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要领之胃神根的介绍
切脉三要素,即有胃气,有根,有神。在了解...
切脉三要素,即有胃气,有根,有神。
在了解...
切脉三要素,即有胃气,有根,有神。
在了解这些之前,要先明白如何切脉。
首先要体会总体脉,即手指接触脉搏之后,能感觉到的最明显的脉象是什么,然后再从轻到重,由重到轻,仔细体会其中的脉象变化;其次是寸、关、尺要分部体会,要结合脏腑和三焦来各自体会。
明白了这些,那么什么脉象才是有胃气呢?它的表现就是脉象柔和,流利有力,如果这脉搏出现弦了,紧了,小了,就是胃气不行了;胃气很重要,从一个人出生后,就在化他的先天之本,而先天之本就需要后天的滋养,所以一个人如果胃气没有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李东垣的《脾胃论》讲「脾胃为后天之本」,对调理脾胃很有方法,应该好好掌握。
其次是要有根,有根的表现是寸口尺脉有力,沉取脉搏有力,根是人体的最重要的物质,就像一棵大树没有了根,也就无从谈起生长了。
最后是有神,有神的表现是脉搏有活力,它和胃气的区别就是有神的表现主要是有力,有胃气的表现主要是柔和。
掌握了三要素之后,及时要结合临床,在临床中摸索总结,进一步消化它。
诊脉要领之胃神根的介绍
诊脉要领之胃神根的介绍诊脉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别异常脉象。
并且,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病因、病位、病机,而且还必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健康人的正常脉象,以及患者脉中正气的反映,就是胃气、神气、根气。
这种切脉首先要审察正气的方法,为历代医家所推祟,将其列为诊脉要领之首。
如程钟龄日:“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面已。
”,博粹堂中医介绍。
1、胃。
中医学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气旺盛,则脉道充盈,人体齐充满生执。
《黄帝内经》日:“有胃则生,无胃则死。
”可见胃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存在,有决定性的作用。
综合历代的有关论述,脉有胃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脉来从容和缓:许多医家据《黄帝内经》的“谷气来,徐而和”而认为,脉来和缓就是有胃气。
如刘河间日:“缓为胃脉。
”周学霆亦日:“缓即为有胃气”等。
并且,根据各自的经验,对缓字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如李中梓解释道:“胃气脉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
”从这里可以看到,缓绝非是一息四至的含义。
费伯雄对李中梓这段论述非常推崇,他指出:“缓者,从容和缓,所谓胃气也。
悠悠扬扬,意思欣欣,此八字最能传缓字之神。
”其他,如石寿棠解为:“和柔轻缓,匀净分明”;滑伯仁解为:“宽纵”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从容和缓的状态。
另外,缓不仅是胃气的象征,而且也是辨别其它脉象的标准。
如《三指禅》日:“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详玩,久久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诺脉,了如指掌”。
脉应四时而动:人与天地相应,胃气亦随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春季微弦,夏季微洪,状季微浮,冬季微沉。
胃气的这一特点,早已为人们所注意。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脉的这种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是有胃气的表现。
凡是这一变化的太过或不及t均为疾病以及胃气衰弱的表现。
一年四季脉象各不相同,不同的脉象中医是怎么摸出来的呢?
一年四季脉象各不相同,不同的脉象中医是怎么摸出来的呢?胃神根即胃、神、根,是中医切诊中所指的平脉这一脉象所具有的三个特点。
胃神根一词实为胃、神、根三个字的组合写法,而平脉是指正常人的脉象。
总的概括为,有胃即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即脉的跳动柔和有力;有根即尺脉沉取应指有力。
胃、神、根是中医诊脉要诀,在临证中能掌握这三者,确实能得到诊脉的要领。
古人认为,一年四季各有其脉,是谓平脉,如春多弦脉,夏多洪脉,秋多毛脉(浮而无力),冬多石脉(沉伏在下)。
这四种脉是正常脉。
如春季气候温暖,生气蓬勃,血管扩张,血液充盈,脉搏表现强而有力,是为弦脉。
夏季气候炎热,主液沸腾,血管扩张,表现洪大现象,是为洪脉。
秋季气候转凉,洪大脉象转弱,出现浮而无力现象,是为毛脉。
冬季气候转冷,血管收缩,脉象沉伏在下,如石沉水底,是为石脉。
这四种脉象,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而胃、神、根就存在于这四种脉象中。
胃,即胃气。
古人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气即脉来悠扬和缓之意,在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中必能出现这种现象,否则就是病脉。
例如弦多胃少为肝病,洪多胃少为心病,毛多胃少为肺病,石多胃少为肾病,如见弦、洪、毛、石,而胃气全无者,其病情必危重。
神,即神气,见于浮中沉之中,即手指不轻不重得之。
临症:“中候有力,则有神矣。
”如为寒热之病,脉中有力,温之寒去,清之热退。
如果寒热偏胜,中候无力,为神气不足,病情较重。
根,即根气,重按乃得,且有力,两尺为根中之根。
《脉诀》云:“寸关虽无,尺犹未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这几句话,洵非虚语,夫人之有脉,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带未坏,则生意不息。
因此诊脉之法,必求其根,而总其要领,不外乎胃、神、根三者而已。
本人临床所遇到的各种脉象,不论浮、沉、迟、数……只要表现和缓有力,搏动有神,按之有根,则不致出现危候。
胃、神、根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时存在的,有胃就有神,有神就有根。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浅义脉之胃神根
一
脉 诊 , 中 医 诊 断 学 中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于 疾 是 对
气 的方 法 , 历 代 医 家 所 推 崇 , 其 列 为 诊 脉 要 点 之 为 将
首 。如 程 钟 龄 日 : 脉 有 要 决 , 神 根 三 字 而 已。 “ 胃 ” 1 脉 以 胃 气 为 本 中 医 学 认 为 , 为 后 天 之 本 , 血 生 化 之 源 。 胃 胃 气
也 ( 脉指 南) 日 : 辨 亦 “胃气 本 不 可 拟 , 欲 拟 示 人 , 而 不 过 拟 其 略 似 耳 。 昔 人 拟 以 依 依 杨 柳 , 又 日 : 口 中 ” “ 咄 出重 气 , 浑 浑 缓 缓 , 名 可 拟 者 是 也 。 盖 二 十 八 若 无 脉 皆为 病 脉 , 有 可 拟 便 非 胃气 。 其 实 , 内经 ) 已 一 ” ( 早 指 出 , 胃者 , 人 之 常 气 也 。 蝗康 无 病 之 人 , 中 自 “ 平 ” 脉 有 胃气 。 所 谓 无 形 可 拟 者 , 是 这 平 人 常 气 。 所 谓 正 拟 其 略 似 者 . 因 为 缓 脉 与 胃气 相 似 。 所 以 . 以 睦 正 若 康 人 论 之 , 不 必 求 于 形 . “ 病 人 论 之 , 在 从 容 则 若 则 和 缓 之 中
气 来 也 紧 而 疾 , 气 来 也 徐 而 和 。 指 出 脉 有 胃 气 的 谷 ” 特 点 是 徐 合 从 容 。 许 多 医 家 据 此 而 认 为 , 来 和 瑷 脉
【张锡纯:诊脉经验】
【张锡纯:诊脉经验】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一)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脉论》之五,诊脉论(胃、神、根)
《脉论》之五,诊脉论(胃、神、根)《脉论》之五,诊脉论(胃、神、根)我们掌握了二十八种病脉脉象(实为三十三种)和十种怪脉之后,对脉象的认识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然而在诊脉之时,则需要对各脏腑部位的正常生理脉象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部九侯论》上说:“必先知经脉,而后知病脉。
”所谓经脉就是指经常之脉、平脉、无病之脉。
只有掌握了这些经常的正常脉象,才能及时发现脉象的病理性异常变化,常言道“知常才能达变”,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反应的脉象也就有所不同。
《医学传心录.诊脉总要》中,将各脏腑正常的脉象分别记述为:“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
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
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这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必须将它牢记熟背,才不致临症忙乱,心中无数。
尽管这些正常脉象各有特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代表全身机体安和的基本形态,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脉中之“胃气”。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脉象以“胃气”的有无代表机体各部位功能的健康和正气的存在。
这是因为各脏腑均依赖于“胃气”的禀养而生存。
古人云:“谷气入胃,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平人之常气禀于胃。
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到于手太阴”寸口脉处。
所以脉中“胃气”的有无,就直接代表着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成败。
古人论脉,每每言其能决生死,定凶吉,根据就在于“胃气”的有无。
《医学源流论》上,综合了前人的经验,对这一点作了如下的论述:“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乎诬耶!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
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
灵枢云: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大较也。
★精★切脉入门口诀
①辨别病证的部位: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
②辨别病证的性质:如迟脉、紧脉主寒,数脉、滑脉主热。
③辨别邪正的盛衰:如虚脉主正气虚,实脉主邪气实。
④辨别病证的进退:如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像。
2、中医切脉的特点
探阴阳之偏 究五行失常 综合求病理 归病于证候
病因病机明 以平和为期 按纠偏复正 形调平思路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
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
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
浮沉数迟纲 轻按可得浮 重按可得沉 数迟在心率
正常之心率 成人儿童分 成人正常率 一息为四至
儿童正常率 一息为六至 正常之太过 一息若六至
成人即为数 一息若三至 成人即为迟 一息若八至
儿童即为数 一息若四至 儿童即为迟 心率测定后
再断浮和沉 沉浮即阴阳 之后测脏腑 脏腑正常脉
牢脉 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
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 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
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 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
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迟脉 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
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 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
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 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
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脉象要素
脉象要素脉象要素,指脉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
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
脉象的种类很多,中医文献常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它与脉搏的频率、节律,呈现的部位、长度、宽度,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流利度,心脏搏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
掌握脉象要素,对于理解各种脉象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一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长短。
正常脉搏的部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如脉位表浅者为浮脉;脉位深沉者为沉脉等;脉搏超过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脉动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二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频率快慢和节律是否均匀。
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为每分钟70-9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
如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等;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出现歇止者,有促脉、结脉、代脉等脉的不同;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有散脉、涩脉等。
三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大小、软硬等形状。
脉形主要与脉管的充盈度、脉搏波动的幅度等因素有关。
如脉管较充盈,脉搏幅度较大者为洪脉;脉管充盈度较小,搏动幅度较小者为细脉;脉管弹性差、欠柔和者为弦脉;脉体柔软无力者为濡脉、缓脉等。
四脉势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脉势包含着多种因素,如脉动的轴向和径向力度;主要有由心脏和阻力影响所产生的流利度;由血管弹性和张力影响而产生的紧张度等。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动势力的强弱及流畅程度。
正常脉象,应指和缓,力度适中。
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通畅状态较好,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通畅状态较差,脉来艰涩不畅者为涩脉等。
以上是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也是体察脉象的基本要点。
脉象的辨别,主要依据医者指下感觉,因此,医者察脉,必须反复练习指感,细心体察,尤其是对脉象的位、数、形、势等更应反复体察,将各种脉象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脉象,才能正确的分辨各种病脉。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诊脉歌诀
中医诊脉歌诀脉诊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1、首分浮沉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二辨虚实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3、三去长短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4、四算疾迟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5、五察脉形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脉之神、胃、根辨析[[脉象有胃、有神、有根,是平脉的...]]
脉之神、胃、根辨析[[脉象有胃、有神、有根,是平脉的...]]脉象有胃、有神、有根,是平脉的三个特点。
《内经》认为,五脏皆禀气于胃,脏气必因胃气才至于手太阴肺经。
因此,脏腑以胃气为本,脉亦以胃气为本。
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有胃气的脉象特征,《灵枢?始终》篇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张介宾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
”又说:“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从容和缓之态,便是有胃气之脉。
”概而言之,有胃气的脉象应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
其中从容和缓,是脉有胃气的主要标志。
脉来缺乏从容和缓之象,是胃气少的表现,即为病脉,如春脉弦多胃少,夏脉钩多胃少,长夏脉弱多胃少,秋脉毛多胃少,冬脉石多胃少等。
若脉无从容和缓之象,是无胃气之脉,即死脉,真脏脉。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所谓无胃气者,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春脉但弦无胃,夏脉但钩无胃,长夏脉但弱无胃,秋脉但毛无胃,冬脉但石无胃等,皆属于无胃气之脉,《内经》视之为死脉。
《脉理求真》也认为,这些脉象“不见有和缓之气,则为真脏脉见,而为不治之症矣。
胃脉宜审如此,故六脉皆可察胃有无,岂必在于右关之胃,而始定其吉凶哉。
”总之,脉以胃气为本,无论何脉,只要见从容和缓之象,便是有胃气,为常脉的主要标志之一。
若缺少从容和缓之象,则为少胃气之脉,为病脉。
若脉无和缓之象,就是无胃气之脉,预后不良。
脉象有神的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脉来柔和有力。
《景岳全书?脉神章》记载:“东垣曰: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去其寒,若数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
”有力与柔和,乃刚柔相济,阴平阳秘的体现,为正常脉象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是脉律一致。
脉律是否整齐,主要反映脏腑之气特别是心气的盛衰。
中医诊脉操作流程
中医诊脉操作流程(操作之前戴口罩帽子)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参赛队XX号选手,现在为大家展示的是中医诊脉的操作方法,准备就绪,请指示!核对病人信息:你好,请问你是XX床XX先生/女士,现在我要为你进行中医诊脉检查,需要你的配合,可以吗?谢谢!请你坐下休息片刻。
中医诊脉是通过切脉了解病的寒热属性,机体正气的盛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的一种诊疗方法。
脉诊按部位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遍诊法分为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为天地人。
三部诊法分为颈部人迎、双上肢寸口和双足背趺阳三脉,有加诊太溪以候肾气。
寸口诊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为腕后桡动脉,现在临床上常用,推广于王叔和的《脉经》。
诊脉时间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但临床上无法达到此要求,可要求患者休息片刻。
(七步洗手)诊脉体位一般选择正坐或仰卧,现在请你把前臂平展,手臂放松,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诊。
(前臂要求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一般临床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选指是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
布指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定尺,布指疏密按照患者手臂的长短和医者手指粗细来适当调整。
运指是在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和单诊等。
第一举法是用手指轻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举法又名“浮取”。
第二按法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按法又名“沉取”。
第三寻法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调节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细细体察脉象,寻法又名“中取”。
第四总按是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第五单诊是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风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
正常脉象有胃、神、根三个特点脉象
正常脉象有胃、神、根三个特点脉象正常脉象古称平脉,是健康无病之人的脉象。
正常脉象的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主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
正常脉象有胃、神、根三个特点。
有胃:有胃气的脉象,古人说法很多,总的来说,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便是有胃气。
即使是病脉,无论浮沉迟数,但有徐和之象者,便是有胃气。
脉有胃气,则为平脉,脉少胃气,则为病变,脉无胃气,则属真脏脉,或为难治或不治之征象,故脉有无胃气对判断疾病凶吉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有神:有神的脉象形态,即脉来柔和。
如见弦实之脉,弦实之中仍带有柔和之象;微弱之脉,微弱之中不至于完全无力者都叫有脉神。
神之盛衰,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但必须结合声、色、形三者,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脉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冲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在临床上胃与神的诊法一样。
有根:三部脉沉取有力,或尺脉沉取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
或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是有生机。
若脉浮大散乱,按之则无,则为无根之脉,为元气离散,标志病情危笃。
正常脉象随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
四时气候: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
此困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受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生理功能也相应地变化,故正常人四时平脉也有所不同。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能影响脉象,如南方地处低下,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腠缓疏,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紧缩,故脉多表现沉实。
性别:妇女脉象较男子濡弱而略快,妇女婚后妊娠,脉常见滑数而冲和。
年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
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
26种脉象的鉴别方法
26种脉象的鉴别方法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作用不能互相替代。
其中,任何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对脉象的诊察,甚至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
因此,二十六种脉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偏废,必须熟炼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技术。
在诊疗实践中,一般是以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象变化。
因此,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
否则,对脉象的诊察就缺乏依据。
比如,滑涩二脉都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若不明确这一点,对滑涩二脉的诊察就没针对性。
再如动脉,其实际意义是诊察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若不明确这一点,对动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很容易与其实际意义相悖。
特别是代脉和革脉,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对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已离题太远。
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
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
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
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
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
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
中医脉诊学-基础知识汇总(四)【精辟论述】
中医脉诊学-基础知识汇总(四)【精辟论述】六、几种特殊脉象的临床意义(一)反关脉反关脉是寸口常见的一种畸形脉象。
《脉理求真》中曰:“脉有反关,动在臂后,别由列缺,不干证候。
”《三指禅》中曰:“寸口为脉之大会,诊家于此候吉凶死生,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侧入太阳阳谿穴,而上示指者,名曰反关。
”又曰:“脉反其关者,得天地之偏者也,然偏也,非病也,均之得气以生也,其三部定位,与寸口无异。
”历代医家对反关脉的种种论述,均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异常脉象,与疾病的变化关系不大,但有时亦可见到由于外伤而引起者。
反关脉的种类很多,有单反关、双反关、斜飞脉,亦有正位脉合反关脉,还有单纯反关者,这都是桡动脉走行的异常现象,对临床意义不大,不拟作重点讨论,故从略。
(二)六阳脉和六阴脉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平素无病时而出现的浮、沉、强、弱、或者滑、大、微、细等脉象,有时可以认为是正常脉。
浮、滑、大者皆为阳脉;沉、弱、细者皆为阴脉,此即所谓:“六阳脉和六阴脉”。
张介宾曰:“持脉之道,须明常变,凡众人之脉,有素大素小,素阴素阳者,此其赋之先天各成一局也。
”故诊得此脉者对临床诊断意义不大。
古时有称“六阳脉和六阴脉”为“禀赋脉”。
如《四诊抉微》中曰:“禀赋脉,六阳脉,六部健旺,六阴脉,六部如丝。
仁齑曰:阳脉虽病寒常浮洪,阴脉虽病热常微细。
钱君颖曰:禀阳藏者便燥。
能饮冷、恶辛辣、不受补剂、畏热喜凉;禀阴藏者便溏、喜热饮、饮冷即泻、喜辛辣、畏冷。
”所以,临证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与望、闻、问三诊互参,仔细辨证,方才不至于发生误诊。
(三)四季平脉与四方平脉1.四季平脉人之所以能够在大自然中生存,必须对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自然界的各种异常变化,皆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此种生理活动的不断变化以保持人体的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之道理。
所以说,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机体各器官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脉象上亦可以表现出来。
教你中医是怎么把脉的
教你中医是怎么把脉的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号脉快速入门方法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脉象”有胃气、有神气、有根气指的是什么?
“脉象”有胃气、有神气、有根气指的是什么?中医诊脉“平脉”为正常脉象,何为平脉?就是手腕部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有一定力度,且随季节、气候、活动、环境而出现相应的正常变化。
中医学将“平脉”归纳出三个特点:有胃气、有神气、有根气。
1、胃气:就是具有良好的而消化功能,这是因为“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
古人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灵枢.终始篇》说:“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缓。
”2、神气:脉贵重在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之府,血气充盈,心神健旺,脉象自然有神,脉的神气表现在心态柔和有力,即使是微弱之脉,不至于完全无力为有神。
总之,脉之有胃气,也及表现出有神气。
3、根气:什么生物、植物都要有根,人也要有根,脉象有根就是有肾气,“先天之本谓之肾”,这就是说肾气系人体的原动力,肾气足,脉象必然有根,尺关候肾,尺脉需应指,就是有根的脉象,比如:患大病、绝症后,只要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便提示有“生机”。
《脉诀》曰:“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陨灭。
”第二篇网友1:中医说脉贵有神,真有神脉.血气者吗?血气者里的血气怎么解释??2012-05-09 16:40拇指医生提醒您:网友回答仅供参考脉有神这就是活脉——是真气活跃,以气领血的健康状态。
死人也有血血里没有气所以死人没有脉死人血不流如果身体弱没有气血流就无力脉象就无神一摸就感觉不对头那中医号脉里有一个说中有力。
即有神也如果一个人的脉搏真的像书中所说有神的话那这个人身上有神明??有心主神明——五脏皆藏神有神之人才是活人失神则行尸走肉脉有神这就是活脉——是真气活跃,以气领血的健康状态。
网友2:神,就是神气的意思。
有神,脉有神气,说明脉充实有力,有柔和之象。
从临床上来看,脉有神与心的生理功能正常相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而藏神。
心的功能正常,血液运行通利,脉搏就会有力、饱满柔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脉要领之胃神根的介绍
诊脉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别异常脉象。
并且,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病因、病位、病机,而且还必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健康人的正常脉象,以及患者脉中正气的反映,就是胃气、神气、根气。
这种切脉首先要审察正气的方法,为历代医家所推祟,将其列为诊脉要领之首。
如程钟龄日:“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面已。
”,博粹堂中医介绍。
1、胃。
中医学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气旺盛,则脉道充盈,人体齐充满生执。
《黄帝内经》日:“有胃则生,无胃则死。
”可见胃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存在,有决定性的作用。
综合历代的有关论述,脉有胃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脉来从容和缓:许多医家据《黄帝内经》的“谷气来,徐而和”而认为,脉来和缓就是有胃气。
如刘河间日:“缓为胃脉。
”周学霆亦日:“缓即为有胃气”等。
并且,根据各自的经验,对缓字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如李中梓解释道:“胃气脉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
”从这里可以看到,缓绝非是一息四至的含义。
费伯雄对李中梓这段论述非常推崇,他指出:“缓者,从容和缓,所谓胃气也。
悠悠扬扬,意思欣欣,此八字最能传缓字之神。
”其他,如石寿棠解为:“和柔轻缓,匀净分明”;滑伯仁解为:“宽纵”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从容和缓的状态。
另外,缓不仅是胃气的象征,而且也是辨别其它脉象的标准。
如《三指禅》日:“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详玩,久久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诺脉,了如指掌”。
脉应四时而动:人与天地相应,胃气亦随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春季微弦,夏季微洪,状季微浮,冬季微沉。
胃气的这一特点,早已为人们所注意。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脉的这种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是有胃气的表现。
凡是这一变化的太过或不及t均为疾病以及胃气衰弱的表现。
故《医学入门》指出:“凡人得应时之脉者,无病也口”《脉理求真》亦日:“胃气中和,旺于四季,其在春宜微弦而和,夏宜微洪而和,状宜微浮而和,冬宜微实而和。
”这种脉应四时而变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胃气的充沛,同时,由于弦洪浮沉,是五脏之气应时而旺的表现,因而,另一方而又说明,胃气是五脏之气的综合表现。
《索问·平人气象论》日:“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也是针对此而言的。
而张景岳可谓独具慧眼,参透了《内经》之玄机,其日:“胃气即人之阳气,阳气衰则胃气弱,阳气败则胃气败,此即死生之大本也”。
所谓凡阳有五者,即五脏之阳也,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所诺二十五阳也。
是可见无往而非阳气,亦无往而非胃气。
无胃气,即真脏独见,故日死。
”可见,任何一脏的偏盛或偏衰,均可使胃气受到损害,反之五脏之气冲和,胃气亦充沛。
故丹波元简简洁地指出:“胃脉和平,正知脏腑之和平。
”脏腑和平,则脉亦必然随四时而动。
胃气无形:尽管前人反复地、不厌其详地描述胃气的形态,然而,却总感到,意犹未尽,难以用笔墨形容。
为此,一些医家干脆提出:胃脉无形。
凡欲得胃气之真实形态,全在心领神会。
如祝如穹曰:“其在脉中,难取形状。
诊脉者,指下浑浑缓缓,尤形可拟者为平脉也。
”《辨脉指南》亦日:“胃气本不可拟,而欲拟示人,不可拟其略似耳。
昔人拟以依依扬柳,又日口中吐出重气,若浑浑缓缓,无名可拟者是也。
盖二十八脉俱为
病脉,一有可拟便非胃气。
”如此论胃气,的确更进一层,发人神思。
其实,《黄帝内经》早巳指出:“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健康无病之人,脉中自有胃气。
所谓,无形可拟者,正是这平人常气。
所谓拟其略似者,正是因为缓脉与胃气相似。
所以,若以健康人论之,则不必求其形,若以病人论之,则在从容和缓之中。
总之,脉有胃气,在健康人是随四时而动的平脉,无形可拟。
在病人则是从容和缓,至数匀齐的状态。
只要熟知此两者,则二十八脉亦了如指掌。
2、神。
神从广义而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具体到诊脉,则脉中亦贵有神。
如张景岳日:“善为脉者,贵在察神,不在察形。
察形者,形干形万不得其要,察神者,惟一惟精,独见其真也。
”可见诊脉时,于脉中求神,亦是不可忽视的要领。
历来对脉中之神的认识,有如下几种:胃气即神:《灵枢·平人绝谷篇》日:“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水谷之精气也,就是胃气。
《医原》则曰:“有胃即是有神。
”由于许多医家都以缓字论胃气,所以,《三指禅》则日:“缓即为有神。
”而孙光裕则论之更详,其曰:“所谓神,滋生胃气之神也。
于浮沉迟数之中有一段冲和神气,不疾不徐,虽病无虞,以百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也。
”所以,有胃气就是脉中有神。
脉有力为神:李东垣曰:“脉中有力,即有神也。
”自从此说倡行以来,不少医家皆以有力为有神,如龚廷贤、刘河间、吴山甫等等。
但也有一些医家持有异议。
如《三指禅》驳之日:“岂知有力未必有神,而有神正不定在有力。
”有些医家甚至将“脉中有力”的“中”解释为浮中沉之中。
如《医学心悟》日:“当于中候求其神气,中候有力则有神矣。
”这是说,有力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有力。
并不是凡有力者皆有神。
其实,程氏的这段议论,已隐约透出,胃气为神的含义了。
就一般情况而论,平人不当以有力为神。
对此,李东垣自己也已谈到了,其日:“脉之不病,其神不言当自有也。
”只是这段话为一些医家所忽略。
若在病脉之中,以有力为有禅,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至数匀齐为有神:陈士铎曾将有神分为三等。
其中至数匀齐是首要的标志。
其曰:“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充实而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
”所以,脉若见结促代止,叁伍不调,甚至见十怪脉都属无神。
总之,脉有神就是有胃气,在疾病状态下,还可以从有力无力,至数匀齐与否中辨察神之衰旺。
近人时逸人曾将脉有神概括为:形体柔和,来去从容,来去如一,应指有力四端,并日:“四项同耐见之,方得谓之有神。
”可谓要言不烦。
3、根。
脉贵有根这一思想,在《难经》时期就已明确地提示了。
其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夫脉之有根,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
”故脉之有根与否,是肾中元气盛衰的重要标志。
后世认为:脉根有二,一为尺部,二为沉候。
如《医宗必读》日:“两尺为肾部,沉候之六脉皆肾也。
然两尺之无根与沉取之无根,总之,肾水绝也。
”另外,也有一些医家认为男女之根脉应有区别,如《医学人门》谓:“男子以右尺为根,女子以左尺为根。
”然而不论怎样区别,仍然是以尺脉为根。
需要指出,临床经常可见,尺脉欲绝之患者,并非根本之败,而仅仅是肾气衰弱,或者邪气为之阻遏等证。
近人张琪曾明确指出:“如下焦邪实壅阻之症,多尺脉不见,不能骤然认为无根,迨邪气去则脉自出。
在妇科中,亦有寒气内结胞官,而尺部无脉者,寒湿得湿化则脉自出。
”
因此,脉根与胃气相比,远不如胃气更重要。
《医学准绳六要》即歌臼:“尺中弱甚似无根,脾胃与今脉尚存,大脏色黄犹进食,斯人终不赴幽冥”。
当然,若沉候全无,举之浮大在久病重病之人,绝非吉兆,多是正气衰竭的表现。
可见,
脉根之有无,在脉诊之中仍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脉贵有胃神根,这三者密不可分,并且以胃气为统帅,胃气存则神与根自然存在,无论脉象怎样变化,只要见到从容和缓,匀齐有力,就是有胃神根。
所以,不少医家从实践经验出发,将三者混同而论。
如《三指禅》以一缓字统之;《医原》则以圆字统之,其日:“此一圆字,又得胃神根之神髓矣。
”缓字已释之于前。
然何为圆?《医原》日:“圆则气血通调、精神贯注。
”高士宗则与缓连称其日:“圆缓者,脉来应指,至数匀调。
“可以说:识得圆缓二字,即得诊家之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