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数第五单元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导学案第【1】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课题: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等式的性质教学内容:教材P64~65及练习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合作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天平、茶壶、茶杯、墨水、铅笔盒。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上节课咱们认识了天平,知道天平的两边重量完全相同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并利用天平学会了等式和方程的含义:等号两边完全相等的式子叫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2.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等式的性质。

(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二、互动新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自主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这说明一个茶壶的重量与2个茶杯的重量相等。

引导学生小结:1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追问:如果设一个茶壶的重量是n克,1个茶杯的重量是b克,能用式子表示吗?让学生尝试写出:a=2b(师板书)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可能会猜测出天平仍然平衡。

再追问: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加上的重量一样多。

教师先进行实际操作天平验证,让学生观察。

再演示这一过程,并明确:两边仍然相等。

小结:实验证明1个茶壶+1个茶杯的质量=3个茶杯的质量。

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式子:a+b=2b+b(师板书)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还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同样的一把茶壶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并让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a+2b=2b+2b a+a=2b+a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是什么样的?(平衡)追问:如果用a表示一个花盆的重量,用b表示一个花瓶的重量,怎样用等式来表示这幅图呢?生尝试写出:a+b=4b再问:如果把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先让学生猜一猜,再演示。

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
上册北师大版
一、目标与要求
目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简化与扩展等内容。

要求:1. 掌握分数的概念; 2. 能够比较大小,会简化和扩展分数; 3. 能
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预习
1.预习第五单元内容,了解基本概念;
2.思考分数的意义;
3.初步掌握分数的大小概念。

三、预习调研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分数的意义及其应用场景,并在小组会上进行交流;
2.在家庭中寻找实际应用分数的例子,并在下节课上与同学分享;
3.在网上找到一篇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文章,将文章摘要并分享给同学。

四、重点梳理
1.分数是什么?有哪些基本概念?
2.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分数的简化与扩展方法;
4.实际问题解决方法。

五、课堂活动
1.第一课提问环节:请同学回答分数的定义;
2.第二课小组讨论:分别用自己选定的方式解释分数的含义;
3.第三课练习环节:通过课堂练习来加强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简化与扩展方法;
4.第四课应用讨论:通过讨论实际问题来加强应用分数的解决方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作业;
2.设计一个真实性很强的应用分数的问题,并将其记录下来,下节课上与同学分享。

七、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初步认识了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学会了分数的大小比较、简化与扩展,更好的理解了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对整个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朱吉斌共同备课人: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张喜东共同备课人:共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张喜东共同备课人:共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张喜东共同备课人:共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陆爱本共同备课人:共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陆爱本共同备课人: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陆爱本共同备课人:共7人执教人:2.教材第61页练习十三第11题。

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朱吉斌共同备课人: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朱吉斌共同备课人: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李爱芳共同备课人:7 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李爱芳共同备课人:7 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李爱芳共同备课人:7 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周彦锋共同备课人:共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周彦锋共同备课人:共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周彦锋共同备课人:共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周彦锋共同备课人:共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周彦锋共同备课人:共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许新芳共同备课人:7人执教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备人:许新芳共同备课人:共7人执教人:。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五年级数学老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每一篇五年级数学教案都是五年级数学教师的心血,你不妨与我们分享你的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希望你喜欢。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点,能判断或写出3的倍数,并能说明判断理由。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获得探索数学结论的成功感受;体验数学充满规律,体会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研究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准备计数器教具和学具。

教学过程:一、激活经验1.复习回顾。

提问: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板书:找出倍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2.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找2和5的倍数,对找出的倍数进行观察、比较,分别发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过程,探索、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1.提出猜想,引导质疑。

引导:我们知道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O.那你能猜想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想法。

(按思维惯性,可能许多学生会猜测个位上是3的倍数)许多同学认为,3的倍数可能是个位上是3.6.9的数。

(板书:3的倍数,个位上是3、6、9)质疑:利用以前的经验学习新内容,是不错的学习方法。

今天大家联系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猜想,想法是很好的,数学学习经常可以这样类推。

那这一次的猜想还对不对呢?大家来看几个数:13是3的倍数吗?26和49呢?(根据回答擦去板书内容后半部分)2.利用经验,组织探究。

青岛版(五年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可能性

青岛版(五年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可能性

青岛版(五年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可能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掌握可能性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 不确定事件和确定事件3. 可能性的计算4. 可能性的应用教学重点: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 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 可能性的计算方法2. 可能性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课堂练习题3. 小组活动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关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确定的事件呢?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二、新课导入1. 利用课件讲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2. 讲解不确定事件和确定事件,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分类。

3. 讲解可能性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可能性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小组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小组活动材料。

2.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可能性知识。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可能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可能性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可能性的计算方法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明白得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进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单明了、抽象归纳的特点和优势。

题:用字母表示数学习目标:3体会知识的价值,并在此进程中取得踊跃地情感体验。

学习重难点:重点: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难点:明白得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预习导学一、填空:(1)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a个如此的三角形需要()根小棒。

(2)1只手有个手指,n只手有()个手指。

(3)一个长方形的宽是80厘米,长是x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4)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乘客36人,到站后下车a人。

“36-a”表示()()四年级种树120棵,五年级同窗比四年级同窗多种X棵,“120+X”表示()家长签字:教师评判:堂助学一、学情调查你能用字母表示咱们学过的运算定律吗?加法互换律:a+b=()加法结合律:(a+b)+=a+()乘法互换律:a×b=()乘法结合律:(a×b)×=a×()乘法分派律:(a+b)×=()+()二、合作探讨乘法结合律能够简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法分派律能够简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文字表达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有什么不同?那个地址的a、b、能够表示哪些数?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导学案(1)左图是什么形状?答:___________(2)那个图形面积及周长的计算公式:面积=____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

(3)若是用S表示面积,用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

试着写一写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面积=____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

4.请别离写出32,b2,2各表示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5单元第1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0 月1 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5单元第2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0 月1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5单元第3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0 月1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5单元第4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0月1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5单元第5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0 月1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5单元第6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0 月1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5单元第7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0 月1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5单元第8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0 月1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单元第9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1 月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单元第10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1 月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单元第11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1 月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单元第12课时主备人:1投放日期2020年11 月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单元第13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1 月4日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单元第14课时主备人:1 投放日期2020年11 月4日。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导学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导学案

零公里实验学校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课题旋转课时第五单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执教时间主备人张杰审核人执教人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生活事例,初步感知旋转的现象,理解图形旋转的含义。

2、我能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我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4、使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学习方法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四步:学、交、练、导学习重点能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学习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ppt、学案师导案生学案自主学习︵约7 分钟︶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学案,落实自主学习的各项任务。

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自主学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自主学习教材第8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像风车、车杆、荡秋千,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运动的现象,叫做。

2、完成例1。

3、要弄清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三点:(1)(2)(3)合作探究︵约10分钟︶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

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8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说一说你们的发现:2、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0后的图形。

3、总结画法:1汇报展示︵约10分钟︶课堂上老师尽量多让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情况,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个人或小组解决的问题,丰富学习的方式和途径,丰富学习的经验。

教师指定小组展示交流。

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化了。

旋转的性质:图形绕某一点按某一方向旋转了一定的角度,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也都绕同一点按相同方向旋转了相同的角度,对应的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的线段、对应的角也都分别相等。

《点阵中的规律》导学案

《点阵中的规律》导学案
预习:整理与复习(三)。
板书设计
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
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所得。
2、小组长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3、对于感到疑惑、困难或有不同看法的问题要做出标记。
【班级展示】
请同学们大胆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认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质疑探究】
同学们要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分析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
6
拓展延伸:
用火柴棒按如图的方式搭一行三角形,搭1个三角形需3支火柴棒,搭2个三角形需5支火柴棒,搭3个三角形需7支火柴棒.照这样的规律搭下去,搭10个三角形需要几支火柴棒?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自主完成基本题和必做题,小组长负责检查。
请教完成选做题的同学,交流方法。
小组交流。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
P83练一练2题
【自悟自得】
组织探究、交流,共同归纳小结。



基本题:
完成教材83页“试一试”第1—2题。
必做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完成教材83页“练一练”第1题。
选做题:
北师大附小阅览室的一张方桌能坐4人,如果多于4人,可以把方桌拼成一行,2张方桌拼成一行能坐6人(如图所示).
按照上述规定填写下表的空格:
桌子数
1
2
3
4
5
6
7
8
人数
课题
点阵中的规律
课型
学案导学课
课时
1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82—83页“点阵中的规律”。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五单元第二课时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五单元第二课时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五单元第二课时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人教新课标版在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用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几倍。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三年级上册的数学,人教新课标版。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讲述如何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除法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而难点则是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这一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案例,以及孩子们所需的练习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在开始上课之前,我先用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已知小明有12个糖果,小华有6个糖果,请问小明比小华多几倍糖果?”我将12除以6,得到了2。

这就验证了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向孩子们解释了如何用除法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1. 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公式:问题:已知A和B,求A是B的几倍?公式:A ÷ B = 倍数2. 实际问题案例及解答过程:案例1:小明有12个糖果,小华有6个糖果,请问小明比小华多几倍糖果?解答:12 ÷ 6 = 2,小明比小华多2倍糖果。

案例2:小红有8个苹果,小蓝有4个苹果,请问小红比小蓝多几倍苹果?解答:8 ÷ 4 = 2,小红比小蓝多2倍苹果。

七、作业设计(1)小明有15个糖果,小华有7个糖果,请问小明比小华多几倍糖果?(2)小红有10个苹果,小蓝有5个苹果,请问小红比小蓝多几倍苹果?(3)已知一项是24,另一项是8,请问这两项相差几倍?(1)小明的年龄是小华的两倍,如果小华6岁,请问小明几岁?(2)小红的铅笔数量是小蓝的三倍,如果小蓝有6支铅笔,请问小红有多少支铅笔?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掌握得比较好。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4、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
三、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哪些步骤?验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83练习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五、课堂检测
1.解方程. 6x-4x=20.2 12(x+3.7)=144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表现好,( )方面不够好,今后要注意( )。
教学反思
反思人:
年 月 日
xxx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温馨
寄语
我自信,我学习,我展示,我快乐!
班级
五( )
时 间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
内容
整理和复习(一)
课 型
新授课
上课人
学习
目标
1、巩固方程概念,正确解方程。复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学习
5x-3×11=423x-10.2=1.8
2、爷爷今年69岁,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年龄的5倍还大4岁。小明今年几岁?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导学案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导学案1

5.5.1用字母表示数(一)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2.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2、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 a×7 14+b a÷7 a×a 5-x 0.6×0.63、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4、(1)爸爸比小红大()岁。

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当小红2岁时,爸爸()岁…….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法2:a+30 。

(3)你喜欢()种表示方法,为什么,理由是()。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4)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算式写在书上47页。

6、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也可以表示()。

2、请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课堂达标】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a与b的差() x与8.5的积()比b多c的数()y的4倍() b除c() x减去a的2倍()2、填一填(1)小红体重36千克,比小莉重a千克,小红体重()千克。

(2)李佳有10元钱,买钢笔用去x元,还剩()元。

5.5.1 用字母表示数(二)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除数量关系和一个量2. 知道字母与数相乘的习惯写法【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1.阅读课本主题图,理解题意。

(1)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2)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3)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千克。

2.找规律,看看下列字母各代表什么数。

五数导学案答案全册

五数导学案答案全册

五年级数学1.1《小数乘整数》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1、4 32、9 353、4.5 7.54、276 2760 27600二、新课先知1、(1)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3个3.5是多少?3.5+3.5+3.5 3.5×3(2)10.5(3) 3. 5× 31 0.5(4) 6.4×9=57.6(元)2、(1)3.6(2)整数小数点三、自学检测88.9 10.21.1《小数乘整数》学案一、分层训练(一)13.5元(二)1、×√×2、①×②√③×(三)3.6千米 18千米二、拓展延伸54.4 5.44 54.4 5.441.2《小数乘小数》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1、33 100 百分之一2、21 663、26元 29.25元二、新课先知1、 1.92 2.4扩大10倍变成24,0.8扩大10倍变成8,运算结果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2、1.92×0.9=1.728(千克)3、小数点小数点两个因数右边4、0.0224 四位小数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三、自学检测1、(1)四两(2)6 0.6 600 0.252、 2.01 0.72 0.02031.2《小数乘小数》学案一、分层训练(一)14元(二)9.18 0.27(三)2.66千克二、拓展延伸7.2 0.48 12 0.132 3.6 0.42 2.64 1.08 大小1.3《小数乘小数》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1、5.4 0.56 02、√×××3、234千米二、新课先知1、不能,鸵鸟的速度快2、56×1.33、不对,可以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遍或是用计算器来验算。

三、自学检测2.4963.159 432瓶1.3《小数乘小数》学案一、分层训练(一)1、1.8米 2、> < > < > <(二)1、①×②×③√ 2、1.131 0.0108(三)1.35吨二、拓展延伸6.5×3.9 0.65×39 0.65×3.9 6.5×0.39 (答案不唯一)1.4《积的近似数》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1、①76 75.8 75.81 ② 2 2.0 1.97 1.9742、四舍五入法3、略二、新课先知1、0.049 ×45≈2.2(亿个)2、略3、积位数四舍五入约等三、自学检测1、(1)×(2)×(3)×2、 0.7 0.773、60米1.4《积的近似数》学案一、分层训练(一)1、 22米 2、4.88元(二)1、① C ② B ③ B 2 、①×②√③×(三) 1、35吨 2、1.77千米二、拓展延伸2.844 2.8351.5《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48000(乘法结合律) 4700(乘法分配律)二、新课先知1、===2、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也适用于小数乘法3、 4.78 131.3三、自学检测5.11 1250 575.7 121.5《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学案一、分层训练(一)1.7 0.102 36 1.1(二)1、①√②×③√2、1.6×8.5 (7.4×0.5)×0.7 (0.7+0.3)×2.5(三)21元二、拓展延伸19 3751.6《解决问题(一)》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①不能能②略二、新课先知1、略2、够,通过估算发现的3、估算4、不够三、自学检测①够② 6.6元1.6《解决问题(一)》学案一、分层训练(一)1、不够够计算结果:81.8元估算结果:81元(答案不唯一)(二)不够(三)3.75千米能到达二、拓展延伸18.3元1.7《解决问题(二)》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1、 11.9元2、 451.2 元二、新课先知1、①3千米以内一共付7元②超过3千米以上的部分每千米付1.5元③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2、13元102.5元1.7《解决问题(二)》学案一、分层训练(一)29.2元(二) 0.88 元(三)1、27.5 元 2、元二、拓展延伸5.2元 10元略第一单元整理和复习答案题组一:填一填1、0.7+0.7+0.7+0.7 0.7×4 乘法 262、三 0.053、四两4、7.95 8.05、扩大1000倍6、> < = < > >7、9.24 0.0924 0.44×2.1 4.4 ×21 (答案不唯一)8、3.324 3.315 9、100+2题组二判断 1、× 2、× 3、√ 4、√ 5、×题组三1、143米2、(1)5.11米(2) 3.65米3、41.6元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答案(答案仅供参考)一、填一填。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苏教版)五、小数乘法和除法(一)小数乘整数课题一:小数乘整数教学内容:第55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1、详细情境中探究并初步把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培育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力量,感受数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探究并初步把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一、预习案复习。

6×9= 2×3= 7×8=0.6×9= 0.2×3= 8×0.7=通过以上三组题的练习,你想到了什么?二、导学案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2、引导:依据图中的信息,要求“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3、探究计算方法(1)你能用以前学过的学问算出“0.8×3”的得数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

同学各自思索、计算,师巡察,了解同学用什么方法。

(2)沟通: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3)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4、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

5、沟通:列出的加法计算式是求几个2.35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呢?说说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2.35是几位小数?2.35×3的积是几位小数?6、猜想:假如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假如用一个四位小数乘3呢?三、巩固案1、“试一试”。

出示4.76×12,2.8×53,103×0.25,要求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验证。

2、归纳计算方法争论: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3、完成练一练第1题。

小结:假如积是小数而且末尾有0,一般要进行化简。

提问:刚才计算的四道题中,还有哪些题目的计算结果需要化简的?4、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5循环小数(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5循环小数(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5循环小数(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循环小数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写这份导学案。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上册数学。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循环小数。

循环小数是指从小数点后某一位开始,一个或多个数字依次重复出现的小数。

例如,1/3=0.3333,其中3就是循环小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并能识别和写出常见循环小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并能识别和写出常见循环小数。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循环部分是如何确定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场景,比如一个装满水的桶,每次倒出一部分水后,桶里剩下的水总是装满桶的三分之一。

让学生们思考,这个现象可以用什么数学概念来解释。

2. 概念讲解:我会用PPT展示循环小数的定义,并用循环小数模型来解释循环小数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我会用一个简单的例题来说明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

例如,1/3=0.3333,我们可以将其简写为0.\overline{3}。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识别和写出循环小数。

5. 循环小数的应用:我会用一个实际问题来展示循环小数的应用。

例如,一个农场有18头牛,每天生长速度相同,如果每天喂10头牛,那么农场需要多少天才能喂完所有的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循环小数概念:从小数点后某一位开始,一个或多个数字依次重复出现的小数简写方法:将循环的部分用横线表示,例如0.\overline{3}七、作业设计答案:0.2222可以简写为0.\overline{2},0.3333可以简写为0.\overline{3},0.4444可以简写为0.\overline{4}答案:1/3可以表示为0.\overline{3},1/6可以表示为0.1\overline{6},1/9可以表示为0.111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循环小数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些学生对循环小数的理解不够深入。

XX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范文整理

XX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范文整理

XX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群众路小学“366”互助学习导学案——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课题组合图形面积课型新授课年级五编制人杨刚执教杨刚张亚梅审核白雅丽学习目标1、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1、重点: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难点: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主要导学过程教学环节活动内容导学策略与方法随堂笔记导入新课1、请学生用七巧板学具卡自由对图案,以师友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做适当的点评。

生汇报拼成的图形是由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组成的。

教师适时点拨并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导入新自主研讨做好铺垫分1、观察图形估算面积师:老师最近要装修房子,给新房的客厅铺上地板,怎么知道这个客厅需要多大呢?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师友互助研讨方法交流反馈成果展示分师:你能估一估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友互助交流收获探究新知分自主探索,计算面积。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估算的理由,而且这里边同学也提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那你估算的数据到底接不接近真实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将表一拿出来试一试寻找出计算这个图形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师友互助交流困惑,并解答交流展示答疑解惑分3、小组合作,分享方法。

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师:,那现在就请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先来汇报你们的想法?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汇报,老师做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过程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分割法,一种是添补法,那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好吗?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老师小结:分割法:当我们用分割法时,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就越简单,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表格式教案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新知识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要求】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 .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建议】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 .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

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

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

当学生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思考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

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学生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认识负数和意义教学内容P.1-2例1、例2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一、课前测评1通过预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2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3今天的温度是27摄氏度观察刻度在零摄氏度的。

二、自主学习(一)学习例1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33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是欧美国家用的。

(2)以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0下面的温度表示。

(3)刻度。

要注意一大格表示度、一小格分别表示度?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你知道石寺12月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读作: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

读作:小组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二)学习例2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最新的高度是米。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记是米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课堂检测(一)、填空题1、()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零下3 0C记作()0C。

2、在数轴上,-3在-2的()边。

3、将下面的数填在适当的()里1.65 -15.7 2340 96%(1)冰城哈尔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 )度。

(2)六(2)班( )的同学喜欢运动。

(3)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家庭电视机拥有率高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型:新授 主备人:平九彪使用时间: 姓名: 组 别: 学习目标:1、能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尝试](课前完成)1、说出以上图形的名称。

2、写出以上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任选两个图形拼出一个组合图形。

[通过预习提出问题与困惑](课前完成)[课堂探究](课前尝试)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7cm3cm积的地板,再实际算一算.1、请观察此图形,有何特点2、独立或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3、为什么要补上一块?4、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课后检测](课堂完成)1、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那些已学过的图形?2、量出所需要的数据,计算下面组合图形的面积。

[作业设计]1、动手制作两个基本图形,将它们拼在一起组成组合图形,测量必需的数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自我学习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组长检查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老师验收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课 题:组合图形的面积练习 课型:练习 主备人:平九彪 使用时间: 姓名: 组 别: 学习目标:1、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尝试](课前完成)2cm1、说出以上图形是由哪几个基本图形组成的?2、计算以上图形的面积。

[通过预习提出问题与困惑](课前完成)[课堂探究](课前尝试)1、有一面墙,粉刷这面墙每平方米需要用0.15千克涂料,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涂料?5cm6cm4cm10m4m2、计算涂色部分的面积。

3 、学校要油漆60扇教室的门的外面(门的形状见课本76页第三题,单位:米)A 、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B 、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花费5元,那么学校共要花费多少元?[课后检测](课堂完成)1、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图形的面积:2、如图,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

这张硬纸板还剩下多大的面积?[作业设计]1、完成配套练习上的题目。

自我学习评价等级为:A ( )B ( ) C ( ) D ( )组长检查评价等级为:A ( )B ( ) C ( ) D ( )老师验收评价等级为:A ( )B ( ) C ( ) D ( )70m40m 30m 15m课题:成长的脚印课型:新授主备人:平九彪使用时间: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学习重点: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课前尝试](课前完成)1、观察课本上情景图,说说小华出生时的脚印的大小是多少?2、自己独立进行估计。

[通过预习提出问题与困惑](课前完成)[课堂探究](课前尝试)1、自己估计后小组交流,说说方法。

2、计算树叶的面积。

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先估算一下它的面积。

并问:能不能也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出它的面积呢?(1)放在格子上数数。

(2)可以把外轮廓在网格纸上画出来,再数。

3、计算手掌的面积(1)先描手掌的轮廓,然后计算。

(×××的手掌面积大约是86平方厘米。

)[课后检测](课堂完成)1、用附页3的方格纸,估计自己脚印的面积是多少。

[作业设计]1、课本P78页的(1)、(2)题,独立完成。

自我学习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组长检查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老师验收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课题:实践活动课型:新授主备人:平九彪使用时间: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学习重点: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课前尝试](课前完成)1、怎样才能很快的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常用的方法有哪些?2、计算一下自己手掌的面积。

[通过预习提出问题与困惑](课前完成)[课堂探究](课前尝试)1、在学校的周围找一棵树叶比较多的树。

(1)估测一片树叶的面积。

(2)如果一棵树有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3)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 c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

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课后检测](课堂完成)1、自己撕一块不规则的纸,并试着计算它的面积。

[作业设计]1、给父母洗一次脚,并计算脚底的面积。

自我学习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组长检查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老师验收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课题:鸡兔同笼课型:新授主备人:平九彪使用时间: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性策略。

2、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尝试](课前完成)1、读一读,想一想。

《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

(电脑)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

问雉、兔各几何?”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

)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

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

2、说一说,你对鸡兔同笼的认识。

[通过预习提出问题与困惑](课前完成)[课堂探究](课前尝试)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1、通过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3、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4、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要想做到又快又准确,你们认为应该要注意些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课后检测](课堂完成)1、学生乒乓球比赛,有8个球案在进行单打、双打比赛,一共有22人正在比赛。

单打的球案有几张?双打的球案有几张?2、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邮票共花5元,分别买了多少张?[作业设计]1、查阅资料了解日本的“龟鹤问题”。

并向家长介绍。

自我学习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组长检查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老师验收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课题:点阵中的规律课型:新授主备人:平九彪使用时间: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能发现图形特点,从而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2、提高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能发现图形特点,从而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课前尝试](课前完成)1、填空。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四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五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通过预习提出问题与困惑](课前完成)[课堂探究](课前尝试)1、观察点阵,提出问题二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们已经利用图形来研究数(出示点阵),这就是一组点阵,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⑴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⑵每个点阵分别有多少个点?你是怎样想的?2、如果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再多一些,又该怎样求出点阵中点的个数呢?3、完成课本第82页第二题。

[课后检测](课堂完成)1、完成课本第82页第三题。

试着用算式计算点的个数。

[作业设计]1、试着用其它方法计算课本第82页第1、2、3题中的点数。

自我学习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组长检查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老师验收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课题:点阵中的规律练习课型:练习主备人:平九彪使用时间: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能发现图形特点,从而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2、提高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能发现图形特点,从而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课前尝试](课前完成)1、观察下列点阵,并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算式。

()()()()[课堂探究](课前尝试)1、观察点阵的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

1 3 6[课后检测](课堂完成)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划分点阵中的点,并填写算式。

内容见课本第83页,练一练第二题。

[作业设计]1、试着用其它方法计算课本第82页第1、2、3题中的点数。

自我学习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组长检查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老师验收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课题:整理与复习(三) 课型:练习主备人:平九彪使用时间: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能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2、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估计一些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3、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学习活动中来,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课前尝试](课前完成)1、整理好第四单元所学的内容。

2、整理好第五单元所学的内容。

[课堂探究](课前尝试)1、计算。

32 +21 87--61 158 +154 61+91+312、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65和0.85 53和32 0.89和 109 74 和 853、小兵用一张彩纸的43折了一架飞机,小明用一张同样大的彩纸的52 折了一把手枪。

⑴、小兵比小明多用了一张彩纸的几分之几?⑵、小兵和小明合用一张彩纸,够吗?[课后检测](课堂完成)1、课本第85页第四题。

2、课本第85页第五题。

[作业设计]1、课本第85页第六题。

自我学习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组长检查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老师验收评价等级为:A ()B () C () D ()课题:整理与复习(三) 课型:练习主备人:平九彪使用时间: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估计一些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