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团体动力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关系研究_尹忠泽

合集下载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现如今,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态度也成为了各大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学生出现了隐形逃课现象,给教育管理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对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分析1.1 隐形逃课现象的表现隐形逃课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而未按规定出勤,但并不明显,往往在教师或学校管理人员的视线范围之外。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利用各种理由不出席课堂,比如假装生病、私自离校、赖在宿舍等。

一些学生也会在课堂上以打瞌睡、听音乐等方式表现出对课程的不重视,实际上已经开始了逃课。

1.2 隐形逃课的原因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压力过大: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学习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一些学生为了减轻心理负担,选择逃课放松自己。

(2)对课程不感兴趣:一些学生对某些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认为课堂学习没有价值,因此选择逃课。

(3)社交活动过多:一些学生过于追求社交活动,为了与朋友聚会或者参加社团活动,而放弃了课堂学习。

(4)课堂管理不严格:一些学校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缺乏监督,学生有机会可以逃课。

1.3 隐形逃课的危害隐形逃课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术表现,还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由于逃课导致学习内容跟不上,进而影响学生成绩,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容易疏斜。

逃课还会导致学生缺乏责任感和纪律观念,甚至会成为一种不好的社会习惯。

2.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减少逃课现象的有效途径。

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让学生感受到学术的魅力,增加对专业课程的兴趣。

2.2 加强课堂管理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出勤率。

在课堂上要严格要求学生不得迟到早退,严禁打瞌睡和听音乐等不文明行为。

学业自我概念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学业自我概念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学业自我概念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作者:尹忠泽王梦云张文杰程洁杨兵兵李锐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年第08期摘要为探讨学业自我概念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一般学业自我问卷、学习动机策略问卷、学校氛围问卷和隐性逃课量表对5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条件下,学业自我概念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隐性逃课; (2)学习动机在学业自我概念与隐性逃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感知学校氛围调节了学业自我概念通过学习动机影响隐性逃课的中介作用前半路径,相对于感知消极学校氛围的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更容易通过感知积极学校氛围个体的学习动机影响隐性逃课。

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形成机制,对隐性逃课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学业自我概念; 学习动机; 学校氛围; 隐性逃课; 大学生分类号 B849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20.08.0081 引言课堂教学是高校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钟瑞添,2008)。

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课堂上隐性逃课行为盛行(郎佳,2009; 刘雨,宋德如,2015; 马雅菊,2018),严重影响了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所谓“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而言的,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不听教师讲课,自学其他科目、睡觉、聊天、玩手机、发呆、想事情等(曾红,黎光明,温海英,黄文庚,2011)。

因此,探究隐性逃课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尤为重要。

目前关于隐性逃课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外界因素(环境、制度等)和个体心理因素(人格特征、核心自我评价等)两方面进行探讨(周琦,2001; 张赛斌,2008; 郎佳,2009; 曾红等,2011),而较少关注个体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对隐性逃课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分析

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分析

大 学 生 “隐 性 逃 课 " 问 题 分 析
苏晨 佳
( 熟 理工 学 院 管理 学 院 , 苏 常 熟 常 江 摘 要 :目 前 在 大 学 校 园 里 . 课 已 不 是 什 么 新 鲜 逃 25 0 1 5 0)
利 用 课 余 时 间 进 行 考 证 、 研 。 中 间 不 乏 成 绩 优 异 的 学 考 这
生 , 们 并 非 不 爱 学 习 , 反 , 们 热 爱 学 习 . 且 不 满 足 他 相 他 并 于课 本 上 的知 识 。他 们利 用 “ 性 逃 课 ” 式 复 习各 类考 隐 方
证知 识 , 免 于违 反 校规 带 来 的不 必 要麻 烦 . 能 在 上课 既 又 的 这 段 时 间 给 自己 充 电 。 谓 一 举 两 得 可
指 学 生按 时上 课 , 乎也 在认 真 听课 . 实 质 则 “ 在 而 似 但 形 神 不 在 ”, 意 力 根 本 没 有 在 课 堂 上 . 不 听 老 师 讲 课 . 注 从 只
进 行 教 学 工 作 , 现 了 上 课 接 听 手 机 、 充 分 利 用 上 课 出 不 时 间等 现 象 , 致 课 堂 教 学 质 最 下降 。同 时 由 于课 后 他 导
在 相 当一 部 分 大 学 中 , 于 教 材 长 年 不 换 , 者 即 使 由 或 教材 进 行 了更 换 , 是教 师 出 于该 课 程教 学 多 年 的经 验 . 但
直 使 用 同 种 版 本 的 教 学 素 材 ( P 及 上 课 举 例 等 )采 如 。
无 论 是 高 校学 生 , 是 高 校 教 师 , 有 这 样 的 感 触 : 还 都
11 义 及 特 点 .定
致 学 生 不 能 学 习 到 适 应 于 当今 时 代 的 知 识 .使 学 生 失 去

大学生_隐性逃课_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_隐性逃课_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
%! 老区建设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学生“ 隐性逃课” 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吴丽华 卢森林
!提
要 " 大学生逃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一帧与大学学习气氛不相谐调的风景, 面对这种新型失范行为, 我们在
看到形成这种不良风气的教育体制、社会风气影响等原因外,在个体层面,学生个体与讲授知识的教师个体有何特 殊而直接的原因呢?我们将着重从个体层面来分析与探究逃课尤其是 “ 隐性逃课 ” 发生的内在的深刻原因, 并就此提 出相应的对策。 ! 关键词 " 大学生; 失范行为; 隐性逃课; 对策 ( ! 作者简介 " 吴丽华 ( , 女,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院讲师; 江西南昌 #$%& —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 ( 江西南昌 &&’’#& ) 卢森林 ( , 男, &&’’() ) #$%’ — )
有异同之分,但它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远比显性逃 课来得隐蔽、 巨大, 眼睁睁地看着教学质量在到课率 高的假象背后急剧下降。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高 校园区的随机调查中发现,有近 $(- 的学生承认曾 有过类似 “ 隐性逃课” 的经历, 同时这种方法是女生 “ 普遍采用的一种逃课方式, 隐性逃课” 波及人数之 多、 范围之广、 隐蔽性之好、 危害性之大令人震惊, 这 就不免让人对这种现象出现的必然性引起深思了。 “ 一、 隐性逃课” 的原因—— — 学生个体层面分析 为什么 “ 隐性逃课” 在大学生中如此普遍?笔者 经过大量个案调查和文献调查, 概括出如下 “ 隐性逃 课” 的原因分析模型, 并将运用维纳的 “ 动机归因理 论” 对此现象进行理论剖析, 同时进行实践反思。

论文: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论文: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摘要大学生隐性逃课非常普遍,高校的工作重心是教学,教学的重点在课堂,课堂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隐性逃课在现实中被忽视,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培养人才。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以某某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

根据调查结果和访谈内容分析, 我们了解了各种隐性逃课现象以及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学生隐性逃课情况、态度差异等。

通过分析这些调查结果, 提出缓解隐性逃课现状的对策,以减少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进而提高其课堂教学质量,使该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输送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逃课;对策1引言1.1问题的提出1.1.1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普遍相对于显性逃课,隐性逃课范围之大,可以说几乎涉及大多数学生。

[1]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

但前人对显性逃课的研究远多于对隐性逃课的研究因此,本次对隐性逃课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1.2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情况严重虽然各个高校都有一套考勤制度,但这只能对显性逃课产生一定的作用,对于隐性逃课则完全无效。

然而隐性逃课却比显性逃课更加严重,也更具危险性,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1.1.3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危害性大大学生隐性逃课对学校学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危害大。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又以课堂为支柱,大学生的严重隐性逃课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从而降低教学质量,最终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不利于高校服务于社会,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这一重大任务的完成。

因此,隐性逃课应当引起重视。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程芳玲、杨百勤.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思考[J].中国轻工救育,2004(4).隐性逃课不是个别现象,它的影响也不只限于学生自身,它对教师、高校乃至于社会都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法以及访谈法客观了解隐性逃课现状,探究隐性逃课原因,并最终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激发大学生上课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终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率。

当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以行为学为视角

当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以行为学为视角


课更 易出现 “ 隐胜逃课” 。 5 为的可接受性 。 “ l逃课 ” . 行 对 隐生 行为的 出现表示 认 可 ,被调 查者认 为一直保持 注意力高度集 中难 度偏 大 ,而且对有 些课程兴趣不大或者 认为其没有太 大价 值 。从 “ 于 自己不喜欢 的课程 就逃掉” 对 的问题调 查发 现, 7 有7 %的人是 不赞 同的 , 可以看 出很 多学生是 反对 “ 显性逃课 ” , 的 但是对 “ 所有课 程都应该 认真 听讲 ” 的 问题 调查发现 , 只有 2 %的被调查 者持赞 同态度 , 0 他们 对“ 隐性逃课 ” 持有 比较高的认可度 。 三、 从行为学角度探求“ 隐性逃课” 的原 因 “ 行为学 ” 是指研究人类行 为规律 的科学 。
并提 出相 应 的 对 策 。
关键词 : 隐性逃课 ; 为学; 行 群体行为
中 图分 类 号 : 4 G65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9 2 (0 20 — 0 2 0 17 — 3 4 2 1 )5 0 1 — 2
现在很 多高校 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 的感觉 :上课 课堂质量越来越差 。虽然课堂上坐满 了学生 , 但是很多
学生不愿意 配合 , 老师讲课 感觉很吃力 , 生们 虽然 让 学 拿 出书翻开课本 , 但基本上在做 自己的事情。这时我们 就不能忽视这样一种现象—— “ 生 隐『逃课” 。
“ 隐性逃课” 的界 定 “ 隐性 逃课 ” 是指 学生按 时上课 , 乎也 在认 真听 似 课 , 实质 则 “ 但 形在 而神 不在 ” 思 维根 本 没有 在课 堂 , 上 。这种上课不 听课 的现象 比“ 显性逃课 ” 更加隐蔽 , 被 称为 “ 到教室里逃课” 。 二 、隐性逃课” “ 的特点 通过 在 网上 和高校 发放 问卷 以及访 谈等形 式 , 就 “ 隐性逃课 ” 现象对 50 0 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 调查涉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1. 引言1.1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在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

隐形逃课是指学生虽然出现在课堂上,但却没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是打发时间、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对于隐形逃课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该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建立健全的课堂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减少隐形逃课现象的发生,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课堂参与度。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动力,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

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2. 正文2.1 隐形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隐形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或者不重要而选择逃课。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学习或者补课来达到学习目的,从而选择不去上课。

个人原因也可能导致学生逃课,比如身体不适、家庭问题、情感问题等。

这些个人因素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他们无法专心听课并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管理不严格、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师教学方式不吸引人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学生逃课。

如果学生觉得课堂上没有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或技能,他们就会觉得逃课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社交媒体和手机等现代科技的普及也让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从而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上课。

隐形逃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建立更好的课堂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

国内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回顾

国内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回顾
究 内容 、 未来 展 望 等 方面 对 我 国隐 性 逃 课 相 关研 究 进 行 了
回顾、 总 结和 展望 , 以期对 高校 教育 质 量 的提 高 提 供 帮助 。


隐性 逃 课的 研 究概 况
“ 隐性 逃 课 ”现 象存 在 已久 ,从 寓言 南 郭先 生 便 可 以看 出。但 真 正开 始对 其研 究 的则 是 2 0 0 1年 , 周琦 的 《 大 学生 隐
学习, 在集 体 中体 验 不到 爱 , 缺 乏 归属 感 , 隐性 逃 课便 成 为 其
选择 的方式 。 学 生尊 重 的需 要和 自我实 现 的需要 得 到满足 。对于 大 学 生来 说 , 成 功 进 入大 学校 园 , 很 大 程度 上 就 是 实 现 了 自 己的 目标 和理 想 。上 课 不认 真 听课对 于 暂时满 足 了尊 重需 要和 自 我实 现需 要 的大 学生 来说 , 没 有 决定性 的差 别 。
室, 其 实 包 括物 理 空间 和心 理 空 间。物 理 空 间上 不在 教 室 称
为显 性 逃 课 ,而 心理 空 间 不 在 教 室分 为假 性 逃 课 和 隐 性逃
课 。假 性逃 课 , 是指 虽然 不 听教 师讲 课 , 可 是却 在学 习 与本课 程有 关 的 内容 。而 隐性 逃 课 , 指 学 生身 在 教室 然 心 不在 课程 中, 即学 生 上 课 做 的事 情 ( 如: 自学其 他 课 程 , 听歌, 看视 频 , 手机 短信 聊天 , 睡觉 等) 与本 课 程无 关 。
2 0 1 5 年第 1 卷第 7 期
叠部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
国 内大学 生隐性 逃 课 的研 究 回顾
尹忠 泽 , 杨 宇 霞

大学生隐形逃课的原因研究及对策分析——以南昌航空 大学为例

大学生隐形逃课的原因研究及对策分析——以南昌航空 大学为例

大学生隐形逃课的原因研究及对策分析——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摘要:近些年以来,大学生“隐形逃课”现象成为一种普遍存于大学校园的常见问题,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高等教育的质量。

学生的这种“隐形逃课”行为不仅影响了教师上课的情绪,还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知识体系,增加了他们掌握专业技能的难度。

本文从大学生角度出发,从大学生隐形逃课的现状,原因以及大学生对于治理该现状的对策建议三个层面去探索分析治理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隐形逃课;对策建议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将其实施与“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紧密结合,对各高校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

[1]但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依然涌现出大量逃课现象。

近年来,虽在高校不断地加大课堂监督力度下,学生显性逃课率大大降低,但隐形逃课现象仍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里说明二者区别,“隐性逃课”是相对“显性逃课”而言的,“显性逃课”即学生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因非正当理由而旷课的行为,汤伟娜(2013)指出,所谓隐形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

[2]本调查基于大学生的角度,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隐形逃课现状及原因,旨在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一定帮助,从而使隐形逃课现象得到有效改善。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方式,对南昌航空大学学生供应随机问卷发放。

调查问卷总共收回32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306份,有效回收率是93.6%,调查对象包括文理工科生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中男生147人,女生180人。

首先利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隐形逃课影响因素与影响趋势进行探究,利用分析所得制作出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隐形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

其中现状主要包括隐形逃课的时间段、课程类型、逃课时的状态等,原因则包括学生对自身、教师教学、及课程方面的思考,结合前人研究经验以及基础数学模型,对所收集的问卷数据结果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数据对比和调查分析从大学生角度对他们提出可能有效的改善方法。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隐形逃课现象逐渐呈现出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学生们对课堂的出勤态度不够严谨,导致了他们的学习质量下降,给自己的未来发展留下了隐患。

隐形逃课的现象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加以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隐形逃课现象的原因1. 受外部环境干扰。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对高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在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情绪。

一些学生可能在外出游玩、与朋友聚会时,被一些诱惑所吸引,导致了他们临时的放弃课堂学习,出现了隐形逃课的现象。

2. 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

有些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是对老师的授课方式不满意,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出现逃课的现象。

学生们可能会认为,学校课程安排较为单一和僵化,缺少新鲜感和激情,因此会选择逃课。

3. 学习压力大。

在当前社会,很多高校学生都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等多重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压力,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逃避学习,尽量减少自己的精力投入,导致了隐形逃课的现象。

4. 缺乏自律意识。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足够的自律意识,他们可能不明白逃课对自己未来学业和就业的影响,缺乏对学习的重视,因此隐形逃课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二、对策建议1.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学校和老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降低逃课现象的发生。

2. 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逃课现象的发生。

3. 加强课堂管理。

学校和老师要严格管理学生的课堂出席情况,及时发现逃课行为,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降低逃课现象的发生。

浅谈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浅谈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浅谈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浅谈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浅谈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摘要:在大学校园里逃课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已经成为了一种逃课口号。

目前大学生逃课已由一种现象衍变了一种教育问题。

要知道大学课堂仍然是学生获得知识、自己素质教育和专业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大学是迈向社会的阶梯,人生的有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放纵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了解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其对现象的分析,制定出政策使学生回归课堂,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大学人才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原因对策逃课定义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是这样定义的: “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

”更多的学者把学生的逃课分成两种: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

所谓显性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的时间和地去上课的一种失范行为。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但实质不听老师讲课,做其他事情。

大学生逃课的现状许多人都疑惑:现在的大学课堂怎么了?现在的人学生在做什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到课率不足2/3甚至不足一半的课堂;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不少学生收发短信、听MP3等等,老师在讲台上演单口相声。

在高校里,尽管学校和教师都在为遏制逃课,提高出勤率而努力,但效果不佳。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逃课与反逃课”“战争”依然在上演。

2001年《人民日报》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逃课经历的占82%,经常逃课的占l1%,从不逃课的仅仅占18%。

一些研究者认为,隐形逃课几乎涉及全体学生,大部分教师遭遇的经常是一个人表演的尴尬局面。

不逃课的大学生几乎成了大熊猫级的动物。

大学校园也盛行“想不旷课都难”、“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不逃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美的大学生活”、“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等诸多“经典名言”,这些也说明了逃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时尚”近日,一组辽宁大学某堂课上仅3名学生去听课的照片在网上热传;安徽某大学的3名大二学生,还办起了“逃课网”,供学生交流逃课心得。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2 0 3 ;. 30 92 安徽 农业大学 , 安徽
趣就多听一些, 不感兴趣就不听, 六十 分 “
万岁 ” 的心理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学生 的身
上 , 有甚者 , 些标新 立异 的学 生 以上 更 一
课 不 听 讲 为 荣 , 互 影 响 , 生 这 种 不 好 相 产 的 逃 课 行 为 。 当然 , 有 部 分 学 生 出于 钻 还
1 大学生“ . 隐性逃课 ” 的含义及特点
顾 名 思 义 , 隐 性 逃 课 ” 针 对 “ 性 “ 是 显 逃 课 ” 言 的 , 显 性 逃 课 ” 的 是 不 到 课 而 “ 指
2 大 学 ‘ . 隐性 逃 课 ”的 成 因 21 乏 自主 学 习 的 动 力 和 学 习 的 态 .缺 度 不 够 端 正 如 今 的大 学 生 很 少 受 过 艰 苦 生 活 的
课 ” 显性 逃课 ” 比“ 更加 的普 遍 , 显性 逃 “ 课” 是学校 明令禁 止的 , 逃课 一旦达 到一 定 的数 量就要 受到处 分,严重 者将 被开 除, 所以“ 显性逃 课 ” 的学 生有所 顾及 , 不 敢轻易 的逃 课 , 隐性逃课 ” “ 则不然 , 其涉 及的 范围很广 ,可 以说在 校 的大学 生几 乎都参 与过 ,因为学校 没有 明确的相 关
资源 的 相 对 紧 张 , 理 体 制 落 后 。 生 比 管 师
堂上课 的公然逃 课, 隐性逃课 ” “ 则指 的是 身在课 堂心却在 外边 ,学生按时来上课 ,
似 乎 也 在 认 真 的 听 课 , 实质 则“ 在 而 但 形 神 不在 ” 没有 认 真 听 老师 讲 课 , 是 在 做 。 而 须 更 多地 将 词 汇 与句 子 、 篇 相 结 合 。要 语
“ 隐性逃课 ’ , 却不违反校规 , 使之为许多大 学生所接 受。学生的“ 隐性逃 课” 任课教 , 师是最先发现并 做相 应处 理的 ,然而 许 多教师刘‘ 考勤 心有余 悸 ,只要 学生 不 抓 影 响课堂 教学 , 此便相 安无事 。同时 , 彼 由于高校 招生规 模成倍 增长 ,导致教 学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与对策的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与对策的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摘要]通过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观察以及与高校教师的交流,可以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是常见的。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日益严格,大学生显性逃课的次数明显减少,但是隐性逃课的现象却逐渐增加。

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通过问卷法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查[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22-0036-02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与对策的研究①———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杜继芬,赵玖艳,袁文琴,李鹃(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550018)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上课,但是在课堂中存在“形在神不在”的心理旷课现象[1]。

国外的学者拉塔内(1981)运用“社会影响理论”得出大学生隐性逃课具有从众心理,也就是受身边同学的影响;默顿(1938)学者运用“动机理论”提出大学生隐性逃课是市场取向的理性和功利性选择。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更多是关于隐性逃课动因方面的研究。

周琦(2001)在他的研究《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中认为校规否定“显性逃课”,而“隐性逃课”却不违反校规,使“隐性逃课”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1]。

董晓娟(2005)发表的论文《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认为学生对任课教师不满,导致逆反心理,这是隐形逃课的主要原因之一[2]。

黄彬(2004)在她的《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研究中发现学生学习目标的迷失必然导致听课目标的模糊,以致产生“隐性逃课”行为[3]。

尹海燕(2007)在《大学生逃课和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中则认为学生发生隐性逃课的最根本原因是“缺少学习需要”[4]。

张予蜀、袁捷、张振玉(2006)在《“隐性逃课”现象分析及对策》中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是沉迷于聊天或看电子小说。

张建兴(2006)在《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反思》中认为教学内容枯燥空洞,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授课多采用灌输式,容易让学生产生隐性逃课行为。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现状分析三篇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现状分析三篇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现状分析三篇寄语: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

下面是我们的为大家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现状分析三篇,请大家参阅!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

摘要:现今,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呈现出一种快速蔓延的趋势,已经到了不能忽视的程度。

本文通过对南宁市五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在读本科生进行关于隐性逃课的调查,分析了南宁市高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找出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研究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并给老师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给学生的自身成长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隐性逃课现状产生原因对策危害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本领,然而隐性逃课却给学生自身、老师、家庭和社会等很多方面都造成了消极影响。

我们所说的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际上“形在而神不在”,学生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在上课时做着玩手机、聊天、发呆走神和看课外书等与课堂无关的行为。

本调查通过对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在内的五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在读本科生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21份,占调查问卷总数的84.2%,调查问卷分析结论如下:(1)基本信息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收集的有效问卷数量分别占了22.80%、18.52%、20.90%、18.76%和19.00%。

调查的大学生中男女人数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分别占52%和48%;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人数分别为111人、116人、105人和89人。

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理工科学生人数有199人,文科类学生达到222人。

(2)隐性逃课行为1、通过调查发现,有68.62%的学生在此之前并不知道隐性逃课的概念,说明大学生缺乏对隐性逃课的相关知识。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研究综述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研究综述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研究综述摘要:信息化时代,与“显性逃课”相对应的“隐性逃课”逐渐成为国内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

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

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以期为改善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引言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

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

基于此,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

一、学生个体因素(一)逆反心理张予蜀等人(2006)认为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现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容易对这种“权力”产生逆反心理。

王井云(2010)发现学生对任课教师不满,导致逆反心理。

王红梅(2011)认为学生自主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及价值目标渐趋多元化,导致逆反心理。

邵士昌等人(2012)认为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发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产生逆反心理。

上述这些学者研究发现,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产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

(二)学习兴趣与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学习兴趣和学校开设的课程不一致,部分学生认为要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则产生自学收获大于课堂收获的观点,这就必然引发“隐性逃课”的动机。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邓建壮(2008)认为在不喜欢某一门课,课程内容较难学习的情况下,而又限于组织纪律的约束,这时,学生会采取“隐性逃课”的行为作为抵抗方式。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第3 2卷 第 1 1 期
2 0 1 6年 1 1 月
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J i l i n En g i n e e r i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0 1 . 3 2 No. 11
习效果差 , 进而失去学 习的兴趣 ; 其次 , 高校在大一 大二 设 置 的普遍 为通 识 课 程 , 这 些通 识 课 程 大多 以 直 采 取各 种 管理 和监 控 措 施 , 教 师 也会 想 尽 各 种 理论课程为主 , 而这些课程学生认识不到其对于今 办 法保 证 出 勤率 。因 此 , 高 校 逃课 现 象 的确 有 所 缓 后 学 习生 活 的重 要意 义 , 对 这类 课 程普 遍 不 感兴 趣 。 解 。然 而 , “ 隐性 逃课 ” 却成 为逃 课 的主流 。所 谓“ 隐 再 加 上一些 教 师上 课 时 仍 采用 “ 一言 堂 ” 的方 式 , 更 性逃课” 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 , 但却不听老师讲课 , 使 学 生觉得 内容 空 洞 、 无用 , 从 而失 去 听 课 的兴 趣 ; 从 事其 他 与课 堂无 关 的 活动 或 自学 其 他 知 识 。 “ 隐 再 者 , 当前 高 校 的 课 程设 置 不 管从 课 程 选 择还 是 内 性逃课” 从出勤率来看到课率较高 , 但学生却是在教 容 安 排 或 是训 练方 式 上 都是 从 理 论 出发 , 缺 乏实 际 室里“ 逃课 ” 。与“ 显性逃课” 相比, “ 隐性逃课” 隐蔽 的指导 , 更跟 不上 市场 的需 求 , 对学 生来 说 失 去 了吸 性强 , 更加普遍 , 更容易被忽略 , 但 其危 害却极 为严 引力 。而且 学校 开设 的选修课 程 不 能满 足 学 生 的需 重 。隐性 逃课 的具 体表 现有 : 睡觉、 玩手机 、 发呆 、 听 求 , 许 多学生 只 能“ 抢课 ” , 而不能根 据 自己 的兴趣 真 音乐 、 吃 零食 、 聊天 、 看 小说 、 看 无关 本 堂 课 的 书和 资 正 的 “ 选课” , 这 也 使 得学 生 对 待课 程 学 习 采取 消 极 料等 。对 于 “ 隐性 逃 课 ” 的 现象 , 许 多 老 师 选 择 放 任 应 对 的方式 。 自流 、 听 之任之 的态 度 , 这种 态度 更 进 一 步推 动 这 一 2 . 教 学管 理工 作 滞后 。学 校 的教 学 管理 工 作 的 现象 的蔓延 。“ 隐性 逃课 ” 极大 地影 响 了教 师 的教学 滞后 , 会 引发 “ 隐性 逃 课 ” 。很 多 高 校 的校 规 校 纪 明 热情 与教 学效 能感 , 影 响了 正 常的 教学 秩 序 , 也 影 响 文 规定禁 止 “ 显性逃 课 ” , 但没 有 明文 规定 不准 “ 隐性 其他 学生 , 形成 了恶 性循 环 , 最终 严 重 影 响 了学 生 的 逃课 ” 。学校 不管 、 教师 不 问的态度 , 导致 学生 “ 隐性 学 习效 率 和高校 的人 才培 养 的质量 。 逃课 ” 现 象越 来 越 严 重 。加 之 高校 的扩 招 导 致 很 多 “ 隐性逃 课 ” 行为 的原 因分析 学校教学硬件设施不够 、 师资力量不足等 , 从而致使 “ 隐性逃 课 ” 行 为 看 似是 学生 的观 念 意 识 问 题 , 教师疲于讲课 , 大班教学过多。在一二 百人 的课堂 但 实质 上 , 这 种 现 象 与学 校 管 理 、 教 师素质 、 教 育 环 上 , 师生 间的互 动交 流很 难实 施 , 只能 是 被动 机 械 的 境 等多 种 因素 的相互 作用 密不 可分 。 传统教学 ,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 一) 学校方 面的 原 因 3 . 课程 考核 方式 单 一 。不 少 高校 在 课 程 教学 评 1 . 高校 课 程 设 置 不 合 理 。 高 校 课 程 设 置 不 合 估 、 学 生 成 绩 评 定 等 方 面也 不 同程 度 地 存 在着 一 些 理, 导 致 学生 缺乏学 习热 情 , 是“ 隐性逃 课 ” 的一 个 重 缺 陷 。很多 学生认 为 学业成 绩 优秀 与 否 与认不 认 真 要 因素。首先 , 高校在 大一学生 尚未适应 大学 学习 听 课 并无 直 接 关 系 , 课 程 考 试 的 内容 多 是死 记 硬 背 生活 的 阶段 未 能 适 应 学 生 的需 要 开 设 相 应 的 学 习 的东西 , 只要考试之前 有教师的讲课笔记 , 突击背 “ 导航 ” 课程 , 使 得许 多学 生人 校之后 感 觉迷 茫 , 失 去 诵 , 一般都 能通过 , 记忆力好的学生甚至可 以得 高 目标与方向, 或仍沿用高 中阶段的学 习方式 , 使其学 分 , 所 以学 不 学习 , 听不 听课 都无 所 谓 。这样 的考 核

班级团体动力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关系研究_尹忠泽

班级团体动力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关系研究_尹忠泽

[基金项目]山西师范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心理学视野中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课题编号:SD2013JGXM -37)。

[作者简介]尹忠泽(1968-),女,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班级团体动力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关系研究尹忠泽,杨宇霞,卢路曼,姚莹(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摘要]“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逃课”,即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

隐性逃课虽然不违反校规、校纪,但却比“显性逃课”更加普遍,其危害远比显性逃课来得隐蔽和严重。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西师范大学24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隐性逃课行为与班级团体动力的关系。

结果表明:理性逃课行为、娱乐逃课行为与班级心理氛围相关显著;随着年级的上升,隐性逃课行为增多,班级氛围降低。

[关键词]班级团体动力;隐性逃课;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5)09-0162-03[收稿日期]2015-06-16一、问题的提出(一)概念的界定对隐性逃课的界定很多,最早见于2001年周琦的“大学生隐形逃课的社会学分析”[1]中。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上课不听教师讲课,滥竽充数或只顾自学其他知识,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2]。

也被称为“到教室去逃课”。

一般把逃课分为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

盛律平从空间视角出发界定隐性逃课,他将逃课分为三类:隐性逃课、显性逃课和假性逃课[3]。

他认为,逃课存在物理空间和心理层面两种逃离课堂的形式。

物理空间上不在教室称为显性逃课,而心理空间不在教室分为假性逃课和隐性逃课。

假性逃课是指虽然不听教师讲课,可是却在学习与本课程有关的内容。

而隐性逃课指学生身在教室然而心不在课程中,即学生上课做的事情(如:自学其他课程、听歌、看视频、手机短信聊天、睡觉等)与本课程无关。

本研究以盛律平的物理以及心理空间不在教室为依据进行隐性逃课的研究。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研究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那么“形在而神不在”,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本领,然而隐性逃课却给学生自身、老师、家庭和社会等很多方面都造成了消极影响。

我们所说的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际上“形在而神不在”,学生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在上课时做着玩、聊天、发愣走神和看课外书等与课堂无关的行为。

本调查通过对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在内的五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在读本科生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21份,占调查问卷总数的84.2%,调查问卷分析结论如下:(1)根本信息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收集的有效问卷数量分别占了22.80%、18.52%、20.90%、18.76%和19.00%。

调查的大学生中男女人数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分别占52%和48%;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人数分别为111人、116人、105人和89人。

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理工科学生人数有199人,文科类学生到达222人。

(2)隐性逃课行为1、通过调查发现,有68.62%的学生在此之前并不知道隐性逃课的概念,说明大学生缺乏对隐性逃课的相关知识。

2、大学生在上课期间存在有时隐性逃课行为的人数超过六成,经常存在的人数占22.8%,从没有这一行为的只占了14.96%。

从数据上来看,南宁市高校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严重,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存在隐性逃课的行为。

3、大学生在课堂上隐性逃课之后,普遍的心理是“自责但下次还会”,其次是选择“无所谓”的心理。

这说明在课堂上,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并且对于这一现象的重视程度不高,就算有时会有懊悔自责心理,但下次依然会再次进行隐性逃课。

4、从综合数据分析来看,玩等数码产品是大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做最多的隐性逃课行为(如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山西师范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心理学视野中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课题编号:SD2013JGXM -37)。

[作者简介]尹忠泽(1968-),女,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班级团体动力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关系研究尹忠泽,杨宇霞,卢路曼,姚莹(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摘要]“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逃课”,即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

隐性逃课虽然不违反校规、校纪,但却比“显性逃课”更加普遍,其危害远比显性逃课来得隐蔽和严重。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西师范大学24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隐性逃课行为与班级团体动力的关系。

结果表明:理性逃课行为、娱乐逃课行为与班级心理氛围相关显著;随着年级的上升,隐性逃课行为增多,班级氛围降低。

[关键词]班级团体动力;隐性逃课;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5)09-0162-03[收稿日期]2015-06-16一、问题的提出(一)概念的界定对隐性逃课的界定很多,最早见于2001年周琦的“大学生隐形逃课的社会学分析”[1]中。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上课不听教师讲课,滥竽充数或只顾自学其他知识,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2]。

也被称为“到教室去逃课”。

一般把逃课分为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

盛律平从空间视角出发界定隐性逃课,他将逃课分为三类:隐性逃课、显性逃课和假性逃课[3]。

他认为,逃课存在物理空间和心理层面两种逃离课堂的形式。

物理空间上不在教室称为显性逃课,而心理空间不在教室分为假性逃课和隐性逃课。

假性逃课是指虽然不听教师讲课,可是却在学习与本课程有关的内容。

而隐性逃课指学生身在教室然而心不在课程中,即学生上课做的事情(如:自学其他课程、听歌、看视频、手机短信聊天、睡觉等)与本课程无关。

本研究以盛律平的物理以及心理空间不在教室为依据进行隐性逃课的研究。

团体动力学也称群体动力学,其创始人是K ·勒温。

勒温提出B =f (P ,E ),公式中B 指行为、P 指个体、E 指个体所处的情境,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大学生课堂行为受其所在班级环境的影响。

本文中的班级环境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环境。

李向东(2010)首先提出心理氛围量表,尹江霞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把班级氛围分为五个维度,即班主任、凝聚力、学习、文化和班干部[4]。

本研究采用的是尹江霞关于班级心理氛围的结构分类。

(二)研究现状近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较为常见,虽然有一些规章制度可以限制学生逃课,但是人在课堂心不在课堂这种隐性逃课现象更为普遍,这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关于隐性逃课的问题,近几年来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要表现在:隐性逃课的现状、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纵观已有研究文献,关于隐性逃课大多是描述性的研究,较少有实证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只有四篇。

本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和班级团体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以山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6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49份,回收率为95.7%,其中:大二学生74人,大三学生102人,大四学生73人。

(二)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分析工具采用SPSS13.0。

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统计、T 检验和相关分析。

(三)研究工具隐性逃课倾向量表,是自编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量表。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整理调查结果,保留了21道题。

进一步进行试测,采用项目分析法,排除不常出现的行为以及有歧义的项目,最后剩下13道题,主要包括娱乐逃课行为、理性逃课行为和无聊逃课行为三个维度。

题目采用5点计分法:完全不符合、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

得分越高说明行为出现越频繁。

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5,各项目在维度上的负荷量都在0.35以上。

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量表,采用由李向东编制、尹江霞进行修改之后的班级心理氛围量表,该量表包括23道题目,主要由五个维度,即班主任氛围、班干第31卷第9期Vol.31No.9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5年9月Sept.2015部氛围、凝聚力氛围、学习氛围、文化与管理氛围,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状况。

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2为“基本不符合”、3为“不太清楚”、4为“基本符合”、5为“完全符合”[4]。

整个问卷的a系数为0.9251,量表信度、效度良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测量工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总体特征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量表有13道题目,包括三个维度,即理性逃课行为、无聊逃课行为、娱乐逃课行为。

其中理性逃课行为4道题,无聊逃课行为4道题,娱乐逃课行为5道题,都采用五点计分法,得分在1-5之间。

表1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总体状况N M SD 理性逃课2492.800.50无聊逃课2493.330.60娱乐型逃课2493.630.75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严重,其中娱乐型逃课分数最高,其次是无聊逃课,最后是理性逃课。

三个维度中娱乐型逃课与无聊逃课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480,而理性逃课行为与他们呈弱相关,说明三个维度研究的都是逃课行为,但彼此之间存在差异。

隐性逃课行为在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中呈上涨趋势,其中理性逃课增长趋势最为明显,理性逃课行为在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

(二)大学生班级氛围的总体特征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量表总共包括23道题,其中班干部、班主任和文化氛围三个维度5道题,其他两个维度4道题,都采用五点计分法,得分在1-5之间。

经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大学生感受到的班级气氛比平均数稍高,说明大学生感受到的班级气氛良好,并且数据比较稳定。

表2大学生班级氛围的总体状况N M SD 班干部氛围2493.270.81班主任氛围2493.180.82文化氛围2493.260.80凝聚力氛围2493.440.70学习氛围2493.420.71研究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感受到的班级氛围各维度都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凝聚力氛围分数最高,其次是学习氛围。

五个维度中相关系数在0.34-0.65之间,均呈显著相关,说明五个维度都在反应班级心理氛围的情况,但彼此之间侧重点又有不同。

(三)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在年级因素上的差异分析表3大学生班级气氛的年级差异二年级(N=MʃSD)三年级(N=MʃSD)四年级(N=MʃSD)F P班干部氛围3.52ʃ0.703.22ʃ0.863.14ʃ0.804.110.18班主任氛围3.54ʃ0.682.89ʃ0.883.27ʃ0.7014.890.00文化氛围3.71ʃ0.683.00ʃ0.702.91ʃ0.7720.890.00凝聚力氛围3.65ʃ0.653.27ʃ0.723.10ʃ0.686.250.02学习氛围3.46ʃ0.743.51ʃ0.673.28ʃ0.742.640.73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班级氛围的总分下降。

(四)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与班级氛围之间的关系班级气氛与理性逃课和娱乐逃课行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1.48、-1.61,显著相关。

无聊行为与班级气氛相关不显著。

表4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与班级气氛之间的相关理性逃课行为娱乐逃课行为无聊逃课行为班级气氛-1.48*-1.61*-0.112把班级氛围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列,截取前27%的数据与后27%的数据,通过比较发现班级氛围高时,学生逃课行为总分比较低,其中理性逃课变化最为显著。

四、讨论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很严重。

首先,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阶段,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还不成熟。

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存在享乐心理。

而高校的教学模式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教师的严密监控,学风制度比较开放,学习完全靠自主。

通过大一一年的适应后,大学生对高校的规章制度都很熟悉,自控能力不好加上宽松的学习氛围容易使学生滋生懒散的行为,经常会出现娱乐逃课行为。

其次,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存在厌恶、失落的心理。

很多学生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进入高校的,这种调剂包括学校的调剂和专业的调剂。

现在所读学校或专业与期望中的院校和专业相比较,都存在很大差距,这会给他们带来挫败的感觉。

而专业的调剂,会让他们走一条全新的道路,在这个转变期间他们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很快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变得茫然,就会感觉361第9期尹忠泽等:班级团体动力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关系研究课堂很无聊,隐性逃课成为其逃避课堂的一种形式。

另外,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对学习的某些方面持无所谓的态度。

认为很多课程是无用的,盲目的进行课外充电,考各种证,进行理性逃课。

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分数稍微高于平均分数,整体水平并不太高,且随着年级的增长,班级心理氛围下降。

可能是因为大学教师不仅需要教书更加需要搞科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以前那么频繁,即使作为大家长的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也很少。

辅导员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很容易影响班级心理氛围[5]。

另外,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随着年级的升高,与社会接触越来越多,他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可能会盲目的考证或考研、兼职等,慢慢地远离群体。

大学生逃课行为随着班级氛围的升高而降低。

大学生所处的主要环境还是班集体,所以班级心理氛围会对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产生影响。

班主任氛围和班干部氛围会对隐性逃课产生影响。

当班主任及班干比较负责,关心同学,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会慢慢对学习产生兴趣。

而当辅导员与学生关系不好时,学生就会产生厌学、逃课等行为。

班级凝聚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因素,学生自控能力不好并且有从众心理,当班级氛围良好且班级凝聚力高时,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习,好的班级凝聚力能给学生提供好的社会支持力,提供舒心的环境以及安全的归属感。

而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综上所述,大学生班级氛围对隐性逃课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力,为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需要提高班级心理氛围。

辅导员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多关注与帮助学生,班干部需要起到榜样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多开展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氛围和学习观念。

[参考文献][1]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2]赵娜.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3]盛律平.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逃课现象[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4).[4]尹江霞.大学生班级气氛、自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0.[5]李惠敏.班级心理氛围、学习责任心与大专生学业倦怠的关系[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责任编辑:李瑞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上接第166页)训中,各班级利用网络平台,定期组织学员在网上开展班级交流,分享学习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