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基础知识的讲座(二)

合集下载

预防流感知识讲座

预防流感知识讲座

预防流感知识讲座一、背景介绍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较高的致病率。

每年流感季节,都会有大量的人感染流感病毒,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于流感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本次讲座旨在向大家介绍流感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

二、流感的基本知识1. 流感的病因: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其中甲型和乙型病毒对人类感染最为常见。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物体而传播。

2. 流感的症状:流感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鼻塞、流涕、全身酸痛、乏力等。

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症状更为剧烈,且发病迅速。

3. 流感的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一个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就会释放大量的病毒颗粒,被他人吸入呼吸道后感染。

此外,流感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物体而传播。

三、流感的预防措施1.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接触眼睛、鼻子和口腔等黏膜部位。

2. 避免接触患者:尽量避免与患有流感的人密切接触,特别是在流感高发季节。

3.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锌的食物,增强免疫力。

4. 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滞留时间。

5. 接种疫苗: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建议每年秋季接种疫苗,尤其是易感人群。

四、流感的应对策略1.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2. 休息养身:流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患者应尽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恢复健康。

3. 合理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如抗病毒药物、退热药等。

4. 隔离患者:对于已经感染流感病毒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减少传播风险。

五、流感高发季节的应对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提醒公众流感高发季节的预防知识和应对策略。

2. 健康监测:建立流感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流感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新冠病毒基本知识及学校疫情防控 讲座课件

新冠病毒基本知识及学校疫情防控 讲座课件
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抗原性易变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全球每年约有6亿-12亿人患流感 每年可造成300万-500万的严重病例 每年可导致30万-50万人死亡
流感的分型及特点
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丁(D)四型 甲型流感:
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 18个H亚型(H1~H18)和11个N亚型(N1~N11)。
德尔塔变异株特点
病毒载量高 感染者样本核酸检测结果显示,病毒载量较以往显著增加。患者的 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而且患者核酸 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广东省疾控中心一项研究显示,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比 原始毒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高1000多倍,德尔塔毒株感染者的病 毒载量也比原始毒株感染者最多高了1260倍。
传染性期:
发病前1-3天具备传染性 发病后7天后较快下降
传染力:
基本传播指数R0约为2.5(2020年7月10日US CDC最佳估计值)
流感为1.27,麻疹为15
流行病学特点
可以同时感染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
前期研究显示与鼻病毒、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季节性流感 等共感染( 可达21% )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
无症状感染者也有传染性
复阳病例?
动物?
现实生活的猫科动物(家猫、老虎、狮子)、水貂等可被人类感染 动物实验显示:鼠、猪、鸭、鸡不易感(现实中有报道宠物狗被传
染)
接触污染的物品:如进口冷冻冷链食品、污染的环境等
流行病学特点
传播途径
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经污染的手、物品(冷链食品等)、灰尘、环境等引起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5um)情况下存

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稿

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稿

2017年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稿春季最容易发生的传染病主要是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所以同学们要增强相关知识,加强锻炼。

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2017年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稿,欢迎阅读参考。

2017年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稿(一)一、罕见的传染病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 、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木症)、感染性腹泻等;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盛行性感冒、麻疹、流脑、盛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4、虫媒传达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5、性传达疾病:艾滋病、淋病、梅毒、锋利湿疣、软下疳等;6、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传染病的根本特征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需隔离医治;3、有盛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工夫、地域、人群等方面有各自的散布特点;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发生相应的抗体,可抵抗相反的病原体。

三、艾滋病1、次要表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普通要经 2-10 年左右可开展成艾滋病,次要有 5 种表现:(1)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盗汗、厌食、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和易感冒;(2)神经零碎症状:头痛、癫痫、停止性聪慧、下肢瘫痪等;(3)严重的临床免疫综合症:呈现各种时机性感染:(4)继发肿瘤:(5)并发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等。

2、传达途径:经性接触传达或体液传达(输血、不平安注射等) 、母婴传达。

3、预防:洁身自爱,不发作不洁性行为;运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别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 ;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及被血液净化的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器具、剃须刀等。

四、病毒性肝炎1、品种: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

2、次要表现:(1)急性肝炎: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2)慢性肝炎:疲惫、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不适等。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讲座一、基本知识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

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型和戊型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形状与挑战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

全国约有9300 万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

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科引起爆发流行,也可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在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2、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甲肝疫苗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健康教育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生活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最好在婚前注射乙肝疫苗。

3、我国已经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传染病知识讲座

传染病知识讲座
表现:与普通感冒不同,流感起病快而突然,打 喷嚏、流鼻涕、咽喉痛等呼吸道症状比较轻微,而发 热、乏力、肌肉疼痛等全身症状明显。发热高达39~ 40℃,伴有寒战、头痛,少数人会出现恶心、食欲不振、 腹泻、便秘等症状,持续3~4天后逐渐退热,全身症状 也随之好转。乏力可持续1~2周。
预防: ①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每年9~ 11月是最佳接种季节。 ②注重自我保护。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对 各种疾病的抵抗力。流感流行季节要根据天气变 化来增减衣服。少去甚至不去,不去拥挤不卫生 的公共场所和正在患类流感疾病者的家中。节假 日娱乐要适度,不能暴饮暴食,房间要经常通风 换气,保持清洁。不接触病禽和病畜。
①对手消毒不能随意使用消毒剂,有些消毒
剂会烧伤、损坏、刺激手部皮肤,一旦皮肤 损坏了,手被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②经常接触病人和护理病人的人最好经常剪 指甲,并使指甲保持平整光滑的状态。
第二部曲:开窗通风
如果家庭或者办公室成员中有人患感冒或 其他呼吸道感染,室内的空气就会被病毒、病 菌污染。开窗通风是排除室内空气污染、从外 界获取新鲜空气的有效手段,也是最经济有效 的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
皮疹主要位于躯干,四肢较少。水痘皮 疹是分批出现,故各期皮疹可同时呈现。
预后: 预后良好。部分病人患水痘后,病毒可长时 间潜伏在神经节内,当免疫力下降或某些诱 因激活病毒,可引起带状疱疹。
预防:
①隔离病儿至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②避免接触水痘病人和带状疱疹病人。 ③托幼机构中已经接触病人的易感者应隔 离观察3周。 ④1岁以上、没出过水痘的儿童可到医院接 种水痘疫苗,以获得终生免疫。
学校常见传染病及 新冠肺炎防控知识讲座
卫生室 2020.5.29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幼儿园病毒性感冒预防知识讲座

幼儿园病毒性感冒预防知识讲座

幼儿园病毒性感冒预防知识讲座幼儿园病毒性感冒预防知识讲座病毒性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更是一种很容易传播的病菌。

为了帮助幼儿园的孩子们更好地预防病毒性感冒,我们通常在幼儿园进行病毒性感冒预防知识讲座。

以下是讲座中详细讲述的内容。

一、什么是病毒性感冒?病毒性感冒(也称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在儿童中,最常见的病毒性感冒病毒是A型和B型病毒。

二、病毒性感冒传播途径有哪些?病毒性感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直接接触感染者、喷嚏和咳嗽,以及与感染者共用餐具、茶杯等行为。

此外,病毒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空气中的病毒会传播到他人身上。

此外,病毒也可能与一些表面接触,如公共场所的门把手、栏杆等。

三、病毒性感冒的症状有哪些?病毒性感冒的症状包括:1. 高烧(通常在38°C以上)2. 发热3. 轻微的恶寒4. 极度的疲劳5. 肌肉或全身疼痛6. 喉咙痛7. 咳嗽8. 打喷嚏9. 流鼻涕10. 其他症状,如头痛、身体不适等。

四、如何预防病毒性感冒?以下几点是预防病毒性感冒的最佳方式:1. 手卫生。

幼儿园里的老师应该教孩子们经常洗手。

幼儿园里还应该供应充足的肥皂和纸巾,以便孩子们随时擦拭嘴巴和鼻子。

2. 疫苗接种。

所有过去6个月和5岁以下的孩子都建议接种流感疫苗。

3. 避免长时间的接触和亲密接触。

如果孩子生病了或患有病毒性感冒,那么请确保他们远离其他孩子和公共场合。

4. 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

例如,晚上早点睡觉,不熬夜。

5. 改善空气环境。

例如安装空气净化器,并保持室内通风。

五、病毒性感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病毒性感冒通常可以在家中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治疗方法:1. 饮食调节。

要摄入充足的水和维生素C,以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并帮助身体抵抗流感病毒。

2. 保持卧床休息。

身体需要充分的休息才能够更快地恢复健康。

3.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

新冠疫情防控知识讲座内容

新冠疫情防控知识讲座内容

新冠疫情防控知识讲座内容目录一、新冠病毒的基本知识 (2)1.1 新冠病毒的起源与传播 (3)1.2 新冠病毒的主要症状与表现 (4)1.3 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与传染性 (5)二、新冠疫情防控措施 (6)2.1 个人防护措施 (7)2.1.1 佩戴口罩 (8)2.1.2 勤洗手 (9)2.1.3 公共场所注意事项 (9)2.2 家庭与办公场所防控 (11)2.2.1 通风与清洁 (12)2.2.2 隔离与消毒 (13)2.3 社交活动与旅行建议 (14)2.3.1 减少聚集 (16)2.3.2 避免前往高风险地区 (16)三、新冠疫苗接种知识 (17)3.1 新冠疫苗的种类与特点 (18)3.2 新冠疫苗接种的必要性 (20)3.3 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21)四、新冠病例的识别与处置 (21)4.1 新冠病例的早期识别 (22)4.2 确诊后的隔离与治疗 (23)4.3 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 (24)五、新冠疫情防控的法律责任与道德规范 (25)5.1 个人防控的法律义务 (26)5.2 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 (27)5.3 公众的心理健康支持与援助 (28)六、新冠疫情防控的长期策略与展望 (29)6.1 持续优化防控措施 (30)6.2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1)6.3 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前景 (32)一、新冠病毒的基本知识全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是一种冠状病毒科的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囊膜的RNA病毒,其特点是在感染宿主细胞后,通过病毒自身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和传播。

新冠病毒是继SARS之后,人类发现的第二种冠状病毒。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空气气溶胶传播等途径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飞沫传播是指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当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时,就可能被感染。

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已感染者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或者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而感染。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8篇范文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8篇范文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8篇范⽂ 艾滋病的预防已经越发收到⼈们的重视,因此要⼤⼒开展健康讲座,加强对⼈们相关知识的普及才能要务,下⾯是⼩编为你精⼼整理的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希望对你有帮助!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篇1 内容:艾滋病防治知识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何为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它是由⼈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恶性传染病。

引起AIDS的病原---HIV进⼊⼈体后,主要侵犯⼈体的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体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的T淋巴细胞,从⽽破坏⼈体的免疫功能,使⼤部分感染者抵抗疾病的能⼒极度下降⽽使⼈体发⽣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感染死亡。

⼆、艾滋病如何传播? 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HIV病毒的传播⼒并不是很强,只有三个传播途径! (⼀)艾滋病传播途径之⼀:性接触传播。

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量的病毒,在性活动时,可以通过⽣殖器或直肠粘膜传播。

⽣殖器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或溃疡时,会增加感染HIV的危险。

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 (⼆)艾滋病传播途径之⼆:⾎液传播输⾎传播。

1、如果⾎液⾥有HIV,输⼊此⾎者将会被感染。

2、⾎液制品传播:有些病⼈(例如⾎友病)需要注射由⾎液中提取的某些成分制成的⽣物制品。

有些⾎液制品如含有艾滋病病毒,使⽤⾎液制品就有可能感染上HIV。

3、共⽤针具的传播:使⽤不洁针具可以把艾滋病毒从⼀个⼈传到另⼀个⼈。

例如:静脉吸毒者共⽤针具;医院⾥重复使⽤针具,吊针等。

另外,使⽤被⾎液污染⽽⼜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具、美容针、⼑等,都⼗分危险。

(三)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三: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是HIV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受到感染,故建议HIV感染者不要⽣育,如已⽣育要禁⽌母乳喂养。

三、艾滋病的病程 (⼀)急性感染期 通常出现在感染HIV后的1-6周。

新冠病毒基础知识培训课件_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基础知识培训课件_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基础知识培训课件_新冠肺炎一、内容概述新冠病毒概述:介绍新冠病毒的起源、传播方式、病毒特点等基本知识,帮助大家了解新冠病毒的基本属性。

新冠肺炎临床表现:详细介绍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等,让大家了解如何识别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迹象。

预防措施与防疫知识:重点讲解预防新冠病毒的方法和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社交距离、口罩佩戴等,并介绍有效的防疫知识和方法。

病例管理与治疗策略:介绍病例的识别、隔离、治疗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包括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和重症患者的治疗策略等。

疫苗相关知识:介绍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进展、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后的效果等,让大家了解疫苗在防控疫情中的作用。

疫情应对与心理健康:讲解面对疫情时的应对策略,包括心理调适、危机干预等,帮助大家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应对疫情挑战。

本次课件内容丰富,旨在帮助大家全面了解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共同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

1.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介绍。

自XXXX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这场疫情是由一种新型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它属于冠状病毒科,是一种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的病毒。

该病毒最初在中国武汉市被发现,并迅速扩散至全球各地。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于XXXX年XX月XX 日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隔离、检测、疫苗接种等,以遏制疫情的传播。

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疫情动态,了解新冠病毒的特点和传播途径,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新冠病毒的基础知识进行培训和学习,以便更好地了解疫情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防控知识和技能,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

我们将详细介绍新冠病毒的基础知识,包括病毒特点、传播方式、临床表现、防控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防毒知识培训

防毒知识培训

现代病毒特点
自动传播和主动攻击---蠕虫 特洛伊木马 — 后门 多种传播方式:邮件、网络共享、利用IIS、IE、SQL的漏洞 危害很大的病毒以邮件为载体,爆发速度快、面广 有毒的移动编码--来自Internet网页的威胁
新时代下的网络病毒
传统的网络病毒定义是指用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类病毒 的总称。而现在网络时代的网络病毒,已经不是如此单纯的 一个概念了,它被溶进了更多的东西。可以这样说,如今的 网络病毒是指以网络为平台,对计算机产生安全威胁的所有 程序的总和。
表,指向其程序。 十、利用系统自动运行的程序。如:“注册表检查” 程序 “输入法”程序 其他方式,如:利用System目录比Windows目录优先的特点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病毒与反病毒的技 术也日益进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二者之间 的斗争十分激烈。
EXE 文件被感染
Win32 PE文件(EXE、DLL、OCX)为了和以前的DOS/Windows系统 保持兼容,WIN 9X/NT下等32位的EXE文件格式有所不同,其中 含有一些空挡,病毒会找适合的地方嵌入进去
这是一个被感染的 Windows PE 格式EXE File
VIRUS
为保证其隐蔽性,病毒会将自己写到一个最“适合”它自己的病 毒代码的空间部分。如果覆写的位置超过了“空挡”大小,原始 程序文件被感染时可能已被覆写破坏了部分数据。这些被感染类 型有些是不可恢复的,因为原始程序文件被感染时可能已被覆写 破坏了。(典型的象CIH、FUNLOVE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症状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危害有: 1.病毒激发对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直接破坏作用 2.占用磁盘空间和对信息的破坏 3.抢占系统资源 4.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 5.计算机病毒错误与不可预见的危害 6.计算机病毒的兼容性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7.计算机病毒给用户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

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

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

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艾滋病(AIDS)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为了增强公众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提高艾滋病防控知识,下面将就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1.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注射传播。

其中,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有性行为的传播和性器官黏膜与患者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直接接触而传播。

2. 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注意安全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

- 避免使用他人的注射器或针头,避免血液传播。

- 孕妇要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避免母婴传播。

- 加强卫生保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3. 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有效工具,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极大地降低感染风险。

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步骤包括:- 打开包装,注意不要损坏安全套。

- 确认安全套的正面,顶端应该有空间。

- 在性交过程中,确保安全套未破损。

- 使用后正确丢弃安全套,不可重复使用。

4. 艾滋病发病的症状艾滋病的早期症状通常类似于感冒,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

随着病情恶化,患者可能出现长时间的腹泻、体重下降、皮肤黏膜出现白斑等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通过以上讲解,相信大家对预防艾滋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只有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才能更好地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让我们共同努力,迈向一个没有艾滋病的美好未来!感谢大家的聆听。

艾滋病知识讲座内容

艾滋病知识讲座内容

艾滋病知识讲座内容一、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该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对各种感染和肿瘤的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 性传播: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传播。

男女之间或同性之间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时,如果其中一方感染了HIV,则另一方也很容易被感染。

2. 输血及血制品:通过输血和使用未经严格检测的血制品(如血浆、血液制品等)也可能导致HIV感染。

3. 母婴传播:怀孕期、分娩过程和哺乳期都可能使母亲将HIV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4. 其他途径:使用共用注射器、刮蹭伤口等也可能导致HIV感染。

三、艾滋病的预防措施1. 安全性行为: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尽可能使用安全套等避孕措施。

2. 使用干净注射器:注射毒品时,不要共用注射器或针头。

3. 定期检测: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及早发现并治疗。

4.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接触。

四、艾滋病的症状1. 早期症状:感染后一般在2-4周内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乏力等。

2. 中后期症状:HIV攻击免疫系统后,机体对各种感染和肿瘤的抵抗力下降,患者会出现各种感染和肿瘤,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五、艾滋病的治疗方法目前还没有能够根治艾滋病的药物,但是可以通过抑制HIV复制来延缓其发展。

常用药物包括反转录酶抑制剂(RTI)、蛋白酶抑制剂(PI)等。

六、艾滋病的心理影响艾滋病患者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歧视和排斥,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孤独、沮丧等负面情绪。

因此,他们需要得到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七、如何支持艾滋病患者1. 关心和支持:艾滋病患者需要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

2. 知识普及: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艾滋病,减少歧视和偏见。

3. 提供帮助:提供艾滋病患者所需的医疗服务、心理支持等。

八、结语艾滋病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预防措施,并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与支持,就能够有效地遏制其传播,并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病毒学的基础知识

病毒学的基础知识

病毒学的基础知识病毒学是研究病毒及其感染致病机制的科学,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病毒是一种极小的微生物,具有单一的核酸(RNA 或DNA)和蛋白质组成,不能自主进行代谢活动,必须寄生在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和繁殖。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乙肝、艾滋病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了解病毒学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非常重要。

第一部分:病毒的结构病毒具有复杂的结构,通常由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病毒的外壳由蛋白质分子构成,通常称为“衣壳”,有些病毒外壳上还带有刺突蛋白,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病毒的核酸包裹在“衣壳”内,可以是单链或双链的RNA或DNA,也可以是分段的RNA或DNA。

第二部分:病毒的感染方式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有些病毒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等;有些病毒则通过空气传播,如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等;还有一些病毒可以通过食物或水传播,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首先要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进入宿主细胞内,释放核酸,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进行复制和繁殖。

第三部分:病毒感染的影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对宿主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影响,引起许多病理反应。

一些病毒感染后会导致细胞死亡,如乙肝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肝细胞坏死;一些病毒感染后会导致细胞内信号通路紊乱,如艾滋病病毒感染后会影响T细胞免疫功能;一些病毒感染后会引起宿主细胞的恶性转化,如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后可以引起宫颈癌等。

第四部分:病毒的防治由于病毒的复杂结构和感染方式,目前没有一种疫苗或药物可以对所有病毒作用。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干预病毒复制过程或增强宿主免疫反应来控制病毒感染。

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可以通过定期接种疫苗来预防;对于一些常见的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可以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如艾滋病病毒感染,目前只能通过抗病毒治疗和免疫治疗进行控制。

计算机病毒知识讲座

计算机病毒知识讲座

计算机病毒知识讲座第一部分:计算机病毒常识病毒常识(一)如何判断计算机感染了病毒: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有一些明显特征,如果您发现一些异常情况,比如:1、屏幕上显示一些奇怪的信息和图片2、光驱托盘莫名其妙的弹出3、程序自动打开4、在未经您授权的情况下,有程序试图访问互联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您的计算机上很有可能是感染了病毒。

电子邮件类病毒感染后,也会有一些明显的特征:1、朋友或熟人告诉您收到了您从来没有发送过的电子邮件。

2、您的收件箱内收到了大量没有发送地址和主题的邮件。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异常情况并不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出现下面这些情况,也有可能是由于感染病毒引起的:1、系统频繁死机2、程序速度运行变慢3、系统无法启动4、文件和目录丢失或内容被未经授权更改5、硬盘被频繁访问,硬盘灯狂闪6、IE无法使用或未经授权自动打开有90% 以上系统异常情况,是由误操作和软硬件故障引起的。

所以,在您系统出现异常情况后,我们建议您使用我们推荐的设置进行全盘扫描,来准确确定您是否感染了病毒。

病毒常识(二)病毒是如何传播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黑客们传播安全威胁的手段也日趋多样,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安全威胁的这些传播途径:互联网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今天,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建立属于自己的网页。

但因为互联网的范围太大了,也给我们确定黑客具体位置带来了难度。

黑客们将病毒或者恶意程序伪装成免费工具放在网站上让人们下载。

或者在网站内添加自动执行的恶意脚本,修改系统注册表项、盗窃用户信息或在用户的计算机内安装恶意程序。

黑客们利用网络攻击计算机和公司的服务器,从而导致系统故障、获取计算机的控制权、盗窃信息或把被攻击的计算机变成僵尸网络。

自从利用信用卡实现在线购物、拍卖后,网络诈骗行为也变得非常普遍。

局域网局域网是指您内部的网络,一般指企业和家庭中的内部网络。

在局域网内的计算机可以在网内自由的进行数据的存储、交换和访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病毒学的发展历程病毒病害的病原研究阶段;病毒化学和结构研究阶段。

(一)病毒病害的病原研究阶段自病毒发现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初,病毒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离和鉴定引起各种病毒性疾病的病毒;病毒对疾体所引起的特异性病理效应;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宿主范围;各种理化因子对病毒感染的影响等方面。

在病毒发现的那一年,1898年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和弗施(Loeffler 和Frosch )证实了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的存在。

1911年,劳斯(Rous)发现了引起鸡的恶性肿瘤的劳斯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 ,RSV)。

1915-1917 年,托特和德爱莱尔(Twort 和d‘ Herelle )分别发现了噬菌体。

人们通过过滤性试验,相继发现了近百种病毒病害,包括流感、骨髓灰质炎、几种脑炎、狂犬病、兔的粘液瘤、马铃薯花叶病、卷叶病、和条斑病、黄瓜花叶病、小麦花叶病等。

而且人们从解决病害观点出发,在机体水平上研究了病毒感染的症状、传播途径、传播介体以及病毒的繁殖特征。

1899年古巴流行黄热病,细菌学家里德(Reec)证明罪犯确实是伊蚊。

接着日本人高见(Takami )证明一种叶蝉会传水稻矮花病,蚜虫会传马铃薯退化病。

300多年前(1619年)就知道的郁金香碎色病直到1929年才证明是蚜虫传的。

这时期还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病毒生物学现象,如一种病毒通过变异,产生致病力强弱不等毒株。

而且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毒株彼此间有拮抗,称干扰现象。

还有人发现把病植株的汁液注入到动物体内后,动物的血清和病汁液起特异的反应。

这些研究成果都对当时防治病毒病起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人们对病毒本质的认识还很肤浅,认为病毒是一种与细菌类似的病原体,所不同的仅在于病毒必须在生活的细胞内才能繁殖,再就是体积十分微小,以致在显微镜下不能见到,能够通过细菌滤器。

这也正是在那一时期把病毒称之为“超显微的滤过性病毒”的原因。

(二)病毒的化学和结构研究阶段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Stanley )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性能被胃蛋白酶破坏,在这一现象的启示下,他几乎磨了上吨重的感染花叶病的烟叶,企图用提酶的方法把病毒提纯出来。

他得到了一小匙在显微镜下看来是针状结晶的东西,把结晶物放在少量水中,水就出现乳光了,用手指沾一点这溶液,在健康烟叶上磨擦几下,一星期以后这棵烟草也得了同样类型的花叶病。

可见提纯的东西的确是有侵染性的烟草花叶病毒。

今天在美国加州大学的原来斯坦利实验室里,仍然保留着一个标注着“Tob. Mos.”字样的瓶子,其中就盛着当年第一次提纯的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

根据各种试验结果,证明这种结晶物质是蛋白质,初步的渗透压和扩散测定表明,这种蛋白质的分子量高达几百万。

其结晶制品的侵染性依赖于蛋白质的完整性,侵染性被认为是病毒蛋白质的一种性质。

Sta nley的研究论文1953年发表在Scienee杂志上,他在论文中写道:“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具有自我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它的增殖需要活体细胞的存在”。

在获得TMV结晶之后的将近20年时间里,许多其他病毒也相继被结晶出来,1955年,Scaffer和Sehwerdt成功地结晶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它是第一个被结晶出来的动物病毒。

然而,Stanley在他的结晶工作中,并未注意到病毒的含磷组分,1936年Bawden和Pirie等在纯化的TMV中发现了含磷和糖类的组分,它们以核糖核酸的形式存在,通过热变化,这种核酸可以从病毒粒子中释放出来,这一发现也被Stanley不久证实,Stanley及其同事证实几种不同植物病毒的核酸也能从核蛋白的形式中被分离出来。

TMV的结晶及其化学本质的发现是对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巨大贡献,它不仅引导人们从分子水平去认识生命的本质,而且为分子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鉴于Stanley在TMV研究中的突出贡献,194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这是病毒学领域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最初从电子显微镜照片上看到的病毒是一些几乎类似的微粒,1939年,G.A.Kansche在电镜下直接观察到了TMV指出TMV是一种直径为1.5nm, 长为300nm的长杆状的颗粒,而番茄黄化花叶病毒(Tomato yellow mosaic virus, TYMV )颗粒为球形,直径为25nm早期电镜学家获得的最令人振奋的发现之一是细菌病毒—噬菌体,d‘ Herelle的噬菌体最初的电镜照片曾引起很大的轰动。

噬菌体虽然非常微小,仅为10nm但它们具有高度整齐而复杂的结构,它们有圆的头和起初被认为是尾巴的附属物,像个小蝌蚪。

在争论多年以后,确定了噬菌体的附属物没有运动的功能,但它对噬菌体吸附于细胞表面和注射传染性核酸进入到细胞中却起了重要的作用。

病毒学研究的化学时期,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进展,1934年M.Schlesinger获得了纯化的噬菌体,1938年WJ.Elford 测定了各种病毒颗粒大小等。

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病毒学工作者主要采用敏感动物(如小白鼠)或动物胚胎(如鸡胚)来研究病毒,分离鉴定了近百种病毒。

同时在机体水平上研究了病毒的繁殖、发病机理和免疫反应等。

只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同时,对病毒化学本质的了解也较为肤浅,对病毒的概念这一时期,病毒学虽有很大的进展,但尚未形成独立学科,它还尚有很大争论,众说纷纭。

(三)病毒研究的细胞水平时期这一时期,包括本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在此期间,病毒学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由于这个时期对病毒的化学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因而也有了较为统一的、明确的病毒概念。

1、利用大肠杆菌研究噬菌体的感染过程取得了迅速发展。

以M.Delbruck和A.D.Hershey等领导的“噬菌体小组”围绕噬菌体与感染细菌细胞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在于:1940年M.Delbruck阐明了噬菌体的复制周期;1950年A.Lwoff揭示了溶原性噬菌体诱导的原理;1952年A.D.Hershey证明了噬菌体DNA勺感染性;1952年N.D.Zinder发现了噬菌体的转导现象;1952年E.Wollman发现了溶原性噬菌体。

2、组织培养技术开始应用于动物病毒的研究。

我国学者黄祯祥早在1943年就利用鸡胚组织块在试管内进行病毒传代、定量滴定及中和试验。

我国已故微生物学和病毒学的奠基人高尚荫院士,1958年在国际病毒学研讨会上宣读了《培养脓细胞的组织培养方法研究》论文,从此揭开了中国昆虫病毒学研究的新篇章。

许多学者采用这一新技术,相继分离了上百种过去对动物不敏感的新病毒,如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cho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大大拓宽了病毒学的研究范围。

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发展了临床病毒学,而且还可用于研究病毒的复制和遗传,使人们对病毒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49年J.J.Enders利用单层细胞培养繁殖脊髓灰质炎病毒取得成功,并且由于他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开创性研究,而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奖。

1952年Dulbecco利用细胞单层培养进行了蚀斑试验,1953年Salk用细胞培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备出灭活疫苗,1957年Stewart用细胞培养技术还分离出多瘤病毒。

目前组织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未知传染因子的分离,病毒病诊断,疫苗生产,以及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基础研究。

组织培养技术对动物病毒研究所作的贡献主要包括:病毒转录新途径和翻译新途径的发现;病毒对宿主范围的选择;某些肿瘤病毒引起的细胞转化;某些病毒侵染引起的细胞融合;发现有的病毒核酸由若干片段组成;有的病毒核酸具有极性的不同,如小RNA病毒为正链RNA病毒,正粘病毒为负链RNA病毒。

3、植物病毒不断有重要的发现,如1952年J.I.Harris 揭示了TMV外壳蛋白的化学性质,1955年H.Fraenkel-Conrat成功地将TMV勺核酸及其蛋白亚基重建出感染的TMV 1956年H.Fraenkel-Conrat 还证明TMV-RNA 分子具有感染性,1956年F.A.Anderer阐明了TMV外壳蛋白变性的可逆性;1960年A.Tsugita测定了TMV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中国农业大学裘维蕃院士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时期自从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理论建立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使得病毒学的研究步入了分子病毒学的发展时期。

50年代至60年代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时代,而病毒特别是噬菌体和植物病毒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分子病毒学也正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

分子病毒学的发展是各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与病毒学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的结果。

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发明极大剌激了分子病毒学的发展。

分子病毒学的发展经历了如下过程:1953年,Watson和Crick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理论,它使人们开始从分子水平上去认识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基础和复制特性,理解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从而为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962年,L.D.Casfar阐明了许多病毒的二十面体结构,明确了病毒核衣壳二十面体的构成规律,这是对病毒超微结构认识的重大突破。

1962年,D.Nathans成功地进行了噬菌体RNA勺体外翻译;1965年,S.Spiegelman成功地在体外复制出Q B噬菌体RNA 1967年M.Goulian成功地体外复制①X174噬菌体。

这些工作对以后阐明DNA病毒和RNA病毒的繁殖机制起了重要作用。

1967年,T.O.Diener发现了类病毒,他在试图分离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病毒时,发现其病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不含有蛋白质,分子量为105 左右的裸露RNA这样小的RNA分子不编码任何蛋白质。

根据其特殊的性质,Diener把这类致病因子称为“类病毒(Viroids )”。

随后的研究表明,类病毒RNA还有特殊的复制机制。

类病毒的发现在分子病毒学史上是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着比病毒更简单的生物,而且也使人们加深了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在类病毒报道之后,有人在澳大利亚又发现了类似于类病毒的环状RNA分子还能与病毒基因组RNA共同包被于RNA病毒粒子中,引起绒毛菸、苜菪和地三叶草产生病害,其中类似于类病毒的RNA 称为“拟病毒(virusoid )”。

羊瘙痒病(scrapie)最初也认为是类病毒引起的,Prusiner于1982年证实瘙痒因子不是类病毒,而是一种分子量只有3.0 X104的蛋白质,称为“蛋白侵染因子”或“朊病毒”(prio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