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 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期; 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尝试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1.5-2岁)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
始。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 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是从 象征性思维开始的。象征性思维又叫前概 念思维,这些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 不是抽象的、图式的。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12) 1、特点:从7岁开始,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 什么是运算所谓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 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操作)。 2、成就——获得了守恒性。皮亚杰把概念的稳定 性称为守恒。或者说,守恒是指对客观事物有了 稳定的认识,不为其非本质变化所迷惑。数目守 恒;长度守恒;液体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 重量守恒。
实验者从A、B、C、D 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
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
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 A 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 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
B
C D
三座山实验:
•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 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 象。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 中、表象中、逻辑中,而且在儿童中的外 部行为也比比皆是。
• 五、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 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但是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中一 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比如,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在他 们的思维中,典型地含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就是不 能设想与自己位置不同的人的认知观点和认知内容。但 是其他研究者指出,皮亚杰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情境 是儿童不熟悉的,问题的难度也不适合于儿童。因此, 他们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 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并不是像皮亚杰所说“自我中心” 的那样思维。
• 皮亚杰对这个现象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他把鸭子 再一次地放在她眼前,但当她正要来拿的时候,他慢 慢地不留痕迹地把它又藏在了被褥里。再一次地,好 像鸭子已经不见了一样,她没有尝试着在被褥中找它。
感知运动期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有目地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手段与目地的分化并协调时
主要智慧特点:
• 自我中心(egocentrism) • 不可逆性 • 直觉性 • 泛灵论(Animism) • 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 Causality) • 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
•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
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
点。例:三座山实验
发生认知论原理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 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 发生和结构)。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 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 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 思维是怎样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 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 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
( adaptation) 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运算)
同化(assimilation) 适应方式
顺应(accommodation)
三、思维的结构
• 图式(scheme):经验的认知结构,是有 组织的动作或思维的模式。
• 运算(operation):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 概念之一,在这里指的是心理运算。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1.儿童的认识或思维是从哪来的? 唯心论者认为思维来自于先天遗传; 经验论者认为思维来自对客体的知觉;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 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也不 是单纯的来自客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 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动作
外部的动作(图式) 目的都是适应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 特点: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 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 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发展阶段观点总结
•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 • 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 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这个故事中鱼获得关于牛的知识的过程是同化还是顺 应?具体加以说明。
分析:
• 鱼听青蛙描述牛的形态(刺激),言语信 息输入(刺激)到鱼的认知结构(鱼的形 态)中,鱼将原来的结构(鱼的形态)根 据言语信息(刺激)做些调整改变,得到 新的认知结构(鱼牛)。 这个过程就是同 化过程!
2.王教授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平平安 安碎石,高高兴兴回家!”不能理解。当 被告这是一个医院的广告,教授恍然大悟, 理解了。
• 心理发展的过程:平衡 不平衡 (适应)
平衡
案例分析:
1.《鱼牛》故事: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 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 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 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 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 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肚子”。鱼惊叫道: “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 “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 嘴里吃着青草,……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研究
一、文化历史的发展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Wogotsgy,1896-1934)提 出了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以 此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 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他将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 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在出生时就已经出现,如感 觉和注意,它们只因经验发生微小发展。 高级心理机能是个体基于个体发展经验逐 步发展而来的,如问题解决和思维的功能。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皮亚杰对教育贡献的神话
• 1969年皮亚杰73岁时,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 著科学贡献奖”,他成为第一个享饮此誉的欧洲 人。美国心理学会认为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在心 理学领域中是独树一帜而又经住了考验的里程碑。 1977年国际心理学会授予皮亚杰爱德华•李•桑代 克奖,这是心理学界的最高荣誉。皮亚杰曾到过 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名誉教授 和名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 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 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四、思维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 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 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客体的 相互作用)。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 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 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 1980年,皮亚杰在瑞士去世。享年84岁。皮亚 杰一生探索不止,创作不息,著作等身,留给后 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
皮亚杰主要著作
• 《儿童的语言和思想》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 《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 《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 • 《儿童的道德判断》 《儿童智慧的起源》 • 《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 《儿童符号的形成》 • 《智慧心理学》 《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 • 《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 《发生认识论导论》 • 《发生认识论原理》
源自文库“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 低于A杯?
•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 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量变过程,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 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图式)以适应客 体(环境)的变化。(质变过程,引起新 的图式)
• 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 um)
• 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 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王教授对这则广告的理解过程是同化还 是顺应?具体说明。
分析:
• 教授从广告中得到刺激(平平安安碎石, 高高兴兴回家),试图将刺激同化到原有 的认知结构当中,但找不到同化的立足点, 因此同化过程失败,也就是不理解。当再 被告之(这不就是一个医院的广告嘛), 再次得到信息刺激。教授将认知结构的立 足点定位到医院,碎石理解为碎结石,故 教授恍然大悟,理解了。教授调整认知结 构的立足点去顺应外部的刺激,达到理解 的过程。这就是顺应过程。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 0年9月16日),法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 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 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 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 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 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 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 联盟主席。
步的时空观念。
2、成就 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因果关系联系形成。
客体永久性实验
• 皮亚杰有很多细致的观察,其中一个是在他的女儿 杰奎琳身上发现的。在她7个月大的时候,她把一个塑 料的鸭子丢在了被子上,它被被子的褶皱给挡住了, 所以她看不到它。皮亚杰发现,虽然杰奎琳能清楚的 看见鸭子被丢在哪里,而且她也能够得到它,但她却 没有试着去把它拿回来。
五、 思维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
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Objectperm 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 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
例如,儿童认为月亮跟着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 也就不走了。这种拟人化的现象,皮亚杰称为 “实在主义”,正是这种实在主义妨碍了儿童, 是他们混淆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界线,不能摆脱 自己主观感受的束缚 ,不善于从事物的内部的相 互关系中去认识事物,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 的观念和动作上,导致儿童把个人瞬间的感知当 作绝对真理,把主观感觉当成了现实。儿童的实 在主义使儿童一方面与直接观察相联,另一方面 比成人远离客观世界。这就是儿童的自我中心主 义。
儿童发展心理学
主讲人: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
第一节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第三节 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第一节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一、皮亚杰简介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8.9-19809.16
• 西方学者把皮亚杰、巴甫洛夫、弗 洛伊德一起奉为当代心理学的三大 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