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竹石》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重点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寓意和主题。
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品味诗意的自然风光,感悟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竹石》的内涵和主旨。
2.领会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抒发。
难点1.提炼出诗词的意境,理解其抒情之美。
三、教学准备1.课文《竹石》。
2.教学课件PPT。
3.朗读材料。
4.黑板、粉笔、学生课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类似《竹石》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氛围营造:播放作者朗读诗作或教师精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集体阅读: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难点生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诗意所在。
3.课文赏析: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三步:理解(20分钟)1.学生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就自己理解的《竹石》内涵写下自己的感悟。
2.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感悟,扩展对诗意的理解。
第四步:课文分析(15分钟)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竹石》中的修辞性和表现手法。
2.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发表观点。
第五步: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写下对《竹石》的读后感,展示个人对自然美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加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诗意的思考,培养出对诗歌、文学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怀。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石》优秀教案篇1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一、导入: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举例: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学生需要理解“千磨万击”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象征了人生经历的磨难和考验,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情景创设,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领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的坚韧精神。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来表现诗句的意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4.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5.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竹石》,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郑燮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词理解: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如“咬定”、“立根”、“磨”、“击”、“坚劲”等,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意境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郑燮通过竹石寄托的个人情感和理想,把握诗的主旨。
-朗读与鉴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举例:《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重点在于理解“咬定”的意象,它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确保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竹石》教学设计3篇
《竹石》教学设计1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用20分钟时间,走近一首古诗。
这首诗叫――竹石。
跟老师一起写一写题目。
(师生板书课题)2.请看大屏幕,上面有一幅画,画的左上角题写了一首诗,就是《竹石》。
像《竹石》这样题写在画上的诗,叫做题画诗。
(板书:题画诗)大家已经读过这首诗了,我想问同学们:这首诗到底写的是竹还是石?那你知道“竹石”什么意思吗?(石缝间生长的竹子、扎根在石缝间的竹子。
)《竹石》写的是竹,而不是石。
其实不管是写竹还是石,写的都是物,《竹石》也是一首咏物诗。
(板书:咏物诗)3.学诗的第一步:读!同学们预习时都读过了,能正确诵读吗?谁来读?指名读。
(三名)相机点评:读得响亮、正确,有节奏感。
同学们是不是已经会背诵了?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同学们从小读诗、背诗,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语感,把诗读得正确、读出节奏,基本没有问题,好极了!4.学诗的第二步:解!就是要理解古诗的大意。
请同学们对照字词注释,想象画面,自己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看屏幕上,老师理解的诗句的大意,供同学们参考。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5.学诗的第三步:思!光理解诗句的大意还不行,还得深入思考:诗中的哪些字词,让你深有感触?请选一个说说。
(预设: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东西南北风)就诗中来看,竹子遭受的“千磨万击”是哪些?(破岩、东西南北风)除了“破岩”这样恶劣的环境、“东西南北风”这样四季的严寒酷暑,竹子还会遭到哪些磨难和打击?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竹子――(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想,此时同学们眼里的竹子,跟刚才我们初读古诗时眼里的竹子一定不一样。
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子,你会用哪个词?(请学生相机板书到黑板上)6.通过深入思考,竹子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深刻起来、明亮起来、伟大起来。
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还是诗句,是竹子,还没有看到诗人。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五书中有一本书,叫《尚书》。
《竹石》教学方案设计
《竹石》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竹石》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学特点;2.理解《竹石》中所表达的哲思和情感;3.学习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4.培养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竹石》的作者、作品的背景及文学特点;2.讲述和分析《竹石》中的主要形象和意象;3.解读《竹石》中的哲思和情感;4.分析并学习《竹石》中的语言表达技巧;5.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审美教育。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是否曾有过特别喜欢的玩具或地方,然后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对这个玩具或地方产生特殊的情感和回忆。
第二步:介绍《竹石》(15分钟)1.介绍《竹石》的作者陈寅恪、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文学特点,强调其以形象化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特点。
2.分享《竹石》的主要形象和意象,如“角青”、“榙蒂”、“巨松”等。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形象和意象在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和情感。
第三步:解读《竹石》(30分钟)1.分析并解读《竹石》中的主要哲思和情感,如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感叹等。
把握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竹石》中所表达哲思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学习语言表达技巧(30分钟)1.分析并学习《竹石》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如运用象征、隐喻、拟人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语言运用练习,例如请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景物来写一篇类似《竹石》的文章,运用类似的表达技巧来描写情感和思想。
第五步:进行美的审美教育(30分钟)1.分享一些精美的自然景物画作或摄影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思考其中所表达的美感和情感。
2.让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以写诗、绘画、拍照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景物的欣赏和感受。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小结《竹石》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强调学生通过学习《竹石》可以培养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重难点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方法】1.吟诵教学法2.互动讲解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初诵文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解读题目。
1.听诵、领诵、跟诵全词。
2.走近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官吏、文人、画家。
乾隆元年(1736)进士及第,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此后,便客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好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著有《板桥全集》。
3.了解背景古人有作画题诗以明其意的传统,画与诗往往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如清代的方薰所说的那样“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4.解读题目“竹石”指扎根在岩石中的竹子,诗题又作《题竹石画》。
郑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重在表现竹子的气节与品格。
这是他题写在自己创作的竹石图上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主要歌咏了竹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品质。
三、再吟文本,理解词意,明确声韵。
1.理解诗意。
[1] 竹:“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意喻君子坚韧的气节和骨气。
[2]立根:扎根。
[3]破岩:破裂的岩石。
竹子本应生长在土里,这里却生长在破裂的石缝中,意喻出身条件不好。
[4]坚劲:坚韧刚劲。
[5]任:任凭。
[6]尔:你。
[7] 东西南北风:各个季节的风,意喻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打击。
2.明确修辞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竹之根主动“咬住”青山,“立身”则让人想到《孟子》中的著名段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竹石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竹石一、教学目标1.了解竹石的起源,以及竹石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2.通过学习竹石的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竹石的观察、分类和描述。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竹子、石头、相关图片、课件、黑板、粉笔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等。
三、教学流程1.热身(5分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竹子和石头。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竹林和石头的样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竹子和石头有什么区别?它们又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竹石这一主题?3.呈现课文(15分钟)教师播放有声读物,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跟读课文,并仔细观察图片,了解竹石的外貌、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4.梳理重难点(10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重难点进行梳理,特别是生字、生词及难句的解析。
5.合作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组几个人一起去校园里观察竹石,用手摸、用眼看、用心感受,比较不同竹石间的区别和联系,谈谈你们观察到哪些不同、哪些相同之处。
6.联想扩展(20分钟)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竹石生活在一起,如果它们能讲话,它们会怎样聊天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并在班级内进行评选,最具创意的小组可以发一些奖品。
7.总结提高(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将课上学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竹石这个主题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主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生动形象、直观易懂,可激发学生情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造物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竹石也是生态环境教育中一个很好的载体,可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精神。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感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介绍《竹石》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4.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深入理解,品味意境1.学生结合注释,逐句阅读理解古诗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2.交流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名句或诗句等。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其他与竹子有关的诗句或文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竹子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竹子的形象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品格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人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3. 欣赏法: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
(2)相关参考资料和案例。
(3)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讲解与赏析(1)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郑燮的《竹石》,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了解了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分析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六年级竹石教案
六年级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竹石》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竹子的形象特点,以及诗人借竹子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咬定”“立根”“破岩”等。
2、教学难点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写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形态,提问:竹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讲述一些与竹子有关的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郑燮(郑板桥)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4、诗歌解读(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咬定”“立根”“破岩”等。
(2)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情景。
5、诗歌赏析(1)提问:诗中的竹子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怎样的表现?(2)引导学生思考:竹子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作者有什么关系?(3)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赞美竹子,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6、情感体会(1)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应对的,与竹子的精神进行对比。
7、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如于谦的《石灰吟》,让学生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这种写作手法。
(2)鼓励学生尝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
8、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意思、写作手法和所表达的情感。
(2)强调竹子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9、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竹石》。
《竹石》教案8篇
《竹石》教案《竹石》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竹石》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古诗《风》吗?一起背一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代】李峤【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课件出示《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明代】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齐读一、了解咏物诗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咏物诗)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看注释、悟诗情(二)学习《竹石》板书课题1.解诗题知作者(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4)学生猜测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班级朗诵活动教案:《竹石》
班级朗诵活动教案:《竹石》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文《竹石》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主旨和深层意义。
2.掌握语音语调的正确朗诵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染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学意识。
4.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朗诵文本:《竹石》2.作者简介:唐代王之涣3.文本解析:背景、主题、形象描写、意境等方面三、教学步骤1.导入:生动形象地介绍《竹石》的背景和作者,并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意识。
2.朗诵示范:老师或学生代表进行原文朗诵,给学生展示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同时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认知和理解。
3.集体朗诵: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朗诵《竹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口语表达和协调能力。
4.文本解析:通过讲解背景、主题、形象描写、意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竹石》的内涵和价值。
5.个别朗诵:组织学生轮流进行个别朗诵,重点关注其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并给予指导和纠正,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感染能力。
6.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分享及阅读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提高其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7.专题展示:让学生自由创作相关主题的画、诗、散文等形式,展示班级文化特色和学生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口头测试: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口头答题,检查其对《竹石》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朗诵评价:对学生朗诵水平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其语音语调、表情表达和感染力等方面。
3.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书面作业,如朗诵笔记、文本解析、诗歌创作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了文本解析和个别指导,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专题展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可能会出现学生朗诵过程中的紧张和不自信等情况,需要引导其克服,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染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文的美感和价值,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竹石》教案
《竹石》教案《竹石》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
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竹石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在心上画一棵竹——《竹石》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古诗诵读。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目标:1. 读准“劲”的读音,读清楚古诗的韵脚“松”、“中”、“风”,理解“咬”、“磨”、“击”、“任”、“尔”的含义。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 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流程:一、话题导入,认识“竹”字(2分钟)1.识“竹”字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板书“竹”字)。
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竹”字的)。
甲骨文的“竹”字很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这和竹叶的样子很像。
所有与竹相关的字,都采用“竹”作边旁。
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竹子?2.知竹画师:如果见到的是画在画上的竹子,那就是——竹子画。
3.揭诗题师: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又往往把竹子和石头(板书“石”字)画到一张画上,诗人又为这样的画题了一首诗,这首诗就叫——《竹石》。
【设计意图:从“竹”字的字形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的象形字很像竹叶,为《竹石》的绘画埋下伏笔。
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揭示诗题,学生会对《竹石》会产生亲近感。
】二、吟诵古诗,感受“竹”韵(8分钟)1.读古诗师:谁愿意试着朗读一下诗题?师:对,就这样读,要读得正式,读得庄重。
预备起——《竹石》。
师:好诗在手,我们可要认认真真地朗读一番。
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劲”字读作“jìng”,是“坚强有力”的意思。
2.吟古诗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
(出示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
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设计意图:该诗赞美竹子高尚的情感要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有所感受,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正式庄重的朗读符合该诗的基调。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竹石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竹石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理解《竹石》这篇古文的主题,以及诗歌的意义;
2.能够正确理解古文中的短语、句子和段落,并做到准确朗读;
3.学生能够平稳流畅地朗读整篇诗歌。
二、教学重点
1.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出句子和段落;
2.理解并分析《竹石》这篇古文的主旨意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难词:魂摇、调畅;
2.理解竹石意义及其寓意。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五、教学步骤
1. 思维导入
通过简单的提问,让学生了解“竹石”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课文讲授
1.教师朗读全文,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浏览全文;
2.教师重点讲解《竹石》词句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加强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3. 小组讨论
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交流意见和理解,《竹石》中深层次文化隐含的意义。
4. 教师讲评
教师带领全班学生讨论,总结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5. 课堂检测
设置简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把握语音语调,英文写作不出错,并且能够朗读出句子和段落;
2.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竹石》这篇古文的主旨意义,能够准确理解短语、句子和段落;
3.学生能够平稳流畅地朗读整篇诗歌,表现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动力。
七、课外拓展
1.请学生在家里朗读文章,加深对文章的印象;
2.要求学生多阅读相关的古传经典,了解更多诗歌和古文背后的文化意义;
3.组织学生前往实际的自然环境中观看、感悟竹子和石头的意义,加深对诗歌和古文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人
[设计理念]
古诗简练,但容含丰富。
因此,古诗教学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以展现诗中多姿多彩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
《竹石》是一首好读易懂而又意蕴丰富的诗。
诗面意思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领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蕴。
诗中竹、石的形象显性呈现,通过咀嚼能体味出两者的精神。
但这不是本诗的全部,必须通过这两个意象相同品性的抽纳,导出借竹与石来表现的“人”来。
故本诗的教学,应力求突破思维的局限性,以诗引诗,读出诗意;悟诗中诗,充分渲染,由意境悟诗情;读诗中诗,在多向综合中渗透人文意象。
由读懂诗意到意境悟情,就是由模糊而清晰的过程,最后的意象化理解,它又返归模糊。
同时进行适度的韵律实践,引发学生诗意思维的联觉,由此及彼,以求融会贯通之效。
巧用诗句进行写诗延伸,即使人文化的工具,同时又是工具化的人文表达,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教学于是开放而有了活力。
[设计特色]
《竹石》一诗的教学,我教过数遍,听过数遍,一直以来的教学都学习别人的经验,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只抓住“竹”去教、去学、去引导、去思维。
本设计,我行我所行,思我所思,变我所变,保持、凸显了自己独立的观点,不抱守经验,力求创
新。
旨在走出自己语文教学的春暖花开来。
教学流程
《竹石》一诗现行描写的是长破岩中的傲竹及坚定不移的顽石这两个代表着铮铮铁骨、不轻易屈服的意象,实则为表现诗人之傲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本教学设计依据诗的特点,安排了四个主要环节。
一、尝试读,“雏翅试举,良辰好景初遇”
(学习古诗文,极需古韵氛围。
搭好台阶,才能让学生拾阶而上,登堂入室。
)
1 出示:
寒风侵碧翠,绿雨舞婆娑。
我本常青客,严冬奈我何?
2 自主阅读,它写的是什么?怎么理解?任由学生作答,暂不下结论。
[环节设计思路:这是一首很奇特的诗,简单的诗句,却能表示不同的东西。
这种开放性的阅读,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个性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探究本质的兴趣,迈出古诗阅读的第一步。
]
二、解诗意,“群燕呢喃,小园香径共徘徊”
(诗意的生成,极需感悟性思维的参与。
课外诗的猜读,为学生学习《竹石》奠定了兴致盎然的“诗维”基础。
接着,就得延续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自读、自悟,领悟诗意。
)
1 读《竹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读出感情来。
2 借助课后注释,说说诗意。
3 交流、借鉴,逐步优化,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4 指导讨论。
(1)解题。
“竹石”是指扎根石缝中的竹子。
(2)“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的含义。
5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环节设计理念:让学生充分理解诗面意思需要一个过程。
本环节旨在通过不断地补充、修正、深化,充分地运用阅读期待,实现理想的阅读效果,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逐步提高。
]
三、悟诗情,“蓬山多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竹”“石”这两个及不同又统一的意象理解,感悟作者为“人”的正气、傲气。
因为这个“人”隐藏在文字的背后,因此它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从诗面上看,竹的描写多于石的描写;竹在题目先,会导致片面地认为诗就是写竹的。
这对本诗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但也可以利用这样的错误,顺应学生的直观思维,在“善意的谎言”中,达成教学的最终目标。
所以,教学中可以先品“竹”,再品“石”。
)
(一)品“竹”
1 诗中写竹,写它的什么?指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词来理解竹的形象。
通过诗眼“破岩”的理解,引发学生想象:竹的生长在怎样的地方?四季轮回,会遭遇哪些?以情景模拟、换位体验,丰满学生对竹的精神的认识。
2 点破谜底,明确课前所读的诗是写竹子的。
理解“严冬耐我何”中的竹子的形象。
3 体会诗中诗,借用诗语赞竹。
为深化对“东西南北风”含义的理解,顺延诗意,适时荐读毛泽东的诗“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让学生化用句式“————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来赞竹。
在充分感受竹子的生活环境、四季遭遇的基础上,以诗意的形式表达对“竹”的理解和崇敬。
4 突破意象。
用一个字来概括:这是一竿——竹。
(如:劲、倔、强、韧、顽、烈等)
(二)品“石”
1 辨题:本诗写“竹”还是写“石”?(由学生自由发表各自见解)
2 研读。
从何处读懂石的?重点理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领会石的坚和顽。
3 赞石。
这是一块——石。
(三)悟“人”
经过两番小高潮的设伏,势已造足,该是进入最具意味的本质探求了。
对于此前扔出的关于“写竹写石的争论”的小石,终将激起诗意本源的涟漪。
奇诗出自奇人,奇人有其奇思。
起承转合,从此进入对诗作者的探求中去。
郑板桥被誉为“扬州八怪”,到底怪在哪里呢?分三层介绍:一、不与贪官为伍,爱民如子,说郑板桥为官时的清廉;二、不求富贵,
安平若素,指郑板桥平常的善举,常散钱于穷人;三、不跟风作画,以画寄情,郑板桥自有一套作画风格,不随当时世俗画风。
每个层面的介绍都配以相应的诗句,作为扩展性阅读,丰富学生的见识。
领略每一层的性格之“怪”后,仍用“————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句式来盛赞郑板桥。
最后概括“这是一个————的人”,以语文的方式让这样的“人”典型化为文学范畴里的“意象”。
至此,作者为什么将“竹”“石”写得那么怪,就不言而喻了。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学手法于此彰显无遗。
[本环节设计思路:对于物体精神的归纳、领悟,大多数学生是茫然的,他们不知从何入手,由何展开。
哪怕是寥寥数语的诗,也会如此。
所以必须加强阅读视角的引导。
本环节,让学生找出能展现竹子精神的词,实际上是以虚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聚焦思维。
层层缩小,由面及点,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读诗就该有诗意的表达。
借用现成的诗句来赞颂竹子,开放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感,进行有益的诗意思维的培养,读诗、悟诗、写诗融为一体。
这既是发散性思维的回笼应用,又是恰到好处的“诗维”启发,体现了诗教的特质。
本诗的精妙,还要善于发掘。
同样的诗句,还有另外的解读,所以必须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由赞“竹”思维转到赞“石”上去,这也是寻求教学变革的具体运用。
相对于读懂诗意、领悟诗情来说,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往往是
学生最难把握的。
所以引入作者相应的诗句,作为补充性阅读材料,有其必要的价值。
而且,对于读诗来说,以精要的语句甚至也是诗句的形式介绍人物的方式,似乎更符合当前的学习氛围。
这个环节的诗句引入,也是“主题阅读”的一种表现形式。
]
(四)拓展读,“醉赏烟霞,风景这边独好”
“竹”“石”“人”合一。
郑板桥之“怪”,其实正是他的“正”。
“郑板桥”三字的含义,其实远不止课堂我们所介绍的那么简单,它还存在于很多的生活细节中。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继续求“怪”。
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
从他的字、号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探得其为人。
“板桥”的由来,据说跟“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关。
郑燮取这样的字,这样的号,像表露什么,引导学生解和课堂教学内容讨论、交流。
[本环节设计思路:运用学法,探究名句,深化形象,内化意象,整合教学。
]
[备用资料]
《郑板桥全集》:《劳劳亭》《莫愁湖》《长千里》《高座寺》
《方景两先生庙》《墨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