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表面抗凝血和抗感染的修饰改性
PICC概述及应用现状
穿刺
在超声引导下,使用穿刺针进 行血管穿刺,将导管置入血管 内。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计划和 血管条件,确定置管长度和血 管选择。
消毒
对穿刺部位进行严格的消毒, 确保无菌操作。
固定
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皮肤上,防 止导管脱落或移位。
置管后的维护
定期更换敷料
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 免感染。
冲管与封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总结词
导管相关性感染是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 症之一,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发热 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全身感染。
详细描述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导管插入时无菌操 作不严格、导管护理不当、患者免疫力低下 等因素有关。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守 无菌操作规程、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导管通 畅等措施。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消毒、更换敷 料、使用抗生素等。
肿瘤患者需要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 ,PICC可以提供安全、方便的静脉 输液通道,减轻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 的痛苦。
PICC在肿瘤科的应用中,需要注意预 防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以及定 期维护和更换导管。
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血液透析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血液透析治疗,PICC可以作为血管通路,为患者提 供安全、稳定的透析治疗。
picc概述及应用现 状
目录
• PICC定义及发展历程 • PICC种类及特点 • PICC置管技术 • PICC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 PICC的并发症及防治 • PICC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CATALOGUE
PICC定义及发展历程
PICC定义
总结词
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输液和化疗。
材料改性
儿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高危因素和护理干预研究
儿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高危因素和护理干预研究发布时间:2022-11-26T02:37:52.03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7月13期作者:崔丽娜安建玲关娟红[导读]儿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高危因素和护理干预研究崔丽娜 安建玲 关娟红(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太原030013)摘要:目的:患者罹患某些疾病时需要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长期的肠外营养,当患儿在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期间发生感染时,必要对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和护理策略进行评估,关于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献有限。
我们的目的是评估并探索儿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可能有关的原因以及及时有效的护理手段。
方法:我们对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进行中心静脉导管植入的132名儿童(年龄≤12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统计患儿植入后一年内的临床数据,分析引起儿童中心静脉导管高危的因素及护理干预对感染的影响。
结果:在进行中心静脉导管植入后半年中,共24名患儿出现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和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情况,其中高危因素包括手术成功率,静脉管类型与护理干预程度等。
结论:在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的操作中,需要加强控制诱发儿童感染的因素,有必要采用针对化手段降低患儿的感染概率,加强护理,为提升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保障。
关键词:儿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高危因素;护理干预随着治疗方案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儿童使用中心静脉导管静脉通路。
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细长的硅橡胶或聚氨酯导管。
所述聚氨酯导管位于中心大静脉内,可有效可靠地进入体循环,无需反复静脉通路。
三种最常见的中心静脉导管类型包括植入口、隧道式中心导管和外周置管式中心导管。
中心导管尖端位置,可通过手术植入于上腔静脉,右心房或下腔静脉高位等位置,中心静脉导管优于外周通路的优势,包括输送高负荷溶质、全肠外营养和化疗药物的能力。
此外,这些导管可以方便进行实验室的血液定期采样。
尽管中心静脉导管具有这些优点,然而,中心静脉导管的广泛使用已被证明会增加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
cvc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临床应用案例分享
案例一
一位患有严重心衰的患者需要接受长期输液治疗,通过CVC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输液,不仅 减少了穿刺的痛苦,还保证了药物的准确输注,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案例二
一位肿瘤患者需要接受化疗药物治疗,由于药物刺激性大,对血管损伤严重,通过CVC中 心静脉置管进行输液,避免了药物外渗和血管损伤,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
CVC中心静脉置管简介
CVC中心静脉置管是什么
CVC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将导管插入中心静脉的医疗技术, 常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急诊室、血液透析室等医疗场 所。
CVC中心静脉置管的导管一般插入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 股静脉等中心静脉,可以长期保留,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 输血、输液等操作。
CVC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熟悉血管解剖结构
了解目标血管的走向、位置及毗邻结构, 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在置管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 有异常及时停止操作。
保持无菌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掌握穿刺技巧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控制进针角度和力度 ,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合理选择穿刺点
对导管的影响。
特殊操作
02
术后需进行特殊操作,如调整导管位置、更换敷料等,需注意
操作规范和技巧。
特殊病情
03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
理。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导管感染
导管阻塞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和导管, 如发生感染需及时处理。
保持导管通畅,避免打折、扭曲等,如发生 阻塞需进行相应处理。
医用聚氨酯导管表面亲水涂层的合成研究
临床医学工程Clinical Medical Engineering微创介入治疗是在影像导引下,利用特定的穿刺针、导丝或导管等器械,不用打开人体组织即可准确到达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新技术。
医用聚氨酯是介入导管常用的材料,介入器械在进入或拔出人体以及在人体内运动时,都需要具有润滑性的表面,以避免损伤体内组织[1]。
医用聚氨酯导管本身是疏水性材料,表面不具备润滑性[2],尽管使用润滑剂或凝胶涂层可以获得暂时的润滑性,但是持久的润滑性只有通过改性材料本身或材料表面而获得。
表面改性的方法既能使材料保持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力学性能,又能使材料表面具有所必需的表面性能;另外,医用聚氨酯导管通常应用于与体液(水)接触的环境,而在水环境中,高亲水材料比高疏水材料更能降低表面对细胞及蛋白质等的吸附[3]。
因此,通过聚氨酯表面的亲水改性,增加表面极性基团来获得表面润滑性,就成为聚氨酯润滑改性中常重要方法[4]。
在医疗介入材料的表面修饰中,涂层材料和技术是关键。
开发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超润滑性等表面性能的医用涂层材料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我国,受医用涂层材料等制约,高端的介入性医疗器械普遍依赖进口,价格高昂。
同时,现有的改性方法较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国内部分研究的具有润滑性涂层的样品,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涂层容易脱落,无法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本实验利用TBHP与Fe2+的氧化还原反应提供自由基,并利用抗坏血酸还原反应中产生的Fe3+,保证溶液中Fe2+的数量,抗坏血酸还可作为良好的给电子体,促进PVP亲水涂料在医用聚氨酯导管表面的接枝,显著提高导管表面的亲水润滑性,并借助EGDMA的交联作用,提高涂层附着牢度,使其满足医用导管的使用要求。
1.实验部分1.1主要原料及试剂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化学纯,广州双键贸易有限公司;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分析纯,上海紫一试剂厂;氯化亚铁、抗坏血酸、氯化钠、氯化钾、丙酮,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分析纯,迈瑞尔化学技术有限公司;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化学纯,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
医院感染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与预防
THANKS 感谢观看
流行病学特征
CLABSI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 类型,主要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
(ICU)和高风险手术患者。
发病率与死亡率
CLABS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和死亡率。
危险因素
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 、长期卧床、置管时间、护理操作 不规范等都是LABSI发生的危险因 素。
02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因素
患者因素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发生感 染,如恶性肿瘤、接受化疗、长 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患者基础疾病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 容易发生感染。
导管因素
导管材质
不同材质的导管对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如硅胶导管相对于聚氨酯导管更不易引 起感染。
导管留置时间
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风险越高。
操作因素
置管技术
置管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皮肤消 毒不彻底等,容易将细菌带入导管腔 内或皮下隧道。
导管护理
导管的日常护理和封管技术不规范, 如未严格执行手卫生、皮肤消毒等, 也可能导致感染。
环境因素
医院环境
医院的整体清洁度和消毒程度对感染风险有影响,如病房的通风和清洁情况。
医护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和手卫生执行情况也会影响感染风险。
03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策略
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中心静脉导管的 重要性、使用注意事项和日常护理方 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依从 性。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等情 绪,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稳 定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现状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现状摘要:中心静脉置管是重症监护病房中救护危重患者的常见方法之一,同时也增加着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因此,及时发现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血流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加以护理干预便成了临床热议的话题。
本文现将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常见的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序言:通过实施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来救治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危重患者已成为现代急救医学中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且目前在临床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但通过中心静脉置管途径在给危重患者提供了必要的血管通路的同时,也增加了此类患者伴发全身或是局部感染的风险。
其中,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就是其最常见并发症,并且已成为助长重症患者原发性菌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居高,虽然不会大幅度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但是会导致重症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病床周转率显著降低等临床问题[1]。
现将CLABSI的临床断定标准、发病机制、常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和护理在现阶段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定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出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同时经外周静脉采取血液标本,进行血标本化验室培养的结果呈现出阳性率至少一次,并且伴随常见疾病感染的其他临床表现,且除导管以外,无其他显明的血流感染源时即可。
在确定中心静脉血管内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时,应特别着重区别该感染是直接源于中心静脉导管还是源于其他途径的感染而导致的间接血液感染。
持续质量改进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应用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持续质量改进概述 (2)1. 定义与重要性 (3)2. 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4)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现状及危害 (6)1. 感染现状 (7)2. 感染的危害 (8)3. 感染的原因分析 (9)四、持续质量改进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中的应用..101. 制定完善的导管插入和操作规范 (11)2. 加强ICU环境及设备的消毒管理 (12)3. 培训和提升医护人员技能及知识水平 (13)4. 实施定期监测和反馈机制 (14)5. 优化导管材质和类型选择 (15)五、实施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策略 (17)1. 实施效果评价 (18)2. 数据监测与分析 (18)3. 持续改进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20)六、案例分析 (21)1. 某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实践 (22)2. 成功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23)七、结论与展望 (24)一、内容综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ICU(IntensiveCareUnit)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
CVLBI)的风险增加。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CQI)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ICU中心静脉导管的防控。
本文将对持续质量改进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降低CVLBI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二、持续质量改进概述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医疗领域一种重要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而言,持续质量改进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实践中的关键手段。
在ICU环境中,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应用广泛,而其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对病患的预后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中心静脉导管,为患者提供了直接又便利的静脉通路。
如果护理人员日常对导管护理不佳或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
为有效护理中心静脉导管,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本文带大家一起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1.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5%—26%,表现为穿刺局部皮肤发红、有渗出物,发热、寒战,严重者甚至休克。
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为静脉炎、细菌定植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2.出血、血肿穿刺过程不顺利,因反复穿刺造成静脉损伤,抗凝剂使用不当,出现凝血障碍等。
3.脱管导管脱出,多因贴膜黏度降低、无意拽拉、体位改变等原因导致。
4.血栓形成引起血栓形成的原因有置管时间长、抗凝血药物用量不足、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等。
5.导管功能不良常见原因有导管位置不良或贴血管壁,附壁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引起导管阻塞等。
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护理1.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1)在封管时尽量用纯肝素,延长抗凝液保留时间,减少封管造成的污染。
(2)每天更换置管处贴膜,用安尔碘由内向外消毒2次,并观察患者皮肤周围表面有无红肿热、脓性分泌物溢出等感染表现。
(3)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每日测体温2次,对已出现感染的患者,应拔出导管,并将导管前端剪下做细菌培养,先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后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如抗感染治疗2周后,感染不能很好地控制,应及时拔管或酌情更换留置管。
2.出血、血肿护理(1)中心静脉置管时,如发现出血问题,应停止操作,拔出针头,按压止血。
(2)对发生血肿的患者,要尽早处理,轻微血肿可于24小时后热敷,促进血肿吸收。
血肿较大时,根据医嘱予以止血、冷敷、抗感染等治疗,密切观察血肿情况及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3.脱管护理(1)置管时,可采用固定夹、缝线、贴膜三重固定,以达到较理想的固定效果。
对置管患者的操作应动作轻柔,叮嘱患者减少置管部位活动。
中心静脉导管(CVC)的护理PPT课件
使用超声引导或X线 透视等辅助手段,确 保导管准确插入目标 静脉。
评估患者的静脉解剖 结构,确定导管插入 路径。
实时监测指标调整策略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 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
观察导管插入过程中的异常情 况,如出血、气胸等,及时调 整操作策略。
局部伤口观察和护理方法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疼痛 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பைடு நூலகம்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定期更 换,避免感染。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伤口护 理前需洗手、戴口罩和手套。
导管固定和保护措施
使用无菌敷料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滑脱、扭曲或打折。 定期检查导管固定情况,如有松动或脱落应及时处理。
措施。
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了解 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等,以预
防药物过敏反应等意外情况。
03
术中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规范执行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手术区域和 导管的无菌状态。
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使用无菌巾 覆盖手术区域。
定期消毒手术区域和导管接口,减少感染 风险。
导管插入位置确定方法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和白细 胞计数等感染指标,发现 异常及时处理。
如有感染性并发症发生, 应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并加强局部护理。
05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及健康指导
活动限制和避免剧烈运动建议
限制剧烈活动
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等,以 防止导管移位或脱落。
避免重物提拉
不提或尽量少提重物,以减少对导管的牵 拉。
确保所有使用的无菌物品 均在有效期内。
手术室环境准备要求
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表面接枝聚维酮碘及抗菌性能研究
将表 面接 枝 P P的聚 氨 酯 中心 静 脉 导 管 置 人 V 盛有 0 0 / . 1g mL碘 的 =9 % 的 乙醇 溶 液 中络合 , 5 每组 分成 4小组 ,各 浸泡 5 0 5 0 mi , 、1 、1 、2 n后 取 出晾 干 ,在 n庚烷 中浸泡 2 h除去表 面没有 络 一 4 合上 的游 离碘 ,真 空干燥 后密封 保存 。
第 5期
陈
翠 等 :聚 氨 酯 中心 静 脉 导 管 表 面 接 枝 聚 维 酮 碘 及抗 菌性 能研 究
2 7
改性 的方法 主要 有三种 :① 在导管 表 面浸渍 或涂覆 抗生 素或杀 菌 剂 L 4 ;② 基 体 材 料 中添 加抗 菌 剂 , 33 - 通过共 混将 抗菌 物 质直 接 加 入 到高 分 子 材料 中 ;
聚氨酯 中心静 脉导 管表 面的接枝 率 。 1 3 聚 氨酯 中心静脉 导 管表面 接枝 P P I . V.
碘 ( V -) 的改性 导管 。He e P PI i n等 通 过 紫外 光 d
辐 照 ,处 理聚 醚型 聚氨酯 表面 ,再将 带有磷 酸胆 碱
基 的化合 物接枝 在表 面 ,得到 的聚氨 酯材料 对血 小 板 的黏 附作 用 明显 降低 ,血 液 相 容 性 也 得 到 了 提 高 。H u等 将 聚氨 酯在 四氢 呋喃 中溶解 后 用氩 气 s
的血液相 容性 ;②优 良的可操作 性 ,包括扭 矩传 导
性和抗 扭结性 ;③ 适 当 的柔 软 性 和 良好 的润 滑性 。 与聚 乙烯 ( E) P 、聚氯 乙烯 ( V P C)等 其 他 材料 相 比 ,医用 聚氨酯 ( u)具 有 优 异 的力 学 性 能 和 一 P
收 稿 日期 :2 1 0 0 2— 4—1 7
叶朝阳:血透导管功能不良及其新改进
叶朝阳 全军肾病研究所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病医院
主要内容
血液透析使用导管的概况
透析导管功能不良原因与危害 导管功能不良的处理 新型导管的应用
DOPPs研究结果
NDT 2009
Access use at first hemodialysis
USRDS 2010
(2009) 24: 913–918
上腔静脉堵塞改下腔静脉留置长期涤纶套导管
经股静脉留置长期涤纶套导管,导管顶端在髂静脉分叉处,位置不理想。
经左股静脉重新留置带涤纶套长期导管,导管进入下腔静脉上段. 本导管为外接管分列式,注意导管皮下隧道的弯曲度.
导管外接头老化、塌陷,变形,甚至破裂
导管破损
2012上海市透析登记数据
2012 shanghai dialysis registry
主要内容
血液透析使用导管的概况
透析导管功能不良原因与危害
导管功能不良的处理 新型导管的应用
导管功能不良的原因
血栓 纤维蛋白鞘形成 位置异常 导管打折 导管顶端贴壁 导管破损
7|
8|
9 | Covidien | 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 Confidential
48 Covidien | Confidential
Negatively
Charged Molecules(带负 电荷分子,聚乙二
醇)
肝素涂层-- 抗凝血酶功能
1. Heparin肝素 (防止血液凝结) 增加抗凝血酶的活性 抗凝血酶灭活凝血酶 凝血酶灭活,血液不能凝结
49 | Covidien | Confidential
通过导丝更换新导管
重新制作隧道 通过引导钢丝拔除原导管,放置新导管 新导管顶端深度必须超过原来的导管 通过导丝退出导管,清除血栓和部分纤维蛋
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栓形成性及感染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综述·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栓形成性及感染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尹萌萌 胡群作者单位:43000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血液科通讯作者:胡群(邮箱:qunhu2013@qq.com)【摘要】 中心静脉导管是儿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患儿药物、全肠外营养液、血制品等静脉输注及血液透析和血浆置换。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明显增加,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和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逐年增加,不仅缩短了静脉导管的使用寿命,也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制定适合儿童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已引起临床重视。
本研究综述了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及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儿童; 静脉导管相关血栓; 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图分类号】 R72;R17 20世纪80年代引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可长期为儿童患者静脉输注药物、营养液或血液制品,通常分两种:常规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PICC)。
常规中心静脉导管,如输液港、Hickman导管等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植入,费用高[1]。
而PICC选择外周静脉经皮插入,其尖端位于中央静脉,与其它留置CVC相比具有潜在优势,可进行床边操作,一般不需要镇静。
PICC导管由生物兼容材料如聚氨酯或硅胶制成,常见穿刺部位为肘前静脉,也可选择贵要静脉、腋静脉或头静脉,易操作,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其它CVC,气胸、血胸等危急并发症少见[2]。
CVC相关并发症不仅缩短患儿导管寿命,还影响其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其中静脉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 relatedthrombosis,CRT)和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line associ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LABSI)等并发症可损害CVC功能[3],本综述概述其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表面抗凝血和抗感染的修饰改性左传为祝方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研究所一室,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材料表面的抗凝血和抗感染修饰改性,通过紫外光接枝聚合亲水性单体——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到聚氨酯(PU)表面,改善了PU表面的亲水性和润滑性,从而提高了PU表面的抗凝血性能;通过接枝到PU表面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与碘(I2)的络合反应,从而使材料具有持久的、可重复使用的杀菌性能。
接枝NVP后的PU膜(PU-g-PVP)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进行了表征,观测到了PVP中的特征羰基(C=O)吸收峰和C─N伸缩振动吸收峰。
PU-g-PVP与碘络合反应之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到PVP-I的特征吸收峰,证实了I2已经与膜表面的PVP络合。
关键词聚氨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紫外光接枝聚合;络合反应;抗凝血;抗感染Antithrombogenicity and Anti-infective Modification of Polyurethane Center Venous Catheter by Surface Ultraviolet-induced Graft PolymerizationABSTRACT:A kind of water-soluble monomer, N-vinylpyrrolidone (NVP), was grafted onto the surface of medical polyurethane (PU) to enhance the hydrophilicity, lubricity and antithrombogenicity properties, and then by complexation of the grafted PVP homopolymer with iodine (I2), the long-term anti-infective property was obtained. The PVP was proved to be grafted onto the surface of PU successfully by characterization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which indicated absorption band due to carbonyl (C=O) and C─N stretching vibration of NVP. UV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existence of iodine (I2) by complexation with PU-g-PVP and the spectra showed significant PVP-I absorption peak.Key Words:Polyurethane; N-vinylpyrrolidone; UV-induced graft polymerization; complexation; antithrombogenicity; anti-infective1引言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是借助于介入导管通过血管管腔到达体内较远的病变部位,然后注入诊疗剂以对体内较远部位实现“低创”、“少创”治疗的一种新兴医疗技术[1]。
血管内介入导管是血管内介入技术的主要器械之一,理想介入导管均就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优良的血液相容性;(2)优良的可操作性,包括扭矩传导性和抗扭结性;(3)适当的柔软性和良好的润滑性。
医用聚氨酯基本能满足这些要求,是制作血管内介入导管的常用材料[2]。
与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等其他材料相比,PU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和一定的血液相容性,但是其表面润滑性和抗凝血性能仍然达不到临床应用的要求,而且同样面临着引发感染这一棘手问题。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第五届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项目编号:10作者简介:左传为,本科,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01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讯联系人:祝方明,副教授,E-mail: ceszfm@对介入导管的表面改性是有效抑制凝血反应的途径之一,在这些改性方法中,以在介入导管表面接枝亲水性侧链较为方便实用。
这样既可保留聚氨酯基材本体优越性,又能进一步提高聚氨酯材料表面的亲水性、润滑性和抗凝血性能。
同时,改性后亲水润滑的表面可以提高介入导管的抗细菌粘附能力,防止介入诊疗引起败血症或静脉炎等并发症,间接提高了介入导管的抗感染性能。
在亲水性单体中,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的结构赋予它及其聚合物特殊的性质:它在紫外光照的情况下就能聚合,并且它的聚合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具有优良的亲水性、络合能力及生理相容性[3~6]。
所以我们采用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NVP到医用聚氨酯表面,提高其亲水性和润滑性,从而改善其抗凝血性能。
PVP是一种具有高“溶解”能力的聚合物,使得PVP能够与许多物质生成固态络合物,例如碘[7]。
碘主要以HI3的形式与PVP络合,生成比较稳定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碘(PVP-I),又称聚维酮碘,是一种灭菌、消毒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毒、无刺激、不易挥发、水中易溶、稳定性高的优点,在术前皮肤消毒、术后预防感染、五官科、眼科、口腔科和妇产科等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利用聚氨酯表面接枝NVP,再将PVP接枝链与碘络合,使其不但具有PVP-I的杀菌性能,而且由于PVP-I与PU介入导管以化学键连接,又具有性能持久、可重复使用的特点[8~10]。
将PU中心静脉导管表面接枝亲水性单体NVP,得到优异的抗凝血性能,再将PVP接枝链与碘络合得到以化学链与PU连接的聚维酮碘,使PU中心静脉导管得到持久稳定的抗感染性能。
同时进行抗凝血和抗感染的修饰改性,目前未见相关文献报到。
2实验2.1原料PU中心静脉导管,第一军医大学提供;N-乙烯吡咯烷酮(NVP),98%,stabilized,ACROS ORGAMICS;引发剂Irgacure 907,分析纯,瑞士Ciba公司;光敏剂二苯甲酮(BP),化学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四氢呋喃(THF),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无水乙醇,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乙醇(95%),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甲醇,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碘,分析纯,天津市东丽区天大化学试剂厂;正庚烷,分析纯,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
2.2接枝反应将PU溶于THF流延成膜,厚约0.2mm,剪成长方形的样条浸泡于体积比为1∶1的乙醇与去离子水的混合溶剂中三小时,除去膜表面的污垢,取出用去离子水充分冲洗后,放入真空干燥箱干燥后称重。
将干燥的PU膜浸泡在NVP的甲醇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放入石英玻璃管中,反复充氮气除去空气后用橡胶塞塞紧。
在室温下放在距离紫外灯10cm处紫外光引发反应一定时间后,将PU膜取出,用大量水冲洗并在65℃水中浸泡24小时,以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和吸附在PU膜表面的均聚物,在37℃下真空干燥到恒重。
2.3络合反应将接枝有NVP的PU膜放入0.01g/mL碘的95%乙醇溶液中,于60℃进行反应。
反应4小时后将PU膜取出,先在室温中晾干,以除去溶剂,再将PU膜放在庚烷中浸泡24小时,以除去游离碘,然后真空干燥除去庚烷。
2.4表征与测试(1)采用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试样进行红外全反射光谱分析;(2)将与碘络合反应后的PU膜剪碎,溶解在THF中。
以THF作为空白样品,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的PVP-I来表征络合物。
3结果与讨论3.1 引发体系对光接枝反应的影响光引发剂能吸收光化学辐射并断裂生成初级自由基,引发单体聚合反应。
光敏剂吸收光的能量后转移给另一个分子,使之形成初级自由基,在这种能量转移机制中,光敏剂不消耗或结构不改变。
在三种引发体系的条件下进行PU 膜与NVP 光接枝反应,测定接枝反应的接枝密度,其中引发剂为Irgacure 907,光敏剂为二苯甲酮(BP),如表1。
表1 不同引发体系下紫外光光接枝改性PU 膜的接枝密度Table 1 Graft density of the PU film by different initiating systemSamplew 0/g w g /g Surface Area/cm 2 Graf t Density/(mg/cm 2) 907+NVP0.0957 0.1433 6.8 7.00 BP+NVP0.1196 0.1655 6.1 7.55 907+BP+NVP 0.0982 0.1455 5.6 8.52 光聚合反应的机理如下:链引发:(1)光敏剂在紫外光照射后将获得的能量转移到本体材料PU 上;Ph 2C O (PU)+(BP)PU +Ph 2COH(2)引发剂在紫外光照射后断裂形成初级自由基引发单体聚合。
XY ++NVP NVP +X(Y)(Y )X 这里X ─Y 是指引发剂,X •和Y •指引发剂断裂后生成的初级自由基。
链增长:+nNVP (NVP)链终止:PU +(NVP)PU-g-PVPn+1+聚合物Ph 2COH +接枝聚合物Ph 2COH +Ph 2C OH (Y )X Ph 2C(OH)C(OH)Ph 2 在只加引发剂的引发体系中,引发剂直接吸收光能量后形成初级自由基引发单体NVP 聚合,无光敏剂就不能将吸收的紫外光能量转移到PU 膜上形成PU •,因此聚合反应链增长虽形成大量PVP •,但是缺少PU •与之链终止,所以只有少部分接枝到PU 膜上,大部分是粘附在PU 表面。
在只加光敏剂的引发体系中,光敏剂接受能量后将其能量转移到PU 膜上形成较多PU •,但只有少许NVP 在光照下聚合成短链PVP •分子接枝在PU 膜上,因此接枝在PU 表面的PVP 都是短链分子,数量少,接枝密度低。
在同时加光敏剂和引发剂的引发体系中,引发剂的存在能够产生大量的初级自由基充分引发NVP 聚合,生成大量长链PVP •,光敏剂的存在能够将大量紫外光的能量转移到本体材料上形成大量PU •,所以多数NVP 转化为长链PVP 接枝到了PU 表面,所以接枝密度最大,此引发体系的活性最高。
3.2 PU 膜表面接枝PVP 前后的结构比较采用FTIR 表面全反射光谱对PU 表面接枝NVP 前后的结构进行了比较,如图1。
聚氨酯的红外谱图在1300~1050cm -1处有两个酯基中C ─O 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735cm -1处有酯基中羰基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550~1530cm -1区域有N ─H 弯曲振动吸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