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美善关联看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中国美学史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https://img.taocdn.com/s3/m/8f0a9b1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d.png)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谓武则尽美而未尽善:以美善合一为标准,则文学作品尚美而不主于善,固亦宜其为世所废弃了。
此种极端的主张,盖均出于孔子思想之暗示,而加以推阐而已。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文艺作品要产生良好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内容和形式。
孔子论诗乐,对内容、形式都很注意。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朱熹注说:“《韶》,舜乐。
《武》,武王乐。
美者,声容之声。
善者,美之实也。
”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
孔子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
(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人类的早期意识中,美于善是混沌未分的。
以后,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逐渐同善区分开来了。
但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美与善,从中国美学史来说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不是排斥美去要善,而是主张既要“尽美”,又要“尽善”,使美与善完满地统一起来。
孔子避免了由于看到美与善的矛盾而用善去否定美的狭隘功利主义(如墨家),也没有企图脱离现实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和美(如老庄),这就是孔子在解决美善矛盾这个重大问题上的杰出之处。
《论语》记载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旧注认为孔子之所以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两种不同的评价,是因为《韶》乐表现了尧、舜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武》乐则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从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看来,这种解释大致是合理的。
但从美学上看,重要的并不在于孔子何以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评价,而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的孔子对于美与善的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未“尽善”的东西,也可以是“尽美”的,明确地说明孔子看到了美具有区别于善的特征,它同善并不是一回事。
从善的观点看来并不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看来却可以是完满的,从而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价值。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e7e4e7581b6bd97f19eafe.png)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 33]这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音乐审美观,同时也代表了孔子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审美理想。
这种美善统一的审美理想与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美与善关系的认识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康德的研究,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
1 善:道德的力量孔子与康德都把善定义为一种道德的教化力量。
他们都认为,所谓善是在文艺作品中体现的伦理与道德情感的导向作用。
故此,尽善的文学作品其终极价值是一种囊括社会伦理道德及价值的人文关怀。
《论语》中虽然没有对于善的完整的定义,但是从孔子对于《韶》、《武》两种音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眼中歌颂大舜美德的《韶》乐是尽善的,而《武》乐中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可见孔子赞美的是一种体现伦理道德美的文艺作品。
所以,孔子所说的善即文学作品中关乎道德伦理的内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善的定义是根据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满意的[2: 43].这就表明,康德也认为善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满足。
康德所说的善的愉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道德的愉悦。
由此可知,对于善的理解孔子和康德是一样的。
这种善统指一种美好的德行,表现在人身上就是文质彬彬君子品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对于道德伦理的歌颂。
正因如此,孔子非常重视发挥文学作品中善的道德教化功能。
《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 183].这里的兴,即感发意志,说的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可以有一种撼动心灵,激发意志的作用;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这表明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活动还是对现实社会缩影式的展现;群,即群居相切磋,指的是文学作品可以让不同的人看到后有不同的感受,之后共同交流,从而达到对文学作品新的认识;怨,即怨刺上政,是就文学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3].可以说,兴和怨是立足于个体情感而言的,而观和群则是立足于社会作用而言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就是协调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5b9f37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f.png)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WU YI UN IV ERSIT Y第3卷 第3期 Vol.4 No.4 2001Ξ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郑廷坤(安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教研室,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孔子以仁学为基点、以情感为主体的美学思想,将人性与心灵、理想与现实俱化入审美追求的流程中。
孔子是从仁学出发去考察审美和文艺问题的。
他之所以重视审美和文艺,是因为审美和文艺在人们为达到“仁”的境界而进行的自我道德修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与美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审美;情感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01)04-0052-04一孔子论美,重在美与人的社会伦理实践的联系,强调美与善的相互统一。
《论语》中谈美,主要集中在人和艺术两个方面。
孔子把美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肯定了人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活动之中的美。
如“先王之道斯为美”、“周公之才美”、“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等等。
这里所说,均属人的实践活动和精神品德之美。
可以明显看出,孔子认为美与人生理想和道德要求是相统一的。
从这方面看,“美”就是“善”,而最高的美的境界也即是“仁”的境界。
由于我国古代美学思想是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伦理道德为纽带的制度下形成的。
因此,强调美与善即道德伦理关系之间血肉相连的思想,一直处于支配地位。
在孔子之前,这类见解已相当普遍。
由于孔子对这一传统思想的大力强调并纳入其仁学体系,因而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还把美同艺术的特征和感性形式联系起来,充分肯定了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艺术本身的美。
《论语》中有两段孔子赞扬和欣赏《韶》乐与《武》乐之美的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前一段是讲音乐的形象和形式本身就是美的,后一段是讲音乐形象和形式之美能唤起人的美感,使人获得难以意料的精神享乐和愉悦。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0612b57be1e650e52ea997f.png)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
我们平时谈孔子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美学思想,其实,在孔子那里,它们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孔子的真善美合一说,集中体现在他的礼乐观之中。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典美学。
一孔子礼乐思想源远流长。
据《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史书记载,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
上古乐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
乐舞是在祭祀活动中举行的,其目的是娱神,期求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这里依约可见礼的因素,也依约见出审美的因素。
礼乐的形成应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为重要。
礼乐的形成应以区别于巫术为标志。
巫术以娱神为主要功能;礼乐则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功能。
前者主要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为人文。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可见在商代,神先于礼,重于礼。
周代则有所不同。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礼显然重于神。
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士虞礼、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等等,《周礼》将其概括成“吉、凶、军、宾、嘉”五礼。
五礼将原始宗教扩大到社会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
《尚书·蔡仲之命》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皇天无私,惟德是依。
”这一思想成为周代意识形态的基础。
周礼与周乐都筑基于其上。
周代礼乐的完成主要是周公的贡献。
孔子顶礼膜拜的人物就是周公。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
周礼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https://img.taocdn.com/s3/m/c630656acaaedd3383c4d3ba.png)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摘要:孔子的以“美”和“善”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给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美学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经济、教育思想中,以及道德标准中。
我们从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看到了在其影响下发展的艺术之精细、细腻、精致与完美。
关键词:美学;孔子;美;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中声以为节在与大家谈论孔子美学思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美学: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它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一生的主要思想我们可以归为四个部分:政治方面其核心是“礼”与“仁”; 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
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教育思想,和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的美学思想。
这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
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下面,我将结合孔子的主要名言来谈一下他的美学思想:(一)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42fe945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a.png)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也包含了许多有关美学的价值观。
通过对《论语》中的美学价值的浅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美学情感,同时也能够启发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
《论语》中对于美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其对于品德和道德的要求上。
孔子在《论语》中反复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认为君子应该诚实守信、礼貌待人、恭敬敬畏、宽容包容,这些品德与美学价值息息相关。
他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道德和美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的美德品行也是构成其美学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中,一个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是相互联系的,品德的高尚能够使一个人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在《论语》中,美不仅仅是外在容貌的表现,更关乎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行为举止。
这种内外兼修的审美观念,对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和美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还涉及到了艺术和文学对于美学的探讨。
孔子在《论语》中频繁地谈论诗文和音乐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对于古代中国的诗歌和音乐进行了细致的品评和推崇。
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对诗歌的推崇体现了孔子对于思想深邃、情感真挚的文学作品的欣赏。
他还提倡“听其言,观其行”,即通过感受艺术家的言行来欣赏艺术作品,这也是对于艺术美学的一种重要观点。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文学和音乐的态度充分展现了他对于艺术美学价值的认可和重视,这也是对当代艺术家和文学家的一种精神引领和美学启示。
《论语》中还包含了对于礼仪和礼仪美学的探讨。
孔子对于礼仪的理解和推崇贯穿于整个《论语》之中,他认为,“君子之道,辟如而已矣。
伴孩之哭,未出于道。
”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规范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礼仪美学的重视与追求。
在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中,礼仪美学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美学追求,它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美的色彩,也体现了人们对于道德和文明的尊重与追求。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627384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9.png)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更是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如果你想知道这位圣人的美学思想是怎样的,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孔子美学的思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
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历史评价宋元评孔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
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明代评孔继宋元之后,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
与之同时,还出现了与之对立的所学。
呈现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
三者对孔子及其学说亦各自有其阐发和评述。
清代评价在清朝时代,孔学由盛而衰。
论孔者依时代之不同而歧见纷呈,其要者有:1.治统、道统合一论;2.朱学即孔学论; 以孔学批评理学;3.以孔、孟之学批评君主专制;4.“经学即理学”论;5.“六经皆史”论;6.“中体西用”说;7.“孔子改制”说;8.以夷变夏论; 孔子尊君论; 儒学汗漫说。
论孔子美学对中国绘画审美的影响——孔子美学的意义
![论孔子美学对中国绘画审美的影响——孔子美学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9c6f67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3.png)
93 NORTHERN ART 2017 09ART HISTORY AND THEORIES摘 要:孔子对于中国人人格的塑造和构建上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开端意义,他的古典美学亦可以作为中国画的某种前进道路上的指导。
关键词:中国画;孔子;乐;美从中世纪到19世纪,由于工商业的初步发展与垄断,社会资源向一些地区汇聚,导致贫富差距变大,因此更多人愿意选择富裕地区工作学习。
该时期的画派常以地方来命名,如欧洲的罗马画派、佛罗伦萨画派;明朝的吴派、浙派。
到了20世纪,强国的经济发展逐渐平衡,贫富差距缩小,而交通与传媒迅猛发展,导致艺术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打破了民族和区域的分界线,人们已经很少用民族或地区来命名一种艺术流派。
艺术家靠相同的艺术理念聚集而不再是以其居住地为中心,相同画派的画家之间可能隔着大西洋。
这现象在今天更为明显:中国近代经济水平突出的地方出现了沪派、京津画派等地区性的团体,而当代的“新文人画”“85新潮”“星星画展”等都是因艺术家在见解和追求上有共同之处而组成的团体。
单讲“中国画”,它就是一种民俗艺术,一种手工艺。
要将其上升为“某中国画派”,就必须涉及一个中国画创作团体共同理想的由来、发展和结果。
这时,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与传统绘画联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孔子的美学思想应成为首要的研究对象。
首先,孔子对于中国人人格内心的塑造和构建上起到的是最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之前的主流思想(尧舜禹汤文武周),在孔子处汇总,孔子之后的主流思想(孟、庄、程朱、陆王等),又从孔子处发散。
这也使得孔子哲学在几千年来一直充满着生命力,大到影响着治国理政外交,小到指导为人处世。
其次,在环境上,孔子所处的时代和当代类似,都是大变革的时代。
新观念与旧观念矛盾并存,文化与物质的更变极快。
再者,在方法上,孔子自言“述而不作”,实质上是对古礼的再解释、再利用。
后来的董仲舒、朱熹、王阳明,到康有为大讲托古改制,也都是这样通过注解来将传统不断地更新。
浅谈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道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039a3c6102de2bd96058832.png)
浅谈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摘要:艺术与道德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艺术是社会性的艺术,不能违背道德的发展而发展。
文中阐述了艺术影响道德和道德影响艺术两方面内容。
并且通过对当今存在的一些艺术行为的批评,进一步论证了反道德的艺术是没有前途的,是不被社会认可并注定会遭到排斥的。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反道德伦常的甚至是极端的艺术行为,归根结底是一些艺术创作者曲解了美与善的真正含义。
艺术创作者应该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下,发展健康向上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艺术;道德;审美观艺术既不是道德的统领者,也不是道德的仆人。
艺术和道德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人们通过艺术活动,传递思想、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使社会成员的感情能够相互沟通,从而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艺术也是具有社会性质的艺术,不能违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一方面,艺术影响道德。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在它所处的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道德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必然要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关系。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渗透着一定社会条件下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艺术活动也不例外。
诚然,一些艺术作品不能直接的反映道德,但是通过创作者的审美观念,也往往可以体现某种道德情操和道德理想。
艺术影响道德还表现在,由于艺术的生动、形象和能给予人以深刻印象等特征,使得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具有道德教育作用。
托尔斯泰认为,把艺术等同于美是浅薄的,因为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它在人生中的作用”。
在托尔斯泰看来,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它的道德目的之中,优秀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道德善的一面,人们可以从中吸取道德的善的训诫。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以礼乐正天下”,尽管他重视礼乐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他看到了“乐”在培养人们道德情感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今天值得借鉴的。
一部能够给予观者深刻印象的艺术作品,能给人提供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画卷,人们在欣赏这幅美妙图画的时候,会产生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刻反思,由此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https://img.taocdn.com/s3/m/dd0bf8f0b7360b4c2f3f64e8.png)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很多时候,中国哲学思想重视艺术在德性方面的感染作用,所以在美学方面便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而且,中国哲学思想倾向于把善作为至高追求,最终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善与美,尤其是在《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待音乐乃至对待艺术审美的态度与观点,同时又明确区分了美与善,将它们分别作为两个概念用在不同的审美维度。
可见,虽然美和善一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孔子的思想中,美与善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统一,而是既有相通又有独立之处,同时还能共同营造一种尽善尽美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想。
一、善的含义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美同意。
善在《辞源》中,有如下含义:1、美好,与恶相反;2、亲善、友好;3、喜好;4、爱惜;5、大、多;6、擅长、善于;7、改善;8、揩拭;9、熟悉。
在《论语》中,善字一共出现了42 次。
其中,善可以指好人,如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
也可以指善于做某事,如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篇》)。
还可以指好处和优点,如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篇》)。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善还可以表示好好地去做事,如善为我辞焉(《雍也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
善又可以指善良和善意,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篇》)。
善还能表示完整、全面,或者保全、使完整。
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
另外,善还表达出一种良好的道德取向的意义,善表达的好主要在于内在德性的好。
比如在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述而篇》)子张问善人之道(《先进篇》)中,善人是一种有操守、德行高的好人。
更重要的是,因为与德性相通,孔子所言的善在某些时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仁相通。
在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篇》)中,就表达出孔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这里说统治者要为民众带头向善,就是说统治者要忠行于仁道。
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b87cf8b84868762cbaed507.png)
20091・路亚红20091・79(上接第80页)第三,他极为尊重那些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善良坚韧,深明大义,不慕钱财,勇于自我牺牲。
如《蝴蝶梦》中的继母王婆婆的形象慈爱贤德,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他的三个儿子为父报仇,打死了权贵葛彪,当包公最初提出要一个儿子偿命时,她毅然决定牺牲亲生的幼子,留下丈夫与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
“但留的你两个呵,他便死也我心甘情愿。
”但对于权贵势要,她毫无惧色,严厉喝斥,“使不着国戚皇亲,玉叶金枝;便是他龙孙帝子,打杀人要吃官司”(《蝴蝶梦》第一折[鹊踏枝]),并嘱咐儿子死后也不能饶了葛彪,“定把杀人贼推下望乡台”。
对比达官贵人污浊肮脏的灵魂,这位生活在底层的继母,其形象何等动人心魄!王婆婆舍己为人的君子盛德和不肯屈服的抗争精神,终于使包待制在蝴蝶梦境的启示下,涉及营救了王三,于结尾处带来喜剧色彩。
而她圣洁的光辉,激励人们追求心灵的净化和人性的完美。
第四,关汉卿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他本人就结交过不少才女,主张女性多才多艺,喜爱那些聪明伶俐、兰心蕙质的巾帼红颜。
尤其对那些青楼中人,有意描写她们多才多艺、重情轻利的优秀品质,而回避她们见利忘义、水性杨花的暗影,为她们咏唱热情澎湃的赞歌。
这些女性大多是作为男性的对立面出现的,往往优于男子,比他们更有光彩。
谢天香是关汉卿刻画的一个一心要求跳出娼门的歌妓形象。
她聪明伶俐,才华出众,通四书,擅歌词,才思敏捷。
她对娼门火坑的极度恐惧和对自由的极度渴望,促使她用一切手段来从良。
这是封建社会妓女唯一的出路所在,而这又怎能说不是那个罪恶娼妓制度的诅咒和反抗呢?阿・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看上去很平等,等到严酷的命运来敲打他的门,一种伟大的力量——人类的美的力量,就从他的心里汹涌起来。
”谢天香就是在残酷的命运来敲打她们的门的时候展示出她们那独特的魅力的。
《谢天香》中钱大尹故意让歌妓谢天香唱柳词[定风波],第一句“芳心事事可可”,词韵正犯他的名讳。
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0a21ce6a1c7aa00b42acb02.png)
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作者:路亚红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1期[摘要]和谐,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点,是孔子为文学艺术确立的审美标准。
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深深地嵌入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艺术美学。
中国艺术以“意境”、“传神”等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实质上就是追求审美的和谐境界,与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完全一致。
[关键词]孔子和谐美学思想影响孔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的艺术创作和理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前,研究孔子的各种专著、论文,对孔子的美学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笔者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孔子美学言论的研究,揭示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和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和谐,孔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点美的本质和特征,是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古今中外的美学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孔子也曾说:“里仁为美。
”那么,孔子提出的“仁”含义是什么?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参以孟子“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仁也者,人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基础,“亲亲尊尊”作为“仁”的标准,由亲及人,由“爱有等差”而“泛爱众”,由亲亲而仁民,即以血缘为基础,要求在社会成员之间保存、建立一种既有严格等级秩序又具有“博爱”思想的人道关系,这就是“仁”的实质。
孔子提出“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即维护周礼。
从政治角度看,是保守、落后甚至是反动的。
从美学角度看,“里仁为美”的观点反映了孔子以“和谐”为特征的美学思想,触及到美(主要是优美)的基本特征。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就是由一定的数构成的“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造成最美的和谐,亚里斯多德把美的一般形式归纳为:秩序、匀称与明确,是从形式的和谐探求美的本质。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a992fe59b89680203d82507.png)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摘要: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孔子;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美情趣孔子的美学思想比较丰富,涉及到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美情趣等问题,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1、孔子的审美理想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
首先,拿“仁”这个概念本身来讲,《论语》一书记载孔子讲“仁”达百余次,每次讲法都不尽相同,很值得个中玩味。
它具有非概念所能确定的多义性、活泼性和不可穷尽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审美。
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也暗示了孔子的人生最高境界将是审美。
其次,从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到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到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等,从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亲子关系到“泛爱众”,甚至到泛爱物,这不仅把一种自然生物的亲子关系予以社会化,而且还要求把体现这种社会关系的具体制度(“礼乐”)予以内在的情感化、心理化,并把它当作人的最后实在和最高本体。
这非常难得。
孔子认为在他的学生中,颜回是最好的。
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仁”是一种完美的人格,也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天地境界,颜回可以保持这种境界达三个月之久,其余的学生,不过是偶尔能达到这种境界。
孔子自谦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可见达到“仁”这种精神境界的人是很少的。
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会达到“仁者与物浑然一体”,天下无美而无不美。
最后,孔子为了实践自己的审美理想,又提出了“为仁由己”的原则。
孔子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说,实行“仁”(或做到“仁”),主要在于自己。
表现了孔子对自觉性的高扬,也表现了孔子对主观能动性的强调。
孔子审美与道德的联系
![孔子审美与道德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233439d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60.png)
孔子审美与道德的联系
孔子的审美主张洋溢着道德的思想,以人为本、以“尊重礼义、和谐相处”的道德准则来评价审美。
他认为审美应涵盖道德,唯有在道德框架之下及其要求下,乃才能凸显出最完美的审美感受。
在孔子的审美眼里,唯有依据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原则,尊重其间道德间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体验到审美的感受。
审美现在已经不是封闭、限制性的,而是一个开放、自由的领域,而孔子所教導的道德审美,更是融入着多元文化的思考,开启了一片新的审美天地与拓展了审美的边界,以道德规范影响审美的解析,点燃了新的审美的思维。
浅谈孔子美学思想中的美与善
![浅谈孔子美学思想中的美与善](https://img.taocdn.com/s3/m/6ba50c0dccbff121dd368328.png)
浅谈孔子美学思想中的美与善作者:伍杨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6期摘要:在当下的社会中,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投放到艺术领域,借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及品味。
孔子美学思想中的美与善引发的艺术价值和道德内涵的争辩扩充了我们对于艺术评论的思路和眼光。
他在肯定艺术作品价值的同时又不忘其蕴含的道德内在。
并力求在这二者的冲撞之间寻求一个“中庸之美”。
关键词:孔子;美学思想;美与善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57-01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投放到艺术领域,借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及品味。
时下的艺术鉴赏评论中,人们有一套自己的鉴赏观念。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可归纳为两点: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艺术作品所体现的道德价值。
这两种评论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中一直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而它们的关系也是众多艺术评论家争论的焦点。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开端。
相较于老子的“道”,孔子所推崇的借“乐”维持社会秩序提升人们的自身修养更广为所知。
我们印象中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充斥着腐朽、中庸的杂质,与艺术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而孔子却将他的审美哲学蕴藏其中,“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哲学在早起儒家思想中无处不在。
孔子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
孔子用他的思想去充实了“礼”的匮乏,修正了“乐”的错失。
在古代,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孔子的美学观念大多体现在乐中。
故而孔子也说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话。
意为诗是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礼则对人的理智起作用并成就人的道德,筑造人的灵魂。
乐,是人的人格上升到最高境界的表现。
此外,在《论语·八佾》中有这样的句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礼乐同仁是不相干的;其次,到了孔子,开始同仁相结合;最后,礼乐本身可以作为仁的精神的提升和转换。
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
![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https://img.taocdn.com/s3/m/81ce256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6.png)
以美养善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
美观
孔子的音乐审美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体现了一种美与善的结合,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提倡“以美养善,乐其心志”,主张善良和美德的结合,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调整人的心理和情感的有效手段。
在孔子看来,音乐不仅是美化生活的手段,也是一种培养道德的手段。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着深刻寓意的艺术,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会真理,增强道德修养。
他认为,音乐可以激发人的精神,有助于他们获得美的感受,这就是他所说的“以美为养”。
此外,他认为音乐还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使他们有能力去行善,这就是他所说的“以善为养”。
因此,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美养善,美善合一”的思想。
孔子把音乐当作人们实现美德及行善
的有效手段,体现了他对音乐乐趣和实用性的充分认识,也表达了他对审美文化的敬重和推崇。
综上所述,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张将善良和美德结合起来,把音乐作为一种调节人心灵、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
它不仅可以美化生活,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悟真理,增强道德修养,这正是孔子所提倡的“以
美养善,美善合一”的思想。
孔子美学
![孔子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ef82f1797fd5360cba1adb29.png)
试论孔子美学及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已经成为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一部分,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孔子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在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孔子美学的主要内容:(一)孔子的“美”的理念美与善是孔子美学的核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美表现在内在特征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美的事物不等于美。
孔子主要从伦理的角度看待美,美是与人的道德本性相关联的一种外在形式。
事物美不美要看它是否合乎道德本性。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是美与善结合的表述,“文质彬彬”强调“文”与“质”,“美”与“善”的统一。
在这里,“质”是内容,就人来说,指的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形式,就人来说,指的是人的风度、言谈举止、服饰等外部形象。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很好,富有仁爱之心,但外部形象欠缺,未免粗野;反过来,一个人外部形象好,衣着得体,但品德不好、自私自利,则未免虚浮,只有“文”与“质”统一起来,方为一个“君子”。
(二)孔子的艺术思想孔子说:“吾不试,故艺”。
首先,孔子认为,艺术是实现仁道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这就是艺术的本质,通过艺术的熏陶,能使人能够且愿意去做好事。
即艺术与道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作为诗的艺术是人性的开端,而作为乐的艺术是人性的完成。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美学的艺术是道的充分实现。
此外,在孔子看来,所有的艺术的评价尺度和根本特点是“和”或者说“中庸”。
孔子提出“过犹不及”,既反对“过”,也反对“不及”,偏执一端最终会走向极端。
克服“过”和“不及”弊端最好的方法是折中、调和,从而使两者达到和谐相宜,恰到好处。
“过”则节制,“不及”则补充,断“过”而补“不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孔子的美善关联看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孔子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为美和善的关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不同于以往的美善混同的时代,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和善既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又是统一的。
孔子在理论上划分明晰美和善的概念,善的不一定都是美的,美的不一定是善的,肯定了美的相对独立价值,促进了美学走上自觉的道路。
在美善统一的思想中,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作为形式,善作为内容,美的事物一定是善的,作为美的内容,善是事物的必要存在,不善的事物在道德上就是违背的,不可能成为美的对象。
而善的事物不一定全都是美的,因为作为内容的善,不仅需要审美对象,还需要一定的形式和条件,也就是美。
作为形式与内容,内容决定着形式,也就是说,形式是从属于内容的,也是被决定于内容的。
美是从属于善的,也是决定于善。
美善的统一是审美的最高标准。
就像孔子对审美标准的划分中,不仅有美善统一,还有文质统一,不由想起文质彬彬一词。
文即文饰,质即道德品质,文质的统一才称得上君子,也就是美与善的统一,这是审美的最高标准。
在孔子的这种美学思想下,艺术与道德也是映射在美与善的辩证统一之内。
美作为艺术的本源,善作为道德的标准,艺术与道德也就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艺术作为事物的表现方式,是要以道德为依存根据的,是不可能违背道德的发展而发展的。
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寄托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与条件,当今社会的一些极端反道德的艺术也倍受批评否定,这样是会遭到社会群体的排斥,也是没有前途发展的。
而针对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来说,“艺术既不是道德的统领者,也不是道德的仆人。
”不能说是服从与被服从,决定与被决定,孔子的美学思想在现代也不尽完善。
我们处在社会之中,所有的行为活动都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也不外乎艺术创作。
一些艺术作品不是直接的反映道德,而是通过创作者的潜意识得以反映,所以我认为,艺术,一定程度上,体现道德,反映内在道德,也就是道德影响着艺术。
反之,人们通过赏析艺术作品,得到精神层面的愉悦和道德教化作用,从而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不断完善自己,所以艺术对道德也是有影响的。
但是一些反道德的艺术也是存在的,一种是对艺术的美的曲解,一种是以表现反道德的艺术作品来提醒警示人们的道德规范,这也是一种艺术与道德的逆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