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才培养⽅案川北幼⼉师范⾼等专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才培养⽅案(2016版)⼀、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专业名称: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代码:670120K⼆、招⽣对象与学制、学习形式1.招⽣对象:⾼中毕业⽣,⽂理兼收。

2.学制:三年。

3.学习形式:全⽇制三、培养⽬标本专业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才。

并且能够运⽤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设计、开发、管理、利⽤及评价的综合应⽤型⼈才。

四、⼈才培养规格(⼀)本专业所培养的⼈才应具有以下职业道德素养、⽂化知识素养要求、能⼒素养要求:1.职业道德素养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教书育⼈、为⼈师表、终⾝学习。

2.⽂化知识素质(1)具有语⽂数学两门主科学科的全⾯扎实的知识和技能;(2)具有⾳乐或美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具有⼴博的⽂化科学知识和多⽅⾯的兴趣与才能;(4)具有规范使⽤汉语汉字和准确、简洁、有技巧的表达的才能。

3.能⼒素养(1)教育实践能⼒教育教学设计:具有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科学编写教学⽅案,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的能⼒;教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具有建⽴良好的师⽣关系和同伴关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式,现代化的教学⼿段,多变的教学机智提⾼教学质量的能⼒;教育教学的激励与评价:具有利⽤多元评价⽅式给予学⽣恰当的评价指导,引导学⽣进⾏⾃我评价的能⼒;教育教学的沟通与合作:具有倾听和进⾏有效沟通,与同事交流和共同发展,与家长、社会进⾏沟通与合作的能⼒;教育教学的反思与发展:具有对教育教学⼯作中出现的问题进⾏探索与研究,规划⾃⼰的专业发展,提⾼专业素质的能⼒。

(2)专业能⼒具有教学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评价的能⼒;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能⼒;?具有利⽤现代数字教学媒体开展教学的能⼒;?具有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能⼒;?具有较⾼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很好的进⾏信息的搜索、处理与传播的能⼒;具有⼀定的科学研究、应⽤能⼒;?具备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具有终⾝学习的意识和协作学习能⼒。

第一学期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计划根据第一学期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计划,以下是可能的安排:1. 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研究和学习- 阅读相关教材、论文和研究报告,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

- 参加在线研讨会、讲座和培训课程,深入了解新兴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 在网上教育技术社区和论坛上参与讨论和交流,获取他人的经验和见解。

2. 设计和实施数字化课程- 分析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设计符合教育需要的数字化课程内容。

- 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和工具,如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虚拟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实施数字化教学。

- 评估学生对数字化课程的反馈和学习效果,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3. 组织和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 策划和组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包括教师培训和学生培训。

- 开展教师培训课程,培养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法的能力。

- 带领学生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4. 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开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研究项目,探索新的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模式。

- 参与教育科技创新比赛和项目,提出创新方案并进行实施。

- 发表论文和分享研究成果,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5. 跟踪和评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关注教育技术行业的动态和变化,了解新出现的教学工具和平台。

- 评估现有的教学技术和工具的效果和适用性,探索更好的教育技术解决方案。

- 参与教育技术的学术会议和专业组织,与同行交流和分享经验。

以上是一个初步的工作计划,具体的安排可以根据学校和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202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篇_1

202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篇_1

202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1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较好地解决知识经济社会对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并有利于改变本科教育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从而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多样化培养模式和发展目标的问题.深入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对于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__结合广东白云学院实际,对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进行了探索研究.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能力本位;方案构建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同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进度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必须重新认定,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构建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从不同的方位满足社会发展的多维需求,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产生类型的分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现阶段,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照搬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订符合区域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形成发展优势,是院校建设、适应和服务区域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解决理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问题,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2].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自选专业、自选课程的权利,实施“弹性学制”;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习成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1.2树立“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路径,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1.3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体现“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人才培养指向,构建能力本位及四个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度,即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2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2.1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顺应地方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创新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形成“专业+专长”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3];支持与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2.2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习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2.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系统规划教学体系,总体实现“两体系三并递进”模式:将实验、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并举、并重、并行,其中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递进.实践教学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2.4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均衡各学年学分,提高教学效率;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完全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结构及比例,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纵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4].同时,横向统筹和规划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构建和完善学校各类各级平台课程,加强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多视角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2.5强调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特色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专业在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和规定的框架下,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做法,体现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形成专业的特色.3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要求3.1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各专业应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进一步准确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面向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准确描述人才培养目标,即符合学校“培养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定位及体现本专业特色,并明确主要的岗位(岗位群)或工作领域.3.2分析岗位(岗位群)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针对典型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分析,并对所有典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进行归纳、综合,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总结精炼后,具体描述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即业务规格).在注重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的同时,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明确本专业职业资格证要求,所有专业原则上应达到三级或以上(可设1个主要证书和2-3个可选证书),强化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3.3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5].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能力本位”原则,课程内容体系落实“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据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相应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将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中;二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对接,依据各专业所确定职业资格证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训环节,确保课程内容及训练与职业资格证挂钩.3.4注重设计论证、规范编制,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为了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充分论证,所有专业原则上均应按照基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安排,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用文字和表格表达,力求简明、清晰.此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论证定稿,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高度指导性,在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以维护其严肃性.参考文献:〔1〕徐琳.新形势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以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商业文化,(29).〔2〕肖瑶,吴灵均,曹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智富时代,(8).〔3〕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1).〔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5〕黄日强,许惠清.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5).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2一、专业简介英语专业是我校重点扶持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4.产学研合作
(1)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
(2)推动产学研项目落地,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3)开展产学研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5.学生发展指导
(1)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1)推广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2)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2)引进产业界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3)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改革。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6.评价机制改革
(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
(2)完善学生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
(3)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五、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2.完善政策支持,确保经费投入;
3.加强监督检查,定期评估人才培养质量;
3.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分类指导,尊重个体差异;
2.实践导向,注重能力培养;
3.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
4.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品质。
四、具体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
(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层次学生的需求;
(2)增加实践性课程比重,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身人才培养改革。

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教育类)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教育类)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教育类)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技术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各类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数字教学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的管理,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传播、媒体资源开发与应用等相关技术性工作。

二、培养规格1. 热爱科学,热爱教育工作,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2.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前沿,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3. 掌握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网络技术及教育应用、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

4.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熟悉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各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5. 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顺利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资料;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

三、学制、学位、学时与学分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至六年学位: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时:2553学分:150四、相关和相近专业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五、专业主要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基础、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教育媒体理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媒体制作实践、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教育实习等。

主要专业实验:教学设计实验、电视电声类教材制作实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实验、教育网络应用实验等。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总体安排1、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案时间分配表3注:教育技术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包含五个创新项目(每个项目2周),共4个必修学分。

2024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实施方案

2024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实施方案

2024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实施方案如下:在教育领域,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提高教育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必须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步伐,建设更加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系统。

首先,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以全覆盖、高速网络、大容量存储等为基础,建设数字化校园,推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在线化。

其次,要推动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智能化。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造个性化、定制化的教学内容,使教育更贴近学生需求。

另外,要推广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

通过建立高质量的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总之,要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最后,要加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借助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教育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促进教育公平。

在2024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将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更加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切实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背景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中运用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学科。

它以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数字化时代学习环境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知识,具有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熟悉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基础知识;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工具的使用和应用;3.具备教育信息化方案设计和实施的能力;4.能够独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5.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培养要求1. 专业课程设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教学基础课程:教育学原理、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概论等;•教育技术核心课程:教育技术设计与开发、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教育技术等;•教育信息化与创新课程: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教育数据分析与挖掘等;•实践教学环节:实习、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等。

2. 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专业设立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实习、项目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3. 课程评价与考核本专业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

其中包括课程平时表现评价、作业报告、实验与实习报告、期中考核和期末考试等。

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与考核也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创新能力。

四、学业规划1. 本科阶段本科阶段的学业规划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打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

学生应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了解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能力。

2. 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阶段的学业规划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能力。

学生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研究方法和技能,并参与教育技术研究项目。

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能够从事基础教育领域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此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如下:1、熟悉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方针与政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和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2、具有宽厚的文化基础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及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可持续专业发展能力,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并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科研论文。

3、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专业的外文资料。

5、具有健康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1、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在第一、二学期完成。

2、实践教学时间不少1年,可结合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进行,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须确保半年以上,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

3、学位论文安排在第二学期期末进行论文开题,第三学期进行论文的研究与撰写,第四学期进行论文定稿、送审和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年。

三、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

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其中,学位基础课程6门,共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3门,共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学位基础课程学位基础课程共12学分(政治理论、外语、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共10学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学科发展前沿专题讲座)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共10学分(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Web技术与网站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教学实践教学8学分,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含教育调查、专业实践)两部分。

2024年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方案

2024年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方案

2024年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方案
如下: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促进中学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探索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技术体系已成为中学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通过建立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中学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

此外,中学应积极配备和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建设智慧教室和实验室,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针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发展,中学应设置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运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同时,中学还应加强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设计和开发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教育技术课程,促进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融合。

最后,在教育管理方面,中学应建立教育技术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实施方案,确保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

总之,2024年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中学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有关精神,特制定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具有较高水平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及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骨干教师。

基本规格如下:(一)热爱教师职业和信息技术教学及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二)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教学论和学习理论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视野开阔、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及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三)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大学本科毕业并从事三年以上中小学或中等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或教育业务突出的中小学或中等专业教师,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

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推荐。

招生采取计划内定向和计划外委培相结合的办法。

(二)入学考试1.入学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或有关单位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外语、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课(教育技术导论)。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

脱产攻读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两年(其中第一年在校学习,修满课程学分;第二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

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但最少不得少于三年(含撰写学位论文),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四、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五、课程设置按一年左右时间安排课程学习。

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

课程分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前两类为必修课程。

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一)学位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 3学分2.外语 6学分3.教育学原理 3学分4.教育心理学 3学分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5学分)1.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 3学分2.信息传播与媒体理论 3学分3.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3学分4.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3学分5.网络教学应用 3学分(三)选修课程(至少四学分)1.计算机应用基础 2学分2.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应用 2学分3.数字电视技术与教学应用 2学分4.教学过程与资源评价技术 2学分5.远程教育学 2学分六、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网上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软件开发的实践活动。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性质。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

二、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教育部宏观指导下,由学院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自主制订。

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新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订。

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三、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必须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按照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结合学院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专业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院的专业特色。

四、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主要适应本省、市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广泛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突出针对性、技能型、应用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工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原则。

五、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进程计划和教学实施计划(也称执行计划)三大部分: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职业与岗位分析、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分解与分析、主要课程介绍、各课程学时分配表、实训与实习等项内容。

教学进程计划由专业教学时间分配表、课程一览表、实践教学环节等组成。

教学进程计划表是学生三年课程学习的总安排,应包括各学期课程进程安排与分布、教学环节的类别、课程性质、课程名称、学时数、考核方式及达到专业培养要求的学时说明等。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1.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依据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2. 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专业方向;3. 毕业生业务规格和知识、技能、素质结构;4. 修业年限;5. 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6. 教学进展总体安排;7. 必要的说明(含各类课程比例、必修选修课安排、学分制及成绩计算方法等)(二)三年制专业的教学安排采用2+1或2.5+0.5模式,前四学期(或五学期)在校内进行学习;两年制专业的教学安排采用1.8+0.2模式,三学期以及第四学期前十周在校内进行学习。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1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前言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教育部门政策和行业企业需求,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旨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依据。

二、人才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具体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能力目标: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和团队精神。

3.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三、人才培养规格(一)专业知识结构1.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

2. 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专业核心知识:包括本专业的核心理论、核心技术和核心技能。

(二)职业能力结构1. 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

2. 综合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协作、创新、自主学习等能力。

3. 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适应岗位变化、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一)课程设置原则1. 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 融入行业企业标准,体现专业特色。

4.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模块1.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课程。

2.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

3.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本专业的核心理论、核心技术和核心技能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信息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和运用能力,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互联网应用、编程技能等。

通过开设计算机课程、编程课程等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2. 网络教育培养方案: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培养网络素养和信息素养,掌握网络搜索、信息筛选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动手实践教育培养方案:通过实验课程、实践项目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竞赛活动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科学创新教育培养方案:通过科学实验、创新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论和科学素养。

5. 多媒体教育培养方案: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视听材料,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例如通过制作教学视频、设计教学展示等形式。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案应该以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动手实践教育、科学创新教育和多媒体教育为重点,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项目,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4年现代教育技术年度工作计划

2024年现代教育技术年度工作计划

2024年现代教育技术年度工作计划一、优化教育技术基础设施1.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提升校园网络带宽和稳定性,保障教育技术的畅通运行。

2. 更新硬件设备:更新教育技术所需的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3. 增加多媒体设备:在教室和实验室中增加更多的多媒体设备,支持教师进行教学辅助以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

4. 强化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加强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的备份机制和故障恢复方案,确保教育技术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1. 组织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包括教育技术基础知识、教育技术应用案例分享、教育技术工具的使用等内容,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2. 开展教师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交流与合作活动,鼓励教师分享教育技术应用心得和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

3. 评估和指导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建立教育技术应用评估机制,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进行评估,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三、开发和推广优质教育技术资源1. 推动优质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组织教师和专家开展教育技术资源开发工作,包括教学设计模板、教育游戏、教育应用软件等,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

2. 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教育技术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技术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和交流。

3. 推广优质教育技术资源的使用:通过举办教育技术资源推广活动、提供教师培训等方式,推广优质教育技术资源的使用,提高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四、开展教育技术研究与创新1. 鼓励教育技术研究: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教育技术研究,加强教育技术与教学研究的融合。

2. 支持教育技术创新项目:组织评选和资助教育技术创新项目,推动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3. 建立教育技术研究与创新平台:建立教育技术研究与创新平台,提供科研设备和资源支持,促进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五、加强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1. 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开发适合学科教学的教育技术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科教学的创新。

教育技术学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培养目标
一、教育技术学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

二、教育技术学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1、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学习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论知识、传播学知识、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等。

2、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试听媒体技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3、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视听媒体理论、程序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影视技术、音乐和美术的基础知识等。

5、专业基本技能: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网站等资源开发、制作技能;教学平台的设计、开发技能;教育电视节目摄像、录像、编辑技能;对信息化教育资源、教学系统等的建设、维护技能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2.具备教育技术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能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开发和实施。

3.具备教育技术维护和管理的能力,能够对教育技术设备、网络和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

4.具备教育技术应用与评估的能力,能够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实施、监控和评估。

5.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术,适应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二、培养内容1.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教育技术学原理、教育技术导论、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教育技术设计与开发课程:包括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设计、网络教学设计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设计和开发能力。

3.教育技术维护与管理课程:包括教育技术设备维护与管理、教育技术网络与系统管理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维护和管理能力。

4.教育技术应用与评估课程:包括教育技术应用方法、教学实施与监控、教育技术评估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和评估能力。

5.实践环节:包括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培养方式1.教师教学:通过讲授教师教学基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

2.实验实践:通过实验室实践、教育技术设计和开发项目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实践,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4.实习和毕业设计:通过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学业评价1.学科知识掌握:考核学生对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能力评估: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创新能力评价: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4.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考核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和评估能力。

五、就业方向六、总结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一)专业名称:现代教育技术(二)专业代码:670120K二、招生对象与学制、学习形式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文理兼收。

2.学制:三年。

3.学习形式:全日制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

并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利用及评价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四、人才培养规格(一)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职业道德素养、文化知识素养要求、能力素养要求:1.职业道德素养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文化知识素质(1)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2)具有音乐或美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4)具有规范使用汉语汉字和准确、简洁、有技巧的表达的才能。

3.能力素养(1)教育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设计:具有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科学编写教学方案,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的能力;教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具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变的教学机智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教育教学的激励与评价:具有利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的沟通与合作:具有倾听和进行有效沟通,与同事交流和共同发展,与家长、社会进行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教育教学的反思与发展:具有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提高专业素质的能力。

(2)专业能力具有教学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能力;?具有利用现代数字教学媒体开展教学的能力;?具有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很好的进行信息的搜索、处理与传播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应用能力;?具备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协作学习能力。

(二)证书要求1.四川省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三级证书。

(CET、SCET或PETS);2.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3.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资格认证;4.教师资格证;5.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6.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

五、主要面向工作岗位(群)本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教育行业。

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下:六、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七、核心课程简介(一)办公自动化课程编码:Z1050207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开课时间:第1学期总学分:4总学时:60课程简介:课程主要介绍办公自动化必须掌握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熟练操作常用自动化办公软件,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自动化办公的相关需求。

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等内容;学习重点:三个部分实例运用及基础知识、学习难点:各个章节的部分高级操作技巧;教学组织方式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考核方式:考试,学生考成绩试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40%,期末考试60%,期末为技能考试。

参考教材:郭外萍、陈承欢编写《办公自动化案例教程》,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3年。

(二)C程序设计课程编码:Z105020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开课时间:第2学期总学分:4总学时:64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掌握运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内容:简单程序设计、表达式与运算符、数据输入与输出、控制语句、数组、函数、文件。

学习重点:控制语句。

学习难点:函数、指针。

考核方式:考试,学期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参考教材:谭浩强编着《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三)平面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编码:Z10521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开课时间:学期是第2学期总学分:4总学时:64课程简介:培养学生图像数字化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及运用,深入挖掘这些工具背后隐藏的技巧,并在学习制作图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理念。

相关图像处理的知识,能熟练运用软件进行规范化的设计,处理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Photoshop预备知识、Photoshop工具箱、色彩模式、Photoshop菜单详解、Photoshop路径应用、Photoshop图层技术、 photoshop 通道运用、 photoshop内置式效果滤镜等内容。

学习重点:基本的图形编辑、图形的合成学习难点:滤镜的使用。

考核方式:考试,学生考成绩试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40%,期末考试60%,期末为技能考试。

参考教材:朱巍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实用教程(PhotoshopCS6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5年。

(四)二维动画制作课程编码:Z1050230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开课时间:第3学期总学分:4总学时:64课程简介: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和图形处理方法;学习了解Flash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有基本的卡通画绘制能力;会使用Flash来控制各种媒体,如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能够创作不同形式的动画作品;能够使用Flash进行基本的交互式编程。

主要内容:包括Flash基础、绘制图形、颜色和渐变、创建和编辑文本、处理图形对象、使用元件和库、基础动画设计、高级动画技巧、声音的控制、视频处理、脚本基础和实例、发布影片和练习等内容。

学习重点:学会基础动画设计及高级动画技巧学习难点:学习音、视频处理技巧及脚本语言的编写调试。

考核方式:考试,学生考成绩试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40%,期末考试60%,期末为技能考试。

参考教材:吴观福、袁娜、李华《中文版Flash CS5动画制作案例教程》,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

(五)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编码:Z105021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开课时间:第3学期总学分:4总学时:64课程简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掌握如何制作设计出网页,熟练掌握网页设计软件,为将来学生所学的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提供网页设计相应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设计流程。

能以个人或团队形式熟练完成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设计内容。

主要内容:新建、编辑和设置一个Web站点;对页面属性进行基本的设置,设置、编辑CSS层叠式样式表;排版文字、表格和层;进行基本的图像处理;建立框架;模板和库的使用和编辑;网站的发布与维护等基本知识与应用。

教学重点:网页设计与制作流程教学难点:网站发布与维护基本知识及应用。

教学组织方式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考核方式:考试,学生考成绩试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40%,期末考试60%,期末为技能考试。

参考教材:温谦,《网页设计与布局项目化教程(HTML+CSS+DIV)》,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

(六)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编码:Z4050237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开课时间:第5学期总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简介:课程主要介绍进行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过程及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手段去思考、发现和解决在信息化教学中问题的能力。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和步骤,理解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技术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做科学研究。

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帮助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正确应用各种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提高其专业素养,培养研究型教师。

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研究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研究成果的撰写。

学习重点:教育技术研究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研究成果的撰写学习难点:教育技术研究设计、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学组织形式:讲授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考核方式:考试,平时作业与平时实验成绩占20%,项目研究设计占10%,期末成绩70%。

实验成绩、项目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实践能力,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谢幼如、李克东主编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

(七)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编码:Z4050236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开课时间:第4学期总学分:2总学时:32课程简介:课程主要介绍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而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学会应用系统方法,从整体上设计、应用、评价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

掌握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用、评价的方法,具有教学设计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主要内容: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教学目标的含义、功能及分析和阐明的方法,学习者的特征因素,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的方法,学习环境设计的方法等内容。

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者特征分析,几种典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设计各种评价工具,资料搜集,分析教学效果等。

教学组织方式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考核方式:考试,平时作业与平时实验成绩占30%,,期末成绩70%。

参考教材:何克抗主编《教学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

(八)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课程编码:Z1050210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开课时间:第3学期总学分:4总学时:64课程简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的网络技术,熟练掌握互联网基本应用和主要协议。

培养学生的组建简单局域网络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组网的基本原理,还能对网络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

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网络定义与分类,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广域网、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网络协议及工作原理,通过组建小型局域网案例让学生学习建局域网的方法,并能对常见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

学习重点:网络协议原理和使用方法。

学习难点:组建、规划小型局域网。

考核方式: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参考教材:胡远萍编写《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4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