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聚落教案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区域地理 学案7 居民与聚落、世界的发展差异
@《创新设计》
15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创新设计》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工业、服务业方面的差异
国家 产业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农业
大规模机械化为主
半机械化或手工业生产为主
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发展迅速,工业产品以初级加工制 成品为主
服务设施齐全,提倡个性化 金融、房地产、旅游等发展迅速,
不同点
人口 规模
农业人口 小
非农业人口 大
分布
人口少而稀疏
人口多而稠密
不同
发展特点
低级形式
高级形式
与环境关系 以适应自然环境为生 明显、突出地改造了自然环境
29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2.聚落形态 (1)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创新设计》
30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形态 ①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起源地
伊斯兰教 _阿__拉__伯__半__岛__
@《创新设计》
主要分布地区 _亚__洲__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基督教 佛教
亚洲的西部 _古__印__度____
__欧__洲__、美洲和大洋洲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10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Hale Waihona Puke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三、聚落 1.乡村和城市
一般来说,先有 乡村 聚落,后有 城市 聚落。由于 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2.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然增长率”,可判断为北美。第(2)题,目前,欧洲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结合上题可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三节《聚落》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三节《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了解聚落的分类和特点。
2.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影响聚落的因素。
2.难点:从地理角度分析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不同聚落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讲解聚落的定义和分类。
3.对比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如人口、建筑等。
4.小组讨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教师总结归纳,并结合实例讲解。
6.展示一些特色传统聚落,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的意义。
7.课堂练习:判断不同聚落类型及分析其形成因素。
8.课堂小结:回顾重点知识。
9.布置作业:调查本地的一个聚落并分析其特点。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学生对聚落的概念和分类有了清晰的认识。
小组讨论环节较为活跃,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发表观点。
但在讲解影响因素时,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
对于传统聚落保护的内容,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保护案例和措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保护的重要性。
在今后教学中,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2020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 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试标准】学考要求考纲细解学考要求a 聚落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d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并能够结合某区域示意图来分析某地理要素变化对聚落产生的影响c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①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②设施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③城市和④乡村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表现:主要影响聚落的⑤类型、⑥分布、规模和发展。
(2)典型⎩⎪⎨⎪⎧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⑦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丘陵和山地: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⑧分散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⑨地形、气候、⑩水文,其中地形的影响最为深刻(如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⑪资源、城镇分布(如道路通过小村庄)、⑫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的影响(1)平原: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⑬较少,一般呈⑭网状分布。
(2)山区:地形起伏⑮较大,对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⑯较多,为减缓道路坡度,多建成“⑰之”字形。
3.影响交通线路选线的因素自然、经济、⑱社会、交通、⑲技术、生态等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⑳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21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必考a、d)我国古代的村落遗址为什么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提示:河谷阶地既靠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同时河流还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作用。
[探究归纳]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不同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聚落分布原因分析聚落形态高原地区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区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呈狭长的条带状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密集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2)村落形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2篇
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精选2篇(一)教案:聚落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含义和作用;2. 掌握聚落形成的条件和过程;3. 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和作用;2. 聚落形成的条件和过程;3. 不同类型的聚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等素材,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会聚居在一起?聚落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聚落的定义和作用:聚落是指一定范围内有集中分布的人类住房,并形成经济与文化交往的地方。
聚落有助于人类互助合作,促进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2. 聚落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水源、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等。
聚落的形成过程一般经历“创业阶段、成长阶段、发展阶段和衰退阶段”。
三、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1. 农业聚落:例如农村村庄。
原因:农村村庄的形成源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主要集中在农田周围,便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
特点:农业聚落向外延伸,村庄规模较大,以农田为中心发展。
2. 工业聚落:例如工业城市。
原因:工业聚落的形成源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形成于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
特点:工业聚落向外扩展,城市规模庞大,以工厂为中心发展。
四、小结与讨论(10分钟)小结聚落的形成条件和过程,总结不同类型聚落的原因和特点。
然后,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能发现哪些类型的聚落?为什么人们选择在那里聚居?聚落的形成对人类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五、拓展练习(10分钟)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选择一个具体的聚落进行深入了解,并制作一份调查报告。
报告中要包括聚落的类型、形成原因、特点等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拓展练习的调查报告,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内容。
高中地理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 6.1聚落的形成(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 6.1聚落的形成(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一、丰富多彩的民居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多,种类也多,而且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遍布于全国各地的民居。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因此我国的民居形式也十分丰富。
下面摘要介绍几种最主要的:1.北京四合院这种住宅形式,称得上是我国最典型的传统住宅了。
其标准形式是:有两进(两个院子),南北向中轴线布局。
大门开在宅的东南角,进屋以后须转两个弯才能到里面的“仪门”,即垂花门。
这有个说法,因为转弯抹角,不让外人一眼望见宅内的情况。
门外小院之南是一排朝北的房子,叫倒座,多用作杂物间、仆人用房或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
门内大院之北,是一个大厅,这里是家中人们举行家族大事的地方,所以建筑很宽敞。
大院东西两侧是厢房。
大厅后面又是一个院子,院的北面是卧室,是家中长辈住的地方。
院子东西两侧也是厢房,一般都是晚辈居住的。
这种住宅,住的人家一般至少有三代。
2.江南水乡民居江南一带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文化也很发达,所谓钟灵毓秀之地。
古代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美的评价可归纳为六个字:“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水乡民居多临水而建,这里的交通,水陆并用,有好多住宅都设“水后门”,即前门是陆路,后门是水路。
内部布局是由几个院子(天井)组合而成的,与北京四合院大同小异。
但江南民居,凡比较富裕的人家,多在家里设花园,前宅后园,或东宅西园。
如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扬州的何园、个园,无锡的寄畅园等。
3.皖南民居皖南是安徽省长江以南的一部分。
这里民居多楼房,造得比较高耸。
白墙黑瓦,镶嵌在幽隐的青山之中,安谧、秀雅,景色如画,美不胜收。
皖南民居的另一个特色是建筑物比较封闭,从外面看去,除了大门以外,只有几个很小的窗子,其余都是高高的白粉墙。
而山墙上往往造出很规则而又很美的马头墙,即顶部造出高高低低的墙脊,形象很有节奏感。
其实这种做法,其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防火,也为了防盗。
高中地理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公开课教学课件
北部湾沿 海地区 地形平坦
海岸线长Βιβλιοθήκη 气候 河流 土壤 植被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交通 劳动力 科技 工业 农业 市场 政策等
大城市 较多
利于节约建设成本, 有利于城市建设
铁路公路 运输便利
海运便利, 有利于港 口建设
农业基础 好/有利于 农业发展
地形类型、分布 地 海拔、相对高度 势 倾斜状况
地面起伏等
析地形对北
京城形成和
发展的影响。
(3分)
40°
北北京京
唐山
天津
曹妃甸
秦皇岛
38°
等高线
河流
城镇
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西、 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平原,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 降水(地形雨);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袭。
例:简析塔里木盆地聚落的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的边缘,且大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 积扇的中下部。原因:这些地方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 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轮台 库尔勒
N
库车
阿克苏
塔克 拉 玛 干沙 漠
喀什
和田
塔中 民丰
图例
聚落 河、湖 沙漠 绿洲
例:简析塔里木盆地聚落的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的边缘,且大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原因: 这些地方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 达。
例:简析塔里木盆地聚落的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的边缘,且大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 积扇的中下部。原因:这些地方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 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轮台 库尔勒
高中地理必修1 4.3.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设计(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2课时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节内容是以河流地貌为案例来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中运用图片和动画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把三种侵蚀的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讲清楚。
让学生展开讨论,沟谷和河谷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使之明白,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如果有稳定的水源,则沟谷就会演变成河谷。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事物的发展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而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的哲学道理。
综合思维: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把握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地貌的形成。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调查家乡的河流,模拟堆积地貌实验,观察、测量、推断其地貌的成因。
重点: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1. 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 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电脑多媒体、自制教学课件、课前预习案等【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科~网【板书】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启发讨论】【播放幻灯片】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6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播放幻灯片】(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聚落教学设计
聚落教学设计第一篇:聚落教学设计《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究性教学设计王黎明孝昌县小河中学一、教材分析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自然环境因素,正可谓“自然造人,自然造就聚落”。
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世界的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
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探究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应注意以事例说理,以理服人。
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以导学提纲提供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
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
高中地理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4
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定位] 1。
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基本概念.2。
理解聚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概念:乡村聚落是①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2.类型(1)集镇:②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村落:中心村、自然村。
3.特点(1)规模③较小、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较小。
4.影响形成、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④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5.形态与分布类型分布地区影响因素密集型旱作农业的⑤平原地区农耕条件优越,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带状⑥丘陵地区;平原沿河地区聚落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接近水源沿河发展点状⑦干旱地区泉水和河流附近的绿洲地区分散型⑧水稻生产区便于水稻生产,分散在稻田中间地面较高处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⑨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⑩密集性——人口、建筑、生产、物资、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2)区域的中心性——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3)系统的开放性——城乡之间、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⑪人口规模大小与经济发展状况。
4.城市的形成过程三、世界城市的发展发展阶段典型地区主要特征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⑯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流域城市⑰数量少,规模小;四周建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公元前1000年以后⑱地中海沿岸地区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封建社会欧洲、中国、土耳其、埃及等城市发展缓慢;多分布于有利于商品集散的地方;城市人口规模较小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⑲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⑳用地规模迅速扩大[点睛提示] 世界城市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4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石泉中学课时教案科目:地理授课时间:第 17 周星期一单元(章节)课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本节课题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科素养目标区域认知:了解板块弯曲河道(河流下游蛇曲地貌)形成原因,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综合思维:总结对比三种冲积平原,加深对三种冲积平原的区别理解。
人地协调观:通过实例教学,加强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
地理实践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弯曲河道(河流下游蛇曲地貌),学生正确认识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
难点: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提炼的课题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媒体应用分析表知识点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媒体来源弯曲河道形成原因文本、图片讲解、示范、举例自制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文本、图片讲解、示范、举例自制2、弯曲河道(河流下游蛇曲地貌)形成原因1)、弯曲河道凸凹岸判断方法: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2)、河道凸凹岸水文特征和外力作用:①凹岸流速快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径流量大,河道深;②凸岸流速慢以流水的堆积作用为主,径流量小,河道浅。
教学反思首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注意:弯曲河道侵蚀和堆积岸判断用凸凹岸,平直河道侵蚀和堆积岸判断用地转偏向力。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的作用:①提供生产、生活用水;②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③提供丰富农副品。
2)、对聚落规模的影响: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我国南方);河流少耕地连片聚落规模大(我国北方)。
3)、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②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③山区河谷中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中的主体作用。
通过问题启发读图思考,引导学生发言;其次,教案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图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聚落形成与人类生存教案
聚落形成与人类生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作用;2.掌握聚落形成的几种方式,并了解每种方式的优缺点;3.认识人类生存与聚落的关系,思考聚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聚落的概念及作用2.聚落的形成原因3.聚落的分类及其优缺点4.人类生存与聚落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描述,引导学生进入关于人类社会的探究。
2.知识点1:聚落的概念及作用1)定义:聚落指一定数量的居民居住在具有完整内部结构的区域内,并形成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的地方。
2)作用: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具有以下作用:①社会作用:提供社会交往场所和交流渠道;②生产作用:在固定区域内从事耕作、畜牧、渔业等聚居产业;③防御作用:形成天然屏障,能够抵御外敌入侵;④文化作用: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3.知识点2:聚落的形成原因1)环境因素:水源、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居住和生产方式。
2)生产力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从游牧生存方式转变为聚居生存方式。
3)互动因素:人类在时空范围内相互交流,形成经济、文化、政治上的互动,促进了聚落的形成。
4.知识点3:聚落的分类及其优缺点1)村落形成方式: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们聚居在村庄进行耕作、畜牧。
优点:聚落稳定,交流便捷。
缺点:发展受限,交通不便。
2)城市形成方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聚居在城市中。
优点:发展潜力大,文化交流广泛。
缺点:发展不稳定,人口过于密集。
3)集镇形成方式:在商贸经济的影响下,商家为了方便贸易往来,而形成的聚落。
优点:交流捷,商旅繁荣。
缺点:经济单一,发展受限。
4)边境形成方式:由于安全因素,人们在边界处聚落。
优点:防御作用强,商贸交流较为频繁。
缺点:交通不便,发展受限。
5.知识点4:人类生存与聚落的关系1)聚落促进人类生存:聚落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和文化交流的平台,使得人类能够依托聚落发展生产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
一
二
三
四时间Βιβλιοθήκη 主要特点 18 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为世界城市的发展注入了 工业革命 新的活力,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城 以后 市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用地规模迅 速扩大,很快便形成了一大批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图表导读教材图1.12 美索不达米亚灌溉平原上出现的古代城市 城市的产生需要有足够的农业剩余产品的供应,而灌溉等农业生 产技术的发展是农业增产的保障,中低纬大河流经的平原地区有利 于实施灌溉。本图片则说明了古代城市的形成与河流和灌溉农业 之间的密切联系。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拓展延伸如何区分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 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聚落特点也不同,突出反映在以下几点: (1)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有院落;南方房屋多斜顶、无院落,房前屋 后都是农田、菜地。(2)聚落规模及密度不同。北方多为大型聚落, 密度较小;南方多以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较大;西部多散居,密度较 小。(3)聚落形式不同。北方多团状聚落;南方分散型聚落和带状 聚落各占一定比例;西部多散居、流动性村落。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 点一
影响乡村聚落形成的区位因素包括哪些?不同地理 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1.影响乡村聚落形成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条件 有足够的生活和生产 河、湖、泉附近的向阳高 水源、地形 用水,防范洪涝灾害的 地或台地 侵袭 气候、地形、土壤、水 自然 气候、 地形、 原始采集、 渔猎时期,分布 源条件良好,成为天然 因素 水源、土壤 在山林、河湖、海滨等地 的“食物仓库” 农耕社会,选择在地形平 地形、 土壤、 适宜农耕,可获得足够 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 水源 的食物 良好的平原地区 乡村聚落的区位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第7课时居民与聚落-世界的发展差异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课件
【点拨】 人口增长最快的是非洲,欧洲的人口增长最慢,
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德国、匈牙利等。
第4页
(2)人口分布。[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填空]
第5页
在上图中填绘下列内容:
①描绘出:四大人口稠密地区。
②填出:D、E、F、G 的气候类型。
a.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字母 人口稠密区
第13页
二、聚落 1.含义: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 活动的场所。 2.类型乡 城村 市聚 聚落 落: :有 居民农主村要、从牧事村工、业渔、村、 服林 务场 业等等类型
第14页
3.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15页
(3)建筑风格: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文化、宗 教、社会观念等不同,聚落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
第33页
[拓展应用提升] 3.读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某区域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2) 题。
第34页
(1)图示聚落发展的共同有利条件主要有( C ) ①地势平坦,利于村落建设 ②水源丰富,利于航运 ③两山 环抱,河谷开口向东南,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④黑土广布,土壤 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俞坞上下两村的空间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D ) A.俞坞上村主要向南北方向扩展,形成团块状村落 B.俞坞下村只可能向河流下游扩展 C.两村向周边山坡扩展,形成新的村落 D.两村连并,形成长条状聚落
关系
环境为主
造了自然环境
第32页
3.气候与房屋 (1)热带雨林地区:全年炎热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 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风大凉爽, 还可以避免潮湿。 (2)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夜晚寒冷,昼夜温差大,当地房 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 入的太阳热量,窗小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3)寒冷地区: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 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高中地理聚落教案范文合集
高中地理聚落教案范文合集第一篇:高中地理聚落教案篇一: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教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平顶山市第三中学胡文艳二〇一三年十月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
2.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了解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
2.学会运用图片或说明材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法】图片、资料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明智之选: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1.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 a.耕作业和畜牧业等 c.工业和服务业等 a.乡村仅仅为了居住()b.渔业和林业等 d.副业和养殖业等()2.关于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c.乡村居民主要从事服务业 a.水源充足 c.资源丰富读图答题:b.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d.乡村聚落晚于城市聚落的产生3.下列因素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b.地形崎岖 d.交通便利4.读聚落景观图,结合学习过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是和。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篇二:高二地理教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教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平顶山市第三中学胡文艳二〇一三年十月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
2.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了解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
2.学会运用图片或说明材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法】图片、资料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明智之选: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1.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a.耕作业和畜牧业等 c.工业和服务业等 a.乡村仅仅为了居住()b.渔业和林业等 d.副业和养殖业等()2.关于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c.乡村居民主要从事服务业 a.水源充足 c.资源丰富读图答题:b.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d.乡村聚落晚于城市聚落的产生3.下列因素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b.地形崎岖 d.交通便利4.读聚落景观图,结合学习过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是和。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篇二:高二地理教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读图分析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北方对比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
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第一单元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差异比较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
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分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
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
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
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低纬度的我国西部地区。
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众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显著,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
作业布置:整理笔记,分析天津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素。
课后反思:审核人: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二)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4、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5、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6、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读图分析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北方对比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
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第一单元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提问)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东部季风区,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养育了许多游牧民族。
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也有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
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
在青藏高寒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业,少数地区可以开展林篇三: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
前两节内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本节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来自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是本节的重点。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可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由于收学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识储备有限性的制约,故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大量的图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既鲜活生动,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读图识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从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标准要求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河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2、学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什么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对于探究式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六、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城市景观河乡村景观的差别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屏:福州城市宣传片《福州,你好》。
(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师:城市和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我们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板书】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师:现在大家看ppt上的四张图片,他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的聚落?生:左边是乡村,右边是城市。
师:我们福州市区是属于那种聚落呢?生:城市聚落。
师:对,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张图,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异?生:是的。
度这几个方面思考,可以结合课本81页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
(思考30秒)我们来一起填一张表格,看看乡村和城市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师: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呢?现在我们来看一张图片,他们在干嘛?生:他们在种田。
师:再看看其他三张图片。
生:放牧、砍柴、养鱼。
师:对,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聚落类型,所以我们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将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
大家看书本81页,拿起笔把第二段第一句划下来。
【板书】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师: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工作呢?生:服务业和工业。
师:对。
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又有较大的差异。
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比如都有道路,房屋等建筑,地形比较平坦。
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的共同条件,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
【板书】聚落与环境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生:1地,因为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