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6号教室的故事》读书笔记
摘录:信任的基础并非中期目标,也不是最终结果,它只是一个好的开端。这种事我们看得太多了: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老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
可悲的是,我还遇到过以此为荣的老师,认为这凸显了他们的教学才华——别人控制不了的孩子,到他手上全都乖乖听话。
随感:艾斯奎斯的观点很清楚,真正优秀的班级,优秀的应该是这个班级的学生,而不只是那个班级的老师。如果这样思考了,我们就不会因为只有自己有本领踏进某个班级而感到光荣了。我们就会考虑到发展好每个学生,考虑到任何老师踏进那个班级,学生都是表现积极的。所以,艾斯奎斯说信任的基础只是一个开端。
那么,在信任的基础上,这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的秘诀是什么呢?本篇艾斯奎斯就跟我们说了“六个阶段”,他将这“六个阶段”教给学生,但不期望学生们立即应用在自身行为上。这“六个阶段”其实就是最有效最实用的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习惯教育的课程。所以,有一位老师在写这本著作的读后感的时候说,我们可以以“课程观”的眼光来阅读这本著作。
摘录: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
……
但是,这样教小孩对吗?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
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的一生将毫无所为,而我也绝对不会再犯灌输第一阶段的错误。
随感: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已经成人或者说已经而立、不惑、知天命的年纪的人,而且我们是教师,是知识分子,有多少人到现在为止完成任务的目的就是“不惹麻烦”。这根深蒂固的想法是哪里来的?或许就是我们童年时期在刚入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或者我们的父母灌输给我们的。而如果做事只是为了“不惹麻烦”,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样的人、这样的教师,在工作或者说在事业上会有怎样的作为?
而我们很多教师或者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或者说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用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着今天的孩子,许多孩子今后长大成人就会重蹈我们的覆辙。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这第一阶段,但一定要使孩子们摆脱第一阶段。
摘录: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刚开始教书的那几年,我也为了“成效”而患了这种“奖赏症候群”。
家长在鼓励第二阶段思维时也要提高警觉。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好,毕竟我们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赚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的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随感:想起了公开课之前教师熟悉班级时对孩子们经常使用这样的手段使孩子们在公开课的时候表现良好,那就是奖给学生小礼物。著作中有这么一句话:“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上述一段话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行为得宜是应该的。我在给家长作“父母之爱”讲座的时候也讲到过这个话题:物质或者金钱奖赏与马戏团驯兽员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孩子是有思维的聪明的个体,对孩子的认可或者精神上的奖励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
所以,作者说:要是在家庭作业表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许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感到满足。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摘录: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坐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随感:在一般教育者看来,孩子能够取悦别人而努力,应该是很不错了。在家庭中,孩子如果是为了使父母开心而努力做一个好孩子,家长就会感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出息的;在学校里,学生为了取悦某个老师而不断上进,一般教师不仅会觉得这样的学生是尊敬老师的,更会感到这样的学生是懂事的,将来会有出息的。
但是,艾斯奎斯却下了这样的结论——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为什么呢?
摘录:我常常这么取笑或质疑我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听得出这有多可笑吗?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于讨好老师。
随感:孩子终究有一天要离开学校、离开父母的,孩子终有一天会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在这样的时候,他的生活和工作又为了取悦谁呢?当孩子将来没有了取悦的对象,那他再怎么努力呢?
看来,为取悦某人的阶段真的也是错误的。所以艾斯奎斯说了以下一番话:摘录: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许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主修专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倍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不过,至少他们曾经为取悦某人而努力过。
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随感:读得出来,艾斯奎斯还是认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有“我想取悦某人”这个阶段的,不过,这个阶段是不能持久的,尤其不能将这个阶段维持孩子的终身,否则,孩子的一生都是得不到幸福的。
摘录: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这个方法很有效,孩子们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对于收到的礼物没有真诚的感激,他们不过是遵守规则而已。
随感:文中例举了一个老师在孩子们接受礼物以后一定要说声“谢谢”,不然礼物就将收回。于是,“谢谢”就挂在了孩子们嘴边。但是,孩子们的“谢谢”只是一个表面的符号而已,他们并没有发自内心感谢送礼物的人,以至于孩子们换到了社会这个环境中,但有人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竟然不知道要说“谢谢”。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过分强调规则其实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于是,艾斯奎斯的结论是:
摘录:规则有其必然性,然而在我们最敬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随感: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中国功夫:以无招胜有招。教育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有很到难度的。
所以,又想到了另外一句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第四阶段,看来是首先必须让学生经历的,不过,不能过头,不能像那个教孩子们接受礼物后必须说“谢谢”的老师那样
摘录: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试着想象一个由第五阶段思考者所构成的世界。我们绝对听不到有人很白痴地在公共车上对着手机胡扯个没完;开车或买电影票时不会有人突然超车或插队;也不会有邻居在凌晨2点吵闹不休,扰人清梦。那样的世界时多么美好呀!
随感:对人产生同情,就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处理一切事情,从而体贴周围的人。在我们这个喧嚣的世界,之所以有作者所说的那些对着手机胡扯等现象,就是这些人在做自己的事情时,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人的感受。这样的成人世界对于孩子当然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长和教师两种人,这两种人对于他人的体贴做得怎么样呢?
摘录:第五阶段的思维:“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
随感:其实,我们中国很多词语也阐述了第五阶段的思维,比如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做到体贴他人,一定要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我想,我们作为教师或者家长,首先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体谅孩子;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