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2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科学,它深入探讨了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理论应用已经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影响力理论及其应用社会影响力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和社会互动的规律。
例如,著名的康福曼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集体行动中的从众效应,即个体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形成了集体行动的合一性。
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理论已经应用到广告营销和舆论引导等领域,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影响群体行为。
二、群体动力学对社会的影响群体动力学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和社会力量对群体的影响。
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强烈影响,个体在权威人物的指导下,容易改变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个体在组织内的行为以及政治社会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团队管理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群体力量。
三、认知偏差及其对决策的影响认知偏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描述了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出现的思维偏差和错误判断。
在社会决策和政策制定中,认知偏差的影响不可忽视。
例如,群体性思维偏差使得个体在集体决策中往往忽视不同意见,导致决策过于一致,缺乏多样性。
因此,了解认知偏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对于改善决策质量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四、群体间的社会关系与合作社会网络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关注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及这些联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社会网络的构建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机制。
例如,小世界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网中“六度分隔”的现象,这对于社交媒体平台和社会组织架构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
复习思考题
• 5. 谢里夫关于似动程度影响从众的实验和阿希关于线段判断的经典实验都表明个体经 常会从众。无论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还是在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判断都是如此。人们之 所以从众主要有两个原因:为了使自己正确(信息性社会影响)和为了被人接受(规范性 社会影响)。 • 6. 日常生活中,服从合法权威通常具有适应意义。然而,人们有时会服从那些给他人 造成伤害,且违背自己观念和价值的命令。米尔格拉姆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如果 实验者要求正常的成年人被试去电击无助的受害者,则大部分被试都会按照实验者的要求 去做。 • 7. 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顺从他人的要求。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些让人顺从的技巧,包 括登门槛技巧、门前技巧、低球技巧、折扣技巧、过度理由效应和引起注意技巧。
21世纪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他人在场
第二节 从众
第三节 服从 第四节 顺从
本章导言
•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商场购物时,受推销员的鼓动买下了并不需要的化妆品;话剧或 音乐会结束时,周围的人都站起来为演出者鼓掌喝彩,本来觉得演出糟糕透顶的你却也不 由自主地起身鼓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他人试图改变我们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努 力,纷繁多样的社会信息影响让我们无处可逃。 • 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其他人以及群体的影响的呢?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 重要性,因此社会影响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 四、去个性化 • 群体对个人产生影响的另一个例证是去个性化。它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 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湮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去个性化常常使 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极端的行为。
• 学者认为,去个性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1)匿名性(ANONYMITY)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 • (2)责任分散(DIFFUSEDRESPONSIBILITY)。津巴多认为:个 体单独活动时,往往会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合乎道义,是否会遭到谴责;而个体和群体其他 成员共同活动时,责任会分散在每个人的头上,个体不必承担这一活动所招致的谴责,因 此会更加为所欲为。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理论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社会影响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社会影响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证研究,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一、社会影响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影响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不仅仅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中,个体会受到他人的态度、期望和压力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社会影响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 权威性影响:个体会受到权威人物或权威团体的影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会对个体产生指导作用。
例如,在购物决策中,消费者更容易相信专家的推荐。
2. 社会规范影响: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群体中被广泛接受的行为准则。
个体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望。
例如,当某个品牌成为社会流行时,个体更有可能购买该品牌的产品。
3. 参照群体影响:个体会倾向于与他们认同的群体行为一致,以获得群体认同感。
如果一个人的朋友圈中大部分人都购买了某个产品,他很可能也会购买同样的产品,以与朋友保持一致。
4. 社会压力影响:个体在社会中会经历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他人的期望、评价和批评。
个体为了避免不愉快的后果,往往会按照社会期望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影响理论的实证研究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了社会影响理论的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其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例如,米尔格拉姆实验表明,当一个人被授权对他人施加电击时,即使他对此抱有疑虑,也很容易按照权威人物的指令行事。
这显示了权威性影响在个体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阿西夫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社会规范影响下的行为变化。
实验中,当参与者置身于一个群体中,大多数群体成员都做出错误回答时,参与者也会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即使他们明知道群体的回答是错误的。
此外,斯坦福监狱实验显示了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普通人被随机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显示,参与者在角色的压力下表现出与社会角色相符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思考、感觉和行为的学科。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
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得和处理社会信息的过程。
它涉及到观察、记忆、推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
2.社会认知偏见:社会认知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偏见,如刻板印象、归因错误等。
这些偏见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3.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它包括喜欢、厌恶、同情等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4.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举止。
它研究人们如何参与合作、竞争、合群等社会行为。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言语、行为或态度产生的影响。
它包括从伦理、权威、群体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6.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
研究人们如何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7.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家庭、团队、社群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团体内部的互动、决策和合作等过程。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对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对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过程的学科。
通过深入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心理学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对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从社会认知、社会规范和社会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进行感知、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知影响着个体对他人行为的感知和解释。
研究发现,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会受到自身的期望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当个体对他人持有积极期望时,往往会对其行为给予正面解释,反之,则会倾向于给予消极解释。
这种社会认知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和行为产生偏差,从而影响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其次,社会认知还会影响个体的态度和价值观。
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塑造其对特定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其行为。
例如,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些激励补偿明显的情况下,个体更倾向于采纳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的观点,而不是依据自身的真实想法作出决策。
这种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社会规范的影响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待和要求。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下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社会规范影响着个体的从众行为。
从众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倾向于随大流,采纳他人的意见和行为。
研究发现,个体在面对社会规范的约束下,更容易产生从众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排队时,他很可能会加入到队伍中,即使他不知道这个队伍是排队等候什么。
这种从众行为会导致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放弃自我独立的判断能力,从而使得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其次,社会规范也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下,往往会更加遵循道德准则。
例如,研究发现,当个体面对众人的审视时,更容易选择合作和公平的行为,而不是自私和不公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下的思维、感受和行为表现的学科。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融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旨在解析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是如何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并对个体行为产生何种效应。
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社会规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探讨社会心理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认知与个体行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推理和评价,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斯廷格(Festinger)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个体的态度、行为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不一致时,个体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进而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来恢复心理平衡。
例如,在一个公众场合,个体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评论和评价,这些评价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因此,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社会规范与个体行为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准则。
作为个体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社会化过程学会了社会规范,并在实际行为中进行符合或违反的选择。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明确规范和隐性规范。
明确规范是社会角色和法律法规所约束的行为准则,如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和财产。
隐性规范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准则,是由社会共同认知和价值观塑造而成的,如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
Kelman提出的社会影响分析框架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的三种压力影响:遵从压力、诱因压力和诱导压力。
遵从压力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权威的指令来行动,如在紧急情况下按照消防员的指导逃离火灾现场。
诱因压力是指个体受到外部诱因的影响而改变行为,如降价促销可以促使个体更愿意进行购买。
诱导压力是指个体受到他人意见和期望的影响而改变行为,如在团队讨论中,个体可能为了取得团队成员的认同而调整自己的观点。
三、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他人言语、观点和行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1500字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以下是2023年社会心理学常考的知识点——社会影响。
1. 社会规范: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显性规范和隐性规范。
显性规范是社会明确告知个体的规范,如礼貌用语、法律法规等;隐性规范则是个体通过观察和学习形成的、无需明确告知的规范,如社会习俗、行为习惯等。
2. 社会认知:个体对他人、他们自身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理论包括社会知觉和社会信息处理。
社会知觉指个体如何从他人和环境中获取信息,如形象评价、人格特质推断等;社会信息处理指个体如何对获取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和运用,如社会记忆、社会推理等。
3. 社会认同: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属性和身份的认同感。
社会认同可以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性别、年龄、国籍、职业等身份的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追求被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也指出社会认同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4. 社会影响的类型:社会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
信息性社会影响指他人对个体观点或行为的观察和评价,个体会考虑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作为决策的参考;规范性社会影响指个体受到他人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会根据他人行为和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5. 社会比较: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社会比较可以分为上位比较和下位比较。
上位比较指个体将自己与比自己更强的人进行比较,可以激发个体的竞争动机和进取心;下位比较指个体将自己与比自己更弱的人进行比较,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感和幸福感。
6. 社会影响的机制: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社会认知、社会压力和社会责任等机制来实现。
社会认知机制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压力机制指个体在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的压力下改变行为;社会责任机制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责任感,从而影响行为。
社会心理学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主要内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在社会环境中产生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及个人感知、判断和决策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群体行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事件进行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它包括自我概念、知觉、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归因等方面的研究。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借助自身的认知机制进行加工和解释。
例如,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为何人们更倾向于注意与自己态度相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信息。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审查、社会比较和社会压力等方面的研究。
社会影响理论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会受到他人的态度、行为和期望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实验结果表明,人们更容易在团体中做出与个人意愿不符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的效应。
三、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建立和维持的关系。
它包括亲密关系、友谊关系、工作关系和权力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社会关系理论指出,人们的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人们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情感支持和满足,有助于减轻压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四、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研究人们在群体中表现出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它包括集体行动、团队合作、集体智慧和群体决策等方面的研究。
群体行为理论认为,群体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产生影响,并使个体产生与平时不同的行为模式。
例如,人们在群体中常常表现出更冒险、更激进的行为,称为群体极化的效应。
五、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为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医学领域,社会心理学为疾病防治、患者治疗和医患关系的改善提出了建议。
在组织管理领域,社会心理学为领导力、团队协作和员工激励提供了理论指导。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
第二节 从众
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 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 真从众 权宜从众 不从众
第二节 从众
谢里夫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
第二节 从众
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刺激情境清晰)
第二节 从众
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一是信息性社会影响: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 而他人的行为通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 二是规范性社会影响:人们有被接受的需要,希望 获得他人的赞同,并避免他人的反对
➢ 低球技巧:是指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要求,等别人接受小要求后马 上再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
第四节 顺从
促进顺从的技巧:
➢ 折扣技巧:是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回应之前赶紧打折扣 或给对方其他的好处。
➢ 相同处境策略:是指当人们觉得自己与对方有关系时,无论这种关 系是多么微不足道,人们都会因为这种关系而接受要求。
抵制说服的方式 态度免疫 加强个人承诺 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去个性化的原因: 匿名性 责任分散 自我意识下降
第一节 他人在场
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
➢ 时尚: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 行的某种生活方式。时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短暂, 二是新奇,三是有较宽的波及面。 ➢ 流言:广泛传播的有关现实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 集群行为:是指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 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
➢ 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 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 的现象。 ➢ 引起注意技巧
第五节 个体与影响
未觉察的影响
非言语信息是指个体在沟通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非言语 内容的信息,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言语的听觉特征, 不是指言语中的单词与句子,而是语速、音高和音量;二 是沟通过程中的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目光的移动 与接触、甚至包括衣着与妆容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主要内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思维和情感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与团体的互动以及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心理治疗等。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内容之一,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记忆社会信息。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情和语言来获取社会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价和理解。
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表达、情绪识别、自我知觉、自我表达和社会比较等。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受到他人的影响。
社会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合群性、顺从性和影响性。
合群性指个体因为追求社会认同而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
顺从性指个体因为他人的压力或权威性而屈从于他人的意见或行为。
影响性指个体通过说服、领导或模仿等方式对他人产生影响。
三、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关键内容之一,研究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情感。
社会关系的研究内容包括友谊、亲密关系、群体互动和人际冲突等。
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自尊心和心理健康等有重要影响。
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追求亲密、支持和满足感,同时也会面临竞争、忌妒和排斥等问题。
四、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个体在群体环境中的行为和态度。
群体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集体决策、集体行动、群体认同和群体互动等。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会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规范和集体目标的影响。
群体行为对社会运动、群体冲突和社会变革等具有重要影响。
五、社会心理治疗社会心理治疗是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之一,旨在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心理治疗通过提供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和群体治疗等方法,帮助个体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情绪困扰和社会适应困难等。
社会心理治疗既关注个体内在因素,也注重社会环境的影响。
总结: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围绕着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心理治疗展开。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希阿德尼(Cialdini)和他的同事(1975) 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在路上截住大学生,向他们提出一个要求:连
续两年每周两个小时为少年犯充当义务咨询员。 实验者降低要求,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请大学 生们能否化两个小时,带领少年犯去动物园游 玩 结果有50%的大学生答应了请求。而如果直截了 当提出后一要求,只有不到17%的大学生同意这 一请求。
(三)实现依从的策略
1 基于令人喜欢的策略:迎合 迎合是指请求者先让目标对象喜欢他们,然
后再试图改变目标对象,使他们做出请求者 所期望和要求的行为。 高登( Gordon,1996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 究,他认为,恭维(以某种方式称赞某人) 是最好的方法。恭维并不一定要直接针对目 标对象,可以对那些与他亲密的人大加赞美, 如他(她)的孩子。 其他有效的方法主要与印象管理有关,如提 高自身外表的吸引力,表现出更多积极的非 语言线索,为目标对象提供帮助等等。
(2)附加效应
紧接着最初提出的要求,没等目标对
象说出“是”或“否”,马上加上一 个可爱的、令人愉快的好处。 例如降低价格,或者同样的价格再多 加点什么东西。 为什么这些策略会有效呢?一种原因 可能是由于互惠原则的作用:人们把 那些最后附加的利益看作是额外的承 让,于是觉得自己也必须做出让步, 其结果就是:他们更可能说“是”。
非控制性:模仿不是由他人或社会所控
制的行为,无外力作用。 表面性:模仿是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再 现,无法模仿心理活动、内心世界。 相似性:模仿是对榜样外部行为的仿效。
3 类型
无意模仿: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
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行 为。并非完全无意识,意识程度低。 有意模仿:模仿者自觉地学习他人行为, 是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 有意模仿者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了解自 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差异,会不断调整自 己的行为以与他人相仿,这是人类学习的 一条重要途径。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知识点
第十一章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第一节他人在场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促进了活动的完成,并且提高了活动效率。
(蚂蚁搬土实验)社会抑制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不是促进活动,而是干扰了活动的完成,而且抑制了活动效率。
两个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不管是结伴效应还是观众效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的效应。
(思考:影响因素是什么?) 二.关于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查荣克)由于他人在场,我们每个个体会提高自己的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就会增强,越熟练的工作完成得越好(促进),反之,越不熟练的完成得越差(抑制)。
三.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某个任务的时候,个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他自己单独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付出的努力更少一些。
解释:(1)在群体的情况下,大家一起完成活动的时候,对于活动中的每一个人,他的责任意识会下降;(2)心理学觉得,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意识,在群体中所做事情的成果被淹没在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成果当中了。
例子:和尚挑水吃,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四.去个性化指一个人在群体当中,去做某种活动的时候,因为他对这个群体的认同,就淹没了对自己个人身份的感知,即失去了个性感,认为所做事不是他自己的责任而是群体的责任。
积极的方面:防暴警察维护社会秩序消极的方面: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1895年出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研究集群行为,集群行为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人们在集群的时候去个性化了。
例子:1985中国足球5.19事件;网络的虚拟化也实现了心理上的去个性化第二节从众、服从和顺从一.从众(带非理性的色彩)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即随大流现象)分类:真从众——口服心服权宜从众——口服心不服不从众经典实验:(1)谢里夫的经典实验—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是要以别人的观点行为作为我们做出行为的依据的。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心理过程、行为与互动的学科,其中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是该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社会认知关注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评估社会世界,而社会影响则关注他人对个体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的关系,并分析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感知、理解和加工,从而形成对他人以及社会情境的认知。
社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信息加工:社会认知涉及个体的感知、注意、记忆、推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个体通过感知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语言、面部表情等信息,理解他人的意图和动机,并将这些信息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
2. 对他人态度的评估:社会认知中重要的一环是对他人态度的评估。
个体会基于他人的行为和特征,形成对他人的评价、喜好与反感。
这些评价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3. 非言语交流:社会认知不仅仅依赖于语言交流,也包括非言语交流,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
通过非言语交流,个体可以获取他人的情绪、意图以及社会地位等信息。
二、社会认知对个体的影响社会认知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社会认知对个体的几方面影响:1. 推理和决策:个体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和判断他人的意图和动机,从而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决策。
社会认知中的推理和决策过程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合作决策以及对他人的信任程度。
2. 社会思维:社会认知塑造个体的社会思维方式。
个体通过社会认知来理解社会规则、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等内容。
社会认知还涉及到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对社会事件的评价,从而形成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模式。
3. 自我概念:社会认知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通过社会认知,个体获得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角色和价值感。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会影响其自尊、情绪状态以及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三、社会影响的概念及其类型社会影响是个体受他人言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
第五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
引起个体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社会力量是指影响着用以影响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其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来自个体,也可以来个团体;可以是强制性的,如法律、法规,也可以是自发形成的,如流言、时尚等。
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现象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是社会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
研究发现,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就会对个体形成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有时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有时会干扰活动的完成。
我们把这两种现象分别称为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
㈠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供其活动效率,所以又称社会促进。
实验表明,一群人一起活动时,精神更好,活动效率更高。
这种结伴活动提高效率的现象被称为“结伴效应”。
而“观众现象”是指,有人在现场看某人从事某种活动,会对某人产生一种刺激作用,可以促进活动的完成。
这两种效应都可以促进活动的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促进作用只是依赖有他人在场,而不依赖个体之间有意的竞争。
如果个体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就不属于社会助长的研究范围了。
另外,产生这种促进作用仅仅是一种可能。
有时候,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会以另一种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社会干扰。
㈡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所以又称为社会一直。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的研究表明,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可能会变成社会干扰。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㈠优势反应强化说(驱动力量)查容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认为,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会而且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他人在场会提高活动成绩。
影响消费者决策的12个社会心理学理论
影响消费者决策的12个社会心理学理论事实是,大多数正常人都会仅凭一些表象或感觉就做出判断,甚至坚定选择,我们的感觉决定了最终判断,那什么又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呢?每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做各种各样的选择、判断和决定。
比如:中午吃什么、二选一买一件衣服、决定这个活动是否参加、判断那个新产品是否适合自己、选择一个性价比更高的套餐等等。
大伙有没有想过,你的这些选择、这些判断、这些最后的决定,真的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样——自己理性的精明决断吗?未必,真的未必。
事实是,大多数正常人都会仅凭一些表象或感觉就做出判断,甚至坚定选择,我们的感觉决定了最终判断,那什么又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呢?其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学效应,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我们的决策。
一、互惠原理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经常无条件帮助你的时候,你总感觉欠他点什么,有没有?你总想着要做点什么,不然有点不安心。
就像你搬家的时候,你的朋友过来帮你搬家,一般完事之后你都会请朋友吃个饭吧?至少也得买个饮料喝喝,不然肯定浑身难受。
这,就是互惠原理,它是指受人恩惠就要回报。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人们经常会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因为,当人们给予你好处后(特别是经常性的),你心中会不自觉的产生负债感,并且希望能够通过同一方式或者其他方式还这份人情。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活动的优惠劵不是像之前那样直接大把的发给你了,给了也很少人去用。
很多商家都在提高优惠券的获取难度,不是铺天盖地的发,而是表示这是为消费者努力争取的,废了老大力气,数量不多,真的只有少数人才有。
这不就是利用互惠原理吗?消费者对于优惠券使用率反而变高。
再比如:现在很多公众号大V卖产品,产品方面的东西讲得不多,反而大篇幅都在讲为大家打造这个产品多么多么不易,耗时多久,多么注重细节和用户的体验。
而且这次的定价也是为了更好的回馈大家,给大家福利,balabala这也有运用互惠原则!结果卖到断货。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社会心理学的启示理解个体行为与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启示理解个体行为与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的启示:理解个体行为与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行为与社会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并且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实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个体行为与社会影响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集体行为与集体决策集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个体行为的集合,而集体决策则是指群体中个体一起做出的决策。
在集体行为中,个体常常会受到社会规范和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行为的协调与一致性增强。
经典实验“康福德实验”证明了人们容易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无论群体的行为是否合理。
这提醒我们在集体决策时要警惕群体思维带来的失误,并且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二、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念与自身行为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心理状态,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轻认知失调,个体通常会调整自己的态度或行为。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当个体参与了某个活动并产生了认知失调后,他们更有可能对这个活动评价更高,以减轻不愉快的心理感受。
这一理论提醒我们在理解他人行为时要注意他们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失调,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来适应这种失调。
三、权威与服从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经典实验揭示了个体对权威的极度服从。
在实验中,个体被要求对另一个参与者给予电击,并且电击的强度逐渐增大,虽然被电击的参与者声称感受到痛苦,但是绝大多数个体仍然按照指令继续进行电击。
这一实验表明,在特定的环境下,个体会迎合权威的指令而做出一些道德上有争议的行为。
我们需要警惕权威所带来的影响,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
四、群体影响和合规行为群体影响是指个体在社交情境中因为希望被接纳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索洛滕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个体面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觉时,为了避免与群体意见不同而选择了错误答案。
在合规行为中,个体为了遵循他人的期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代战争中士兵打仗更像上班,执行打击 的士兵不直接接触战争后果,增加了战争 的残酷性。
• 4、执行者的个人特质
24% 难于肯定 从众率 36% • 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 3、时间因素 • 互动中的早起阶段更容易从众
• (三)个体因素 • 1、个性特质 • 2、性别 没有明显性别差异 • 3、年龄 • 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 个人意见表达越充分,从众率越低 • 5、受教育水平 • (四)文化差异
第二节 依从
• (四)逆反心理 • 超限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禁果逆反
第三节 服从
• 无条件的按照他人的意愿行为而不管内心 的真实意愿如何。
• 服从、依从和从众的区别
• 服从的原因: • 1、合法权力 • 2、责任转移 • 命令与执行分开
• 影响服从的因素
• 1、命令者的权威
• 2、他人支持(社会支持会增加对权威的反 抗与拒绝)
• (一)定义: • 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做出
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 • 要求——默许 • 劝导与依从 • (二)心理机制: • 1、潜在损失危机 • 2、互惠心理 • 3、喜爱和熟悉
• (三)依从诱导策略: • 登门槛效应 • 低球技术 • 留面子效应 • 过度理由效应 • 最低要求启动效应
• 二、从众类型: 真从众 权益从众 不从众 (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 三、从众动机 1、行为参照 2、偏离恐惧 3、人际适应
• 四、从众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 (一)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 群体凝聚力;群体一致性;群体压力;群 体规模
• (二)情境因素 • 1、刺激物的性质 • 非常肯定 从众率 15%;较为肯定 从众率
社会影响
——从众、依从、服从(偏离、独 立)、与逆反
一节 从众
• 一、概念 • 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
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 化的形象。 • 是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境中人们自觉不 自觉地作出与他人一致的反应倾向。 • 本质上是个体受到某种影响后产生的一种适 应性的行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