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408135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0.png)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改革是近年来欧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思想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本次演示将介绍德国教育 改革的思想,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
一、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1、自治原则
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各州享有课程设置的自治权,受宪法保护。每个 州的文化事务部根据州内政治、经济和人文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这种自主权也反 映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各州的文化自治权受到重视,不同的州可以有不同的教育 项目。
二、德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重视自治权
德国教育改革的自治原则启示我们,自治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也 应该给予各地区和学校更多的自治权,允许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个性化的 教育。这样有助于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灵活性
德国教育改革的灵活性原则启示我们,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 应该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观看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 的启示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和特点。 特别是在近代,德国教育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展现了 德国教育的实力和活力,而且对于我们的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点就是“双元制” 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既在学校学习,也在企业实践。在企业实 践的时间大约占70%,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概占30%。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 习,
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 月16日颁发的《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了在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 的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一 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4ea3a01cc1755270722081c.png)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9233b50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2.png)
德国教育发展史德国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悠久且富有成果的历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德国教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成就与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德国教育古代德国教育主要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教育体制以寺院学校为主。
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然而,在随后的中世纪,教育发展陷入停滞。
2.近现代德国教育近现代德国教育始于18世纪初。
在此背景下,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理念。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3.20世纪以来的德国教育改革20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1955年颁布的《基本法》明确了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5年,德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2.高等教育体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等。
这里的高等教育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世界闻名。
在这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
三、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1.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在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这得益于德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大力投入。
2.国际化程度德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德国高校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3.教育公平与多样性尽管德国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面临教育公平与多样性方面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
德国的近代学前教育
![德国的近代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e004ea36137ee06eff91871.png)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一)福禄培尔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
福禄培尔(Froebel,1782—1852),德国 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其教育理论以德 国古典哲学和早期进化思想为主要根据,以裴斯 泰洛齐的教育主张为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 1840年将该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福禄 培尔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根据福禄培尔的设想,幼
学前教育简史
德国的近代学前教 育
德国是近代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地,但其近代学前教育 起步却晚于英法等国。
一、保育所与托儿学校
1.巴乌利勒保育所 19世纪初期,德国已经有了一些幼儿教育机构,
其中最早出现的是由侯爵夫人巴乌利勒(Pauline, 1769—1820)设立的巴乌利勒保育所。巴乌利勒侯爵夫 人从慈善家立场出发,致力于贫民救济工作。为孩子们 安排有规律的生活,促进了孩子们的柏林最早的托儿学校 1819年,德国的幼儿教育家、《柏林工农周刊》
杂志编辑瓦德切克(Wozzeck,1762—1823)创立了柏 林最早的托儿学校。这所托儿学校面向的是城市劳动阶 级的子弟,是常设托儿所,目的是为幼儿提供营养膳食、 细心照料、良好管理和整洁环境。
二、弗利托娜的幼儿学校运动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一)福禄培尔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
幼儿园有以下几项任务: (1) 幼儿教育机构。 (2) 幼儿师资培训机构。 (3) 幼儿教育宣传机构。 (4)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二)别劳夫人的历史贡献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db34489fab069dc51220155.png)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
19世纪上半期
• 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机构
看管
19世纪下半期
• 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影响
教育
谢谢聆听!
Thanks for listening! 授课教师:安珍珍
外国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学院 安珍珍
第十五章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
19世纪上半期
• 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机构
19世纪下半期
• 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影响
一、0年代 • 慈善性质的幼儿保 育机构
19世纪20年代——40 年代
• 英国幼儿学校的影 响
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初—20年代)
1851年,普鲁士政府禁止设立福禄贝尔式幼儿园。1860年自由内 阁上台,才解除幼儿园禁令。此后,各地福禄倍尔团体纷纷建立 ,将幼儿园运动推向深入。
别劳夫人推广福禄贝尔幼儿园及教育方法 1860年“柏林福禄培尔主义幼儿园促进妇女协会” 1861年该协会建立四所幼儿园和一个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 1863年“家庭教育和民众教育协会” 1874年,两个协会合并为“柏林福禄培尔协会”
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德国幼教设施,具有以下特点: • ①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和解决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的问题
为主,教育是附带的。 • ②幼教设施的费用主要靠慈善捐款,在未能捐款时才由地方公费
负担。 • ③这些幼教设施没有统一的名称,并且多无固定场所。 •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孤
19世纪初——2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解决妇女劳动就业, 幼儿无人看管的问题,各地纷纷建立不少私立的、冠以各 种名称的学前教育设施,目的是保护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多为季节性设施。
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
![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301e24bc5da50e2524d7fa8.png)
到了18世纪初叶,虔信派仅在普鲁士就开办了 2000多所学校,还办了许多贫民学校、拉丁语 学校、初等学校、师范学校、孤儿院,等等。
新教派的这些教育举措,主观上是为新教派揽 民心、争地盘,扩大影响,客观上却起到了一 个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
(二)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
同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的是新人文主义 教育。它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 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当时新人文主义运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
新人文主义教育主张发扬古希腊文化中一切 珍贵的和有用的东西,强调复兴古希腊文化 的内容和精神,注重领会其中积极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而不在于对古代语言和生活样式 的模仿;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重视人性 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均衡发 展;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 一切力量。
各封建公国(公国)除了通过立法加强对学 校的管理外,还设立必要的机构,直接 把学校管理权掌握起来,1787年普鲁士 成立的高级学校委员会就是负责管理中 等和高等学校的专门机构。
(三)兴办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兴办和骑士学校的衰亡也是这一时期德 国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从18世纪初开始,德国则出现了适应工商资产阶级 活动需要的实科中学,它比英国、法国的实科中学 早建一个世纪。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 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二、各封建公国分权管理教育的 时期
(一)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
17世纪初,各封建公国已经把初等教育 由教会控制变为国家管理,并开始颁布 自己的强迫义务教育法。然而,真正全 面实现城邦国(公国)分管教育还是18世 纪以后。最有代表性的是18世纪初,普 鲁士两次颁布的实施强迫教育法令。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a2c405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c.png)
利事业,并规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 强调锻炼健壮的体魄和对领袖的“感
该法提出,要建立“白天的幼儿之 家”、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并要求 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情”,体育比赛成为幼儿园的中心工 作。
三 二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二战后德国学前教育 的发展与改革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 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孤儿院 里年长的女孩子或失业居民及老妇 人。
20世纪中期以后 至40年代末
在英国幼儿学校的影响下, 德国也出现以佛利托娜为代 表的幼儿学校运动。
20世纪中期以后 至40年代末基本倾向
①政府并不设立幼教机构,而是采 取鼓励私人开办并加以监督管理的 政策。
②认为这些幼教设施不应像英国的 幼儿学校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方 面的正规教学,而应以护养为主要 目的,鼓励室外活动。
③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以培养守 法劳动者。
19世纪下半期 福禄倍尔
1837年,福禄倍尔在德国创 办了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1840年,将其命名为“幼儿 园”。
以中上层家庭的儿童为对象。 由此,德国幼儿教育机构的 发展逐渐呈现出双轨的趋 势。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
目录
1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2 20世纪初至二战前的德国学前教育 3 二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19世纪的最初 20年
20世纪中期以 后至40年代末
19世纪下半期 福禄倍尔
19世纪的最初20年
侯爵夫人巴乌利美开设的 保育所。
联邦德国政府确定了改革初等教育的目标
十年内,进入学前教 育机构的人数要增加
德国学前教育
![德国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c3d7a45e45c3b3567ec8b67.png)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在德国,幼儿园实行双向管理: 其一,从主办部门和政府的关系来看,一方面联邦的《青少 年福利法》和各州的幼儿园法是幼儿园工作的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法律条文也赋予主办部门一定的自主性。 其二,从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来看,两者的关系是通过合同 来体现的。家长有权利和义务通过参加家长会的方式,参 与幼儿园各项事宜的讨论。 幼儿园通常有三种类型的工作人员:一是社会教员,必须是 专科高等教育毕业。二是教育员,实科中学或相当于实科 中学毕业,通过实习和国家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教育员 资格。三是护理员)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实际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园 开办者自主决定的。 德国的幼儿园一般并没有正规的课程,不进行读、写、 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教授外语,而是以游戏等自 由活动为主。 如今,游戏仍是德国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征。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三、德国学前教师教育 德国学前教师训练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大学:培养在德国学前教育机构中工作的一小部 分、专注于社会教育的人。接受为期4年的被作“社 会专科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其中1年用于实践方 面的培训。入学者的资格要求是10年级毕业生或具 有2年职业训练的同等学历者.毕业生大多数在较大 的日间学前教育机构中担任领导工作.
。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二、20世纪初至战前德国学前教育 20世纪初,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有一定的进步性,德国 的幼儿园继续朝着多轨的方向发展。一战后,建立了魏 玛共和国。 1924 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 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 该法案定下了现代德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 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划归青少年福利部门 管辖。这种影响持续至今。该法案提出,要建立“白天 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其他幼儿保护 机构。该方案还提出了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并要求 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P62) 这一时期,政府还颁布了幼儿园条例。
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53037b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1.png)
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德国高等教育拥有悠久的历史,追溯到公元14世纪中期。
最初的大学是普鲁士王国的吉森大学,它于1734年成立。
此后,德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初,德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次革命。
作为德国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在1810年创立了柏林大学。
他的目标是培养状元和人才,以推动德国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柏林大学的设立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研究者,将整个德国高等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20世纪初,德国成为了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德国大学的研究成果让世界瞩目,例如马克思主义思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
然而,德国高等教育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海因里希共和国时期,德国高等教育开始出现了问题。
政治动乱、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使得德国大学陷入了困境。
1920年代,德国又开始了一次高等教育的革命。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大学开始将新的理念和方法引入课程中,例如晏格尔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和新兴的心理学、社会学等。
同时,德国大学还将工业和商业等应用技术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为德国工业的崛起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二战期间,德国高等教育再次陷入了困境。
纳粹政权强迫大学教授宣誓效忠希特勒,并削弱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和独立性。
许多学者和研究者遭受迫害和屠杀,德国大学几乎被毁掉。
战后,德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漫长的恢复过程。
西德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和莱茵河畔马克斯普朗克实验室等地,成立了一系列研究所,由此为重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重建过程中,德国政府借鉴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强化了德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导向,并逐步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加强了教育的共同质量标准,并规定了高等教育课程和学位的标准。
20世纪90年代,德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政府开始推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私营企业开办高等教育机构,学校不再只提供纯学术研究,而开始关注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培训。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4345273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68.png)
作者: 姜文闵
出版物刊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5页
主题词: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师范学校;普鲁士;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教育事业;初等教育;启示;
师范教育
摘要: <正>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份纲领性的文件。
决定指出:人才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而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育。
因此,加速发展教育事业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为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有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研究外国的教育历史经验。
时代不同,国情各异,社会制度更有本质的区别,当然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
但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借鉴外国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教训,总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本文拟就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简略分析其特点,并探讨其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些可供借鉴之处。
第十章_德国近现代教育
![第十章_德国近现代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ddc8b050740be1e650e9ae0.png)
(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
(五)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前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资产阶级镇压 了工人的革命运动,建立了资产阶级的 共和国,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期间 (1919年—1933年),德国学校进行了 改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复兴。 •主要措施如下:
1、行政管理和教育领导体制:根据 《联邦基本法》,实行地方分权制
•通过洪堡德改革,德国学校教育有了很大变 化,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四)教育上反复与倒退时期 (19世纪中叶—末叶)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终于在 1848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革命很快失 败,贵族东山再起,革命后建立起封建贵族 与资产阶级的联合政体。这个政体对已改革 的教育进行了摧残,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教育 的封建性和宗教性,在学校宣传忠君思想和 宗教信条,取消了自然科学科目,致使德国 教育倒退回去一百年。 这一时期,教育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性。 •德国近代教育是在适应工业革命和在农业中 发展资本主义的“ 普鲁士道路 ”上曲折前进 的。
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 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强迫义务初等教育; 西欧教育史上,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但是:
(1)教师地位低。由仆人、手工业者 (裁缝师、鞋匠)、残废军人等兼任; (2)学习宗教教义,读、写、算水帄低, 管理松弛,学生众多,质量低下; (3)男女分校,实行严格隔离。
外国教育史第15章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15章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48f21dc5fbfc77da269b178.png)
上台,才解除幼儿园禁令。此后,各地福禄倍尔团体纷纷建立,将
幼儿园运动推向深入
3.第三阶段:19世纪下半期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的发展 别劳夫人推广福禄贝尔幼儿园及教育方法 1860年“柏林福禄培尔主义幼儿园促进妇女协会” 1861年该协会建立四所幼儿园和一个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 1863年“家庭教育和民众教育协会” 1874年,两个协会合并为“柏林福禄培尔协会”
长的女孩子或失业居民及老妇人。
2.第二阶段:19世纪中期以后至40年代末以佛利托娜为代表的幼 儿学校运动。
佛利托娜的幼儿学校运动 建立:1835年建立奥柏林试的编织学校,后改名为幼儿学校 招收对象: 办学目的: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师资: 历史意义:
2.第二阶段:20世纪中期以后至40年代末以佛利托娜为代表的幼 儿学校运动。
设立目的:
招收对象: 保育时间: 师资: 教育内容: 历史地位:
1.第一阶段:19世纪最初20年——保育所、托儿所的建立
1819年、幼儿教育家瓦德切克,以城市劳动阶级的子女为对象,设立了柏林
最早的托儿所(或称“托儿学校”),开始招收9个月至2岁的婴儿。后由于父
母和社会的需要,大部分招收13岁以下的孤儿,并实行24小时保育。这时它 已不再是单纯的“托儿学校”,而成了“接收一切年龄的孩子的孤儿院”。 瓦德切克的“托儿学校”和以前的季节性托儿所有所不同,它是常设的托儿 所,以城市贫民的子女为对象。
余年;在此期间创办教育研究所及实验学校
1809年—1833年,担任柯尼斯堡大学哲学教授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伦理学)与 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 手段”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b6303c1d227916888486d7eb.png)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的德国教育(一)初等学校16世纪末17世纪初,各封建邦国开始把初等学校由新教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
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
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
初等学校在17世纪中期以后发展成为德意志学校,在18世纪它成为全德国初等学校的主要形式。
1774年奥地利国王不但以法律形式规定在其境内广办平民学校,而且在城市设立中心学校。
(二) 中学和大学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
专门训练王公贵族的子弟。
它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
骑士学院是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存在于德国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等学校。
它的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能够担任文武官职和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因而它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
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德国的大学也产生于中世纪。
17世纪和18世纪初,德国创立了哈勒和哥丁根等一些新的大学。
德国大学在宗教改革以后就开始按照新教的思想和要求进行改革,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性质逐渐有所削弱,人文主义精神占有一定地位,增加了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内容。
到18世纪,德国大学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处于领先地位,并酝酿着新的改革。
二、18世纪末至普法战争(1870)的德国教育(一)18世纪末德国的泛爱主义运动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
他的创始人是巴斯多(J.Basedow)。
1774年,巴斯多在德梭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贯彻他的教育观点,得到康德的声援。
泛爱主义教育家们通过他们的著作广泛宣传泛爱主义。
在他们的影响下,泛爱学校在当时的德国不断涌现,竟形成一种运动。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2f56ad5d15abe23482f4d86.png)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一、17—18世纪德国职业技术萌芽17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以及三十年战争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家。
同时在教育史上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以普鲁士教育为主。
(一)泛爱学校受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泛爱学校”。
其创始人是巴西多(J.B. Basedow1724—1790)。
泛爱学校的学习内容包括有实用知识、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
(二)哈勒学园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
在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是1695年弗兰克(A.H. Francke1663—1727)在哈勒开办的一所国民学校以实科内容和直观方法施教并对贫家子弟免费提供教材此后又设立科学学校其中配备各种实验室、各类仪器、诊所、印刷厂、师范学校以及文科中学。
1708年哈勒学园的副主教席姆勒创办了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学校。
此后肄业于哈勒学园的赫克又于1747年建立了类似的学校所开设的实科课程更为广泛又附设工艺学习班、师训班影响更大。
二、19世纪—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一)19世纪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19世纪德国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令欧洲各国瞩目。
1806年普法战争和欧洲革命给德国教育发展带来了两次重大的冲击。
其实在18世纪德国就已经有少量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实科中学到19世纪实科中学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
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它标志着实科中学这一形式得到政府的承认。
且于1859年颁布《实科中学课程编制》规定高级实科中学修业年限为九年。
然而此时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直到1870年才获得具备升入大学的资格。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在19世纪还建立了与大学功能不同的高等工业学校或其他专业性学院为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从而奠定了德国现代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1、德意志帝国时期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国家服务”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b04224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0a.png)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在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德国的学前教育扮演着重要且独特的角色。
这一时期的德国学前教育,不仅为德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也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 世纪初期,德国的学前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还较为有限,学前教育机构也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社会的变革,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福禄贝尔是德国近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先驱。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德国乃至全球的学前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
福禄贝尔强调,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力,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
他主张通过“恩物”和“作业”来激发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创造力。
“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套玩具,通过这些玩具,儿童能够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发展智力和创造力。
“作业”则是指儿童在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和专注力。
在福禄贝尔的影响下,德国陆续出现了一批以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学前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注重为儿童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和发现。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和观察者。
除了福禄贝尔的贡献,德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学前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开始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19 世纪中期,德国的一些城市开始设立公立的学前教育机构,为更多的儿童提供了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
这些公立机构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除了基础的语言、数学等知识,还包括艺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德国学前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
教师会组织儿童进行各种游戏和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儿童可以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创造力;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儿童能够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
德国近代学前教育还注重家园合作。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fcc256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1.png)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在谈论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之前,我想先跟您分享一个我曾经遇到的小趣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教育研讨会,遇到了一位来自德国的教育专家。
闲聊中,我们谈到了学前教育,他那充满热情又严谨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那可是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在那个时候,德国的学前教育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不再仅仅是简单地照看孩子。
当时的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变革。
工厂的兴起让很多家庭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于是,各种学前教育机构应运而生。
这些机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各有不同。
有的注重孩子的身体锻炼,让孩子们在户外尽情奔跑玩耍,培养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健康体魄。
就像我见过的一家幼儿园,每天上午都会安排孩子们到附近的小公园进行活动,老师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跳绳,那场景真是热闹又温馨。
还有的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室里摆满了各种手工材料,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发挥,用彩纸、黏土做出自己心中的小世界。
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比如,会有简单的语言启蒙课程,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让孩子们感受语言的魅力。
数学的启蒙也不会是枯燥的数字计算,而是通过游戏,比如分水果、搭积木,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对数量有初步的认识。
师资方面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时候的德国,对于学前教育的教师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爱心和耐心。
有一位老师给我讲过她的经历,她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面对一群调皮的孩子,她也会感到头疼。
但慢慢地,她学会了用理解和关爱去引导孩子们,看着孩子们一点点的成长和进步,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且,当时的德国学前教育也非常注重与家庭的合作。
老师们会定期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里的情况,同时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回顾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我们能看到它在不断地探索和进步。
从最初的简单照看,到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这一路走来,充满了努力和创新。
德国学前教育详解
![德国学前教育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cd60b479b6648d7c1c7462c.png)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德国的学前教育突出的有两点:
1、家长是教育的主体; 2、孩子就是孩子,幼儿园是孩子发展的地方,要对孩子提供帮 助,支持、鼓励,引导孩子用自已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发展的 能力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 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童既对自己负责 又能合群的个性。德国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幼儿自愿入学,因此要 收费。 德国幼儿园的数量很多。2002年,德国人口8253.7万,幼儿园 27830所,平均2966个居民就有1所幼儿园。但在德国西11州(前西 德)幼儿园的规模较小,平均每园不到80个儿童。这主要是因为德国 西部出生率极低,很多家长自认为家庭教育更好,因此较少送孩子人 园。而在德国东部,由于历史原因,平均每园有642名儿童
。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二、20世纪初至战前德国学前教育 20世纪初,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有一定的进步性,德国 的幼儿园继续朝着多轨的方向发展。一战后,建立了魏 玛共和国。 1924 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 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 该法案定下了现代德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 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划归青少年福利部门 管辖。这种影响持续至今。该法案提出,要建立“白天 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看护工作,并要求 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P62) 这一时期,政府还颁布了幼儿园条例。
德国的学前教育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一、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阶段,19世纪的最初20年,其中最早且最负盛名的是侯爵夫人 巴乌利美开设的保育所。它招收母亲从事日间农业劳动并已断奶 的1—5岁的婴幼儿,重点在于保护其健康。 1819年,幼儿教育家德切克设立了柏林最早的常设托儿所,以城市 劳动阶级的子女为对象,招收9个月至2岁的婴儿。 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德国幼教设施,具有一下特点: ①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和解决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的问 题为主,教育是附带的。 ②幼教设施的费用主要靠慈善捐款,在未能捐款时才由地方公 费负担。 ③这些幼教设施没有统一的名称,并且多无固定场所。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 孤儿院里年长的女孩子或失业居民及老妇人。
德国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
![德国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3182fdb7f1922791688e803.png)
德国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陈晖40815005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足球,德国足球被世界人民称谓“日耳曼战车”,冠以执着和顽强的美誉,在今年世界杯上,表现抢眼,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对阵由梅西率领的阿根廷队的时候,表现出的顽强和坚定,征服了全世界亿万球迷那狂热的心。
德国的教育如同德国的足球一样,道路一样曲折,但是发展在世界前列。
一、德国教育体系的起源和形成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方面来讲1、初等教育方面•16世纪以前,以教堂学校为主•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马丁·路德(如今圣母大教堂前屹立着马丁路德的雕像)首次提出义务教育主张,但主要力量放在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德国初等教育真正创始于1528年•17世纪中叶,强迫义务教育犯规颁布•18世纪教育变革,国民教育发展•1763年,普鲁士《乡村学校规程》•19世纪初,采用直观教学法,义务教育得到切实贯彻•2、中等教育方面•斯图谟首创了分级教学形式和固定课程•1708年的第一所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兴起标志着德国近代中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19世纪初,中等学校正规化、科学教育逐渐加强•威廉·冯·洪堡对中等学校进行改革,形成了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相互并存的局面•3、高等教育方面•根据路德的主张改造大学,同时建立新大学•威廉·冯·洪堡领导废除了骑士学校和武士学校等,形成双轨制(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我们了解的双轨制是现代学制的一种类型,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二轨是职业教育。
学术教育,其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即先有大学,后有中等教育的预备学校(文法学校),再后有初等教育性质的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
负担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职业教育,其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即先有小学,后有因工业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职业学校,负担培养熟练劳动力,两轨之间互不贯通。
优点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提高了办学效益。
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ab0711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b.png)
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素质教育:德国近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
学校不仅关注学术知识,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
2. 跨学科教育:德国近代教育倡导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项目和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3. 科技教育:德国近代教育对科技的应用越来越注重,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科技设备和实验室,将科技与教学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各种科技应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4. 个性化教育:德国近代教育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课程,支持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学习内容。
5. 国际化教育:德国近代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拓宽视野,增加跨文化认知。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让学生适应全球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总体来说,德国近代教育在保留传统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将综合素质、跨学科、科技、个性化和国际化等多个方面纳入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学院:教育学院专业:比较教育学姓名:郑歆学号:110433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摘要: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德国的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从后进走上前列。
面对战争频发和国内亟待改革的状况,德国教育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德国分裂公国强化统治,富国强兵的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是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背景密不可分的重大任务。
德国的教育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欧洲教育,是后世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教育各个领域的典范。
本文从德国近代的历史背景等角度出发,主要对17至19世纪德国教育体系,即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进行详细的描述,通过对德国教育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一直关系到到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复兴与强大。
通过深入研究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多角度的了解德国的教育理念及体制,更可以从中借鉴德国教育的某些理念,这对我国的教育将会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17至19世纪的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普鲁士在这些公国之中政治经济实力最强,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行的比较好也是普鲁士。
在这个时期,普鲁士的教育深受文艺复兴之后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姆一世发布多项教育法令,规定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方面的集体要求和措施。
腓特烈·威廉姆二世也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法令。
虽然这些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具体的实施,但是这却是义务教育的发展的源头,为后来德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为德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19世纪德国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大大发展,特别是初等教育的发展,德国大力实行义务教育,各个邦国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儿童入学率迅速增加,这些政策都在德国的近代学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更为德国在近代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德国不再是四分五裂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为近代德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统一的德国加快了经济的发展的步伐,德国开始实行典型的三轨学制,即国家主要的三种学校:一种是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国民学校,一种是为中层阶级设立的中间学校,还有一种是为上层阶级设立的文科学校。
这三种学校起初是不平等的,但是随着民众的反对,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宣布三种中学地位平等。
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国家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各个领域的人才提供了条件,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我们要对德国近代的教育发展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就要从德国近代教育的体制入手,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这些基本教育领域进行分析,从而对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一)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近代的德国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实施强迫义务教育政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德国自古以来都较为重视初等教育,德国的初等教育真正创始于1528年。
16世纪以前,德国教育以教堂学校为主,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丁·路德首次提出义务教育主张,但主要力量放在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
16世纪中期,各公国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特别是进入18世纪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从1713年起接连颁布了教育法令,详细规定了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设施。
直至19世纪初,德国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得到切实贯彻。
1885年,普鲁士实行了免费义务初等教育,到十九世纪末。
德国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文盲率不到百分之一。
实行普遍义务教育制度,是近代德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视初等教育,在德国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传统。
早在16世纪后半叶,德国一些公国颁布了强迫教育的法令,17世纪时,更多的国家加入了这一行列。
到了18世纪,普鲁士先后两次颁布实施强迫教育的法令。
进入19世纪,德国更是加快了初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许多公国先后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令,小学数量增加很快,初等教育网络有了较大的扩充。
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的初等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除了学校数量和入学人数的迅速增长之外,德国初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如减少宗教神学课程,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等课程,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实际生活有了较大的联系。
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采用直观式教学,反对死记硬背,废除体罚。
这一系列的政策,直接的促进了德国初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当时德国君主和政府虽然对普及初等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但在实际上由于国力困乏,经费和教师等硬件条件奇缺,义务教育并未彻底实施,许多农村并未建立学校,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育质量相对较为低下。
尽管有上述的这些局限,德国的初等教育还是有了长远发展,在欧洲主要资本雄厚的国家的初等教育发展中,德国已经占领领先低位。
(二)德国中等教育的发展(1)德国中等学校类型由两种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发展为三类: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三种德国的中等学校,起初分为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类型。
文科中学创办较早,是德国十七、十八世纪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由斯图谟首创,到17、18世纪,文科中学既保持了古典传统,更把升学预备教育和培养职业者作为重要任务。
可以说,文科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专门培养贵族子弟。
到18世纪的时候,德国各地相继出现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学、力学、自然、天文学等。
这类学校通常修业6年,主要培养工、农、商业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学生多为市民阶层子弟。
但学校名称不一,授课内容也不完全一致。
实科中学的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出于对实科的需求,实科教育也就随之兴起。
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生产方式的较量。
但此时的实科中学同文科中学比较起来,不仅规模较小,而且数量也是很少的。
19世纪初,德国对中学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文科中学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等基本学科外,还增加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
这些改革措施,使德国的中等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世纪40年代后,实科中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同时,出现了古典学科与使用学科并重的文实中学。
这样,德国的初等教育就分为了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三种类型的学校,学制均为9年。
但是,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的地位仍然远远低于文科中学,这两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资格升入高等院校。
直到19世纪末期,德国的大学也只招收文科中学的毕业生,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才有所改变,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大学。
(2)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中,有一个亮点就是德国女子的中等教育发展。
在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女子中等教育受到了重视,在德国的一些邦国里,男子中学也开始向女子开放。
1908年,德国政府规定进入女子中学的学生,可以学习普通课程或是师范课程。
德国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受教育权平等的重要体现,更加体现出德国政府的先进教育理念。
这对全世界的女子教育都起到了榜样作用,促进了各个国家女子教育的发展。
(三)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德国在始于1806年的为时两年的普法战争中战败,各方面损失都非常巨大,原有的一些大学有的被迫停办,有的随割地而消失。
德国政府为德国在近代时期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基础,于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不同于德国之前的旧大学,其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国家技术水平,在柏林大学里,科研的氛围十分浓厚,甚至重于教学。
从1811年至1826年,德国又相继创办了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等,积极从事于学术研究。
这样高等教育在高校林立的推动下,有了很深远的发展。
德国得学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卓越成就,对德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德国上升为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高等教育的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高等院校──高等工业院校。
这类学校是从原来的旧式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以进行工艺科技教育,传授使用知识为主,与工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并直接为生产服务,培养工业革命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这样,教育与工业实际结合起来了,教育发挥了其更加重要的作用。
到19世纪下半叶,德国共建立了十多所高等工业院校,在此基础上,德国又建立了许多专业性学院,如军事、农林、采矿等。
德国高等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其高等教育转化成科技生产力的能力在德国政府的改革下大大提高,成为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正是由于德国重视高等教育,重视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的开发,充分吸收良好的科学技术,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做好了充分的人才准备和智力储备,最终使德国国家的整体国力有了质的飞跃,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报了之前的一箭之仇。
也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在德国统一后,其凭借雄厚的智力优势,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四)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德国在近代初期,由于战争、内部公国割据等原因在欧洲国家中经济较为落后,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也相对较晚,却是世界上比较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之一。
建设和发展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对于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在之前中等教育中提到的不同中学发展的同时,德国也建立起一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早在1695年,威丁堡已设有作为职业学校前身的“普通补习学校”。
这种学校主要是为读过国民学校的在职青年进行补习而创办的。
从1812年起,德国许多地方已设有职业学校和工业学校。
而普鲁士的技术教育和工业学校是在其工商局长博依特的建议下建立起来的。
博依特建议建议在普鲁士25个行政区内各建一所地方工业学校,以适应未来国家经济技术人才的需要。
1821年,又在这些学校的基础上形成了地方工业学校网,学制为两年。
地方工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升入中央工业学校深造。
可以说,职业学校和工业学校的建立,为德国19世纪后半叶工业的迅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
在这些种学校基础上,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于1887年在慕尼黑建立了第一所职业学校。
同时各种培训职业学校教师的训练机构也相继建立。
当时职业学校的专业门类很多,例如有理发、烤饼、裁缝、制鞋、陶瓷、印刷、驾驶、钟表、机械、园艺、药材、音乐、簿记等等,加上各种各样的专门学校,在德国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职业教育系统。
此外,普鲁士和当时其他一些邦政府还通过一些出国考察、国外借鉴学习、留学等手段,学习英国这个工业革命领导者的先进技术,不惜重金,高薪招聘英国的先进技术工人,引进英国的机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