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塑性力学理论

合集下载

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塑性力学是力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物体在超过其弹性限度之后发生的塑性变形和力学行为。

它在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设计和分析各种结构和材料。

本文将介绍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塑性力学研究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行为,重点关注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它们与应力应变关系之间的联系。

以下是塑性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 弹性和塑性:在外力作用下,材料会产生变形。

当外力移除后,材料能够完全恢复到其初始形状,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而当外力作用超过了材料的弹性限度时,材料会发生不可逆的塑性变形,导致永久性的形变。

2. 屈服点和屈服应力: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当应力达到一定数值时会开始产生塑性变形,此时的应力称为屈服应力。

屈服点是应力-应变曲线上的一个特定点,表示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阈值。

3. 工程应力应变和真实应力应变:工程应力指材料在不考虑变形前尺寸的情况下受到的力与单位面积的比值,工程应变指材料在变形前尺寸和力的情况下的应变与原始尺寸比值。

真实应力和真实应变则考虑了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分别是力和应变与变形的比值。

二、塑性力学的应用塑性力学在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应用。

1. 金属成形加工:塑性力学在金属成形加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了解材料的塑性特性和应力应变关系,可以优化金属成形加工的工艺参数,提高材料的形变能力,减小残余应力,提高产品质量。

2. 板结构设计:在板结构的设计中,塑性力学可以用于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通过分析材料的屈服点和塑性变形情况,可以确定合适的结构尺寸和加强措施,以满足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3. 地震工程:塑性力学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也很重要。

通过研究材料的塑性行为,可以评估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和潜在破坏模式。

这有助于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和结构,并提供灾害防护措施。

4. 仿真和模拟:在产品设计和工艺优化中,塑性力学可以被应用于数值模拟和仿真。

岩土塑性力学原理—广义塑性力学(郑颖人)

岩土塑性力学原理—广义塑性力学(郑颖人)



2 zx

I
3


x
y
z

2
xy
yz zx

x
2 yz

2
y zx

2
z xy
II121(12
3 2
2
3

3
1
)
I31 2 3
应力张量第一 不变量 I1 ,是平均应力p的三倍。
26
应力张量分解及其不变量
应力张量
岩土材料的稳定性、应变软化、损伤、应变局部化
(应力集中)与剪切带等问题
11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土的单向或三向固结压缩试验:土有塑性体变
初始加载:
卸载与再加载:
e e0 ln p
e ek k ln p
12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土的三轴剪切试验结果:
(1)常规三轴
土有剪胀(缩)性; 土有应变软化现象;
3
第1章 概 论
岩土塑性力学的提出 岩土塑性力学及其本构模型发展方向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岩土材料的基本力学特点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不同点 岩土本构模型的建立
4
岩土塑性力学的提出
材料受力三个阶段: 弹性 → 塑性 → 破坏
弹性力学 塑性力学 破坏力学 断裂力学等
19世纪40年代末,提出Drucker塑性公论,经典塑性 力学完善;
1773年Coulomb提出的土质破坏条件,其后推广为 莫尔—库仑准则;
1957年Drucker提出考虑岩土体积屈服的帽子屈服面;
1958年Roscoe等人提出临界状态土力学,1963年提出 剑桥模型。岩土塑性力学建立。

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

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

文章编号 :0253 - 2328 (2002) 01 - 0030 - 04广 义 塑 性 力 学 的 硬 化 理 论亮1 , 花丽坤2 , 郑璐石1孔 (1. 宁夏大学 物理与电气信息工程系 ,宁夏 银川 750021 ; 2. 宁夏大学 机械工程系 ,宁夏 银川 750021)摘 要 :对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 ,阐明了硬化模型和硬化定律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意 义及其区别和联系 ,并指出应根据不同的土性 、屈服面以及苛载类型恰当地选取硬化模型和硬化定律 ,进一步完善 了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 .关键词 :广义塑性力学 ;硬化模型 ;硬化定律 分类号 : (中图) TU43 ; O344 文献标识码 :A时候只有弹性应变 ,即 Δλ= 0. 各种不同的塑性理论无 非是对这三种规则作出不同的假设而已.广义塑性力学建立了较完善的屈服面理论和流动规则 ,这里不再赘述. 但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由于存在理解的不一致和认识上的不统一 ,对其物理意义认识不透 ,一些基本概念在应用上出现了混乱状态. 另一方面 ,目前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只局限于静力模型 ,对动力模型硬化理论尚未涉及. 为此 ,在本文中拟对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剖析 ,阐明它们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意义 指出硬化规律和硬化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探讨如何恰当地选取硬化模型和硬化定律 ,补充和扩展了动力模型的内容 ,进一步完善了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在传统塑性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义塑性力 学既适用于金属 ,又适用于岩土材料 ,能较好地反映 岩土材料的变形机制 ,可作为岩土材料建模的理论基础[ 1 ]. 随着对广义塑性位势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 2 - 3 ],以及一系列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土 体本构模型的提出[ 4 - 6 ] ,将使岩土建模从当前的混 乱状态逐步走向科学的规范的道路.广义塑性力学建立在增量塑性理论的基础上 , 建立的是应力增量与应变增量之间的本构关系. 增 量塑性理论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 ①屈服面理论 , 用以判断在一个荷载增量作用下的加荷 、卸荷和中 性加荷 ,以便确定是否产生塑性应变增量 ; ②流动规 则理论 ,是确定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规定 ; ③加工硬 化理论 ,用以确定一个已给定的应力增量引起塑性 应变增量的大小. 增量塑性理论把应变增量分成弹 性和塑性两部分 ,即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模型硬化材料在加载过程中 ,随着加载应力及加载路径的变化 ,加载面 ( 变化的屈服面 ,即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后的弹性范围边界) 的形状 、大小 ,加载面中心的位置以及加载面的主方向都可能发生变化. 加载面在应力空间中的位置 、大小和形状的变化规律称为硬化规律 . 对于复杂应力状态来说 ,目前的实验资料还不足以完整地确定加载面的变化规律 ,因而需要对加载面的运动与变化规律作一些假设 ,所以也 把硬化规律称为硬化模型 . 广义塑性力学中常用1 {Δε} = {Δεe} + {Δεp} , 相应地 ,弹塑性应力应变的最一般关系可以写为{Δζ} = [ D ] ({Δε} - {Δεp}) ,(1)(2) 式中 [ D ]为弹性刚度矩阵. (2) 式中前一项按虎克定律计算 ,后一项一般写成下列形式{Δεp} = Δλ{ n } ,(3) 式中 Δλ代表塑性应变增量的大小 ,常称为塑性乘子 , { n }代表其方向. 硬化理论用以计算前者 ,计算后者则用流动理论. 屈服面理论所确定的卸荷准则规定什么收稿日期 :2001 - 04 - 20基金项目 :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012110)作者简介 :孔亮 (1969 - ) ,男 ,讲师 ,博士生 ,研究岩土本构模型与岩土工程数值计算 .首次将其引入到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中. 1. 1 等向强化模型等向强化模型即各向同性硬化模型 ,这种模型 无论在哪个方向加载 ,拉伸和压缩强化总是相等的 产生和开展. 在复杂加载条件下 ,即加载面在应力空 间作形状相似的扩大 ,压缩屈服应力和弹性区间都 随材料强化而扩大. 等向强化模型的加载面用数学 式可表示为1. 4 旋转硬化模型旋转硬化模型假设在主应力空间中加载面的中 心轴围绕坐标原点旋转 ,即加载面只作形状及大小不变的刚体转动 . 为了恰当地描述应力引起的各向 异性的程度 ,假设存在一个旋转硬化极限面 ,其中心 轴与静水轴一致 . 每一个应力状态在极限面上确定一条对偶线 ,加载面的中心轴就朝着这条线作旋转 运动. 加载面的旋转可看做为加载面的中心在 π平 面上的移动. 旋转硬化模型的加载面用数学式可表 示为Φ(ζij , H α) = F (ζij ) - K ( H α) (4) = 0 , 式中 H α 为硬化参量 , 表征由于塑性变形引起物质微结构的变化 ; K 为 H α 的函数. 不同的 H α 和 K 演 化为不同的硬化定律. 岩土材料在静荷载作用下的 弹塑性模型一般采用各向同性硬化模型 ,它的优点 是简单 ,但是它完全没有考虑 Bauschinger 效应以及 岩土材料的拉压强度不同的特性和应力导致的各向 异性.1. 2 运动强化模型运动强化模型假设加载面在一个方向发生硬化 之后 ,则在相反的方向产生同样程度的弱化. 反映在 主应力空间 ,加载面只作形状及大小不变的刚体平 移 ,弹性范围不随加载而变化 . 运动强化模型的加载 面用数学式可表示为ααΦ(ζij , H α) = F (ζij ,δij ) = F (ζij ) = 0 ,(7)式中 δα为加载面中心轴的方向张量 ;ζα为旋转后的i j ij 应力张量. 初始加载面的中心轴与静水压力轴夹角 的大小反映初始各向异性 ,而其旋转过程则反映应 力引起的各向异性的演化过程. 所以 ,旋转硬化模型 能较好地反映材料的初始各向异性与应力引起的各 向异性 ,特别适合用来描述应力主轴旋转引起的土 体变形. 但是 ,它的形式较为复杂.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定律在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中 ,把确定加载面依据那些具体的硬化参量而产生硬化的规律称为硬化定律. 从广义上来说 ,硬化定律是确定在给定的应力增量条件下会引起多大塑性变形的一条准则 ,也是确定从某个屈服面如何进入后续屈服面的一条准则 . 从狭义上来说 ,硬化定律用来确定塑性乘子 Δλ 的大小. 另外 ,屈服面扩大或移动一个单位所伴随的 塑性应变增加称为塑性系数 A ,其倒数即硬化模量 H .根据这一定义 , (3) 式中的 Δλ可写为 2 Φ(ζij , H α) = F (ζij - αij ) - K 0 = 0 ,(5)式中 K 0 为常数 ,反映初始屈服面的大小 ;αij 为移动应力张量 ,也叫反应力 ,具有应力的单位 ,物理上反 映加载面移动之后中心位置的应力大小 ,几何上反 映主应力空间加载面中心的平移距离 ,它与塑性加 载历史有关. 运动强化模型考虑了 Bauschinger 效应 , 适用于周期性或反复加载下的动力弹塑性模拟及 静力模拟. 但 是 , 它 把 Bauschinger 效 应 绝 对 化 或 夸 大了.1. 3 混合硬化模型混合硬化模型是等向强化模型与运动强化模型 的组合 ,其加载面在主应力空间既可以平移 ,又可以 作形状相似的扩大或缩小. 对于单向拉压 ,当压缩硬 化后再反向加载时 ,拉伸方向也可以硬化 ,但硬化的 程度没有压缩时那么大 ,弱化的程度也没有运动硬 化时那么强. 混合硬化模型的加载面用数学式可表 示为 T5 FΔλ = A {Δζ} .(8) 5ζ 也就是说 ,硬化定律用来确定塑性系数 A . 确定塑 性系数 A 的方法形式多样 ,但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三 [ 7 ] 种 :等值面理论 、对偶应力理论和等价应力理论 . 下面将基于这三种理论对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定律 进行探讨.2. 1 基于等值面理论的硬化定律等值面理论假定屈服面 F 为某一硬化参数 H αp } H α ({ε ) 的等值面 ,硬化参数 又是从塑性应变中选 出的某一代表性的量. 将 (8) 式代入 (3) 式并考虑 (4) 式可得Φ(ζij ,αij , Hα) = F (ζij - αij ) -K ( H α) = 0 , (6)1A =.( )9 式中 αij 及 K 与上面的意义相同 ,但变化规律不同 . 混合硬化模型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 Bauschinger 效应5 K 5 H α { n } 5 H α 5εpδ在广义塑性力学中基于这种假设的硬化定律有下列 三种模式.2. 1. 1 引用塑性总应变与应力惟一性关系的硬化定律 与传统塑性力学一样 ,假设加载面只与应力 状态和硬化参量有关 ,而与应力路径及加载状况等 无关 ,则有(14)H = H + H . b 0δ - δ0上式表明 ,当应力点到达边界面时 ,δ= 0 , H = H b ,即 等于边界面的硬化模量 ,而当 δ= δ0 时 , H = + ∞,即 不产生塑性应变. 如果用破坏面取代边界面 ,上式也 可以推广到等向强化模型 ,此时可把 (14) 式改写为εp δ= F (ζ) ,k , i = 1 ,2 ,3 , (10)(15)kk i H = H 0 δ . 0对上式两边微分得上式表明破坏时 H = 0 , H 0 则为等向固结下的硬化模量.35 F d εp=k6 d ζ = d λ , k = 1 ,2 ,3 . (11)k5ζ i k i i = 1 [ 9 ]在 Hashiguchi 提出的次加载 面 理 论 中 , 假 设存在一个与正常屈服面 (边界面) 保持几何相似的次加载面 ,它不管在加载还是卸载状态下都始终通过当前应力点而扩大或缩小 ,塑性模量用次加载面与正常屈服面大小的比值来描述 . 该硬化定律属于对偶应力理论的不同表现形式.2. 3 基于等价应力理论的硬化定律屈服是产生塑性应变的同义词 ,因此 ,人们往往把屈服面用于判断加荷或卸荷 ,不一定把它与某一硬化参数等值面联系在一起 ,而塑性系数或硬化模量通过其他途径求得. 前面的对偶应力理论提供了一种选择 ,沈珠江提出的等价应力理论是另一种选 择[ 7 ] .等价应力理论假定通过某一应力路径试验 ( 例如常规三轴试验) 测定 A 的变化规律 , A 只与现有 应力{ζ} 有关 , 而 与 达 到 这 些 点 的 路 线 a 无 关 . 因 此 ,可 以 从 {ζ} 找 到 与 三 轴 试 验 相 当 的 等 价 应 力 {ζe } ,直接代入已测定的公式中算出相应的 A 值. 由上式可见 ,在广义塑性力学中对屈服函数微分就 可直接求得塑性系数.2. 1. 2 多重屈服面的硬化定律 多重屈服面的硬化定律分别把多重屈服面中的某一个屈服面视做某 一硬化参量 H α 的等值面 ,利用 ( 9) 式即可求得相应 的塑性系数. 根据不同性质的屈服面分别选取相应的硬化参量 H α ,如对塑性主应变采用塑性主应变εip作为硬化参量 ,对 q 方向上的剪切屈服面采用γp作q p为硬化参量 ,对 θζ 方向上的剪切屈服面采用γθ 作为硬化参量 ,对体积屈服面采用塑性体应变 εp作为 ν 硬化参量. 应用广义塑性位势理论可求得与 ( 11) 式 相同的塑性应变增量与应力增量的关系.2. 1. 3 根据土工试验数据拟合求塑性系数 以当 前实际工程中常采用的不考虑应力洛德角影响的双 屈服面模型为例 ,有εp F ν ( p , q ) ,F q ( p , q ) ,ν = (12)γp = q对上式两边微分得硬化模型与硬化定律的区别和联系由上面系统深入的剖析可知 ,硬化模型与硬化定律是增量塑性理论的两个组成部分 ,它们既有区别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硬化模型决定了加载面的形式 ,而硬化定律决定了塑性系数或塑性模量的确定模式. 硬化理论的建立 ,一般是先确定硬化模型的类型 ,再决定硬化定律的具体形式. 一个好的土体本构模型需具有恰当的硬化模型和符合土体实际特性的硬化定律 .采用何种硬化模型需根据荷载的类型 、所反映的土体特性等因素恰当的选取 ,如对于静力和单调加载的情况 ,一般使用等向强化模型 ;而对于周期性及随机动力加载的情况 ,则采用运动强化模型或混合硬化模型 ;如果要反映土体初始的各向异性和应力引起的各向异性需采用混合硬化模型或旋转硬化模型 ;对于应力主轴旋转引起土体变形的这一类情3 d εp5 F Π5p 5 F Π5q A C B d p d pd qνν ν . (13) = = d γp5 F Π5p 5 F Π5q d q D qq q 采用试验拟合方法 ,就是不再给出体积屈服面与剪切屈服面 ,而是通过试验数据的拟合 ,直接给出屈服 面的导数值 ,即矩阵中的 A , B , C , D . 其实 ,给出屈 服面与硬化定律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最终目 的是为了求出塑性系数 A , B , C , D . 这种方法不但 省去了屈服面及弹塑性矩阵的繁杂推导 ,又保证了 给定边值问题解的惟一性. 但如何拟合更为合理 ,当 前尚没有统一的规定 ,也缺少严格的理论论证 ,有待 进一步研究.2. 2 基于对偶应力理论的硬化定律这一理论最先出现于边界面模型中 ,其方法是 先在边界面上找到与现有应力{α} 相对应的对偶应力{ζ3 } ,并令 δ为{ζ} 和{ζ3} 两点之间的距离 ,则 硬化模量被假定为 δ的函数[ 8 ],即决定硬化定律的模式 ,如采用等向强化模型时宜选 用等值面硬化定律 ; 而采用混合硬化模型或旋转硬 化模型时宜选用对偶应力硬化定律. 对于等值面硬 化定律 ,硬化参数的选取是一个关键 . 人们提出过各律 ,动力模型一般采用对偶应力硬化定律 .参考文献 :1郑颖人 ,刘元雪 . 塑性位势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岩土本构模型中的应用 A . 庄逢甘. 现代力学与科技进步文集 C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1 115 - 1 118.郑颖人 . 广义塑性力学理论 J . 岩土力学 ,2000 ,21 (2) :188.种各样的硬化参数 ,如塑性功 、塑性体积应变 εp 或ν 塑性剪应变εp等等 ,究竟何者为好 ,存在诸多争议.s 2 我们认为 ,首先应考虑参数测取的方便性 ,其次应考 虑屈服面的类型以及所要反映的土体特性. 如剑桥3 郑颖人 ,孔亮. 塑性力学的分量理论 广义塑性力学 模型 ,若采用 εp作硬化参数 ,则只适用于正常固结 J . 岩土工程学报 ,2000 ,22 (3) :269.孔亮 ,郑颖人 ,王燕昌. 一个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土体 三屈服面模型 J . 岩土力学 ,2000 ,21 (2) :108.ν 粘土 ,无法反映土体的剪胀性 ;如果采用塑性功作硬 化参数 ,则可以建立既能反映砂土的剪胀性 ,又可以 反映正常固结粘土体积变形的统一弹塑性模型[ 10 ] . 4 孔亮 , 王燕昌 , 郑颖人. 对 γp 5 θ 剪 切 屈 服 面 的 初 步 研 究J . 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 ,21 (2) :104.段建立 ,郑颖人 . 一个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剪胀土 模型 J . 岩土力学 ,2000 ,21 (4) :360.沈珠江. 三种硬化理论的比较 J . 岩土力 学 , 1994 ,15 (2) :13.Dafalias Y F , Herrmann L R. A b ou nd ary su rface s oil plas ticity m od el A . Pnd e G N , Z ienkiew icz O C. P roc I nt Symp So lisund er cyclic T rans lo a d C . R otterd am :B alkema Pu b l ,1980. 335 - 356.Hashigu chi K. S ubloading surface m od el in unconventional plasticityJ . I nt J So lids Structure ,1989 ,25 (8) :917. Y ao Y P ,M atsu oka H ,Su n D A. A u nified elastoplastic m od el of sand d epend ent on s tress level and v oid ratio A .Jam iolk owski , Lancello tta & P resti L. P re 2failure d ef ormatio n characteristics of g eom aterals C. R otterd am :Balkema Pub l ,1999. 589 - 596.在广义塑性力学的静力模型中 ,体积屈服面采用 εpν 6 作硬化参数 , q 方向与θζ 方向的剪切屈服面分别以 γp pq 和γθ 为硬化参数. 对于对偶应力硬化定律 ,则需 7 对塑性模量的求取做出符合实际的假设. 上面提到 的两种方法是其典型代表.84 结论1) 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包括硬化模型与硬9 化定律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 硬化模型有等向强化 、运动强化 、混合硬化及旋转硬化四种类型. 静力模型一般采用等向强化模型 ,动 力模型一般采用混合硬化模型或旋转硬化模型.3) 硬化定律可归结为三种模式 ,即等值面硬化10The hardening theory in generalized p la s tic mech anicsKON G Liang 1, HUA Li 2kun 2, ZHEN G L u 2shi1(1. Department o f Physics & Electrical In formation Eng ineering ,Ning xia University , Y inchu an 750021 ,China ;2.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 ineering ,Ning xia Univer sity , Y inchu an 750021 ,C hina )Abstract : T he hardening theory of the generaliz ed plastic m echanics is analyz ed system atically and thoroughly in thispaper . The basic concept and physical m eaning of hardening m odel and hardening law are clari fied , and their di fference and connecti on are also pointed out . The proper types of hardening m odel and hardening law are dependent on thecharacter of soil and yield surface and type of l oading. The hardening theory of the generaliz ed plastic m echanics becom es m ore perfect .K ey w or d s :generalized plastic m echanics ; h ardening m odel ; h ardening law(责任编辑 马 健责任校对 周淑霞)。

塑形力学概况与研究进展

塑形力学概况与研究进展

塑形力学概况与研究进展姓名:潘清学号:SQ10018014033一、塑性力学的概况塑性力学又称塑性理论,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固体受力后处于塑性变形状态时,塑性变形与外力的关系,以及物体中的应力场、应变场以及有关规律,及其相应的数值分析方法。

物体受到足够大外力的作用后,它的一部或全部变形会超出弹性范围而进入塑性状态,外力卸除后,变形的一部分或全部并不消失,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有的形态。

要注意的是塑性力学考虑的永久变形只与应力和应变的历史有关,而不随时间变化,永久变形与时间有关的部分属于流变学研究的范畴。

一般将塑性力学分为数学塑性力学和应用塑性力学,其含义同将弹性力学的分为数学弹性理论和应用弹性力学是类似的。

前者是经典的精确理论,后者是在前者各种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再加上一些补充的简化假设而形成的应用性很强的理论。

从数学上看,应用塑性力学粗糙一些,但从应用的角度看,它的方程和计算公式比较简单,并且能满足很多结构设计的要求。

从学科建立过程来看,塑性力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中找出受力物体超出弹性极限后的变形规律,据以提出合理的假设和简化模型,确定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材料的本构关系,从而建立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解出这些方程,便可得到不同塑性状态下物体中的应力和应变。

塑性力学的基本实验主要分两类:单向拉伸实验和静水压力实验。

通过单向拉伸实验可以获得加载和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弹性极限和屈服极限的值;在塑性状态下,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且没有单值对应关系。

由静水压力实验得出,静水压力只能引起金属材料的弹性变形且对材料的屈服极限影响很小(岩土材料则不同)。

为简化计算,根据实验结果,塑性力学采用的基本假设有:①材料是各向同性和连续的。

②平均法向应力不影响材料的屈服,它只与材料的体积应变有关,且体积应变是弹性的,即静水压力状态不影响塑性变形而只产生弹性的体积变化。

这个假定主要根据是著名的Brid-gman试验。

岩土塑性力学原理_广义塑性力学_郑颖人_2004

岩土塑性力学原理_广义塑性力学_郑颖人_2004

⎧J1 = (σx −σm) +(σy −σm) +(σz −σm) = Sx + Sy + Sz = 0 ⎪ 1 2 2 2 J2 = 6 (σx −σy )2 +(σy −σz )2 +(σz −σx )2 +6(τxy +τyz +τzx) ⎪ ⎨ 1 2 2 2 = 6 (σx −σy ) +(σy −σz ) +(σz −σx ) = 1 SijSij (八面体剪应力倍 2 ⎪ ⎪J = S S S +2τ τ τ − S τ 2 − S τ 2 − S τ 2 = S S S数) xy yz zx x yz y zx z xy 1 2 3 (与剪应力方向有 ⎩3 x y z 关)
0⎤ ⎡σ m 0 ⎢0 σ 0 ⎥ = σ mδ ij m ⎥ ⎢ 0 σm⎥ ⎢0 ⎦ ⎣
⎡ S x τ xy τ xz ⎤ ⎥ ⎢ Sij = σ ij − σ mδ ij = ⎢τ yx S y τ yz ⎥ ⎢τ zx τ zy S z ⎥ ⎦ 27 ⎣
应力张量分解及其不变量
应力偏量Sij的不变量
则 2 2 rσ = x + y = :
= τ π = PQ
1 3

(σ 1 − σ 2 ) + (σ 2 − σ 3 ) + (σ 3 − σ 1 )
2 2
平面矢径大小)
2
π
y 1 2σ 2 − σ 1 − σ 3 1 tan θσ = = = µσ x 3 σ1 − σ 3 3

π
平面矢径方向)
⎧ I1 =σ 1 +σ 2 +σ 3 ⎪ ⎨ I 2 =−(σ 1σ 2 +σ 2σ 3 +σ 3σ 1 ) ⎪ I 3 =σ 1σ 2σ 3 ⎩

塑性力学-第一章

塑性力学-第一章

σdσ≥0 σdσ<0
dσ=Etdε dσ=Edε
弹性变形有以下特点: (1)弹性变形是可逆的。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以 能力(应变能)的形式储存在物体内,当卸载时,弹性应变 能将全部释放出来,物体的变形得以完全恢复; (2)无论材料是处于单向应力状态,还是复杂应力状态,在线 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成线性比例关系; (3)对材料加载或卸载,其应力应变曲线路径相同。因此,应 力与应变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塑性变形有以下特点:
(1)塑性变形不可恢复,所以外力功不可逆,塑性变形的产生必定 要耗散能量(称耗散能或形变功); (2)在塑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由于本构方程 的非线性,所以不能使用叠加原理。又因为加载与卸载的规律不 同,应力与应变之间不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应力与相应的应 变不能唯一地确定,而应当考虑加载路径(或加载历史); (3)在载荷作用下,变形体有的部分仍处于弹性状态称弹性区,有的 部分已进入了塑性状态称塑性区。在弹性区,加载与卸载都服从广 义胡克定律。但在塑性区,加载过程服从塑性规律,而在卸载过程 中则服从弹性的胡克定律,并且随着载荷的变化,两区域的分界面 也会发生变化; (4)依据屈服条件,判断材料是否处于塑性变形状态。
①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和安定分析,对梁、桁架、刚架、拱、排架、圆 板、矩形极、柱壳、球壳、锥壳、组合壳等都已获得完全解。 ②构件的塑性极限分析和安定分析,已求出各种带有缺口、槽、孔的受 拉、受弯、受扭轴和构件的塑性极限载荷。 ③金属板料成形,包括深冲、翻边、扩口、缩口等工艺。 ④金属块体成形,包括镦粗、拉拔、挤压、锻造等工艺。 ⑤金属轧制,金属材料在两个反向旋转的轧辊间通过,并产生塑性变形。 ⑥塑性动力响应和塑性波,在防护工程、地震工程、穿甲和侵彻,高速成 形,超高速撞击、爆炸工程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⑦自紧技术,通过使结构产生有益的残余应力,以增强厚壁圆筒弹性强度 和延长疲劳寿命。 ⑧在岩土力学中,用以研究地基承载能力、边坡稳定性、挡土墙的作用和 煤柱的承载能力。 ⑨用以研究估算和消除残余应力的方法。

岩土塑性力学原理——广义塑性力学

岩土塑性力学原理——广义塑性力学
岩土塑性力学是研究岩土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弹性、塑性和破坏阶段的力学行为。它基于应力-应变关系、屈服条件与破坏条件、塑性位势理论等核心概念,描述了岩土材料从弹性变形到塑性流动再到最终破坏的全过程。与传统基于金属材料的塑性力学不同,岩土塑性力学考虑了岩土特有的体积屈服和剪胀性。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的Tresca准则和Coulomb破坏条件,后经Drucker等人的完善,特别是1950年代后Roscoe的临界状态土力学和剑桥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岩土塑性力学的正式建立。通过对岩土材料进行单向、三向固结压缩及三轴剪切等试验,揭示了岩土的塑性体变、剪胀性、应变软化等重要特性。这些试验结果不仅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也为建立更符合实际的岩土本构模型提供了依据。未来,岩土塑性力学将朝着建立更系统、严密的广义塑性力学体系发展,结合理论、试验与工程实践,探索复杂加载条件、各向异性及动力加载下的岩土力学行为,为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更科学、可靠的指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塑性力学

塑性力学

塑性力学研究报告一、 研究内容1.1经典塑性力学基本理论经典塑性理论研究在二十世纪50年代已经成熟,主妥结果已总结在H 川的名著“塑性数学理论”L ’J 和PragCr&HodgC 的名著“理想塑性的固体理论”中。

经典塑性理论的三条基本假设:(1)传统塑性势假设;(2)关联流动法则假设,假设屈服面与塑性势面相同;(3)不考虑应力主轴旋转假设。

1.2塑性力学的研究热点最近几十年,岩土塑性力学的兴起促进了塑性力学的发展,近30年国际上出现了非关联流动法则与多重屈服面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经典塑性力学理论上的不足,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广义塑性力学正是由于经典塑性力学不适应岩土类摩擦材料的变形机制而产生。

广义塑性力学成为了近几十年来塑性力学的研究热点。

1.2.1广义塑性力学基本理论广义塑性理论包括:1、不记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2、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3、广义塑性力学的屈服面理论;4、广义塑性力学中的硬化定律5、广义塑性力学中的应力应变关系。

1.2.1.1不记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保留传统塑性位势理论的第(2)假设,即消除(1)、(3)条假设,那么式可以写成:31p k ij k k ijQ d d ελσ=∂=∑∂ (1.2.1.1.1) 当不考虑应力主轴旋转时,杨光华在不借助任何假设条件下引用张量定律导出了式(1.2.1.1)。

应力和应变都是二阶张量,按张量定律必有: 31pp k ij k k ijQ d d εεσ=∂=∑∂ (1.2.1.1.2) 式中k σ与k ε分别为三个主应力和主应变。

根据梯度的定义有:31p k i k k iQ d d ελσ=∂=∑∂ (1.2.1.1.3) 式中k Q 是三个任意的线性无关的势函数,将(1.2.1.3)代入式(1.2.1.2)即可得式(1.2.1.1)。

可以认为式(1.2.1.1)就是未考虑主应力旋转情况下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或称为广义塑性流动法则。

Ytsxlx第四章塑性位势理论

Ytsxlx第四章塑性位势理论

第四章塑性位势理论位势理论作为一种力学方法在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米赛斯于1928年借用弹性势函数作为塑性势函数,并提出了按照塑性势函数的梯度方向确定塑性流动方向的传统塑性位势理论。

后来又由德鲁克塑性公设,表明塑性势函数与屈服函数是一致的,从而形成了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必定正交于屈服面的关联流动法则,完善了传统塑性位势理论。

传统塑性位势理论不适应岩土材料的变形机制,因而基于传统塑性位势理论而建立的岩土本构模型,不能反映岩土的实际变形。

双屈服面模型与多重屈服面模型的出现实质上已经扩展了塑性位势理论。

作者在研究多重屈服面弹塑性理论时,提出建立岩土本构模型应采用三个塑性势面和三个屈服面,并建立了以三个主应力作为塑性势函数的岩土本构模型。

此后,杨光华用张量定律从理论上导出以三个塑性势函数表述的塑性应变增量公式。

作者在剖析传统塑性位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三个塑性势函数表述的塑性应变增量公式,可作为不考虑应力主轴旋转时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

并从基本力学概念出发,指出屈服函数与势函数必须相应,而不要求相等,相等只适用于金属情况。

郑颖人等又进一步发展建立了考虑应力主轴旋转情况下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

§4.1德鲁克(Drucker)塑性公设与伊留辛(Ильющин)塑性公设一、稳定与不稳定材料下图示出两类试验曲线。

在图a中,当∆σ> 0时,∆ε>0,这时附加应力∆σ对附加应变做功为非负,即有∆σ∆ε> 0。

这种材料被德鲁克(Drucker)称为稳定材料。

显然,应变硬化和理想塑性的材料属于稳定材料。

在图b所示的试验曲线上,当应力点超过p点以后,附加应力∆σ< 0,而附加应变∆ε> 0,故附加应力对附加应变做负功,即∆σ∆ε<0。

这类材料称为不稳定材料,应变软化材料属于不稳定材料。

图稳定与不稳定材料(a)稳定材料;(b)不稳定材料应当说明,德鲁克公设对稳定材料的定义只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塑性力学基础理论与应用

塑性力学基础理论与应用

塑性力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塑性力学是材料力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材料的塑性变形行为以及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

在工程领域中,塑性力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金属加工、结构设计和材料强度评估等。

本文将介绍塑性力学的基础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基础理论1. 应力与应变在塑性力学中,应力是指材料内部的力与单位面积之比,常用符号为σ。

应力可分为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别表示作用于垂直于某一平面上的力和作用于平行于某一平面上的力。

应变则表示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量,常用符号为ε。

同样,应变可分为正应变和剪应变,分别表示与正应力和剪应力相对应的形变。

2. 弹性与塑性材料的塑性变形是指在受力作用下,材料发生不可逆的形变。

与之相对的是弹性变形,即当受力作用停止后,材料能够完全恢复其原始形状。

塑性变形是材料的一种本质特性,与材料的晶体结构、力学性质等密切相关。

3. 流变行为材料的流变行为是指在受力作用下,材料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可以将材料的流变行为分为弹性、塑性和高温阶段。

特别地,在材料的塑性阶段,常采用屈服准则来描述材料的流变行为,例如屈服应力的大小和塑性应变的发展过程。

二、应用1. 金属加工塑性力学在金属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锻造过程中,通过施加压力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

塑性力学的理论模型可以帮助工程师预测和控制金属的变形行为,以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2. 结构设计在工程结构设计中,塑性力学的理论可以用于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

通过分析结构在外部载荷作用下的塑性变形,可以确定结构的破坏机制和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

这对于工程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材料强度评估塑性力学的理论也可用于材料的强度评估。

通过研究材料的屈服行为和塑性变形过程,可以推断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

这对于选择材料和确定合适的工作条件非常重要,以满足特定工程应用的要求。

广义塑性力学课件

广义塑性力学课件

岩石的破裂分析
总结词
岩石的破裂分析涉及到岩石材料的强度 、断裂和损伤演化。
VS
详细描述
在岩石工程中,如隧道开挖、边坡稳定等 ,岩石的破裂分析至关重要。岩石在复杂 应力状态下会发生破裂和失稳,这需要利 用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来描述其非线性行 为和损伤演化。研究岩石的破裂分析有助 于预测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2
材料科学
广义塑性力学为材料科学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础,有助于理解材料的
微观结构和宏观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新材料的开发和现有材料的改进提
供了指导。
03
学科发展
广义塑性力学的发展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如计算力学、实验力学和
固体力学等。它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提供了更有效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方
法。
广义塑性力学的发展历程
岩石破裂
岩石破裂是地质工程和采矿工程中的重要问题,广义塑性力学在岩石破裂的研究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岩石是一种脆性材料,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现出塑性行为。广义塑性力学可以帮 助研究岩石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破裂和失稳行为。
通过建立岩石的广义塑性本构模型,可以模拟岩石在复杂应力场中的破裂过程,预 测岩石的稳定性,为地质工程和采矿工程提供安全性和经济性的保障。
广义塑性力学课件
REPORTING
• 广义塑性力学概述 • 广义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 • 广义塑性力学的应用 • 广义塑性力学的挑战与展望 • 案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广义塑性力学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特性
定义
广义塑性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塑性 状态下行为的学科。它考虑了更广泛 的材料行为,包括非线性、非均匀性 和时间依赖性等特性。
描述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硬化行为的模型。

塑性力学总结

塑性力学总结

塑性力学总结引言塑性力学是研究材料在超过其弹性限度后的行为的学科。

在工程、材料科学和土木工程等领域中,塑性力学的理论和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塑性变形的模型进行总结。

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塑性力学研究材料的形变行为,其基本概念包括应力、应变、变形和弹性限度等。

应力应力是指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力,常用σ表示。

在塑性力学中,应力主要分为正应力、剪应力和等效应力等。

应变应变是指物体在受力下的形变程度,常用ε表示。

在塑性力学中,应变主要分为线性应变和剪切应变。

变形变形是指材料在受到外部力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改变。

在塑性力学中,变形可以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

弹性限度弹性限度是指材料能够恢复原状的最大应力。

当材料受力超过弹性限度时,就会产生塑性变形。

塑性力学的应力应变关系塑性力学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通过应力应变曲线来描述。

塑性材料在受力下会发生塑性变形,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和平台段。

弹性阶段在应力应变曲线的起始阶段,材料表现出弹性行为,应变与应力成正比,同时也满足胡克定律。

此时材料在卸载后能完全恢复初态。

屈服点和屈服应力应力应变曲线上的屈服点对应材料的屈服应力,即超过该应力后,材料将发生塑性变形。

屈服点及其对应的屈服应力是塑性力学中重要的参数。

塑性阶段在超过屈服点后,应力应变曲线进入塑性阶段。

此时材料会发生可逆塑性变形和不可逆塑性变形。

可逆塑性变形指的是材料在卸载后,部分变形能够恢复到弹性状态,而不可逆塑性变形则指的是完全无法恢复的塑性变形。

极限强度和断裂强度应力应变曲线的最高点即为材料的极限强度,此后材料将发生断裂。

断裂强度是指材料在断裂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塑性变形的模型为了更好地描述塑性变形过程,塑性力学提出了各种模型来对材料的塑性行为进行建模。

常用的塑性变形模型有弹塑性模型、本构模型和流动应力模型等。

弹塑性模型弹塑性模型是将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结合起来的模型。

它假设材料在弹性区域内服从胡克定律,在塑性区域内采用流动理论来描述材料的行为。

岩土塑性力学原理-广义塑性力学(郑颖人)

岩土塑性力学原理-广义塑性力学(郑颖人)
➢ 纯剪应变(剪应力强度):
s 2J 2 2 3 [1 ( 2 ) 2 (2 3 ) 2 (3 1 ) 2 ]
41
应力和应变的基本方程
体力和面 力Fi,Ti
位移ui
平衡
本构关系
相容性 (几何)
应力ij
应变ij
固体力学问题解法中各种变量的相互关系
42
应力和应变的基本方程
➢ 运动方程与平衡方程: ij,j Fi ui
平面
三个主应力构成 的三维应力空间
平面的方程: 123 3r
30
op
应力空间与平面上的应力分量
➢ 主应力 平面上正应力分量:
O r Q 1 3 (1 2 3 ) 3 m I 1 3
➢ 平面上剪应力:
PQ 13 (12)2(23)2(31)2
2J2 2 3q
31
应力空间与平面上的应力分量
19世纪40年代末,提出Drucker塑性公论,经典塑性 力学完善;
1773年Coulomb提出的土质破坏条件,其后推广为 莫尔—库仑准则;
1957年Drucker提出考虑岩土体积屈服的帽子屈服面;
1958年Roscoe等人提出临界状态土力学,1963年提出 剑桥模型。岩土塑性力学建立。
9
岩土塑性力学及其本构模型发展方向
12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2)真三轴:
土受应力路径的影响
b 2 3 1 3
b=0常理试验; 随b增大,曲线变陡,出现软化, 峰值提前,材料变脆。
13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对应体
硬化型:变曲线
应力应 双曲线
变曲线:
对应体
软化型: 变曲线
驼峰曲线
压缩型: 压缩剪胀型:先缩后胀 压缩剪胀型:先缩后胀

塑性力学

塑性力学

2-1
简单拉伸时的塑性现象
(1)线弹性阶段(OA段)
E , max p
(2)弹性阶段(AB段) (3)屈服阶段(BC段) (4)强化阶段(CD段)
max e
s
max b
(5)局部变形阶段
进入塑性阶段
e p

σ
σ
O
ε
O
ε
从这个简单拉伸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知道,与弹性 阶段不同,塑性的变形规律即本构关系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 特点:
塑性力学问题远比弹性力学复杂:
一、本构关系是非线性的,且与加载历史有关; 二、物体(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后,弹、塑区域的交界面 的确定,两部分区域采用不同的物理方程; 三、在弹性力学中,大多数问题假定变形为小变形,而塑性 力学学涉及部分有限变形问题。 在塑性力学问题的分析中,属于材料非线性问题,在考 虑有限变形的情况下,所分析的问题又属于几何非线性问题。 在弹性力学问题中,大多数属于线性问题,只在考虑变 形有限的情况下,才属于几何非线性问题。
2 2
2
3 2 2 2 xy yz zx 2
其作用也是将一个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化作一个具有
i 相同“效应”的单向应力状态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变量。 应变、广义应变或相当应变。
松比
也称为有效
由于在塑性变形时,材料一般为不可压缩的,则材料泊
0.5
,应变强度的表示可简化。
2 2 2 2 i 1 2 2 3 3 1 3 2 2 2 3 2 2 2 2 x y y z z x xy yz zx 3 2
f x ,... xy ,... 0 f ij

塑性力学讲义-全量理论与增量理论

塑性力学讲义-全量理论与增量理论

(1)
第二式可以写为 m 3K m 其中 K E
31 2
第一式,且 0.5, ij eij , 故
3 i ij Sij 2 i
2 i ij 或 Sij 3 i
1 2 又因为S z z m z z , Sz z 3 3 i i 其展开式为 i , 3 i
2G
2 i
(因 i E i 21 G i ,而塑性状态 0.5) 当应力从加载面卸载时,也服从广义 Hooke 定律,但是不能写成全量形式,只能写成增 量形式。 1 2 1
d ii E d ii , de ij 2G dS ij
§4-3 全量型本构方程 由于在塑性变形状态应力和应变不存在 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必须用增量形式来 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知道了应力或 应变历史后,才可能沿加载路径积分得出全 量的关系。由此可见,应力与应变的全量关 系必然与加载的路径有关,但全量理论企图 直接建立用全量形式表示的,与加载路径无 关的本构关系。所以全量理论一般说来是不 正确的。不过,从理论上来讲,沿路径积分 总是可能的。但要在积分结果中引出明确的
P M z , z 2rt 2r 2t
其余应力分量为零。当按照同时拉伸与扭转, 在 的比值保持不变条件下进入塑性状态

到 s 力。
s
E
, s
s
G
,用全量理论求筒中的应
解:(一)由全量理论
3 i eij S ij , i i 2 i 1 2 ii ii E
eij S ij
3 、‘单一曲线假设’:不论应力状态如何, 对于同一种材料来说,应力强度是应变强度 i i 的确定函数 ,是与Mises条件相应的。 ( i E i 1 ,单拉时 E 1 )

塑性力学讲义全量理论与增量理论

塑性力学讲义全量理论与增量理论

s
, s
212
3(42)12
3
3
(三)在简单加载条件下,材料进入塑性时
各应变分量同时达到屈服,即 s,,s
又 s3 G s,sG s3 s G 13sG
分别代入(4)得到
s
s
3G
2
1 3
s
2
3G
s
3G
s
2
0.707s
3
s
s
3G
2
1 3
s
3G
2
s
3G
s
6
0.408s
200000 300
§4-4 全量理论的基本方程 与边值问题的提法
全量理论的边值问题与解法 设在物体V内给定体力 f i,在应力边界 上ST 给 定面力 ,f i在位移边界 上S给u 定 ,要u i 求物体 内部各点的应力 、应 变ij 、位 移ij 。确定u i 这 些未知量的基本方程组有:
1) ij,i fj 0
其本构方程为:deij
1 2G
dSij
dSij
d ii
1 2
E
d ii
例4-2、在薄壁筒的拉伸与扭转问题中,若
材料为理想弹塑性,且 0。.5设拉力为P,扭 矩为M,筒的平均半径为r,壁厚为t。于是
筒内应力为均匀应力状态,有
z
2Prt,z
M
2r2t
其余应力分量为零。现按照下列三种加载路 径(如图),试用Prandtl—Reuss理论来计 算筒中的应力:
下才能保持物体内部各点都处于简单加载情 况。提出了一组充分条件: 1、外载按比例增长,如有位移边界条件, 只能是零位移边界条件; 2、材料的体积不可压缩,即 0.5,;ii0 3、应力强度与应变强度的关系 i A。im 二、偏离简单加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A期
郑颖人 ; 广义塑性力学理论
? \ [
! #应力增量方向 "
! #基于传统塑性势应变增量方向 $
! #实验测出的塑性应变增量方向 %
图 & 应力增量方向与应变增量方向 * & + ’ ( ) ( , . / ( 0 1 20 32 / , 2 2( 1 . , 41 / 5 1 60 37 8 5 2 / ( .2 / , 5 ( 1( 1 . , 41 /
图 U 应力循环中外载所作真实功与附加应力功 * U V ’ ( ) 5 8 W 0 , X0 3Y / , 1 5 8 8 0 5 6 25 1 6W 0 , X 0 35 7 7 1 6 62 / , 2 2( 12 / , 2 2. Z . 8 -
K O
N K O
K O
! R #
下面用一张以往用来推论塑性应变增量与屈服面

与应力有关 D 还与应力增量有关 G图 "表明 D 对试样加 不同方向的应力增量 ? 图" 试验测得的应变增量 ? @ @ D ) 方向 ? 图 " 与 应 力 增 量 方 向 稍 有 差 异D 但基本一 ? @ @ ’ 致D 表明岩土不遵守传统塑性势理论 G 即要 ? ! @经典塑 性 力 学 要 求 服 从 关 联 流 动 法 则 D 求塑性势面与屈 服 面 相 同 G 但 大 量 试 验 证 明 D 岩土材 料并不遵守关联 流 动 法 则 G 应 用 关 联 流 动 法 则 D 会使 库仑一类的屈服面出现远大于实际的剪胀现象 G 莫尔 : ? z @经 典 塑 性 力 学 没 有 考 虑 应 力 主 轴 的 旋 转 D 尽管 主 应 力 的 大 小 不 变D /) h 2 & 7 ( )等人 的试 验证实 D 但应力主轴旋转也可产生不容忽视的塑性变形 G 上述矛盾出 自经 典塑性 力学作 了一 些假设 D 因而 本文从寻找 与消 除这些 假设入 手 D 从固体 力学基 本原 理出发 D 把经典塑性力学拓广为广义塑性力学 G
R 0 ,




S , , ,年
正 交 的 图来 说明附 加应力 功为 非 负 的 条 件 ! 如 图 "所 示# $ 设 图 "中加载面在 %点的塑性应变增量为 & 过 ’ ) ( % 点作一条 & ’垂直的线称为势面线 $ % 点的法向矢量
(
导 出了不 考虑应 力主 轴 旋 转 的 广 义 塑 性 势 ) 设一个二 阶对称张量 % J K 的三个 主方向 与另 一个二 阶对称 张量 则 由张量 理论 表 明 ) 这两个三 L J K 的三 个主方向 相同 ) 阶对称张量必存在如下关系 M Q L P ! PN R ) S ) " # ! T # Q L J K 式中 % ) L J K J K 为 其 张 量 分 量 UL P为任一种形式的三 若令 % 个张量 不变量 U& O P为 三 个 待 定 系 数$ J K为 塑 性 % O J KN & P
B I 按功的定义 : 应力循环中 : 外载所作的真实功 G 应
D E D E D E @ @ D F D F D F ? A B
! ? #
式中 E 为塑性势函数 9 可推证塑性主 应 变 增量 与 主 应 力增量有如下关系 ;
> < = H>I < F ?C G B JB K
! K C? : A : B #
岩土塑性力学的 兴起促进了塑 性 力 学的 发 展 D 近
正是由 于经 典 塑 性 力 学 不 适
! 经典塑性力学的三条假设
众所周知 D 传统塑性势是从 ? " @传统塑性势假设 G 弹性势借用过来的 D 并非由固体力学原理导出 G 因此
收稿日期 9 " = = = : # = : # E C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 ? " = $ ; ! # ; z @
AAB
AAAAAAAB 广义塑性力 学讲座 ? " @ AAAB
广义塑性力学理论 C
郑颖人
后勤工程学院 土木系 D重庆 ? E # # # E " @
" 前
z #年 国 际 上 出 现 了 非 关 联 流 动 法 则 与 多 重 屈 服 面 模 型D 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经典塑性力学理论上的不 足D 提高了计算的 准 确 性 G 然 而 上 述 工 作 尚 未 形 成 严 密的理论 D 仍然 会导致一 些认 识上的 模糊 和 计 算上 的 失 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广义塑性力学
这是一条假设 9 按传统塑性势公式 : 即可得出塑性主应 变增量存在如下比例关系 ;
> > > @< = @< = < = ? A BC
式! 本是用来判断材料稳定性的 : 而并非是普遍的客 R # 观规律 9 然而有人错误地认为德鲁克公设可依据热力 学导出 : 即应力循 环 中 弹 性 功 为 零 : 塑 性 功 必 为 非 负: 因而式 ! 成立 9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附加应力功并不符 R # 合功的定义 : 它们是达到塑性时的应力 F K O 与起点应力 N 而 不 是 应 力 与 应 变 的 乘 积9 可 F K O 之差 与 应 变 的 乘 积 : 即非热力学意 见附 加应力 功不是 物理 存 在 的 真 实 功 : 义上作功 : 因而不能用热力学定律保证它必为非负 : 可 见式 ! 而是有条件成立 9 R #并非一定成立 :
AAAAAAB
关 键
摘 要 9实 验 表 明 D 经典塑性力学难以反映岩土材料的变形机制D 究 其 原 因 在 于 经 典 塑 性 力 学 作 了 传 统 塑 性 势 假 设F 关联 流动法则假设和不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假设 G 广义塑性力学放弃了这些假设 D 采用了分量理 论 D 由固体力学原理直接导 出塑性公式 D 它既适用于岩土材料 D 也适用于金属 G 词 9塑性力学 D塑性势 D屈服面 D应力主轴旋转 文献标识码 9J 中图分类号 9H < ! IE
F K O
N
为! 见图 A # SC =Q N MF<
F K O
N
K O
K O
! T #
式! 表明 : 应力 循环中 只存 在 塑 性 功 : 并按热力学定 T #
N 律必为非负 9由式 ! 还可看出 : 真实功与起点应力 F T # K O 无关 9 由此也说明附加应力功并非真实功 : 它只能理解 N 为应力循环中外载所作的真实功与起点应力 F K O所 作 的虚功之差 ! 见图 A # 9
作 者 简 介 9郑颖人 D 男D 教授 D 博士生导师 D 从事隧道力学 F 岩土塑性力学 F 地下工程与区域性土研究 G $ ;岁 D
K L M N O PN Q R M S M O T U V W M XY U T Z [ V \]M \ L T S V \ Z
^ _ ‘ a bc d a b e ‘ a
第! "卷 第 !期 ! # # #年 $月 文章编号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1 ) * ’ 2
4 ! "5& 4 ! 3& . # # # 6 7 * 0!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 " D ! |
应岩土类摩擦材料 的变形 机制 而产 生 D 国 内 诸 多岩 土 力学界人 士 D 如郑 颖人 F 沈珠 江 F 杨 光 华 等在 吸 收 国际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D 正在 逐步 形成既 适应 岩 土 类材 料 又适应金属的广义塑性力学 G 岩 土 属 于 摩 擦 材 料D 与 金 属 有 很 大 不 同D 致使岩 土的变形机制比金 属复杂 得多 D 当 前 采 用的 岩 土 本构 关系多从经典塑性 理论脱胎 而出 D 而 理 论计 算 结 果与 土工试验结果有 诸 多 矛 盾 G 下 述 几 点 矛 盾 D 实际上已 经成为国内外岩土力学界的共识 G 塑 ? " @按照经 典 塑 性 力 学 中 的 传 统 塑 性 势 理 论 D 性应变增量方向唯一 地取决于应 力 状 态 D 与 应 力增 量 无关 G 然而试验证实 D 岩土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不仅
? Dm # # # E " Dm @ f & g 2 h ’ ) . i * g * 0 0 j * gI* k 0 j 2 h l 1 & * g n * gE 1 * ) 9 i o p Z [ O T \ [ q r 0 j s0 * h 22 1 & th 1 ) hh 1 0’ . ) 2 2 ’r . ) 2 h ’s0 ’ 1 ) * ’ 2u ) . 2h &j 0 u . 0 ’ hh 1 0j 0 ) .+ 0 u & j s) h & * s0 ’ 1 ) * 2 s & u Dh g 0 & s) h 0 j ) . 2v 0 ’ ) 7 2 0h 1 0’ . ) 2 2 ’r . ) 2 h ’s0 ’ 1 ) * ’ 22v ) 2 0 +& *h 1 01 l r & h 1 0 2 2& uh 1 0h j ) + h & * ) .r & h 0 * h ) .h 1 0 & j l 1 0 4H 1 l r & h 1 0 2 2& uh 1 0) 2 2 & ’ ) h 0 +u . & tj 7 . 0) * +h 1 01 l r & h 1 0 2 2& u* & h’ & * 2 + 0 j * gj & h ) h & *& u2 h j 0 2 2r j * ’ r ) .) q 0 2 1 0 D g 0 * 0 j ) . w 0 +r . ) 2 h ’ s0 ’ 1 ) * ’ 2 g k 0 2 7 r) . . h 1 0 2 0 1 l r & h 1 0 2 0 2 ) * +g 0 h 2 ) . . h 2 r . ) 2 h ’ u & j s7 . ) 2 u j & s2 & . +s0 ’ 1 ) * ’ 2 + j 0 ’ h . l 4 2 &h ’ ) *v 07 2 0 +u & jv & h 1g 0 & s) h 0 j ) . ) * +s0 h ) . 9 r Dr Dl Dj x M PyN O X Z . ) 2 h ’s0 ’ 1 ) * ’ 2 . ) 2 h ’r & h 0 * h ) . 0 . +2 7 j u ) ’ 0 & h ) h & *& u 2 h j 0 2 2r j * ’ r ) . ) q 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