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对中国梦的启迪
大唐盛世贞观之治下的繁荣与开放
大唐盛世贞观之治下的繁荣与开放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而贞观之治被誉为大唐盛世的巅峰时期。
在贞观之治的统治下,大唐帝国迎来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繁荣与开放。
一、政治稳定与强大在贞观之治下,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统治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政治理念,使得大唐帝国的政治稳定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李世民以开明的治国策略,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实行科举制度、废止均田制以及修订刑法,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科举制度的实施,突破了以世袭贵族为中心的统治模式,从而吸纳了大量优秀人才进入政府机构,推动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废止均田制度的改革,使得土地重新分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繁荣。
而修订的刑法则更加公正合理,体现了法治思想的贯彻,为社会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还致力于加强对外战争的统一指挥,整合了各地的军队,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边疆地区更加稳定与安全。
大唐盛世的政治稳定,为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繁荣与开放在贞观之治下,大唐帝国迎来了经济的长期繁荣,并展示了开放的态度。
李世民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如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对外贸易、加强交通建设等,这些政策的推动使得大唐帝国经济蓬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
农田水利建设的推动,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大唐帝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
交通建设的加强,使得大唐帝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物资流通和人员互通提供了便利。
贞观之治下的大唐帝国还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展现了开放的姿态。
大唐帝国积极向外发展,与邻国进行友好关系的建立,并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交流和合作。
这种开放的态度,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学者来到大唐帝国,为贸易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贞观之治》读后感1000字
读完《贞观之治》后我渐渐懂得很多人梦回大唐的渴望,那是一片遥不可及的乐土,令人遐想,我渴望朗朗乾坤的清平世界,更渴望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
那是一个完美无法复制的国度,令人回味和仰望。
“济世安民,隆于尧舜”——唐太宗李世民不得不说,李世民是个人才,他是第一位响应太原起义的人,并且能清楚地看清当下的局势,极力劝诫李渊无效的情况下,堂堂男儿夜里在军帐中泣不成声,从这点我们可以清楚第看到李世民忧国忧民的苦心。
作为封建时代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拥有着世上至高的权利。
他完全可以如很多封建帝王一样,傲视群雄不可一世地居高堂之上,让所有人诚惶诚恐地匍匐在自己的脚下!然而,李世民却坚守民贵君轻的思想,用宽广的胸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贞观长歌,留下了显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为后代万世景仰。
他没有像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也没有像隋炀帝那样刚愎自用。
他用文治管理国家、用纳谏完善自我,实现了君臣和谐、民风淳朴的贞观气象。
治国之道值得当今的统治者们去学习和借鉴。
“帝王人镜,千秋金鉴”——一代名相魏征在我的眼中,他是佐成贞观之治的大唐宰相,是中国历史上敢言直谏之臣的代表,是传统政治文化中谏诤的坐标。
他的话,直白有用。
身为太宗的人镜,在死之前,仍惦记着的是大唐,为了国家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觉得魏征进谏,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
他对唐太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观点鲜明,文辞犀利,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而且他谏技高超,道理阐述地清晰且透彻。
在数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屡谏屡胜,唐太宗对他言听计从。
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能让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对一个部下如此地倚重、倾心,就是放在今天这样的开明社会也屈指难数。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长孙皇后或许很多人仅仅把赞许的眼光投在二十四功臣和唐太宗身上,然而,却有一个人,在我看来,是必不可少的。
贞观之治的经验与启示
贞观之治的经验与启示贞观之治是唐朝贞观年间(627年-649年)的一段辉煌时期,以李世民为皇帝的唐太宗统治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外交强盛,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贞观之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推崇德治和宽容政策贞观之治的核心是德治,也就是以德治国。
德治强调君主和官员应该以道德、品德和品质为核心,推崇仁义、诚信、忠诚等价值观念。
这种德治理念的推行有效地减少了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建立了一个相对公正的社会秩序。
宽容政策也是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特点。
唐太宗采取了许多宽容政策,例如宽容异族文化、宽容宗教信仰、宽容商业贸易等。
这些宽容政策吸引了大量外来文化的传入,并且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
现代社会也需要借鉴贞观之治的宽容政策,尊重多元文化和不同信仰,构建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二、重视选贤任能和改革创新在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非常注重选贤任能,重用了一批有才华和能力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国家治理和各领域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此外,唐太宗还积极推行改革创新,例如实行科举制度、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改进税收征收等。
这些改革举措为贞观之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现代社会也需要注重选贤任能和改革创新。
推动公正的选拔机制,吸纳人才进入政府部门和企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同时,不断推进改革创新,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强化边防建设和外交政策贞观之治时期,唐朝强化了边防建设,保护国家的疆域安全。
通过修筑边墙、设立关卡等措施,有效地防范了外敌的入侵,并且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此外,唐朝还秉持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促进了区域内的稳定与发展。
对于现代社会,保障国家的边防安全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加强军队建设、提高技术防御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等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教师备课教案:唐代贞观之治对现代中国的启示
教师备课教案:唐代贞观之治对现代中国的启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更是成为了一个典范。
唐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宏伟尝试,不仅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顶峰,同时也是对现代中国的一次重要影响。
唐代贞观之治追求“黄老之治”,在处理问题方面依照五行相生的原理,尊重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规律,在现代中国的政治问题上,也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唐代贞观之治的背景与成就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与其道德品质、领导才能和谋略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既文武兼备、又富有仁政,深深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不仅拉近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还改进了传统的生产、筹备和管理方法。
在唐代贞观之治的时期,经济与文化渐渐繁荣,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以政治运作和法制理论为代表的思想与文化发展,被称为“贞观之治思想”。
唐代贞观之治的治理思想、「黄老之治」的理念,强调在政治制度、法律、民风和文化儒学方面的整殿整齐。
在以世宗李舒公为主的大规模政治变革中,唐太宗李世民秉承“黄老之治”,指导国家政治建设,让唐代社会逐渐形成了文化繁荣、政治和谐、经济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称道的时期。
二、唐代贞观之治对现代中国的启示1、深入民心,开展民主现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深入民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唐代贞观之治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民族统一,他不仅颁布了巩固唐统的法律、政策,而且还对各部族开展了大规模的民主活动。
在当时的唐朝,维护民族统一,开展民主活动,让文化和经济繁荣,为现代中国的和谐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2、严格落实领导人的要求在唐代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懂得存在的制度最终不是由官员保障,而是由国家政治体系和人民信仰理念共同支撑。
他通过灵活、务实的态度,推行诸多创新地方政策,从而在法制上赢得领导人的一致认可。
在现代中国,领导人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落实领导人的要求,加强领导力,推进创新地方政策,使国家的法制建设更加全面和严格。
古代贞观之治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古代贞观之治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自古以来,治理社会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历史上,中国古代的唐朝贞观之治被誉为古代治国的典范,其治理方式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也有很大的启示。
一、士人选才在古代贞观之治,选才成为了重要的治理方式。
唐朝设立诸多的进士科举,并将进士的资格授予人文学科、经学科、法律学科、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激励人们学习和提升自己。
现在,我们也需要在各个领域寻找优秀人才,让有能力的人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设法筹建农田水利唐朝在贞观年间也实行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农田水利政策。
以治理天下为己任,秉持“天下为公”的原则,国家在农田、水利、税赋等方面全力支持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为全国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现代社会也需要政府出面协调、组织实施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等事宜,实现公平分配、互利共赢的社会治理。
三、释放创造力唐朝贞观年间,特别注重鼓励自由创新,鼓励个体创造力的释放。
行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快速响应新事物的出现并不断创新。
现在,社会发展呼唤的正是创新与创造力,人民创造出的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加强社会和谐唐朝贞观时期,国家不仅重视内部治理,更注重建构和谐社会。
国家不断倡导尊老爱幼、人伦亲和、勤于奋斗等良好的社会习惯,并通过理性的引导和正确的倡导培养人民的良好品德,保障人民的利益。
现代社会也应该加大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投入,在各个领域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强化法治意识唐朝贞观之治也注重推行法治,让人们遵循各项法律规定。
在唐朝,律法规定严明,刚性强,执行公正而严厉。
现代社会也需要强化法治,认识到法治是社会规则的根本,是社会稳定与正义的重要保障。
只有依法治理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总之,古代贞观之治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多的启示,中国古代的士人选才,设法筹建农田水利,释放创造力,加强社会和谐和强化法治意识,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也是我们在未来社会发展中需要积极投入和探索的领域。
唐太宗贞观之治改革与繁荣
唐太宗贞观之治改革与繁荣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杰出的统治时期,即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措施与改革方案。
这一时期为数百年后的中国历史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了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唐太宗以其英明睿智的统治,推动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和文化的改革,为中国的繁荣与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政治改革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唐太宗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定、公正和高效的政治体系。
他采用了一系列长远的政治改革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不分贵贱、出身,只看能力和才干。
此举为后来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和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军事改革唐太宗重视军队的建设和维护,积极推行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
他搭建起一个强大的军事防御系统,组织军队,制定战略计划,加强军队纪律,注重军事科技和战争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这使得唐朝在北方的领土得以稳固,并成功抵御外族侵略,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三、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是贞观之治的又一重要方面。
唐太宗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促进了国家的经济繁荣。
他推行均田制,实行赋役均摊,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他还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修建了大量的运河,便利了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推动着和平时期贸易的繁荣。
四、教育与文化改革唐太宗崇尚儒家思想,并将其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教育的基石。
他重视教育,并推行教育改革。
他设立了官办学校,提供教育机会给更多人,使人们可以接受知识与文化的熏陶。
同时,他积极推动文化交流,扶持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和文化改革,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繁荣。
这一时期的改革不仅深刻影响了唐代社会,也为后来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太宗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与伟大,也为后代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与当下启示
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与当下启示唐朝贞观年间(627年至649年),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治理最好的时期之一。
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朝廷实行“文治”和“武功”相结合的方针,以及“科举”和“选才”相结合的制度。
贞观之治辉煌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对于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规范政治制度,加强监管唐朝贞观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规范政治制度、加强监管的改革,为唐代繁荣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当今中国政治环境复杂,反腐倡廉、法治建设等仍是我们需要定期关注的话题。
贞观之治在这一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政治制度规范化和监管加强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繁荣发展,而且奠定公正施政基础。
这是我们现在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重视教育和科技贞观之治时期的唐朝在教育、科技方面都颇具建树。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树立了一种精神和文化领袖的形象。
同时,手工业、纺织、无纺布等等领域也日渐发展起来。
当今中国的创新力和科技实力也正向世界品牌迈进。
但是,教育的逐渐商业化和科技研发的依赖外部投资,仍然让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实现创新和科技发展。
三、保障文化艺术的自由创作唐朝贞观年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唐朝诗歌、书法、音乐、戏曲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
文学、电影、音乐等方面,特别是海内外的艺术家为中华文化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高文化艺术自由创作和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总之,唐朝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不论是在政治、教育、科技还是文化艺术方面,唐朝都给世界留下了印记。
贞观之治对于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它强调的思想、制度和思路,也为我们今天指明了方向,为中国复兴和世界和平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贞观之治历史意义
贞观之治历史意义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它开创了中国古代发展社会文明及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础,为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支撑力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贞观之治也留下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贞观之治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重要的政治变革。
唐玄宗颁布了《贞观律例》,在政治运行上明确了几项新的原则,包括“以宗法为本”、“以书为君”、“文治武功”等。
它们不仅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建立起一种政治秩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政府行政和司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使政府的管理有了更加有效的支撑。
这些变革在政治制度的发展方面实现了重大的突破,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新秩序,也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其次,贞观之治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文化、经济、思想和其他领域都发生了革新。
这段时期对中国古代文明史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唐代文学产生了大量著作,形成了开放、新颖、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流派,影响了后世,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贞观之治时期,除文学发展外,在经济上也发生了富裕的局面,促进了中国历史经济的发展及鼓励了工匠精髓的创造,同时也使商品流通及银行交易更加活跃,促进国家现金流通及中央财政职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实施。
此外,贞观之治时期也给历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它为中国历史发展提供了一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也为中国历史走向更加开放的未来提供了正向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贞观之治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思想更加开放,突破了传统社会中强制官僚主义的保守思想,使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走向了更加新颖、多元的方向,从而有助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和普通大众参与政治、经济和思想活动,为中国社会赖以发展。
总之,贞观之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带来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演变,使社会知识分子及普通大众参与到了政治思想活动,不断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及前进。
贞观之治的启示
贞观是一座丰碑,贞观时代的中国威力远被,文化腾达、人民富足、安居乐业。
并以开放的胸襟融会贯通着当时的世界文明。
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盛唐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开明、最进步、统治最好的一个帝国”“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个时代。
” 成功化解社会矛盾是贞观之治的基础 一、核心问题是对人民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 对于今天的中国,贞观之治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构建和谐社会很多矛盾急待解决,而唐太宗正是一位化解社会矛盾的高超艺术大师。
李唐立国之初,面对的是隋朝留下的一个各种社会关系严重失衡、社会矛盾高度激化的烂摊子。
以唐太宗为首的初唐政治家们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从根本上扭转了濒临崩溃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并初步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贞观政治领袖对人民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
“水可载舟、亦可复舟”这句千古名言就是唐太宗基于对暴隋滥用民力以致迅速灭亡这一深刻历史教训贞观之治的启示王 佐的总结。
强大富裕的隋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而贞观政治领袖们却亲眼目睹了失去民心的隋朝顷刻瓦解的事实,这使他们获得了对人民历史作用的全新认识。
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中国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金字塔架构内,上层统治者获取这种认识极其不易,但是有无这种认识却是区分伟大政治家和平庸政治家的一道分水岭。
无疑贞观政治领袖们属于前者,因而他们才能建立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
二、提出切实可行的施政纲领,脚踏实地的贯彻落实 针对隋末滥用民力导致的社会矛盾极度尖锐化,唐太宗指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积德、得民心,并不在于大力搜刮,把仓库都装得满满的。
要是后代不好,积蓄那么多,正好会使他奢侈享乐,国破家灭。
”为此唐太宗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施政方针,那就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并全面推出了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措施。
他根据战乱之后人口稀少,无主荒地大量存在的情况.重新制定了均田制,尽可能使人人有田,同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贞观之治纪录片观后感
贞观之治纪录片观后感《贞观之治》是一部让人瞩目的纪录片,它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伟大的时期——贞观之治。
通过纪录片,我们得以亲眼目睹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所迈出的巨大步伐,以及贞观之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整个纪录片以历史的时间线为主线,通过精心挑选的历史文物、充满艺术感的重建场景和专业的历史学家的解读,展现了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突出成就。
首先,纪录片深入探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与行政策略,揭示了他对于官员选拔、军事改革、政府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举措。
他注重以德服人,崇尚贤能,从而形成了一个稳定而高效的政府团队。
同时,唐太宗还注重军队的改革,强调军队的纪律和训练,大大提高了唐朝的战斗力。
这些举措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其次,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李世民的善于妥协和智慧。
他通过宽政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打下基础。
同时,他还与吐蕃、突厥等民族建立了友好关系,实现了长期的和平共处。
这种善于外交的智慧为唐朝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纪录片还详细描述了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
在经济方面,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得国家经济迅速繁荣。
此外,唐朝还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例如,进一步发展了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并且推广了科学知识,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景象,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纪录片的结尾,我们看到贞观之治的辉煌局面最终走向了下坡路。
这是由于李世民的长子李建成与三子李元吉之间关系的破裂,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爆发和李世民的辞世。
这一转折点提醒我们,任何一个盛世都有可能岌岌可危,需要通过无数英雄的奋斗来捍卫和延续。
通过观看《贞观之治》,我对贞观之治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唐太宗李世民以其智慧、勇气和眼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之一。
他的治国策略、改革举措以及对于良好外交关系的重视,为中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之治对中国梦的启迪
“贞观之治”对实现中国梦具启迪作者:胡冰 [国家信访局党组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其时,社会呈现出政治清明、重视民生、广开言路、倡廉用贤、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的安定局面。
因其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作为唐朝第二个皇帝,曾饱尝战乱之苦,对百姓流离失所的痛楚深有感触,故其在执政的二十余年间,一直把百姓安定、四境安宁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
《资治通鉴·唐纪》中所记载的李世民的治国之道等,对于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历史上,历朝历代君主登基后,最大的愿望和追求是江山稳固。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极其困难。
正如侍御史马周上书李世民所言:“三代(夏商周)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其故也。
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余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
”贞观二年,李世民读《隋炀帝集》后,对大臣说,我发现炀帝亦崇尧、舜而诋桀、纣。
魏征说,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李世民听罢道:“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后妃徐惠曾上书李世民,“昔秦王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兆;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原因是“矜功恃大,弃德而倾邦;图利忘害,肆情而纵欲”。
对此,李世民深以为然。
他说,“齐后主、周天元皆重敛百姓,厚自奉养,力竭而亡。
譬如馋人自啖其肉,肉尽而毙,何其愚也”;“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由此看来,对执政者来说,居安思危须日慎一日。
李世民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论断,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世民及其臣僚的上述论述表明,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真正强盛起来,必须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李世民十分重视广开言路。
他曾召见给事中张玄素,问以治道。
贞观之治的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贞观之治的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
这个时期的治理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之作,被后人称之为“贞观之治”。
在贞观之治的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得到良好的维护,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强盛。
这个时期的治理模式以“以务实务本为主,以贤臣王道为本”为核心理念,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贞观之治的成功源于李世民的英明决策和卓越才能,并且也离不开他的勤政爱民之道。
他秉持“用贤者,不问出处”的原则,注重选拔人才,力求将具有优秀才能和品德的人放在关键职位上,使政府高效运转。
他还积极倡导儒家文化,加强教育事业,提倡道德伦理,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积极向上的风气。
此外,贞观之治还注重农业的发展,推行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和农业生产上的改革,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外交方面,唐朝通过外交手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维护国家的利益,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历史影响深远。
它不仅为后来的历史时期树立了典范,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府的高效运作是一个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基石,而善用人才、加强教育、注重经济发展和外交交流对国家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理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贞观之治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为优秀治理提供了范例,也为中国古代历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以让读者对接下来文章的组织和篇章有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说明每个部分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通过说明每个部分的目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整体目标和结构。
接下来,解释每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方式。
“贞观之治”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启示
“贞观之治”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启示作者:汤汇泉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6期摘要:唐太宗在位的贞观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治世,在这个时期当中,民本思想是实现这一治世的关键。
本文主要从畏民、存民和富民三个角度分析“贞观时期”的民本思想,并对其在当前的启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贞观之治;民本思想;启示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本观念,本指的是根本,以民为本突出了民众在国家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
在贞观之治时期对我国的民本思想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唐太宗通过自身的节育修德和偃武修文,使得广大的民众得到休养生息,在统治阶级的不断努力之下,使得民众对于朝廷出现了信任感,在民心所向的格局之下,使得当时的社稷十分的稳定,从而呈现出国家政治清明和经济繁荣的景象。
一、贞观之治时期的民本思想探究(一)民本思想的来源——畏民在贞观之治时期,民本的思想来自于畏民。
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百姓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隋朝的末年各地都发生了旱灾,但是隋炀帝却在江南进行游玩,同时不断的征调民力大肆修建宫室,缺乏赈灾粮食救济的百姓沦为盗贼,最终聚众反叛,使得隋朝灭亡。
唐太宗对于民众的畏惧来源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和反思。
在《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唐太宗曾经和自己的大臣多次对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探讨的过程当中,唐太宗和他的大臣都认为隋炀帝穷奢极欲、劳民伤财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
对于唐太宗来说,他经历了朝代的更替,因此,对于统治者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体会,同时他也能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在畏民的思想中形成民本思想[1]。
唐太宗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对于这样一个在沙场上征战的人来说,他知道武力在统治上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他依然采取了畏民的态度,因为他知道通过武力的方法对人民进行统治所获得的国家是不牢固的,如果他想拥有一个稳定的江山,就必须在统治中做到以民为本。
因此,在唐太宗所推出的人偃武修文和布德惠施等方针当中都可以看到民本思想。
贞观之治唐朝盛世的治理之道
贞观之治唐朝盛世的治理之道在中国历史上,唐朝贞观时期被誉为盛世之治,这一时期的治理之道对于后世政府和统治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贞观之治唐朝盛世的治理之道,并深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一、明君高效的领导能力贞观之治的核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卓越统治能力。
作为一位明君,他具备了被称为“王者风范”的高尚仁德品质和领导才能。
李世民重视儒家的道德伦理,秉持从容的态度处事,并且倡导宽容、公正、谦逊的治国思想。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罢黜贪官污吏、厉行节俭等,使得国家治理高效有序。
二、科举制度的推行贞观之治时期引入了科举制度,这是唐朝治理之道中的重要举措。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贵族的壁垒,给人们提供了通过诗文创作和才能展现自己的机会。
这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性,还能选拔出具有才干和智慧的人才来为国家服务。
科举制度的推行为唐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依法治国的原则贞观之治强调依法治国的原则,使得唐朝拥有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执行机构。
李世民注重法律的公正和严明,大力推行法律改革,严惩腐败官员,保护百姓利益。
他还设立监察机构,监督官员的行为,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依法治国使得唐朝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四、重视文化和教育唐朝贞观时期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是治理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世民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承和推广,提倡文人雅士的崇文重教,使得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还发起修筑了大量教育设施,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
这为唐朝社会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五、开放外交政策贞观之治时期,唐朝采取了开放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李世民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推动了人员和物资的交流,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此外,他还对外周边的国家施行威望外交,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边界争端,使得唐朝的疆域稳定,国家安全得到了保障。
结语贞观之治唐朝盛世的治理之道以其独特的领导理念和政策手段,为后世政府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贞观之治的政治经验与启示
贞观之治的政治经验与启示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时期,在唐朝时期,这段时间被认为是唐代最为繁荣和强盛的时期,给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政治经验与启示。
一、贞观之治的特点贞观之治的特点是以玄宗皇帝为代表,打破了传统,开创了新时代,这一时期的改革有着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政治改革。
玄宗皇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将中央政府机构进行了严格的划分,以及“科举制”,这些举措让唐朝能够有序的管理国家。
第二个是经济改革。
玄宗皇帝发动革命,出台了许多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公田制”,“均田制”,“租庸调制”。
第三个是文化改革。
著名的“唐初文化”,该时期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大大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二、贞观之治的政治经验在历史上,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的官僚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在整个历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这个时期的政治经验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经验是中央集权。
这个时期的官僚制度非常严格,中央政府的权力分配相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非常集中。
这种集权的官僚制度可以实现一种高度的效率,有效的保持了国家的稳定。
第二个经验是官僚制度。
贞观之治时期的官僚制度既严格、规范化,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吏治的善良、勤政和忠诚以及专业知识。
官员的选拔和提拔更加注重重叠和补充,始终以人才为本。
第三个经验是德治之风。
贞观之治时期,玄宗皇帝提出了“德治唐天下”的口号,强调了政治正确性和德治。
这种做法非常成功,正是因为这种德治的方式,才使唐代的皇朝走向了辉煌。
三、贞观之治的启示贞观之治的经验和启示非常深远,我们可以从这个时期中的许多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关于领导者的品质。
领导者的品质被认为是成功的关键。
在贞观之治时期,玄宗皇帝是一个精明、忠诚、公正的领导者,这种领导风格有利于推进政治的发展,并维持好国家统一和稳定,这种品质正是我们的现代领导者应该学习和模仿的。
第二个是与社会中改革的关系。
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贞观之治时期的改革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和繁荣。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摘要:“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贞观时代虽然短暂,地位却极其重要,李世民不仅开创了出了贞观之治和君臣之间最和谐关系,并且还奠定了唐王朝三百多年的政治基业,并为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给中国漫长的历史增添了无穷的色彩。
在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当于唐朝相当于现在最发达的美国,西方以地中海为中心,东方以中国为中心,欧亚大陆最西能达到波斯相当于现在伊朗,当时的唐朝是中国最高级的状态,其实就是中国是国际领秀。
关键词:贞观;天可汗;历史影响一、天下共同天可汗历史背景从李世民开创贞观之后的四年起,自他以后的皇帝就被百姓为天可汗。
他打败了敦突泉被草原牧民称为可就是含天下共同天可汗意思草民族名以及中原百姓只承认一个领袖。
外国对唐朝的皇帝称为“外臣”,即天可汗,只要尊重唐朝的皇帝,相当于你听从天可汗的号令。
美国现在称唐朝是中国历史的强者。
没有一个制度支持这个事实,但事实就是是有力量有权威。
这件事情在当下看来是件很了不起的。
回顾历史,元朝是一个很强大的很了不起,地域辽阔,但是归蒙古族所管,但是照样只存在了100年,100年后一夜之间瓦解。
明朝能也有很了不起的丰功伟绩例如郑和下西洋,推动中国与外界的交流。
但是总得来说元朝也不是很安定,北方有蒙古人侵略。
它的疆域只能到西边嘉峪关,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当时还是蒙古人放羊的地方。
在看清朝,大清王朝结合了之前两个王朝的特点。
新疆,西藏,云南都有还算完整。
但是结局是最差的一个传统古老的中国在差点在西方崛起的手里瓦解。
总的来说秦朝是有成绩部分,但是结局令人堪忧,古往今来我们还得看唐朝。
凡是有战争都会想起天可汗,现在看来,国际地位和国际形势无法恢复。
我们党当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足为傲。
回首历史长河,这种文化高度自信和文化自豪也会带给了我们一点点自信。
二、贞观之治取得的成就第一,君臣关系和谐,历朝历代越是真正的高层政治斗争越激烈,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借鉴
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借鉴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被称为中国封建王朝乃至世界政治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社会制度的稳定和发展,为当时和后来的历史积淀奠定了重要基础,形成了中国文明的崭新风貌,并且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贞观之治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贞观之治是位于唐代盛世时期的一个历史时期,从公元627年至649年,共计二十二年。
这一时期的前景是唐朝取代隋朝后,面临道德沦丧、政经混乱、夷夏纷争、战乱频繁的严峻局面。
而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文化和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和创建者。
二、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贞观之治时期,李世民以自身治国理政之能力,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宪章、置百官、划分州县、设立监察等关键制度,从而加强国家权威,使得中央集权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时,贞观之治还实现了德政兴国和依法治国的原则,减轻了士族和官僚阶层的权力,并且。
三、对经济和文化的重视和发扬在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从经济上讲,唐朝推行“市易财政”的政策,将商贸文化发扬起来,开设丝路通商、货币统一、各地率谷等重要措施,从而建立了稳定的货币制度,刺激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此外,文化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唐儒对儒学的重视和研究,以及对佛教艺术和诗文的倡导,都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阶段之一。
四、外交和军事上的辉煌成就贞观之治时期,唐朝通过对外的积极外交,使得中央和周边国家建立了有利的外交关系,推动了丝路贸易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在军事上,唐朝士兵之间精益求精,军事技巧、体系和作战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打赢了很多战役和围剿,从而使得唐朝在国际上和内外战场上都具备了极大的声望和号召力。
因此,其外交和军事上的辉煌成就,意味着唐朝处在了国家崛起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历史转折点上。
《贞观之治》观后感范文
《贞观之治》观后感范文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最为繁荣和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政策,让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部纪录片以丰富的史料、高超的技术和生动的讲解,展现了唐太宗实行“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和具体成效,让我对唐朝的历史更
为深入的了解。
从政治方面来说,唐太宗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和制度的完善,实施了“三省六部制”,使得政治力量更加集中、国家制度更加健全。
同时,唐太宗还实行了科举制度,不断推动官员的选拔和选拔标准的提高,使得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在经济方面,唐太宗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通过减免赋税和改革货币制度,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唐太宗还开辟了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开创了文艺复兴的时代,推动了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形式的发展,并且注重了历史、哲学、政治等人文学科的培育。
这些文化成果的创作和传承,使得唐朝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贞观之治”对于我们现在的影响和启示。
唐太宗实行的政策,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服务的,他所追求的是长治久安的治国方针。
因此,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注重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断推动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的辉煌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的辉煌唐朝,那是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时代,而贞观之治则是这璀璨星河中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辉煌印记。
贞观之治的出现,首先得益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卓越领导才能和宽广胸怀。
李世民经历了隋末的战乱,深知百姓之苦,也明白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对于民众的重要性。
他即位后,以史为鉴,时刻警醒自己不可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
他善于纳谏,广开言路,身边聚集了一批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敢于直言进谏的贤臣。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正是这种虚怀若谷的态度,使得朝廷上下能够集思广益,制定出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
在政治方面,贞观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精简了政府机构,裁撤了冗余的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
同时,完善了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官场,为国家的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
官员们在严格的考核制度下,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贪污腐败之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鼓励农业生产。
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新建了许多灌溉渠道,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百姓们衣食无忧,社会安定繁荣。
同时,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成为了商业中心,来自各地的商人云集,贸易往来频繁。
在军事上,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积极的防御政策。
他善于用兵,多次平定边疆的叛乱,拓展了唐朝的疆域。
同时,加强了边疆地区的防御工事建设,保障了边境的安全。
唐朝的军威远播,周边的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形成了“天可汗”的盛世局面。
文化方面,贞观时期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儒家思想得到了尊崇,同时佛教、道教也得以自由发展。
唐太宗重视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
文学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诗歌、书法、绘画等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法律方面,唐太宗制定了《贞观律》,减轻了刑罚,强调法律的公正和严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观之治”对实现中国梦具启迪作者:胡冰 [国家信访局党组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其时,社会呈现出政治清明、重视民生、广开言路、倡廉用贤、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的安定局面。
因其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作为唐朝第二个皇帝,曾饱尝战乱之苦,对百姓流离失所的痛楚深有感触,故其在执政的二十余年间,一直把百姓安定、四境安宁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
《资治通鉴·唐纪》中所记载的李世民的治国之道等,对于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历史上,历朝历代君主登基后,最大的愿望和追求是江山稳固。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极其困难。
正如侍御史马周上书李世民所言:“三代(夏商周)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其故也。
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余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
”贞观二年,李世民读《隋炀帝集》后,对大臣说,我发现炀帝亦崇尧、舜而诋桀、纣。
魏征说,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李世民听罢道:“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后妃徐惠曾上书李世民,“昔秦王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兆;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原因是“矜功恃大,弃德而倾邦;图利忘害,肆情而纵欲”。
对此,李世民深以为然。
他说,“齐后主、周天元皆重敛百姓,厚自奉养,力竭而亡。
譬如馋人自啖其肉,肉尽而毙,何其愚也”;“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由此看来,对执政者来说,居安思危须日慎一日。
李世民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论断,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世民及其臣僚的上述论述表明,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真正强盛起来,必须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李世民十分重视广开言路。
他曾召见给事中张玄素,问以治道。
张玄素答:“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
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
”李世民认为,张玄素所言非常重要,故“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事”,并专设谏官一职。
其时,李世民从谏如流,大臣进谏蔚然成风。
魏征等一批忠直之臣,对李世民的过失,直言规劝谏诤。
比如,李世民的长女长乐公主出嫁时,因其是长孙皇后所生,便令人以厚礼相送。
魏征得知后,上谏阻止。
当李世民把魏征谏言传给长孙皇后时,长孙皇后说:“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诚然,李世民亦有按捺不住的时候。
魏征曾当庭面折李世民。
李世民罢朝后,气愤地对长孙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舍翁!”“魏征每廷辱我!”然而,长孙皇后却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李世民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对于实现“贞观之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亦很值得我们领导干部借鉴。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甚至尖锐批评,领导干部应当以大度能容的胸怀,虚心听取,择善而从。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少走或不走弯路。
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是其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曾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
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李世民对重要官员的任用,非常谨慎。
他说:“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书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
”他还命五品以上官员,各举堪为县令者,以备选用。
贞观十年,长史权万纪上书李世民:“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
”李世民说:“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
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由此可见,李世民是多么求贤若渴。
贞观元年,李世民在论功行赏时,其叔父李神通自以为打过许多胜仗,功劳很大。
李世民却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但也打过败仗;房玄龄、杜如晦等虽然没有冲锋陷阵,却能出谋划策,帮我夺取天下,他们难道不比您功劳大吗?您虽是我的至亲,我却不可以因私加封。
李世民认为,设官立职,是为了选拔人才,为国家、百姓效力,而不是徇私报恩;如果让庸人掌权,国家将难以安宁。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重要谋士之一,又是其内兄。
当李世民任命他为宰相时,长孙皇后怕有人说闲话而表示反对。
李世民坚持“用人不避亲,唯在德才耳”,重用了长孙无忌。
对于官吏贪腐,李世民始终保持警惕。
贞观二年,李世民对大臣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贞观四年,他又告诫大臣:“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间发,心中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者。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性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由于李世民治官理政有方,其时忠臣良将辈出,投机钻营者无望,创造了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
为了从组织上巩固政权,李世民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问大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
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
”面对大臣皆称颂,李世民说:“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五事’治天下”,也是李世民识人用人的基本经验。
历史的经验表明,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如今,选贤任能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
诚如李世民所说“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
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既要看其德,又要察其能;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崇尚节俭,力戒奢侈“成由勤俭破由奢”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
贞观四年,李世民欲修洛阳宫,以备巡幸。
对此,给事中张玄素进谏道:修缮洛阳宫室,非今日之急务。
陛下初平洛阳时,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
如今不到十年,又重加修缮,岂不是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李世民听后,点头说:“吾思之不熟。
”乃止。
当李世民欲建飞山宫时,魏征上书指出:“炀帝恃其富强,不虑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
陛下拨乱反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旧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可不念哉!”李世民于是作罢。
李世民曾对大臣说:“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
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此成千古名句。
李世民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他严于律己,要求官员节制贪欲,不扰民,不骄奢,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其时“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夜宿”,以至二十余年间,社会“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中央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就改进作风、厉行勤俭节约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强调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
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狠抓落实,收到了明显成效。
眼下,应当针对新的倾向,加大落实八项规定的力度,不断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
严守法度,依法治国李世民说:“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
”他认为,“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犹如“养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贼良民”。
维护法律的稳定性,也是李世民关注的一个问题。
他认为,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
为了使大臣懂得此理,他指着殿屋说:“治天下如建此屋,营构既成,勿数改移;苟易一榱,正一瓦,践履动摇,必有所损。
”李世民在强调严格执法的同时,还注重人文关怀。
他认为,死刑至重,事关人命,须格外重视。
故对执行死刑实行“三覆奏”,即须向皇帝报告三次。
目的是对死刑的实行,须深思熟虑后再作决定。
李世民曾读《明堂针灸书》,见书中有“人五脏之系,咸附于背”句,便下令“自今毋得笞囚背”,即使有人因私犯法,亦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比如,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发后,李世民说:“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李世民惜其有功,不治罪,并于殿庭赐其绢数十匹。
对此,大理寺少卿胡演不解:“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李世民说:“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筑起法律的防线,又要筑起道德的防线。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当严格执行《党章》,做遵纪守法的表率。
关注民生,维护民族团结李世民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
李世民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当李世民将蝗虫吞进嘴时,大臣谏阻,其硬吞之。
在李世民执政的二十余年间,他一直坚持轻徭薄赋、反哺于民,因而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戴。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贞观年间,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和睦相处,与李世民推行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
他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同时,李世民坚持“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在他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其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
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李世民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历史是一面镜子。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固然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仍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如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天职的共产党人,应当以史为鉴、以史资政,以超越前贤的勇气,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开拓进取,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