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意象与中国古典文化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作者:卢林锦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年第01期黄昏,在我国古代记时法中,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19点-21点)。
如《孔雀东南飞》中“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人定”均指时辰。
然而,漫溯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传统古诗词意象。
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
笔者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那么,黄昏意象有着怎样的审美内蕴使诗人们如此钟情于它?综观中国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多以“落日”、“余辉”、“夕阳”、“斜照”、“残阳”、“斜辉”“日暮”等词的形式出现。
通过透析这些词背后所蕴涵的诗人的情感,我们可以把黄昏意象分为两大类:一、冷落黄昏(一)亲人远离,思乡怀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而黄昏,意味着白日将尽,黑夜莅临。
于是这一时辰的背后便有了丰富的内蕴: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男女相会,人约黄昏。
也正因如此,对于离人游子来说,黄昏无疑是最难消遣的惆怅时刻。
夕阳西下,万物将息,而自己仍然客居他乡,跋涉途中。
在诗人的眼里,暮色笼罩下的山川草木、日月亭台都蒙上了一层萧瑟苍茫的色彩。
诗人对离别阻隔的深深哀叹,对团圆欢聚的切切祈愿,对故乡故土的频频回望,都寄托于这暖色消尽、冷色袭来的苍凉冷落的黄昏中。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诗人就已经在黄昏中吟唱着故乡了。
《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此诗为黎侯失国寓住于卫,其臣子劝他回去所作。
这首诗虽短而直白,却唱出了诗人被迫离家的怨愤:日暮黄昏,日暮黄昏,为何我却不能回到故乡?要不是你的缘故,为何我要在露野中受苦?鲍照《代东门行》:“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黄 昏时分为何更易诱发人 的相思之情呢?我们仍以诗词说 明。“ 过尽千帆皆不是 , 晖脉脉水悠悠 , 斜 肠断白蒴洲。”温庭筠 ( 《 梦江南》 ;无一语 , )“ 对芳樽 , 安排肠断到黄 昏。”秦观鸺 鸪天》 ( ) 应该说黄 昏更易触动这些深闺女子 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 昏使她 黄 们想得太多太多 , 日暮徒增愁 , 哪堪空守候 。即使是一位趣味高
维普资讯
20 0 8年 4月 ( 总第 8 期 ) 0
。
论 旁 坛
Y O L O N T A N
NO. 2 0 4, 0 8
( u uai tN . ) C m lt ey O8 v 0
浅析古典 诗词 中的黄 昏意象
孙 杰
广 西宾 阳县 武 陵 中学 , 西 宾 阳 50 1 广 344
岁花相似 , 岁岁年年人不 同。 ……但看古来歌舞地 , 惟有黄 昏鸟雀 悲。 ( ”刘希夷《 代悲 白头翁》 “ )欲知幽怨多 , 闺深且暮。 ( 春 ”刘令娴
息” 中国古 代这种农 耕方式 , 这种生活方式 , 映出 了一 种和平 反 安宁 , 温馨 民族文化 心理。 于是 当这种本应 日落思归 , 有家难 却 返的时刻到来之 时 , 给人们 的就会是相 反的情绪 。《 经 - 带 诗 君 子于役》 鸡栖 于埘 , “ 日之夕矣 , 牛羊下来 。” 女子 在太 阳即将 下 山这 特定环境里 , 鸡进 窝 了, 牛牧归 了, 但是丈夫从 事兵役 却有 家难聚 , 时黄 昏带来 的是她对 丈夫 深深 的思念 , 衬 出她 的 这 反
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 , 比黄花瘦。”李清照《 人 ( 醉花 阴》《 。《 声声慢》 借黄 昏梧桐雨 , 将词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2、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高洁脱俗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韦庄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分析
摘要韦庄是唐末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从流传至今的320余首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韦庄对一些色调清冷灰暗的意象群有强烈的偏好,并将自己的内心情怀通过这些意象群得以渲染,情景互相交融,于衰残破败中体现出一种美的存在。
韦庄在不同的意象上面寄寓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羁旅行役、家国之思、身世之叹、惜古伤今、人生迟暮、生命短暂、功业无成、迁逝之悲等情感。
虽然他所选取的意象依然是一些传统的意象,但他却赋予了这些意象不同于其他诗人的象征意义,体现他自己的独特性。
不仅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而且也增加了诗的深度与广度。
韦庄诗中色调灰暗意象群的选取和运用是与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文学传统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韦庄,韦庄诗歌,意象,象征性意象,浣花集ABSTRACTWeizhuang Late Tang Dynasty poetry is on a major poet, in the arts has been made on high achievement. Has spread from the first of more than320 poems, we can find, Weizhuang Qingleng gloomy tone of some of theimages have a strong preference, and their inner feelings through theseimages to exaggerate, scenes of mutual exchanges, lost in bad dilapidatedReflects a U.S. presence. Weizhuang in different image above Jiyu a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 and expression to care for the fate of the poet,Jilv line service, home country, thinking, background of a sigh, Xi thisancient wounds, Chimu life, short life, no Gongye Evanescent, such asrelocation of the sad feelings. Although he selected the image is still sometraditional imagery, but he has given these images is different from otherpoet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expression to his own unique. Not only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mage, but also increased the depth andbreadth of poetry. Weizhuang gloomy tone poem images is the selectionand use of that era and the cultural.KEY WORDS: Weizhuang, Weizhuang poetry, imagery,symbolic imagery,Huanhua Set目录前言 (1)第一章韦庄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 (1)第一节意象与象征性意象 (1)第二节韦庄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群 (3)第二章象征性意象的分析 (3)第一节衰残意象 (3)第二节漂泊意象 (8)第三节隐逸意象 (12)第四节朦胧意象 (13)第五节感伤意象 (13)第三章韦庄多采用色调灰暗象征性意象群的原因 (15)第一节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16)第二节残破为美的文学传统的影响 (16)第三节儒家思想的影响 (17)结语 (18)注释 (19)参考文献 (20)诚信申明 (21)致谢 (22)前言意象一词的运用最早源自于中国的诗歌理论,是在中国诗歌理论中得到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文学术语。
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
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大自然中的“黄昏”是一种极其平凡的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平凡的自然现象,一经诗人敏锐的目光捕捉之后,便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
达到与诗人自己的心灵高度和谐地统一的境界,这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也就升格成诗人表达情感志向的媒介。
一、黄昏意象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古典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黄昏意象不是单一的黄昏之景,也不是单纯的以夕阳为写作对象,而是以夕阳暮霭为中心,连接夕阳下、暮霭中的诸多景致一起构成的一种可感的综合的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
因此,黄昏意象的构成就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例如:①孤鸟寒鸦:“夕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范成大《鹧鸪天》)等等,运用“飞鸟”的形象渲染黄昏时候凄凉的氛围。
②冷风急雨:“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咪梅》);“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风雨黄昏本身就会给人一种愁思,加上诗歌意境的点染就显得更有韵味了。
③荒山浮云:“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董思恭《感伤》);“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魏夫人《菩萨蛮》);“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长亭怨慢》姜夔),运用大自然中的山、云等自然现象营造一个伤感的氛围。
④破阁残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落日下的亭台楼阁最具有历史的沧桑之意,也最能勾起读者对历史中人与事的感喟。
⑤江水棹帆:“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棋斜矗”(王安石《金陵怀古》);“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等等,运用江水以及水面上的行船、白帆与黄昏一起构成了苍远辽阔的气势。
当然,黄昏的构成因素还有许多种类的组合。
但是,黄昏这一特定情景下蕴涵着的情调。
极易勾起人情感中的某种潜在因素,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染于作者刻意经营的愁绪离怀,从而达到诗歌欣赏中的共鸣效果。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
“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这类古典诗词二十多首,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沧桑情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诗人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
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郑谷的《鹧鸪》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哀怨凄恻的鸣叫,形成凄迷感伤的氛围。
“夕阳”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并不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抒写这种感悟。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从一抹夕阳的余辉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陆游的《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叹恶劣环境中孤苦无依的痛楚。
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先以虚写实,用山间紫气作烘托,燕脂山所生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给人以庄严、惨烈之感。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以晚景衬离愁,用夸张手法,写辞官离京,十分郁闷的伤怀之意。
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它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面对春光流逝,面对夕阳世界,怀才不遇的诗人深感空度光阴的痛苦。
“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的《浣溪沙》充满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在人生的追求历程中,黄昏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的生命意识始终交织在一起。
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
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论文导读:在李清照《漱玉词》现存约六十首词作中。
胡应麟说: 古诗之妙专在意象。
黄昏或与黄昏有关的意象约十六首。
关键在于运用了一个又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
关键词:李清照,意象,黄昏,内涵,《漱玉词》胡应麟说: 古诗之妙专在意象。
诗歌语言大都短小精悍,之所以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集中表达抒情本质,关键在于运用了一个又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
实际上,一首诗、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词语的组合,从艺术构思的角度而言却是意象的组合与跳跃,这一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袁行霈先生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象,既有作为自然物体的客观属性,又具有作家主观赋予的情感内涵和特殊意蕴。
诗歌是情感的宣泄,而情感又极具个性。
因此,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载体与符号,袁先生以为诗的意象和与之相应的辞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并进而认为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因此,对作家作品中常见或固定的意象意象群进行考查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细致地把握作家丰富深隐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状态,从而为准确深入把握作家作品提供契机。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诗词大家,作为女性词人,其在意象意象群的选择与建构上更是独具特色。
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意象意象群,以及这些意象意象群包含的丰富独特的情感内涵,使得其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当时号为易安体。
总体而言,李清照词中常见或固定的意象有如下这些:酒、花(菊花、梅花、海棠、桂花等)、黄昏、东篱、鸿雁、晚风、淡月、疏帘、梧桐、雨等。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解析
• 晚唐·马戴《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归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感照,恐惊平昔颜。
• 诗人眺望落日秋山,用夸张手法写到孤云和归鸟 片刻之间就能飞驰千里回到自己的栖息地,进而联想 到自身,一人离家在外,久滞不归,试问此时此刻的 诗人又怎能不触景生情?这里的孤云、归鸟、斜阳、 乔木、秋山、清水在诗人眼中已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 哀愁,是诗人思乡愁绪的情感寄托。
心理。漂泊江湖的游子在外面披霜戴雪,经历过羁旅 途中的风风雨雨,几番彻骨之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 表现出思乡的情绪,而以夕阳为背景的黄昏景色就是 他们较常写到的。
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小令是黄昏意象堆积的特例,全诗只有二十八 个字,却写出了多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 涯,这一系列带有悲冷色彩的黄昏意象把孤寂凄苦的 羁旅愁思渲染得幽眇无边,扣人心弦,引人遐想,让 人回肠荡气,具有无尽的感人魅力。
•
黄昏日暮始终是怀人的最好时机,在黄昏的触动下, 中国多少诗人都萌发出了怀人思亲的种子。
• 胧月黄昏亭榭。„„幽怨几时休,泪还流。 • ——朱敦儒《昭君怨·悼亡妻》 • 谁念西风独自凉? •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 ——纳兰性德《浣溪沙》
• 思乡:“思乡”是中国古代游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微妙
对黄昏的由衷赞叹又是通过描写各种自然意象表现出来的:林壑、 云霞、芰荷、蒲稗、春风、幽幌,清林、孤烟、落日„„这一系 列黄昏意象正是诗人表现内心愉悦的情感寄托。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词文化积淀,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更有效地让学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古诗词教学的最优化,笔者最近参加了咸宁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听完了参赛教师的讲课后,有了一些想法和感悟,并以这些课为例,做了一些探索。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吟诵古诗词,披文入情,感受诗词的内在情韵;要指导学生依托诗词意象,体会感受意象组合所构成的具体特定意义的意境;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诗词艺术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味诗词的思想感情。
那么,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应着重体现“三味”:韵味、情味、意味。
一是读出韵味.读是学生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方式.诗歌的语言是没有琴弦的竖琴,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更是有意识的把四声的变化运用其中,使得语言文字与节奏、韵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可见在接受方式上,诗在古代不是看的,而是吟咏或歌唱的。
诵读的突破口是直觉性的,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维就可以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正误和优劣.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诗歌的妙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诵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确定基调。
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
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王贤武老师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很重视朗读,并作了很好的指导。
初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四字句常是两个节拍,有一些动词需要重读,全词要读出这样的情感:上片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慷慨豪放,应读得铿锵有力,读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遐想,长音袅袅,渐紧渐烈,追慕过后是惆怅,而最终归于平静、旷达,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近⼏年语⽂中⾼考都新增了⼀种新题型——诗歌鉴赏。
对古典诗歌积累不多的⾼初中学⽣⽽⾔,难度不⼩。
教学中,如何帮助学⽣⾛进古典诗歌?⾸要任务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采⽤的意象纷繁复杂,⼀下⼦把握不太容易,但是有些意象,在古⼈诗歌中经常出现,成为“⾼频意象”,帮助学⽣梳理掌握,对鉴赏诗歌有很⼤益处。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本⽂拟就⼏种最常见的意象进⾏解读。
⼀、“柳”的意象1、“柳”、“留”⼆字谐⾳,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上⾼楼万⾥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许,⼀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黄时⾬。
”⼏句,形象的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燕”的意象1、燕⼦因结伴飞⾏⽽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独⽴,微⾬燕双飞。
”展⽰了词⼈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寻常百姓家。
”,既暗⽰了乌⾐巷往⽇的繁华,⼜袒露了诗⼈⾯对今昔变化的⽆限感慨。
晏殊词《浣溪沙》中“⽆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尽了物是⼈⾮的感慨和忧伤。
三、“⽔”的意象1、因⽔的柔和清冷,常⽤⽔⽐喻⽉⾊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凉如⽔,坐看牵⽜织⼥星。
”,从侧⾯反映了封建时代妇⼥的悲惨命运。
2、因⽔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喻愁。
如李⽩的“抽⼑断⽔⽔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抒发了诗⼈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盾不可调和⽽产⽣的烦忧和愁苦。
四、“⽉”的意象1、明⽉蕴涵边⼈的悲愁。
几度夕阳红_中国古典诗歌中的_夕阳_意象_韦蝶青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再 加上社会的黑暗,很难有所作为。他们中许多人厌倦 了世俗的喧嚣,回归山林,与树木为伴,与禽兽为友, 让大自然的情趣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表现隐逸 生活的独得之乐。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辋川闲居赐裴秀才迪》中就 有这样的描写:“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仗柴门 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植接舆 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是王维晚年与裴迪相酬为 乐所作,诗人在诗里将寒山、秋水、柴门、渡头、墟里、 五柳都放在落日余晖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上,为山 林增添了明丽的色调:夕阳渐落,寒山转翠,秋水潺
三、乡国之思
乡国之思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一个常见的主 题,漂泊在外的游子,遭受人情的冷暖、世事的坎坷, 面对着一轮即将落山的夕阳,联系自己的羁旅,乡国 之思便会油然而生。身世遭际往往发之于笔端,诉说 着一怀愁绪、满腹的辛酸。
范仲淹在《苏幕遮》中就有这样的执著乡思:“山 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夕阳下, 极目四望,天水相连,芳草遍地,山峰都披上了落日 的余晖,一切都笼罩在夕阳的背景中。景随情变,情 随景生,言在景外而意在其中,辗转生发,匠心独运, 借平平常常之景,把浓浓的思乡之情融进这一片夕 阳之中,情感真挚坦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 人正是借助“夕阳”这一美学意象来寄托着自己的无 限乡思。
一、人世沧桑
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往往由于自身清高自傲, 不合俗流,仕途失意,产生对人生、社会的悲观情绪, 便借助“夕阳”这一意象,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抑 郁心情,慨叹人世的沧桑。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 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就最为警策,这里的“夕阳”意象深刻揭示了李商隐 对人世沧桑的慨叹:夕阳虽好,但已近黄昏,苦闷失 意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借助一轮沉坠的“夕阳”来抒 发自己深沉的人生感悟了。感情委婉、细腻、深沉,蕴 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李商隐只活了四十六岁, 四十几岁本应是人正当壮年,有所作为的大好时光。 但诗人由于长期沉沦下僚,生活坎坷,身心疲惫,哀 生悼亡,以至未老先衰,四十几岁就已接近黄昏之 年,已是明日黄花了。尽管诗人也曾向往并热爱美好 的生活,却也只能发出“只是近黄昏”的感慨了。二、 李商隐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在他最为传诵的 《贾 生》《安定城楼》等诗中,每每以贾谊自况,忧国伤时, 感叹人世,虽然从晦暗沉痛的心灵时时迸发希望的 火花,但仕途的打击与冷落,使一切终成泡影。诗人 只能用“夕阳”来表达自我理想破灭的人生感叹了。 三、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正是晚唐牛李党争最为激烈 的时期,李商隐叹怨牛李党争的祸国殃民,使国计民
古典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场所。
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零霖》: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
天。……
二、植物类(比喻或象征)
芳草、芭蕉、梧桐、梅花、松柏、 竹、柳
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梧桐:表示凄苦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 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
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
小人 庸客俗夫
沙鸥;
飘零 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
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
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 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
时光流逝 岁月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 的发展趋势
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猿啼:在古诗中象
征着悲伤的感情。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郦道元: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端:巴水天边路, 啼猿 伤客情。
四、器乐类: 羌笛、胡笳
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
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王之涣 :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代对月思人,望月怀人的诗句很多。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 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 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 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 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 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 的天问意识和 人生喟叹。如《春江花月夜》就是此 类。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
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
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
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
“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
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
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
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一、关于意境究竟何为意境?意境一词,最先由唐代名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与他同时代的王昌龄、刘禹锡又有所阐发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提出“三境”说。
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在经过历代诗人、理论家的探讨和发挥,终于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特有的概念,并主导着古典诗词的创作。
自提出“意境”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无数种界定。
在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哲学意蕴说。
中国先秦的“道”论,有深刻的学术影响。
“道”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
文学领域提出“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
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境”,力图说明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行而上的意味。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就提出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叶朗教授更是明确提出:“‘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
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群 (3)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2008年4月24日内容提要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由光明到黑暗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空。
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色的再现,而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
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中国古代诗人渲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黄昏时的相关景物就是诗人情感的催化剂。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人面对黄昏时的内心世界,掌握引发诗人情感的黄昏意象群。
关键词黄昏情结伤时感物意象群生命意识“伤时感物”本来就是中国文艺一种悠久的传统。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就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
朝阳东升,夕阳西下,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一个临界点。
作为宇宙世界里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
千百年来,人们感受黄昏,描写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身上融合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奥底蕴的观照和领悟,记下了人生的欢乐和痛苦,显出了生命追求的坎坷,多难。
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诗歌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
”①在诗人的笔下,黄昏时的树木、山川、夕阳、归鸟已不再是纯粹的景物,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一、中国古人“黄昏情结”的产生“昏”字在甲骨文中作,是会意字。
从日,从氐省。
“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是指日暮、天刚黑的时候,就是《说文》所说的,“昏,日冥也,”指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
“婚姻”之“婚”的本字为“黄昏”之“昏”,《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
”②如《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又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代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
”可见黄昏与我国上古婚姻有很大关系。
首先表现为与我国古代“抢婚”习俗有关,刘师培先生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娶妇以昏者,当与古代劫掠妇女,趁妇家不备,以昏时为便有关。
黄昏意象的文化解释
黄昏意象的文化解释黄昏是一天中的特殊时刻,当太阳落山,天空开始变暗。
有些人认为黄昏是一种浪漫、美丽和祝福的时间,而其他人则认为它是寂寞、忧郁和令人不安的时间。
许多文化对于黄昏都有自己的解释和象征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黄昏通常被认为是浪漫的时间。
人们倾向于在此时进行浪漫的活动,如散步、看日落或与朋友分享一杯酒。
黄昏被视为一种灵感源泉,许多作家,诗人和艺术家经常使用黄昏作为其作品的主题。
此外,黄昏也被视为一种祝福的时刻,它向人们传达着前途和希望。
在中国文化中,黄昏被视为一个神秘的时间。
根据中华传统文化,黄昏是阴阳交替、天地凝聚之时。
在一些古老的传说中,黄昏是鬼魂出现的时候。
因此,人们常常在黄昏时期点灯笼、烧香来祭祀祖先和驱赶邪灵。
此外,在中国文化中,黄昏也被视为消极的时间,因为它代表着日落、生命的结束和暗示的来临。
在日本文化中,黄昏被视为一种忧郁、伤感和美丽的时刻。
此时人们的心情开始变得萧索,思考过去和未来。
黄昏的美丽和神秘性在日本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许多日本的艺术作品中着重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景色,以及日本一些夏季节日,比如盂兰盆节,就是在黄昏时分进行的。
在非洲文化中,黄昏通常被视为死亡的象征。
这是因为很多非洲文化都认为太阳代表生命,当太阳落下去时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在非洲一些部落中,人们会在黄昏时点燃篝火来祭奠逝去的亲人,并跳起火圈舞来慰藉亡魂。
总的来说,黄昏在不同的文化中拥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解释。
尽管有些文化中看到的是美好和祝福,但在其他文化中却被视为消极、寂寞和令人不安。
或许正是这种多样性使人们在黄昏时刻拥有了更高深的思考境界和多彩的想象空间。
黄昏:灵魂触摸的颤动——《诗经·君子于役》浅析
黄昏:灵魂触摸的颤动——《诗经·君子于役》浅析作者:唐雪莹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2期黄昏:灵魂触摸的颤动——《诗经·君子于役》浅析⊙唐雪莹[肇庆学院文学院,广东肇庆526061]摘要:《君子于役》被称为“闺怨之祖”,它以思妇的口吻表达了对远出服役、杳无归期的征夫的思念与期盼,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严酷的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
该诗用语简洁、洗练、朴素、自然。
诗中“黄昏怀人”的原型和母题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关键词:黄昏意象孤寂日暮相思《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作品,广泛地反映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即是对其现实主义精神的典型概括。
在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观照中,有一部分诗歌以思妇的口吻表达了对远出服役、杳无归期的征夫的思念与期盼,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严酷的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君子于役》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早期典型的思妇诗。
全诗分两章,每章又各分三层来书写丈夫久役不归,妻子倚门远眺、忧思难持的孤寂凄苦之情。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为第一章的第一层。
这三句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在简洁、洗练的语言背后熔铸了复杂的情感。
首句交代此诗创作之因:丈夫出外服役。
全诗的感情倾泻也是由此而发。
“不知其期”是这一层的关键语,一方面说明等待时间的漫长(过去式),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等待还要无限期地延长下去(将来式)。
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焦的就是归期不定。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行人归期未定,对于等待者来说,好像每天都充满了希望,而等来的却是失望。
一次次的希望被一次次的失望交织、冲刷,痛苦撕扯着思妇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若归期确定,无论时间早晚,等待的人心里是踏实的,她可以在行人归来之前安排自己的生活,冲淡一下心情;归期未定,焦灼的等待就成了思妇每天的生活主题,她的思绪、一举一动都被这个主题所牵引,过度的关注、极度的渴望,使等待无果更让人失望。
黄昏意象与古代文人的生死意识及文化心态
作者: 孙宗胜
作者机构: 内蒙古民族师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2-25页
主题词: 黄昏意象;文人;生死意识;心态;超越
摘要: 黄昏意象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死亡主题的典型模式之一。
通过对黄昏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人生死意识及文化心态的一个侧面。
从总的态势看,它表现为一种克服死亡畏惧并努力超越死亡的精神倾向。
这与中国“以理节情”的精神传统及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不无关联。
具体到文化思想的缘起上,则与儒道等家的人生哲学息息相通。
它同时也确证了人类精神发展由蒙昧到自由、从简质到成熟的渐进过程。
尤其在一切皆为“商品”的今天,更启示着人类精神提升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黄昏美的意味层 ——静谧温馨的生命体验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心灵的诞生,是在人生忘我的一
刹那,即美学上的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 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事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 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 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 静观皆自得。”夕阳美学便是如此,夕阳从东至西的历
(2)古道斜阳
古道西风廋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风吹远道,落日在孤舟。
(3)夕阳草树
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 古树夕阳尽,空江暮霭收。 山映夕阳天接水,荒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落日荒村
落日淡荒村,人家半掩门。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5)大漠晚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云烟暮霞
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 道邈悠悠 ” (阮籍《咏怀诗》) 这些在中国文学里频频出现
的黄昏意象总伴随着春光易去、人生迁逝的沉重嗟叹。 借助日落黄昏的典型情境,反映人生短促的忧惧心理, 已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屈原在《离骚》中就写出了: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和“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诗人悲哀 的莫过于功业未就而老之将至,这里的羲和疾驰、崦嵫 在即的神话景物正是唤起了诗人事业无成、垂垂老矣的 日落意识,沉落的太阳作为行尽暮年、迫近死亡的象征 物已为传统文人普遍接受。
1、死亡迫近的忧惧
生与死是一切哲学和艺术思索的出发点。
黄昏落日成为接近死亡的象征物时,死的永恒与必然引 起了对生的短暂和偶然的思考。太阳的东升西落反映在 人们的文化视野里就是生命从壮烈走向寂灭的过程。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曹植《箜篌引》) 、“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 流光,飘忽不相待 ”(李白《古风》)、“朝阳不再盛,白
4、日暮途远的悲凉
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说:“日暮天晚,象征着岁月
时日的匆迫。路远天阔,象征着理想的难以达成,这日 暮与路远的象征,从先秦屈原《离骚》已成为中国诗中 的一种象征原型。”时间上的“晚”与空间上的“远”
昏意象里中国诗人的悲剧式心态。这种事业无成、岁月 蹉跎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匆迫感又往 往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杜甫《江汉》)的悲壮挣 扎和努力结合在一起。 同时,黄昏意象展现着中国诗人们天涯漂泊踽踽独行的 心灵疲惫。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 秋思》是很有代表性 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种“ 夕阳 — 古道 — 疲 马 — 行人 ”的叙述方式,是古典诗词习见的模式。借空 间上的关山迢递,夕阳山外山的无尽行程和时间上的岁 月飘忽,一生日短的黄昏意蕴,来刻画身心俱疲、漂泊 无依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这是中国文人的日暮情思。黄 昏意趣里的天涯倦客是许多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普遍经历, 如唐代刘长卿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 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虽是个人经历, 但传达却是日暮途远寻求倦懒的知识分子的群体心象。
程完成了从热烈向上向虚清沉静的转化,这与人从青春 年华走向静穆万年的生命相吻合。同时,黄昏会引起生 命短暂的感喟,而夕阳的审美又可淡化生命的悲凉,当 黄昏生命的体验在夕阳美学中表现出来时,就获得了静 谧温馨的意味。王维的名篇《鹿柴》具有典型意义: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 上。”诗人在宁静与惬意中体验到了微笑着的难以言说 的生命滋味。还让人想起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夕 阳中的惬意自适中融入了带有东方神秘特征的佛道哲学 沉思,而夕阳黄昏也给庄禅人生以艺术启迪,人们在夕 阳余晖的静照里走向生命温馨晶莹的澄明之境。
统统都摆脱不了死亡的法则,这就泯灭了生命的价值, 从而把人们导向了消极的虚无的生命感受。“人生忽如 寄,寿无金石固 ” (《古诗十九首》) 的日暮意识,加速着 中国文人心灵的老化,在虚无的人生观里尽情追逐着尘 世的享乐,迷离的黄昏里传达出迷离的人生感受。如李 白“歌声送落日,舞影回清池。今夕不尽杯,留欢更邀 谁。”(《宴郑参卿山池》),他们觉得只有现实的享乐才是 实在的意义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 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
“黄昏”意象与中国古典文化
主讲人:张 庆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辉煌的日出、苍茫的落 日引起原始人类神奇、 迷惘、赞叹、感伤等的 心灵震动,凝聚成了 “黎明—黄昏”的文化 情结。 中国文学时时流露出来的青春易去、人生迁逝的 感伤和暝色起愁、日暮途远的嗟叹以及古典意象里的 荒烟落日、羁旅斜阳、余霞晚归的美学情境,无不涂 抹着夕阳的残红,形成浓重的日暮情思。 经过文化的沉淀和积累,黄昏落日已不是纯粹的 自然现象了,而是一种凝聚着古老民族文化心理和民 族情结的象征典型。
在原始神话里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生命的运动过程。《易》 中有言:“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出意味着生命 的诞生,而日落则是死亡的象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 太阳就是一个伟大的生命。 而太阳走向文化的历程则是不断被生命化和符号化的过 程。既然太阳的升沉把生命划分为生与死,那么黄昏的 意趣就成为生命颓唐和衰败的象征,表现出迫近死亡的 忧惧。在黄昏的时间忧惧里,一方面人们回味着依恋以 往的“生”;另一方面有恐惧和悲哀着未来的“死”。
二、夕阳如画:黄昏意象的空间意义
黄昏不仅是感伤的,也是审美的。 清代王士祯记:“ 江行看晚霞,最是妙境。余尝阻风小
孤三日,看晚霞,极妍尽态,顿忘留滞之苦。虽舟人告 米尽,不恤也。 ” (《渔洋诗话》) 精神境界的愉悦欢欣淡
化了孤舟漂泊的现实窘迫,这一事实可反映出夕阳残照 的审美功能。唐代白居易有:“清辉与灵气,日夕供佳 篇” (《题浔阳楼》)、宋代秦观有:“斜阳外,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历来为人称道。在古代山水中 人们津津乐道的有: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 洞庭秋月、潇湘夜雨、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 所谓的“ 八景”。中国诗人于夕阳骋目中镕想炼情,正 表现出了古典审美的黄昏意趣,时间上黄昏日暮的悲凉 空间上夕阳晚照的审美温馨,构成了具有风韵的黄昏晚 照审美,它是温馨与悲凉同在,愉悦与凄婉并存的感伤
3、虚无的生命体验
在死亡迫近的黄昏意象里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方面,生命愈是短暂便愈有意义,生命的缺憾可以通 过它的创造力得以延伸,在短暂中实现永恒,在有限中 达到无限。传统士大夫对事业功名的追求即是延伸生命 的努力。屈原感慨着“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 (《离骚》) ,陆机咏叹着“ 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 ” (《长歌行》) ,一代枭雄曹操也发出:“ 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龟虽寿》) 的浩叹!诗人 们希冀超越时空延伸生命,夕阳越是迫近,愈是奋起抗 争,表现出慷慨悲歌积极用事的进取精神。 但另一方面,黄昏意象最多的还是虚无缥缈的生命体验。 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现实不再有意义。李商隐 “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槿花》)、陶渊明“老少 同一死,贤愚无复数”(《神释》)便是这样,无论贤愚、
2、苍茫的历史意味
在太阳的象征意义里,东升西落放佛是一个人经历的青 年壮年以至老年,从历史的角度说,也放佛是历史经过 了源起、兴盛、颓败的过程。因为黄昏中吟哦的诗人便 从夕阳残照中获得了历史的启示。 李白《忆秦娥》有:“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 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当然,黄昏的历 史意味包括着个人追忆往事前尘似梦和对整个社会发展 历史及意味的追寻两方面。如阮籍《咏怀诗》:“朝为 媚少年,夕暮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和 姚合《哭贾岛》:“白日西边没,沧波东去流。名虽千 古在,身已一生休。”这些诗里日落西山余晖将尽的景 物与瞻顾平生、盛年难留的情思融为一体,生命同沉落 的太阳一样在沉落着,黄昏的悲凉吞噬者生命,泯灭了 个体存在的历史意义。
黄昏落日中融汇着我们民族复杂而矛盾的性格,表现 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意义。
一、暝色起愁:黄昏意象的时间意义
黄昏的时间意义里笼罩着浓厚的悲凉之气。古典文 学里屡见不鲜:“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王建《宿建 德江》)、“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 五》)、“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早 在《诗经》的《君子于役》中便有“鸡栖于埘,日之夕 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黄昏闺怨诗 篇。 黄昏将人类生离死别、伤逝怀远的感情汇聚于这一 特定时刻显示出黄昏意义的 悲剧式主题,时间的悲剧意 义源于黄昏的生命象征,也源于迫近死亡的深切感受。
湘流落日处,沙回暮生烟。 疏烟沉去鸟,落日送归牛。
(7)碧水余晖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夕阳千岭秀,春水一江明。
落日催归:太阳的家园与精神的家园 ——日暮人归的主题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清代杨恩寿《坦园日 记》有两则关于日暮黄昏 时不同心理感受的记载: 一则是“夕阳贴水,归鸦 噪林,良足玩也”;一则 是“归鸦噪而落日黄,野 钟鸣而江月白,眷言益友, 弥切离愁,双丸不居,三 春易逝”。前者是审美的 愉悦,后者则是青春易去、 离愁别绪的沉重嗟叹。
一方面是空间上“夕阳无限好”的温馨愉悦,一方 面是“只是近黄昏”的悲凉感伤。时间意义的悲凉与空 间意义的温馨构成了中国文学“黄昏”意象的象征意蕴。
3、黄昏美的意境层 ——夕阳的群体意境构成
黄昏的意境不是只靠简单的一米阳光来表现的,而是以 夕阳为中心物象,汇聚其他陪衬物象,组成博大的意象 群体。夕阳作为中心通常与青山、古道、草树、荒村、 大漠、归鸟、暮云、烟雨等组合,使审美感情弥漫于宏 阔的时空。
(1)青山晚照: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还。(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青山不语,残照当门。 (周邦彦《尉迟杯· 离恨》) 远树楼头绿,残霞山外红。(张久成《过报恩》) 春水渡旁渡,夕阳山外山。(戴复古《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