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法视角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
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思想
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思想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往往紧密相连,相互渗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之一。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让和忠诚。
儒家的政治哲学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儒家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的社会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主张家族道德和家庭伦理的传承。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
道家强调自然和宇宙的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道家的政治哲学主张非行政干预,强调自由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的社会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反对权威和规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的另一支重要派别。
法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依法治国。
法家的政治哲学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应该依靠法律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法家的社会思想强调法律的公正和效力,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古代中国一个独特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流派。
墨家强调爱和利益的平等,主张无差别的爱和利益分配。
墨家的政治哲学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应该以爱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
墨家的社会思想强调公平和公正,主张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兵家强调战争和军事的重要性,主张以武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兵家的政治哲学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兵家的社会思想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主张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军事战略的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思想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思想流派的影响下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体系。
这些思想流派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方法引导下的政治理论[上]——对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_政治论文
比较公认的是,政治哲学源于对政治生活问题的回答尝试。
而这种回答又深受政治哲学研究者方法进路的影响。
但是,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政治现象或政治问题的研究方法三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则需要在常识的基础上加以清理。
本文拟在探究三者关联性的基础上,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论变化脉络加以宏观的勾画。
为此,本文设定解析这种关系结构的规范方法与实证方法两种类型,并从下述四个方面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其一、从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一场如何复兴政治理论的争论出发。
[2]一方面分析直到现在余波未平的这场讨论具有的如何理解政治生活、以及如何重建政治哲学的蕴涵。
另一方面引申出政治理论解析政治生活的方法问题。
其二、分析在政治思想史延伸的大多数时间当中,为何从苏格拉底一直到19世纪晚期西方的规范政治理论方法长盛不衰,以及这种对于政治活动的价值的理解为什么在20世纪上半叶无可挽回的衰落了的原因。
其三、探讨替代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而兴起的行为主义的政治理论、或者说实证主义的政治(科学)理论何以能够颠覆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以及这种政治理论方法在晚近时期从政治学主流方法舞台上的退隐的变迁状况。
其四、分析政治理论在规范方法或实证方法的指引下分析政治生活所表现的意义,从而将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研究方法三者关联起来进行考察,归纳出简单的结论。
一、一场争论的发散效应眼光先投向20世纪50年代。
当时,有一个重大的事件,推动西方政治理论界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个重大事件就是纳粹问题。
纳粹可以说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政治信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秩序。
西方的这一现代性体系,本来是一种从启蒙运动以来,更远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就支配了西方人的成熟的政治理念、制度安排和生活秩序。
但是怎么被纳粹轻而易举地就颠覆了呢?第一、现代政治信念的基本的支撑观念——自由、平等、博爱,被纳粹彻底的毁灭掉了。
正是公民的自由权利,正是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正是大众民主具有嘲讽意义的把希特勒抬上了德国总理这个宝座。
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
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
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
几千年来的中国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实质性特征。
这是由中国社会高度政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这样。
中国古代哲学在主题、世界观、社会功能三个方面,都令人信服地证明,中国古代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几千年来伟大中华民族寻求生存和发展,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消弭战乱、治国安邦的丰富政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秉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原则,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丰富理论遗产,建构好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政治意义。
作者:罗予超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0 29(3) 分类号:B2 关键词:政治哲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政道治道天命论礼治。
中国政治制度研究方法
中国政治制度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研究者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深入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结构、功能和发展趋势:
1. 历史分析法:通过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变迁,了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变迁规律,以及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如何影响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
2. 比较研究法:将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外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探讨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互动和交流。
3. 实证分析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实证研究,了解政治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效果和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改革和完善提高政治制度的效能和合法性。
4. 规范分析法:从理论和道德的角度,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应该是什么样子,探讨政治制度的理想模式和价值追求,以及如何通过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5. 结构-功能分析法:研究政治制度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相互作用和协调,以及这些组成部分如何共同支撑起整个政治体系的功能和目标。
6. 政治经济学分析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治制度如何影响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分配,以及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改革。
7. 政治文化分析法:研究政治制度背后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
了解政治制度如何塑造和反映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民族性格,以及如何通过政治制度的建设和改革促进政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方法各有侧重点,研究者通常会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运用。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中国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走向与方法论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走向与方法论
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环境的转变,中国哲学史研究在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应当注重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同时关注中国哲学史在世界哲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走向应着眼于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入解读和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古代哲学思想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
例如,《荀子》中的人性论,不仅仅是对“天性”的讨论,更是涉及到人的行为、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
而《庄子》的思想也是多元而独特的,应该以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
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在融入其他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古代哲学思想的内涵。
其次,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应该是多元的。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文献学、历史学方法仍然重要,而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也逐渐得到应用。
例如,社会学的方法可以帮助对哲学思想的社会背景进行解读,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帮助破解哲学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等。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可以对中国哲学史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另外,中国哲学史研究应该关注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世界哲学史上独具特色,对世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儒家思想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广泛影响,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
同时,中国哲学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因此,中国哲学史研究应该以全球视野来进行,关注中外的对话与交流。
浅谈我国古代思想政治哲学的发展
浅谈我国古代思想政治哲学的发展一、思想政治哲学的发展概述哲学是客观环境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的投影,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哲学侧重点都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人们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观。
思想哲学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人类对现实的理解与认知就是哲学发展的根基与动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哲学都不断进步。
比如,西方从古代希腊社会的形而上学社会政治哲学基础,到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再到欧洲各国政治变迁的“君权神授”思想;儒家、佛家、道家三派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主体思想,其中以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政治上强调“君权神授”,社会统治上以“仁、义、礼、信、智”等作为道德规范基础,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政治哲学以统治阶级为服务对象,不断发展与完善以更好地维持统治秩序。
近代以来,“社会认识论”成为政治哲学的基础,人类的理性是政治的基本观点,这时的政治哲学开始追求社会的平等、公平和正义,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追求独立自主与民族自由。
而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政治哲学,完全是按照科学主义来理解、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理论地位上有一定的独立性。
二、中国政治哲学发展脉络我国思想政治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即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政治哲学思想虽然属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物质现实的范畴,但在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古代思想政治哲学针对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主要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其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实践手段都是为了建立和完善集中权力的统治制度,以维护少数人的统治为主要目的;而近代以来,传统的政治制度逐步瓦解,我国社会遭遇巨大变迁,社会现实导致新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在认识论的的基础上开始追求人的理性和社会的理性,尤其是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它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积累和深化;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社会规律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科学的唯物主义已成为我国现代的思想政治哲学的主流,在政治哲学中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政治哲学的立场、意向和方法——以当代中国特色政治哲学构建为视角
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023年第2期政治哲学的立场、意向和方法以当代中国特色政治哲学构建为视角江㊀畅摘㊀要政治哲学研究者总是站在某一立场上研究政治哲学,政治哲学的立场问题就是研究者在人类社会的复杂结构中,立足于谁㊁为了谁进行研究的问题㊂当代人类基本共同体从国家走向世界势在必行,政治哲学要超越以往立场的多元而走向一元,为世界共同体构建提供支持和服务㊂政治哲学的意向是一种研究者确定目标对象并在意识中不断与之相互建构的互动活动㊂政治哲学研究如果死守某个目标对象,其研究就会丧失创造性和生命力㊂政治哲学研究目标对象的确定是个性化的㊁具有创造性的开放构建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与研究者的研究相伴始终的不断循环往复的持续过程㊂政治哲学作为哲学的专门学科,必须运用哲学的基本方法 思辨方法,但也要运用一些其他方法,如文献诠释法㊁历史审视法㊁现实质疑法等㊂今天政治哲学要回归其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必须改变政治哲学研究中流行的科学经验方法,在使思辨方法成为政治哲学的基本方法的同时,对政治科学和政治现实始终保持批判性态度,不断推进政治复归其真实本性,体现本性所要求的实践要求㊂立场㊁意向和方法的不同决定着政治哲学的性质不同,构建当代中国特色政治哲学需要对我们的研究立场㊁意向和方法进行反思和重构㊂关键词政治哲学㊀中国特色政治哲学㊀立场㊀意向㊀方法作者简介:江畅,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㊂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至上 价值及其实践研究 (20ZDA005);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新时代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研究 (19BZX121)研究政治哲学如同研究作为整体的哲学㊁研究哲学的不同分支一样,不仅存在着研究方法的问题,还存在研究立场和意向的问题㊂这一点政治哲学和哲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5阅江学刊2023年第2期自然科学不同㊂自然科学要求研究者站在中立的立场直面对象探讨对象,揭示自然事实①的真相,而且自然科学从不同视角和方法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㊂但是,哲学研究成果(知识)主要是哲学家思辨构想的结果,研究的结论与哲学家站在什么立场上研究㊁研究指向什么或以什么为目标对象㊁②运用什么方法研究有直接关系㊂正因为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存在这种区别,所以科学研究才可能形成共同的结论,而哲学则很难形成共同的结论,出现陈修斋所说的 哲学无定论 ③的情形㊂在哲学的所有分支中,政治哲学因研究对象是社会的政治事物,而社会的成员构成极其复杂且研究者置身其中,所以其研究更受研究者的立场㊁意向以及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㊂研究者对隐含在背后的主观因素常常缺乏意识,在哲学史的研究中对此也重视不够,这正是人们难以理解为什么不同哲学家有不同哲学的重要原因㊂导致哲学和政治哲学无定论的主观原因很多,其中研究者的立场㊁意向和方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它们一起构成政治哲学研究的方法论㊂今天,构建当代中国特色政治哲学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哲学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㊂要完成这一时代课题,需要对我国政治哲学研究的立场㊁意向和方法重新进行审视㊁反思和构建,以为当代中国特色政治哲学构建奠定与时代对接的方法论基础㊂㊀㊀一、政治哲学的立场政治哲学研究者总是站在某一立场上研究政治哲学,他们的立场虽然可能发生变化,但不可能不站在任何立场上去进行研究㊂只不过有的研究者对自己的立场有意识,或者说自觉地选择某种立场(如马克思就自觉地站在人类立场上研究政治哲学),而有的研究者则缺乏这种意识(如苏格拉底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站在自由民的立场上研究政治哲学)㊂所谓立场,一般地说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位置㊂就政治哲学而言,立场问题就是研究者在人类社会的复杂结构中,立足于谁㊁为了谁进行研究的问题㊂在政治领域中,这个问题经常被看作是政治立场,因为任何政治都存在立足于谁㊁为了谁的价值取向问题㊂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的政治哲学也就不同㊂ 在政治领域,对某个问题及与之相关的逻辑技巧的陈述随着观察者的政治立场的变化不同㊂ ④人类包括个人㊁基本共同体和全人类(人类尚未成为整体),因此,政治哲学研究者的基本立场可能是个人㊁组织群体(如政党)㊁基本共同体(当代主要是国家)和全人类㊂从政治哲学史看,情形也是如此,持这三种基本立场的研究者都有㊂之所以如此有三方面的原因㊂一是研究者有多种立场㊂谈及立场,其前提是有多种可处的位置可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如果没有多种可处的位置,也就没有所谓立场问题㊂自政治哲学诞生至今,研究者面临着多种可以选择的基本立场,研究者必定会站在其中某一种立场6①②③④自然事实在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中通常称为 现象 ,但这一表达并不准确㊂通常所说的 现象 实际上是自然事实,自然事实背后存在着本质,但不能因此将自然事实称为现象㊂通常所说的现象不过是个体事实,而本质是同一类自然事实的共性㊂作为同一类事物本质的共性也是自然事实,不过它是自然界中不同事物的共性事实,而个体事物是包含共性事物的个体事实㊂当然,自然界中不仅存在个体事实㊁共性事实,还存在关系事实㊂目标对象实际上是研究者确定的特定研究对象,比如政治哲学的对象是政治,但不同研究者给自己确定的特定对象是不同的㊂有人研究国家,有人研究政党,有人研究个人权利,如此等等,我将这种研究对象称为目标对象㊂陈修斋:‘关于哲学本性问题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㊂[德]卡尔㊃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李步楼等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51页㊂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上研究他的政治哲学㊂二是研究者自身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是自身利益的因素不同㊂影响研究者研究立场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观㊁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自身的社会地位㊂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在多种立场中选择某种立场㊂三是研究者的研究彼此隔离㊂政治哲学研究基本上是个人单独进行,研究者的交流合作较少,20世纪之前尤其如此㊂这种研究的隔离状况难免会导致其研究者立场呈现差异性㊂从中西历史看,研究者研究政治哲学主要持四种基本立场㊂正是站在这四种不同的立场上,研究者创立了不同的政治哲学㊂以下主要依据不同政治哲学产生的历史顺序来考察研究者研究时所持的四种不同立场㊂一是持社会中所有人的立场㊂这种立场是指研究者研究政治哲学时不考虑社会中的正式成员(如自由民)和非政治成员(奴隶等)㊁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区别,不考虑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别,也不考虑研究者所在社会的人和其他社会的人的区别,把所有的人都当人看㊂这里说的 社会 指基本共同体,如古希腊罗马的城邦㊁中国专制时代的帝国㊁当代的国家㊂持这种立场的研究者一般只是考虑本社会的成员,不考虑本社会以外的成员,只不过有的人是自觉的,有的人是不自觉的㊂在中西政治哲学史上,很多研究者是这样的㊂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都是持这种立场研究政治哲学的㊂当时他们能看到或想象到的就是周王朝的天下,这个 天下 就是他们生活的共同体或社会,他们甚至没有想到在 天下 之外还有其他的基本共同体㊂他们就是站在天下民众的立场上说话,尤其是对现实的政治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从理论上构建涵盖天下民众的理想社会㊂西方近代至现代的大多数思想家也持这种立场,近代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家都是站在近代西方所有社会成员的立场上提出社会所有人都具有天赋自然权利并主张扩大他们的权利㊂现代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的立场也是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立场,他的作为公平的公正理论就是针对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开的药方㊂显然,西方近现代自由主义者维护的是西方社会所有人的利益,而不是西方社会以外的任何人的利益㊂当然,他们持这种立场形成的政治哲学最终的实践结果是有利于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财团的利益的,但他们所持的立场应是西方社会的所有人的立场㊂二是持社会成员的立场㊂在人类历史上,社会有时并不是所有人的社会,这一点在西方尤其明显㊂在古希腊时代,作为基本共同体的城邦并不是所有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社会,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只有自由民,那些奴隶㊁妇女㊁儿童都不具有社会成员的资格㊂古罗马早期的罗马城邦㊁后来的罗马共同国和罗马帝国的情形亦基本如此㊂古希腊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是站在社会成员即自由民的立场上研究哲学,甚至从理论上论证这种不同的社会现实是天然合理的㊂亚里士多德就明确说: 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㊂ ①基督教从诞生开始虽然把所有人看作上帝的子民,但实际上把那些不信奉基督教的异教徒看作不属于其宗教共同体的成员㊂当基督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后,其教会更是对异教徒大开杀戒㊂站在基督教立场上的神学家(政治哲学家)为其教义进行哲学论证和辩护,奥古斯丁就明确将人类7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㊁秦典华译,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页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2期划分为 上帝之城 和 尘世之城 ㊂他说: 尽管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国家,人们按不同的礼仪㊁习俗生活,有许多不同的语言㊁武器㊁衣着,但只有两种人类社会的秩序,我们可以按照圣经的说法,正确地称之为两座城㊂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魂生活的人组成㊂当它们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各自生活在它们自己的和平之中㊂ ①奥古斯丁的政治哲学就是告诉人们怎样从尘世之城走向上帝之城㊂三是持社会治理者的立场㊂在传统社会,社会治理者就是社会的统治者㊂在政治哲学史上有不少政治哲学研究者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其统治提供论证㊁辩护和出谋划策的㊂基督教教会成为西方社会的实际统治者的时候,神学家的政治哲学就是站在基督教教会(后来成为天主教会)立场上为其服务的,成为了天主教会实行统治的御用工具㊂中国传统社会以董仲舒为主要代表的汉儒,以及宋明理学家也都是站在皇权专制主义者的立场上为其服务的,其政治哲学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㊂其中最典型的是董仲舒,他的政治哲学主张集中体现在‘天人三策“中㊂汉武帝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㊂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包括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㊁治理国家的政术和天人感应的问题,即 天人三策 ㊂董仲舒的君权神授㊁独尊儒术㊁建立大一统帝国等主张完全是针对汉武帝寻求汉朝强盛的长久治安之道提出的㊂在当代,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公正理论的创立,也完全是为了破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社会两极分化㊁贫富悬殊导致的社会危机问题㊂四是持全人类的立场㊂在中西政治哲学史上,自觉地站在全人类立场上研究政治哲学的思想家可能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的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是通过解放无产阶级最后解放全人类㊂中国先秦时期如孔子㊁老子等思想家大多将人和天地万物关联起来,并且有天下情怀,但当时他们由于时代局限并没有世界意识和全人类意识,至少这种意识是模糊的㊂他们的政治哲学主要是站在社会(基本共同体)所有人的立场上,而非全人类的立场上㊂马克思恩格斯的先驱空想社会主义者追求财产公有㊁人人平等㊁生活富足,应该说有了全人类的初步意识,但这种意识并不清晰,他们的政治哲学思想不仅具有空想性质,而且具有思想实验的性质,如 乌托邦 (托马斯㊃莫尔)㊁ 太阳岛 (康帕内拉)㊁ 教区公社联盟 (梅叶)等㊂②马克思㊁恩格斯在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对其实行了根本性变革,旗帜鲜明地站在全人类立场上为全人类寻求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③的自由人联合体㊂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哲学的全人类立场,马克思曾有过明确的表述: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场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㊂ ④这里的 新唯物主义 主要是指历史唯物主义, 市民社会 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本体论基础,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全人类立场,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场㊂以上是从人类不同群体的角度来考察政治哲学的立场,还可以从人类个体和人类不同共同体的角度来考虑㊂从这个角度考虑,有的政治哲学是持人类不同共同体的立场,可8①②③④[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上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8-579页㊂江畅:‘西方德性思想史“(近代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500-552页㊂[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页㊂[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㊂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称为 整体主义 立场;有的持共同体中的人的立场,可概称为 个人主义立场 ㊂从理论上看,整体立场还存在阶级立场㊁国家立场㊁人类立场的区别,但研究者一般采取国家立场,也有个别研究者采取人类立场㊂统治阶级立场通常与国家立场相一致,因为历史上国家都是由统治阶级控制的㊂从总体上看,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政治哲学持整体主义立场,而西方则持个人主义立场㊂中国政治哲学一经诞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和道家都直接传承了传统的 天人一体 天人相通 天人合一 观念,将社会看作一个整体,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得道行道,最典型的表达是孔子所说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㊃里仁“)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社会 的范围最初并不是古希腊罗马那种 城邦 ,而是 天下 , 天下大同 成为政治哲学的最高追求㊂到了皇权专制时代, 社会 的范围虽然主要限于帝国疆域,但传统的天下观念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同中国传统的 大同 理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共产主义理想㊂其突出特点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的 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①的自由人联合体,转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 人民至上 为根本理念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㊂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传承了传统的整体主义的立场,但这个整体不是传统的国家㊁王朝,而是作为整体的人民㊁民族及人民生活于其中的国家, 国家富强㊁民族振兴㊁人民幸福 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政治追求,也是中国当代政治哲学的指向㊂西方政治哲学最初的本体论根据不是类似于 道 的整体性本体,而是每一个事物追求的目的( 善 或 好 ),而且事物的好是事物的灵魂,就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只需事物自己开发或实现出来就行了㊂不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注意到城邦对于个人幸福获得的重要意义,有整体主义诉求,但根基是个人主义的㊂中世纪虽然天主教教会势力强大,但根本上说还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传统,上帝不再像拯救犹太民族那样来拯救人类整体,而是拯救一个个的个人㊂西方近代主流政治哲学将西方传统的个人主义立场推到了极致,体现出来的就是个人至上或个人权利至上,个人生活于其中的国家不过是个 守夜人 而已㊂至于人类整体,西方主流政治哲学因为完全站在了人类个人立场而不可能顾及,因为政治哲学只能站在一个立场上研究和回答问题㊂无论是从人类群体的角度看四种立场,还是从对个体与人类基本共同体关系的视角解读两种立场,它们都是在中西政治哲学史上为不同研究者采取过的立场,采取这些不同立场的研究者也获得了他们的政治哲学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不同程度地发挥过作用㊂但是,在当代人类全球化㊁科技化㊁信息化的背景下,研究者的学识层次已有了跨越式提高,因此政治哲学研究者在其研究立场上可以也应该形成共识㊂从当代人类发展的态势看,人类基本共同体从国家走向世界势在必行㊂政治哲学也要超越以往立场的多元而走向一元,为世界共同体构建提供支持和服务㊂那么,这种一元的政治哲学立场是什么呢?就是人类整体㊂今天和未来的政治哲学研究都要站在人类整体的立场上思考和探讨政治问题,通过揭示政治的本性并阐明其实践要求,为世界的永久和平和人类的普遍幸福提供论证㊁辩护和构想㊂人类整体的立场才是政治哲学应采取并始终持守的正确立场㊂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页㊂9阅江学刊2023年第2期当然,今天的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者生活在中国,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服务责无旁贷,但在提供服务时也要站稳人类整体立场,着眼于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研究政治哲学问题㊂㊀㊀二、政治哲学的意向政治哲学的意向就是研究者确定目标对象并在意识中不断与之相互建构的互动活动,是研究者在研究政治哲学过程中的意向性活动㊂研究者通过具有意向性的活动在研究对象范围内确定㊁研究和重构自己特定的目标对象,形成自己关于目标对象(政治要素)以至总体对象(政治)的理论体系㊂实际上,每一种学术研究都是一种意向性活动,但由于对象不同而意向性活动也不相同㊂政治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政治,政治哲学研究者的意向活动就是在政治这种复杂事物内选择特定的目标对象进行研究,而研究的目的不是对目标对象作出描述,而是要超越目标对象,构建一种理想化的目标对象乃至总体目标的政治哲学体系㊂在政治哲学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意向非常重要,它决定着研究者的目标对象定位正确与否,而这又决定着研究者能否建立得到合理论证的政治哲学体系,决定着研究的目的能否达到㊂作为一个哲学概念, 意向 最早由经院哲学家引入哲学,他们经常用这个概念来区分意向的存在和实际的存在㊂受中世纪哲学的启发,布伦塔诺提出了 意向性 概念和意向性学说㊂他在‘经验立场的心理学“(1874)中将心理学分为两个领域:发生心理学,它研究心理事件的生理学基础;描述心理学,它通过仔细和先天的描述来记录心理现象的 根本类别 ㊂他将描述心理学称为 现象学 ,由此启发了胡塞尔㊂布伦塔诺主张把意向性规定为对立于物理现象的心理之物所具有的本质特征㊂所有心理现象独有的特征可称为意向的,而意向性是心理之物的唯一标准㊂ 每个心理现象的特征在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称之为对象之意向的(或心理的),以及我们可以称为,尽管不是完全明确,对于内容的指涉㊁对于对象的指向(对象或内容在此不应理解为意指事物),或者称为内在对象的东西㊂尽管每个心理现象并不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包含对象,它们却都包含作为某物的对象㊂在表象行为中某物被表象,在判断中某物被肯定或否定,在爱中某物被爱,在憎恨中某物被恨,在欲望中某物被欲求等㊂ ①布伦塔诺认为,我们首先熟悉的是我们自己的表象㊁思维和情感㊂感知的对象不是直接被把握的,只是间接推导出来的,因而只具有 意向的存在 ,而心灵或意识拥有 现实的存在 : 我们的心理现象是最能属于我们自己的事情㊂ ②发生的心理行为拥有作为其意向对象的内在内容㊂物理现象是心理现象的内容,而不是意识之外的对象㊂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对胡塞尔产生了直接影响, 意向性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 ,③它作为一种方法论也启示我们要重视政治哲学研究的意向㊂政治哲学研究是一种不断构建目标对象的意向活动㊂当一个人进入政治哲学研究的时候,面对复杂的政治事物,他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某种立场上试图达到某种研究的目的,需要确定一个研究的目标对象,然后对目标对象展开研究㊂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01①②③FranzBrentano,PsychologyfromanEmpiricalStandpoint,Trans.A.C.Rancurello,D.B.Terrell,L.L.McAlister,Routledge,1995,p.88.FranzBrentano,PsychologyfromanEmpiricalStandpoint,Trans.A.C.Rancurello,D.B.Terrell,L.L.McAlister,Routledge,1995,p.20.[爱尔兰]德莫特㊃莫兰:‘意向性:现象学方法的基础“,‘学术月刊“,2017年第11期㊂。
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
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话题,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众多思想家和王朝的种种观点和实践。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即天人合一观、君权神授观以及仁政与法治观。
第一部分:天人合一观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天人合一观。
这一观念源于先秦时期,儒家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人与天地贯通,人事与自然事物相合。
在政治领域中,这种观念被运用于君主统治的理念中。
君主被视为天命之人,代表了天的旨意,其统治需要顺应天道。
在周朝时期,封建君王采用了这一观念来推动国家的政策和实践。
第二部分:君权神授观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君权神授观。
这一观念强调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的赋予,君主是天命之人,统治者的地位是神圣的。
这一思想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天子思想,认为天子是天命所在,他是天地之子,民众要顺应天子,服从其指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观念逐渐成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合法性基础,诸如秦、汉、唐等王朝,君权神授观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仁政与法治观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还强调以仁政和法治来治理国家。
仁政强调的是君主的德行和智慧,要求君主以道德为依托来管理国家,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
儒家提倡的文化思想中,仁政是理想的统治方式,其目标是实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法治观则强调以法律为准则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法治的理念早在商代就已有所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徒弟子贡完善了这一观念,认为法律应成为君主和百姓的准则。
在秦汉时期,法家的思想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法治的地位,司法制度的建立和法律的制定为中国古代政治治理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话题。
天人合一观、君权神授观以及仁政与法治观都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这些观念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对后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哲学思想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国历史中存在着丰富而深邃的政治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决策方向,还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从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不同哲学学派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中的政治哲学思想。
儒家一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学派之一。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念,提倡君臣、父子、兄弟和夫妻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君主专制制度强调以仁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应以贤德为依归,实现天下太平。
儒家学者如孔子、孟子等都致力于培养人才,倡导以“教育”来改变人心,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稳定。
与儒家强调仁德为核心价值观不同,道家的政治哲学思想追求无为而治,注重于自然和谐的状态。
道家强调君主应该保持低调,执政者应当尽量不干涉人民的生活,以保持社会的平衡与和谐。
道家学者如老子、庄子等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弃权势与权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法家则相对于儒家和道家的关注点略有不同。
法家学派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张依法治国,以法律为依归。
法家学者如韩非子、李斯等倡导建立严密而有效的法律制度,以法律来约束君主和百姓,减少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法家强调一切都应基于法律的规范,通过严厉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墨家则强调“兼爱”与非攻的思想。
墨家学派主张放弃仇恨和战争,提倡普遍的人类关爱和和平共处。
墨子认为政府应该实施利益均沾、公平正义的政策,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他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并主张通过公平的分配和社会福利来保护贫困者的权益。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思想不仅在理论层面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在实践中演绎出了各种不同的政治模式。
例如,封建时代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君主制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强调天命与君权的合法性,维系了封建王朝几千年的统治。
而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将人民利益置于核心,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
对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研究
对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研究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研究哲学与政治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与政治作为一种组织社会和管理权力的活动,相互影响并共同塑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首先,哲学为政治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政治活动需要一种理论基础,以明确目标、规划行动,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哲学的思辨性和普适性使其成为政治理论的重要来源。
例如,伦理学的研究为政治活动提供了道德准则,政治哲学的思考则为政治制度和权力关系提供了思想框架。
哲学的思辨性与政治的实践性相互结合,为政治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政治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活动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往往引发哲学思想的变革。
历史上的政治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对哲学家们的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政治的实践挑战了哲学家们的思维边界,激发了他们对权力、自由、平等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同时,政治活动也为哲学家提供了实践的素材和案例,使他们的思想更加贴近现实。
此外,哲学与政治还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制约和约束。
政治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需要哲学的思辨和论证。
政治决策的合理性需要哲学的思考和辩证。
哲学的思辨性和批判性能够对政治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为政治提供反思和改进的空间。
同时,政治的实践也对哲学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和质疑,使哲学更加接地气和现实。
然而,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哲学思想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使其与政治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哲学家们的思考往往超越了现实的限制,而政治活动需要考虑到具体的社会和历史条件。
这种距离可能导致哲学思想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之间的脱节,使得哲学思想难以为政治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其次,政治的权力和利益考量可能对哲学的纯粹性和客观性产生影响。
政治活动往往需要权力斗争和利益博弈,而哲学追求的是真理和普遍性。
政治的实践可能使哲学家受到权力和利益的干扰,使他们的思想受到偏见和扭曲。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政治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政治哲学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政治哲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人就开始思考和探索有关政治、社会和人性的课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融合了儒、道、墨等多种思想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儒家政治哲学儒家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
儒家的政治思想强调“仁政”,即为民而治。
儒家认为,君子应该以自身的德行和能力去治理国家,而不是依靠法律或暴力。
他们主张以礼义为准则,从根本上改善社会道德风尚,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同时,儒家也提倡“君子不争”,主张君子在政治竞争中不应该以攻击对手为主要手段,而应该以道德和智慧去征服他人的心灵。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领袖的选举、教育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家政治哲学道家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认为最好的治理方法是轻微干预而不是强制干预。
道家认为,一个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凭借人为的力量去反抗自然。
这种传统在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治理方法的独特创新,并在全世界政治哲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政治哲学墨家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派别。
墨家的主张强调“慈爱于民”和社会平等。
墨家强调整个社会应该追求平等、和谐,而不是根据各种不可见或无用的社会等级来划分人类。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和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墨家思想也曾起到推动和引领的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道、墨三大政治哲学派别与其他诸多思想流派的交融发展,不仅指引和推动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进步,而且对世界政治哲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1. 引言政治哲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哲学学科,它关注政治的原理和方法,试图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在高中政治课程中,学习政治哲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提高政治思维能力。
本文将总结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的关键内容。
2. 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哲学学科。
政治是指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探讨世界和人类生活的意义、本质和普遍规律。
政治哲学旨在探索政治现象的本质、原则和规律,为政治实践提供思想指导。
3. 政治哲学的原则政治哲学的原则是指政治现象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
高中政治课程中常以以下原则为例:3.1 人民主体地位原则人民主体地位原则是指人民在政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权。
政治权力源自人民,政治活动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尊重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3.2 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是指在政治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政治决策应当立足于具体条件和实践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追求真理和效果。
3.3 民主原则民主原则是指人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平等参与、自由表达和平等竞争的权利。
民主政治强调多数人民的意见或决策是治理的准则,通过公开透明的选举和决策过程实现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4. 政治哲学的方法论政治哲学的方法论是指研究和认识政治现象的方法和途径,它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等方法。
4.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哲学研究和认识政治现象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在研究政治问题时,需要从实践出发,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再将理论指导实践。
4.2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政治问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治现象的根源和演变。
同时,政治问题是在现实条件下解决的,需要将政治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确保政治决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技巧
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技巧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政府、政治体制、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参与等。
为了深入理解和分析政治学问题,研究者必须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提高研究水平。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政治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著作和研究报告,研究者可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进行文献研究时,研究者应当选择可信度较高的文献,如学术期刊、学术著作等。
同时,要注重文献的批判性阅读,对文献中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确保自己的研究有独特性和创新性。
二、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政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证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观察等方式,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的实证数据,进而分析政治现象和行为。
在进行调查研究时,研究者应当注意样本的选择和调查工具的设计,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注重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解释,避免过度解读或武断结论。
三、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政治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段的政治现象和行为,研究者可以揭示其共性和差异,进一步推断政治学问题的普遍规律。
在进行比较研究时,研究者应当注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并提炼出共同点和差异点。
同时,要注意比较研究中的误区,避免盲目类比或简单归纳。
四、定性研究法定性研究法是政治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强调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和行为的质性特征。
通过深入访谈、焦点小组和内容分析等方式,研究者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口头资料,进一步理解政治学问题的本质。
在进行定性研究时,研究者应当关注细节和背景,将个案的观察和访谈结果与理论联系起来,避免片面和主观的判断。
五、建模与模拟在政治学研究中,建模与模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构建形式化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研究者可以模拟和预测政治现象和行为的变化。
在进行建模与模拟时,研究者应当注重模型的简化和合理性,选择合适的参数和函数关系。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史学视域与归纳方法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史学视域与归纳方法◎张师伟内容提要 刘泽华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提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倡议,并在学术研究中积极践行,发表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系列论文及若干著作,形成了颇具学术个性的王权主义观点体系。
刘泽华先生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体现了历史学的学科视域,把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作为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视为中国历史之魂,更把中国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土壤,立足于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国传统时代之政治问题、议题及命题等,扎根于史料,运用归纳方法,呈现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理论体系,从中概括和提取出传统时代的政治形而上学及普遍思维方式,分析评价其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关键词 刘泽华先生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史学视域 归纳方法〔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7-0017-08 中国传统时代拥有内容丰富和理论体系完整的政治哲学,它在解释特定现象及积淀民族性的政治思维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传统政治秩序维持和修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术界主要立足于当下的政治哲学观点及相关理论话语,运用演绎法来研究和分析中国传统政治哲学,①但不可讳言,哲学视域下的演绎法分析,非常容易陷入主观主义的陷阱,“自我作古”,②以六经注我的方式,进行着主观投射极强的自我表述。
③刘泽华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提出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倡议,并进行了尝试,④发表了系列论文,出版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著作,⑤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王权主义学派。
⑥王权主义学派立足于史学视域,运用归纳法,从古人的政治话语中,提取出诸多政治形而上学的内容,归纳其观点,梳理其概念体系,呈现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理论体系。
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者,大多具有中国哲学的学术背景,儒学复兴派关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视域、方法、观点,在学术界拥有较大的影响,即使一些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也明显受其影响。
政 治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方式
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方式政治哲学,这一领域犹如一座神秘的城堡,吸引着无数智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而在这座城堡的深处,有一些基本问题,如同基石一般支撑着整个政治哲学的大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探讨这些基本问题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单来说,它关乎权力、正义、自由、平等、民主等核心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权力应该如何分配和制约?正义的标准是什么?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平等是指机会平等还是结果平等?民主的最佳实现形式又是什么?探讨这些基本问题的第一步,是对相关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
以“权力”为例,如果我们不能明确权力的内涵和外延,就无法有效地探讨权力的分配和制约问题。
权力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统治权,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只有当我们对权力有了全面而准确的理解,才能进一步思考如何确保权力不被滥用,如何实现权力的制衡。
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运用历史的视角来探讨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念。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正义、自由等概念是如何演变的,不同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应对这些基本问题的。
比如,在古代社会,君主制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而在现代社会,民主制度逐渐兴起,权力的分配更加分散和多元化。
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汲取智慧和经验教训,为当下和未来的政治思考提供参考。
同时,比较分析也是探讨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法。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各自的优缺点。
比如,我们可以将西方的民主制度与东方的政治传统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权力结构、公民参与、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这种比较,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本质,也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不同政治制度的优劣。
除了历史和比较的方法,哲学思辨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张师伟
【期刊名称】《东南学术》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近30年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围绕传统政治观念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运用多学科方法,形成了价值取向不同的研究范式.抽象研究与评价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在方法论上存在重大缺失.只有历史地解读文献,依托政治哲学的原始事实,分析主要概念、范畴、命题与判断等的逻辑内涵,梳理主要概念、范畴、命题与判断等之间的逻辑联系,才能完整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总页数】8页(P4-11)
【作者】张师伟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西方的诠释,中国的回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方法论之反思与探索"国际学术会议侧记 [J], 白奚
2.诠释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论——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七 [J], 唐国军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论的哲学反思 [J], 胡军良
4.方法引借: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一项反思 [J], 解丽霞
5.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r——以方法论为视域 [J], 戴茂堂;朱澳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方法视角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 近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这既可以从发表的为数不少的研究文献上得到证明,也可以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获得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上佐证。
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在方法上的确当性还是一个需要认真清理的问题,这类研究还必须经受方法论上的检验,否则研究的有效性就难以保证。
一、方法的孱弱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自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构成面。
但是,从梁启超出版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到萧公权发表《中国政治思想史》,关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思想内容,就一直被糅合进一般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加以处理。
到1949年前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这一提法的正当性还不为学界所承认。
后来的泛政治化思维,就更是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纳入封建主义的范畴了事,将之进行简单的否定,缺乏起码的理论分析逻辑和历史清理的严谨理性。
近20年,三重机缘推动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
其一,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热潮中,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顺带地成为这一研究热潮中的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的相关反思中,中国传统政治体系再一次成为”现代”政治体系的对照物,相应成为被批判和抛弃的对象。
”走出中世纪”的呼号大体上可以证明这一点。
但是,中国传统政治诸方面的历史积淀之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为后来理性的思考提供了条件。
其二,在同一时期流行的现代新儒家思潮及其研究活动,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理性分析奠立了基础。
相对于以往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而言,对于新儒家思潮的关注,驱使人们重新检讨过去那种面对传统文化仅只是批判的不确当姿态。
并在此基础上带着”同情”与”敬意”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现代解释。
无疑,这推动人们去慎重检讨传统政治文化遗产及其现代价值问题。
其三,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在上个世纪90年后期已经走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当口。
这驱动了政治理论的研究活动。
也使得政治理论走到了理论活动的前沿舞台。
其间,先起的西方现代政治哲学著作的出版热,以及后起的西方古典政治哲学著作出版热,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
现实的推动与理论的筹备,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并不因为这些机缘本身就具备了自己研究的正当性保证。
方法上的缺乏自觉,仍然是制约这类研究水平提升的最重要因素。
研究者要么还是沿循梁启超以来的那种描述思路,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拉开为一条历史演进的线索。
要不就是沿循萧公权的那种在中西简单的比较中刻画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风貌的方法道路,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混合起来处理。
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者还缺乏对于研究对象对应于”中国”的”空间”、对应于”传统”的”时间”、对应于”政治哲学”的”事件”的三维方法审度。
以这种研究的”空间”感而言,人们在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成果中,很难认定自己把握住了”中国”的政治哲学。
因为多数研究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西方框架中勾画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
同时,以这种研究的”时间”感来讲,人们也难以通过研究者提供的成果认知”传统”中国政治哲学的面貌。
因为现代化的解读已经将传统几乎遮蔽了。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哲学”的学科界限,在这类研究中往往不具有学科的严格性。
它与政治思想、政治学说、政治观念,乃至于政治制度设计、常识层次的政治生活规则等等的边际界限都比较含混。
政治哲学与政治社会学、政治法学、政治制度研究、政治心理学、政治文化或政治人类学等等现代学科的边际界限,也没有有效划定。
方法的孱弱是显而易见的。
二、四种取向当然,不可否认,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具有的启发性。
在笔者的可及视野中,近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成果,在方法上具有启发的著作,就有不少。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的分析,目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方法取向,大致可以区分为四类,而这四类研究方法又引申出四种研究导向。
其一,知识构成的描述,与这种研究方法相伴随的研究导向是政治思想史基本问题的概括。
就这种研究的地位而言,可以说它目前居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主流。
近期的代表作可以是周桂钿主编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该书的具体内容基本上是对于传统中国思想的社会政治内容的归纳。
论述的大致结构是--以天命论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精神支柱,以经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指导思想,以大一统论刻画中国传统政治的格局,以纲常论凸显中国传统政治的纽带,将民本论视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以德治论概括中国传统政治的特色,以常变论为中国传统政治改革的理论依据。
这些内容,可以说都是以前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反复论述过的问题。
出于作者用心的是这样的编排方式所具有的理论意图。
绪论是陈述作者研究方法的篇章。
作者从”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出发进行讨论。
以回答”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有什么样的哲学”这两个问题作为论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切入点。
进而以”儒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为思想史内容结构的基本断定,引发出对于本书具有设论般意义的论断--”政治哲学是儒学的中心”。
为了证得这一设论,作者一方面断定以往那种认为儒学是伦理学的意见之不能成立,另一方面指出从原儒、到宋儒、再到新儒,都是政治哲学。
回答何以中国传统哲学是政治哲学时,作者认为,那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都以救世济民为目的,为政治服务的理论意图决定了这类理论活动的性质。
而且,它恰好可以显现出与西方思辨哲学相区别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
以政治哲学为特色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就是具有相当的现代价值的”民本论”。
全书围绕这些设论,将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家与政治家关乎政治问题的论述集纳起来,并将这些论述统称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作者选择的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论述方法,具有它自己的优势:一是这样有利于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究竟涉及到一些什么问题,大致可以对之有一个简明扼要的把握。
二是研究者可以从容地勾画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轮廓,并以历史的演进作为支持自己论述的有力理由。
这对于普及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常识,是有益的。
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支持下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限制:第一,从研究的出发点讲,一种致力于争辩中国有没有哲学(政治哲学)的方法,是无法保障研究者对于真实思想历史面目的刻画的。
因为”你有我也有”在方法上具有一种比附的嫌疑。
第二,由于这种方法立意于交代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涉及的基本问题,因此陈述问题本身蕴涵的需求超过对于问题之间逻辑关系的清理,它无法帮助人们有机地通观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第三,它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内容的删削,还是单一的儒家中心的。
诚然儒家思想是古典中国思想结构的中心,但是,在勾画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时候,如果只是以儒家作为论述的轴心,就难以照顾到其他各家在传统政治哲学建构过程中所发挥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第四,这类研究还是以对于西方哲学的割裂和简单归类为方法支持的。
事实上,西方哲学具有自己分门别类发展的历史结构。
我们绝对没有理由讲,西方哲学只是思辨哲学,那只是西方近代哲学一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尤其是站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视角看问题的时候。
无论是古希腊罗马、还是欧陆英美,西方都有自己深厚的政治哲学传统。
其二,意识形态的勾画,与之相伴随的研究导向是将古典历史与现代变迁中主导的意识形态作为论述政治哲学问题的中心。
在这” 种研究方法的指引下,作者将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史视为意识形态的演变史,勾画出一条从古典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到现代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
作出这种勾画的政治哲学理论依托主要是认定政治哲学主题是”历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国家指导理论”,以之为核心,作者将古典思想--不论是天人关系、人性问题,还是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和国民义务都归纳到政治哲学的主题之中加以审视。
并在历史的推演之中将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儒学、宋明儒学、从儒学向马克思主义转折。
这一研究进路的宏观描述是具有某种创新性的。
但是,由于研究者只是对于政治哲学的理论边界进行了粗略的划定,因此,具体的论述几乎完全落入既往的思想史写作模式中,而没有将政治哲学与政治思想的边界成功地划分出来,从而缺乏真正的创新性。
而且,一部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能否用意识形态作为轴心来加以勾画,在理论上是值得商榷的,就思想历史的演进本身状况来看也是值得怀疑的。
其三,政治功能的凸显,与这种研究相伴随的研究导向乃是”五四”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采取的基本态度--一种不妥协的批判封建主义、王权主义的导向。
这一研究的近期重要成果,是刘泽华主编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
刘泽华自80年代以来一直专注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学术收获颇丰。
他由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清理进入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进路上与其他研究者并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与一般直接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学者进入政治哲学研究时对于政治哲学理论问题掉以轻心不同的是,刘泽华注重政治哲学的理论预设。
一方面,他认为从政治诸学科中的地位上讲,政治哲学”具有统领全局的意义”;另一方面,从与政治制度安排这类”硬件”相比较的角度讲,政治哲学是作用于人们思想与行为规范的”软件”。
再一方面,他将政治哲学研究问题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确定政治哲学关注的主要是五个问题:政治思想与观念中最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与命题、有关政治”为什么是这样”的理论与命题、政治价值的理论依据、有关政治范式化的理论与观念、政治理论的结构与思维方式问题。
而且,他特别指出”不梳理政治哲学就难以把握中国历史的总貌和特点”。
基于这些预设,刘泽华着力对于天命信仰与王权认同、天序论与社会秩序及整合、道与社会规范、大一统与政治分合、王权至上观念与权力运动大势、人为贵与王政、崇圣与社会控制、崇公与抑私、改易更化论与改制变法、革命论与王朝更替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可以说,就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基本问题域而言,刘泽华的研究都已经涉及到了。
而且论述的确当性是较高的。
但是,因为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进行研究的理论划界的辨析还是较为粗放的,具体论述中间使得阅读者不太容易区分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与政治哲学的界限。
同时,强烈的批判预设,使得研究者的分析中立性保持得不是太好,结论的效度与信度就有所下降。
其四,理论结构的提取,与这种研究相伴随的研究导向是建立”中国的”政治哲学理论体系。
近期的代表作可以是刘晓的《现代新儒家政治哲学》。
相比于前述研究者来讲,刘晓对于政治哲学的理论边界保有较高的警觉。
他划了20多个页码的篇幅讨论了政治哲学的概念、意义与范围问题。
而这种讨论比较引人关注的是,作者给予了政治哲学学科的西方论述以学科坐标的地位。
这似乎有以西方对于政治哲学的界定来范围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