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与信任: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建立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建立在人际交往中,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互相理解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人际关系中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加强信任。
一、信任的重要性1. 增进合作:信任可以减少猜忌和怀疑,促进人们愿意合作。
在工作场所中,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信任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信任也有助于解决冲突和协调不同观点,使合作更加顺畅。
2. 建立亲密关系:信任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
在友谊和爱情中,信任能够让人们更加坦诚、彼此依赖,并为对方着想。
双方的信任可以增强感情,使关系更加稳固和持久。
3. 促进成功:信任是成功的基石。
在商业领域,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对于业务的成功至关重要。
有了信任,客户会选择与你合作或购买你的产品。
同时,信任也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口碑,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二、建立和加强信任的方法1. 诚实守信:诚实是信任的基础。
我们要保持真实和诚实,不说谎话或隐瞒真相。
当我们遇到问题或犯错误时,要诚实面对并承担责任,而不是试图掩饰。
2. 履行承诺:信任是通过履行承诺来建立的。
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承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只有通过履行我们的承诺,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3. 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信任的桥梁。
我们应该积极地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尊重他人的感受,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通过与他人建立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沟通,我们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
4. 保密性:信任也包括对他人的信息保密。
我们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将他人的私人信息外泄。
只有保持保密性,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建立起信任。
5. 以身作则:信任是相互的,我们要以身作则,先对他人展示我们对他们的信任。
我们要对他人展示诚实、可靠和尊重,以鼓励他们对我们产生信任。
结语:信任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诚实守信、履行承诺、良好的沟通和保密性,我们可以建立和加强信任。
只有建立起信任,我们才能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取得更多的成功和满足。
探讨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和理解
在人际关系中,信任和理解是构建健康、稳固的关系的重要基石。
信任是指相互间相信对方会按照承诺和期望去行动的信念。
理解是指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观点和行为,并与之产生共鸣。
探讨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和理解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以及增进彼此之间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信任在人际关系中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关系才能稳定,而信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当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时,首先需要表现出诚实守信的态度。
对别人的话题和秘密保持敬重和保密,对于约定的事情保持承诺,这些都是建立信任的基本要素。
同时,值得信赖的人通常会遵守自己的承诺,实施承诺,成为他人的可依靠的对象。
在人际关系中,信任是双向的。
我们在期待别人信任我们的同时,也需要对他人给予信任。
信任的知觉是一种相互的感应,只有相互都给予信任,才能培养出互相依赖、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
此外,理解也是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理解是指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照顾、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不同的个性、背景、观点和经历,要想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首要条件就是要学会理解。
在面对与己观点不同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对方的观点,并积极倾听对方的意见。
对于他人的情感、感受也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理解。
只有通过理解对方的需求、关切和感受,我们才能更好的与对方相互依存,并建立起一种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信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没有信任,人际关系就没有根基可言;没有理解,人际关系就缺乏交流和沟通的基础。
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信任,使得人与人之间更能增进相互的联系和信任。
当信任和理解都建立起来时,人际关系就更容易取得成功,彼此的心理距离也会变得更近。
为了增强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言行一致。
在人际交往中,要言行一致,确保自己的承诺得到实施。
其次,加强沟通。
主动倾听对方的意见,理解对方的观点,鼓励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
人际关系建立信任
人际关系建立信任在我们的生活中,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而一个稳固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则是信任。
本文将探讨人际关系中信任的建立,以及一些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一、理解对方针对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对待他人时,我们要尽量理解他们的需求、关切和意愿,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并建立起信任的基础。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应该倾听,关注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情感是建立信任的关键。
二、真诚待人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我们要保持真诚和坦率。
虚伪和伪装只会破坏人际关系,而真诚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诚实和坦率的表达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建立起更牢固的信任关系。
只有在真实的交流中,我们才能彼此了解,建立起真正的信任。
三、保持承诺诺言和承诺是建立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对他人作出承诺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意愿,确保我们可以履行承诺。
如果无法履行承诺,我们应该及时告知对方,以免给他人带来困扰或失望。
保持诺言会让他人觉得我们值得信任,这样信任的基础会越来越牢固。
四、培养共同利益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寻找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共同的利益可以建立起合作的基础,也可以加强人际关系中的信任。
通过与他人密切合作,我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成果和荣誉,从而建立起更加稳固的信任关系。
同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需求,努力平衡各方利益,这样才能达成共识。
五、尊重他人最重要的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
尊重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只有当我们尊重他人时,他人才会对我们产生信任感。
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思想和方式,不要轻易指责或批评他人。
与他人进行平等而尊重的对话,可以为信任的建立铺平道路。
通过以上几个建议,我们可以建立起牢固的人际关系,并在其中获得信任。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对于工作、学习和生活都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信任,我们才能顺利地合作、交流和共同发展。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诚实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诚实在人际关系中,信任与诚实是相互依存且至关重要的要素。
无论是家庭、友情还是职场等各种关系,信任和诚实的建立与维护都是保持健康、稳定关系的关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信任与诚实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并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信任的重要性信任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它是建立在相互的理解、尊重和责任感基础上的。
在家庭关系中,信任是亲密关系的基石,能够帮助家庭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在友情中,信任是真挚友谊的基础,能够帮助朋友们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并给予关怀支持。
在职场中,信任是建立团队合作和领导者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关键因素,能够增强协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但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经验和共同的努力来建立和巩固。
而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诚实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诚实的重要性诚实是信任的前提和基石。
诚实是指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言行一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意图。
诚实是建立真实关系的必备条件,否则人际关系将难以持久和健康地发展。
诚实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诚实有助于增进对方对我们的了解和理解。
通过坦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我们能够与对方建立起更加亲密的联系。
此外,诚实也有助于解决冲突和问题。
在面对困难或者矛盾时,通过坦诚的对话,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
另外,诚实还能帮助我们在职场中树立光明磊落的形象,提升职业声誉。
三、建立与维护信任的方法1. 保持一致性和可靠性在人际关系中,一致性与可靠性是建立信任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尽量遵守承诺,遵循诺言。
只有这样,他人才会相信我们的言行一致,信任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可靠性也包括按时完成工作、遵守规则和按照约定进行行动等。
2. 保持开放的沟通建立信任需要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
我们应该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并且提供真实的反馈和回应。
通过相互分享和理解,我们可以建立更加亲密和深入的关系。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_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杨中芳彭泗清内容提要:本文主旨在于从文化的根源,去寻求一个理解现代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架构,从而可以凭之来进行/有的放矢0的实证验证。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评述了西方人际信任研究,再对现有的有关中国人人际信任研究加以综述,然后在吸取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以人际关系的角度,提出一个以社会义务为基础的本土人际信任模式,最后,再依此一模式,简单地整合现有研究并建议一些新的研究人际信任之方向。
近十几年来,人际信任的研究又在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界兴起。
许多对人际信任是什么,从何而来,及如何发展出来的研究及理论相继出笼(Barber,1983;Eisenstadt&Roniger,1984; Zucker,1986;Gambetta,1988;Luhmann,1988;H olmes&Remple,1989;Wrig htsman,1992; Sabel,1993)。
特别是有关人际及组织信任在工商及企业组织中的运作及功能的研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例如,H osmer,1995;Kramer&Tyler,1996;Lane&Backmann,1998; Wong,1991;Mayer,Davis&Schoorm an,1995;Reichmann,1989;Zand,1997;Zucker,1986等)。
最近,有关这一领域的跨文化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Alston,1989;Fukuyama,1995;Yamagishi &Yamagishi,1994;张建新、彭迈克,1993)。
这些研究及理论通常要不就是以个人为出发点,认为信任是交往双方各自的个人因素的结果(Johnson-George&Swap,1982;Good,1988; Wrightsman,1992;Remple,H olmes&Zanna,1985等);要不就是以社会制度为出发点,认为信任是社会结构及制度的必然产物(例如,Luhmann,1979;Barber,1983;Shapiro,1987;Misztal, 1996等),却较少有学者直接从人际交往本身的角度来探研之,即使有也是在较宏观的层次,探看人际关系分类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人际信任度与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解读
人际信任度与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解读研究背景人际关系中的信任是建立和维护关系的重要基石。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背景、经历和人格特点不同,人际信任度存在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可以对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度,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和对象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人际信任度的认知和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来自不同年龄段的人,包括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
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随机样本调查方法,随机挑选了来自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参与调查。
我们使用了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方式,以获取更真实可靠的数据。
问卷中包含了个人基本信息和各种涉及到人际关系和信任度的问题,例如:•您会对初次见面的人怀有多少信任感?•您觉得信任感对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有多重要?•您认为信任感的产生和维护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共收集了来自不同年龄段的500份问卷数据,其中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各占1/3。
研究结果1. 不同年龄段的人际信任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人际信任度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地,我们发现:•青少年对初次见面的人缺乏信任感。
他们倾向于将个人信息保密,避免过多地透露个人信息。
•成年人对初次见面的人表现出较高的信任感,但仍存在保持距离的意愿。
•老年人对初次见面的人表现出较高的信任感,并且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友好和社交行为。
2. 信任度对人际关系存在着巨大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度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显著的影响。
具体来说:•高度信任的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稳定,而低度信任的人之间的关系则更具竞争性和独立性。
•对于初次见面的人,表现出较高信任感的人更容易建立新的关系,而缺乏信任感的人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
3. 影响信任度的因素有很多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影响信任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人性格和经历对于信任的感受和表现有着显著影响。
“亲而信”到“利相关”:人际信任的转向——一项关于人际信任状况的实证研究
被易变 的、 暂的 、 短 匿名 的交 往模 式所 取 代 , 际信 任 的 人
风 险由此而生。
15 1
“ 而信 ” 利相 关”人际信任 的转向 亲 到“ :
商 品经济大潮声势浩 大、 扑面而来 , 意圈 内“ 生 杀熟” 的现
本 。由于现代性 与信任有 本质 的关 联 ( 吉登 斯 ,00 , 20 ) 我 们按照现代性发 育程 度进行 调查地 区 的分 层抽样 。由于 沿海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市化速 度较快 、 口流动 城 人 较 为频 繁 , 现代性程度 总体 高于 内陆地 区 ; 而在 内陆地 区 中, 由于 中部 的发展较西部 来说 较早也较 为完善 , 因此现 代化程度也应 高 于西部 地 区。据此 , 们将 全 国分 为 四 我
谈 的调查 研究 , 本研 究全景 式地 勾勒出 了社会 转型时期 的人 际信任危机 的状态 , 揭示 了 中国入 的人 际信任 由
关系向理 性的转 向。
关 键 词
人 际信任 差序 原则 理 性取 向 社会转型
研 究 背 景 : 会 转 型 过 程 中 的 人 际 信 任 危 机 社
口普查数据 , 中国社会 的流动人 口已经达到 26亿 ( . 马建
个 不同地区 : 东部 沿海 地 区、 部沿 海地 区 、 部 内陆地 南 中
区以及西部 内陆地 区 , 从 中抽选 了具有 代表 性 的区域 并 进行调查研 究 。另外 , 长期 的城乡二元社 会结 同的 收入水 平 、 活方 式和 社 生
其一 , 自于关 系 约束 力量 的 减弱 。传 统 中 国社会 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是 一个 “ 熟人 社会 ” 而熟人 间 的信任 , 是建立社 会秩 序 的基石 , 近些 年来 , 但 随着社 会 的转 型 ,
人际关系中的真诚与信任
人际关系中的真诚与信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一种心理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合作、交往的基础。
而在人际关系中,真诚与信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际关系中真诚与信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促进真诚与信任的方法。
一、真诚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真诚是人际关系的基石,是建立、维系和巩固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的表达能够打破冷漠和猜疑,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当我们表现出真诚的态度时,他人会更加愿意与我们交流,相信我们的话语和行为,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信任的重要性及其影响信任是人际关系中相互依赖和合作的基础。
在一个信任度较高的关系中,人们会更加坦诚、包容和合作。
相反,缺乏信任的关系则容易出现误解、猜疑和冲突。
信任不仅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融洽,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真诚与信任的关系真诚是信任的基础,而信任是真诚的结果。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通过真实的表达和行为,赢得他人的信任。
只有真诚相待,才能够建立起信任的纽带,进一步巩固人际关系。
四、促进真诚与信任的方法1. 保持一颗真诚的心。
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要始终保持真实、坦诚的态度。
在交流中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避免做作和虚伪的行为。
2. 倾听和关心他人。
积极聆听他人的需求和意见,真正关心他人的感受,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在关注他人的同时,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
3. 兑现承诺和保守秘密。
在人际交往中,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并且慎重对待他人的秘密。
只有这样,他人才会相信我们的诚信,从而建立起可靠的信任关系。
4. 学会分享和接纳反馈。
在交流中,要敢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并且积极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
通过相互的交流和反馈,人际关系才能更加坦诚和稳固。
5. 宽容和理解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会存在意见不合和争执的时候。
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以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避免产生信任破裂的情况。
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问题
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问题人际关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信任则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信任的存在可以促进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但当信任受损或缺失时,关系也会受到影响甚至破裂。
因此,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信任问题展开讨论,探索处理人际关系中信任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信任的重要性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在工作场所、家庭、友情等各个领域,信任都是一个团队或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缺乏信任将导致合作的困难、沟通的障碍以及紧张和疑虑的局面。
相反,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将带来高效的工作、融洽的家庭氛围以及深厚的友谊。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主动努力去建立、维护和修复信任。
二、信任的基本要素要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信任的基本要素。
信任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之上:1. 诚实与透明:在交往过程中保持真实和坦诚,并主动分享相关信息。
避免隐瞒事实、夸大或歪曲事实,以免给他人留下欺骗或不可靠的印象。
2. 守信与可靠性:信任的基础是言而有信和可靠。
遵守诺言、守时、履行承诺是树立自己可信度的有效方式。
3. 尊重与理解:尊重他人的观点、感受和需求是建立信任的关键。
倾听并试图理解对方的想法,避免批评、指责或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4. 保密与尊重私人空间: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私人空间,不要随意泄露他人的隐私信息。
给予他人足够的自由和尊重,同时也要为自己设置合理的个人边界。
5. 公平与公正:公平和公正是构建信任的基石。
遵循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客观处理事务,让每个人感到公平与被尊重。
三、处理信任问题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问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 建立良好的沟通:沟通是恢复信任的有效途径。
倾听对方的需求和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及时解决问题,保持信息的畅通和透明。
2. 承认错误并道歉:当我们的行为或言辞伤害到他人时,应勇于承认错误并向对方道歉。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支持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支持在人类社会中,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人际关系中,信任与支持是构建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支持,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维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信任的重要性信任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元素之一。
在任何关系中,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信任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人们彼此信任时,他们更愿意敞开心扉,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建立起更加深厚的情感纽带。
相反,如果缺乏信任,关系就会变得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破坏。
在工作场所中,信任也是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发挥的基础。
员工需要相互信任,才能更好地协作完成任务;领导者需要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才能更好地引领团队取得成功。
因此,建立和维护信任不仅是个人层面的需求,也是组织和团队运作的必备条件。
支持的价值支持是信任的延伸和体现。
在人际关系中,给予和获得支持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当我们给予他人支持时,不仅可以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缓解压力,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而当我们需要支持时,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和理解,则会让我们感到被尊重和被关爱。
在家庭中,支持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重要方式。
父母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需要给予对方支持,在困难时携手共渡,在快乐时分享喜悦。
这种支持不仅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让家庭更加和谐稳定。
在社交圈中,支持也是朋友之间建立友谊、增进彼此情感的有效途径。
朋友之间相互支持、鼓励、理解,在彼此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在彼此取得成就时共同庆祝,这种默契和情感连接使得友谊更加牢固持久。
如何建立信任与支持1. 坦诚沟通坦诚直率地沟通是建立信任与支持的前提。
只有通过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让他人了解你、信任你,并给予你支持。
2. 尊重他人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尊重他人的选择、观点和感受,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和看法,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3. 给予帮助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并且不计回报地给予支持,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真诚的善意和友爱,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与支持的关系。
人际信任度与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解读
人际相信度与人际关系的检查研究实践导论作业人际相信度与人际关系的检查研究高辉(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安庆246052)纲要: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相信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
它的发展标记着人际关系的成熟 ,对大学生拥有重要的意义。
本检查采纳问卷检查的方式选择安庆师范学院不同专业学生 35 名,经过线性有关对数据进行剖析。
本检查中人际相信度与人际关系的有关系数为 0.158 , p=0.36 6> 0.05 ,故俩者的线性有关不明显。
重点词:大学生人际相信人际关系1问题提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
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计、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和联络并形成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
马斯诺明确提出了人际关系需假如人的基本需要。
能够说,马斯诺是将人际关系需要明确列为人的基本需要的第一人。
固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很多心理学家都认可人际关系对个体成长的意义,但他们并无明确提出人际关系需假如人的基本需要。
如弗洛伊德以前说,人陪伴临盆而产生的基本忧虑,只有依靠他人材能获得缓解,在他人的轻轻拍打和抚慰下,他获得了挽救:费斯廷格以为,亲和行为可成为除去不协调的一种有效工具,因为进入集体,当人们在一同互动和议论时,可引入除去不协调的认知要素,如新的信息和建议,进而使忧虑大大减少;罗杰斯重申人际交往对个体成长的意义;新精神剖析学家霍妮则以为,神经症是人际关系杂乱的表现;阿德勒重申人际关系对人品发展的影响。
所不同的是,马斯洛明确提出了人际关系需假如人的基本需要。
事实上,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与人的交往,即便拥有人的遗传素质,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也不会成为真实的人。
所以,我们能够绝不夸张的说:人际关系以及人际交往是人成为真实人的一定条件。
因而可知,马斯洛以为人际关系需要时人的基本需假如切合客观现实的。
四川大学的杨磊曾就人际相信进行社会学剖析。
建立信任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
建立信任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信任: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在人际关系中,信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是关系中的润滑剂,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信任是一种共同的感觉,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建立信任的方法和重要性。
一、信任的定义与特点信任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信赖和依赖,包括对其诚实、可靠性和善意的相信。
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共同经历的基础上,是双方关系中的一种强大纽带。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双向性:信任是双方之间的共同感觉,需要双方的互动和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来。
它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方相互依赖和信任的结果。
2. 脆弱性:信任是一种脆弱的情感,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
因此,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和细心,避免对方的不信任和猜忌。
3. 动态性:信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时间和互动的增加而不断加深和巩固。
它需要双方的共同积累和维护才能持久。
二、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信任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 增强互动: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人们会更加愿意与对方互动,并敞开心扉地交流。
信任使得人们更加放松和自在,减少了紧张和顾虑感,有助于建立积极和融洽的关系。
2. 促进合作:信任可以改善人们之间的合作意愿和效果。
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们更容易相互合作,分享资源和信息,共同达成目标。
信任有助于构建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3. 增加稳定性:信任可以增加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当人们彼此信任时,会更加容忍和包容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信任有助于减少冲突和争吵,增加关系的稳定性。
三、建立信任的方法建立信任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立信任的方法:1. 诚实与透明:在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时,保持诚实和透明是建立信任的基础。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本文试图根据人际交往在中国社会的功能及运作来看人际信任。
从中国的“文化/社会/历史”根源出发,我们对人际关系进行了新的概念化,把人际关系与人际信任用社会义务概念联系起来。
希望在这个架构的基础上,可以对中国人的人际信任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一、西方对人际信任的概念化西方学者对信任的定义五花八门,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定义。
很多研究者都将人际信任定义为在人际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一种预期及信念。
关于这种预期及信念是如何产生的,心理学领域的社会心理学者大多将其分解为两大部分:一是基于信任者自身对他人的一般信任程度而产生,二是基于信任者对被信任者的一些特性的感知而产生。
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心理学者则多将人际信任视为社会结构及制度的产物,因此认为信任的意义及构成也随社会变迁而改变。
这两种研究定向都忽略了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人际信任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
个人之信任经验及特质固然重要,但没有交往对象的认可及回报也很难有信任行为。
社会整体对一般人或直接相处之人有一些概括化的信任信念及态度固然也重要,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一个社会中对人的信任没有个别差异,个人对社会制度的总体认可及相信也并不能告诉我们在一个具体的交往中双方有没有信任存在。
虽然一些微观社会学家注意到人际关系与人际信任的密切关系,但他们的分析重点还是非常宏观的,把人际关系视为社会体制的一部分,因而把它划分为社会认可的既定关系类别来研究。
至于人际关系为什么会让双方产生信任,卢曼影响信任的主要因素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一致的地方在于两者均研究了个人因素及人际关系因素。
不同的是,西方的研究更多地强调前者,强调被信任者的能力与责任,而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则较强调后者,包括先赋的及后天的连带关系及人情。
不过对感情关系却不见很多论述。
另外,个人因素与关系因素之间的关系好像也存在中西的不同。
在西方人的信任行为中,被信任者的个人因素先于关系因素或者独立于关系因素而存在,例如,个人的义务责任感是个体的人格特质的表现,并不与具体交往关系有关,但是,在中国人的信任行为中,被信任者的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双方交往关系因素决定的。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合作行为的关联性研究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合作行为的关联性研究引言:信任和合作是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断与他人建立联系、共同合作,而这其中的信任和合作行为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本文将探讨信任与合作行为的关联性,并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信任的定义与作用人际关系中的信任是指个体对他人具有一种普遍的、稳定的、可靠的期望,并愿意在相互联系中产生相应的行为。
信任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信任能促成合作,当个体相互信任时,他们更愿意共同努力、分享资源,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其次,信任能增进感知与理解,人们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更容易产生共鸣,理解对方的心情、需求和愿望,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最后,信任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当个体彼此之间建立了信任,他们更愿意投入情感、关心他人,从而增强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延续。
合作行为的定义与作用合作行为是指个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通过分工与协作来实现预期的效果。
在合作中,个体通过互通有无的方式,共享和利用彼此的资源与能力,从而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利益。
合作行为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合作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多人合作可以集思广益,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从而取得更好的结果。
其次,合作可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传递,通过交流和分享,每个人都能从他人身上学到新的东西,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合作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共同努力、互相帮助,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环境。
信任与合作的相互关系信任和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首先,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如果个体之间缺乏信任,他们不太愿意彼此协作,更容易出现猜忌和冲突,从而导致合作的失败。
所以,建立和维护信任对于开展有效的合作至关重要。
其次,合作也有助于信任的建立和增强。
当个体通过实际合作,互相了解和感受到对方的真诚与信任后,他们会更倾向于相信和依赖对方,从而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合作行为的关系研究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合作行为的关系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合作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结果。
信任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础,没有信任就无法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然而,信任不能凭空产生,它需要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实际行动来建立和维护。
在人际关系中,信任与合作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信任能够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而合作行为又可以增强信任感,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信任是建立在双方之间的信任和责任感基础之上的。
在人际关系中,信任是指对他人的可靠性、正直性、善意和能力的信任。
只有经过长期的相处和互动,双方才能逐渐建立起信任感。
双方需要通过言行举止来表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态度,以赢得对方的信任。
同时,也需要履行对方赋予自己的责任,保证自己的承诺得到兑现。
只有在双方之间建立了真诚的信任,才能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信任能够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在人际关系中,信任是推动合作行为产生的重要力量。
只有双方都相信对方,才会愿意一起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
信任能够降低合作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让双方更加放心地展开合作。
同时,信任也能够增强双方之间的亲密感和共鸣,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在信任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双方更容易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总的来说,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合作行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实际行动来建立和维护,才能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合作行为又可以增强信任感,形成良性循环,使人际关系更加稳固和融洽。
因此,在人际关系中,双方都应该注重信任的建立和合作的展开,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创造更加美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和忠诚的看法
信任和忠诚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信任是一种基础情感,而忠诚则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
首先来谈谈信任。
信任意味着相信对方的言行,相信对方的承诺和行为。
在人际关系中,信任是建立互相依赖和互相尊重的基础。
只有彼此信任,人们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没有保留地展示自己的积极与消极,无需担忧会被利用或背叛。
信任基于多方面的因素,如共同的价值观、双方的诚信和稳定的情感基础等。
一个信任的人际关系能够给人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促进人们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信任是需要建立和维持的。
建立信任需要双方的努力和时间。
首先,诚信是最基本的条件。
不做虚假的承诺、不说谎、不背叛,都是建立信任的前提。
其次,保持稳定的情感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的波动会影响双方对彼此的信任程度。
最后,共同的价值观和事业目标是增加互信的重要因素。
当双方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时,信任就能够更容易地建立起来。
而忠诚,则是在信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情感。
忠诚意味着对他人的坚定支持和忠实守护。
在人际关系中,忠诚表现为对朋友和亲人的支持,对伴侣的专一和忠诚。
而忠诚也是人品的一种体现,是对个人价值观的坚守。
忠诚不仅是一种道义上的要求,更代表了一个人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尊重。
忠诚的体现不仅包括在言行上对他人的支持,还包括在困难时与他人共度,为他人提供帮助和力量。
在朋友关系中,忠诚意味着在他人需要时,能够伸出援手。
在爱情关系中,忠诚则代表了对伴侣的坚守和付出,无论是在好时光还是在困难时刻都能够始终支持对方。
忠诚是一种稳定持久的情感,不受外界诱惑和干扰的影响。
然而,忠诚并不意味着盲目追随和绝对服从。
忠诚必须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双方都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忠诚应该是一种平衡和健康的态度,而不是因为一味迁就而导致自己的损害和自尊心的受损。
总的来说,信任和忠诚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而忠诚则是对亲人、朋友和伴侣的坚定支持和守护。
传统中国的社会关系与信任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大陆桥视野·2015年第20期 17一、传统中国的社会关系一般来说,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之上的。
简要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有助于把握社会关系。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基本的经济形式表现为男耕女织的家庭经济。
因为自给自足,一切生计几乎都在家庭内部解决,所以交易行为极为少见,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有限,可供交易的产品也是少量的和零星的,所以集市贸易成为中国古代甚至近代农村最主要的贸易形式。
农民和地主之间,只有租赁关系;农民和国家之间,主要是赋税关系,所以经济关系极为简单。
从文化角度讲,孔子的“正名”观念、孟子规定的儒家人际关系之道以及董仲舒提出的纲常教义,为中国的社会关系定下了伦理的基调。
中国社会是以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夫妇关系为坐标,建构全部的社会关系。
以父子关系定君臣、官民之上下关系,以兄弟关系定同事、朋党之平辈关系,以夫妇关系定男女关系。
伦理关系实乃“此一人与彼一人相互间的情谊关系”,整个中国社会即是由“此一人与彼一人”的相互联结而构成的社会关系之网。
它将个人、社会(包括家庭)与国家都纳入到这张平面化的社会关系之网中。
任何人一生下来便落入到种种由内而外、由家庭而社会的关系之中,且一生都在这些关系中生活。
正如梁漱溟所言:“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如此则知,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
此种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
伦者,伦偶;正指人们彼此之相与。
相与之间,关系遂生。
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
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姊妹。
既长,则有夫妇,有子女;而宗族戚党亦即由此而生。
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是迄今为止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特点最好的解释和说明。
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人际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家庭、朋友、同事、伴侣等各种关系中,信任被认为是构建和维系关系的基石。
信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感情,它是建立在诚实、可靠和互惠原则之上的。
本文将探讨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维护信任。
一、信任的重要性信任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信任能够增强关系的稳定性。
当人们相信对方能够履行承诺,不会做出伤害对方的行为时,他们会更加愿意投入和坚持这段关系。
其次,信任有助于促进沟通和合作。
人们基于信任愿意分享真实的信息,并愿意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和达成共识。
最后,信任是建立友谊和亲密关系的基础,它能够让我们更加开放、坦诚和包容,从而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
二、信任的培养信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行动和互动来培养。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
1. 诚实相待。
诚实是信任的基石,要坦诚地与他人交流,不隐瞒事实或撒谎。
只有真实的信息才能构建真实的关系。
2. 履行承诺。
信守承诺是树立信任的重要途径。
当你答应做某件事时,要确保自己能够按时完成,并尽量做到更好。
如果无法履行承诺,要及时沟通并解释原因。
3.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不贬低、嘲笑或忽视对方的意见。
尊重是彼此间建立互信的关键,也是维持关系和谐的基础。
4. 积极倾听。
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关键,也是信任的体现。
当他人向你倾诉时,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理解,不要中断或干扰对方。
同时,要积极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支持,以增强信任感。
5. 提供帮助。
主动提供帮助是展示信任和互助精神的重要途径。
当他人需要帮助时,尽可能给予援助,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支持和关心。
三、信任的维护信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无需付出努力的维持。
以下是一些维护信任的方法。
1. 保持沟通。
定期与他人进行沟通,分享想法、感受和困扰。
通过沟通,双方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并及时解决潜在的矛盾或问题。
2. 互相支持。
“亲而信”到“利相关”人际信任的转向——一项关于人际信任状况的实证研究
亲而信 到 利相关 : 人际信任的转向
一项关于人际信任状况的实证研究
朱
虹
内容提要
依据差序原则建立的 亲而信 的人际信任 模式 , 正在被 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关 的理性 取向所 代替 , 这是中
国社 会宏观结构转型对微观人际交往过程的深 刻影响 。 通过 2000 份全国 范围内的 抽样调 查和 30 个 深度访 谈的调查研究 , 本研究全景式地勾勒出了社会转 型时期的人际信 任危机的 状态 , 揭 示了中国 人的人际 信任由 关系向理性的转向 。 关 键 词 人际信任 差序原则 理性取向 社会转型
21 世纪是人类 社会 史上 最复 杂多 变的 时代 , 日 新月 异的网络信息技术、 高 歌猛进 的全球 化进程、 多元 与异质 的文化纠结 , 这些令人 眩晕的 全球性 社会变 迁 , 带 来了政 治、 经济、 社会与文化全方 位的高 风险与不 确定性 , 我们 正处于风险社会 ( Beck 、 Giddens & Lash, 1994) 。与整个人 类的发展趋势 相一 致 , 高速 发展 的中 国社 会正 经历 由传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 渡。根植 于这样一 种转型 社会背 景之下 , 中国乡 土社 会的 亲而 信 的 信任 模式 正在 遭遇 来自两方面的考验。 其一 , 来自 于关 系约 束 力量 的减 弱。传 统 中国 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是 一个 熟人 社会 , 而 熟人 间的 信任 是建立社会秩 序的 基石 , 但 近些 年来 , 随 着社 会 的转 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年鉴(1995-1998)》专题稿件(修改第二稿,1999年2月)发表于《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290-29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
关系与信任: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彭泗清北京大学一.西方信任研究的四种取向信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外思想家们的重视。
但是, 将信任作为社会科学中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却还是近五十年的事。
在195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 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 与Hovland, Janis和Kelly对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信源可信度 (source credibility)的研究一起, 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中信任研究的先河, 被视为人际信任的经典研究。
在社会学中, 虽然很多人都讨论了与信任有关的现象, 如涂尔干对团结(solidarity)的分析、齐美尔对信赖(faithfulness) 的研究、帕森斯对承诺(commitment)的探讨等, 但是, 直到1970年代, 信任才成为社会学的专门课题。
卢曼(Luhmann)的《信任与权力》(1979)、巴伯(Barber)的《信任的逻辑与局限》(1983)、艾森斯塔德(Eisenstadt)等人的《保护人、被保护人和朋友》(1984)等著作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信任的经典之作。
近十几年来, 信任已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
好几个学科中(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与经济研究等)都出现了信任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
其中福山 (Fukuyama) 的《信任: 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1995)一书更曾登上美国畅销书榜, 引起很大反响。
在研究信任时, 对它进行概念化, 给出清晰明确的定义是最基本的问题, 也可能是最困难的问题。
几十年来, 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提出了无数的信任定义, 但是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信任定义的不一致, 反映了对信任的理解的分歧, 这种分歧导致了信任研究的不同取向。
大体来说, 在西方社会科学中存在四种研究信任问题的取向.1.将信任理解为对情境的反应, 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在Deutsch (1958)的囚徒困境实验中, 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
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 信任被看作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
2.将信任理解为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 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其代表人物有Rotter, Wrightsman等。
他们认为,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人性的看法会使他(她)形成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概化期望(generalized expectancy) 或信念。
有的人倾向于信任他人; 有的人则倾向于怀疑他人。
持这种取向的学者编制了很多量表来测量人们在人际信任特质上的个体差异。
3.将信任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产物, 是由人际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决定的人际态度。
其代表人物有Lewis和Weigert。
他们对信任的特点、维度、基本类型等进行了颇为系统的分析。
他们认为理性(rationality)和情感(emotionality)是人际信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 二者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信任, 其中认知性信任(cognitive trust, 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信任)和情感性信任(emotional trust, 基于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两种,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信任大都是这两者的组合.他们还认为,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都以认知性信任而非情感性信任为基础。
4.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 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代表人物有Luhmann, Barber, Zucker, Fukuyama等。
这些学者都讨论了不同于“私人信任”(personal trust)的宏观层面的信任现象,但他们所用的术语不太一致, 如“系统信任”(system trust, Luhmann, 1979), “基于制度的信任”(institution-based trust, Zucker, 1986), “非私人信任”(impersonal trust, Shapiro, 1987), “社会信任”(social trust, 如Earle & Cvetkovich, 1995)。
近年来, 使用“社会信任”一词的学者似乎更多一些。
事实上, 对社会信任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些人将它看作法规制度的产物, 认为人们之所以讲信任, 是因为受到法规制度的制约, 不敢作出违背信任的行为, 之所以信任他人, 是因为相信这些社会机制的有效性。
另外一些人认为社会信任是文化价值观的产物, 人们之所以守信任或信任他人, 是因为文化中含有倡导诚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内化。
采用前两种取向的多为心理学家。
他们依照心理学的传统范式, 将信任理解为个人的心理事件, 只关注信任的认知内容或行为表现。
这类研究受到不少批评。
社会学家多采用后两种取向。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 信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 是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紧密相关的社会现象, 因此, 不能将信任从社会与文化中抽离出来, 而要将它当作一个不可还原的多维的社会实体来研究。
二.中国人信任行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可以说, 西方学者对于中国人的信任行为研究很少, 但偏见颇深。
这种偏见将中国看作一个不诚实而且不信任他人的民族。
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韦伯的《儒教与道教》、高伟定(Gordon Redding)的《中国资本主义精神》、福山的《信任》等书中都有这类观点。
虽然这些观点可以找到一些现象来支持, 但是它们无法解释: 如果中国真的是低信任度社会, 那么为什么它能延续几千年而没有分崩离析? 为什么中国曾经出现不少必须以高度的信任来承托的社会经济现象, 如山西票号的辉煌? 事实上, 不少学者是搬用西方的信任观念和模式来看中国人, 而不是依据中国自身的社会文化体系来探讨中国人的信任行为, 因此他们的偏颇是难免的。
近年来, 不少华人学者对中国人的信任行为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对华人企业中人际信任的调查研究。
高承恕和陈介玄等人对台湾企业中的“信任格局”作了一系列的研究, 认为目前台湾企业中的人际信任既有传统的人情连带特质, 又有基于后天成就的理性计算。
郑伯埙的研究发现企业上司对下属的信任主要由二者之间的既有关系、下属对上司的忠诚度和下属的才能三个因素决定。
樊景立(Farh, J. L. L. )等人的研究发现企业上下属之间的信任程度与二者之间的既有关系的强弱和年龄、教育程度等个人背景方面的相似性大小成正比。
黄绍伦(Wong, S. L.)的研究发现, 通过与西方文化的接触, 在香港等地的华人企业中已经建立了普遍信任的机制。
2.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程度的测量。
张建新与Bond 对北京、香港和美国的大学生对于具体对象的信任程度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发现三地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程度都随着与他人关系的亲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三组被试对亲人的信任程度没有差异, 但是北京被试对熟人和陌生人的信任要高于美国和香港的被试。
王飞雪等比较了中日美三国的被试对一般性他人的信任程度, 发现中国人的信任结构较为复杂, 虽然对他人的一般信任程度不高, 低于日美的被试, 但是中国被试对人性却持肯定的态度。
3.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中国人信任行为的理论思考。
在《代价论》一书中, 郑也夫对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两种信任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社会的表现作了颇为深刻的论述。
张静讨论了维持信任的三种社会机制, 即人际关系约束、单位组织约束和制度约束, 并认为随着社会的变化, 前两种约束的效力下降, 因此必须加强制度约束。
杨中芳分析了中国社会中忠、诚、信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非正式团体的影响。
陆小娅与彭泗清讨论了中国社会目前的信任危机的原因及对策。
总的来说, 华人学者对中国人信任行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 对西方信任研究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成果还缺乏系统的介绍与评述, 对西方学者有关中国人信任行为的偏见还没有作出全面的回应。
第二, 不少学者将信任当作一个日常概念来使用, 没有进行信任的概念化和指标化,很少分析中国人信任行为的一般特点和模式。
第三, 虽然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人际关系在中国人信任行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并对关系与信任作了不少研究, 但是他们对关系类型的界定较为笼统,对交往关系没有作细致的分析, 对关系密切程度的衡量缺乏清楚的界定。
由于人际信任和关系密切度的测量都没有很好建立起来, 过去对信任程度和关系密切度的定量研究就缺乏很好的基础。
第四, 虽然一些学者讨论了普遍主义的信任结构或者说对信任的制度约束的重要性, 但是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很欠缺。
三.对“关系与信任”的本土研究近年来, 笔者一直从事中国人信任行为的实证研究, 对中国人的信任概念、信任的行为指标、信任与人际关系的关联、建立和增强信任的机制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具体内容简介如下.1.本土研究定向在研究中国人的信任行为时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首先, 信任不只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更是一种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 应该将信任放在社会关系中来理解和研究。
其次, 信任也是一种历史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任的构成和产生信任的机制会发生变化。
信任行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它的探讨适宜于采用本土研究定向, 即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框架下来进行研究。
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中国人信任行为的本土特点。
第一, 先了解信任的本土概念。
通过深度访谈来了解一般人对于信任及其相关概念如“诚”的理解、对关系的想法等。
第二, 考虑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对中国人信任行为的影响。
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学者有一个基本共识, 即中国社会重视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行为具有关系特殊主义的特点, 据此可以认为对“关系与信任”的探讨应该是研究中国人信任行为的中心课题之一。
第三, 考虑社会转型对中国人信任行为和关系的影响。
例如, 中国人的信任行为模式是否发生变化? 法制手段是否会被采用? 法制手段与关系手段之间的关系如何? 此外,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可能使交往关系的重要性增加, 因此有必要对交往关系给予更多的注意。
2.关系--信任模型在文献评述和初步访谈的基础上, 笔者提出了一个“关系--信任模型”, 以说明现有关系状况、人际信任和关系运作三者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