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复习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2.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3.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
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
这个定律是19世纪德国心里物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在他的表兄和老师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的定律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也正是因为这个定律,心理物理学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4.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5.真实验设计: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分配被试,能够充分控制全部内在的无效变异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的设计。
它是相对于准实验设计而言的,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6.自变量的混淆: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7.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通常使用与人文科学(humansubjects),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subjective bias)和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es)。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1、什么是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2、什么是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
Hawthorne effct (霍桑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3、被试内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优点: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缺点: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办法: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即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各种顺序误差相互抵消。
4、被试间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
优点:不同处理方式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扰。
缺点:难以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克服方法: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
5、对他人实验研究的实验设计类型进行分析,尤其是区分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三种类型。
一、多变量设计多因变量实验设计: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情况,即将每一个被试分到每一个水平的自变量。
被试间设计:指要求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即仅把一些被试分到一种水平的自变量(每一个水平接受不同的被试)。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七章注意【了解: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依据:注意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得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双耳分听技术,这一技术的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
问题: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究竟是在感觉阶段、分析阶段,还是反应阶段?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晚期选择模型】一)早期选择模型1、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理论: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贮。
[看:这种过滤器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
韦尔福德(Welford,1959)因此称其为单通道模型。
]实验材料: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外3个数字。
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
然后,要求被试再现。
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结果: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20%。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1、启动效应:♦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称为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
♦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呈现的启动刺激。
♦在启动研究中,最常应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干或词段补笔。
2、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
(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3、根据在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实验设计可分为以下三类:①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②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
③混合设计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一般说来,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
4、实验信度与实验效度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5、反应时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基本问题:①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已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②选择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而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与简单反应时不同的是,选择反应时任务中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多样而复杂的联系,更贴合日常生活的复杂反应。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述实验心理学: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自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所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即实验中由主试操纵而变化的变量.因变量: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即自变量所引起被试的反应结果。
这是实验记录的心理指标或行为变化指标随机误差:在实验中,由于一些难于控制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反应变量上下波动,这样所造成的误差称之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就是在实验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反应变量有系统的发生变化,由此产生的误差即称为系统误差。
要消除系统误差,一般使用抵消顺序法(即ABBA法)。
额外变量:额外变量就是指研究者不研究的变量,又称之为无关变量、控制变量。
2.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哪些阶段,各有何特点?1、实验心理学的酝酿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认识大都停留在思辨的水平上。
特点:a、应用的方法简单,研究的问题简单;b实验技术简单,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还不完善c、被试的自我观察与陈述都带有十分初级的性质2、实验心理学建立,传播和发展的阶段19实际60年代以后特点:①制定和应用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注重对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
②制定和应用了实验研究的特殊方法,如记忆研究法,情绪研究法等。
③广泛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完善了统计学方法—实验手段现代化,结果统计处现代化3.说明实验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特点.1.可以选择方便的时间和地点使所要研究的现象发生,并在事先为进行实验观察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可以使所要研究的现象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进行观察,验证观察的结果。
实验具有可核对性或可验证性。
3。
可以对各种条件进行严密控制,比较容易摆脱偶然因素的干扰。
4。
在实验中,如何消除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1.去除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去除额外变量所带来的影响。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
这种方法只是使刺激的影响相对不变3.匹配法:把予测成绩基本相等的被试成对的匹配。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
实验⼼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第⼀章引论1、1879年,冯特在莱⽐锡⼤学建⽴了第⼀个正式的⼼理实验室,标志着实验⼼理学的建⽴。
2、实验⼼理学的重要性:是各门⼼理学的基础3、观察法与实验法:观察法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观察,实验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实验法的特点:①可控性②可重复性(结果可检验)③可以进⾏因果的推理(实验法最重要的特点)4、实验范式:以范式是指按照某⼀⽐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向或研究步骤【例】①斯楚普实验②加⼯⽔平效应③补笔④记忆研究中对偶联合范式(已经停⽤)5、⼼理学规律的性质定量研究:将数据定量表⽰,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到所研究的总体定性研究:依据⼀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6、实验⼼理学研究的⼀般伦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作作风7、研究⼈类被试的伦理原则:①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②保障被试退出的⾃由③保护被试免遭伤害④保密原则8、实验⼼理学研究的⼀般程序(每个标题后⾯要再写⼀句话解释)(1)确定课题、形成假设(怎么来确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些实际需要、⽂献综述、理论综述)(2)选择被试:选择有代表性的被试,采⽤随机化原则,再写⼏条随机化的⽅法(3)实验实施:确定实验控制,⾃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都要进⾏控制,对随机变量尤其是额外变量进⾏控制(4)数据处理:不同的实验设计对应不同的实验处理⽅式,把对应的实验处理⽅式写⼀下(5)报告撰写:⾃由发挥第⼆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试和被试(对结果产⽣影响的情况:①主试对被试的影响②主试的态度③被试的态度)(⼀)主试对被试的影响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产⽣影响2、实验者效应(1)定义: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式有意⽆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2)包括:①罗森塔尔效应②实验者的性别、种族、肤⾊等(3)实验者效应的消除:①双盲:实验者与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处理类型和实验预期结果②实验的⾃动化: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被试的动机和态度对实验的影响1、要求特征(需要特征):(1)定义:被试会⾃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的产⽣⼀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种⾃以为能满⾜这⼀假想的实验⽬的的⽅式进⾏反应(2)包括:①霍桑效应:因为被试知道⾃⼰处于实验中,是被观察者,所以他们会尽⼒去做,提⾼效率②安慰剂效应:指病⼈虽然获得⽆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3)要求特征的消除①单盲:被试不知道⾃⼰正在参与实验或不知道⾃⼰所处的实验处理组②掩饰情节: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掩饰情节并不常⽤)⼆、变量(⼀)⾃变量1、⾃变量的分类:①刺激特点⾃变量②环境特点⾃变量③被试特点⾃变量④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由于不同的指导语/实验任务造成的差别)被试特点有⼀些可以操纵,有些则不能操纵2、操作定义(1)定义:⽤可以感知到的事件、现象或指标来对研究变量进⾏数量化或定性的界定和说明【例】挫折感抽象定义:当达到⽬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所产⽣的情绪感觉或反应。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 x (三种水平,X1,X2,X3)和自变量(两个水平Y1,Y2)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是:、第一组:先做x1y1,在做X1Y2.第二组:先做Y2X2,后做X2Y1第三组:先做X3Y1,后做X3Y2此实验设计为( )A、混合设计B、组间设计C、区间设计D、组内设计正确答案:A2、在真实验设计中,研究者主动操纵( )的变化,观察因变量相应的变化A、因变量B、自变量C、额外变量D、无关变量正确答案:B3、在研究中自变量是指( )A、受结果影响的因素B、研究想要观察的结果C、导致研究结果产生的因素D、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正确答案:C4、某研究者进行一项以教学方法维持变量学习成绩为因变量设立,偶尔为额外变量的实验,下列选项中能有效控制外变量的方法是( )A、恒定法B、消除C、等组匹配法D、双盲实验法正确答案:C5、实验中由于研究者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是( )A、因变量B、额外变量C、自变量D、无关变量正确答案:A6、下列哪项不是心理资料的类别( )A、计数资料B、计量资料C、计分资料D、等级资料正确答案:C7、下列有关反应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感受器适应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强反应时越长B、复杂反应中的刺激越相似辨别反应时间越短C、反应时总是随练习的次数增加而减少D、反应时的长短因刺激通道的不同而不同正确答案:D8、时间知觉是对( )A、事物空间关系的反映B、事物的位移和位移速度的反映C、事物的空间关系和连续性的反映D、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E事物的空间关系和位移的反映9、下列哪个实验设计是准实验设计?( )A、年龄对智力的影响B、教学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C、动机对完成任务绩效的影响D、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正确答案:B10、下列哪种情况适合采用被试内设计( )A、两种方法抚育婴儿的效果的差异B、当被试很少的情况下C、自变量的一种水平可能会影响另一种水平D、内倾与外倾的人在幸福感上的差异正确答案:B11、内隐联想测验使用的因变量指标是( )A、被试的外显态度B、反应时多选C、正确率D、被试的内隐态正确答案:B12、被试间设计采用的同质化分组技术,除了匹配技术之外,还有( )A、恒定法B、抵消技术C、随机化法D、消除法正确答案:C13、加工水平效应的研究表明:最初知觉的加工水平越深,对经验的记忆越好。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1.艾宾浩斯"艾宾浩斯是一位对实验心理学的早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德国心理学家。
他的贡献是:首次运用是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学习、思维等;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为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著有《记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纲要》等。
2.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是指被试知道自己在被观察测定。
表现出的期望效应和猜测试验目的的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的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梅奥从霍桑研究中最先发现这种现象,利用这种效应能激发工人内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指在心理学试验中,为防止因主试及被试了解试验内容或目的后产生的反应偏差对试验结果产生额外影响,让主试和被试双方都不知道试验内容和目的的实验处理方法。
4.操作定义:操作定义指对于一种现象用测量它的程序作为它的定义的,即可用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有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化性,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5.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简述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的优缺点。
(1)组间设计的优缺点1优点。
一种自变量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做反应。
(1分)2缺点: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个方面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造成的(2分)(2)组内设计的优缺点优点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少,试验设计方便有效;组内设计比组间设计更敏感;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试验的影响(2分)缺点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试验顺序造成了麻烦;组内设计的方法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电子变量之间的差异;当不同自变量伙子变量的不同水平产生的效果不可逆时,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试题版)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试题版)一、选择题1.在研究交通信号灯亮度对驾驶员反应速度的影响时,交通信号灯的亮度是(B)。
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光变量2.在选择因变量的测定指标时,应综合考虑其(D)。
A.稳定性、客观性、可辨别性B.恒定性、数量化、整体性C.情景性、整体性、可辨别性D.客观性、数量化、有效性3.某研究表明,当场景中的干扰物减少和照明度降低时,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搜索场景中的交通标志的准确性更低、反应速度更慢。
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B)。
A.2B.3C.4D.54.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里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
本著作是(C)。
A.《定量分析手册》B.《心理学大纲》C.《实验心理学》D.《心理学物理学基础》5.在探讨字号大小对汉字阅读速度产生影响的研究中,阅读速度是(A)。
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刺激变量6.在实验时,要求不同的被试组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及程序。
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B)。
A.消除法B.恒定法C.随机法D.匹配法7.一项实验拟考察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A)。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8.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C)。
A.匹配法B.平衡法C.排除法D.恒定法9.如果自变量是连续的量的变化,则要求所选自变量的检查点,一般以(B)为宜,只有这样,才能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A.2~3个左右B.3~5个左右C.5~7个左右D.越多越好10.实验心理学中,挑选被试时最应注意(B)。
A.被试数量最好达到30个B.被试要具有代表性C.随机选取被试D.最好选择有经验的被试11.冯特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B)。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建立了作为实证科学的心理学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发明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12. 在探讨性别与被试年龄(青年、中年、老年)对某品牌手机偏好影响的研究中,其实验设计为(A)。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
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平均下限T-= (69.5+60.5+62.5+60.5+69.5+60.5) ÷6=60.5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上差别阈65-64=1 下差别阈64-60.5=3.5 (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2.25÷64=0.035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这个方法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1、冯特提出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变量3、自变量的定义: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4、操作定义: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试它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5、指导语: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6、天花板效应:两个被试的被测量都已经达到了反映指标量程的最顶端(300磅的秤,一 个 350磅,一个300磅),致使他们各自的效果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
地板效应:测试量的水平到了反应指标量程的最低端了。
(每次都是最差的成绩)7、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是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8、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9、额外变量的控制的方法 实验条件 因变量 无关变量 相关变量 自变量额外变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如:双盲实验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办法。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5、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10、交互作用: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发生了。
11、P73 例B12、被试间设计:每一种水平接受不同的被试优点: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而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缺点:⑴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由于每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都需要不同的被试,当实验因素增加时,实验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就会迅速增加.⑵由于接受不同处理的总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被试间设计从根本上是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的,而匹配和随机化技术也只是尽可能地缓解而不是根治这一问题.被试内设计:每一个被试分到每一个水平。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考试卷上只呈现英文,先翻译,后解释)1、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 :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自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由于实验者必须控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因此又叫控制变量。
2、量程效应(range effect):在实验中考虑变量的有效性时必须注意量程效应,包括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她们均是由于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从而大大降低了指标的有效性。
3、多因变量设计(multiple dependent variable design):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多因变量实验的优点:增加普遍性。
多个因变量指标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借由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研究者不但可以对每一个单独的因变量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多个相互联系因变量的联合体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多个单因变量实验无法提供的信息。
4、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被试在实验中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主试的操作,而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自发地实验目的的产生一定的假设或猜测,然后用自认为能满足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把这种现象被称为被试效应,也称为要求特征。
5、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每位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处理方式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或干扰。
缺点是:(1) 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2)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6、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这种设计不仅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间的个体差异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7、匹配法(matching):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别。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1.科学研究从观察开始2.科学办法的特性:经验性,公开性,构造性,可操作性,系统性3.冯特是实验心理学之父,费希纳是奠基人。
4.洛克提出来心灵白板说5.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6.冯特的研究办法:内省7.实验心理学的含义:广义的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就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并概括各具体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中实验研究办法与成果的科学。
普通涉及两大部分:(1)心理实验的普通理论和办法,重要是实验设计问题;(2)叙述实验法在某些专门领域的应用,并概括总结其研究成果。
9.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课题提出——建立假设——研究设计与实施(选择被试,选择办法,变量控制,实验实施)——数据分析——撰写报告取样的原则:代表性,随机性4 个原则:目的定向性,可测性,可行性,经济性。
假设的原则:科学性,预测性,可行性。
10.取样办法:(1)简朴随机取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 个单位中,抽取n 个单位作为样本。
其具体方式有抽签和运用随机数字表抽取两种。
(2)系统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次序排列编上序号,然后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取样间隔,最后根据取样间隔作等距取样。
系统随机取样法较简朴随机取样法更为简便,误差更小,但如果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则不适宜采用。
(3)分层随机取样法: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原则分为若干类型(即层),然后根据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的比率,拟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分层随机取样的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但作出科学的分类则较为困难,合用于总体容量或取样的规模较大时。
(4)整群随机取样: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原则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理学复习资料实验⼼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字解释⼆、简答题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复习范围:第⼀章实验⼼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章实验设计第三章⼼理物理学⽅法第四章反应时间第五章视觉与听觉第⼀章实验⼼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实验⼼理学概述1.实验⼼理学的概念⼴义的实验⼼理学:指应⽤实验的⽅法研究⼼理现象和⾏为规律的科学,是⼼理学中关于实验⽅法的⼀个分⽀。
凡是⽤实验的⽅法揭⽰⼼理与⾏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实验⼼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理实验的⼀门科学,研究对象是⼼理实验的理论、⽅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理实验学”。
2.实验⼼理学的任务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 ⼼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种⽅法,是指对⾃然情境下的现象进⾏深⼊观察的⼀种⽅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研究单个或少数⼏个被试的观察法。
(注意⽆⼲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然状态下的⾏为,⽽采⽤的⼀种⽆⼲扰观察技术)(2)实验法:⼼理学研究的主要⽅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 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的进⾏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起耐⼼等待⾃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便得多;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使其重复产⽣,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致;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d. 实验者可以控制⼀切条件,使之恒定,⽽改变某⼀条件,⽤以观察试验结果。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实验心理学第九章情绪的早期研究1.早期的情绪理论(1)詹姆斯-朗格的情绪理论(外周情绪理论)代表人物:詹姆斯-朗格观点:情绪发生必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该刺激必然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该生理反应最终产生了情绪体验,即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2)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丘脑情绪理论)代表人物:坎农,巴德观点: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后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首先传递到丘脑和下丘脑部位,再由这两处同时发出神经冲动,一方面上达至大脑皮层,另一方面同时传递冲动到达内脏,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都是作为丘脑和下丘脑活动的同一个结果而在同一时刻产生的。
(3)帕佩兹环路学说代表人物:帕佩兹观点:整个位于前脑底部、重叠在下丘脑之上、环绕着脑干形成的皮层内边界的边缘系统,调整着有机体的内部过程。
2.早期情绪实验(1)后天习得实验——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华生)观点:恐惧这种复杂的内在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逐步实现,并且这种情绪还会迁移和泛化到相似的物品上。
(2)先天获得实验——恒河猴的依恋(哈罗)观点: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情绪的测量方法(量化)(1)主观体验法:通过标准化的量表测量个体情绪的主观体验。
①形容词检表法(静态);②时间抽样技术(动态)(2)面部表情法: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3)生理指标法(客观):情绪的生理指标有:心率、呼吸、血管容积、皮肤电、循环系统、语图分析、脑电波、生化指标4.情绪的实验方法(1)刺激反应法情绪是联系刺激和反应间的中间环节,通过测定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可以推测内部情绪。
实验:双跑道程序(阿姆塞尔)(2)情绪诱导法研究者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这些指标的关系。
A单词诱导法;B图片诱导法①诱导法的局限性:实验室情境中诱发的情绪往往带有明显的人为性质,被试很可能由于知道这是一项实验而无法真正引发所要研究的情绪,这使得实验室中所得出的结论很难有推广性。
实验心理学复习
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第一次对用实验法对高级心理过程(记忆)进行研究(之前都是对感知觉的研究)1885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记忆》,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方法是节省法,建立了著名的记忆遗忘曲线。
铁钦纳与他的《实验心理学》反对心理学哲学化,主张实验主义,致力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的科学的分析1901年出版的《实验心理学》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为一个新的学科体系。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可以从理论、实践应用和研究方法提出具体的问题研究假设的两种方法:演绎推理法(一般到个别),归纳推理法(个别到一般)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剔除极端数据(正负三个标准差之外)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图表的制作,集中趋势,离散趋势,相关系数的呈现)和推论统计分析(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一)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含义与基本形式心理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在实验法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地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的心理活动,人为地创设出一些条件,使被试者作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重复出现的。
对自变量的操纵:①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用明确、统一、可量化的术语)【操作定义是对某个心理现象的测定程序】(如,疲劳定义为某种体力活动的劳动量,动机定义为挨饿时间)②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全距较大,且分布均匀)【因素型不超过4个,线性函数3-5个,复杂函数不少于5个】③校准实验仪器④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呈现时间,次序、空间位置)2、因变量的种类及观察因变量是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主要有六种。
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率、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口语记录(主观)对自变量的控制:(1)反应控制:使用规范的指导语: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要保证,有效性(效度),客观性(客观存在),数量化(能够量化)(3)避免量程限制:天花板效应(超过量程,两个胖子站在10kg的秤上,秤都到底了)和地板效应(达不到量程,小学生做六级卷子,成绩都很差)(4)反应指标的平衡:速度与准确性的平衡(在保证正确的同时尽量做快)额外变量控制方法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直接排除,如声光实验的隔音室,暗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一、三大定律(费希纳定律、韦伯定律、史蒂文森定律三选一) P2491、韦伯定律: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
对于任何同一类的的刺激,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总是等于当前刺激量与一个固定分数的乘积,这个固定分数被称为韦伯分数。
对于放置在皮肤上的重物刺激,韦伯分数大约是1/30。
不同刺激条件和不同感觉道下得到的韦伯分数差异很大,但是韦伯分数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所有刺激,无论其作用于眼、耳、鼻、舌或任何其他感觉器官,其刺激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I/I = k ,其中△I和I分别代表差别阈限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水平,k代表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也被叫做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的作用:它使得比较不同感觉道及不同条件下的感受性成为可能。
如果没有韦伯定律,仅仅比较不同感觉道的差别阈限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费希纳定律: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这样可推导出如下公式:S = k log I。
其含义是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
3、史蒂文斯定律:主张在确定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的关系时,要计入在给定条件下感受性的绝对阈限,即“生理零度”。
提出了新的公式:f=K(-0)n。
式中,f为主观量,即感觉量;为刺激强度;0为指定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绝对阈限;K为常数;n为指定数阶次。
绝对阈限值随适应、掩蔽、干扰等因素而改变。
这个公式使人在确定感觉强度时不仅能计入刺激量也计入了感觉器官的功能状态。
(此为董光恒的课件上的内容。
)书上的公式: S=bIaS是感觉量,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感觉值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
史蒂文斯指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共变关系不是对数关系,而是一个幂函数关系。
二、三种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 P761、被试间设计:1)定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适用于自变量涉及被试本身的变量)2)优点: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3)缺点:(1)所需被试数量巨大。
(2)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根本上无法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4)控制技术:匹配和随机化2、被试内设计:1)定义:所有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2)优点:获取数据多,节省被试人数;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能更好地观察,理论上最准确。
3)缺点:练习效应、疲劳效应的产生。
4)控制技术:ABBA设计、拉丁方设计3、混合设计:定义: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实验设计。
三、部分报告法 P446整体报告法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后把所看到的刺激全部报告出来。
整体报告法认为人的感觉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
而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认为这个数值被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很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之前已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
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根据主试要求随机只报告所有刺激中的一部分。
那么既然是随机的,被试肯定是先记住全部刺激,然后只说其中一部分。
这样就节省了报告的时间,使被试的瞬间记忆呈现的更加准确。
经过部分报告法的测定,人类的瞬时记忆容量其实是很大的,刺激呈现的一瞬间几乎所有刺激都进入了瞬时记忆。
1.产生原因:有许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
2.设计者:斯珀林(Sperling)3.实验方法:实验中,用速示器呈现3×4的字母卡片,呈现时间为50毫秒。
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部分报告法并不要求被试努力报告所有12个字母,而是在每次刺激呈现完毕后给出随机的声音提示,指定被试报告某一行的字母。
4.计算方法: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计算被试者的记忆量。
5.研究成果表明:感觉记忆容量远远超过了此前整体报告法的结论,而达到平均9.1个项目。
6.不足之处:部分报告法中的报告过程仍然占用时间,信息消散的影响仍不可避免,实际的感觉记忆容量恐怕还要大得多。
四、视角 P368视敏度: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V(视敏度)=1/α(视角)视角:指物体和眼睛所成的张角。
视角的大小决定映象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大小。
α=A/D*57.3(度)(A为物体大小,D为距离)✧实验时一般被试距刺激呈现屏55—60cm,以便于用视角表示物体大小。
✧中央视野:注视点5°视角左右的圆周✧用视角表示物体大小?用物理大小描述物体大小不适宜(物体大小感受会随着距离变化而变化)五、自变量和因变量 P581、自变量自变量就是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作和控制,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大致可以分为3类:1)作业变量: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实验中所呈现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如字母串、记忆词表、错觉图形等2)环境变量: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特性因素,如性别、年龄、智力、受教育状况、人格特征、动机等。
有的是实验者可主动操纵改变的,有的是被试本身固有、不能操纵的,只能测量。
→对自变量的操纵:对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因变量因变量指实验中被试对自变量操作反应的实验反应值,即实验者观察和记录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
1)对因变量的测量的客观指标:①反应速度;②反应速度的差异;③反应的正确性④反应标准⑤5)反应的难度2)主观指标:被试的口语记录。
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实验后对主试提出问题作出回答的记录。
→对因变量的控制:反应控制/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避免量程控制六、反应时 P175(一)基本概念:反应时: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包括感知、加工、传输和效应器之和。
反应时是一个时间段,应下操作性定义,如从XX到XX;包含多个过程,可以进行划分,如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实验。
包含三个阶段:1.刺激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2.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到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的时间3.效应器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二)类型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与辨别反应时)(三)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刺激强度、时空特性、刺激的感觉器官2、机体因素:复杂反应、速度—准确性权衡、机体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被试年龄、练习、个体差异(四)有关反应时的实验方法减法反应时、加法反应时、开窗实验、序列反应时、内隐联向测验等七、实验法 P331、实验:通过人为、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的构成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必须是客观、可具体测量的)✧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实验控制: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主要包括消除无关变量和平衡无关变量2、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的控制,对人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进行实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实验条件和研究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对人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进行实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3、评价1)优点:实验条件控制严格,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结论较为严谨;测量较为精确;可用于验证某一理论;经济,实验者可控制环境,迅速有效地获得数据。
2)缺点:实验条件控制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不适合大规模探究性研究;脱离现实,生态效应差。
八、特征整合理论 P3191、两个重要概念:特征与客体特征:某一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一些特征的结合→捆绑问题:注意的作用是特征正确组合的关键2、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
3、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特征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特征整合为客体,系列加工,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在知觉的不同阶段进行4、实验支持:错觉性结合实验错觉性结合是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前注意加工阶段中单个特征是被独立编码的,特征出于自由漂移状态。
简答论述一、如何控制变量 P65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额外变量等等,它们是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是必须在实验中加以控制的变量。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排除法: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如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可采用“双盲程序”;采用好的指导语可消除被试的紧张、焦虑,还可消除被试因不明白如何去做而产生的各种随机与系统误差。
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以推广。
2、恒定法: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
如使研究环境、测量工具、指导语、研究时间对不同被试保持一样,通过效果恒定来达到控制它们的影响的目的。
缺点:(1)实验变量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
(2)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常与其他技术配合使用)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是把被试随机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是理论上的最佳方法。
随机化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情感、疲劳、注意等)5、统计控制法:属于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方法主要有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或分别加权等。
二、减法反应时 P2001、定义: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由唐德斯首先提出的,故又称唐德斯减数法。
2、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3、Donders的3种不同的RTA-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B-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辨别刺激的时间+选择反应的时间C-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间和辨别反应时间4、应用(1)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2)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5、评价(1)减数法的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