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 儿童的认知发展

同化
• 儿童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解释外部世界。 • 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 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 格式量的变化。或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 应于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顺应
• 当儿童发现原有的思维方式不完全适于 外部环境,就需要建立新图式,或对旧 图式进行调整来适应外部环境。 • 顺应 是指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时, 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引起格 式的质变以适应环境。或顺应是使内在 心理结构适应于外在刺激之结构的过程。
2味觉
• 新生儿喜欢甜味。 • 新生儿面部表情显示能够区分好几种味道。 甜 食 —— 表 情 放 松 , 酸 —— 嘴 唇 紧 缩 ; 苦 味——张开嘴,作出痛苦的怪相。 • 这些与生俱来的反应对生存有重要意义,因 为对新生儿来说最理想的食物是略带甜味的 母奶。
3嗅觉
• 新生儿对食物气味的反应和对味道的反 应一样,与成人非常相似,这表明对气 味的偏好也是与生俱来的。 • 例如,让新生儿闻香蕉和巧克力的气味 时,他们表现出放松、愉快的表情;但 是臭鸡蛋的气味会使他们眉头紧皱。把 氨水放在出生不到6天的婴儿鼻孔前,这 些婴儿很快地把头转到另一侧。
1 视觉的一般发展
• 视觉的产生 • 视觉的发展
视觉的产生
• 新生儿的眼睛已能辨别光线的明暗。婴儿 也能察觉到视野内物体的运动,当移动速 度较慢时,喜欢用眼睛追随视觉刺激。
视觉的发展
(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
•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周,眼睛不能根 据物体的距离来进行视觉调节。只有大 约相距8英寸的物体才能看得最清楚
视崖实验
•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alk,1960,1961)用 视崖(Visual cliff) • 实验装置:一块大玻璃平台,中间放有一块略 高于玻璃的中央板。板的一侧玻璃上铺有一块 格子形的图案布,因为它与中央板的高度差不 多,看起来似乎像个“浅滩”。在中央板的另 一侧离玻璃几尺深的地面上也铺上同样格子形 的图案布,使儿童造成一种错觉,这里像“悬 崖”。

认知发展论(儿童心理与研究)

认知发展论(儿童心理与研究)

认知发展论(发生认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吸收知识时的认知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

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认知发展论的理论,可以分成两阶段说明:1.其一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观念,这些术语代表其理论的要义或基本概念。

2.其二是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阶段观点。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认知结构与基模(图式)基模(图式):个体运用与生俱来的基本行为模式,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

基模有时也称为认知基模或图式。

皮亚杰将其视为为人类吸收知识的基本架构。

通常称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为图式。

组织与适应1. 组织:指个体在处理其周围事务时能统合运用其身体与心智的各种功能,达到目的的一种身心历程。

2. 适应:在其理论中,指的是个体的认知结构或基模因环境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

在在此过程中会因需要产生两种彼此互补的心理。

同化(assimilation):个体运用其既有基模解决问题时,将遇见的新事物吸纳入既有基模,此一新事物及同化在他既有基模之内,成为新的知识。

调适:在既有基模不能同化新知识时,个体主动修改其既有基模,而达到目的的历程。

失衡与平衡。

1. 平衡:当个体能轻易同化新知识经验时,心理上自然会感到平衡。

平衡有三种:第一种平衡是同化和顺化之间的联系。

第二种平衡是个体基模中子系统的平衡。

第三种平衡是一种调节个体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关系的平衡。

2. 失衡:当个体不能同化新知识经验时,心理上自然会感到失衡。

失衡时会产生一内在驱力,驱使个体改变既有基模。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性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其基模的功能。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2012年3月吕梁教育学院学报Mar.2012第29卷第1期(总第79期)Journal of Lvl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Vol.29No.1(Sum.No.79)【教育研究】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王瑛(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认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很少涉及。

对儿童学习的研究可以追溯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伊始,但当时对儿童学习研究的理论成果与20世纪中期之后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区别。

关于认知发展的研究,出现于心理语言学的变革时期,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皮亚杰从空间、时间、因果、道德以及必然性上对儿童推理的研究。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新皮亚杰理论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86(2012)01-0028-02一、皮亚杰理论的主要特点皮亚杰理论的特色为认知发展界广为接受并大量引用,其中主要包含五大理论特色。

它们分别是:①强调认知结构发展的普遍性;②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及其阶段的顺序性的假设;③对两个阶段的转换作出解释,并假设推理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能量;④认知发展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推理的逻辑结构,这种结构是在空间、时间、偶然性、数量以及道德判断等领域中形成的;⑤所有的结构都是在儿童时期建立起来的,儿童试图理解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周围的环境,也不是在成长过程中直接表现他们的生物本能[1]。

(一)普遍性原则在研究普遍性原则上,皮亚杰指出每个个体生来都带有好奇心,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每个人都会为建立其认知结构而做出充分的准备,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来显示其强大的思维活动。

换句话说,皮亚杰努力消除个体差异的观点,以显示人类在思维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品质。

在皮亚杰的理论体系中,所有的儿童拥有足够的装备来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对于每个人来说,认知结构的建构都是平等的。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ppt课件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ppt课件

-
皮亚杰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认知发展能否加速 学习的概念 对于儿童在诸如守恒等任务上的困难,人们常常
提出的问题之一是,能否通过教学促进儿童在这些
任务上有更好的表现?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对前运 2
算阶段的儿童而言,像守恒这类基本认知技能的训
3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练是不可能有效果的,因为真正的习得要求“有准
2019
-
前运算阶段(2~7岁)
直觉思维阶段( 4~7岁) 学习的概念
有人对儿童的“运算”做了四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 明儿童掌握各种“守恒”——物体的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 变而改变——有一定的顺序。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62 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 7-8岁)、面积和重 量守恒(9-10岁),最后是体积守恒。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群集结构的形成: 学习的概念
系列化群集运算举例:
将一对参差不齐的小棒按长度按顺序排列整
2 齐,这就要有系列的概念,知道 A>B,B>C,演绎出
A>C的结论。 3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的分类
24
2019
-
形式运算运算阶段(11、12~15岁)
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它的最大特 学习的概念
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
3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5
2019
-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思维(认识的起源) 学习的概念
儿童的认识或思维是从哪儿来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 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 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3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的分类
2
6
2019
-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指人们如何获得、 存储、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过程。 广义地说,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 觉、学习、思维和记忆。 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和记忆。
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信息加 工理论)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感知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 第五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 第六节 小学儿童的想象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1.最近发展区
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
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靠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在现有发展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 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三)评价
优点: 1.创立了认知发展领域,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研 究结论。 2. 理论影响广泛,带动了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开展 认知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 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缺点: 1.理论表述的问题。 2.研究方法的问题
(四)皮亚杰的理论对(小学)教育 的启示
1.教育要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更要关注儿童思维 的过程
4.注意的转移
(1)定义 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 另一个对象上的特征。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人的神经类型和习惯
二、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
(一)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1.无意注意的发展 2.有意注意的发展 (1)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 (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 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是从 象征性思维开始的。象征性思维又叫前概 念思维,这些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 不是抽象的、图式的。
主要智慧特点:
• • • • • • 自我中心(egocentrism) 不可逆性 直觉性 泛灵论(Animism) 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 Causality) 自我中心言语
例如,儿童认为月亮跟着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 也就不走了。这种拟人化的现象,皮亚杰称为 “实在主义”,正是这种实在主义妨碍了儿童, 是他们混淆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界线,不能摆脱 自己主观感受的束缚 ,不善于从事物的内部的相 互关系中去认识事物,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 的观念和动作上,导致儿童把个人瞬间的感知当 作绝对真理,把主观感觉当成了现实。儿童的实 在主义使儿童一方面与直接观察相联,另一方面 比成人远离客观世界。这就是儿童的自我中心主 义。
五、 思维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
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Objectperm 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 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 步的时空观念。
分析:
• 教授从广告中得到刺激(平平安安碎石, 高高兴兴回家),试图将刺激同化到原有 的认知结构当中,但找不到同化的立足点, 因此同化过程失败,也就是不理解。当再 被告之(这不就是一个医院的广告嘛), 再次得到信息刺激。教授将认知结构的立 足点定位到医院,碎石理解为碎结石,故 教授恍然大悟,理解了。教授调整认知结 构的立足点去顺应外部的刺激,达到理解 的过程。这就是顺应过程。

幼儿的认知发展

幼儿的认知发展

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指幼儿在观察、思考、记忆、理解、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逐渐成熟和提高。

这是幼儿期最关键的发展领域之一,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学习、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的认知阶段、发展特点和促进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幼儿的认知阶段1. 感知阶段:这是幼儿认知发展的起始阶段,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到2岁时,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对环境产生初步认知,如触摸、听觉、嗅觉等。

2. 运动阶段:大约在2岁到7岁期间,幼儿开始发展精细动作技能,通过主动的探索和运动,加深对物体的认知。

他们开始从更复杂的角度观察并理解周围的事物。

3. 意象阶段:在7岁到11岁期间,幼儿开始形成概念,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各种图像并进行思维操作。

他们能够利用语言表达思想,并逐渐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4. 反省阶段:在11岁以后,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具备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并能够进行逻辑思维。

他们能够从自我、他人和事物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见解。

二、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1. 感知和想象能力的提升: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主要依赖于感官的刺激和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通过观察和感受来理解事物,同时也能够在想象中创造并理解抽象的概念。

2. 儿童中心思维:幼儿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幼儿往往以自己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他们往往在思维过程中主观性较强,很难摆脱自己的立场去理解事物。

3. 逐步形成概念:从意象阶段开始,幼儿逐步形成概念,在思维中能够对类别进行归纳和比较。

他们能够将事物进行分类,并逐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4. 社交认知的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与社交经验密切相关。

通过与家庭成员、老师和同伴的交往,幼儿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思维的发展。

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方法1. 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如触摸、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

通过触摸各种物体、欣赏艺术品、参观自然景观等,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

【课件】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课件】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这些都促进了他们抽象概括 能力的发展,最后形成了高级的意识系统。
如在具体形象思维 的基础上产生了概 念思维,在再造想 象的基础上产生了 创造性想象,在低
级情感基础上产生 了理智感、道德感 等。
骄阳似火,何以解忧,唯有西瓜~
如在具体形象思
维的基础上产生
了概念思维,在
再造想象的基础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这种自言自语,即 “自我对话”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扮演十 分重要的角色,它使儿童逐渐成为有能力 的问题解决者。
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对认知发展非常重要
(结合教材P62第1段) ❖ 维果茨基的推导(语言对形成思维非常重要)
维果斯基在研究中发现,儿童这种自言自
语的行为并不会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当儿童在 试图解决问题或完成重要的任务时,这种“与 自己对话”的行为出现得更多也更加频繁。
布布:嗯,还有......
妈妈:跷 -----
布布:哦,我想起来了,跷跷板!
妈妈:真棒,还有跷跷板!宝贝,你观察得真仔细,记性越来 越好啦!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教材P64 ❖ 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对
于小学儿童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要 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太深太难的内 容强加在学生身上,又要注意提供略高于学 生发展水平的内容,给予学生一些挑战。
❖ 维果茨基还指出,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 长这种“自我对话”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 是因为它变得隐蔽起来,变得没有声音或称 作内部言语,变成了一种用来组织和调整日 常活动的掩蔽的言语思维。
❖ 近年来的研究更支持了维果茨基的观点 ,表明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
尝试想象幼儿如何自言自语做手掌画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1.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1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社会行为等方面。

2. 具体研究内容:- 认知发展: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 情感发展:情绪体验、情感表达、情感调节等。

- 意志发展: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 个性发展: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

- 社会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道德行为等。

二、研究任务1. 揭示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探讨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 分析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 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2. 分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研究性别、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探讨不同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探索心理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基因、遗传性疾病等。

- 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

- 个体与环境互动:适应、学习、教育等。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形成一、历史背景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2.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霍尔的心理测量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影响。

二、发展过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霍尔的《青少年:他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的关系》(1904)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 桑代克的动物学习实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2. 中期阶段(20世纪中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 神经科学、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被整合到儿童发展心理学中。

- 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新兴理论丰富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一、连续性与阶段性1. 连续性: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

幼儿发展中的认知发育阶段理解与应用

幼儿发展中的认知发育阶段理解与应用

幼儿发展中的认知发育阶段理解与应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认知发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认知发育指的是幼儿在思维、语言、记忆等方面的发展,它对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理解和应用幼儿发展中的认知发育阶段,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幼儿发展中的认知发育阶段。

根据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幼儿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知运动期,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通过触摸、咀嚼等方式来探索周围的事物。

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外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觉和运动的反馈来建立的。

在前操作期,幼儿开始具备一些基本的思维能力,如符号的使用和模仿行为。

他们能够使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事物,并且能够模仿成人的行为。

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逐渐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如数量和颜色等。

在具体操作期,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能够进行一些具体的操作,如分类、排序等。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并且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最后,在形式操作期,幼儿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

他们能够进行抽象的思考,能够进行推理和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进行抽象的推理。

了解幼儿发展中的认知发育阶段后,我们需要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首先,教育者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感知运动期的幼儿,可以通过一些触觉和运动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

对于前操作期的幼儿,可以通过一些符号和模仿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对于具体操作期的幼儿,可以设计一些分类和排序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形式操作期的幼儿,可以设计一些抽象的推理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来引导他们的学习。

例如,在感知运动期的幼儿,家长可以提供一些丰富的感官刺激,如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让他们通过触摸来认识世界。

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一、概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旨在揭示儿童思维、感知、记忆等心理机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辩证法思想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辩证法思想强调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关系,这些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辩证法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

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但同时也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这些挑战和问题又进一步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而到了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和符号运算。

这些阶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现了认知发展的对立统一。

辩证法思想还强调了认知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儿童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时,需要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各个心理机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辩证法思想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运用辩证法思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简要介绍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性在探讨儿童成长的奥秘中,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儿童心智成长的内在规律,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儿童世界、有效指导儿童教育的有力工具。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对儿童个体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上。

认知能力是儿童个体发展的核心基础,它如同建筑的地基,稳固而关键。

通过感知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系统的刺激,儿童与外部世界建立起桥梁,不断提取、加工、整合信息,从而逐渐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幼儿游戏理论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分类PPT课件

幼儿游戏理论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分类PPT课件
5
6
4、规则性游戏(Games with Rules)
两个以上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 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下棋、打 牌、拔河等。 这是一种在相互交往中以规则为目标的社会 性的游戏。 培养幼儿最基本的规则意识。
7
8
(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美国 帕顿(Parten,1932) 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将儿童(2-6岁)的游戏行为按照儿童在 游戏中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及参与游戏 的儿童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划分为以 下几种:
26
• 象征性游戏与结构游戏在学前儿童个体 身心发展过程中,既交叉又融合,游戏 发展由感觉运动水平向象征性水平的转 化和升华,使象征性成为在幼儿阶段游 戏的典型特征。
27
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 ——规则性 水平 规则游戏的大量出现发生在学前末期, 当然,带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 游戏在幼儿初期就出现了。儿童在规则 游戏的发展中,对规则理解的认知水平 和规则遵守的行为水平随儿童年龄 的增长表现出由低到高的增长趋势。
28
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 的发展 1、独自游戏阶段
学步期及其前后的婴儿通常是以这 种方式进行游戏。该阶段儿童的游 戏并没有表现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容 易察觉别人的存在。
29
2、平行游戏阶段 三岁左右的幼儿会在一起玩,一 般各玩各的,彼此之间交流很少, 他们会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幼 儿之间会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 玩伴关系。
性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 象征性游戏在4岁后呈衰减趋势,这 表明孩子越使自己适应自然和社会世界, 就越少迷恋于象征的歪曲和转换,因为儿 童逐渐使自我服从于现实,而不是使外部 世界服从于自我。

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1.阶段性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通常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例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了四个阶段性的认知发展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操作期、具象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对应着儿童认知机能的不同发展水平。

2.按图索骥:在早期的认知发展阶段,儿童更倾向于依据直观的感觉和先前的经验来认知世界。

例如,他们会按照物体的外形、颜色和大小进行分类,而不是依据物体的内在属性。

这种按图索骥的思维方式称为感知思维。

3.中心思维:在认知发展的后期阶段,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中心思维的能力。

他们能够注重多个因素同时考虑,并从中找到关联点。

例如,他们能够理解到两个对象的数量、大小和形状是相互独立的属性。

4.逆操作的理解:儿童一开始往往缺乏逆操作(反转操作)的理解能力,即他们难以认识到一个操作的逆操作是能够撤销或恢复原始状态的。

然而,随着发展的进展,儿童能够理解并使用逆操作来解决问题。

5.概念的发展: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概念。

他们通过分类和比较的方式,将不同的对象和事件归为一类,并逐渐形成一种抽象和一般化的思维方式。

例如,他们能够将不同的动物归类为哺乳动物或鸟类等。

6.空间与时间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发展出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

他们能够理解方位(如前后、左右)和对象的空间关系。

同时,他们能够逐渐理解时间的概念,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

7.启发式思维: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常常使用启发式思维,即通过一些简单而快速的规则来解决问题。

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但它也是儿童调整和修正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8.社会因素的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们通过与他人互动和观察他人的行为,逐渐学习和理解世界。

他们能够从社会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观点,并通过社会交往来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认知能力。

总体而言,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给人们提供了更深入地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视角,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ppt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ppt
-
下面是Piaget描述一个七岁儿童对类包含的 理解:
你呈现给幼儿一个打开的盒子,里面装有木 制的珠子。这幼儿知道它们都是木制的,因为他 抓起它们,触摸每一个,发现它是用木头做的, 大部分珠子是棕色的,一小部分是白色的,我们 提的问题很简单,它是:是棕色珠子多还是木头 珠子多?让我们设定A为棕色珠子,B为木珠子, 于是问题简化为B包含A。对于七岁以前年龄的儿 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
(二)前运算阶段
•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儿童出现了象征功能,所谓象征功 能指应用一种事物(语词或物体)去替代或代表其他事 物并引发相应的心理表征的能力。也就是说,此时的儿 童能够凭借“意义所借”来象征“意义所指”的事物,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在头脑中建立外部世界的模型 (运用表象、语词等符号)。
• 2、如果让小明在分割成小块的甜饼和未分 割的整块甜饼中作选择的话,他会选择前 者,因为他认为“三块甜饼要比一块大的 好”。这说明小明缺乏( D )。
• 3、小玉对氮气球上升这个事实解释的建构 包含了 ( C )过程。
-
• 4、10个月大的小红移开枕头,够到了爸爸 放在那的玩具,这种“移开”和“够取” 动作间的协调,说明(了A )
-
6岁孩子先挑,他首先挑选了一大杯而放弃两 小杯,可是当他拿起大杯看着两个小杯,又似 乎犹豫起来,于是放下大杯又来到两小杯前, 仍是拿不定主意,最后他还是拿了一大杯,并 喃喃地说:"还是这杯多一点"。这个6岁的孩 子在挑选饮料时表现出了犹豫地选择了大杯)。 在6岁孩子来回走动着挑选量较多的饮料时, 他那8岁的哥哥却在一旁不耐烦而鄙薄地叫道: "笨蛋,两边是一样多的""如果你把可乐倒回 瓶中,你就会知道两边是一样多的",他甚至 还亲自示范了将饮料倒回瓶中以显示其正确性。

5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PPT课件

5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PPT课件
3、对一些特定概念的研究有价值,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 并带动了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开展认知方面的研究。
4、强调儿童在认知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教育工作
者有许多实际的指导意义。
.
44
缺点:
1、贬低了环境和教育、语言的作用,过多地强 调生物因素(成熟)的作用。
2、研究方法受到批评。(临床法缺少控制)
3、形式运算思维并非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 (初中生“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高中生 “理论型”逻辑思维)
认知(狭义):就是思维和记忆。
.
2
心理学对认知的探讨主要受两种理论的影响:
∆ 皮亚杰理论:重视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 发展的普遍性。
∆ 信息加工理论:对个体思维和能力的差异更加 敏感。
.
3
第一节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
4
皮亚杰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1980年),瑞士 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是近代 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 这个学科的典范。
.
17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有目地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手段与目地的分化并协调时期; 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 “尝试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1.5-2岁)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
34
数目守恒
这个比较多

学前教育中的认知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认知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认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认知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通过认知能力的培养,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认知发展以及如何促进孩子的认知能力。

认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正在迅速发育,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扩展。

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认知。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感知、观察、思维和记忆等方面。

在感知方面,孩子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对事物的认知。

观察能力则是指孩子的观察能力,即对周围环境的细节进行观察和理解。

思维能力是指孩子在面对问题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问题。

而记忆能力是孩子用以记忆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教师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实验等方式,让孩子们能够以多种感官去感知世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

其次,鼓励观察和探索。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此外,采用互动式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孩子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除此之外,亲子互动在学前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各种学习机会,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

例如,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让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在家里播放儿童启蒙音乐,培养孩子的音乐和语言能力;与孩子一起制作手工艺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等等。

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帮助他们发展认知能力。

总之,在学前教育中,认知发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培养孩子的感知、观察、思维和记忆等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对事物的准确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学习辅导一、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一)反射法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

如果某个刺激就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这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该刺激,否则就很难判断。

(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

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

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例如当婴儿听到b 的声音……p 的声音……。

如果婴儿产生了去习惯化现象,说明他们能够区分前后两种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对后一个刺激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两个刺激物的差异过于细微,婴儿察觉不到。

婴儿能对各种各样的刺激物表现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因此,这种方法是测量婴儿感觉和知觉能力的有效方法。

最近有一些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发现,婴儿若能长时间地注意与前一刺激类似的对象,这些婴儿在后几年的智商测定中得分也较高。

这一发现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图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呈现给婴儿一幅儿童的脸部图片,使之产生习惯化后,在第二阶段加入另一幅老人脸部图片。

观察婴儿此时的反应来判定婴儿是否对新刺激表现出去习惯化。

图 习惯化这一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中这个婴儿依然睡得很香。

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这种方法增加IQ的可预测性。

(三)视觉偏好法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

范茨同时给婴儿出示两个图案,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

结果发现,婴儿喜欢中等复杂水平的某一类图案。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如眼动技术的出现,实验不仅能测量婴儿注视哪一个刺激,而且能精确测量婴儿正在注视哪个地方及怎样从刺激的一个部分扫描到另一部分。

眼动记录不仅有助于确定婴儿在辨别刺激时利用了什么信息,也能够表明刺激的哪些方面引起婴儿注意或在哪些方面婴儿能够维持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 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量变过程,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 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图式)以适应客 体(环境)的变化。(质变过程,引起新 的图式)
• 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 um)
• 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 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期; 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尝试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1.5-2岁)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
始。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 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是从 象征性思维开始的。象征性思维又叫前概 念思维,这些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 不是抽象的、图式的。
皮亚杰对教育贡献的神话
• 1969年皮亚杰73岁时,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 著科学贡献奖”,他成为第一个享饮此誉的欧洲 人。美国心理学会认为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在心 理学领域中是独树一帜而又经住了考验的里程碑。 1977年国际心理学会授予皮亚杰爱德华•李•桑代 克奖,这是心理学界的最高荣誉。皮亚杰曾到过 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名誉教授 和名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 低于A杯?
• 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 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四、思维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 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 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客体的 相互作用)。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 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 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 皮亚杰对这个现象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他把鸭子 再一次地放在她眼前,但当她正要来拿的时候,他慢 慢地不留痕迹地把它又藏在了被褥里。再一次地,好 像鸭子已经不见了一样,她没有尝试着在被褥中找它。
感知运动期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有目地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手段与目地的分化并协调时
步的时空观念。
2、成就 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因果关系联系形成。
客体永久性实验
• 皮亚杰有很多细致的观察,其中一个是在他的女儿 杰奎琳身上发现的。在她7个月大的时候,她把一个塑 料的鸭子丢在了被子上,它被被子的褶皱给挡住了, 所以她看不到它。皮亚杰发现,虽然杰奎琳能清楚的 看见鸭子被丢在哪里,而且她也能够得到它,但她却 没有试着去把它拿回来。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实验者从A、B、C、D 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
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
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 A 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 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
B
C D
三座山实验:
•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 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 象。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 中、表象中、逻辑中,而且在儿童中的外 部行为也比比皆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 特点: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 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 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发展阶段观点总结
•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 • 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 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儿童发展心理学
主讲人: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
第一节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第三节 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第一节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一、皮亚杰简介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8.9-19809.16
• 西方学者把皮亚杰、巴甫洛夫、弗 洛伊德一起奉为当代心理学的三大 巨人。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12) 1、特点:从7岁开始,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 什么是运算所谓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 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操作)。 2、成就——获得了守恒性。皮亚杰把概念的稳定 性称为守恒。或者说,守恒是指对客观事物有了 稳定的认识,不为其非本质变化所迷惑。数目守 恒;长度守恒;液体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 重量守恒。
• 心理发展的过程:平衡 不平衡 (适应)
平衡
案例分析:
1.《鱼牛》故事: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 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 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 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 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 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肚子”。鱼惊叫道: “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 “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 嘴里吃着青草,……
发生认知论原理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 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 发生和结构)。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 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 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 思维是怎样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 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 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
( adaptation) 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运算)
同化(assimilation) 适应方式
顺应(accommodation)
三、思维的结构
• 图式(scheme):经验的认知结构,是有 组织的动作或思维的模式。
• 运算(operation):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 概念之一,在这里指的是心理运算。
王教授对这则广告的理解过程是同化还 是顺应?具体说明。
分析:
• 教授从广告中得到刺激(平平安安碎石, 高高兴兴回家),试图将刺激同化到原有 的认知结构当中,但找不到同化的立足点, 因此同化过程失败,也就是不理解。当再 被告之(这不就是一个医院的广告嘛), 再次得到信息刺激。教授将认知结构的立 足点定位到医院,碎石理解为碎结石,故 教授恍然大悟,理解了。教授调整认知结 构的立足点去顺应外部的刺激,达到理解 的过程。这就是顺应过程。
例如,儿童认为月亮跟着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 也就不走了。这种拟人化的现象,皮亚杰称为 “实在主义”,正是这种实在主义妨碍了儿童, 是他们混淆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界线,不能摆脱 自己主观感受的束缚 ,不善于从事物的内部的相 互关系中去认识事物,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 的观念和动作上,导致儿童把个人瞬间的感知当 作绝对真理,把主观感觉当成了现实。儿童的实 在主义使儿童一方面与直接观察相联,另一方面 比成人远离客观世界。这就是儿童的自我中心主 义。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1.儿童的认识或思维是从哪来的? 唯心论者认为思维来自于先天遗传; 经验论者认为思维来自对客体的知觉;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 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也不 是单纯的来自客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 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动作
外部的动作(图式) 目的都是适应
• 1980年,皮亚杰在瑞士去世。享年84岁。皮亚 杰一生探索不止,创作不息,著作等身,留给后 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
皮亚杰主要著作
• 《儿童的语言和思想》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 《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 《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 • 《儿童的道德判断》 《儿童智慧的起源》 • 《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 《儿童符号的形成》 • 《智慧心理学》 《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 • 《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 《发生认识论导论》 • 《发生认识论原理》
主要智慧特点:
• 自我中心(egocentrism) • 不可逆性 • 直觉性 • 泛灵论(Animism) • 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 Causality) • 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
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
点。例:三座山实验
“B更大” 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 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研究
一、文化历史的发展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Wogotsgy,1896-1934)提 出了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以 此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 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