德从人性 角度对人的和谐 发展论证 、 拉法 格对原始社会“ 的身心完美和谐发展 ” 人 的高度 评价以及欧文的通过教育使 “ 所有人的天资得到
响和抑制 ; 更为可怕 的是导致学生感知幸福 能力
的下降而丧失幸福感 。就今天的学生而言 , 生活
哲学体现在生活中的例子有哪些
哲学体现在生活中的例子有哪些哲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它不仅仅存在于学术研究中,更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我们的行为方式到我们对待问题的思考方式,哲学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以下是一些哲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1. 道德选择:哲学在生活中引导我们进行道德选择。
例如,面对一个困难的决策,我们往往会探索不同的伦理观来判断应该做什么。
这可能包括伦理主义、功利主义或德性伦理学等不同的观点。
2. 哲学与幸福:哲学也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幸福感。
对于一些古代哲学家来说,幸福与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和自我认知有关。
现代哲学家则提出了其他关于幸福的理论,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等。
3. 哲学与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重要。
我们每天都会做出自主选择,这种选择是基于我们对自由意志的理解和哲学观点,包括对决定论、自由意志和因果关系的思考。
4. 哲学与人类关系:哲学有助于我们思考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社会契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而存在主义则强调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责任和对他人存在的尊重。
5. 哲学与价值观: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塑造我们的价值观。
例如,伦理学能够帮助我们思考对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并帮助我们发展具有高度道德责任感的价值观。
6. 哲学与知识:哲学有助于我们审视知识的性质和我们对待知识的态度。
通过哲学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本质、限制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运用我们的知识。
7. 哲学与生死观:我们对生死的观念也受到哲学的影响。
通过思考关于死亡、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并给予我们面对死亡时内心的平静和接受。
在实际生活中,哲学存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决策过程、个人认识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中。
通过学习哲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幸福,作为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人类思考的焦点之一。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可能不尽相同,但幸福的实现与哲学的思考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幸福的本质、实现方式以及对人生的意义。
一、幸福的本质幸福具有多维度的本质,不能简单地用物质享受或精神满足来衡量。
哲学家们认为,幸福是一种内心的状态,是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和愉悦感。
一种常见的观点是,幸福是由个体与外界环境相协调和谐的结果。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追求美德和合理的行动,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幸福。
二、幸福的实现方式1. 心理学视角心理学研究了人类幸福的实现方式,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途径。
首先,积极心态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感恩、乐观和希望等积极情绪可以提高幸福感。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也是重要因素,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能够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2. 哲学思考哲学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实现幸福。
庄子提出了“自在”和“无为”的思想,认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是幸福的关键。
而叔本菁则主张将幸福建立在内心的满足感和对所追求目标的价值感上。
三、幸福与人生的意义幸福与人生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普遍追求幸福,是因为幸福赋予了人生以意义和价值。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幸福是人类生活中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而尼采则认为,幸福是人类超越有限性和生死限制的一种方式,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结语通过哲学的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并追求幸福。
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内心的状态和价值的体现。
通过积极心态、与他人的互动、内心的满足感等方式,我们可以实现幸福,并赋予人生以更深层次的意义。
让我们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追求并实现属于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客观的辩论赛反方
幸福是客观的辩论赛反方幸福是一个多面而复杂的话题,无法简单地从主观角度进行讨论。
幸福的定义因人而异,其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客观的角度探讨幸福,挑战普遍认为主观的幸福。
我们将从科学、社会和心理层面反驳幸福是客观的论点。
首先,从科学角度看,幸福可以被量化和测量。
许多科学研究表明,幸福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关。
例如,脑科学研究发现,幸福与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有密切关系。
此外,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们在经历积极情绪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这种生理反应可以被测量和观察。
因此,从科学角度来看,幸福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可以通过客观的生理指标来验证的。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幸福的水平也可以被客观地观察和比较。
许多实证研究发现,幸福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例如,世界幸福报告每年都会发布全球幸福水平排名,这些排名是通过考察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等客观指标来进行的。
这些数据表明,幸福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客观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此外,从心理学角度看,幸福也可以被客观地研究和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与人的性格特征、个人动机、人际关系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水平与积极情感、个人成长、社交关系等客观因素有关。
因此,幸福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受心理学因素的影响,可以被客观地研究和分析。
综上所述,幸福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从科学、社会和心理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幸福可以被量化和测量,可以被客观地观察和比较,可以被客观地研究和分析。
因此,我们认为幸福是客观的,不仅受个人主观感受的影响,更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幸福的客观探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幸福的含义,并为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水平做出贡献。
《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关于生活哲学的探讨
《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关于生活哲学的探讨《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关于生活哲学的探讨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巨作《安娜·卡列尼娜》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塑造而闻名,更因为在故事中融入了丰富的生活哲学元素。
本文将对《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生活哲学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第一部分:家庭与幸福的哲学思考《安娜·卡列尼娜》以夫妻关系作为一个主要的线索,通过描写不同婚姻生活的遭遇和问题,探讨了家庭与幸福的哲学意义。
小说中的主人公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奥布洛茨基和娜塔莎·罗斯托娃,以及安娜·卡列尼娜和亚历克谢·基伏洛维奇·卡列尼娜夫妇的婚姻中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困扰。
婚姻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而《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对不同婚姻的描写,引发了对婚姻本质和幸福的深入思考。
小说中,奥布洛茨基夫妇的婚姻被亲情和日常生活琐事所缺乏,并最终瓦解。
而卡列尼娜夫妇的婚姻则因为安娜的不忠和社会压力而崩溃。
这些情节引发我们思考婚姻中的责任、承诺和自由的平衡。
第二部分:社会道德、荣誉与个人选择《安娜·卡列尼娜》通过描写人物的道德观念、荣誉感和个人选择,展现了对社会价值和道德规范的思考。
主角安娜因为私情而破坏了家庭、背叛了丈夫,并为此失去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小说中,安娜对社会道德的冲突和选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同时,卡列尼娜夫妇的婚姻问题和列夫·奥布洛茨基的堕落也呈现了社会道德与个人自由的矛盾。
小说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思考,展示了在不同价值观和社会标准下的个人选择。
第三部分:爱情与宗教的冲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情和宗教之间的冲突也成为了一种生活哲学的探讨。
安娜对自己的爱情抱有执着和追求,但她的爱情与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社会观念发生了冲突。
(教育目的论)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
其二,教育在造就一批又一批既 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的同时, 也在不断改善和优化整个人类的历史 活动,使其越来越依靠知识和文化, 越来越注重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精神和文化 领域的生产,从而让他们在不断推进 人类文明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精神生 活的幸福。
最后,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 体验幸福的过程,并使人在体验 幸福的过程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教育对人的幸福的意义,不 仅在于未来,更重要的是在于现 在;不仅要给人奠定物质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 使人在教育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 幸福的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本 质上不仅要展现人类生活的理想, 更重要的是要展现人类理想的生 活,让人们在这种理想的生活中 学会如何追求幸福,如何感受幸 福和如何幸福地生活。这种理想 的生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次,关注人的幸福必然要 关注文化及其精神,从而有助于 提升教育的精神高度,并使真正 意义上的文化教育成为可能。
幸福教育必然要呼唤真正意义上 的文化教育,这不仅是因为每一种文 化反映并代表着人性的一个维度,更 是因为每一种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理想 的生活方式,因此,健全的文化教育 过程,不仅是不断培育完整而丰满的 人性的过程,更是不断开拓理想的生 活方式和幸福空间,从而导向自由、 解放和幸福的过程。
功利主义教育观是一种建立 在功利主义科学观基础上的教育 观。
功利主义教育观只关注教育的形 而下的功利和工具价值,而大大忽视 了教育的形而上的文化和精神价值。 其后果是,不仅可能导致知识仅仅变 为一种工具,而且最终可能导致受教 育者也仅仅变为一种工具。
于是,当教育越来越变成单 纯功利性的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 的同时,教育也就进一步失去其 人文本性,失去其人性和与幸福 之间的关联。
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
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摘要:幸福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而教育是实现幸福的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幸福和教育的概念、幸福教育的内涵和目的进行探讨,从哲学角度分析了幸福教育的意义和影响,并提出了关于幸福教育的一些哲学思考。
关键词:幸福;教育;幸福教育;哲学思考一、幸福与教育1. 幸福的概念幸福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人们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得到满足,感受到快乐、满足和满意。
幸福的含义丰富,包括了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幸福。
在个体层面,幸福被认为是一个主观的体验,与个体的需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在社会层面,幸福包括了社会正义、公平、安全和福利等因素,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
2.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通过一系列设计和策划的活动来促进人类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塑造人类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使其适应社会环境,并实现自我完成和发展。
教育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也可以是社会经验、文化传承、家庭教育等。
3. 幸福与教育的关系幸福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幸福是教育的基础和目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获得幸福;另一方面,教育是实现幸福的途径之一,教育可以提供促进幸福的环境、能力和态度,培养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和素质。
二、幸福教育的内涵和目的1. 幸福教育的内涵幸福教育是一种基于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全新教育形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满足、成长、幸福和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让他们成为拥有理性、感性、创新力和自我掌控能力的人格完整的人。
幸福教育包括了学习、体验、训练和教授幸福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如积极心态、幸福感知、自我控制、社交能力、自我实现等等。
2. 幸福教育的目的幸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自我调节和情感管理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平衡、积极和稳定的心态。
(2)积极心态和乐观情感学生学会拥有积极向上、乐观和自信的态度,并能够透过乐观的心态看待并应对挑战和困难。
关于幸福问题的哲学思考
“ 幸福 问题 ” 与马 克 思关 于“ 的本 质 的 问题 ” 人 结合 起 来才 能给 予 幸福 正 确 的 解释 。 而人 只 有
通过 劳动 才能真 正体 现人 的本质 , 的本质 和人 的 劳动 在 马 克 思 那里是 同一 的 。人 真 正的 幸 人
福在 于人 能够 自觉 自愿的 劳动 , 有 劳动具 有普遍 性 的意义 , 能把 幸福 的 感受和 幸福 的创造 唯 才 有机 结合起 来 , 真正使人 感 到幸福 的丰 富性 、 刻性 、 分性 和 持 久性 。但 是 马 克 思认 为 劳动 深 充
文章 编号 : 1 7 .7 6 2 1 ) 2 0 2 . 5 6 29 0 (0 2 0 .0 8 0
Re e t n o h et n o p i es l o f ci n t eQu si fHa pn s o
MI h A0 S u
C l g ,F ja r lUnvri ol e uin Noma i st e e y,F z o 5 0 7,C Βιβλιοθήκη a) u h u3 0 0 hn
ae td,S o r a h t e g a ,wi n u h le a e a o se s n i1 o ils o it O t e c h o l pig o tte ain td lb ri se ta .S c aits cey P
ha p n s fh ma i g ,a d c mm u im s t e i e lk n d m ftu a i e s p i e so u n ben s n o n s i h d a i g o o r e h pp n s .
21 0 2年 6月
J n 0 2 u e2 1 。 ’
辩论辩题的个人幸福
辩论辩题的个人幸福正方辩手:首先,个人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它是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所在。
个人幸福是建立在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上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是最终目的,其他一切都是为了它。
”个人幸福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社会应该为每个人创造追求幸福的条件。
其次,个人幸福也是社会和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幸福,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稳定。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人民的幸福是国家的幸福。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个人幸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国家也会更加繁荣。
最后,个人幸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社会才能够不断进步。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幸福是人类最大的生产力。
”每个人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不断创新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个人幸福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和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为每个人创造追求幸福的条件。
反方辩手:首先,个人幸福并不是社会的唯一目标,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国家的发展也同样重要。
如果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幸福,而忽视了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国家的衰退。
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至公,莫大于国。
”个人幸福应该在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之后。
其次,个人幸福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和牺牲之上。
为了追求个人幸福,有些人会不择手段,甚至伤害他人的利益。
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幸福是以他人的痛苦为代价的。
”如果每个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利益,就会导致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伦理崩溃。
最后,个人幸福往往是短暂的,而社会的利益和国家的发展是长久的。
如果每个人都只追求自己的短期幸福,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国家的衰退。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追求个人幸福的人往往是不快乐的。
”只有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着想,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幸福,这是一个从古至今都备受关注的话题。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都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对于幸福的理解却因人而异。
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追求和实现幸福呢?这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本质上来说,幸福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或外在的成就,而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状态。
它不是金钱、地位、名誉所能简单赋予的,而是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认知、态度和体验。
当我们内心感到满足、平静、有意义时,我们便会体验到幸福。
有人认为,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就是幸福。
不可否认,物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我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和更多的选择,但它并非幸福的唯一决定因素。
如果一个人仅仅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充实,那么当物质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内心往往会感到空虚和迷茫。
例如,一些富豪虽然拥有巨额财富,但他们可能因为忙碌的工作而失去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失去了健康,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生活很难称之为幸福。
也有人觉得,功成名就、获得社会的认可就是幸福。
然而,过度追求外在的功名,容易让人陷入无休止的竞争和压力之中。
为了达到所谓的成功标准,人们可能会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原则。
而且,功名往往是短暂和不稳定的,一旦失去,可能会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失落。
真正的幸福,其实是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接受生活的不完美,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的内心便能保持宁静。
这种宁静不是对生活的逃避,而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幸福还在于能够拥有真挚的情感。
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与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与朋友之间的真诚相待、与爱人之间的相濡以沫,这些情感的交流和连接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亲人朋友的陪伴和鼓励能给予我们力量;在我们取得成绩时,他们的分享和祝贺让快乐加倍。
此外,追求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也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幸福,是一个从古至今都备受关注的话题。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幸福,然而对于幸福的定义却因人而异。
有人认为幸福是物质的富足,有人认为是心灵的宁静,还有人认为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那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幸福究竟是什么?要探讨幸福,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同样的情境,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比如,一个人拥有了大量的财富,但他可能因为内心的空虚和孤独而感觉不到幸福;而另一个人虽然生活简朴,但却因为拥有真挚的友情和健康的身体而感到无比幸福。
这说明,幸福并非完全取决于外在的条件,而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内心的认知和感受。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幸福与欲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欲望是人类行动的动力之一,但过度的欲望却往往成为我们获得幸福的障碍。
当我们的欲望无限膨胀,永远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控制欲望,珍惜已经拥有的,那么我们就能更容易地感受到幸福。
比如,我们渴望拥有一辆豪车,但当我们意识到这只是一种虚荣的欲望,并且选择满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能够带我们安全到达目的地时,我们的内心会更加平静和满足。
幸福也与价值观息息相关。
不同的价值观会引导我们追求不同的生活目标,从而影响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以金钱和地位为核心,那么他可能会在追求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失去自我,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美好。
而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以善良、友爱、奉献为核心,那么他在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过程中就能获得深深的满足和幸福感。
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我们获得幸福至关重要。
同时,幸福还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有关。
积极乐观的人往往能够在困境中发现希望,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而消极悲观的人则总是看到问题的负面,容易陷入沮丧和绝望之中。
比如,面对工作中的挫折,积极的人会把它视为成长的机会,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而消极的人可能会一蹶不振,抱怨命运的不公,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漩涡。
幸福与快乐的哲学思考
幸福与快乐的哲学思考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而快乐则是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和表现。
幸福与快乐之间存在着复杂而迷人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话题更加有趣和深远。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幸福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哲学思考来实现幸福与快乐。
首先,幸福与快乐是密切相关的,但并不完全相同。
快乐是一种短暂的情绪体验,可能由于外部刺激或个人情感的变化而产生。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时,会感到快乐;当我们得到一份意外的礼物时,也会感到快乐。
但快乐往往是暂时的,持续的快乐需要不断的刺激。
幸福则是一种更加深远和持久的状态,它可以从内心而产生,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
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心境,它不仅仅依赖于外部的物质条件或快乐的刺激。
幸福是一种对生命的满足和对自己的肯定,它可以与内心的平静和安宁相结合。
在幸福的状态下,人们感到满足、充实、有目标和有意义。
哲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幸福与快乐。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学中与幸福研究最多的哲学家之一。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它源于理性和个人的发展。
在他的经典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幸福生活”理论,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外在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和道德的实践。
他强调了人类的自我完善和思考的重要性。
现代哲学家也对幸福与快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尼采认为,幸福来自于个人意志的表达和自我超越的实现。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真正的价值和目标,而不是对外界评价的依赖。
康德则从道德的角度思考了幸福与快乐的关系,他认为幸福源于个人履行道义义务和行善的愿景。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哲学思考来培养幸福与快乐。
首先,我们可以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人生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其次,我们可以学会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看待,不给负面情绪和外界因素过多的影响。
这种内在的平静和冷静有助于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幸福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左宏明(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从西方哲学中幸福追寻的历史与追求幸福成为公认的人生目的出发,讨论了幸福的涵义,追求幸福的途径,最后探讨了幸福的标准以及与价值哲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幸福涵义价值哲学
0引言
幸福这一古老的伦理学命题,历史上曾有许多哲学家对此都进行了深邃的思索。
本文试图从其中种种的看法语现象中,抽象出其本质的有意义的部分,就有关内容做出一个尽管不十分完备和准确,但也可以说具有一定概括意义的理解。
1幸福的历史追寻
在哲学的历史上,自古希腊肇始的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也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
这种以幸福为伦理活动终极目的的观点被称为幸福主义。
快乐主义或幸福主义的生命观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追求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充分享受生命和生活的乐趣。
这种快乐和幸福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物质的快乐和幸福(如财富的积累与感官的需要与满足)和精神或心灵方面的快乐幸福(主要指心灵的宁静与灵魂的安宁)。
1.1德谟克利特的幸福主义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创立了幸福主义的生命观,他主张构成理性的原子是圆滑和精致的,构成感性的原子是暗淡而粗糙的,两种原子构成了两种认识,也形成了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体的快乐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1.2犬儒学派与希勒尼学派的对立的生命观犬儒学派的重要代表第奥根尼,主张人生要过简单纯朴的生活,回到所谓的自然状态中去,独立自主地活着,幻想离开现实社会过安贫乐道的生活。
1.3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生命观晚期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倡快乐主义的生命观。
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在谈到快乐时他说: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1.4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西方而在漫长的中世纪里,禁欲主义或悲观主义则无疑如同一张巨大的黑色天幕将一切光明笼罩,人们的生活以及心灵都被宗教禁欲主义的枷锁牢牢套住。
1.5十五、十六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生命观十五、十六世纪被称作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
在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打破神学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追求现世的快乐和幸福成为一股不可遏抑的历史潮流。
1.6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者的人生观他们把生命看作一台机器,将生命的意义束缚在极为狭小的范围,用自然的机械、静止、孤立的眼光来看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创立了存在主义的哲学系统,并且是德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
海氏认为“此在”在世的基本状态是烦、畏、死。
在现实社会中,人越具有社会性,就越失去个性,失去自由,死亡,才是人生的终结,是“此在”本质的完全体现。
海氏指出,死是最独特的、最不连贯的、最不可替代的。
海氏的死亡观是独特而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
它预示着个体的独立和苏醒,但是却又是厌世和消极的。
2幸福的涵义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所追求的幸福也各不相同,如,穷人以财富为幸福,病人以健康为幸福,有闲者以快乐为幸福,等等。
可以看出一点,幸福与主体期望的状态有关,因此,可以得到:幸福是主体对自身以及环境满意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不存在差距,或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差距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样说来,可能不幸福更容易理解,它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存在差距,并且意识到这种差距的心理状态。
3获得幸福的途径
由哲学家们的探讨和上述定义可知,获得幸福的基本途径有两类,第一类是处于不意识状态,即未考虑差距;第二类是意识,即考虑这一差距。
第一类中,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追求心灵的宁静。
这一点有许多哲学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第二条是沉浸这某种事物中。
如斯宾诺莎指出的就是这一条。
麻烦在于当你询问自己思考的框架时肯定打断你的流动。
如果你想幸福,根本就不要问你是否幸福。
对于是否幸福的问题反而让我们很不开心,本来幸福的生活因为一再的思考到底幸福不幸福而打了折扣。
能够以这类方式获得幸福的,在人类群体中,是少数,大概只有勤奋笃学,孜孜不倦的学者和无我状态的精神病患者。
第二类中,基本途径有三条,一条是期望值不变,改善自身的状态;另一条是自身状态不变,降低期望的水平;第三条是在适当地改善自身的状态的同时,降低理想的水平,是二者兼用的途径。
遵循第一种办法的可以称作是乐观主义的,第二种办法的可称作是悲观主义的,遵循第三条途径的可以称作是中庸的。
采取悲观主义途径的,犬儒学派几乎将欲望水平降低到仅仅是活着,主张人生要过简单纯朴的生活,回到所谓的自然状态中去,独立自主地活着。
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将这一途径推向了极致,他指出,要得到永久的解放,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
采用中庸者的途径,德谟克利特认为,心灵的享受是圆滑和精致原子的作用的结果,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则是虚假的幸福和快乐。
前者是崇高和永久的,后者是低级和短暂的。
人生的目的和准则,就是求得精神的幸福和节制物欲。
采用乐观途径的,可能是许多人都希望采取的一种途径。
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的生存和意义就在于自身本性的满足,并赞美这种合理性,认为它是世界存在的前提,即属于此。
但是,这种途径能够获得幸福的希望却很渺茫。
最简单的不快乐是因为贫穷造成的。
贫穷的人如果有钱了就会觉得幸福。
但是增加的财富的影响惊人的小。
4幸福的标准与价值哲学
什么是理想状态,这就是幸福的标准问题,它涉及了幸福的,抑或说是人生的价值标准。
弗洛伊德说“幸福完全是主观性的东西”。
苏格拉底好像是第一个批评性的思考幸福条件的人,考虑人们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他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苏格拉底让幸福问题与个人和美好完全结合:幸福就是过美好的生活,保持良好的生存方式。
在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认为德性是人的真正本性或本质,它使人区别于或高于其他动物,使人成为人,因此,德性不仅是人生所应追求的价值,而且也是人生的自身价值之所在。
既然如此,关于人生幸福的价值学就成了关于道德的学问,其使命就在于通过引导人们向善以达到幸福。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人们理想状态的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而价值的追求也日益多元化,这样德性或美德不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更不是人生的唯一价值,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系统的,其中幸福包含德性,幸福是真实人生的总体、中心和终极目的。
事实上,由于一般价值论的影响,自20世纪早期以来,西方哲学家们已经拓宽了伦理学的领域,伦理学正在转向一般价值理论或价值论。
在我国,正有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在研究价值问题时把目光投向幸福论伦理学。
这表明“将价值论和伦理学统一起来以形成一门统一的人生、价值或幸福哲学,即价值论,是完全可能的”。
现代价值论在现代条件下已经内在地继承了原初伦理学的精神,它视幸福为个人和社会的终极目标,为社会构建观念的价值体系,为个人和群体确立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
幸福论伦理学与价值论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从人类幸福的角度在研究大量的价值现象和价值问题,致力于构建现代人类社会的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的智慧》.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3]谢军.《论幸福论伦理学与价值哲学的关系》第2卷第4期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12月
[4]江畅.《以价值论为中心重构哲学》第31卷第4期2000年10月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
[5]江畅.幸福之路)伦理学启示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6]张书琛.西方价值哲学思想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社科论坛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