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维理论 (H.H.Kelley,1967) 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 一致性: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 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将外部归因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归因更为明确。详细描 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有利于更准确地 分析行为的原因。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作业与参考题
1、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 2、 结合你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举例说明如何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的偏 见。 3、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4、什么是归因?请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事情 的真正原因。 5、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以及如何避免。
1
主体: 她总对他 别人很少 发笑(高) 发笑(低) 玛丽 (86%) 每个人都 客体:小 发笑(高) 丑(61%) 别人很少 环境 发笑(低) (72%)
2
她没对别 她总是对 的小丑发 他发笑 过笑(高) (高) 她没对别 她以前几 的小丑发 乎没对他 过笑(高) 发过笑 (低)
3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图式(schema):
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 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 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
图式加工(schematic processing):
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 与之对照,加以理解和解释。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图式对个人进 行类推;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图式来加快信息加工速度。
6.74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二节 社会阶层与社会偏见
一、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
二、社会偏见
三、减少偏见的方法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
分层(stratification):
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结构时,发现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别和不平等现 象,是人与人之间、集团之间,也同地质结构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 若干等级层次。由此,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高低有序的层次就是社会 阶层(常新、邓俊荣,2002)。
归因的作用
对外部世界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解释,从而对事物有预见性,以 便对环境有所控制,引导自己的行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行为的原因结构
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包括人格、态度等个人所具有的 特征。外因指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各种背景因素等。
稳定性
行为的内外原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如内部的情绪状态),另 一部分则是稳定的(如个性特点、能力)
第三节
一、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与性别角色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
三、性别歧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Biblioteka Baidu
一、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 vs 性别角色
性别(sex):生理差异(man,women) 性别角色(gender):男女心理、社会差异(male ,female)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role stereotype)
可控性
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如果是可控的,意味着行动 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归因理论
朴素心理学家理论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原因解释。
《人际关系心理学》(F.Heider,1958)
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个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能力、努力等;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本 身的难易程度、运气等。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 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 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刻板印象的特点 固定性:印象难以随现实变化而变化,阻碍接受新观点, 偏见。 广泛性:性别、职业、种族、年龄、地域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偏见的特点
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偏见的认知成份就是刻板印象; 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社会偏见
偏见的成因
动机因素:偏见可能源于知觉者的紧张、情绪、恐惧和潜在的需要。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社会化,人格 认知因素
偏见的危害
最早的归因理论,研究了归因的机制,探讨了人如何归因的问题,对 后来的研究者有启发意义。 比较简单,只明确说明了一个维度。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归因理论
相应推断理论( E.A.Jones & K.E.Davis,1965)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 外显行为的原因。 在做相应推断的时候,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行为结果的严重性 社会赞许性 非共同性效应 选择自由性 丰富了海德的归因理论,在内外因的基础上,应考虑到情境因素与 个人因素的相互制约。 强调了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等外在压力。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
类别化(Categorization):
基本的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将相似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形成刻板 印象。 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
类别化的影响:
过于放大或强调不同群体间的差异; 缩小同一群体内个体的差异; 对内群体知觉的差异性大于对外群体的知觉。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控制的位置
稳定性
稳 定 不稳定
内在的 能 力 努 力
外在的 工作难度 运 气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归因理论
异常条件聚焦模型(B.T.Hilton & B.R.Slugoski,1986)
人们在进行归因是主要借助逆向标准和对照标准来推断 逆向标准(counterfactual):当人们寻找结果的原因的时候,会 反过来询问如果没有这种原因,那么这种结果是否还会产生 ? 对照标准(countrastive):人们把目标事件(正在寻找原因的行 为)与没有发生该事件的背景事件进行对照,以直接确定目标事件 的原因。
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和和谐造成破坏性的后果,是人际间产生 消极性情感。偏见是人对被偏见者做出不正确的评价,使被偏见者 自我束缚,导致自我预言的实现。偏见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歧视和攻 击的偏见行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减少偏见的方法
对抗刻板印象
平等接触
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归因理论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B. Weiner, 1971)
成功、失败的原因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成败是由于内在因素 还是外在因素,一个是决定成败的是经常发生的还是偶尔发生 的。
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指出不同的归因会对预测人们以后可 能出现的行为产生影响,这使得归因 理论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际。 该归因模型中的因素都与成功和失败 有较大关系,这就使得理论比较单一, 适用面不太广。
但是归因模型过于理想化,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 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归因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
条件
区别性 她总对小 丑们发笑 (低)
一贯性
一致性
归因
玛丽为什么笑?
玛丽看一个小丑表演 时笑得很厉害。 被试在三种不同情况 下,对玛丽发笑的行 为进行归因。 (L.A.McArther, 1972)
人们对男女“应当”具有的特定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是特定 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
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
性别刻板印象源于性别角色的分化。男女两性在体力和其他生理能 力上的差异,导致出现不同的社会分工,也出现了男女两性的责任 分化。最初的劳动分工,反复实践,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传承。 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生物学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人类 社会的性别角色分化,铸成了人类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本章要点
* 刻板印象的概念 * 刻板印象形成 * 偏见形成的原因 * 如何消除偏见 * 性别角色的形成 * 归因理论 * 归因偏差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A 猛推 A B
开玩笑
?
暴力行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被试 白人
A种族 白人 黑人
暴力 8.28 8.99
开玩笑 6.43 6.24
白人,黑人被试都认为: 白人的行为是开玩笑; 而黑人的行为则是暴力行为。
(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他人对 个体的印象,也影响个体的 自我知觉。)
黑人
白人
黑人
7.38
8.40
7.19
维持刻板印象的途径: 选择性记忆
倾向于看到期望看到的东西,更关注支持刻板印象的信息,忽略相 反信息。对和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记忆更好。
自我实现预言
西班牙人好斗 对西班牙人防御、逃避
侮辱、激怒西班牙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刻板印象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它的出现是人类认知进化 的必然产物(王沛,2000)。 刻板印象的作用: 积极作用:通过刻板印象简化认知过程,迅速获得关于特定对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effect) :
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认知到的是同 一个行为 ,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 观察者则会更多的把成功归因于情境。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行动者注意外在情境因素;而观察者 则更关注行动者。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拥有量不同,行动者了解自己的过去和本性, 而观察者则较强调现实因素(此时此地)。
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型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情感成分
偏见
外显 认知成分 (刻板印象)
歧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四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的概念
二、行为的原因结构
三、归因理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的概念
归因(attribution):
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 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
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持和延续,受到家庭、学校、大众传 媒等的强有力的影响:
家庭双亲的性别刻板印象 学校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教师的性别观念, 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 大众传播工具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gender discrimination):
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适应环境。
消极作用: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群体特
性,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夸大 群体间的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暴力 or 玩笑(H. A. Sagar & J.W.Schofield,1980) 被试观看关于一个白人或黑人与另外一个白人交往的录像带,谈话 很愉快,A 猛推一下B。这个“猛推”的行为是暴力或是开玩笑。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self serving)偏差:
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 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中,会有明 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回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 斜。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 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的存在的,它受到人们的自然差
别和社会差别的影响。 由于各阶层成员之间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甚至价值观各个方面 都不同,这就造成了各阶层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差异。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社会偏见
偏见(prejudice):
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偏见包含的认 知成分比较少,情感的成分比较多,因而较大的受到情感因素的影 响。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五节 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偏差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三、自我服务偏差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基本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
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为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 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国家的人倾向于用个体因素来解释事件,而 亚洲国家的人多使用情境归因(王登峰、侯玉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