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一中语文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
《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
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
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
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
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
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北京专用,选必上全册)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测试范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4单元。
4.难度系数:0.8。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成都金苹果锦城一中 2023~2024 学年(上)高2022级期中考试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
《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
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
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
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
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
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
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
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
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
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时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毕飞字: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安庆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说明:①本试卷分为两卷,第I卷阅读题66分,第II卷表达题84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②答案一律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言之美,不是以缄默的方式去体物,不言不是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达到“天之言”的境界。
“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学问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这句话是传统美学不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
这句话有三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制造就是归复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关,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庄子》一书共使用“美”52次,其中多处含有哲学意义。
它将美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一般的美,这是相对的美;一是道之美,这是确定的美。
前者称其为小美,后者称为大美,或者至美。
前者属于人的理性的视界,是人的语言可以表达的。
而后者不涉人的理性,是人类语言所不行分别的浑然之美,是不言之美。
前者是人为之美,后者为造化之美。
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行说的,可说则非美。
有言的世界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语言的有限性打算它无法真实反映这个世界。
所以庄子认为有言之美肯定是有限的、相对的、不完全的、片面的。
而不言之美中,没有外在的审美,有外在的审美,就是生疏,是观照者对对象的生疏,不言之美排解这样的对象存在的可能性。
这样的美只能通过体验妙悟而获得。
在庄子看来,一般美是是学问的判分,是有分别的美;而大美则是超越学问、是无分别的美。
一般美不脱主观性,而主观世界下的美则不是真美。
一般美受制于主体学问的局限,那位因大雨兴奋而跳动的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样的美的结论带有虚幻不实性。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长安一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纸上所规定区域内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彩陶以红底黑彩为主,多以偏具象表现的动物图形及其变形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写实风格。
以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具有典型意义的器型有圆底钵、圆底盆、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底瓶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朴实厚重,附着于这些器型之上的图形描绘以鱼和人面等最为引人注目。
彼时以鱼为主题的图形描绘多数比较写实,常见的独立鱼纹为比较完整的正侧面形象,鱼的身体包括头、眼、嘴、须、鳍、尾被尽数描绘,少数甚至还将并不明显的牙齿描绘出来而显得狰狞。
手段以直线条单独纹样居多,也可见少量局部填色的纹样,比例准确略显呆板。
该时期图形描绘手法简练、形象生动、特征鲜明、变化单纯拙朴。
这种直观的表现符合先民敬畏自然、渴望安全、追求温饱且臣服命理运数等心理状态。
多处遗址地层关系的研究表明,六千多年前的渭水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水系丰富,鱼类繁多。
先民对自身不能拥有的能力心存敬畏,出于对生命安全和生存所需食物的需要及天生的趋利避害本能,他们自然而然会把目光聚焦在适合这些基础需求的渔猎采集等活动当中。
河流是人类繁衍不息的生命线,鱼类在水中自由灵动的生存状态对先民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从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彩陶描绘最有代表性的图形当然是鱼纹,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贯穿始终。
这些彩陶描绘运用流畅线条进行严谨的图形设计,除了具有美化装饰意义之外还有别的用意。
艺术是一种经验总结。
经过对大自然的持续观察、思考和长期的设计绘制实践,陶工对彩陶图形的描绘逐渐程式化,形式趋于规整。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礼”强调秩序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其次,“礼”注重道德修养。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最后,“礼”倡导和谐与包容。
礼仪的实施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在“礼”的框架下得到尊重和包容。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另一方面,“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自律、尊重他人和责任感等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秩序、道德和和谐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礼”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只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道德无关。
C.“礼”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D.在当今社会,“礼”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卷)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
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
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
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
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
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
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
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
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审悲快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说明。
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悲快感是作为艺术活动而存在的。
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能等同。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失去亲朋,或陷入困境,或者目睹了别人的不幸,而你又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除哀痛之外,是不会有丝毫愉悦的。
因为当人遭遇不幸时,全部注意力都被苦难本身所吸引,伴随着痛感的是该如何手忙脚乱地处理后事,反反复复地考虑得失,忧心重重地瞻望未来,想超脱这一切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则是拉开距离的超越功利的观照。
这样的“审悲”,也就是把苦难通过艺术这支弓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这时候,哀伤痛苦的呻吟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意象,使人在瞬间离开现实的重压而升腾于幻境。
这样,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我们的回味给它添上一种甜美。
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强调艺术家对感情要“再度体验”。
一个男孩子在遇到狼的那一刻,他只能处在惊恐之中,无暇顾及其他。
但是当事过之后,这个男孩回忆他遇到狼时的情景,将遇狼的经过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那么这种再度体验过的感情,就是审美观照,就是艺术。
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
苦难是悲哀的,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并进而征服它。
这样,在审悲观照中痛感就转化为快感。
一出悲剧,譬如《红楼梦》,要是除去了它的富于表现力的文字,无懈可击的结构等一切表现形式的魅力,把这悲剧化为单纯的事实,用报道性的语言讲出来,那么《红楼梦》悲剧的全部的美也就失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人类的愚蠢行为而已,它至多只能引起我们某种好奇心,但要我们去欣赏它却是万万做不到了。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郑州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24届高二(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国家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治理国家与社会的方式具有多元综合性。
中国古代在治国理政方式上,实行礼乐政刑综合治理。
在这种综合治理中,道德与法律是两大主要手段。
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共同治理,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政治法律文明积累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
在理论上,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道德法律共同治理的治国理政方针曾进行过广泛深入的探索。
汉代以后,正统儒家主张道德法律共治天下。
秦朝专任刑罚,导致民怨沸腾,二世而亡;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也难以适应后来的社会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主张儒法结合、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正统儒学应运而生。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也提出“德主刑辅、德刑并用”的治国主张。
古代关于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其一,德主刑辅。
道德法律共治天下,道德占据主导地位。
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其二,道德法律各有分工。
道德与法律的作用方式不同,实施功能有异,分别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各有自己的作用领域。
道德注重家庭、家族及私人社会的亲情友情,法律则强调权利义务的一体对待。
其三,道德与法律相互支撑。
道德与法律基于其目标的共同性,保持其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在功能作用方面相互支撑。
一方面,法律的制定以道德原则为指导,某些重要的道德伦理规范直接被纳入法典之中;另一方面,在规范实施上,通过道德评价,提倡守法、息讼观念,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敬畏;同时,在各级官员审断案件时,也对案件涉及的道德因素及地方习俗加以考虑。
为。
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共同治理的方式,就是紧紧抓住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举止两大着力点,以道德抚慰人的情感、引导人的思想,以法律规范人的行为。
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1世纪以来,在人类不断突破既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局限的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激发出一种突破性发展的可能性。
科学与艺术、人文结合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艺术家设计出“情绪几何”。
这是个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装置,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
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
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化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
“情绪几何”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性的个体情绪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就像往真空中注入雾霾、往纯水中注入污液、往真理中注入无理。
这种形而下的“添乱”式的艺术实验的目标不为揭示任何纯粹的普世真理,只为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
作品拒绝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情绪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
回溯人类进步的历史,实际上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交融、借鉴甚至陷入重大分歧的情形比比皆是。
达·芬奇的绘画就曾经涉及当时欧洲医学中较为先进的解剖学,他通过美术的概念让人们获得了解剖学的认知;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通过参考照片完成了诸多创作,导致西欧的绘画在很长一段时期主动对科技保持着疏离,画家们希望绘画艺术远离照片。
甘肃省民乐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省民乐一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说明:民乐一中----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命题人:闫玉林戎永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身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应用广泛的克隆技术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克隆是指以无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其特征主要有二:一是亲子代遗传物质理论上完全相同,即具有相同的基因型;二是经克隆可产生大量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即可形成个体群或细胞群。
在现代生物学中,克隆被称为生物放大技术。
由于克隆技术具有以上两个特征,故它与遗传学,尤其是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也使它作为生物工程中的关键性技术,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中,具有不成或缺的作用。
世界面临着曰益严峻的人口问题、人类的保存和健康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庇护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粮食的增长和资源的利用都是有极限的,克隆等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些曰益尖锐的问题和矛盾提供了无限多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
克隆等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将引起工农业生产的革命,使工业和农业的区分不再明显。
首先,传统农业是一种种植业,它离不开土地和阳光,利用克隆等生物技术,可以在无需土壤和阳光的工厂里生产人们生活所需的产品。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三明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一)现代文阅读I1.D A.“鲁迅和曹雪芹的创作实践表明,作家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这是优秀文艺作品问世的最重要的前提”错误,鲁迅的例子是论证创作要热爱人民,曹雪芹的例子是论证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能否产生优秀文艺作品最重要的前提是“热爱人民”。
B.“就在于它在承认诗歌艺术本色的基础上,强化了史在诗中的作用”错误,根据“史诚然是它的骨干,然而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可知,不是“在承认诗歌艺术本色的基础上,强化了史在诗中的作用”,而是只看到了诗歌中史的价值。
C.“其价值不一定低于有史可依的诗歌,是否感人才是关键”错误,“也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叙述得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产生了又强烈又深永的效果”“反过来说,要是诗歌缺乏这种艺术特性,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铺直叙,那末,虽然它在内容上有史实的根据,或者竟可以补历史记录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韵的文件”,材料二没有对两类诗歌的价值进行比较,也没有提到“关键”是“是否感人”。
2.A B.“由此可以判断,后人对杜甫……”错误,材料二对诗史价值的质疑,并不能成为杜甫“诗史”价值判断的直接依据。
C.“囿于作者的出身、立场等”错误,根据“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可知,作者的出身、立场,不是产生“爱讲道理、发议论、多讲道学等缺陷”的原因。
D.“前后观点相互矛盾”错误,这两个观点并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讨论,不能由此说其“前后观点相互矛盾”。
3.B材料一观点是“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福建省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了解一位哲学家是如何推理的,往往比了解由此推出的结论更重要。
这大概是因为不论何种观点或理论总有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或理论存在,也或许是因为缺乏论证的思想终究是无效的。
推论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它可以以一种认识上透明的方式被一劳永逸地确立。
它不会因推理链条的冗长复杂,或因年代的久远而使推论的有效性有丝毫的减损,即便推理存在着错误,也可以通过主体间性的公认方式被纠正。
有效性是逻辑推理力量的根本来源,逻辑的一切问题都与有效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诸如蕴涵、一致性与哲学、数学乃至日常思维联系密切的重要的逻辑性质与关系的定义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涉及有效性问题,对有效性的不同理解与处理从根本上塑造了逻辑的版图。
对逻辑研究对象和使用方法的考察,充分揭示出这门学科的科学特征。
它是求真的科学,尽管它探求的不是实在的真知,但它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逻辑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
逻辑并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也不是论证和推理的结构的知识,而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
逻辑也没有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
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
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陕西省咸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科素养评价质量调研高二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前,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等各方面,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接长手臂,扎根基层,最广泛地与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周围。
鼓励和支持广大人才根据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随着我国人才队伍规模快速壮大,广大人才在服务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家重大需求中屡建功勋。
事实证明,伟大的事业激励人才、造就人才、成就人才,广大人才只有投身自主创新的生动实践,才能充分释放自身的才华和能量,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人才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潜能。
当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现在,我国拥有科技人力资源约1.1亿人,已经建成23000余个各级团结科技人才的学会组织,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
科技群团的工作,说到底都是人才工作。
各级科协、学术团队既具有联系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功能,承载着团结引领众多科技人才矢志爱国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等历史使命,又秉承着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人才之家的根本宗旨,应该帮助广大人才反映意见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加强科学共同体自律,真正促进人才成长提高,促进科技的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以及智库作用的发挥。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际与国内的联动同样引发其他交通制度的形成,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信息传递制度。
关于宋代皇帝的信息渠道,学者们常引南宋魏了翁向理宗皇帝所上《应诏封事》予以言说其中言道:“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瓯、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
”但这些并非皇帝信息渠道的全部,除此之外,皇城司的讥察、走马承受公事侦探、御药院宦官的出入,以及派专官到各地对人事的“按察”“体量”等,亦是皇帝的信息渠道。
宋朝皇帝的这些信息渠道多是以稳定的制度或行政运作习惯存在着,其中“外臣附驿”是京城之外广大地方官员及被派出京外的朝官们向皇帝及中央部门奏申政事的主要途径,其所依托的制度载体便是驿传,而驿传系统亦是中央政令发布传达、维系整个国家行政运作的最重要的信息沟通系统。
这一系统布设在京城通往全国各地的重要交通线上,驿传的主干线称为“驿路”,次一等的传递路线称为“县路”,两者结合,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交通网络,亦表现出内外联动下信息空前增量所促成的时代特征。
宋代沿袭唐后期驿传制度递铺与馆驿并存的状况,正式确定驿递分立制。
递铺主要负责文书传递,常制每十八里或二十里一铺;馆驿主要负责官员接待,间距由唐代的三十里,演变为六十里,即一日程的距离。
山西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语文答案
答案:1、A B曲解文意,二者的目的不尽相同,且材料一并未提出方法策略。
材料一谈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目的在于指出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从历史的连续性来了解中国,材料二谈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目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C强加因果。
材料一中,二者是并列关系D以偏概全。
深入了解中华历史包含两方面的做法,选项只提到了一方面。
2、D因果倒置。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结果,而非先决条件。
3、B论据与观点不匹配。
引用名言意在论证赓续文明的目的,着重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
4、①这些词语含有炫耀的意味,用以说明摸清历史家底,赓续中华文明的错误心态和目的。
从反面论证了赓续文明的目的在于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
②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①让广大青少年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只有理解过去的中国,才能理解现在与未来的中国。
②可以让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的特色与意义,以史为镜,知往鉴今。
③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6、A“这为后面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错,“十分勤俭”属于人物性格,人物性格的这个特征与情节发展没有直接照应关系。
7、B“说明了奥什科纳老爹圆滑世故的性格为世人所普遍讨厌”于文无据。
8、①交代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②营造了拥挤嘈杂、混乱肮脏的氛围;③导引主人公奥什科纳老爹的出场,为后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④暗示主人公奥什科纳的悲剧命运。
(答对1点给1分,共4分)9、①“绳子”是全文的线索,串起整个故事;②“绳子”象征命运的绞索,深化主题。
人性中的冷漠、幸灾乐祸、仇恨诬陷等等邪恶成份是造成悲剧的根源。
③主人公因“绳子”而蒙冤,小说以小见大,引人深思。
一根绳子成为展示人性的舞台,群体性的缺德行为是造成的个人命运悲剧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一中语文期中考试(高二年级)[2006年 11 月 4 日]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和第Ⅲ卷(作文)三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及考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2.第Ⅰ卷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在答题纸上作答。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租赁( lìn ) 寥落(liáo ) 纤细( qiān ) 立仆( pú)(B)创伤(chuāng ) 渌水(lù) 解剖(pōu ) 幽咽(yè)(C)天台(tāi ) 浸渍( zé) 红绡(xiāo) 长歌当哭(dàng )(D)剡溪(shàn) 攒射(zǎn) 訇然(hōng) 塞上长城(s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暄闹寒暄瀛州三顾茅庐(B)漂沦坚难喋血金弋铁马(C)黯然沧海干练神采飞扬(D)沙渚迁谪尸骸良晨美景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词,长歌当哭。
(B)听到北约军队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消息后,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C)学习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发扬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学有所得。
(D)“三讲”教育虽不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革命,但也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教育运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提高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B)参加运动会的20名男女运动员,均由优秀选手组成。
(C)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花的花粉。
(D)2005年我市大学招收的自费生,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多的一年。
5、“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一句是()(A)此句是单句,主语是“互相救助”。
(B)此句是单句,主语是“事实”。
(C)此句是单句,主语是“勇毅”。
(D)此句是复句,第一层是因果关系。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B)千古江山(久远的年代)(C)烽火扬州路(道路)(D)百年多病独登台(这里指到了晚年)7、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恰当的一项是()(A)使快弹数曲——让她快些弹几支曲子。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同时下了马上了船。
(C)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D)为君翻作《琵琶行》——给你按曲子改写一曲《琵琶行》。
8、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写出了在不同指法下产生的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
(B)“嘈嘈”“切切”两个拟声词分别形容了大弦小弦的音色、音量。
(C) 喻之以人们常见的急雨,急骤、紧张;常闻的私语,舒缓、亲切。
(D)概括了一种音乐美,正像“嘈嘈切切错杂弹”一般圆润悦耳。
9、下列诗句有不同的理解,其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羽扇纶巾①这里指的是周瑜。
②这里指的是诸葛亮。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③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过早地变得花白了。
④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过早地变得花白了。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⑤敌人在佛狸祠里寻欢作乐,显示出侵略者的骄傲。
⑥敌酋庙里香火旺盛,显示沦陷区人民已安于异族的统治,如不迅速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10、阅读《蜀相》一诗,选出对其评析有误的一项()《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A)“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B)颔联中一个“自”字,写出了萋萋碧草无人欣赏的落寞,一个“空”字写出了呖呖莺啭无人听闻的凄凉。
(C)颈联写刘备三顾茅庐,频频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深感知遇之恩,辅佐刘备开创基业,继承了两汉的事业,表现了他的一片赤诚之心。
(D)“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
“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人。
二、阅读《鸿门宴》,完成11~15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为之奈何(B)约为婚姻(C)秋毫不敢有所近(D)项伯许诺1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B)张良出,要项伯(C)沛公奉卮酒为寿(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3、下列两组句子中,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且为之奈何吾得兄事之①②君为我呼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A)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D)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14、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感谢项王。
(B)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
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感谢项王。
(C)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
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D)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15、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两次在张良面前发出“为之奈何”的惊问,表明他在危急时刻,能够征询臣下的意见。
(B)尽管张良比项伯年长,但为了缓解紧张局势,刘邦还是屈尊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
(C)刘邦凭着“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一番诚挚的表白得到了项伯的信任,说明了他善于随机应变能屈能伸。
(D)刘邦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说明他既要听从张良的计谋,又因张、项二人交情深厚而心存顾虑,表现出他狡黠的性格。
三、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每小题3分,共9分)①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②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③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④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⑤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⑦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6、“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的“出离”的意思是()(A)超出(B)远离(C)摆脱(D)强忍17、对“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中的词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它们”不用“他们”,是因为这里是指社会,不是指人。
(B)“它们”不用“他们”,是表明反动派下劣凶残,失去人性。
(C)“快意”这里是形容词,“快乐”的意思。
(D)“快意”这里是动词,是使“我的苦痛”感到快乐的意思。
18、这段文字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第Ⅱ卷(共36分)四、读下面的诗,完成19——21题。
(每小题3分,共9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石曼卿。
1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21、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蔹》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3分)答: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5题。
(共9分)幸福是什么①1909年,比利时出版了一本名叫《青鸟》的剧本。
因为这个剧本,也因为剧本里所表达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它的作者莫里斯·梅特林克被称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
《青鸟》原是一个多幕童话剧,于1911年在法国巴黎上演后,引起了轰动,莫里斯·梅特林克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②读《青鸟》的时候,我被故事中主人公棣棣的勇敢、咪棣的善良以及故事的曲折发展深深地吸引了。
文章就是通过这两个小孩儿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来揭示幸福的含义的。
③幸福是什么?幸福在于拥有生命。
那么,生命是什么?死亡又是什么?棣棣、咪棣他们在基地寻找青鸟的时候,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当玫瑰谢了,它献出花粉,孕育出新的一代,它的花瓣还放出芬芳的香味;虽然果树的花都会飘落,但花上还会长出果实。
”是呀,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死亡,只是在变化着而已。
那么生命呢?它并不是一根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把火炬,一把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
我们的任务,则是要把这把火炬燃得更加光明灿烂,然后一代一代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