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概念的起源
力的概念知识归纳,高考物理必知!
力的概念知识归纳,高考物理必知!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以下是关于力的概念知识归纳:
1.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分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4.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常见的有弹簧的弹力、绳的拉力等。
5.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6.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7.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8.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9.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力学发展史
力学发展历史力学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主要研究能量与力的关系。
它一直贯穿于人类的整个生命史,它起源于自然万象。
在阅读了相关的史料以后,我认为力学的发展史可以用五个阶段简单的概括,分别为:(1)原始力学阶段(2)朦胧力学阶段(3)完整力学阶段(4)理论力学的形成阶段(5)近代力学发展阶段(1)原始力学阶段所谓原始力学阶段,主要就是指人类只是简单的使用力学,对力学有一个浅显的认识,但并没有力学的概念。
在这个阶段,人类对力的应用只是建立在经验上,这些经验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长期的观察和以及生产劳动中。
朦胧力学阶段顾名思义,在这个阶段,人类对力学的认识有了发展,对力学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但研究性质的东西还是很少.这个阶段伽利略奠定理论力学的基础这段时间.15世纪后半期,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力学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有哥伦布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因此地球、太阳和行星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便提到科学家的面前,从而推动了动力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对力学有巨大贡献的还有达·芬奇、斯蒂文、哥白尼。
布鲁诺等。
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均已被提出来了,可以说发展得比较完整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在此时期内受到生产的推动也开始萌芽.(2)完整力学阶段完整力学阶段这一时期应该是由伽利略奠定动力学基础起至牛顿完成力学这门科学的完整体系止.伟大的意大利学者伽利略的工作,开阔了力学发展史上的新时代.他的著作对于动力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证明了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很多非常重要的性质,从而奠定了运动学的科学基础.他在比萨斜塔的实验打破了亚里士多德这一所谓的不可置疑的权威。
这一时期还有德国的开普勒的开普勒三大定律,它比较好的描述了行星绕日运动的规律,成为后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基础。
牛顿的出现,给动力学的完整性写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建立了经典的完善的动力学体系。
(3)理论力学的形成阶段理论力学的形成阶段这是力学发展的第四个时期,这个阶段差不多是从18世纪一直到今天19世纪初期至中叶,因为使用机器而引起的经济问题,“功"促使的概念的形成。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受力规律的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力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力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力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了自然物体分为四种元素(地、水、火、气)的理论,并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于与其自然元素的相互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在古代长期占主导地位,直到近代才被推翻。
古代中国力学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力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工程技术和军事战略方面。
例如,中国古代的工程师和军事家在建筑和兵器设计中运用了许多力学原理,如杠杆、滑轮等。
这些实践经验积累为后来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力学在近代经历了重要的革命。
17世纪,英国科学家伽利略·伽利莱和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的工作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伽利略提出了惯性原理和斜面运动等基本概念,牛顿则通过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即牛顿定律。
这些理论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并在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和哈密顿等人对力学进行了重要的发展。
拉格朗日提出了以能量为基础的拉格朗日力学,将力学问题转化为能量和约束的问题,极大地简化了力学的计算。
哈密顿则提出了哈密顿力学,通过引入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的概念,为力学问题的求解提供了新的方法。
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力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对论扩展了牛顿力学的范围,提出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等价关系,揭示了高速运动物体的特殊性质。
相对论的发展使力学理论更加完善,并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和场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力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体系,包括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等多个分支。
力学的应用广泛涉及到物理学、工程学、天文学、生物学等领域。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它是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界运动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产物,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了现代力学的体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力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力学:古代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如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对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天体运动的理论,阿基米德研究了浮力和杠杆原理等。
这些古代力学的思想为后来的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牛顿力学的诞生: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在力学领域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他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为解释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提供了准确而简洁的数学描述,成为了现代力学的基石。
3. 分析力学的兴起: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和哈密顿等人提出了分析力学的理论体系。
分析力学通过建立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方程,将力学问题转化为求解变分问题,从而简化了力学问题的求解过程。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为力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灵便和通用的方法,还推动了数学物理学的发展。
4. 相对论力学的发展: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对经典力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论性动力学,广义相对论则描述了引力的几何本质和时空的弯曲。
相对论力学在解释高速运动和强引力场下的物体运动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对现代天体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量子力学的崛起: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引入了不确定性原理和波粒二象性等概念。
量子力学的发展为解释原子、份子和基本粒子的行为提供了新的框架,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统一:20世纪下半叶,理论物理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将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统一起来的理论。
力学的探究与经典力学的成就
力学的探究与经典力学的成就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
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汲水等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力情况的认识。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
古代人还从对日、月运行的观察和弓箭、车轮等的使用中,了解一些简单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的移动和转动。
但是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才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
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最早阐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提出加速度的概念。
牛顿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
伽利略、牛顿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
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标志着力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此后,力学的研究对象由单个的自由质点,转向受约束的质点和受约束的质点系。
这方面的标志是达朗贝尔提出的达朗贝尔原理,和拉格朗日建立的分析力学。
其后,欧拉又进一步把牛顿运动定律用于刚体和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这看作是连续介质力学的开端。
从牛顿到汉密尔顿的理论体系组成了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
在弹性和流体基本方程建立后,所给出的方程一时难于求解,工程技术中许多应用力学问题还须依靠经验或半经验的方法解决。
这使得19世纪后半叶,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同弹性力学之间,水力学和水动力学之间一直存在着风格上的显著差别。
这时的先导者是普朗特和卡门,他们在力学研究工作中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洞察事物本质,又能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数学途径,逐渐形成一套特有的方法。
从20世纪60年代起,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力学无论在应用上或理论上都有了新的进展。
力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特殊的过程。
与古希腊几乎同时,中国古代对平衡和简单的运动形式就已具备相当水平的力学知识,所不同的是未建立起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理论系统。
到明末清初,中国科学技术已显著落后于欧洲。
粒子物理学中的粒子间相互作用与力
粒子物理学中的粒子间相互作用与力引言:粒子物理学是研究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和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力,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奥秘。
粒子间相互作用与力是粒子物理学中的关键概念,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对于解析物质结构、探索宇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粒子物理学中的相互作用类型、粒子间力的起源以及相互作用力量级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关于粒子间相互作用与力的全面认识。
一、粒子物理学中的相互作用类型粒子物理学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描述了粒子之间的复杂联系和相互影响。
1. 引力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是物质之间的通用相互作用,负责描述物体之间由质量所产生的相互吸引;引力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无范围和无质量的特性。
引力不仅负责地球上的物体互相吸引,也控制着天体之间的运动。
2. 电磁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是粒子物理学中最具基础的相互作用,包括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电磁场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静电相互作用是物质中最常见的相互作用,电场是描述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3. 强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负责原子核内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质子和中子绑在一起形成原子核。
强力是自然界最强大的相互作用之一,是构成宇宙中大部分物质的基础。
4. 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参与了一些基本的粒子变换过程,包括放射性衰变和粒子互变等。
弱相互作用具有非常短的作用距离,介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之间。
二、粒子间力的起源粒子间力的起源与相互作用粒子之间的媒介粒子密切相关。
对于引力相互作用,质量是其媒介;对于电磁相互作用,光子是其媒介;对于强相互作用,胶子是其媒介;对于弱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是其媒介。
相互作用力的传递通过媒介粒子的交换实现。
例如,在电磁相互作用中,两个带电粒子通过交换光子来传递力;在强相互作用中,通过交换胶子来产生强相互作用;在弱相互作用中,W和Z玻色子的交换控制了相互作用的强度。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力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力学的起源古代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自然哲学的理论,包括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概念。
他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于物体本身的特性和外部的力所决定的。
2. 牛顿力学的奠基17世纪,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对力学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成为后来科学研究的重要准则。
3. 经典力学的发展牛顿力学的建立为经典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18世纪,欧洲的科学家们对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推动了力学的发展。
其中,拉格朗日和哈密顿提出了著名的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为力学的数学表达提供了新的方法。
4. 相对论力学的诞生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引起了力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相对论力学修正了牛顿力学在高速和强引力场下的适合范围,并揭示了时间、空间和质量的相互关系。
5. 量子力学的兴起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兴起开辟了全新的力学研究领域。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行为,与经典力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量子力学的发展不仅深化了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也为现代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
6. 现代力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力学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现代力学涉及的领域包括天体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生物力学等。
通过数值摹拟、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力学的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
总结:力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力学的起源、牛顿力学的奠基、经典力学的发展、相对论力学的诞生、量子力学的兴起以及现代力学的发展。
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逐步揭示了物体运动和受力的规律,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力学的起源与发展
力学的起源与发展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
它起源于古代人类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探索,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力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
力学最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哲学,探讨了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他提出了惯性的概念,并认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停止运动。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接受并影响着后来的科学家。
但是,真正的力学革命发生在16世纪的欧洲,由伽利略·伽利莱和他的学生兼传世之宝克卢剌克(用科学实验证明,抛射物的加速度是一个常量,不受重量的影响)等科学家推动。
伽利略通过进行实验观察,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和定律,如惯性定律、斜面定律和自由落体定律等。
他的工作为现代力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17世纪,伽利略的理论得到了数学家伽利略·佩拉切和爱丁顿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将运动的描述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建立了力学的数学基础。
同时,也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牛顿运动定律。
这些定律被广泛应用于物体运动的研究及力学问题的解决。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力学不断得到完善和扩展。
在19世纪,随着对热力学和电磁现象的研究,力学逐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整和综合的物理学。
此后,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力学理论。
力学的起源是人类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实验。
通过不断地实验和理论模型的发展,力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并成为描述和解释物体运动的重要学科。
力学的发展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自然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力的概念及理解
力的概念
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力是最为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力的基本知识,物理中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
力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形变的外因。
在动力学中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的概念和理解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拉、提、推、压、吸引、排斥、摩擦、碰撞等作用都叫做力的作用,简称为力。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有受力者必有施力者。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另一物体的反作用力。
因此施力者同时也是受力者,受力者同时也是施力者。
2.力的效果
力作用于物体,不仅使受力物体发生体积形状的改变(简称形变),还可以使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或方向发生改变(简称运动状态改变)。
3.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中文代号是牛,国际代号是N。
力的实用单位是公斤(也叫千克力)、吨力,克力等。
1公斤=9.8牛顿
1吨力=1000公斤=1000X9.8牛顿=9800牛顿
4.力的三要素
力所产生的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因此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概念的起源
力的概念的起源通过下面一些历史材料的综合,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力的概念最初是人类在劳动中通过肌肉紧张的感觉而产生的。
后被自然科学家借用而成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力的概念是经过许多力学工作者的琢磨加工,逐渐完善起来的。
从力的概念的产生到力的概念逐步明确的过程中,力与碰撞过程始终紧密地连系在一起一、《墨经》对力的认识在公元前480-380之间,中国的墨翟(约公元前478—392)及其子弟所著的《墨经》一书,对运动和力有明确的定义。
在力的概念及许多力学知识方面,走在同时代的前列。
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
墨家考察了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看到人们通过肌肉的动作,如举、持、掷、踢、蹬,可以使别的物体发生位置移动,从而总结出肌肉力的概念。
《经》第二十一条指出,:“力,刑之所以奋也。
”这里“刑”同形,指人体,物体;“奋”,指克服阻抗而运动。
奋字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很丰富的,诸如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下而上等等都叫做奋。
因而墨家的这句话可理解为:力是物体由静而动,由下而上,或由慢到快的原因。
这是对力下的一个很正确定义。
由于力不易见,而重是显而易见的,人人都能看得到,所以,墨家又以举重为例加以阐明。
同条《经说》指出:“力,重之谓。
下、与,重奋也。
”这里“下”是指物体下坠;“与”是举物向上。
意思是说,重是一种力,力和重相当,物体下坠、上举,都是基于重的作用的运动。
墨家把力和物体运动的原因联系起来,初步认识到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当时,这是对力的概念的很了不起的很重要认识。
特别是墨家已把力和重联系起来,把重看成一种力,可以说这是人类对力的最早的理性认识。
《经》第一百二十七条的《经说》还指出:“凡重,上弗挈,下弗收,旁弗却,则直下。
”即认为自由落体的轨迹必坚直向下。
说明墨家对重量产生的力观察研究得十分深入。
墨家对阻力、惯性,浮力以及墙体和梁的受力等都有精细的分析。
对力的平衡,扛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的力学知识也有深入的理解。
力学的发展史
影响
可以发现,所谓冲力与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后来提 出的惯性定律有一定程度上的接近,可以说是惯性 的雏形,体现了科学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
五、阿基米德对力学的发展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 287~212)是古希腊物理学家、数学 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 阿基米德在力学方面的成绩最为突 出,他系统并严格的证明了杠杆定 律,为静力学奠定了基础。在总结 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阿基米德系统 地研究了物体的重心和杠杆原理, 提出了精确地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 指出在物体的中心处支起来,就能 使物体保持平衡。
《 物理学 》 是亚氏的重要著作之一 ,其中运动学说 又是其核心内容 运动的本性 1、运动的连续性 (1时间的连续 2量的连续) 2、运动的过程性 亚氏把每一类事物分为现实的 和潜能的 .他认为从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 即事物生长 成形过程 ,体现了运动 3、运动的物质性 离开了事物就没有运动 。事物 不仅是运动和变化的 " " 承担者 ,也是运动和变化的 认识者。 4、运动的时空性 时间不能脱离运动,并且任何 运动是连续的。
五、阿基米德对力学的发展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212)是古 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 基人。 阿基米德在力学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他系统并严 格的证明了杠杆定律,为静力学奠定了基础。在总 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阿基米德系统地研究了物体 的重心和杠杆原理,提出了精确地确定物体重心的 方法,指出在物体的中心处支起来,就能使物体保 持平衡。 阿基米德定律(Archimedes law)是物理学中力学 的一条基本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 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 的液体的重力。其公式可记为F浮=G排=ρ液· g· V排 液。
【完整版】力学的起源
力学的起源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
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汲水等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力情况的认识。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
古代人还从对日、月运行的观察和弓箭、车轮等的使用中,了解一些简单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的移动和转动。
但是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才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
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最早阐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提出加速度的概念。
牛顿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
伽利略、牛顿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
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标志着力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此后,力学的研究对象由单个的自由质点,转向受约束的质点和受约束的质点系。
这方面的标志是达朗贝尔提出的达朗贝尔原理,和拉格朗日建立的分析力学。
其后,欧拉又进一步把牛顿运动定律用于刚体和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这看作是连续介质力学的开端。
运动定律和物性定律这两者的结合,促使弹性固体力学基本理论和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孪生于世,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是纳维、柯西、泊松、斯托克斯等人。
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使得力学逐渐脱离物理学而成为独立学科。
从牛顿到汉密尔顿的理论体系组成了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
在弹性和流体基本方程建立后,所给出的方程一时难于求解,工程技术中许多应用力学问题还须依靠经验或半经验的方法解决。
这使得19世纪后半叶,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同弹性力学之间,水力学和水动力学之间一直存在着风格上的显著差别。
20世纪初,随着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力学研究又蓬勃发展起来,创立了许多新的理论,同时也解决了工程技术中大量的关键性问题,如航空工程中的声障问题和航天工程中的热障问题等。
这时的先导者是普朗特和卡门,他们在力学研究工作中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洞察事物本质,又能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数学途径,逐渐形成一套特有的方法。
力学的起源解读
力学的起源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
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汲水等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力情况的认识。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
古代人还从对日、月运行的观察和弓箭、车轮等的使用中,了解一些简单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的移动和转动。
但是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才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
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最早阐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提出加速度的概念。
牛顿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
伽利略、牛顿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
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标志着力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此后,力学的研究对象由单个的自由质点,转向受约束的质点和受约束的质点系。
这方面的标志是达朗贝尔提出的达朗贝尔原理,和拉格朗日建立的分析力学。
其后,欧拉又进一步把牛顿运动定律用于刚体和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这看作是连续介质力学的开端。
运动定律和物性定律这两者的结合,促使弹性固体力学基本理论和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孪生于世,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是纳维、柯西、泊松、斯托克斯等人。
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使得力学逐渐脱离物理学而成为独立学科。
从牛顿到汉密尔顿的理论体系组成了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
在弹性和流体基本方程建立后,所给出的方程一时难于求解,工程技术中许多应用力学问题还须依靠经验或半经验的方法解决。
这使得19世纪后半叶,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同弹性力学之间,水力学和水动力学之间一直存在着风格上的显著差别。
20世纪初,随着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力学研究又蓬勃发展起来,创立了许多新的理论,同时也解决了工程技术中大量的关键性问题,如航空工程中的声障问题和航天工程中的热障问题等。
这时的先导者是普朗特和卡门,他们在力学研究工作中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洞察事物本质,又能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数学途径,逐渐形成一套特有的方法。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它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力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展示力学的重要里程碑和关键发展。
1. 古代力学:古希腊和中国古希腊是力学的发源地之一。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哲学的理论,包括力学的基本概念。
他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四种元素(地、水、火、气)的特性决定的,并且认为天体运动是由神奇的“第一动力”引起的。
与此同时,古代中国也有独立的力学发展。
中国古代的力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墨经》和《兵法》等著作中。
墨子提出了“墨子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和运动的规律,对后来的力学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2. 中世纪力学:阿拉伯和欧洲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学者对力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将古希腊的力学理论与印度的数学方法相结合,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
阿拉伯学者伊本·萨那和伊本·海瑟姆等人提出了力的概念,并研究了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
同时,在欧洲,中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也在力学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
例如,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格罗斯特和法国数学家让·布尔丹对物体的自由落体进行了实验和观察,并提出了一些关于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
3. 新科学革命:牛顿力学17世纪是力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伟大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在这个时期提出了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
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被认为是力学的里程碑。
牛顿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规律,并建立了质点力学的数学模型。
牛顿的力学理论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成为了后来科学研究的基石。
他的定律被广泛应用于天体力学、机械工程和航天技术等领域。
4. 近代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对力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空和运动的理解,提出了质能等效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推动了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对力的理解
对力的理解
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表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基本属性。
力的大小表示物体受到的推、拉、压、提等作用的强度,方向表示作用力的方向。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以引起物体的加速度或减速度,从而改变物体的速度和运动轨迹。
力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
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弹力是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产生的反作用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阻力,电磁力则是电荷或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分析力学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并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等基本原理进行计算和分析。
同时,还需要注意力的单位是牛顿(N),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其他单位还有千克力-米(kgf-m)、千克力-小时(kgf-h)等。
总之,力是一个非常基本和重要的物理概念,是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中。
力的概念的起源
力的概念的起源通过下面一些历史材料的综合,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力的概念最初是人类在劳动中通过肌肉紧张的感觉而产生的。
后被自然科学家借用而成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力的概念是经过许多力学工作者的琢磨加工,逐渐完善起来的。
从力的概念的产生到力的概念逐步明确的过程中,力与碰撞过程始终紧密地连系在一起一、《墨经》对力的认识在公元前480-380之间,中国的墨翟(约公元前478—392)及其子弟所著的《墨经》一书,对运动和力有明确的定义。
在力的概念及许多力学知识方面,走在同时代的前列。
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
墨家考察了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看到人们通过肌肉的动作,如举、持、掷、踢、蹬,可以使别的物体发生位置移动,从而总结出肌肉力的概念。
《经》第二十一条指出,:“力,刑之所以奋也。
”这里“刑”同形,指人体,物体;“奋”,指克服阻抗而运动。
奋字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很丰富的,诸如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下而上等等都叫做奋。
因而墨家的这句话可理解为:力是物体由静而动,由下而上,或由慢到快的原因。
这是对力下的一个很正确定义。
由于力不易见,而重是显而易见的,人人都能看得到,所以,墨家又以举重为例加以阐明。
同条《经说》指出:“力,重之谓。
下、与,重奋也。
”这里“下”是指物体下坠;“与”是举物向上。
意思是说,重是一种力,力和重相当,物体下坠、上举,都是基于重的作用的运动。
墨家把力和物体运动的原因联系起来,初步认识到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当时,这是对力的概念的很了不起的很重要认识。
特别是墨家已把力和重联系起来,把重看成一种力,可以说这是人类对力的最早的理性认识。
《经》第一百二十七条的《经说》还指出:“凡重,上弗挈,下弗收,旁弗却,则直下。
”即认为自由落体的轨迹必坚直向下。
说明墨家对重量产生的力观察研究得十分深入。
墨家对阻力、惯性,浮力以及墙体和梁的受力等都有精细的分析。
对力的平衡,扛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的力学知识也有深入的理解。
力的概念的起源
力的概念的起源话说这“力”啊,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就像咱们生活里无处不在的老朋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
你想啊,每天早上睁开眼,推开窗户,那股清新的空气猛地扑面而来,那不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嘛!咱们得感谢这股力量,它让咱们清醒过来,迎接新的一天。
小时候,咱们都玩过弹弓,捡个小石子儿,放在皮筋儿上,“嗖”地一下,石子儿就飞出去了,能打中远处的目标。
那时候就觉得,哎呀,这玩意儿真有意思,一拉一放,力量就出来了。
其实啊,这就是物理学里说的“弹力”,也是力的一种。
咱们生活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力,比如你开车的时候,踩油门儿,车就“嗖”地往前窜,那不就是发动机的力量嘛!再来说说咱们人类自己,咱们之所以能站起来,能走路,能跑步,靠的就是肌肉的力量。
小时候咱们学走路,摇摇晃晃的,老是摔跤,那是因为咱们还没掌握好平衡,力量还不够大。
可慢慢地,咱们练啊练,终于学会了稳稳当当地走路,甚至还能跑能跳,这都是咱们身体里的力量在起作用。
还有啊,力也体现在咱们的人际关系中。
你看那些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意志力。
他们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而是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这就是咱们常说的“毅力”,也是一种力量。
有时候,力还像是个调皮的孩子,喜欢跟咱们玩捉迷藏。
比如说,咱们在推一个重箱子,一开始推不动,急得满头大汗。
可突然之间,好像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涌上来,咱们再一使劲儿,嘿,箱子就推动了!那时候就觉得,这力量真是太神奇了,好像是从天而降的。
其实啊,力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就在咱们身边,无处不在。
咱们每天都在跟它打交道,只是有时候没意识到罢了。
比如说,咱们说话的时候,声带在振动,那也是一种力量。
咱们写字的时候,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痕迹,那也是力量的体现。
总之呢,力是咱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咱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咱们得感谢这股力量,它让咱们能够生存,能够成长,能够追求梦想。
所以,咱们要珍惜这股力量,好好利用它,让咱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六道之力起源公式书
六道之力起源公式书摘要:一、前言二、六道之力的起源1.六道概念的来源2.六道之力的组成三、六道之力的运用1.运用六道之力的条件2.六道之力的实际运用四、六道之力的影响1.对个体的影响2.对社会的影响五、结论正文:【前言】六道之力起源公式书是一部关于六道之力的研究著作,通过揭示六道之力的起源、运用及其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神秘力量。
【六道之力的起源】六道之力并非空穴来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在古代,人们将自然界的现象归纳为六种基本力量,即:天道、地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简称六道。
这六道力量在不同文化和信仰体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
【六道之力的组成】六道之力由这六种基本力量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在六道之中,天道代表宇宙的秩序和法则,地道代表万物的生长和繁衍,人道代表人类社会的伦理和道德,阿修罗道代表战斗和竞争,饿鬼道代表饥饿和渴望,畜生道代表动物的本能和欲望。
这六道力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六道之力的运用】运用六道之力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对六道之力有深刻的理解、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力等。
在实际运用中,六道之力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如:智慧、力量、勇气、忍耐、慈悲和觉悟等。
通过运用六道之力,人们可以在生活中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获得心灵的升华。
【六道之力的影响】六道之力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个体而言,运用六道之力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对社会而言,六道之力的运用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文明进步。
【结论】总之,六道之力起源公式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六道之力的窗口。
六道之力起源公式书
六道之力起源公式书六道之力,源自于古代神秘文化,是一种超越肉眼所见的能量。
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由六种基本力量构成,分别是:地、水、火、风、空、识。
这六种力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本文将探讨六道之力的起源、具体表现、应用以及在个人成长中的价值,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一、六道之力的概念与起源六道之力起源于古代的哲学体系,最早可追溯到印度教、佛教等宗教文化。
这些文化传统认为,宇宙间的万物皆由六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从而维持着世界的平衡与和谐。
这六种元素分别是:地、水、火、风、空、识。
地之力代表坚固与稳重;水之力代表流动与变化;火之力代表热情与力量;风之力代表灵动与自由;空之力代表无限与包容;识之力代表智慧与意识。
二、六道之力的具体表现与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六道之力无处不在。
地之力表现在地球的板块运动、建筑物的基石等;水之力体现在生命的起源、气候的变化等;火之力在火山爆发、太阳能等方面发挥作用;风之力则体现在气候、风力发电等领域;空之力则表现为大气层、宇宙空间等;识之力则体现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
三、如何开发和提升六道之力要开发和提升六道之力,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潜能。
通过瑜伽、冥想等方法,可以感知身体内的六道之力,并加以引导和运用。
此外,还需不断地学习、成长,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验。
在实践中,要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运用六道之力。
四、六道之力在各领域的实例分析在科技领域,六道之力推动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发展;在艺术领域,六道之力激发了无数艺术家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在企业管理中,六道之力帮助领导者更好地驾驭团队,实现企业目标;在个人成长中,六道之力助力人们发掘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六道之力在个人成长中的价值六道之力为个人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内在资源。
通过认识和运用六道之力,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在面临挑战和困难时,借助六道之力,人们能够迅速调整心态,勇敢面对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概念的起源通过下面一些历史材料的综合,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力的概念最初是人类在劳动中通过肌肉紧张的感觉而产生的.后被自然科学家借用而成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的概念是经过许多力学工作者的琢磨加工,逐渐完善起来的.从力的概念的产生到力的概念逐步明确的过程中,力与碰撞过程始终紧密地连系在一起一、《墨经》对力的认识在公元前480-380之间,中国的墨翟(约公元前478—392)及其子弟所著的《墨经》一书,对运动和力有明确的定义.在力的概念及许多力学知识方面,走在同时代的前列.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墨家考察了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看到人们通过肌肉的动作,如举、持、掷、踢、蹬,可以使别的物体发生位置移动,从而总结出肌肉力的概念.《经》第二十一条指出,:“力,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同形,指人体,物体;“奋”,指克服阻抗而运动.奋字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很丰富的,诸如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下而上等等都叫做奋.因而墨家的这句话可理解为:力是物体由静而动,由下而上,或由慢到快的原因.这是对力下的一个很正确定义.由于力不易见,而重是显而易见的,人人都能看得到,所以,墨家又以举重为例加以阐明.同条《经说》指出:“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这里“下”是指物体下坠;“与”是举物向上.意思是说,重是一种力,力和重相当,物体下坠、上举,都是基于重的作用的运动.墨家把力和物体运动的原因联系起来,初步认识到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当时,这是对力的概念的很了不起的很重要认识.特别是墨家已把力和重联系起来,把重看成一种力,可以说这是人类对力的最早的理性认识.《经》第一百二十七条的《经说》还指出:“凡重,上弗挈,下弗收,旁弗却,则直下.”即认为自由落体的轨迹必坚直向下.说明墨家对重量产生的力观察研究得十分深入.墨家对阻力、惯性,浮力以及墙体和梁的受力等都有精细的分析.对力的平衡,扛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的力学知识也有深入的理解.二、古代原子论中的碰撞作用观点远在公元前,古原子论奠基人之一伊壁鸠鲁(Epicurus 公元前342—270)就正确地提到碰撞:“当原子在虚空里被带向前进而没有东西与它们碰撞时,它们一定以相等的速度运动.”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里所说的碰撞显然有着力的含义.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是一个很博学的人.他到过巴比伦、波斯、埃及、印度和埃塞俄比亚.在他的原子论中包含着这样的一种思想:原子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作用是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认为物体的运动只有在外界的不断作用下才能产生,也就是说,他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但这种说法解释不了抛射运动,于是出现了冲力说.三、冲力说的概念冲力说的早期代表是六世纪亚历山大的一个学者,名叫约翰·斐劳波诺斯(John Philonos), 所谓冲力,就是和物体运动具有同一方向的动力.物体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得到的冲力就越大.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冲”就有碰撞的含意,冲力其实就是一瞬间的碰撞力.正是由于冲力说把力与碰撞联系起来,才使得力的概念向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斐劳波诺斯认为上帝创世之初就赋予天体一种“冲力”,即一种不随时间消逝的动力.这种动力可以维持物体永远运动下去.因此,运动的物体一般并不需要经常有个推动者和它接触,直到这种冲力耗尽为止.1327年,任巴黎大学校长的琼.比里当(Jean Buridan)也是冲力说的拥护者.他持有这种观点:在运动的物体上存在一种冲力,天体正是由于冲力而运动的.只是由于天空中没有空气阻力,冲力作用不会减退,所以天体就一直运动下去,从而否定天神推动天体运转.四、碰撞过程的研究碰撞问题是17世纪力学中心问题之一.随着对碰撞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力的定义也日趋完善.1.伽俐略对碰撞的研究冲力说对伽俐略(Galilea)的影响很大,他本人早期就是冲力说的信奉者.他通过对落体运动的研究,提出了如下想法:唯有重量才是物体产生运动或变化的原因.伽利略关于碰撞的论述保留在《新科学对话》的草稿上,对话原稿的第六天内容《碰撞的力》后来发表于1718年.从这本著作中可以了解到伽利略已经把碰撞和力联系起来,并作过了各种努力,想把碰撞问题以某种数学形式加以归纳,但没有完全获得成功.伽利略曾经用天平观测过下落水柱的冲击力,他认为冲击力与物体质量以及它下落中获得的速度有关.并试图确定碰撞过程中冲击力的作用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2.笛卡儿的碰撞理论笛卡儿(R·Descartes)就比伽俐略更进了一步,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他提出过这样两条原理:a.用反复给予的小冲击来代替作用于落体上的重力;b.一旦开始运动的物体,只要没有受到妨碍,就会不断地继续运动下去.很明显,从笛卡儿所用的"冲击"、"妨碍"两词来分析,他已经把重力分解成一种连续不断的碰撞,并且认为物体不受到碰撞就不会改变运动状态.他认为:所谓力就是特定的物体所具有的实在的西,它的大小由动量给出.笛卡儿1644年在《哲学原理》第二部中论述了有关碰撞的7条定律:⑴.两个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速度碰撞的同样物体,在碰撞后交换速度.⑵. 如果物体A比物体B大得多,那么碰撞后它们以同一速度沿A原来的方向运动.⑶. 如果物体A和物体B大小相等,但A速度大,那么A把超过B的速度的一半传给B.⑷. 如果物体B大于物体A,(即使大得不多),而且物体B静止,则碰撞时物体A将不能推动B,而自己反弹回去.⑸.如果物体A大于物体B,且B静止,则无论A的速度多么小,都将推动B沿着自己运动的方向以同样的速度运动,其中物体A将把与物体B相应的部分运动传给B.⑹.如果两物体相等,且物体B静止,则B将部分地被推动,A也部分地被弹回.如果A的速度为4,则A留其3,B得其1.⑺. 如果物体B大于物体A,而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运动方向相同,则可能有三种情况:若两物物体质量之差小于两速度之差,则A将传给B一部分运动;若两物物体质量之差大于两速度之差,则A反弹回来,不传递增运动;若两物物体质量之差等于两速度之差,则A将传给B一部分运动,而自己以剩余的运动反弹回来.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7条定律中当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错误.在笛卡儿看来,空间是充满着物质的,其各部分的运动只因相互发生碰撞才发生变化.他否认了隔开一定距离发生作用的那种力.把碰撞理论放在动量守恒的基础上来处理.因为笛卡儿的碰撞理论有缺陷,他也没有能正确地解决碰撞问题,他的力的概念也有严重的缺陷.例如,莱布尼兹(Leibniz)曾经通过一个具体的碰撞例子发现了这些缺陷.尽管笛卡儿的碰撞理论还有不少的缺陷,但惠更斯(C.Huygens)和牛顿(Newton)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碰撞问题的正确研究,从而开始奠定了近代力学的基础.3.惠更斯的碰撞理论惠更斯的碰撞理论被认为是在1656年前完成的,但他的碰撞理论在他死后(1703年)出版的《物体碰撞运动》一书中才首次发表.和惠更斯同一时代的沃利斯(J·wallis),雷恩(C·wren)和胡克(R.Hooke )也发表了有关碰撞问题的论文.他们所得的结论基本相同,但以惠更斯最为完整.他提出了作为论述碰撞问题的几个公理,周密地论述了弹性体的对心碰撞.人们认为,1673年马略特(E.Mariotte)发表的《论物体的碰撞》和惠更斯的《物体碰撞运动》是关于弹性碰撞理论的经典名著.惠更斯的碰撞理论是以下述三个假设(公理)作为基础的:⑴.“运动起来的物体,在未受到阻碍作用时,将以不变的速度沿直线继续运动.”⑵.“两个具有相同质量的物体,以相同速度相向作对心碰撞后,两者都以相同的速度向相反方向运动.”⑶.“当两个物体碰撞时,即使它们同时参与另一匀速运动,在也具有这个共同运动的观察者看来,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就好象不存在这个共同运动一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惠更斯在碰撞过程的研究中得出许多重要的力学原理.例如:其一,两个物体所具有的运动量在碰撞过程中都可以增多或减少,但是它们的量值在同一方向的总和却保持不变,如果减去反方向的运动量的话.其二,在两个物体的碰撞中,它们质量和速度的平方乘积的总和,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4.牛顿对碰撞的研究牛顿在不知惠更斯结果的情况下,也对碰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的手稿中,把碰撞作为具体问题进行论述.他论述了质点的弹性碰撞问题、有广延性物体的非对心碰撞问题以及旋转着的许多物体的碰撞.这是极为复杂的,但结果是正确的,这就充分说明了牛顿对碰撞问题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多么深入的程度.牛顿认为,所谓力就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动力.他说明,作为定量的定义,力是和动量的变化成正比例的.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把作为产生加速度原因的力和惯性力、碰撞、压力、向心力相提并论,似乎领悟到力和碰撞的某些联系.不过,牛顿提出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肯定是通过对碰撞过程的研究而得出的.实际上,牛顿通过对碰撞过程的深入的研究,不自觉地总结出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发现了碰撞过程的三个基本特性,即牛顿三大定律.他从根本上把握了惯性定律、力的大小和动量的变化率成正比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从此,力的定量概念就逐渐明确起来.这也是牛顿能成为一颗明星的根本原因.五、结论从上述讨论可知,力是与碰撞密切相关的概念,正确的碰撞理论未被建立以前,力的定量概念也没有确立,在正确的碰撞理论(弹性碰撞)完成以后,力的定量概念也逐渐明确.对力学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中,无一不深入细致地研究过碰撞.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力的概念是从碰撞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也就是说,力的概念起源于碰撞.历史上最近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牛顿三大定律正好掩盖了碰撞过程,人们对碰撞过程研究的热情冷却下来,力的本质的研究也一直没有什么进展.至今,力的概念仍然难以被人理解、物理意义不确切、其本质也没有被揭示出来.尽管人们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但人们无法进一步弄清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力的产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具体原因.即使被人们称之为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连把万有引力与电磁力统一起来都毫无办法.因此,力的精确定义至今仍未彻底解决,这也是力的统一问题长期攻克不了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